最新母亲的路情感散文 母亲经典情感散文(汇总8篇)

最新母亲的路情感散文 母亲经典情感散文(汇总8篇)

ID:4720307

时间:2023-10-15 15:38:35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最新母亲的路情感散文 母亲经典情感散文(汇总8篇)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它鼓励我们不断奋斗。写一篇较为完美的理想总结,应该充分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认识和追求。正如下方这些范文所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他们的努力和奋斗也成为了我们追逐梦想的动力源泉。

母亲的路情感散文篇一

独品咖啡,读品自我。

悠闲时光,畅享生活。

悠然心情,乐享阳光!

幽香咖啡,悠享人生。

休闲时光,乐享悠享咖啡。

借一丝甜,得片刻的逃离。

因为爱情,所以咖啡。

悠雅生活,享我自在。

悠享咖啡,打开心扉。

悠然自得,享受今天!

新鲜天下,心动私享家。

捧一杯温暖阳光,让心情休息一下吧!

一品咖啡,新鲜食材配。

知音难,咖啡有意。

咖啡,淘时光。

浪漫的幽情,悠享的回味。

品尝悠享咖啡,放松忙碌心情。

享生活,慢生活。

给自己一段时光,让心情自由飞翔。

悠然自在,怡然分享。

我们的付出,为了更高尊贵。

品味生活,悠享乐道。

咖啡,让平淡的生活变惬意。

情感的流露,生活的升华!

周末,悠享咖啡见;周末,在悠享咖啡。

好咖啡,好品质,好生活。

母亲的路情感散文篇二

(1)“品”,三个“口”。造字本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

请以“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我的世界(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能创造繁华,勤劳才能平淡苦痛。

——题记

柬埔寨,一个神秘的大地,《古墓丽影》中雄伟壮观的古寺,神奇虬劲、用树根包裹寺庙的蛇形树,都紧紧抓住了我的心。在去往柬埔寨的前夕,我一刻不停到想象当我看到古寺、佛头时心中会是哪般滋味。一定是像百香果一样,酸酸甜甜又让人捉摸不透,那种满心期待、震撼与欢喜的滋味。可当我真正踏上那所土地,第一个涌出来的,却是残酷的现实带给我的,比苦瓜更深郁的苦痛。

“当雨季来临,乘船游洞里萨湖,您会看见清澈的波涛,水量满得溢上了两旁的湖岸,碧绿柔美的芦苇满飘着白绒花……”我们在柬埔寨的第一站就是游第一大湖——洞里萨湖。这里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感受独特的水上民居。华侨导游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说着:“不过。”

是的,“不过”,从观光船发动机响起的那一刻,导游的说辞便再也无法逆转我们对它的印象。

此时的洞里萨湖处于旱季,水浑浊不堪,水量稀少,发动机搅起一团团浑黄的泥和沙,令人作呕。岸边稀稀拉拉几根芦苇,干枯,低垂着头,有时被炎热的风吹得触到水面。那水面面竟似连泛起涟漪的力气也没有,凝结了满湖的压抑。一切都破落着,水上民居、草、工地、人、心。

船开出去不远,隐约从压抑的水雾中看到一叶孤舟,是两个柬埔寨土著男孩在撑着。虽然已经提前被告知船行途中会有乞讨的柬埔寨小孩,零食和一美元是早准备好的。可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执桨的小男孩突然振臂一挥,一瞬间出现了几十条相似的木船——乞讨大队?只见他们前赴后继地向我们的船扑来,扒上船,齐刷刷睁着饥饿的眼睛,伸出漆黑黑的手,说着仅会的几句中文:“吃的。”“一美元。”“谢谢。”

岸边,有人在用湖水洗衣,洗脚。往湖里倒垃圾甚至在湖边方便。而近在咫尺的地方,几个孤身划木盒铁桶出来的小孩,直接用手从湖里舀水喝。

这些孩子,都是应该像我们一样背着书包上学的年龄啊!可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柬埔寨土著为什么那么穷?就是因为他们懒!一季的作物种完就将土地荒废在那里,不懂得找其他物种。男人在家里呼呼大睡,都让女人和小孩出来受苦受累;宁可让孩子来乞讨,也不让他们去上免费的湖畔学校。

疾病的痛苦一代传一代,无知与落后却再也无法医好。或许这里的每一个人,一生里最好的房子,就是湖畔山坡上一个个挤挤挨挨的坟墓。

我体会到了深深的苦痛,就算不是悲天悯人,也压抑了满眼泪水,但在这痛苦背后,我又品味到了一份自豪。庆幸自己是中国人,有着勤劳自强传统品德的民族。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才能重新站起来,续写了五千年辉煌。

往昔的辉煌都已成过去,只有勤劳,才能创造永恒的繁华。

母亲的路情感散文篇三

处在这样一个可以说看不清自己未来的年龄,有太多的迷惘,太多的失望,太多的痛楚;也有很多幸福,很多小可爱,很多知足。这样芬芳的年岁,值得你我去欣赏,去品味。

迷惘,值得品味。

坐在安静的考场里,觉得自己把握不了局面。虽然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但我还是不敢确信自己是否可以考出让自己笑着面对的`成绩。考前好友一直在说紧张,而我觉得自己更多的是迷惘,看不清。可对于这一份迷惘,我还是带着一点窃喜的心情。表面上抱怨着试卷的难度,心底里却是因本身的努力才觉得迷惘的。毕竟,用功努力了半个学期,自认为是可以打破那不及格的常规。既担心自己考不好,又担心身后的同学追上。迷惘——那种异样的_充溢整个身体,值得品味。

幸福,值得品味。

升入高中,要住校了。虽不是温室的花朵,却依旧会埋怨寝室的质量太差。适应了老师,适应了同学,适应了快节奏的三点一线,却适应不了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会说,都这么大了,得适应了,不然以后你去哪都带着爸妈啊?的确,我不得不适应。就这样,每天念叨着过了一个学期。寝室里的成员都差不多。似乎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却会在某人特殊时期大骂:你神经啊,还洗头,想被打啊……某人“哦”着无奈地接过对方的干毛巾擦着;不懂怎么照顾自己,却在别人生病的时期叮嘱这个叮嘱那个。小小的幸福——会像那丝轻烟,缠绕在心房;会心的微笑,更让它升华成云。

失望,值得品味。

化学考试刚结束,失落立刻找上门来。明明感觉有把握,却还是这样。对于化学,我可以自信,却一次次失足。虽然我站起来了,可又摔了跤。失望,对自己彻底失望了。老师说,还好,还有救,不是麻木的“橡皮人”,知道失望就再努力。对,至少我可以庆幸自己还有知觉,还有情感,不会太过“淡定”。我依旧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冲刺加油,可以不对自己绝望。带着希望的失望——值得品味。

生活之中,有太多太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或好或坏,或期待或躲避,终之有所收获。经历过,才品味得出。

生活,值得品味。更何况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光呢?

母亲的路情感散文篇四

快到清明时节,我又想起我的母亲。母亲生于1944年4月15日,于2014年12月9日逝世,享年71岁。

母亲出身寒门,年少丧双亲,十几岁就来到我们詹家。坚强的母亲和爸爸成家后,呕心沥血地抚养我们姊妹四人,照顾公婆。当时,爸爸在外教书,工资微乎其微,支撑一家八口人生活。为了抚养我们,在小队像男劳力一样起早贪黑争工分;到六个叉挑50多公斤一担的黄沙;到涨渡湖挖萝卜充饥;清晨3点到王家坊拾猪粪换工分;五更到淋山河街上卖糠卖蛋。

田地承包后,母亲更是没日没夜的劳动。记得一次在稻田劳作时,呋喃丹中毒差点要您的命,是深夜我与您一起到爸那里才得以抢救。白天辛勤的劳作,深夜您还要在煤油灯下为我们姊妹四人缝缝补补……母亲用博大的爱哺育着我们,用低矮的身躯承担巨大的压力。

母亲孝顺长辈,贤惠,会持家。记得大集体时小队夜晚打谷到12点您分得一碗面条,您高兴拿回家送到爹婆床前,劳累一晚的您连一口水也没喝;由于家里年年缺粮,平时吃的是照得人进的稀饭,菜里没有一滴油,只有爸爸回家您才在菜里放油水里加米,因为您知道爸是家里的支柱,再苦不能让爸的身体垮掉,即便青菜萝卜稀饭您也是先让我们姊妹四人先吃,剩下您再吃。

善良的母亲一生与父亲相敬如宾。2011年底查出您患了重病,您和父亲都很淡定,相互鼓励,相约要活到80岁。过度着急您的病情,爸又生病,可您带着重病照料爸爸,特别是爸在临终前三个月,您更是一步不离日夜在医院陪伴爸的病床前,您希望上天保佑爸能奇迹出现,您害怕爸一夜之间会离开我们,您害怕失去几十年与您朝夕相处的爸,可最终苍天无眼病魔还是夺去了爸的生命。这时您的精神支柱彻底跨了,从此您也一病不起。

母亲与人为善,街坊四邻、亲戚妯娌和睦相处。您严格要求我们,要知恩图报,善待邻里,要求我们“说话要和气,待人要热情,心底要善良,生活要简朴。”我们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每当有要饭的,您都要鼎力相助,哪怕自己挨饿。您说这是积德行善,您一生量力救济别人,却苛求自己;生活中,您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家中的剩饭和过期食品,您不顾我们的反对,一定要吃下,儿女们孝敬您的'一点零花钱,您都舍不得用,给您买的衣服舍不得穿。母亲,您善良的心得到了回报,跟您交往过的人和邻居们都说您是好人。

母亲,您生前除了要求我们“去世后丧事从简”外,再也没有交待一句话,您是怕给我们添麻烦,自己带着一辈子的辛酸、一辈子的忧愁、一辈子的泪水、一辈子的磨难悄然离开我们。

母亲,我们会把您“勤劳善良,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勤俭节约,清白做人”的作风,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母亲,我们一定会家庭和睦,安居乐业。

母亲的路情感散文篇五

去年腊月,母亲因胆石症做了手术。在手术前她已是很长时间不吃肉了,是一年或是两年吧,做儿子的总是粗心,其实说粗心只是托辞,总是没有尽心尽孝所致吧。因为结石阻碍了胆汁进入胃里参与消化食物,吃了油腻的东西就呕吐难受,原本想快80岁了,还要受刀创之苦,也怕有什么不测,就保守治疗吧,其实也是粗心或是无知的表现吧。吃了不少的药,打了不少的抗生素,也没有见效,到后来,吃一般的素食也很是难受了,就做了手术。

母亲的手术很成功,四十多天进食后,术前的不良反应没有了,吃东西正常了。出院后,她很是听医生的话,不吃油腻的东西,身体恢复的'很快,大约是两三个月吧,还是粗心,没有记得准确的时间,母亲就下地干活了,喂鸡、洗衣服、做饭,还伺候脑血栓的父亲。

前些日子,是春天吧,或是夏天,做儿子的不都会这样粗心吧。有走村串户卖油条的,母亲就买了一斤,很香甜地吃了一大根。我说,还是少吃油腻的吧。母亲笑了笑没说什么,剩下的我这个十分不愿意吃油腻的吃了,因为不吃了,母亲会舍不得扔掉的。又过了些日子,是一个周六的早晨吧,我在果园干了一气活回家吃饭,看见锅里热着油条,母亲拿起一根油条边吃着边似是难为情地和我说,我想吃肉了。初时我有些心不在焉,随后猛然省悟,母亲的身体需要吃肉了,这是好的表现呀,我高兴地说,那就吃吧。恰好前些时我买了个砂锅,我拿出五花猪肉和两只鸡腿,佐以料酒、葱段、姜片、大料、花椒、山楂、大枣,就在沼气灶上炖上了。

中午的时候,母亲吃了不算太小的三片肉,就不吃了。我说,怎么不吃了,母亲说,看看有没有反应吧。我说,没事,肉烂糊,再吃一片吧。母亲就又吃了一片。看着母亲香甜地吃着肉片,我渐渐地想起,母亲在第一次买油条的时候,就想吃肉了,可她没有和我说,是怕吃肉再引起不适反应给我添累呢,还是觉得想吃肉不好意思呢?其实,家里冰柜里就有不少的肉,可是,她想吃肉了,不自己做了就吃,而是和我商量,还用买油条的方式来暗示我,我为做儿子的粗心而惭愧。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12岁的我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一个星期就好了,好了后很想吃肉,就和母亲说了,那天中午,母亲在医院食堂买回来八个不小的羊肉馅包子,让我全都吃了。不知道那天中午母亲吃没吃包子,后来问过母亲,那是在我快50岁的时候吧,母亲说,忘了吃没吃了。现在想来,母亲在那个中午一准是没吃包子的。

母亲想吃肉了,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想吃肉,很是惭愧。

母亲的路情感散文篇六

今晚,我写母亲,是因为我是有文化的人。即使这样,所写也难以表达心情的万一。我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是我坚信,我的母亲会写一个字:人!能懂一个字:爱!

——题记

母亲起得很早。

尽管母亲蹑手蹑脚地推开了我的房门,但还是惊醒了我。我听到母亲轻轻地开启火炉的盖子,把昨夜封住的火再次引燃。感觉母亲轻轻走到我的身边,我睁开了眼睛。母亲却不要我起来,让我多睡一会,因洗脸的水还没有热好,冷的馒头还没有烤好。于是,我把被子裹得紧紧地又睡了过去。母亲摸着我的额头说:“我儿的头都白了,你是吃力了。”然后,叹息着出去了。

母亲的手真好,虽然粗糙,但是温暖。

我睡着,想起了无数的和母亲交往的事情。

我是母亲的大儿子,母亲自然最早也最多地把自己的母爱给予我,把自己的希望、幸福都寄托在我的身上。

母亲经常说起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的事情,每说起我很小时候的事情,母亲就禁不住地幸福,禁不住地快乐。

母亲说:“你幼小的时候,我在磨房里推磨,找个盆子扣在磨盖上,把你放在盆子上面,这样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一圈一圈地转悠。你也不很哭闹,我才得以把面粉磨好,才得以晚饭的时候喝上模糊(较稠的面汤)。那个时候是国家十分艰难的年月,你爷爷奶奶我们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也自然极其艰难,我的奶水不是很丰,你呢,就经常地喝面糊糊。你也不挑食,一勺子一勺子地喝,糊得小脸蛋儿上到处都是,拍着小手咯咯地笑。我就想啊,我儿子长大一定是一个能吃苦的汉子。”

现在,母亲说这个我幼小时候的故事的时候,前半段,我爱听,也随着母亲幸福地笑。后半段,我就听得不舒服了,因为我听着很惭愧。

长到七八岁的时候,我是母亲的得力的帮手,母亲常常表扬我。这一点,我是有记忆的,我也承认自己曾经确实是母亲的好帮手。

那个时候的生产队,每到夏季拔麦子的时候,我每天和母亲一样起得很早。我背着馍馍,母亲提着水,和生产队里的很多的社员在朦胧的凌晨的月色里向大片的熟透了麦地走去。

很多的社员你追我赶地拔麦子的场面,是十分壮观的。早晨太阳出山尖子的时候,环境辉煌,风吹麦浪,层层叠叠,拔麦子的人们,精力十足,你追我赶,尘土飞扬,还有大群的牛羊跟在后面抢食青草——这是何等的美丽壮观的油画,这幅油画永远地展出在岁月的画廊里了!

和我一样帮着母亲接麦趟的孩子很多。但是我是很少一部分被生产队长允许留下来接趟的孩子中的一个。因为,我拔麦子拔得快而干净。每说到这里,我的母亲就自豪地笑,说我确实给她长脸。

母亲从山里带回一篮野菜,和着苞谷面,做了好多的粑粑。那几天我上学的时候,感觉书包的脸上都是满足的,幸福的。从此,我没事儿的时候,就往山里钻,同样给母亲带回了好多的野菜。母亲说:“有个穷家,没有穷山。”

家里来了人,没有白面,母亲让我去邻居家借了一碗。等母亲在磨房里磨出白面后,满满盛了一碗要我还去。我瞪着眼睛说:“他家的碗很平!”母亲说:“咱要致人家的情。”

我上初中了,母亲为我改做了父亲的一条上衣。我穿在身上,神气得觉得自己是个干部的孩子,觉得一切的艰苦都会被母亲改编得很美好。

每放学回到家里,我常常帮着母亲做很多的农活,家活儿。母亲就希望着说:“真主要是把你给我世个女孩子多好啊!”母亲连着生了我们弟兄六个,都没有生个女孩,所以母亲说这话不完全是因为我勤快,还包含了希望生个女儿的愿望。

艰难的时候,山里的人,冬天取暖哪里有煤炭。每到寒假,我主要的课程就是和村子里的少年们,背着绳索和镢头去深山里挖柴根。我挖来的柴根足以供应家里锅灶和火炉的需求。当时我写过一篇关于挖柴的作文,父亲看了,对文中的一句话“勤走勤缓,离家不远”很是赞赏。父亲说:“这句话来自劳动,很有道理!”母亲不识字,但是听了父亲的解释,明白地笑着说:“很多的事情都是这个理儿。”然后,就把煮熟的鸡蛋往我手里塞,说:“我儿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鸡蛋。”

等到我上了高中,上了大学回家的机会不是很多,觉得自己属于半大子青年,或者半大子知识分子了,穿得又很讲究,加之弟弟们都长大了,我对农活儿,家活儿就爱皱眉头。母亲总是顺着我,多的也不叫我干活。偶尔,有重量级的活儿,我还是要出手的,每当这样的时候,我的母亲真的很开心,很幸福。母亲总是要刨刨我的黝黑的头发骄傲地说:“我的儿子和牛一样!”

……

和母亲的友谊就是这样在漫长漫长的艰难的、幸福的日子里结下的,而且是血浓于水,生死不变的。问题是等我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吃得更好了,穿得更好了,衣袋里面的钱更多了,我爱皱眉头的毛病也更加地多了,回家的次数也更加地少了……逢年过节回来一次,母亲就把我当成贵客一样地招待、伺候,而自己竟然连感谢的话都没有的说,贵人似的坐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承受着母亲的招待和伺候,认为这是母亲应该做的。

人啊,人啊……

母亲说:“我儿头都白了,是吃了力了……”然而,我曾几何时,拉着母亲的手,或者摸着母亲的额头说:我的母亲的头都白了,我的母亲吃了力了呢?恐怕是,看到了母亲的白发,也是看到了自然的现象而已,失聪的心灵不见得就动弹!

想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我的心里翻江倒海的。我深深地觉得自己十分地自私,十分地辜负了我的母亲的希望。

母亲又轻轻地推开了门,轻轻地揭开火炉的盖子,添足了炭。而后走到我的跟前,照样疼爱地摸摸我的额头,轻声说:“儿子,该起来了,洗脸的水给你热好了,馍馍你父亲给你烤好了。你洗了脸吃些馍馍,我这就做早饭去。”

我顺着母亲的意思,一样一样地去做了……

母亲给我添茶水的时候,我深深地望了一眼我的年已古稀,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母亲,我吃到口里的馍馍,堵在喉咙口,实在是难以下咽!

父亲说:“你母亲很坚强的,肉食一类的饭菜一口吃不了,每天两次胰岛素都是自己给自己注射。”

母亲的路情感散文篇七

“妈,我回来了。”回来看到母亲在午休。本不想叫醒她,可我只能在这停留两三个小时,所以我不得不叫醒她。她悠然地睁开眼睛,看到是我,一下子坐了起来。“你什么时候来的?今儿怎么有空回来的?”她急切的说:“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啊,妈有钱用,这些东西我也经常买的。”她用手揉了揉眼睛,我递了条毛巾给她。“我也刚回来,见您睡觉,没想叫醒您,可没忍住。”妈偷偷笑了,我知道,她对我说的话很受用,至少证明她在我心中的位置还是可以的,我这闺女不错。

看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觉很心酸,父亲走后,我明显感觉她苍老了很多。是啊,他们的一生太不容易了,从过去的动荡岁月到现在的太平盛世,他们差不多经历了一个世纪,终于熬到了如今晚年的幸福生活,可父亲却突然走了,这使我母亲曾一度陷入了困惑。她从不相信父亲就这么离她而去了。她经常跟我讲,梦里父亲常坐在床头跟她唠家常,每每这时,我从不正面跟她交流,因为我不想打破父亲在她心中的美好,也不忍打断她跟我两三个小时的唠叨,我知道她无时不在想念我的父亲。父亲走后,我想有些话也只能对我们这些儿女唠唠了。知道吗?现在的我有时会忽然觉得,听听她的唠叨我会觉得很幸福。

“妈,我要走了,家里一会还有事,我是中午抽空回来的。”

“怎么才来一会就走,不能多待一会吗?你每次来总待不了多长时间,不能在这待一宿吗?”

看我为难,她于是不再刻意挽留,送我到路边,似乎有些不舍。我硬下心,没有回头。其实,我何尝能舍得。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成家了,有些琐事不是你能扔了就能扔了,有些事不是你能决定就能决定的。有些事我们是那么的身不由己。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们可以用很多华丽的词语赞美我们所喜爱的东西,然而面对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词语却显得是那样的贬乏。我们竟无法用任何语言去描述他们,可笑吗?面对那么多华丽的词语,我们却一个也用不上。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在不图任何回报的背后,带给我们无尽的感恩与思考。

母亲的路情感散文篇八

古历十月初一,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是给已故的亲人送寒衣的日子。

还有一件喜事,老公的弟弟今天买了一辆小车。我和老公商量,这个礼拜天一同回家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扫墓,也顺便给弟弟贺车。

我们坐上朋友的车,从华亭到安口新庄子后转道去大坪村老庄后,又沿着新建的“村村通”混凝土路上山,汽车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大道飞速前行,半小时就到了家门口。下车后我回头望着这条盘山道路深有感触,思绪万千。30年了,提起回家,我都纠结无奈,也是我最头疼的事。不是说我嫌弃农村,而是回家的路太遥远,太崎岖,远的让人望而生畏。

老公的老家在安口镇大坪村,位于华亭县以南。这里四面环山,山恋起伏。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孩子小的时候,每次回家,老公背着儿子,我提着给公公婆婆买的烟酒糖茶,衣物食品,一家三口艰难的行径在蜿蜒崎岖的乡间小道,一路风景迷人,青山翠绿,鸟语花香。但是,我们每翻一座山,都累的气喘嘘嘘,汗流甲背,根本无暇欣赏这美丽的自然风景。背负着一份责任,尽快赶路,快快结束这艰难的行程。28年了,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心里也不知埋怨过自己多少回,为什么要嫁给大山,也埋怨老公为什么不把家搬到城里。那时候,老公只是憨厚的一笑,安慰我说;“以后会好的,到时候我们开车回家”。我说:“你就好好做梦吧”!

记得有的深秋,某个周六。回家时,天气清朗,阳光明媚,暖暖的阳光,洗去了多日的雾霾,大山显的那么真实。可是,到了第二天,天气突变,阴云密布,豆儿大的'倾盆大雨一泻而下。周一我们要上班,孩子要上学,这可怎么办?等到下午,雨还是不停的下。无奈,小叔子给我们找了两双雨鞋,两把雨伞,我们便带着孩子出门。哪知雨季的山路更难行,一路的雨滴坭宁一走一滑,上坡滑的上不去,下坡一不小心就摔跤,我们一家三口,不知道摔了多少次绞,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从山上走到了公路。真是一路坎坷,一路苦涩。下了山,我们一家三口人身上全是泥巴。回到家,我委屈的哭了,发誓再也不回家了。但埋怨归埋怨,路再难走也不能不回家呀,因为,我始终记得,我是老公的媳妇,我身上有做媳妇的责任。

208月深秋,婆婆去世了。那几天真是烟雾密布,阴雨连绵,老天好像也哀悼着亡人。得知这一消息,单位朋友、同事前来吊唁,但开了几俩轿车上不了山,无奈把车放到了山下,徒步往山上走。一行十人从下午两点钟在山上转到了五点才找到了我的家,来到家,个个成了泥人。还有两位女同事穿的高跟鞋也脱了跟,被人搀扶的来到了我家。那时候,我感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为他们的这份执着,这份情谊感动,也为他们的付出和狼狈内疚。一位同事感慨地说:“很难想象,这么多年,这些山路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从来没有听你埋怨过,真难为你了”。那时,我报以苦笑。因为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酸甜苦辣,只有一个字在支撑,那就是爱。所以面前的这条山路,也就成了爱的纽带,载满了我和老公一家说不尽的牵挂和那份责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