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拾穗教案(通用14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拾穗教案(通用14篇)

ID:4724094

时间:2023-10-15 17:20:24

上传者:薇儿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拾穗教案(通用14篇)

环保宣传需要周密的策划和有力的表达手法,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生动有力、引人深思的环保宣传语呢?首先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用短小的词语传达核心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其次要注重感染力,通过情感共鸣让人们产生行动的意愿。此外,还要注意突出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人们深刻意识到环保行动的迫切性。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环保宣传语,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环保意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一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理解2~5自然段,特别是描写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难点:鼓励学生谈自己在欣赏画作和课文后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2、简介米勒(结合课后的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三、理清脉落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1~5自然段)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6~7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2、哪些段落三个妇女拾捡麦穗?(2~5)

3、画出三个妇女拾捡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边找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4、汇报交流

中间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对麦穗的爱惜。(攥)

右边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的辛劳。

左边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勤劳能干。

5、同学们刚才画的句子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那三个自然段剩下的句子写的是什么?(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

6、指导朗读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六、拓展延伸

1、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2、齐读第6、7段

3、课后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5—16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

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 射线 线段

二、实验验证 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 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三

课文描述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画的内容,课文中还展示了《拾穗》这幅作品,优美的图画、生动的语言,两者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怎样将看图与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图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和看图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图画所体现的中心内容成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学文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的顺序。

二、学生分析

首先来说一下该年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的特点: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是结合这篇课文来看,课文中的生字比较难写,在课堂上应该随机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餐”字,应该在书写方面给学生提个醒,“穗”“督”等字应该交流一下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对四年级的孩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也就是在课文的学习中要挖掘课文中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和图画所表达的情感;

3.认识课文中“穗”等8个生字;

4.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表达。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的背景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教师板书课题之后,生读,让学生交流一下“穗”字的识字方法,再让学生齐读。设问:“读过这个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带上你的问题快去读读课文吧,并请你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重点对“弥”“餐”“监督”等字进行指导。先全班齐读,再在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的检查)

2.学生交流出读课文的收获。(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课文描写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向大家展示的是三个妇女在麦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

教师设问:“逼真”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米勒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情景描绘得如此“逼真”?相信大家读过课后的背景材料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三)读背景材料,进一步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景材料;交流读后的收获。(我知道了……)

教师引导: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课件出示米勒的《拾穗》。

教师引导:作者看到这幅图画时,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在图画上看到的?一边读一边画下来。

(四)再读课文、品味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3.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自己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学生即时的评价。比如:你读书真仔细、你认真思考了、你真会读书……)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4.在学生把所有在图画上能够看到的句子读出来之后,让学生对照图画,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5.让学生交流,作者的哪一些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如:后背、肩膀、套袖;动作:攥、弯腰、捡拾;第三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如:欠、攥、搜寻;第四自然段的神态描写。)

6.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交流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与学生谈印象最深部分是同步进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进行感情朗读。

8.让学生看着图画简单复述一下图画所传达的信息。

9.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顺序。(远――近――远)

教师小结并引导:我们一起欣赏了米勒的这幅作品,让你来评价一下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谈一谈读后的收获。交流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激化矛盾,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课文、感情升华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请问在今天的课堂上你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收获。)

在写作背景中提到了米勒的另外两幅作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并且认真欣赏图画,试着把画中的内容变成文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六、教后反思

整个设计掌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降低了难点,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让学生先来看图,再来读书,这样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是指导学生看图做文的典范,因此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搜集米勒的另外两幅画,并认真观察、进行文字创作,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案例点评

应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几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识字环节,让学生自主识字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突出了以“读”为本,课堂上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朗读,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以及理解课文后的品读,读的目的性明确而且读的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每一遍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课后作业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目的。

4.突出了“图文结合”。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内容。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教学准备:

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生活中哪些容器用“升”为单位?(学生举例)

2、比较发现“升和毫升”作为单位的不同之处。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提问: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毫升。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二、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1、初步认识“毫升”,记住常用数据。

出示练一练1 让学生细心观察并记住常用的数据。

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2、体验1毫升,形成1毫升的概念

(1)观察1毫升水和10毫升的水,谈谈自己的想法。

(2)实验:用滴管向空两杯滴入1毫升的水。

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那么10毫升是多少滴水。

试着把1毫升水倒入手心里,试一试,摸一摸,多吗?

三、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完成试一试。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三、练习一

1、练习一4

仔细读题,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汇报是要求说明理由。

2、练习一6

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可以跟其它容器比一比。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

1升=1000毫升

作业设计:

【必做题】

升与毫升的换算。

【选做题】

到附近商店调查,记录几种容量用毫升做单位的商品。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五

图案欣赏

内容

34—35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2.使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的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的喜欢的图案。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难点

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习惯的图案。

关键

让学生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

图形

学生

图形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2

17

15

5

1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三、练习

四、检测

图形设计使用上四中或四种以上的图形。

五、小结:

1.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教师先请学生们回忆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把图形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再出示一些好看的组合图形。

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这些图案,说一说,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图案?那就请你来动手试一试、看一看。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图案都是我们现在所学生的平面图形经过数字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等知识得到的,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桌布围巾花布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生活就能够用知识去发明和创造使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汇报并讲解

(1)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2)再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3)小组内修改

5.自由发挥设计。

注意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平移和旋转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讲解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在设计图形中感觉图形的美。

这些图形经过人们的双手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些妙趣横生的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一个图案,每位同学都来尝试着画一画说一说,探索一下其中的奥妙。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2)指名汇报

(3)小结并寻找规律

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图案欣赏。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六

知识点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知识点二: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连加计算中,当某些加数相加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便。

口诀:连加计算仔细看,考虑加数是关键。整十、整百与整千,结合起来更简单。交换定律记心间,交换位置和不变。结合定律应用广,加数凑整更简便。

知识点三:减法的运算性质1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用字母表示:

a-b-c=a-(b+c)

减法的运算性质2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和里每个加数。

知识点四: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知识点五: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连乘计算中,当某两个乘数的积正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运用乘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便。

运用分解的方法,将某个乘数拆分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使其中的乘数与其他乘数的乘积“凑整”。

乘除的规律:先乘后除等于先除后乘。

除法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除法的运算性质:(2)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里每个乘数。

知识点六: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注意:1、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乘法对于减法的分配律是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

2、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八

四年级共有学生xx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将有待于在本学期作较大程度提高。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1、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按时上好每节课。

2、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5、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九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十

《课标》指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而几何教学如果借助于计算机将更为直观生动。为此,我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充分搜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资源库和网页,并且借助图形设计软件进行图案的平移、旋转设计(如奥运五环、香港紫荆花区徽、国旗五星等)。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和旋转图案时,课件动态出示图案的设计过程,随后提供了动态图案让学生判断,加强了对图案特征的理解,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综合应用时,通过动态依次呈现平移或旋转出的美丽图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到平移、旋转这些变换现象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本课中因为多媒体“动”的特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开放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自己感到困惑或好奇的资源,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十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十三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 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 “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 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 号 、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 认识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 (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 没有端点 无限)

2、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察

(1)画一画

(2)说一说 (线段有什么特征? 直 两个端点 有限)

3、认识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 直 有一个端点 无限)

4、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 端点个数 延长情况 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 没有端点 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 两个端点 不能延长 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个端点 向一端无限延长 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 b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 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第一题(小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闯三关

第一关:填空

(1)______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它没有端点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 ______

(3)_______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第二关:数线段

第三关:从a点到b点,哪条路线最近?(课本试一试第2题)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