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与减的教学反思(优质8篇)

最新加与减的教学反思(优质8篇)

ID:4733538

时间:2023-10-15 21:28:16

上传者:笔尘 最新加与减的教学反思(优质8篇)

导游词是旅游行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为游客提供精确的信息,解答疑问,并引导游客顺利完成旅行目标。导游词的写作需要注意游客的需求和背景,选择适合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表达。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导游词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灵感。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篇一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感受颇多,随手记下了如下教学反思: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2、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只要掌握好了关键知识―通分,其他的学习内容就比较容易学会。因此教学时,我留给学生了足够的探究空间,设置了合适的情境,勾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把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旧知或方法加以自我检索,架好认知桥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理解道理、掌握方法、学会新知。3、联系学生实际,利用情景贯穿课堂好的课题引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就在于能把生活的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道的必要性,从而积主动地学习。课的开始,引出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帮八戒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当然,这节课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在练习的设计上缺乏趣味性、层次性,有待今后改进。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篇二

学生已通过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正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在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改变了以课本为主,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整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的讲练。学习显得很被动,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奥运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这个情景也比较自然的贯穿了整节课,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

2、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不是很难,这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很比较明显,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计算出,这时课才开始,在老师还没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时,这时老师不是就此而止,而是趁势引导:你是怎么计算的?数位对齐就是什么对齐——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中感受方法。

3、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本课的重点。而整数减小数也是该部分中的难点,注意这方面,强调数位对齐,注意引导学生先把整数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突出了计算中的难点。

4、对于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应该进行加强。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篇三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1/5+2/5=3/54/7-1/7=3/71元+4元=5元1元+4分=1元+0.04元=1.04元),后面两题的元与分两个数的相加,对比显示出了对于单位不一样的两个数据是不能够进行直接相加的,必须要转化为相同的单位元或者分,才能够直接相加。为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一个铺垫。

然后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如何计算,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算理:

为什么要通分?分数单位相同为什么可以直接计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按图讲述,师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1/2是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中的一份,大小是这么大。

1/3是将同样的圆平均分成三份中的一份,大小是这么大。

那么它们能直接进行相加吗?(生:不能)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说明什么不一样生:分数单位不同师:分数单位不一样,能够直接进行相加吗?生:不能师:就像我们刚才做的第四题,对于单位不同的两个数我们不能直接进行相加,必须将它们转化为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同样,异分母分数相加也要统一单位,用什么方法来统一分数单位呢?(生:通分)。

展示转化过程将单位圆平均分成6份,1/2占了其中的三分,为3/6,1/3占了其中的两份为2/6,那么现在每一份的大小一样了吗?生:一样了。师:这个过程就叫通分,通分就是让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分数单位统一。也就是将异分母分数相加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

通过此讲,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更加弄得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性质。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我利用萧山的环保情况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我们萧山现在正在积极发展“绿色萧山”,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来及,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1、请同学们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请同学们来解决提出的问题。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展开,让学生讲所学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识数学数学的实用性。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学习了1--5的减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课堂上以刚结束的体育节为素材,出示:照片上有5个小朋友,让学生先说图里有什么?生:有5个小朋友。接着播放一个小朋友跳着跳绳走了。学生说发生了什么,用两句话描述。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走了1个小朋友。接着我问:还剩几个小朋友呢?孩子们都知道还有4个。图的意思明白了,接着让学生去用完整的语言描述,以点名说,一起说方式进行。

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走了的1个小朋友是从几个人里面走的,在通过动手摆小圆片,摆5个小圆片,拿走1个,还剩下4个,感受是从5个里面拿走的1个,理解拿走1个就是去掉1个。

最后指导学生写算式,有5个小朋友用数字5表示,走了1个,就是去掉1个,去掉我们用“减”,教学生认识减号,理解减号的意思,知道5-1=4,表示的意思。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从总数里面去掉、拿走一部分用减法。

最后借助教材的练习题让学生用3句话说题意,列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上完这几课后,第二节去听宗老师的课,宗老师的让我发现我在课堂上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1、课前复习。宗老师课前一多种形式复习2--5的分成与组成、加法。用形象生动的手势描述加、减,为新课做准备,这部分是我缺少的,课前没有进行复习。

2、课堂组织需要进步学习,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语言较少,有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没有具体到哪个同学,让他们存在侥幸心理:老师没发现我不认真。宗老师的课堂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手里面摸东西的,眼睛不看老师的进行点名,保证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认真听讲,这也需要我学习的地方。

3、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虽然在课堂上我一直在心理告诉自己让学生多说,以不同形式说,但有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把可以让学生说的我说了,宗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说,同桌两人说,不会的一起说,全班一起说,让学生不停的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这点我需要改正,把话语权教还给学生。

在教学方面、课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守着一个好榜样、好的老师,在今后要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篇五

1、借助“说”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借助“比较”帮助学生运用简便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既然计算能力要有这样的要求,那么口算作为计算的`基础,无疑也必须有这样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是借助“比较”来帮助学生运用简便算。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篇六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用纸片代替蛋糕,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篇七

今天学习了1--5的减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课堂上以刚结束的体育节为素材,出示:照片上有5个小朋友,让学生先说图里有什么?生:有5个小朋友。接着播放一个小朋友跳着跳绳走了。学生说发生了什么,用两句话描述。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走了1个小朋友。接着我问:还剩几个小朋友呢?孩子们都知道还有4个。图的意思明白了,接着让学生去用完整的语言描述,以点名说,一起说方式进行。

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走了的1个小朋友是从几个人里面走的,在通过动手摆小圆片,摆5个小圆片,拿走1个,还剩下4个,感受是从5个里面拿走的1个,理解拿走1个就是去掉1个。

最后指导学生写算式,有5个小朋友用数字5表示,走了1个,就是去掉1个,去掉我们用“减”,教学生认识减号,理解减号的意思,知道5-1=4,表示的意思。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从总数里面去掉、拿走一部分用减法。

最后借助教材的练习题让学生用3句话说题意,列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上完这几课后,第二节去听宗老师的课,宗老师的让我发现我在课堂上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1、课前复习。宗老师课前一多种形式复习2--5的分成与组成、加法。用形象生动的手势描述加、减,为新课做准备,这部分是我缺少的,课前没有进行复习。

2、课堂组织需要进步学习,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语言较少,有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没有具体到哪个同学,让他们存在侥幸心理:老师没发现我不认真。宗老师的课堂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手里面摸东西的,眼睛不看老师的进行点名,保证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认真听讲,这也需要我学习的地方。

3、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虽然在课堂上我一直在心理告诉自己让学生多说,以不同形式说,但有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把可以让学生说的我说了,宗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说,同桌两人说,不会的一起说,全班一起说,让学生不停的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这点我需要改正,把话语权教还给学生。

在教学方面、课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守着一个好榜样、好的老师,在今后要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篇八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

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