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春教案(大全5篇)

最新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春教案(大全5篇)

ID:4737204

时间:2023-10-15 23:07:34

上传者:念青松 最新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春教案(大全5篇)

教学目标是指在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内,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学习成果。高中教案的编写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春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体裁是动物小说。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又体现了本单元 “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世界,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以及和谐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整体把握内容,理解斑羚飞度的壮举。

(3)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2)联系生活,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教学难点:人与动物中,人类究竟充当什么角色。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故事导入

1.课件播放故事视频:蚂蚁脱险

2.导语: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的举动。今天,我们要认识动物世界的新朋友——斑羚。

(课件播放斑羚图片及资料)。

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族灭绝的时刻,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板书课题:斑羚飞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欣赏课文《斑羚飞渡》,勾画出生字词语。

2.生字词语练读。

(课件展示课后读写词语)

3.快速回忆课文内容,然后抢答:

(1)读完全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回顾课文,印象给你最深的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按照情节的四个环节理清思路。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复述内容。

(2)请各自用四字词语概括四个部分。(尽量用原文词语)

参考答案:进退维谷——出现彩虹——斑羚飞渡——走向彩虹

三、悟读精彩,走进审美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

提示:第1个问可以以短语形式归纳,第2个问可以套用人物形象分析用语。

3. 请一学生饱含感情地读斑羚飞渡的情节,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5. 小组合作探究:彩虹出现了多少次?都有什么作用?

6.小组汇报,教师指导归纳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演练。

8.找出与你此刻的心情产生共鸣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9.总结精神:用“我看到了一群 的斑羚”说话。

10.飞渡过程仅仅几秒钟就可以完成,而作者却把这一场面详细展开,写的扣人心弦。飞渡过程中哪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如果让你来写这一场面,你还会有什么创新?找一找,谈一谈。

四、体验生活,反思文本

(课件播放“ 5.12 ”汶川大地震中最感人的母爱情景《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

2.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人破坏动物,破坏自然的资料)

学生说感受……

3.请以学习课文的体会和感受用 “关爱亲情,就是 ”和“珍爱生命,就是 ”的句式来说说生活中你将如何去践行。

老师示范:“关爱亲情,就是 ”。

学生自主深情述说:“珍爱生命,就是 ”。

把学生现场创作的践行宣言,开头与结尾加上“朋友,请珍爱生命。”,然后让学生和着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读自己创作的散文诗。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春教案篇二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近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 行大典之后》。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春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春教案篇四

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估计应以京剧、豫剧、黄梅戏为多)

2、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片断,并简单介绍所看戏曲的剧种特点、剧种内容、欣赏要点等,以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划分小组,确定方向查找资料(如剧目、唱腔、角色、服饰、脸谱等)

4、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一周搜集、一周整合。老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分发给各组形成资料共享。

三、活动形式:

准备一场戏曲知识竞赛。

四、活动过程:

选两名学生当活动主持人负责设计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开场白、过渡语、总结等),

聘请语文老师、音乐老师充当评委。

竞赛题目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欣赏题等。

五、作文训练。

活动结束后,请同学就活动过程写出自已对戏曲的认识和感想。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春教案篇五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 )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3.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讲析课文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

差点儿、跑、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四、总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