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家的励志名言 科学家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汇总6篇)

2023年科学家的励志名言 科学家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汇总6篇)

ID:4738129

时间:2023-10-15 23:28:20

上传者:念青松 2023年科学家的励志名言 科学家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汇总6篇)

公益是一种为社会福利和改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无偿行动,它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改变社会面貌。我们应该选择有影响力和良好声誉的公益组织或平台进行捐款和参与。以下是一些关于公益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挑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科学家的励志名言篇一

有一个犹太男子,想和妻子离婚(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私生女),妻子不同意。男子说,我迟早会得诺贝尔奖。如果你现在同意离婚,我将来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归你。妻子当即同意并办理离婚手续。17年后,那男子果真获得诺贝尔奖,奖金果然由妻子获得。

这名男子名叫爱因斯坦,妻子名叫米列娃。

以尚未获取的诺贝尔奖金为筹码,诱导妻子离婚,爱因斯坦可能是全球男性第一人。

相信丈夫迟早会获得诺贝尔奖,并同意以获取诺贝尔奖金为条件离婚,米列娃可能是全球女子第一人。

相信丈夫日后会获得诺贝尔奖依然和丈夫离婚,米列娃是怎么想的?她认为倘若自己不和丈夫离婚,不称心如意的丈夫就无法顺利发现相对论。

令人称奇的是,17年后,丈夫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更令人称奇的是,丈夫竟然一诺千金地兑现诺言,将诺贝尔物理学奖巨额奖金真的付给前妻。

假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对夫妻,丈夫或妻子一方图谋离异,另一方不从。离异的那方说我日后会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你现在和我离异,将来诺贝尔奖金全归你,配偶会同意吗?答案不乐观。

所以我们鲜有大师。

科学家的励志名言篇二

【概述】:1945年,伟大发明---“青霉素”。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科学家的励志名言篇三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科学家的励志名言篇四

放假后,我利用了两周的时间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荣膺诺贝尔奖的名人故事》。诺贝尔奖许多人都听说过,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创立的。诺贝尔毕生致力于炸药研究,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成果,诺贝尔一生获得了129项专利,积聚了巨大的财富。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签署了他死后遗留下来所有遗产的遗嘱:将全部财产作为诺贝尔奖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奖给物理、化学、经济、文学、和平、生理(医)学六方面对人类文化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激励着许多人,许多人把它定为自己的终身目标。

在这本书中,记录着许多荣膺诺贝尔奖的名人。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有着超出常人的天赋,但是他们当中一些人也资质平平,有些还被老师认为天生愚钝,成不了才。但是他们却成功了,他们推进了人类的进步,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精神和品质。在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人,同时他也是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在长达60年的生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循环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这三个方面。在他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巴甫洛夫对动物生理、心理、神经系统的研究,为人类医疗健康事业,为人类思维训练的培养,为人类智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助推的作用。1904年,巴甫洛夫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细细品味巴甫洛夫的成功之路,不难发现,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的勤思好问、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的习惯及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通过巴甫洛夫的故事,我知道了只要小的时候养成勤思好问、一丝不苟、有始有终的习惯,就算没有天赋,也照样可以成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科学家的励志名言篇五

诺贝尔认为自己长相丑陋,不会得到真正的爱,加上工作的繁忙,对母亲的依恋等,他很早就下决心献身科学,在创造发明中寻求心灵安慰。虽然他富有且名满天下,一生中许多时间住在繁华热闹的巴黎,但却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人们对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个人生活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个孝子,一个古怪、孤独的富翁。

实际上,诺贝尔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自己的烦恼、苦闷、失落。在60多年的岁月中,他曾义无反顾地排除障碍,向科研领域进军,建立起巨大的工业王国。然而,他也曾陷入感情的漩涡,备尝爱情的酸甜苦辣。

1876年,诺贝尔与一位在花店工作的女士莎菲娅·赫斯在维也纳邂逅。莎菲娅出身寒微,所受教育很少,但是开朗、单纯、漂亮。认识诺贝尔后不久她便辞去了工作,诺贝尔在巴黎给她买了房子、请了家庭教师,希望她专心学习、提高自己。他把莎菲娅当做未婚妻,并准备带她去见自己的母亲。然而,莎菲娅却无意去了解巴黎、了解法国文化、了解诺贝尔的事业,对学习也很快失去了兴趣,她只希望诺贝尔与她长相厮守。这使诺贝尔很苦恼。

诺贝尔意识到,莎菲娅身上没有一条符合母亲的标准。自己的家庭、事业与莎菲娅之间有着太大的距离,他决定中断关系,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轨道。但再见莎菲娅时,他又犹豫不决,舍不得与她一刀两断了。他们就像被不同的欲望驱使着的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依恋,又在奋力寻求爱情的庇护,哪怕这种慰藉很短暂、代价很昂贵!

莎菲娅天真、任性、随意,经常欠账,诺贝尔不得不经常为她付账;她游历于上层人士喜欢的许多地方,俩人之间经常为一件事互相指责、猜疑、大发脾气、争吵不断。诺贝尔的精力在衰退,头脑变得迟钝,工作效率大大降低。1879~1884年间,他甚至没有什么实验成果和专利申请。对于这位以工作为最大乐趣,以发明为荣的人来说,没有工作安慰,又平添许多感情上的烦恼,心底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有时他把这种坏心情发泄到莎菲娅身上,他痛感莎菲娅并不是他渴望的爱人,除了金钱,自己也不是莎菲娅的需要,但他仍然舍不得放弃她。

1884年,诺贝尔在伊斯基尔买下了一套别墅,为了避免邻居们的闲言,他给莎菲娅的信和电话都称她为“莎菲娅·诺贝尔太太”。但莎菲娅却在与别人的通信中也使用这个称呼,到处张扬。诺贝尔为莎菲娅的浅薄粗俗感到羞愧,但可怕的寂寞使他听凭感情摆布,让这种感情打乱了他的生活,影响了他的工作甚至危及他的名誉。这位工业王国的首脑,一向相信只有理智才能引导人们过上有益的生活,但自己却成了感情的俘虏,在感情这沉重的十字架下,他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而且他的道德水准、工作成就也受到不良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关系日益疏远。1891年夏天,莎菲娅生下了与一位年轻的奥地利军官的孩子。四年后,这位军官同莎菲娅举行完婚礼后又不告而辞。诺贝尔只好在经济上资助莎菲娅,直至去世后,仍留给莎菲娅一份终身基金。

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诺贝尔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人类的进步事业,对世人来说,的确是件幸事。但对个人来说,事业、生活毕竟是人生两大支柱,仅有事业的辉煌而没有生活的幸福,那么,这种辉煌也是十分沉重的。

诺贝尔一生以四海为家,虽然拥有亿万财富,但陪伴他的始终只是寂寞与孤独,甚至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

叶落归根,诺贝尔回到了他的祖国——瑞典。一位归国富翁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买下一幢漂亮的公寓或乡村田庄来安度晚年?不,这不符合诺贝尔的为人,他是一个属于工作的人。

长期的劳累使本来身体就受过炸伤的他患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症,医生开了油(他发明了油炸药)让他内服,他说:“看来这是命运对我的嘲弄,他们只是把这个玩意儿换了个名称,以免吓坏了药剂师和病人。”

瑞典冬天的凛冽气候,对于诺贝尔来说是严酷的考验。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严重的偏头疼和血管痉挛症纠缠着他。他得的是一种严重的心绞痛症,必须得到绝对的休息。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考虑起身后事。他探索世界、人生和他自身的意义,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年迈的诺贝尔并不希望将来自己的名字和炸药连在一起,因为炸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伤害,人们只会把炸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他必须向人们表明自己一生奋斗的真正动机,在他行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向世界表明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1895年,他决定把全部财产遗赠给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这笔财产的利息用于奖励人类伟大的成就。诺贝尔认为,探索知识的英雄征服了无知的领域,但他还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实际运用的发明中不牟取私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无愧于这份奖金。

所谓伟大成就,不是根据奖金获得者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来衡量,而是根据他们研究工作的动机是否为了获得更多的有关人类状况的知识。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亲笔写下了他最后的遗嘱。他把财产交给一个基金会,基金每年的收益用来奖励给科学和文学领域内的杰出人物,以及为促进世界和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们,以表示对他们的敬意。

因这份遗嘱,诺贝尔的名字和文明、进步与崇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科学家的励志名言篇六

法国科学家皮埃尔·索瓦日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索瓦日现为武汉大学与武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曾来汉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做过与“分子机器”有关的主题讲座,乐向世界推介武汉科研成果。

就像19世纪30年代,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电风扇上被广泛运用,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分子机器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据新华社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据介绍,三位获奖者完成了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的“三步走”: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评选委员会表示,就像19世纪30年代,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电风扇上等被广泛运用。而分子机器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

费林加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得奖消息令自己“很震惊”,同时感到荣幸。他表示,荣誉属于全体科研合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如此骄人的成果。费加林对其获奖成就解释说:“一旦在分子层面控制了运动,就为控制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提供了可能。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新材料的研发开启了广阔前景。”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将由这三位获奖者平分。

世界最小机器诞生历程

第1步

迈向分子机器的第一步是索瓦日于1983年实现的,他成功将两个环状分子扣在一起,形成一种名为“索烃”的链条。通常情况下,分子是由原子间共享电子对构成的强共价键连接而成,而“索烃”链上的分子间主要依靠相对较为自由的机械相互作用连接,不被任何价键连接。对于一个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机器来说,必须有能够相互移动的部件组成,而索瓦日实现了两个互锁环状分子的相对移动。

第2步

到了1991年,斯托达特实现了分子机器诞生的第二步,他成功合成了“轮烷”。轮烷是一个或多个环状分子和一个或多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为轴组成的分子集合。哑铃状的线形分子作轴穿过环状分子的空腔,两端结合有体积较大分子以防止线形分子滑出,从而形成了稳定的轮烷结构。

第3步

费林加则是研发出分子马达(分子发动机)的第一人。1999年,他研制了一个分子转子叶片,叶片能够朝着同一方向持续旋转。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2011年,费林加的研究小组在分子马达的基础上制造了一款四驱纳米汽车,一个分子底盘将4个分子马达连接在一起作为轮子,当分子马达旋转时,纳米汽车就能向前行驶。至此,分子机器动起来了。

他们的成就

他们三人做出了只有头发丝千分之一粗细的分子机器,成功地将分子连在一起,共同设计了包括微型电梯、微型电机还有微缩肌肉结构在内的所有分子机器。

三位科学家的成就能够获得诺奖青睐,就在于他们的研究促使分子系统摆脱了平衡态,并能受控执行特定任务,为化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世界。

分子机器

为未来提供

无限可能

近年来,三位诺奖得主的成果已经成为全世界科研人员开发分子机器的“工具箱”,开创了分子机器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有科学家在轮烷的基础上建造出一个可以抓取并连接氨基酸的分子机器人;还有研究人员将分子马达和长聚合物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将光能储存在分子中,有望开发出新型电池及光控传感器。

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分子机器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