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教案(模板8篇)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教案(模板8篇)

ID:4749075

时间:2023-10-16 03:26:49

上传者:笔舞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 小学生中秋节活动教案(模板8篇)

初三教案是指为了指导初三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料。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六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篇一

本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体验节日的快乐;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开展前,进行墙饰布置,墙饰的主要内容包括花灯、嫦娥奔月图等;给幼儿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中秋节与月饼的传说;美工课上,幼儿学会了用橡皮泥捏月饼,会沿着扎有小孔的月亮图形纸撕月亮(提供用缝纫机扎出小孔的月亮图形纸;制作投影片或挂图:一幅中秋节夜景图,四张月亮逐渐变圆的投影片或图片;录像带:中秋赏月;音乐磁带《飞月夜》、《月光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墙饰的变化,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中秋节夜景图,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月亮,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分别出示四张不同形状的月亮投影片或图片,启发幼儿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弯弯的小船、像一块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饼、像圆镜子等。)

3、放录像:“中秋赏月”,向幼儿介绍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4、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录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师生一边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放录音),一边品尝月饼和秋天的水果,共享节日的快乐。

6、操作教学:幼儿用橡皮泥捏月饼、撕月亮(用缝纫机扎出小孔,变成月亮的形状,让幼儿撕下来。)

【教学区域设置与日常教学组织】

1、组织幼儿参观大班的游戏“乐乐月饼超市”;观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画《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区,提供月饼盒子、橡皮泥、吹塑纸、蜡光纸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月亮和月饼。

3、在图书区提供嫦娥奔月,吴刚砍伐桂花树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在语言区幼儿看月亮图片说月亮的诗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熟悉的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或儿歌讲给同伴听。

5、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与家长沟通计划:

1、教学前,请家长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月饼的歌曲或诗歌。

2、请家长在八月初三至八月十五晚上带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月亮画在纸上,装订成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簿。

3、请家长带幼儿到食品超市,观看各式各样的月饼。

4、教学在中秋节前一天进行,中秋节晚上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赏月教学,创编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嫦娥奔月】

羿是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最著名的射手,曾经为人间除了许多凶禽猛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吃下药以后,身子突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她身不由己地飞出了窗口,越飞越高,升上了夜空。飞啊飞啊,一直向月亮飞去。到了月宫,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间。她叫玉兔为她捣药,想吃些能降落人间的灵药,回到羿的身边。可是玉兔没有捣成灵药,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宫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这个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补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时候人们中秋拜月的对象。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篇二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20xx年9月25日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背景音乐、中秋故事、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四(5)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中秋节的由来

(1)主持1:同学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主持2: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英文介绍中秋节。

主持2:你们知道外国人眼中的中秋节是怎么样的么?

(4)、中秋知识问答

主持1: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还有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你们知道么?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学生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主持2(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学生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主持1: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主持2: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主持1:我们来看这幅画,同学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学生齐背《静夜思》。

(2)、主持2: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三、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学生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四、月亮知识殿堂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某某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结束语:(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时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感谢每个学生的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篇三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民族传说和中秋节的过节习俗。

2. 通过吃月饼让学生喜爱并记住这个节日。

3. 画出你心中的中秋节。

学生通过询问父母等查询方式,了解一些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首儿歌,请你们来猜一猜。

2.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中秋节!

(板书)中秋节的来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的传说吗?

师:今年的中秋节准备是怎么过?

师: 同学们一般都是和父母家人一起过中秋节。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这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班级里的同学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全班一起过,好不好? 师:你们知道别的地方的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在班上交流)师:过中秋节,我们要吃什么?(月饼)

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并做一个令人感到亲热的动作。平时你用什么动作表达自己和别人的亲热?(拥抱、握手、敬礼等。学生每说一种,教师就和他示范给同学们看。)

师:现在我们可以下位子去向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人送去自己中秋的祝福,拥抱他,并对他说一句祝福的话。我会给大家发月饼、放歌曲。但是,呆会儿音乐一停,我们就要坐回座位。(全班活动,教师同时发月饼,放音乐)

师:我们的中秋节快要过完了,最后,让我们来许下一个中秋节的心愿吧,(全班闭上眼睛许愿)谁想把自己的心愿告诉大家? 课后延伸:把心愿告诉爸爸和妈妈并画出你心中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

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1.跟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在内容的设置上由浅入深。主要从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中秋节,通过尝一尝月饼,画一画学生心中的中秋节等动手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对民俗节庆课的兴趣。

2.建议让学生可以回家做适当的准备,通过询问父母等查询方式,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3.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将自己对中秋节感兴趣的内容和习俗的了解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画一画心中的饿中秋节,教师把学生的作品挑选后布置在教室的展示板进行展示。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篇四

1.通过倾听故事及观看月相变化图,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2.尝试运用语言、动作及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月亮变化的理解

3.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能关注月亮的变化

二、活动准备

1.学习dvd

2.动态教具

3.课件幼儿用书、铅笔人手一份

4.教学挂图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根据幼儿已学的美术活动中《月亮姐姐》,进行经验的迁移

师:上星期的美术课中,我们学习画了一个美丽的小姐姐,我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想起来,她是谁?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她长了一对美丽的翅膀。

2.倾听故事《月亮姐姐做衣裳》,激发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愿望

(1)师:为什么月亮姑娘做的衣裳总是不合身呢?(激发幼儿发现月亮在不停的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状。

师:你见过的什么样的月亮?像什么?(鼓励幼儿用语言和行动进行表达,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幼儿所讲月相)

(3)播放《月亮姐姐做衣裳》的动画,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月亮的变化规律。

3、简要解释月亮姑娘变化的原因,使幼儿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请你们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告诉老师。

(2)播放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月亮姑娘的变化是因为地球影子的投射

阳光被地球挡住了,这个怎么办?

4、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亮姐姐聪明。

(2)观看教学挂图,幼儿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3)教师出示动态教具,请幼儿总结月亮变化规律

引导幼儿说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月亮每个月开始的时候变成细细的月牙,到了每月十五就变成了大圆盘,到了月底的时候又慢慢变回了月牙的形状。

5、幼儿根据月亮变化规律进行填图游戏

(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中添画出来)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篇五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知道它的传说、习俗。

2、通过过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来弘扬民族精神。

3、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能融入集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活动准备:

1、歌曲:但愿人长久。

2、学生事先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信息。

3、学生进行才艺准备。

4、学生带好月饼。

活动时间:班会课上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过程:

甲乙:401班“话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xx,你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乙:知道!明天是中秋节。

甲: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请听故事《中秋节的来历》

(同学说中秋节的来历)

乙:噢,原来中秋节是这样来的,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甲:中秋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乙: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同学来介绍一下

请听故事《嫦娥奔月》

(同学说嫦娥奔月的故事)

甲:嫦娥真是个善良的仙女,为了百姓,情愿自己受难。

乙:中秋吃月饼也是为了纪念朱元璋月饼起义,希望嫦娥一家团圆的民间传说。

甲:下面请各小组把自己拿手节目送给大家。

全班:古诗吟唱,水调歌头(歌曲:但愿人长久)

甲: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乙: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甲乙:《话中秋》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表达图片内容的过程中,理解、学习诗歌。

2.感受诗歌的情境,尝试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教学。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供老师操作,图片内容有月亮(各种表情、可移动)、云朵、电视机、小朋友(可移动)、小床等。

教学过程:

1.倾听教师朗诵诗歌,引起兴趣。

(1)欣赏教师操作教具、朗诵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根据幼儿的问题进行讨论。

2.在图片的提示下,学念诗歌。

(1)再次欣赏教师朗诵并轻声跟念。

(2)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朗诵诗歌。

3.分角色朗诵诗歌。

教学反思:

教学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更让幼儿学会了分享,提高了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篇七

主要涉及领域:

语言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表达图片内容的过程中,理解、学习诗歌。

2.感受诗歌的情境,尝试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供老师操作,图片内容有月亮(各种表情、可移动)、云朵、电视机、小朋友(可移动)、小床等。

活动过程:

1.倾听教师朗诵诗歌,引起兴趣。

(1)欣赏教师操作教具、朗诵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根据幼儿的问题进行讨论。

2.在图片的提示下,学念诗歌。

(1)再次欣赏教师朗诵并轻声跟念。

(2)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朗诵诗歌。

3.分角色朗诵诗歌。

教学反思:

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更让幼儿学会了分享,提高了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学中秋节活动教案及反思篇八

1.听故事,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日期及月饼的来历。

2.理解故事内容,可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中秋节的起源等相关问题。

活动准备

1.节日故事《中秋节的起源》。

2.日历。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讲述故事《中秋节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以种田为生。他们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里工作,有时翻松泥土,有时灌溉农作物,有时要除虫、施肥,真的很辛苦啊!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他们才能回家。

他们每年在春天播下种子,到了秋天便是收获的好日子,大家都高兴极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里收割稻谷,有的人到果园摘水果,小孩子也会帮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树下收拾大人摘下来的果子。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气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家家户户会在一起庆祝丰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晚饭,饭后就在屋前摆放大桌子,上面放满水果,聚在一起谈天赏月,品尝美食。后来,农历八月十五日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节日,相传这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至于吃月饼的习俗,传说和蒙古人当了中国皇帝有关。那时蒙古人非常野蛮和残暴,常常欺负老百姓,有时会强抢人们在路边摆摊要卖的东西,不肯付钱,又随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于是,老百姓计划在中秋节那天赶走蒙古人。为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动,他们想出用饼来传递消息这个好方法。他们先在纸条上写上“中秋节晚上赶走蒙古人”,然后把纸条放在饼里,送到家家户户去。结果,大家在吃饼时都发现了纸条,于是便在中秋节这天合力赶走了蒙古人。从此以后,人们互相赠送月饼,便成为中秋节的习俗。

2.与幼儿讨论:

农作物到什么季节才会成熟呢?那时人们又忙碌些什么呢?(秋天。收割稻谷和摘水果。)

丰收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怎样呢?会怎样庆祝呢?(高兴。全家人一起吃饭。)

人们选定了哪个日子庆祝丰收呢?这个习俗成为了什么节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你认为在月饼里藏字条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自由回答。)

3.出示一个日历,请幼儿说出中秋节的日期,并请一位幼儿在日历上指出农历八月十五。

活动建议:

活动后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月饼,分享月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