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元宵节灯笼 元宵节挂灯笼心得体会(模板16篇)

最新元宵节灯笼 元宵节挂灯笼心得体会(模板16篇)

ID:4752466

时间:2023-10-16 04:41:38

上传者:书香墨 最新元宵节灯笼 元宵节挂灯笼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导游词的目的是让游客对景点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如何写一篇优秀的导游词?这是每个导游人员都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导游词实用模板,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导游词写作有所帮助。

元宵节灯笼篇一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气“立春”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挂灯笼。挂灯笼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祈愿。

第二段:挂灯笼的意义

挂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实用的作用,也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首先,挂灯笼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在元宵节这个寒冷的冬夜,色彩斑斓的灯笼点亮了城市的每个角落,给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享受。其次,挂灯笼也有其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期盼。无论是传统的红灯笼,还是创意的造型灯笼,它们都代表着人们的祝福和期望。

第三段:挂灯笼的制作过程

挂灯笼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若干个环节。首先,选取合适的材料,如红色纸张、竹篾等。然后,根据设计的灯笼样式,剪裁纸张和竹篾,确定灯笼的形状。接下来,将纸张覆盖在竹篾上,用胶水粘合固定。最后,再根据设计要求装饰灯笼,如绘制图案、贴上彩纸等。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活动,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第四段:挂灯笼的感受与体会

参与挂灯笼的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手工艺的技巧,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一根竹篾的连接,每一张纸张的剪裁,都需要细心和耐心。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敬意。此外,挂灯笼也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制作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和任务,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完成一盏盏美丽的灯笼。这不仅增强了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

第五段:对于挂灯笼活动的展望

挂灯笼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活动,不仅是一种观赏的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同时,挂灯笼也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意和互动性的灯笼作品,吸引更多人参与和关注传统文化。通过挂灯笼活动,我们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结:通过参与挂灯笼活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挂灯笼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庆祝活动,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祈愿。希望在今后的元宵节,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挂灯笼的活动中来,共同传承和发扬着这个古老而美好的传统。

元宵节灯笼篇二

1、道灯笼的制作方法,试试用折、粘、剪等方法独立制作。

2、做做玩玩中感觉新年的快乐。

认知准备:生活中已理解灯笼。

资料准备:ppt、人手一份灯笼制作器具、幼儿准备废旧盒子若干、胶水、丝带等

知道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

一、ppt,赏识灯笼

1、赏识灯笼照片,理解元宵节。

2、讲讲谈谈,话元宵:

(1)元宵节的来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先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连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公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挂的夜晚,人们重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祝。出门观月、燃灯放焰、喜猜字谜、共吃元宵,合家聚会、同庆佳节,其乐滋滋。

(2)谈论话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灯笼?灯笼上有些什么?

二、制作灯笼

1、出示模范灯笼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画上新年中人们的.活动——将纸对折——在对折的纸中间剪出一条条的分叉(不可以将纸剪断)——打开纸张粘合——添上穗子和装饰物。

3、重申制作步骤,分叉不可以将纸剪断。

4、幼儿制作,教师协助巡视。

5、展现自己制作的灯笼。

三、玩灯笼、装饰教室

1、在音乐声中拉灯笼、玩灯笼。

2、为教师装饰灯笼,感觉节日气氛。

在区角活动中制作采集到的盒子灯笼。

元宵节灯笼篇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除了吃元宵,还会挂灯笼。挂灯笼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我曾参与过一次挂灯笼的活动,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挂灯笼的意义和魅力。以下是我对元宵节挂灯笼的心得体会。

首先,挂灯笼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元宵节挂灯笼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它起源于古代南方的湘江流域。根据史书记载,在春节之后第十五天的夜晚,人们就在家门口挂起了华丽的彩灯来庆祝节日。灯笼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有纸灯笼、竹笼灯、草灯等等,而且每一种灯笼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挂灯笼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让我们更加传神地汲取古人智慧和情感。

其次,挂灯笼是一种艺术的展示。挂灯笼是一门手工艺术,它要求制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造诣和技巧。制作灯笼需要选材、设计、刻制、彩绘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作者的耐心和细致。挂灯笼不仅展示了制作者的才华和创造力,更将艺术和美学理念融入其中,使挂灯笼不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每年的元宵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会充满了挂灯笼的艺术氛围,它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再次,挂灯笼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耐心和细心,更可以感受到亲手制作的乐趣。挂灯笼是一项与亲朋好友共同参与的活动,大家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而在挂灯笼的时候,人们会将自己的愿望和期望写在灯笼上,然后挂在自己心仪的地方。这样一来,挂灯笼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保佑和祝福。通过挂灯笼,人们传递了对父母的感恩、对朋友的祝福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期许等各种情感,使元宵节成为一个更加温馨和感人的节日。

最后,挂灯笼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挂灯笼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参与挂灯笼的活动,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起和发展,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文化底蕴。同时,挂灯笼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让年轻一代接触到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只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为自己的人格塑造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和指引。

总之,参与挂灯笼的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和魅力。挂灯笼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更是一门艺术的展示,一种情感的传递以及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挂灯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艺术,感受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情谊,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一起挂起灯笼,共同追寻美好的生活,共同度过一个温馨和谐的元宵节。

元宵节灯笼篇四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争相出门挂灯笼,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和祝福。我今年也参与了元宵节挂灯笼的活动,通过这个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挂灯笼的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就元宵节挂灯笼谈谈心得体会。

首先,挂灯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挂灯笼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每年元宵节,人们都会热衷于挂灯笼,这不仅是人们追求美的表现,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挂灯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灯笼只是普通的灯罩,逐渐演变成各种造型的艺术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挂灯笼既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其次,挂灯笼是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盼。每年的元宵节,人们挂灯笼不仅是装点节日氛围,更是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我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时候,我整整挂了一天的灯笼,希望来年学业能够更上一层楼,家人身体健康。当看到自己亲手挂的灯笼在夜空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时,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和祝福。挂灯笼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表达内心美好祝愿的方式。

再次,挂灯笼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挂灯笼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活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创新和想象力。通过挂灯笼,我学会了如何选择材料、折纸、剪纸等技巧,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挂灯笼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不断创新和尝试,才能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让我明白,无论在哪个领域,只有不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最后,挂灯笼是一种与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增进了亲情。元宵节是传统的家庭团聚日,而挂灯笼则是一项可以全家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挂灯笼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家人的陪伴和关爱。每个家人都会给我建议和鼓励,虽然有时候会出现争执和分歧,但最终我们都会协商一致,达成共识。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让我们更加团结和亲近,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在参与元宵节挂灯笼的活动中,我体会到了挂灯笼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感受到了挂灯笼背后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同时,挂灯笼也给我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家人间的亲情。通过这个经历,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富。

元宵节灯笼篇五

4、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9、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0、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3、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1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7、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

18、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20、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2、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4、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27、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29、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3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4、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35、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6、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7、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38、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40、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41、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42、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43、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47、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48、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49、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50、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52、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53、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54、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56、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57、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60、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61、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6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关于元宵节挂灯笼的诗句】

元宵节灯笼篇六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吃元宵、猜灯谜、放鞭炮,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热闹的活动。

今天,我们萧山日报的小记者们欢聚一堂,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材料:剪刀、双面胶、彩纸、彩色笔以及一些小饰品,来完成一堂别具生面的水晶手工课—做灯笼,看看谁做的灯笼最具特色,最能体现民族风采。

我在灯笼上画了两枝梅花,通过严寒的冬天,梅花依然含笑开放。

梅花以它的坚贞不渝、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严寒中,梅花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这也象征着我们民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手工课接近尾声时,小记者们纷纷举起了自己的灯笼,有的描绘的是金鸡送福,有点做的是蹦跳的小兔,有的画上了小猫的头像……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老师把孩子们的灯笼都拍下来,把它永远停格在这美好的`瞬间。

欢腾之后,我们将承载着对一年满满祝福的灯笼带回家。

元宵节灯笼篇七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常常挂上五彩斑斓的灯笼,点亮大街小巷,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氛围。而在参与与观赏灯笼时,我不禁产生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元宵节挂灯笼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灯笼制作历史悠久,它既是手工艺品,也是文化符号。挂灯笼代表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我还记得小时候,曾经与爷爷一起亲手制作过灯笼,那时候的我心底充满了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喜爱。而现在,每逢元宵节,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灯笼装饰在街头巷尾,这让我深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得到发扬光大。

其次,元宵节挂灯笼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与美好祝福。一盏盏点亮的灯笼,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人们挂灯笼时也会在心中默默许下心愿,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生活。每当看到电视画面中五光十色的灯笼,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暖意,仿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再次,元宵节挂灯笼展示了更多的创意与文化内涵。如今的灯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圆形,还有各种别致的造型,比如猪年的猪灯、羊年的羊灯等等。这些新颖的创意既彰显了设计者的智慧,又赋予了灯笼更多的寓意。例如,猪灯代表着家庭和美满,而羊灯则寓意着和谐与安宁。这些寓意通过灯笼向人们传递,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还有,元宵节挂灯笼更是一种欢庆与交流的方式。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走出家门,走到街头与他人分享喜庆的氛围。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与朋友一起欣赏灯笼,都能增进亲情和友谊。而在观赏灯笼的过程中,人们也会相互交流感受与心得,增进彼此的交流与了解。这种亲情与友情的交流在元宵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有意义与有价值。

最后,元宵节挂灯笼也让我感受到了美的力量。灯笼的曼妙造型和璀璨的灯光让人无法抗拒地被吸引。光的色彩与灯的形状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当我沿着小巷行走,看到挂在窗前的灯笼时,内心不禁涌起一阵惊叹。美与艺术的力量不仅可以感动人心,更能够给人带来欢乐与激励。

元宵节挂灯笼不仅让我们重温了传统文化,也让我们与他人互动交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也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祝福。元宵节挂灯笼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欢乐与温馨。

元宵节灯笼篇八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做灯笼。过年的时候,家里挂了很多灯笼,红红的`。漂亮极了。

可是我还没做过灯笼呢,这可难住我了。我的妈妈安慰我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的妈妈先让我准备:两张红纸,一个不用的盒子,一段彩带,蜡烛。

开始做了,我心里又激动又高兴。我的妈妈说:“你先在盒子旁边围上一圈红纸,再用彩带扎成一个蝴蝶结,然后,用彩带一绑,挂上去了。最后,我给灯笼又装上了一个蜡烛。哦,我终于完成啦!”我高兴地说。

原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没有困难,困难只怕有心人,只要不怕困难,才能成功。

元宵节灯笼篇九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和街头巷尾挂灯笼来庆祝。这些五彩斑斓、灿烂夺目的灯笼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寓意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亲自参与挂灯笼的过程,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元宵节的魅力和意义。

首先,挂灯笼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妙。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通过挂灯笼,我仿佛走进了古老的中国,亲身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灯笼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花灯、圆灯、牛皮灯等等,在每一次的制作过程中,我都能够看到其中隐含着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和意义。而这些灯笼的制作工艺也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挂灯笼给我带来了与家人亲密相处的机会。元宵节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而挂灯笼则成为了家人共同参与的一个活动。我记得在挂灯笼的过程中,我和父母、姐姐围坐在一起,一起制作、装饰灯笼。看着一盏盏亮丽的灯笼在我们手中慢慢成型,一颗颗家人间的亲情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升华。我们一起讨论着如何设计灯笼的图案,互相帮助和鼓励,这种亲密的交流和合作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更加珍惜家人之间的纽带。

再次,挂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团结。元宵节是一个民俗文化盛宴,而挂灯笼是社区活力的一种表现。在挂灯笼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并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与社区的居民们一起协作,共同打造了一个个独特的装饰品。整个社区在元宵节的时候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大家互相串门,交流彼此的制作心得,并纷纷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快乐。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并让我认识到社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区。

最后,挂灯笼让我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这些文化瑰宝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而挂灯笼是其中一个载体,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更能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勇于挑战和创新,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通过参与挂灯笼活动,我对元宵节的魅力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一传统活动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更让我与家人、社区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而作为新一代的传承者,我也深感责任重大,要将这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元宵节挂灯笼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思考。

元宵节灯笼篇十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元宵节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很多国人很生气,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归属到其他国家,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元宵节灯笼篇十一

岁月荏苒,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在这个传统佳节中,灯笼展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我也在前几天参观了一场灯笼展,深感这个节日的文化价值,也对于灯笼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段:细节描述

这场灯笼展共分为五个主题区,每个区域的灯笼主题都不同,形态各异。有的灯笼是可爱的动物形象,有的则是精致的古典元素。在灯笼展的现场,我看到了人们络绎不绝的脚步,大家欣赏着灯笼,拍照留念。夜幕降临后,成千上万的灯笼在璀璨的灯光下,构成了绚烂多彩的图案,让人忍不住赞叹。

第三段:情感表达

对于灯笼展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一盏灯笼都充满了设计者的心血,呈现了不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在走访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并由此对于灯笼展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每一场灯笼展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设计,其中每一个元素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第四段:启示思考

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髓,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一盏普通的灯笼或许就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元素可以被注入到灯笼的设计中,成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灯笼展以其主题和寓意来表达真善美的生活态度,唤醒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的思考。当我们欣赏灯笼时,不仅是在感受美丽,更是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五段:总结

灯笼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姿百态。灯笼展通过形态与色彩的呈现,让文化走进了人们的内心,也成为了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的历史见证。期望更多的人们加入到灯笼展的欣赏和制作中来,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元宵节灯笼篇十二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之一,也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节日。而在这个节日里最有趣的莫过于灯笼展。今年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灯笼展,让我非常有感触,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灯笼展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款式的灯笼,它们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有顶部有饰物的天灯,寓意着祈求好事发生;有吉祥动物图案的灯笼,传达出我们祝愿亲人们顺利的心声。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通过灯笼展这种形式,为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创造了机会。

第三段:多元文化的融合

另外,许多现代元素也不断被融入到我们的灯笼装饰中,不仅增添了更多展示空间,使传统元素不失时尚气息,更让参展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元宵灯笼展并不是一个枯燥单一的活动,而是一个宽广而有趣的文化碰撞。

第四段:活动的意义

相信每一个参展者都不会只是为了赢得比赛的奖励而参加元宵灯笼展。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活动背后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制作灯笼,学会耐心和团队协作技能,并能将它们应用到其他日常生活中去。

第五段:总结

元宵节 ,灯笼展也成为了一个多彩的展示平台,即展示了传统、时尚、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的艺术。当我们一起走进参展区,看到灯笼的款式和颜色,我们不仅可以品味古老的文化,也能通过高度活跃的气氛中体验到欢乐与快乐。

结尾

总之,元宵灯笼展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和独特个性的活动,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和一起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日的机会。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休息、学习和体验,并通过这些活动去更好地发现自己,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它的到来吧。

元宵节灯笼篇十三

元宵节是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作为中国农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着让人心花怒放、喜庆祥和的气氛。在这个节日里,走到大街小巷,无处不是灯笼展。作为元宵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之一,灯笼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象征。在这个元宵节,我有幸参观了当地的灯笼展,这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启示和思考,下面就让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吧。

第一段:灯笼的历史背景

说起灯笼,其实它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渊源。早在我国古代,灯笼就是民间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内容。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也记录了人民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变迁。

第二段:现代灯笼更多的是艺术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灯笼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加精美和繁复。传统的灯笼造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欣赏需求,现在的灯笼更多的是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工艺品。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灯笼融合了各种手工艺术、器械技巧、彩绘技法,甚至包括现代科技技术,这使得灯笼更加的美观、富有创意和时代感。

第三段:灯笼展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参观灯笼展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活动,更是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的。灯笼展的艺术性和文化性颇高,每一件作品都蕴含了设计者的巧思,有的取材于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和场景,有的则隐含了吉祥和平、富贵吉祥的寓意,在观赏的同时也浸润了我们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情趣。

第四段:灯笼展的教育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逐渐丧失了它的影响力,而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唤起本民族的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参观灯笼展也有着很多的教育意义,它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加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人们的爱美精神。

第五段:结语

元宵节的灯笼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它可以让我们重回传统文化的源头,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今天这个富有科技和时代感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传统文化,在守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文化的创新和创造,让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载体,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中传承下去。

元宵节灯笼篇十四

又到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了,总得有个元宵灯笼吧!这不,我和妈妈开始忙活起来了——做个原创的手工灯笼。

我和妈妈一大早就起床了,开始为手工制作灯笼做准备,我们骑上自行车到了一家精品店,一推开门,哇,五颜六色的彩纸就在我眼前挂着,好漂亮呀!我挑选了几张自己最喜欢的彩纸,有红色的,蓝色的,还有粉色的,妈妈在一旁选着双面胶、小透明胶带和灯笼上的装饰品。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动手吧。

我有些犹豫了,眉头紧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做什么样的灯笼。这时,妈妈走过来了,看我愁眉苦脸的表情,不禁笑了一下,然后开始耐心的教我和指导,我的心情马上拨开乌云见太阳,一下子想出来了。

我找来四张硬卡纸,把它都卷成圆柱体,当成灯笼的支架,然后把圆柱体上都贴上了双面胶,把我精心挑选的蓝色卡纸贴在四周,灯笼的身子算是做好了,接着,我拿起美工剪刀开始给灯笼做装饰品了,红色的彩纸在我的小剪刀里转动着,不一会,有五个瓣,六个瓣的小红花呈现在我眼前,漂亮极了,接着,我又用不同颜色的彩纸非常用心地叠了八只千纸鹤,样子非常逼真,我分别把它们贴在灯笼身子的四周,看,好像是和平鸽在灯笼的周围飞翔着。我又找出一张黄色彩纸,用小剪刀剪成一条一条的穗,贴在了灯笼的底部,妈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根红绳,帮我穿在了灯笼的顶部,就这样,我的原创手工灯笼大功告成了。

我喜欢做手工,它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更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

元宵节灯笼篇十五

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身处深宫,没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为此,她欲跳井自尽。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为父母尽孝,智者东方朔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告诉汉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

为了拯救长安城,汉武帝问东方朔该怎么办。东方朔回答说火神最爱大红灯笼。他建议在街道上悬挂大红灯笼,皇帝、皇后、六宫嫔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观赏灯笼。这样,火神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灾难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当所有人都外出赏灯时,元宵得以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圆。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

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五彩缤纷。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诺。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气氛,形式多样的灯笼把太一祠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汉武帝则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宫廷每年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便在宫廷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惯例。这种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

“燃灯礼佛”开始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据《西域记》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于是,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卒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到处一片灯火辉煌。

而民间传说中点灯笼的来历则与史籍完全不同。传说在很久以前,世间的凶禽猛兽很多,到处伤害人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消灭它们。天上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要把人间的人畜和财物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提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如雷轰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位老人想出了一个避难的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以来,天帝就以为天兵已经在人间放了火,也就不再追究了。”人们按照这位老人的主张去做,果然就平安无事了。如此这般,便逐渐形成了正月这三天挂灯的习俗。

神话传说本来就虚无缥缈、扑朔迷离,没有多少可信度。我认为,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习俗的说法更可信。

由在大门上挂灯到孩子们挑灯,其意义逐渐有了较大的变化。据有关学者考证,挑灯在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关中农村孩子挑的灯笼,一般都不是自己购买的,而是由其舅舅送的,且一直要送到12岁。舅舅为何要给外甥送灯笼呢?乡村人是这样解释的:人出生后前面的路是黑的,不知道应该向哪里走,舅舅给外甥送了灯笼,外甥的前程就会一片光明,而不会走歪门邪道了。由此不难看出,送灯笼寄托着多美好的希冀和祝愿。在关中农村,除了舅舅给外甥送灯笼之外,刚出嫁姑娘的娘家也要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这种送灯笼的用意不仅是让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够为夫家不断添丁。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可见,灯笼的涵义是不断丰富起来的。

元宵节灯笼篇十六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也是全年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吃汤圆、猜灯谜、放烟火以外,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鉴赏灯笼。灯笼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每个灯笼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去年元宵节,我特意去了一家名叫“灯笼园”的地方,从中深刻领悟到了灯笼的美妙之处。

第二段:灯笼园浏览篇

一进灯笼园,便能看到五颜六色的灯笼在冬日的天空下彰显艳丽光辉。这些灯笼造型各异,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比如:红鲤鱼大寿灯,它象征着吉祥如意;迎春花灯,则是为了表达对春天的期待和祝福。而在夜晚,这些彩色的灯笼,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创意十足的灯笼,如用瓷片制作的灯笼、用竹笋做成的元宵灯笼等。

第三段:了解灯笼的内涵

在一个角落,我看到了一排特别的灯笼,它们上面写着一些诗词和歇后语。据讲解员介绍,这些诗词和歇后语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比如,一盏写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灯笼,寓意着礼轻情意重的含义。这些都是通过生动形象的灯笼形式,向人们传递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第四段:灯笼制作师傅讲解篇

灯笼的美妙不仅在于外表的艳丽,还在于制作的过程。我在灯笼园里遇到了一个灯笼制作师傅,他正在指导一位年轻的学徒学习制作灯笼的技巧。这位师傅不仅做出了一双双像真正生动的手,而且还讲解了许多制作灯笼的细节和技巧。这一切都让我对灯笼制作的艺术更加了解和欣赏。

第五段:总结

走过灯笼园那一圈,我领悟到了灯笼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灯笼不仅是节庆的装饰,还承载着深刻的寓意,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厚重。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这个无形的财富,让它在我们手中继续传承下去。通过鉴赏灯笼,我们不仅能享受到文化的艺术之美,还能将这种美好传递下去,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