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通用16篇)

2023年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通用16篇)

ID:4753667

时间:2023-10-16 05:17:36

上传者:念青松 2023年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通用16篇)

青春,是一个追逐梦想的时期,我们努力奋斗,不断向前。青春是一个积极向上和积极进取的时刻,我们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更好的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青春歌曲,让我们一起感受音乐中的力量。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一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

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

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二

最近读了著名学者蒋勋写的《汉字书法之美》,非常喜欢,留一点阅读感想吧!

这世界上保留下的象形文字非常少,汉字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学者们一直以为带有很多图案的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后来因“罗塞塔石碑”(上面对照刻下了古希腊文、柯普特文、古埃及文)的出土,才发现原来古埃及文中的.那些图案还是在表音,也不是象形文字。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字大都是声音的记录,而汉字却是形象的记录,这就使得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思维必然与其它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使用象形文字应该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因西方文化从声音出发思考问题,声音对于其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西方人重视朗读、重视表达。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才使得西方的音乐特别强调完整的逻辑性,而中国的古乐则截然不同,就好象是要从山中抓住一缕柔风、水中拮取一片波光,连音乐都象图画以及文字(简化的图画)一样处处有着“留白”,让人去领悟去想象……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也好,文字也好,图画也好,其基本的气息都是清淡而跳跃的,也许其表达并不连贯,但却非常适合去细细体会,受者的感觉越细腻,感受到的层次就越丰富。

中国的文字来自图画,这些图画打根儿上又都来自于自然万物,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简直有切不断的血脉联系,从诗经到后世的所有文章,“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吐言天拔,出于自然”,言必从自然开始,每首诗都似乎在描绘一幅画卷,离了自然,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简直就没了吸收养分的土壤!

欧洲一直使用拼音文字,才使得各国因发言不同而文字也不同,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欧洲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因汉字的统一,尽管也存在“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情况,但在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即使走到所谓“天涯海角”可能听不懂当地话,但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字来交流!想当初有人想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这就如同要切断我们互相联系的根脉一样了。

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期存在的,小篆和秦隶也是同时期存在的,同一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有差别,在小篆和秦隶上也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功用不同。金文、小篆都是国家重要典礼、仪式上使用的文字,就必须是端庄、繁复、雍容的,而甲骨文虽然是巫师用来与神灵沟通、隶书是小吏们用来记录行政文书,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每天都要大量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图像简化,简化到甚至一些甲、骨上刻的字与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没大区别。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有时在向简化方向发展,而有时又在向繁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汉字的繁简之争中,我到没觉得简化文字有什么特别不对,不过简化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按意简化,按音简化是容易混淆字意的,无论怎样只要别往拼音文字上靠就好!

蒋勋将“笔阵图”和“永字八法”做了对比,在我看来就是美与技的对比,“笔阵图”是当年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汉字的基本笔画所做的比喻:

“点”如高峰坠石;

“一”如千里阵云;

“竖”如万岁枯藤;

“撇”如陆断犀象;

“弋”如百钧弩发;

“力”如劲弩筋节;

“辶”如崩浪雷奔;(书法课上,小林老师讲到此,选了《兰亭序》中的“九”字,并且配了那卷起之惊涛骇浪的图片,我觉得更合适)

截取了《兰亭序》中的前四个字,以上的七个笔画在这四个字中基本都能找到,让我们好好看看这里面的“高峰坠石”“万岁枯藤”“陆断犀象”“崩浪雷奔”吧!

笔阵图不仅仅在说形象,里面还包含了速度、质感、气势……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不是技巧而是感觉,而“感觉的丰富,是审美的开始”!

而“永字八法”也是在教初学者如何书写这些基本笔画,且很明显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个则完全是技法和动作上的比喻了:

“永字八法”把“永”这个字,依照书写先后分为八个元素:

“侧”(点),

“勒”(横平),

“努”(竖),

“擢”(钩),

“策”(仰横),

“掠”(长撇),

“啄”(短撇),

“磔”(捺)。

我不知道当年的孩子在被传授“永字八法”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反正在我看来,孩子相较于成人,动作协调能力是要差一些的,用这么复杂的动作来形容每个笔画,让孩子理解得多费劲呢?相比之下,难道不是对自然的感受更为重要吗?书圣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定得益于卫夫人当年为他在心中打开了无比开阔的气象!

就象蒋勋所说:“笔阵图更看重在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更侧重美学教育,而‘永字八法’则是侧重在技巧和形式上!……‘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闭目掩卷,我的心里愈加清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那就是: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三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四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五

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其实是非常好有趣的视觉的练习,怎能不喜欢上练字呢、李斯、“书法美学”,是身体的运动!

所以现在看到蒋勋写“感知教育”那一章,高峰坠石,讲横、对称、毛笔;讲“竖”,是做人处事的学习。平衡、秦隶、互动!从九宫格开始讲起:书法是呼吸,第一课,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石鼓、象形,是安定保佑的力量。这本书、“感知教育”、仓颉,全书分四大部分,配的那幅照片,万岁枯藤……走字底、简册”这些专题。文字编织成画面,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配的那些美丽的照片,真是讲得太美了、绳结:“汉字演变”、虚实,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也就是“一”,把书法还原到最基本的机构、金文,是性情的表达。还有,是崩浪雷奔、甲篆入隶,如第一部分“汉字演变”就包括“结绳,讲“点”,如此生动如此形象。然后接下去用每一课讲一个笔画,是养生、甲骨,真是我所能想像到最棒的教导孩子进入书法美学的“秘籍”,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汉字与现代”,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书里蒋勋说,有趣有趣,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担得起如此美誉在别人的介绍下我读了《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最后来一个关于“点”的传说。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六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七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八

汉字是一种符号。它像马一样奔放,像风一样飘逸,像魔术一样神奇……每个汉字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如果你要问我最喜欢哪个汉字。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打”。下面,就跟随我来看看我为什么喜欢“打”这个字吧。

“打”字从结构上看左边的“扌”表示手,右边的“丁”表示男士。因为古代父系社会需要男人打猎,养家糊口;打仗,保家卫国。所以“打”字的原文是:男人们出手攻击对方。

“打”字的意思在字典中有100多种解释。如:我们一家人吃饭后都在“打”。爸爸在“打”电话给外地的奶奶,妈妈在“打”毛衣,一针一线,双手像一对蝴蝶上下纷飞。姐姐正在“打盹儿”,瞧她昏昏欲睡的样子。我在“打”字,学校布置了做ppt的任务,我的手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着,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汉字是深奥的,是有趣的.,也是奇妙的。让我们做一个纯正的中国人,一起去学习汉字,一起去发现每个汉字背后的奥秘吧!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九

小时,我爱你撇捺之间的风韵。

初识汉字时,在老师的带领下,看“山”的挺拔威严,于天际享受浮云环绕的快意;看“水”的婀娜多姿,于山林间穿梭惬意。而我更是于书法笔划间穿行,细细地品味它独具特色的结构美。“牛”字,以行表义,突出牛角向上弯的特征。“本”字,“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之所在。甲骨文的“马”,简直就是一副栩栩如生的图画。而金文的“马”,好像为马点了眼睛,则更为传神。每当我提笔写下这些中华汉字时,我都会从心里由衷佩服起我的祖先,并情不自禁的赞叹这伟大的创造。

后来,我爱你字字句句的优美精妙。

读课文时,简嫃的一句“山峦要来取水,远处的河川便扭着腰逃走了”,不由令我直叹汉字语言的奇妙。读余光中的《乡愁》,寥寥数十字勾勒出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把海峡那头手足同胞思亲念祖,渴望早日统一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汉字竟然是如此奇妙!看似简单的排列组合,便能说出一个又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细腻缠绵的感情,广阔无边的景色。我在字里行间中,细细地品味汉字拼凑出章的美感,韵的和谐。

现在,我爱你传承中华文化的魅力。

刘禹锡高歌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好像看见被贬谪的他伤春悲秋时,却乐观地与萧索寂寞的秋天相拥……这一刻,汉字穿越千年,带我重回历史,走进诗人的内心。我在古诗词中沉醉,与诗人隔空对话,细细地品味汉字传承之美中华诗词的美。

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美和浓郁的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十

汉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构成了方块的汉字!它既复杂又简单,既深奥又浅显,既枯燥又丰富。它是多么的神奇!是我们中华民族三千多年以来流传至今特有的文字——汉字!

汉字拥有优美的字形。看,一个个汉字,由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构成。虽然这仅仅是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却被多次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各不相同形态各异的汉字。中华文化如一位出色的魔法师,手里仅握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便能变出形态各异的汉字来。

我惊叹于汉字的变化多端,赞美汉字那一个个美丽的字形。看那普普通通的“寒”字,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象形文字“寒”,首先头顶一个相当于房屋的屋檐,下面分别有四个草形图案,中间横躺一个人。人下有一冰,寓意一屋内一人躺在草上。但天气寒冷,草下有冰,这便是“寒”!“寒”这个象形文字便跃然纸上!

汉字,还拥有动听的四个音调。它不像英文,a便是a,b便是b,它有四个不同的调阶。像音乐,汉字可以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忽高忽低,十分有趣。

一个字便是一首诗,一个字还能创造一首歌。

生活中,无处不是汉字的身影,汉字的字音,一个相同的字音不同的字形意思天差地别。这就是字音的力量,一个多音字的汉字,就如一首歌!

在全世界,唯一一个国家采用书法的形式表达汉字的,便是中国。

毛笔书法虽然是由一笔笔黑色的笔画构成,却有那么多的姿态,那么多的粗细变化。

汉字!由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构成的方块字是那么的神奇!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十一

读完了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合上书本,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感动了许久,竟有一种读完红楼梦的怅怅与迷离之感。

读完这本书,我对汉字更添了一层敬畏感与亲切感。

那些有趣味有生活烟火气息的书法故事,才是书法本来的面目,政治书法的正襟危坐与森严,书圣们的法帖,也只是生活的平常问候,莫名的有一种亲近之感,突然觉得书法离我很近,像一位嘘寒问暖的好朋友,王羲之的《鸭头帖》、《肚痛帖》,都是与很有生活气息的书信便条而已,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郑重其事正襟危坐。

书法与民间,读到汉朝瓦当上的“千秋万岁”时,我感慨良久,家里在农村,我能感受的到那种质朴与平静的生活中父辈们对上苍深深的祈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祖父祖母,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奢求,只希望吃饱穿暖,过平凡幸福的日子;蒋勋说:“这四个字的美,是一种平凡生活的感动”“大部分人生活里的基本愿望其实很简单,希望能平安过日子,希望日子能长长久久过下去。”这只仅仅是一种生活平凡的感动,凝练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中。

蒋勋老师从美学的角度带领我们欣赏了书法的美,书法里面的精神境界与追求,而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特别是对于卫夫人《破阵图》横竖撇捺点的讲解,我对于书法有了更进一步的“美”的感悟与启发。

书法与生命的领悟,书法就是在带领我们感悟生命感悟自然,感悟千千万万的生灵。如果能够领悟到书法与自然生命的连接,那么,书法创作自然会更加精进。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十二

第一次看到蒋勋的书,是在我们小县城的书店里,一排全部是他的书,书名都没印象,倒是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以为是美女呢。

再次和蒋勋“结缘”,是去年和网友们一起阅读《红楼梦》,初次学习每天坚持小目标打卡,还不是很习惯,有时候看书看不进或者是太忙碌了,经网友介绍,我去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听,方知蒋勋声音很是动听,他讲的《红楼梦》,先不管对对错错,反正错了,我也未必留意到,可是听蒋勋的声音觉得是美的享受。再阅读他的文字,也是美感占第一位,总之,蒋勋成了美的化身。倘若阅读真有麻醉的作用,也得是蒋勋这样的才子方有良效。

去年书友散他的藏书,有好几本都是和书法有关,我想着,我连毛笔都握不稳,研究书法的书怎么会看得进去呢?不是特别的枯燥么?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偏偏又是给自己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原来书法是可以这样看的。虽然平时也会去参观书法展览,但是好坏还真看不出,外行看热闹,但是看书法得要假装看热闹,假装自己真的看得懂。还好,我牢记小学美术代课老师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自己觉得喜欢,就是美。

《汉字书法之美》注定是很容易就被翻阅完毕的书,哪怕作者专门研究多年。到了读者那里,能领略个百分之五都很神奇了。我自己没有耐心练字,看到“九宫格”,方想起平时根本就没留意练字帖有多少格,翻出字帖一看,原来不是九宫格,而是米字格,问了问偶尔写书法的.人,他说九宫格是学画画的,这又让我语塞,我也不好提蒋勋。

看了这本书,倒是回想起看过的一些民国名人的书信真迹,忍不住感叹他们的书法真好,字写得太美了。可是另一本书《书法,18个关键词》里说,有些人练书法只是为了传达感情,而不是为了练字练成书法家,所谓的“字写得漂亮”也只是人家的日常状态。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十三

中华文化流传千年,渊远流长。有悲欢离合,亦有人情冷暖;有干云豪气,亦有哀婉柔情。而这一切,无不依靠文字来记载,来传播。于是,就有了如今的汉字。笔画转折之间,刀光剑影,乐声婉转,青山绿水,抑或波涛汹涌,一一呈现。汉字,有粗旷豪放的遒劲,亦有行云流水的柔美。翻开一卷书,一个个灵动的汉字在其中跳跃,就这样,一幅从古至今的宏丽画卷被一支支生花妙笔徐徐绘出,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画中,有荆轲刺秦的勇武,有毛遂自荐的自信,有新亭对泣的忠诚……白纸黑字之间,大千世界尽入眼帘。汉字之韵,一言难尽。

汉字相关的小故事内涵丰富。传说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谋士杨修非常善于猜谜。一天,杨修随同曹操经过曹娥江边,看到曹娥碑后刻着后人题写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看到后大惑不解,问杨修是否知道,杨修表示知道,曹操便让杨修先不要告诉自己答案,待他思考完之后再说。曹操便放慢马速,开始细细思考,两个时辰后,恰好走了三十里,曹操这才醒悟过来,忙对跟随在后的。待从吩咐道:“拿两副纸笔来。”又转身嘱咐杨修将自己的见解写在纸上,侍从便将纸笔分递给曹杨二人。杨修奋笔疾书,很快就完成了,没过多久,曹操也写完了,先看杨修写的是:黄绢即有色之丝,色丝二字合为绝;幼妇是为少女,少女二字合为妙;外孙子即女儿之子,女子二字合为好;齑臼为受辛之器,受辛二字合为辤(辞)。此为“绝妙好辞”四字也。又把曹操的见解拿来查看,恰与杨修之见相同,曹操不禁惊叹于杨修才思敏捷。二人相视而笑,随策马飞驰而去。这个故事中的题词用了拆字法,把原本要表达的意思中的每个字拆成一个词,这四个词又互无关联,使得谜面更加捉摸不透,其玄妙之处,一言难尽,汉字的神韵可见一斑。

有关汉字的对联更是精妙无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副对联看似质朴写实,仅仅描述了两种食物的味道,其实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酸和苦可以表示味道,也可以表示境遇和心情,而“莲子”莲子谐音“怜子”,“梨儿”谐音“离儿”,表示的是某人生活艰难穷困,受尽苦难,因而心中酸楚。相传这是一个被抛弃的儿子写给穷困潦倒的父亲的信,那位父亲在明白儿子的用意之后,立刻把孩子又接回家,艰难地抚养长大,你看,这幅对联,利用了某些汉字读音相同的特点,既生动地描述了“莲子”和“梨儿”的味道,也倾诉了“怜子”和“离儿”生活的艰难困苦。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尚存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记载着无数历史的沧桑。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让我对汉字及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挖掘到了更多汉字的文化内涵,体会到了“获鱼之学不如获渔之学”的学习乐趣。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十四

作者:冯筱雅

安阳的文字博物馆虽然也来过两次,但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再度来到文字博物馆,一览中华汉字之美。

经过岁月的冲刷,不少古代文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汉字依然完整的保留下来,并发展至今,其中甲骨文算是汉字的起源。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不过在当时大多数用于占卜。3000多年来,安阳殷墟附近一直有甲骨出土,但却被人们作为药材来使用,当时的人们叫做“龙骨”。直到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细小的刻画,这才给甲骨文验明了身份,让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前身,它记录了3000年前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以及人们的信仰和宇宙观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甲骨文被发现后,迅速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机构介入甲骨收藏,一些学者也加入了甲骨文的研究行列。汉代许慎归纳的汉字造字方式“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均见于甲骨文。

除此之外,甲骨文优美的书写方式,也引起了学者书法家的高度兴趣,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书写方式。甲骨文书法并迅速成为渊源流长的中华书法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与汉字文化血脉相连,所以一定要学好汉字汉字,并把汉字发扬光大。

作者:豆宝宝

汉字,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种语言;汉字,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汉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没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故事。

汉字,又称中国字、中文字、方块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也被借用于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被广范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

我要是敢生活在以甲骨文为主要文体的时代,那还了得写字跟画画一样,多麻烦。写完一个字跟画完一副画一样。

汉字像一个个精灵,当我们在纸上写字时,她们便从纸上一个个蹦出来,在纸上飞舞。

今天,我们不仅要把汉字学好,而且要让外国人也能学到汉语,要让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让我们一起,感受汉字——这中华民族跳动着的脉搏!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十五

小时候,我爱你笔划间的风韵。那是我初识汉字之时。我在母亲的带领下,看“山”字挺拔成巍峨雄壮的高峰,在天际享受轻云的环绕;看“水”字摇着婀娜的腰,在山林之间舞蹈;听“风”字摆动张扬的外壳,呼啸着从我耳边穿过;望树木聚集成“森”,显出繁茂而整齐的姿态……最令我惊叹的便是“人”了!“人”以优美的姿势稳稳地站立,有卓然不凡的气度,那脚踏实地的撇与捺,仿佛告诉着我“人的坚忍不拔”。

我在笔划间穿行,细细地品味笔划构筑成汉字的美。

后来,我爱你字字句句的精妙。

那是我爱上散文之时。我捧着书,拼读一个个铅字间藏着的思想。简媜的一句“山峦要来取水,远处的河川便扭着腰逃走了”,便把我哄得如痴如醉,直叹汉字的奇妙。这几个字挨着坐在一起,便把宏大的山水之景描摹得活灵活现。龙应台的《母亲》以寥寥数千字便将一位母亲深深的爱子情勾勒了出来,让我几乎要掉下泪来。汉字是这样奇妙,这样美好,虽只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却能说出曲折的故事,撼天动地的'感情,广阔的无边的景色。

我在字里行间徜徉,细细地品味汉字拼凑出文章的美。

现在,我爱你传承千古的伟大。

我沉迷于古诗词之中。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令我看到失意的苏轼的独自落寞;李清照轻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那样无忧无虑,悠然自得,让我几乎忘记了她丧夫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伤;岳飞在《满江红》中高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壮志仿佛出现在我眼前……汉字穿越了千百年的时间,划开时空的界限,将千百年以前的诗人送到我面前。诗人们的情感被压入汉字之中,最终得以流传下来。

我在古诗词中沉醉,细细地品味汉字穿越千百年传承文化的美。

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汉字,你就这样走进了我心里,将你的倩影留在我心中,让我慢慢品味你那无与伦比的美丽。

以汉字之美为写一段开场白篇十六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了。看到老师拿着大大的毛笔,大手一挥,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就出现在白纸上,煞是羡慕,但是到底怎样写,怎样读帖却是云里雾里。老师多是临时代课的,对毛笔字的要求不严格,我们有毛笔的就用毛笔写,没有毛笔的就找一个小棒,沾着前后位同学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马由缰,对于写“上”“人”自觉得很好写,横平竖直就可以,对于笔锋、运笔、收笔等书法术语全然没有概念,那时毛笔是一角、两角钱买来的,墨汁也是最廉价的带着臭味久无人问津的,所以写完毛笔字后,教室里洋溢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写的歪七斜八的字傻乐,只是好玩,倒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每当走过学校的书法室,闻到那飘散过来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规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学生,跟着书法老师有模有样的临帖习子,挥毫泼墨的写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羡慕之情无法言表。

直到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才知道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了解了一些书法家,更深刻的体会到描摹临写在书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的写毛笔字,每天基本功练习都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帖,用心临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汉字的美,享受着写字带来的宁静致远。“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学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一定的写好人生每一笔,真切体会写好一个真正的“大”“人”的益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