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优质8篇)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优质8篇)

ID:4758466

时间:2023-10-16 07:08:37

上传者:紫薇儿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优质8篇)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想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经典作品评论,需要准确把握其主题和核心思想。以下是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的推荐,希望能够让你们沉浸其中。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篇一

孙建刚虽然看不到东西,但他为了梦想一直在努力。他开过诊所,做过记者、保险员,还拿到了研究生文凭,经过多次手术,他的右眼视力已逐步恢复到二级盲水平。几年前,他通过自学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有感于都市工作人群压力太大,前段时间他创建了这家“公益沙龙”。

辛酸往事

刚出生就看不到东西,因此很自卑。人比较内向,被人喊作“小呆子”。

因为眼底先天性发育不全,刚出生时孙建刚看不见东西,之后经过手术有些微好转,但因为看不清楚,他总有一种自卑感。

“比较内向,身边人都叫我‘小呆子’。”孙建刚说,他先后换了3家幼儿园,在普通小学上了半天课就辍学。“后来去了南京盲校,上了7年学。”孙建刚称,15岁那年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二度辍学,当时甚至想到了自杀。

后来,多亏了好心人的帮助,孙建刚进入扬州盲校。两年后,他被推荐到芜湖盲人按摩学校学习推拿按摩,从那时起他有了上大学的梦想。,孙建刚如愿收到山东一所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当时父亲病重,想到家里经济困难,孙建刚毅然放弃了这次读大学的机会。

追梦之旅

开过盲人按摩诊所,在报社当过记者,还在电台当过主持人。后来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又开了自己的公司。

没能上大学,不代表着要放弃梦想。从芜湖盲校毕业后,孙建刚开始新的追梦之旅。20xx年10月,他在扬州一个社区内开了间盲人按摩诊所,但开了3个月就关门了。喜欢写作的孙建刚,后来又在朋友推荐下,进入当地一家报社,做了稿酬制记者。由于工资微薄,一年后他又转入当地电台,做了一档残疾人节目的主持人。

“只做了半年,结果节目被砍掉了。”孙建刚说,从媒体出来后,他做过保险业务员,但连续3个月拉不来业务,只能放弃。在接连失败的这3年中,他通过自考,顺利拿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文凭。此后,又通过努力拿到了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文凭。

20xx年9月,孙建刚成了一家小学作文报的发行代理,在一个10平米左右的车库内,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20xx年5月,孙建刚涉足学历培训行业,“第一笔生意赚了一万多块。”孙建刚称,这次成功让他有了信心。经过几年的努力,20xx年10月,孙建刚把办公室搬进写字楼,将原本的个体户执照换成公司执照,带着4个大学生办起教育培训公司。如今,孙建刚除了做教育培训项目外,还注册了一个广告公司,打算扩大经营业务。

创办初衷

想利用自己所学,让别人从失落和困苦中解脱出来。

成立心理调解室为别人减压

尽管是先天性缺陷,但孙建刚无比渴望光明,从盲校毕业开始,他就进行着恢复视力的计划。

然而,因为一次意外,他的左眼彻底失明了。“右眼的视力有点提高,但恢复视力的难度较大。

20xx年,孙建刚通过努力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如今,他想通过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些改变,于是成立了心理“公益沙龙”。

“让别人从失落和困苦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孙建刚如是说。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篇二

陈州命运多舛,6岁父母离异,8岁流浪四方,13岁从火车上摔下失去双腿,18岁学会唱歌,他以木盒为腿,从四处乞讨到流浪卖唱,他用歌声行走中国,走过全国700多个城市,娶妻生子,过上幸福小康生活,从无腿乞丐成长为中国激励大师。

他的童年较同龄人相比极其不幸,刚满5岁时,父母就因感情不合而分 居,1991年,年仅8岁的他被法院判给了爸爸,没多久,爸爸把他托付给了50多岁的爷爷后,远离家门。由于爷爷、奶奶经济困难,陈州从小就没上过学,11岁时,就靠着爷爷教的一点快板和家乡戏开始外出“闯天下”了,佳木斯、北京、沈阳等地到处留下了他那幼小的足迹。

“就是这个朋友,教会了我唱歌,后来,我就用美妙的歌声引来了身边美丽的凤凰。”提及老婆和一对儿女,天生乐观的陈州更显得兴奋和开心。

陈州: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二庙乡瓦子埠村人,六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失去了父爱母爱,陈州的童年是不幸的,13岁的时候,跟随爷爷去卖艺,有一次坐反了火车从车上跳下,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了双腿。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陈州最终选择了坚强面对。虽然没有了双腿,但他有健全的意志和心理,他决心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从此在外流浪,在流浪卖艺的这些年里,陈州当过乞丐,卖过 报纸,擦过皮鞋,修过电视。

陈州亲手制作的两个普通的木盒子,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重,一个轻,一个三斤半,一个四斤半,成了平时走路时穿的鞋子,成了他的强有力的双腿,重的右手拿,这样保持行进中的平衡。陈州就是穿着这双“鞋子”走南闯北,认识了让他走上“流浪歌手”道路的“师傅”。到目前为止,街头演唱达3000多场。

陈州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多次登山。到目前为止,陈州登了中国小小90多座山,正是靠着登山磨练出来的意志,陈州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坚持自己的梦想!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篇三

在研究学习期间,斯蒂芬霍金得了一种怪病,是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这种病使行为本来就不灵活的斯蒂芬霍金更加笨拙,而且这种病迅速恶化。斯蒂芬霍金非常苦恼,以至于他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然而,斯蒂芬霍金并未放弃正常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他在这时结婚了,5年后他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

患病的斯蒂芬霍金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勤奋。他曾梦到自己被处死了,由此他希望,'如果我被赦免,我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他认为,'我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其他人',要做点儿善事,以回报社会对他的恩惠。勤奋的工作使斯蒂芬霍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以黑洞的研究成名于物理学界。黑洞是一种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天体,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很大。这种天体是一种从理论上推测出来的天体。

早在200年前,一位法国科学家提出了黑洞的问题。他认为,满足一定条件的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吸住自身发出的光线,而使我们看上去它是'黑暗的一团'。

然而,这种科幻般的预言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时,一位德国科学家借助广义相对论重新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他发现,质量等于太阳质量大小的黑洞,其直径只有2。95千米;而相当于地球质量的黑洞,直径只有0。9厘米了。到20世纪30年代末,一位美国科学家研究恒星演化时,再次研究黑洞问题。他认为,在恒星燃尽时,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会无休止地坍缩下去,最终就形成了黑洞。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篇四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因为他患上了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了,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脚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了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了。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了个人的第一张专辑《闪光》。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了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了,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是因为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中,他忘却了残缺肢体带来的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场。有时,超负荷的训练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的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的奇特身材好奇了,而是带看钦佩的心在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有沉浮之时。自《乐曲》出版后,他的事业开始落入低潮,因为焦急,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酒吧的阶梯上。苏醒过来后,他说:“我的骨头那么脆弱,这次却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去死。”

乐观的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坚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了不久,他的事业又迎来了辉煌的时刻,不仅签约了新的唱片公司,而且出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的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秘诀,他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优秀和缺陷并存。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特别偏爱它的芳香,而我就是那个格外芳香的苹果。”

19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年仅36岁,他留给人间最后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我5岁的时候,和父亲生活在菲律宾哲布港外一个名叫卡维特的小岛上。岛上的日子是孤独难熬的。没有同龄的玩伴,我只能从海滩上寻找乐趣。每天一早,我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冲向海滩,搜寻晚间海浪为我送来的“礼物”--一辆没有轮子的玩具小汽车,几个缺手缺腿的塑料玩具兵,还有颜色不同的塑料球和橡皮球,等等。虽然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都是些垃圾,但却成了我的珍藏。

一个夏日的早晨,我又向沙滩走去。远远地,我突然看见了一条从没见过的玩具船,白色树脂做成的船身,塑料片做成的透明船帆。在我眼里,那可真是一件完美无比的漂亮玩具!

正当我兴奋地向那条小船奔去时,一艘渡轮漾起的海浪将小船一下子掀进了海里。我的心猛地一紧,想也不想就跳进了海里,伸手去抓那条小船,全然忘记自己根本不会游泳。

这时父亲刚巧走出我们居住的海边小屋,一眼就看到我在海水中手脚并用挣扎呼救的样子。他立刻用最快的速度冲进海里,猛地一下子将我的身体拽出了水面。他拖着我一路游上岸,立刻给我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过了不大一会儿,我缓了过来,一侧身,“哇”地吐出十几口海水。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父亲,他竟然哭了,无论是在那以前还是自那以后,我从没有看过他哭得那么伤心。

第二天,我踉跄着走出小屋,前一天可怕的经历让我对海滩产生了恐惧。我躲得远远的,望着往日曾给我带来过无数快乐的海滩发呆。就在这时,父亲走了过来,他拍了拍我肩膀,让我跟着他向大海走去。海水没上了我的脚背、膝盖,父亲有力的手托着我,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在海水里浮了起来。就这样,不久我就学会了游泳。为了锻炼我的胆量,父亲还带我登上了岛上的防波堤,让我试着向下跳。尽管我知道那里的海水很深,但是我还是跟着父亲跳了下去,因为我知道,有他在下面,我一定会安全上岸的。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篇五

在她看来,因为有了丈夫的遮风挡雨,生活便不再苦不再难;在他看来,因为有了妻子的相依相伴,生活才更精彩,创业才更有劲头。

因为聋哑,他们都是不幸的,但因为相爱相伴,他们又是幸福的。他们在解放西路上开办了一爿小小理发店,十多年来,他们一起携手幸福走过。

外观上看,西门的这家大众理发店与别的理发店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每个进店的顾客,都要在店主准备好的一本笔记本上写下自己需要服务的项目。原来,理发店的主人是一对聋哑夫妇,男的叫高圣斌,女的叫董珍珍。店虽小,但生意却非常红火。十多年来,夫妻俩用娴熟的技术和热诚的服务留住了顾客。

近日的一个下午,记者慕名走进了这家理发店,比划着手势说要采访他们。正在忙碌的高圣斌,一手高高地举着电吹风,一手递过一本本子塞到记者手中。这是一本工作笔记,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对话记录:“你需要做什么发型”、“我想剪个头发”;“您刮胡子不”、“算了,这次暂时不刮了”……“平时我们来理发,就是靠着这个本子和他们交流的。”一位正在理发的顾客告诉记者。

今年42岁的高圣斌已有20多年的理发经验了,顾客这么评价他:“高师傅理发有三个特点,剪得仔细,洗得轻柔,刮得舒服。而且服务周到,待人热情,收费低,一般只收5~8元。”

高圣斌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的残疾都不是天生的。小时候的高圣斌也是个健康活泼,口齿伶俐的孩子,但3岁那年,老天对他开了个残忍的玩笑:因为生病,打针输液用药过量导致听力完全丧失,3岁的他本来就不会说太多的话,加上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更加无从开口学说话了。就这样,高圣斌无奈地走进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妻子蕙珍珍聋哑的原因也和他差不多。

高圣斌16岁那年从嘉兴聋哑学校毕业后,开始拜师学艺,从事理发行业。通过近2年的学徒,他不但掌握了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积蓄。就这样,他开始了创业生涯,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

高圣斌的爱人董珍珍是他在聋哑学校读书时同学。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相知相结合,这对聋哑夫妻相伴着一起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他们的儿子都已经14岁了,一个健康阳光的少年,会说会唱,还懂手语。他在店里的作用还真是不小,不仅能帮爸爸妈妈接电话,还能替前来理发的顾客做翻译。他骄傲地告诉记者:“我是爸爸妈妈的耳朵,是爸爸妈妈的嘴巴,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努力,把我们的理发店越办越红火,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一旁的高圣斌夫妇虽然听不到声音,但他们明白儿子在说什么,他们怜爱地看着儿子,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篇六

11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她说:“我要振奋精神,让自己的精神飞翔。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变,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以自己的事迹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在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事迹让人们记住了张海迪,记住了那个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灰姑娘”,记住了那个数次打破医生对她生命期限的预言、昂头笑对人生的“弱女子”。“爱美爱笑爱生命,至情至性张海迪”,这是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的感言,也是对她最精到的描绘。

年过五旬,当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轻;时过境迁,如今的“80后”、“90后”对她的事迹可能不再耳熟能详。我们重温海迪的故事,是为了见证一个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历程评述:

张海迪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梦。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验证了风雨之后终见彩虹的真理。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篇七

在江苏扬州有个“公益沙龙”,是专门为工作人群做心理解压的。“公益沙龙”的老板叫孙建刚,今年34岁,是个盲人,也是当地知名的“励志哥”。下面就是本站网的小编为你编辑整理的励志故事:扬州34岁盲人励志哥的相关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孙建刚虽然看不到东西,但他为了梦想一直在努力。他开过诊所,做过记者、保险员,还拿到了研究生文凭,经过多次手术,他的右眼视力已逐步恢复到二级盲水平。几年前,他通过自学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有感于都市工作人群压力太大,前段时间他创建了这家“公益沙龙”。

刚出生就看不到东西,因此很自卑。人比较内向,被人喊作“小呆子”。

因为眼底先天性发育不全,刚出生时孙建刚看不见东西,之后经过手术有些微好转,但因为看不清楚,他总有一种自卑感。

“比较内向,身边人都叫我‘小呆子’。”孙建刚说,他先后换了3家幼儿园,在普通小学上了半天课就辍学。“后来去了南京盲校,上了7年学。”孙建刚称,15岁那年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二度辍学,当时甚至想到了自杀。

后来,多亏了好心人的帮助,孙建刚进入扬州盲校。两年后,他被推荐到芜湖盲人按摩学校学习推拿按摩,从那时起他有了上大学的梦想。1999年,孙建刚如愿收到山东一所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当时父亲病重,想到家里经济困难,孙建刚毅然放弃了这次读大学的机会。

开过盲人按摩诊所,在报社当过记者,还在电台当过主持人。后来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又开了自己的公司。

没能上大学,不代表着要放弃梦想。从芜湖盲校毕业后,孙建刚开始新的追梦之旅。20xx年10月,他在扬州一个社区内开了间盲人按摩诊所,但开了3个月就关门了。喜欢写作的孙建刚,后来又在朋友推荐下,进入当地一家报社,做了稿酬制记者。由于工资微薄,一年后他又转入当地电台,做了一档残疾人节目的主持人。

“只做了半年,结果节目被砍掉了。”孙建刚说,从媒体出来后,他做过保险业务员,但连续3个月拉不来业务,只能放弃。在接连失败的这3年中,他通过自考,顺利拿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文凭。此后,又通过努力拿到了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文凭。

20xx年9月,孙建刚成了一家小学作文报的发行代理,在一个10平米左右的车库内,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20xx年5月,孙建刚涉足学历培训行业,“第一笔生意赚了一万多块。”孙建刚称,这次成功让他有了信心。经过几年的努力,20xx年10月,孙建刚把办公室搬进写字楼,将原本的个体户执照换成公司执照,带着4个大学生办起教育培训公司。如今,孙建刚除了做教育培训项目外,还注册了一个广告公司,打算扩大经营业务。

想利用自己所学,让别人从失落和困苦中解脱出来。

成立心理调解室为别人减压

尽管是先天性缺陷,但孙建刚无比渴望光明,从盲校毕业开始,他就进行着恢复视力的计划。

然而,因为一次意外,他的左眼彻底失明了。“右眼的视力有点提高,但恢复视力的难度较大。

20xx年,孙建刚通过努力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如今,他想通过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些改变,于是成立了心理“公益沙龙”。

“让别人从失落和困苦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孙建刚如是说。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看过很多感人的励志故事,每次都会很感动,但是否也像小编一样,虽然被别人的故事感动,但毕竟离自己生活很遥远,我们无法体会到故事主人公的辛酸,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还是一样一板一眼,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其实在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慢慢地,很多以前毫无疑问的以为都发生了变化,曾经觉得的理所当然现在看起来竟有那么些可笑,曾今会天真的认为,学习没用,坚定地以为能力与学习没关系,甚至嘲笑班里傻读书的学霸。而今呢?还这么以为吗?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肯定不是凭空产生的,也许是在几十年后,当我们忘掉背过的课文,记过的公式,抄过的英文单词,那时所沉淀下来东西吧,这些沉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所以,同学们加油吧,你所付出的每一粒汗水都不会是无用的。

以上这篇是励志故事:扬州34岁盲人励志哥,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精彩不容错过。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本站网汇集和分享最新最热门的精彩内容。

残疾人士的励志故事篇八

回乡创业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在江苏宿迁的宿城区屠园乡,有这样一位残疾人,他自强不息、创业成功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他叫杜云山,文汉资通配件有限公司负责人,该公司主要生产电脑视频线、音频线等,年产值逾千万元,带动就业百余人。

当初,杜云山初中毕业,家中兄妹较多,父母身体不好,自己还因麻痹症一条腿残疾,平时要依靠一根拐杖才能正常行走。由于家境贫寒,身为家中长子的杜云山,主动放弃学业,挑起养家的重担。

到苏州打工,由于身体残疾,很难找到工作,通过老乡的介绍,才得到一个试用的机会,不会做的活,他主动学,偷偷学;会做的活,他总是精益求精,做到最好。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杜云山就由一名普通操作工成为一名流水线的管理员。四年后,杜云山带着多年打拼积累的技术和资金,回到家乡屠园,创办油嘴厂。经过2年的打拼,油嘴厂便由5名工人发展到30名,业务遍及周边县区的机械厂,固定资产发展到80多万元。

“当时我进入苏州一家外资电子厂,刚到的时候,由于我身体残疾,员工对我歧视,认为我不能干这份工作,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干下去,工作、生活中我吃了很多苦。”杜云山回忆起自己打工的日子。

现在的杜云山一有空就下车间和员工们亲切交谈,看看流水线,检查产品,对新员工总是手把手的教技术,他常说以前刻苦学来的不能丢。

他们下班了,我却继续加班学习技术,不懂的去问老员工,查技术书,每天都这样坚持,平时运用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把车间流程全部学会了。

,杜云山看出了电子产品周边配套市场的前景,卖了油嘴厂,筹集了100多万元资金,于与同学共同注册成立了宿迁市文汉资通配件有限公司。工厂全部投产后实现产值超3000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到800万元,解决劳动力600人左右,带动百余名周边群众就业,月工资1800——3000元。

我下一步打算要扩大经营,现在已经和常州一个电子厂谈好了,就是今年10月份启动电机滤波器项目,需要扩招300多个员工。

作为回乡创业人员,杜云山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忘带领周围的群众提高收入。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回报社会等活动。

我要回报社会和地方百姓,我一个人富了,要带动大家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