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3篇)

ID:4760975

时间:2023-10-16 08:07:36

上传者:纸韵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3篇)

大班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提供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小学教案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位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等知识,提高读数、写数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速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说说每个数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复习读数的方法,完成5。

三、复习写数的方法,完成6。

四、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题。最大三位数:999最小三位数:100

最大四位数:9999最小四位数:1000

思考题: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种方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长度单位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的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xx年11月15日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小刀、粉笔、铅笔、三角尺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2)、小组合作,量粉笔、铅笔和三角尺的宽。

3、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4、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p2的做一做第一、二题。

同学们亲自量过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同一物品做标准去量。

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与宽。

长度单位

长宽长与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长度单位,且初步会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气氛比较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1/10。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p18/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习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课本第87~89页。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五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五段,第91~93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与练习。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逻辑基础。学生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连加来计算,二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而后者本质上是改变计数单位进行的一种简单推理。如,计算20×3时,先把20看作2个十,因为2个一乘3得6个一,所以2个十乘3乘6个十,也就是60。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自己的算法,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引导学生利用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本质上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可能逻辑地从乘法分配律推演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借助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直观水平上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教学时,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第一,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列出乘法算式。如,14×2。第二,鼓励学生想办法计算14×2的结果,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适时启发学生先算10×2,再算4×2,最后把两次算出的积相加。

第三,呈现如右的竖式(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

的计算经验理解计算的过程。如,竖式中的“8”

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竖

式中的“20”又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竖式中的

“28”是怎样算出来的?第四,介绍如右的竖式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过程并

初步掌握算法。

3、通过竖式两种写法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呈现如右的两个竖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思考:2乘8得16,右边竖式中积的个位为什么

只写了6?2乘40得8个十,右边竖式中积的十

位为什么写9?9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从而使学生理解笔算的计算过程。第86页例题的教学过程与上述例题的教学类似,重点也可放在竖式的两种写法的比较上。

要启发学生思考:3乘40得多少?120是多

少个十?为什么计算结果中有14个十呢?14

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

4、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量关系之一。教材在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之后,集中安排倍的认识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含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有关乘、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拓宽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接下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教学时,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通过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倍的含义。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给出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求它们的差,还可以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由此,结合画图或实物演示介绍倍的含义。第二,根据倍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1份,看另一个数中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把一个数按指定的每份数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第三,鼓励学生根据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在交流中明确: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5、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将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已知信息的收集、选择、组合方面,在合理确定解题思路方面,在灵活解答解题策略方面对学生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第一,要帮助学生弄清问题情境中的事理,以对事理的准确把握促进对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第二,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信息。第三,要多让学生说说从已有的信息中,还能想到些什么。第四,解答后要让学生适当解释每一步运算的实际意义。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投影仪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实物投影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在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除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讲解法合作探究

ppt课件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92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9“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说收获。

分草莓

55÷8=6(个)……7(个)

8×6=48比55小

8×7=56比55大

商是6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主题图、投影片

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课本p20---p21练习三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4、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二次设计

一、复习

二、新授

3)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四.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