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模板16篇)

2023年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模板16篇)

ID:4766079

时间:2023-10-16 09:53:22

上传者:紫薇儿 2023年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模板16篇)

典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被用来纪念和庆祝特殊的时刻。如何准备一个成功的典礼是每个主持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典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常常用于庆祝特殊的场合,比如婚礼、毕业典礼和开幕式等。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可以彰显个人或群体的荣誉和成就,让参与者感受到无比的庄严和兴奋。典礼的筹备工作需要精心安排和准备,以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从场地布置到参与者的动作和服饰,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琢磨和操办。此外,主持人和讲话者的演讲技巧和语言表达也对典礼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典礼范例,供大家参考。这些典礼包括婚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以及庆祝活动等。希望通过这些范例,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让每一个典礼都变得更加意义非凡和难忘。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一

1.根据图片理解、学习数字童谣,尝试正确使用数量词。

2.在感受、理解童谣句式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创编童谣。

童谣图片五张(如图所示)。

1.观察图片,理解童谣内容。

(1)观察、讲述图片。(教师在幼儿观察讲述时,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数量词。)

(2)按照数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图片。

2.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童谣。

(1)尝试在教师的提示下根据图片学念童谣。

(2)幼儿自主根据图片的提示念童谣。

3.迁移经验创编童谣。

(1)讨论创编要求。

(2)进行想象,创编童谣。

资料链接:

数一数

一条虫,两条虫,小虫喜欢钻洞洞。

三头猪,四头猪,肥猪睡觉打呼噜。

五匹马,六匹马,马儿一跑呱哒哒。

七只鸡,八只鸡,母鸡生蛋咯咯哒。

九朵花,十朵花,桃花树下是我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二

设计思路: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得出德.摩根律,但是这个结论仅仅是猜想,数学是一门科学,所以需要论证它的正确性,因此本节通过剖析维恩图的四部分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对德摩根律进行简单的应用,因此我们制作了本微课.

教学过程:

一、片头

(20秒以内)

内容:你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集合的运算——自己探索也能发现的数学规律(第二讲)》。

第1张ppt

12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

(4分20秒左右)

1.引入: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那么,这个规律是偶然的,还是一个恒等式呢?

第2张ppt

28秒以内

2.规律的验证:

第3张ppt

2分10秒以内

3.抽象概括:通过我们的观察和验证,我们发现这个规律是一个恒等式。

而这个规律就是180年前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德摩根发现的。

为了纪念他,我们将它称为德摩根律。

原来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也能发现这么伟大的数学规律。

第4张ppt

30秒以内

第5张ppt

1分20秒以内

三、结尾

(20秒以内)

通过这在道题的解答,我们发现德摩根律为解答集合运算问题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法。

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规律。

第6张ppt

10秒以内

教学反思(自我评价)

学生在学习集合时会接触到很多的集合运算,往往学生觉得这是集合中的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以精彩的动画展示,让学生在直观的环境下轻松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层层深入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效果非常好.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00

千百十个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四

1.总理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清朝设立的总理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总理衙门”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认识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由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回答“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等问题,和讨论“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中外反对势力相勾结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提出本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回答或大家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就学生未涉及到的问题提问,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章第一节清朝政局的变化

重点: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难点: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出现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学,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在估计活动中,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估计的方法。

2、在估计的活动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加深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片树叶。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了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估计物体的长等。

本节课要求学生先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再具体地数一数。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从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能提供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如实物展示平台、电脑多媒体),学生基本是城市的学生,但有部分学生基础不够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因此,在本节课中,有些活动安排为四人小组,目的在于让学生互相之间有所帮助、启发,互相学习。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开联欢会买糖,需要知道一罐糖大约有多少颗?

(2)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需要知道电影院约有多少个座位?

(3)写一篇作文,需要知道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

提出问题: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种只要一个大概数据或无法细数的情况时,该怎么办?

生1:可以猜想。

生2:以前我们学过估计,可以用估计的方法。

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学会如何进行估计。

(反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平时很少能想到用估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感到估计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平时就发生在身边,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

1、活动1:买糖

师:学校要开联欢会了,准备买些糖,商场里有这样三种包装的糖。(出示糖罐)第一罐约有50颗糖。请你仔细观察,然后估计第二、第三罐约有多少颗糖。

生:第二罐约有100颗糖,第三罐约有糖果150颗。

师: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

生1:我是根据第一罐有50颗糖进行估计的.。

生2:我发现,第二罐糖大约是第一罐的两倍,第三罐糖大约是第一罐的三倍。

(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估计的方法,根据第一罐来估计另两罐糖的颗数。)

2、活动2:估计题目数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估计的方法,然后集体交流。)

生:我们估计有200多道题。

师:你们是怎样估计的呢?

生1:我先数了一下一列大约有30道题,共有8列,大约就有200多道题。

生2:我们将这张试题对折,发现半张试卷大约有100多道题,那么一张试卷大约就有200多道题。

(反思当我提出要学生帮忙时,学生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在小组讨论中,很快就找到了估计的标准。学生从中体会到要估计数量比较多的事物时,首先要找到一个标准。)

3、活动3:数黄豆

(四人小组估计,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们估计有500多粒。我们先用手抓一把,数了一下大约有50粒,然后估计袋中的黄豆大约能抓10把。

生2:我们估计有500多粒。我们找了一个小量杯,先估计一量杯大约有20粒,袋中的黄豆需装25量杯。

生3:我们把黄豆堆放在桌子上,分成大体相同数量的10堆,数其中的1堆是52粒,10堆就是500多粒。

(三)课堂小结

师:想一想在上面的活动中,同学们是如何进行估计的。

(反思学生的想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无论是分、抓,还是数、量,都体现了一种方法:先找一个标准或先确定若干份中的一份是多少,再估计整体有多少份。)

活动4:有多少片树叶

师:智慧老人也想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估计书上第39页的树叶有多少片。

(1)观察图,做出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写下来。

(2)验证估计的结果,具体数一数。

(3)集体交流估计的方法。

生1:我先数出2行有30片,再看树叶大约有7个2行,所以大约有210片。

生2:我觉得可以用同样大的正方形圈起来,看一个正方形内有多少片树叶,然后看看可以分几个正方形。

师:你又是怎样数的呢?

生1:我先将它分成两行一组,两行有30片,数有7个两行,7组就是210片,再加15片就是225片。

生2:我将它平均分成四份,数其中的一份是50片,4份是200片,再加剩下的25片就是225片。

生3:我们的方法与他们的基本相同,但他们的方法更好一些。

(反思二年级学生还未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所以这种每行有15片,有15行的计算还不能直接计算出来。但有了前面三个活动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地就想到将这些树叶先分若干份,数其中一份的方法。)

(四)深化练习

在报纸上找一篇文章估计有多少字。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六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6+6+6+6+6=30

5+5+5+5=20

3+3+3+3+3+3+3+3+3+3+3+3+3+3+3=45

这节课存在的差异,是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这是其一。第二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七

1、在估计活动中,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估计的方法。

2、在估计的活动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加深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片树叶。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了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估计物体的长等。

本节课要求学生先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再具体地数一数。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从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校能提供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如实物展示平台、电脑多媒体),学生基本是城市的学生,但有部分学生基础不够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因此,在本节课中,有些活动安排为四人小组,目的在于让学生互相之间有所帮助、启发,互相学习。

(一)情境引入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开联欢会买糖,需要知道一罐糖大约有多少颗?

(2)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需要知道电影院约有多少个座位?

(3)写一篇作文,需要知道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

提出问题: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种只要一个大概数据或无法细数的情况时,该怎么办?

生1:可以猜想。

生2:以前我们学过估计,可以用估计的方法。

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学会如何进行估计。

(反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平时很少能想到用估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感到估计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平时就发生在身边,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

1、活动1:买糖

师:学校要开联欢会了,准备买些糖,商场里有这样三种包装的糖。(出示糖罐)第一罐约有50颗糖。请你仔细观察,然后估计第二、第三罐约有多少颗糖。

生:第二罐约有100颗糖,第三罐约有糖果150颗。

师: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

生1:我是根据第一罐有50颗糖进行估计的。

生2:我发现,第二罐糖大约是第一罐的两倍,第三罐糖大约是第一罐的三倍。

(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估计的方法,根据第一罐来估计另两罐糖的颗数。)

2、活动2:估计题目数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估计的方法,然后集体交流。)

生:我们估计有200多道题。

师:你们是怎样估计的呢?

生1:我先数了一下一列大约有30道题,共有8列,大约就有200多道题。

生2:我们将这张试题对折,发现半张试卷大约有100多道题,那么一张试卷大约就有200多道题。

(反思当我提出要学生帮忙时,学生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在小组讨论中,很快就找到了估计的标准。学生从中体会到要估计数量比较多的事物时,首先要找到一个标准。)

3、活动3:数黄豆

(四人小组估计,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们估计有500多粒。我们先用手抓一把,数了一下大约有50粒,然后估计袋中的黄豆大约能抓10把。

生2:我们估计有500多粒。我们找了一个小量杯,先估计一量杯大约有20粒,袋中的黄豆需装25量杯。

生3:我们把黄豆堆放在桌子上,分成大体相同数量的10堆,数其中的1堆是52粒,10堆就是500多粒。

(三)课堂小结

师:想一想在上面的活动中,同学们是如何进行估计的。

(反思学生的想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无论是分、抓,还是数、量,都体现了一种方法:先找一个标准或先确定若干份中的一份是多少,再估计整体有多少份。)

活动4:有多少片树叶

师:智慧老人也想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估计书上第39页的树叶有多少片。

(1)观察图,做出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写下来。

(2)验证估计的结果,具体数一数。

(3)集体交流估计的方法。

生1:我先数出2行有30片,再看树叶大约有7个2行,所以大约有210片。

生2:我觉得可以用同样大的正方形圈起来,看一个正方形内有多少片树叶,然后看看可以分几个正方形。

师:你又是怎样数的呢?

生1:我先将它分成两行一组,两行有30片,数有7个两行,7组就是210片,再加15片就是225片。

生2:我将它平均分成四份,数其中的一份是50片,4份是200片,再加剩下的25片就是225片。

生3:我们的方法与他们的基本相同,但他们的方法更好一些。

(反思二年级学生还未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所以这种每行有15片,有15行的计算还不能直接计算出来。但有了前面三个活动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地就想到将这些树叶先分若干份,数其中一份的方法。)

(四)深化练习

在报纸上找一篇文章估计有多少字。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八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九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十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 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 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 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 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 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 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 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 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 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 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 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 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结 论] 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 言] 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习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 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 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 论] 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 言] 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 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 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结 论] 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 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 单位:m/

[问 题] 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 论] 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 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 景] 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问 题] 怎样描述圆周运动转动的快慢?

多媒体动画 :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 论] 角速度定义:质点所在半径转过的角度 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公式: 单位:rad/

第四环节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

3、提供壁挂式钟,刻度尺,请同学们通过测量算一算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并交流计算的方法;根据钟表各指针的行走特点,找出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 。

4、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黄沙,演示交流,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将沙子倒在玻璃板上,让快速转动的玩具小车的车轮与沙子接触,观察车轮边缘沙子飞出的情形)

5、评判地球、月亮快慢之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知道了匀速圆周运 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引入了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学习了如何运用线速度、角速度概念和公式分析、计算有关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略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十一

人教版第一册数学第2~3页。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认数、数数,学会从1数到10。

能力目标: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能够数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

情感目标:在数数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新授课。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学会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从具体实物过渡到抽象的点子图。

多媒体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情景教学法。刚入学的小朋友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观察画面往往只对其中色彩、人物等感兴趣。根据学生这个特点,通过创设情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同桌交流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就放在数数的活动上。

一、情境引入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这些都是数学知识,数学课上要学习很多数学知识。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一所“美丽的校园”图。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老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因为老师不认识小朋友,可以请一排或一列的同学依次站起来汇报)

(二)数图中的数量。

1.数出数量是1的。

师: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生可能回答: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一个足球),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表示出来。

师: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都可以用几表示?(生:用1表示。)出示数字卡片1,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师:图中数量是2的都有哪些?表扬同学们观察的仔细。

师:有2位同学在用单杠锻炼身体;有2位同学很懂礼貌,在向老师问好;有2位同学在看书,讨论问题。那么,2位同学玩单杠、2位同学敬礼、2位同学看书,这些可以用几表示?(生:用2表示。)出示数字卡片2,老师领学生一起读一读。

3.数出数量是3的。

师:图中数量是3的都有哪些?

师:有3位同学在跳绳锻炼身体;有3个板凳。那么,3位同学跳绳,3个板凳可以用几表示?(生:用3表示。)出示数字卡片3,请学生读一读。

4.做一个“火眼金睛”的游戏,依次数出数量分别为4、5、6、7、8的事物。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到图片中数量分别是4、5、6、7、8的事物分别是有哪些?

师:学生回答,(表扬)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图片中数量分别是4、5、6、7、8的物体分别是哪些,并且在图片中标记出来。

5.认读9、10各数。

通过课件呈现数量为9和10的四幅小图片,让学生分别数一数(左上)小女孩的表情有几种,(右上)颜色有几种,(左下)草莓有几颗,(右下)小提琴有几把。让学生清楚地认识9和10。

(三)认读1-10各数。

1.按顺序认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字,先从小到大读。增加难度:从大到小读。

2.不按顺序读:随机指数让学生读。

三、知识应用

(一)出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每种水果的数量。

(二)出示第二幅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图片中苹果、蜜蜂、蝴蝶等事物的数量,将不同事物对应的数量和数字进行对应连线。

四、学习儿歌

五、课后作业

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为了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观察图上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听得既清楚又明了,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开始讨论。这是新校园,有1根旗杆、2副单杠,3位同学在跳绳...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听清老师的要求。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止了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发一个人潜在的能力和自信,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倾听他人的讲话,走向成功。作为教师,把握住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促使其在今后的课堂上听课更专注。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十二

核心提示: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十三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其中熊猫、圆片和方格都是方阵排列的;苹果是分堆摆放的。应注意到“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数的方法,后者先数一排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先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境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

猫摆成了几排,几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生:1个5,2个5,3个5,一共是15。)

(4)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板书)。

(5)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吗?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习惯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活动二:数一数圆片有几个

1.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2页)第2个情境图,应用从“活动一”学到的方法数一数圆片有多少个,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怎样列出算式。

3.再请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数的,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数法所对应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4.教师板书,表示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区别:

6+6+6+6(有4排,每排6个)=24(个)

4+4+4+4+4+4(有6列,每列4个)=24(个)

活动三: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怎样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认真观察我们列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活动四:数一数苹果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3页第4题。

2.把问题引申,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6盘、10盘、15盘苹果的连加算式并算出结果。

3.就怎么计算15盘苹果有多少个,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从左到右,逐次加3,得出45。

算法2:从第一个3开始,3,6,9…3个3个地跳着数,数到最后一个3,得到45。

算法3:3个3是9,15个3就是5个9,9+9+9+9+9=45。

算法4:5个3是15,15个3就是3个15,15+15+15=45。

(如果学生没想到算法3与算法4,教师可以介绍,它们的特点是简化了原来的连加算式。)

4.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表示原来的算式有没有比算法4更简捷的方法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智慧老人说的一句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制造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三、总结:

1.根据教室里座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计算全班人数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做个象征胜利的手势,鼓励一下自己。

2.让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座位这一生活资源,让孩子通过数一数体会列和排的区别,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数熊猫和圆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数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数法,再次深入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教师适当地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数熊猫时,教师先逐步引导学生列出横着数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竖着数的连加算式。在数圆片的活动中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数学课本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从跳着数进一步发展为只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只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在最后的数苹果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思发生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当老师想介绍算法3,算法4的时候,有部分超前学习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来计算。本来设想用智慧老人的话设置一个悬念,可针对当时的情况教师只能改变设想,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节课的引导和铺垫。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1.学生数数的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是抽象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基础。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到教材中在处理4个数数活动时的区别:数熊猫时是跳着数的,数圆片时方法有所不同(数一排几个,有几排;或者数一列几个,有几排);通过这两个活动,体会不同的数法都有相应的算式表示。数方格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交流。

2.数苹果的活动设计有新意。让学生探索计算15个3相加的算法,发现实施分组计算的策略,可以减少连加算式中加数的个数,使算式简化,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算式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下一节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十四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其中熊猫、圆片和方格都是方阵排列的;苹果是分堆摆放的。应注意到“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数的方法,后者先数一排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先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境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

猫摆成了几排,几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生:1个5,2个5,3个5,一共是15。)

(4)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板书)。

(5)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吗?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习惯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活动二:数一数圆片有几个

1、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2页)第2个情境图,应用从“活动一”学到的方法数一数圆片有多少个,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怎样列出算式。

3、再请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数的,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数法所对应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4、教师板书,表示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区别:

6+6+6+6(有4排,每排6个)=24(个)

4+4+4+4+4+4(有6列,每列4个)=24(个)

活动三: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怎样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认真观察我们列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活动四:数一数苹果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3页第4题。

2、把问题引申,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6盘、10盘、15盘苹果的连加算式并算出结果。

3、就怎么计算15盘苹果有多少个,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从左到右,逐次加3,得出45。

算法2:从第一个3开始,3,6,9…3个3个地跳着数,数到最后一个3,得到45。

算法3:3个3是9,15个3就是5个9,9+9+9+9+9=45。

算法4:5个3是15,15个3就是3个15,15+15+15=45。

(如果学生没想到算法3与算法4,教师可以介绍,它们的特点是简化了原来的连加算式。)

4、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表示原来的算式有没有比算法4更简捷的方法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智慧老人说的一句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制造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1、根据教室里座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计算全班人数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做个象征胜利的手势,鼓励一下自己。

2、让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

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座位这一生活资源,让孩子通过数一数体会列和排的'区别,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数熊猫和圆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数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数法,再次深入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教师适当地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数熊猫时,教师先逐步引导学生列出横着数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竖着数的连加算式。在数圆片的活动中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数学课本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从跳着数进一步发展为只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只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在最后的数苹果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思发生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当老师想介绍算法3,算法4的时候,有部分超前学习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来计算。本来设想用智慧老人的话设置一个悬念,可针对当时的情况教师只能改变设想,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节课的引导和铺垫。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1、学生数数的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是抽象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基础。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到教材中在处理4个数数活动时的区别:数熊猫时是跳着数的,数圆片时方法有所不同(数一排几个,有几排;或者数一列几个,有几排);通过这两个活动,体会不同的数法都有相应的算式表示。数方格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交流。

2、数苹果的活动设计有新意。让学生探索计算15个3相加的算法,发现实施分组计算的策略,可以减少连加算式中加数的个数,使算式简化,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算式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下一节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十五

数一数

教材第2~5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1、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爱科学和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

重点难点

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学具

“美丽的校园”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头数数

“同学们,你们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数数。

集体交流:先请几个会数数的同学数给同学们听,再请不会数的同学试着数几次。

二看图数数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显示:一所美丽的校园。

先出示一位老师,再出示两位学生(学生:“老师好!”同时敬礼。老师:“同学们好。”),接着陆续出示一组一组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然后出示从天边飞来7只鸽子(伴有哨音或鸟叫声)及美丽的校园。

老师启发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学校。”

“对,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这里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呢?”

先让学生自由地观察。

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最后全班交流,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当学生每说完一种时,老师启发提问:“还有什么?”

2、数图中事物的数量。

老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按数目从小到大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数数量是1的人和物。

提问:“图中有几位老师?”

回答:“一位老师。”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位老师并加上圈。

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1”?

引导学生答出:“一面国旗,一个小花坛,一个足球场……”

老师引出:像这样,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课件同时在图的左边出示数字“1”。学生自己读一读,认识数字“1”。

(2)数其他数量的人和物。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老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同学到前边数给大家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然后让学生自己再指一个数一个,重数一遍。注意口、手要一致才能数对。

(3)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老师逐一板书出1~10各数。

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数。

同桌互读。

集体交流,先找学生从1读到10,再从10读到1。游戏结束后老师指一个数学生读一个数。

还可以拿1~10的10张数字卡片玩“儿童读数”游戏:把卡片背面朝上拿好,然后翻一张,看谁很快认出是几,这张卡片就先归谁,最后谁得的卡片多,谁就是获胜者。游戏结束后把卡片归还。

3、数身边的实物。

刚才这幅图中有数量是1的,是2的,是3的……

你身边的人和物哪些是这些数量呢?请仔细观察,看谁说得多。

老师引导: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几支铅笔?一组有几名同学……

可引导学生这样叙述:我有3支铅笔,用3来表示;一组有5名同学,用5来表示……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练习一的第1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再认真数。

2、练习一的第2题。

先让学生数一数上面四幅图中小动物的个数,再数一数下面四幅图中小圆圈的个数,然后把上、下相同个数的图片连起来。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这节课是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彩色挂图,教学数数。

(1)质疑:教师:“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如:能用“1”表示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能用“2”表示的有:两个同学向教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传栏上有5个大字;花坛里有6朵花;天空有7只鸟;楼边有8棵树;校园里有9个学生;10个人等)。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

2.找一找,数一数:我们也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我们也可以数数在我们校园里,教室里看到的东西。

师:谁能把你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3.扩展训练:

(1)关于方位的认识:

(2)动脑动手:

1.你喜欢画什么,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画什么,要画得和左边同样多。

2.练习2第一、二题

三、小结:

数学课有趣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很认真。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外观察作业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2、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