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知识点(精选5篇)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知识点(精选5篇)

ID:4766606

时间:2023-10-16 10:12:40

上传者:影墨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知识点(精选5篇)

知识点总结是一种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激励和肯定。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考试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这是一次反思和分享的过程。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受”通“授”

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

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

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

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

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

6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

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

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

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

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二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三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四

劝学(《苟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五

将知识点进行梳理是学习的第一步,下面是由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三)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