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模板19篇)

最新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模板19篇)

ID:4766661

时间:2023-10-16 10:13:33

上传者:琉璃 最新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模板19篇)

青春,是不断探索和成长的阶段。青春是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我的时期。下面是一些关于青春的经典语录,希望能够激励你勇往直前。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一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则先计算。

如:1+9=10,3+7=10,2+8=10,4+6=10,5+5=10。

又如:12+88=100,35+65=100,21+79=100,44+56=100,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79叫21的“补数”,44也叫56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例题1.计算下列等式:

53+55+4723+39+61

解:式=(53+47)+55

=155

式=23+(39+61)

=23+100

=123

对于不能直接凑整的,可以把其中一个数进行拆分,再凑整。

例题2.计算下列等式:

87+1554+7965+18+27

解:式=87+13+2

=(87+13)+2

=100+2

=102

式=33+21+79

=33+(21+79)

=33+100

=133

式=60+2+3+18+27

=60+(2+18)+(3+27)

=60+20+30

=110

对于没有直接凑整的数的,可以先凑整,最后再减去凑整的数。

例题3.计算:38+29+19

解:原式

=(38+2)+(29+1)+(19+1)-4

=40+30+20-4

=90-4

=86

等差数列

计算等差连续数(等差数列)的和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相等的一串数就叫等差连续数,又叫等差数列,如:

1,2,3,4,5,6,7,8,9

1,3,5,7,9

2,4,6,8,10

3,6,9,12,15

4,8,12,16,20等等都是等差连续数.

1,等差连续数的个数是奇数时,它们的和等于中间数乘以个数。

例题4.计算1+2+3+4+5+6+7+8+9

解:原式=5×9(中间数是5,共9个数)

=45

计算1+3+5+7+9+11+13

解:原式=7×7(中间数是7,共7个数)

=49

计算2+4+6+8+10

解:原式=6×5(中间数是6,共5个数)

=30

2,等差连续数的个数是偶数时,它们的和等于首数与末数之和乘以个数的一半。

例题5.计算1+2+3+4+5+6+7+8+9+10共10个数,个数的一半是5,首数是1,末数是10。

解:原式=(1+10)×5

=11×5

=55

计算1+3+5+7+9+11+13+15

共8个数,个数的一半是4,首数是1,末数是15。

解:原式=(1+15)×4

=16×4

=64

计算2+4+6+8+10+12

共6个数,个数的一半是3,首数是2,末数是12。

解:原式=(2+12)×3

=14×3

=42

基准数法

先观察各个加数的大小接近什么数字,再把每个加数先按接近的数字相加,然后再把少算的加上,把多算的减去。

例题6.计算23+22+24+18+19+17

通过观察发现所有的加项比较接近20

解:原式=20×6+3+2+4-2-1-3

=120+9-6

=123

计算103+102+101+99+98

所有加项比较接近100

解:原式=100×5+3+2+1-1-2

=500+3

=503

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

式=400-(63+37)

=300

式=1000-(90+80+10+20)

=8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题8.计算4622-(622+149)

=3851

=2841

3,利用“补数”先凑整,再运算(注意把多加的数再减去,把多减的数再加上)。

358+997

解:式=500+5-400+3(把多减的3再加上)

=108

=223+11

=234

式=358+1000-3(把多加的3再减去)

=1355

式=789-(178+122)-390

=99

加减混合式的运算

1,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要改变,“+”变“-”,“-”变“+”。

例题10.计算下列等式

解:式=200-(10+20+30)

=140

=90

2,带符号“搬家”

=400+100

=500

注意: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是这个数的符号,如+47,-145,+53。而545前面虽然没有符号,应看作是+545。

3,两个数相同而符号相反的数可以直接“抵消”掉

例题12.计算18+2-18+4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二

68+19=58+39=45+9=35+54=

96+1=75+16=39+2=75+13=

6+36+57=45+5+4=35+54+9=

27+65+7=39+2+40=38+21+14=

71+4+13=54+14+12=27+46+3=

83+1+4=64+5+2=71+22+6=

23+()=3788+()=90()+22=79

()-2=92()-30=4323-()=22

88-()=62()-55=223+14+()=85

50+36+()=9721+()+16=94

()+77+11=8919+()+47=68

()-9-6=60()+5-65=35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三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设计了“猜一猜,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是几根”的问题,这是一个答案不唯一的内容。设计该题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加深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同时,为学习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做铺垫。这样的问题,学生初次学习,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问题加以解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再交流。接着通过“谁的糖块多,谁的糖块少”的问题,引出数的大小比较。把语言描述和符号表示对应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体会符号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数感。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11到20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经历将生活经验抽象为的过程。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三、教学重点:

知道11~20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用小棒表示数,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同学们拿出小棒,今天我们还要用到它。

(二)做游戏。

(三)引导自学。

让同学们看书中的两幅图,交流讨论并质疑答疑。

(四)专项训练。

82页试一试。

(五)综合训练。

练一练1、2.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四

教学目的:

1、根据“没有”可用0来表示及加减法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根据0表示“没有”的意义算出得数。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提问:图上刚才是几个人?现在呢?都走掉了,就表示“没有”了。

2、再让学生讨论一下:没有了该怎样表示?然后列式,得数是多少?

3、理解3–3=0的含义。

4、教学例2。看图、讨论图意,弄清一盆开了“5朵”花。一盆“没有”花,提出两盆一共几朵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两个数相加,相加的结果是几。

5、理解5+0=5的含义。

6、着重讨论得数为什么分别是0和5,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这两题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进行有关0的加、减计算。可让学生自己先计算或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巩固有关0的加、减计算。其中第6题让学生填数后互相交流、以认识关于0的加、减的规律。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

4–4=2–2=3–3=

0+4=0+2=0+3=

4+0=2+0=3+0=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奖励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

3、讲述: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板书部分课题:周末)

4、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补充课题)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套圈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图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套几分?你的3个全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同桌讨论,在交流)

6、教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学生分组组成各小队去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然后依次轮流交换。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过独木桥”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6、小结: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要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师: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你们“玩”的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六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三、“用数学”教学扎实有效。

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数学”的内容,这是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七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四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操作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难点:正确操作10以内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学具,用学具摆出10以内数

1、认识方格学具

请同学们打开学具盒,看一下学具盒里的卡片尺有几种颜色,长短一样吗?卡片尺上的竖线把卡片尺分成了什么样子?(方格、或方块样子)

2、用方格学具摆10以内数

(1)找出有3个方格的卡片,它是什么颜色的?找出5个方格的卡片,它是什么颜色的?再分别找出有1、2、4个方格的卡片,把这5个方格卡片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起来,并下边对齐竖放在桌面上。

(2)找出红色6个方格卡片,这个卡片与前5个卡片有什么最大不同?(双层,能抽拉长短)把它抽成7个方格,再改抽成9个方格、10个方格。

(4)把白色的双层卡片抽成7个方格、绿色抽成8个方格、黄色抽成9个方格、红色抽成10个方格,桔红色的抽成6个方格,并按顺序排在5个方格卡片后面。

二、操作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认识加法操作

(2)5个方格与3个方格合并拼接后,与有8个方格数的卡片同样长,我们就说5加3等于8。

记作:5+3=8读作:5加3等于8。

(3)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你会用方格卡片操作7+2、4+6、1+8吗?试试看。

(4)巩固练习操作计算3+4=6+3=8+2=4+5=

2、认识减法操作

(1)请同学们拿出7个方格的卡片,从中去掉3个方格,看还剩几个?

(大家讨论)怎样去掉?(方法:1、划去法2、用手或纸遮盖法3、用3个方格卡片反盖)

(2)从7个方格中去掉3个方格的操作叫做减法操作,把它用式子表示就是:

7-3=4读作:7减3等于4。

(3)同学们根据7-3=4的操作你会用方格卡片操作6-2、9-5、10-4吗?(请同学们用方法3分别操作出结果,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4)巩固练习操作计算6-4=9-6=8-5=10-8=

三、课堂综合练习

1、看一看:哪两条卡片尺拼起来和有8个方格的卡片尺同样长?有几种不同拼法?

2、自主操作计算:7+2、7-2、4+6、9-5

5+4、7-5、7+3、10-6

四、本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图自己学会了10的加减法,通过讨论学会了不同的计算方法,说明大家很聪明,回家后请你在生活中也找一找有关10的加减法。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八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二、巩固深化

1、完成第75页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75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九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出示图片“金鱼图”】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1)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

谁会列式?板书:

(2)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2.教学例2.

(1)出示图片“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2)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送信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活动准备

标有数字0~10的信箱,写有算式(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信

活动过程

1.在讲台上放上信箱.

2.发给每个学生一封信.

3.要求学生将手中的信送到相应的信箱中.

4.送信结束后,老师带全班同学检查有没有送错的信.

5.送对信的同学获“合格邮递员”称号.

纸上购物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悉10以内加减、连加、连减的运算。

活动准备

一张超市商品价目图,上面标注商品名称及价格(整元);两张购物表(如下)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i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1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

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二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9的教学内容。

数字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有关0的加减法也具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还有一些同学由于年龄小,学习还是比较吃力,不容易理解0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了解数的顺序。

2.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3.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推理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了解数的顺序,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熟悉0—5的顺序.

2.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和有关0的加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

0的书写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问: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

比2多1的数是谁?比2少1的`数是谁?

比1多1的数是谁?比1少1的数呢?

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会冷场或有个别同学答出是0,老师借此机会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知

1.认识“0”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谁知道“0”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师:“0”是不是一个数呢?

“0”既然是一个数,那么它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

(2)理解含义

分步出示图片:茶杯图.

问: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

这个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

这个集合圈呢?一个茶杯也没有,就要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学生读:0

问:0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一说“0”的用法吗?

学生举例说明.

问:你把“0”摆在了哪?为什么要把它摆在1的前面?

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这几个数.先顺读,后倒读.

师: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

出示图片:直尺图.

问:“0”除了表示没有和起点这两个意思以外,你还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

(3)指导书写,演示动画“0的写法”

学生观察以后,练习描红.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四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有关0的加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几个数在桌子上摆出来,然后按顺序读一读,先顺读,再倒读。)

质疑:(1)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

(2)比2多1的数是谁?比2少1的数是谁?

(3)比1多1的数是谁?比1少1的数呢?

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会冷场或有个别同学答出是0,老师借此机会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然后板书课题“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理解感悟

1、认识“0”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谁知道“0”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师:“0”是不是一个数呢?

“0”既然是一个数,那么它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

(2)理解含义

分步出示盘子图。

问: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

这个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

这个集合圈呢?一个茶杯也没有,就要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学生读:0

问:0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一说“0”的用法吗?

学生举例说明。

师:“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你们说在数序当中,“0”应该排在哪?请你拿出数字卡片“0”,在桌上摆一摆。

问:你把“0”摆在了哪?为什么要把它摆在1的前面?

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这几个数。先顺读,后倒读。

师: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

出示直尺图。

师:“0”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你们看,直尺上的“0”就作为起点,排在了1的前面。

问:“0”除了表示没有和起点这两个意思以外,你还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0”还可以表示界限,如:生活中常说的温度,以零度为界限,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指导书写,出示幻灯片1

学生观察以后,练习描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出示幻灯片2

鸟笼里有几只鸟,飞走了几只?(飞走了3只)结合图的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3=0

问: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回答略。

问:3减3为什么等于0?

生:从2里面去掉2,结果一个也没有了,所以等于0。

问:你还能举出得数为0的例子吗?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五

新课程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计算教学本身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显得尤为重要。有情景图入手,从而引出“3-3=0”、“5+0=5”。这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未免显些单调。

二、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设计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圣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灵活处理教材。设计一按着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在练习第49页第4题时,让学生横着、竖着比较,发现0的加减法的规律。但这时到了后半节课,学生已经处于疲倦状态,效果可想而知。而设计二在新课部分让学生说出了很多算式(课前了解到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0的加减法”),如:0+3=3 4+0=4 0+1=1 3-3=0 4-0=4 1-1=0 等,学生的思维处在兴奋时期,接着让他们比较、总结规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样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设计,不仅使新课部分充实、饱满,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了解学生,相信学生

新课程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孩子那么聪明,加之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他们对“0的加减法”知道多少呢?课前我进行了了解,结果大多数孩子已能够计算“0的加减法”。于是,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连续的故事中巩固了加减法的含义,并借助故事理解计算的结果。之后,便放手让学生想出说出很多的算式及算式结果,再概括总结“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充分展示了孩子的能力,使他们自主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设计一仅仅完成了两个例题的教学,即:3-3=0 5+0=5,使得新课部分显得过于单薄,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六

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和第1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1(出示0的卡通形象)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2 0再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识)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0。揭示课题:0的认识

讲述: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到野外去采蘑菇,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采了多少个蘑菇。(出示例1图)

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兔采的蘑菇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

先出示例2图,让学生想一想,两幅图表示怎样的一件事情,再跟同桌说一说

原来的萝卜数用什么数表示现在呢教师强调一个萝卜也没有用0表示

你会写0吗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写0,再让学生尝试在田字格里书写0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之间对所写的0进行评价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请你从左到右依次读一读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说0能表示什么意思

(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呀可以用几表示

(2)小猴看了很馋,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用几表示

(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2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用几表示

(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呢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然后汇报交流,并说说其中0所表示的意思

(2)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后,互相检查正确与否

(1)想一想除了尺子上有0之外,你还在哪儿见到过0

(2)看一看课本中第4题里画了些什么你能看懂吗

1(出现0的卡通形象)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吗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你们还能看到0

3(0、1、2、3、4、5以卡通形象在电脑上出现)小朋友们拍手齐唱数学歌

[评:总结中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七

因为教学对象还只是一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更多的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35分钟的课堂不仅要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还要渗透一定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的实施是很重要的。一年级是进行课堂常规培养的关键期,虽然常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但为长期目标的实现这点时间花得还是有价值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坐姿;如何在练习时正确握笔;如何用正确的姿势书写等。

但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发现0可以表示没有,再通过尺子上的0让学生发现0的起点含义,然后通过课中操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巩固0的起点含义,接着进行课间小结,让学生明确0的两种含义,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让学生发现图中具体的变化这一环节,课件出示大图时过得太快,最后4幅图同时出现来谈发现,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可让学生观察每一幅图时,依次记录图中出现的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一系列的数据来发现其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数感。

0表示没有突出,只通过书本,学生不是很理解,在课中小结时没几个学生能同时说出0的两种含义。通过总结,觉得可加入实物,让学生对0表示没有有更深的感知。例如盘子里没有苹果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桃子被小猴子吃完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等。

数字的书写书空很重要,需强调;在0书写示范过程中,0是从上线的中间写起,这样书写学生容易把0写尖,0从右上角开始书写可有效避免学生把0写尖。同时,书写反馈时要展示学生的书写,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写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可直接指出学生写的好的地方,使学生对书写漂亮有个正确的定位,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评价使学生了解怎么把0写漂亮,指出写0的注意点,四个点碰。

在设计巩固练习时,主要以课后的练习为主,发现学生后半节课的积极性不高。可适当使练习多样化,引起学生的兴趣。0的概念掌握,0的几种概念不需要都要掌握,这堂课只需掌握0表示没有,概念“起点”一笔带过,尺子这一环节可适当修改,用扔铅球的起点更形象。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所学知识较完整的叙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口算卡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前置性作业

1、30+4=

想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2、30+40=

想()个十和()个十合起来是()

3、比较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学生根据提示完成题目,并且根据提示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

二、预习交流展示

1、出示预习题目

揭示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呈现情境:学习例1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怎样列算式?

引导40+30等于多少呢?

教师根据交流板书: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

4+3=7,40+30=70

第二钟算法要强调4表示4个十,3表示3个十。

3、试一试。

师:你能算出70-30等于多少吗?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

三、练习巩固综合应用

1、做“想想做做1”

引导:请小朋友叔叔每串有几颗珠子?

你能说说左边有多少棵右边有多少棵吗?

你能写出两道加法两道减法吗?

提问:你能说说每道算式表示什么吗?

2、做“想想做做2”

比较:下面一道整十数加减的题目,你为什么能那么快得到答案呢?

教师小结整十数加减法的方法。

3、开火车上学校。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看图说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四、拓展延伸

出示:爸爸、妈妈带丁丁去看电影,成人票每张40元,儿童票只要半价,全家一共要花多少元买票。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订正。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上的题目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0+30=70

1、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

2、4+3=7,40+30=70。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九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得好不好关系到这一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很明显,组织得好,效果则好,反之则差也。如何驾驭课堂呢?如何在课堂教学是游刃有余呢?我想到的第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时应专心听讲,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等等。第二点是老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上课时,老师就应该多多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有就是要合理设计一些游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激情饱满,但是学生激情不够,积极性不够高,说明引导做的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持久注意力的培养,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短短的 40 分钟一节课中思维能充分的动起来,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计算课如何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在教学这一课时时,也就是当讲到 10+20=30 时,你是怎样算的?当学生讲不明理时,该如何引导呢?听了好几位“前辈”的指导,让我有所悟。也就是当学生讲不出来时,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一是可以利用情境图来说明理。二是可以借助小棒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不要老是想着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教学,应重视课堂的生成资源,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

在巩固练习中,同样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但是不敢表达或是表达不清楚。这就说明了这节课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了,学生说的少了,应该让学生多说。

三、细节问题

1. 在教学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表述不清时,出现了教师抢话的现象,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应过分着急。

2. 本节课教学的速度还是有些慢,密度小,在练习中应该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自己游戏,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声音应该在柔和些,语速在慢些,评价性的语言应该在丰富些。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会多加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这些问题,积累经验,努力加以改正,争取做好每个细节,使我的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实用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