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减混合的说课稿(通用6篇)

最新加减混合的说课稿(通用6篇)

ID:4769173

时间:2023-10-16 11:08:39

上传者:书香墨 最新加减混合的说课稿(通用6篇)

民族团结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鼓励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每个民族都能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归属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加减混合的说课稿篇一

(45)

学生活动

生:能看出一班订26份的《儿童报》、32份的《小画报》、39份的《小故事》,但合计那栏被墨水弄脏了。

生:能看出一班订26份的《儿童报》、32份的《小画报》、39份的《小故事》,但合计那栏被墨水弄脏了。

生:二班的《儿童报》这栏被弄脏了

生:三班是《小画报》这栏看不清楚了。

生:四班的《小画报》和《小故事》都只能看见一半,另一半被墨水盖住了。

生:因为一班丢失的是合计这栏,这是三种报刊的总和,所以要把三种报刊的数量加起来。

生:我是把合计的98减去40,再减去《小画报》的37,得到的21份就是《儿童报》的。

生:我算出来也是21份,但我是先减37再减40的。

生:表示《小画报》和《小故事》的总和。

生:每个算式都是把个位和十位数调换位置后相减。

生:第二个算式的减数是第一个算式的差。

生:第三个算式也是。

教学反思

课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教时46

学习

目标1、使学生巩固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运用跳绳等实际情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学习兴趣。

学习

重点巩固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丁丁的学校举行了一场有趣的跳绳比赛,我们一块去看看,好吗?

二、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比赛的现场,趁比赛还没开始,我们先进行一次夺星比赛,好吗?

2、跳绳比赛。

师:通过刚才的夺星比赛,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夺星小能手可真不少。现在就让我们轻松轻松,一起去观看跳绳比赛吧!

师:本场比赛没人有三次机会,首先向大家隆重介绍参加本次比赛的三名选手,从左往右分别是:小聪、小明、小亮。他们都已经准备好了,比赛现在开始。

师:小朋友们,这场比赛精彩吗?接着我们一起看看比赛的结果吧。

师: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刚才比赛的结果。大家从这张表格里,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小呀。那么你们能有获取到得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三个问题吗?

师:请大家翻看课本81页找到第2题,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

师:大家商量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你的成果?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解决第二个问题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3、解决第三个问题

师:xx小组也很棒,也成功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接着我们继续解决第三个问题。

三、课时小结

四、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生:好

学生独立做题,然后集体反馈。

生:我知道了小聪前两次比赛,每次各跳多少下,三次共跳几下。

生:我还知道小明前两次比赛,每次各跳多少下,三次共跳几下。

生:我知道了小亮前两次比赛,每次各跳多少下。

生小组交流

反馈

生:我们组认为: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了54下,小明共跳了58下,小亮共跳了56下。

生:因为小聪第一次跳了24下,第二次跳了30下,24+30=54(下),两次共跳54下;小明第一次跳了29下,29+29=58(下),两次共跳58下;小亮第一次跳了26下,第二次跳了30下,26+30=56(下),两次共跳了56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教时

47

学习

目标1、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自我评估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学习

重点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加减混合的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获得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方法学习新内容的初步经验。

3、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交流、倾听,体会学习的成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3)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想怎样算?

(4)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全班交流,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3、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4、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看第3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直接写得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文档为doc格式

加减混合的说课稿篇三

听了刘老师的课,总让人觉得那么亲切。《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刘老师的教学设计能立足于新的理念,在生动的数学活动基础上,既发展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力求数学知识情境化、生活化。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入就像是写一篇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本节课刘老师从《西游记》动画片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引入,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巧妙地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九九八十一的口诀。学生高兴地看到,原来有趣的动画片中也有数学,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数学很神奇、很有趣。刘老师还创设了端午节赛龙舟活动的情境,不但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让孩子感到亲切,容易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画面中,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同时,还注意活动的有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能结合课题,在活动的设计上,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例如在正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之前,通过袋鼠跳格子直观图片,让学生再次感知几个9数据的由来及特征,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扫清了障碍,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和对例题图袋鼠跳格子的丰富的感性积累,编制9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放手让他们自主编制口诀,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以此为基础,教师将着力点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进一步探寻上。学生不仅能根据以前学习的'前后口诀之间的一般规律进行推想,还能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进行对比、归纳和推理。接着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手指记忆法,通过介绍手指记忆法,把每一个学生当做学习资源,运用每一个学生的双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介绍这一独特方法时,教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录像播放、定格介绍、模仿尝试、互相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对这种原本比较抽象的记忆方法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整课堂教学实践中展开了为学生所能接受并乐于参与的数学活动。

但我觉得还有些方面值得思考的地方:

1、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发现规律就是为了运用规律帮助学生记忆,授课时学生能发现很多规律,可却不能很快地运用规律来记忆口诀。当老师问如果忘了七九怎么办?学生只提到七九比七十少七和手指记忆法。主要是当时学生发现了规律,汇报后,教师只对其发现的规律进行评价,而没有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如何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发现的规律价值体现不出来。

2、当学生提出9乘几,积十位就比几小1时,我当时只想到利用这个资源渗透估算意识,如9乘几,就五十几,9乘8,就是七十几,而没有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积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关系与9乘几就是几十少几。导致学生重新去发现这两个规律,汇报规律用了较多的时间。

加减混合的说课稿篇四

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横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教学,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笔算打下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为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了解余数的概念并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李老师本节课能够抓住重难点,课前老师发给学生15张卡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分组,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余数的概念。这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衔接,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教师将除法竖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确每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题讲解的`很细致,并能根据现有水平进行提升。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整堂课的内容过多致使课堂结构出现“前松后紧”的感觉,同时由于后面的时间的过紧,所以在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时,一些同学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系。

加减混合的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2+9÷318÷(12-3)

2、将上题中的数据改为分数,问运算顺序怎样?

1、出示例1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人上黑板,集体说解题顺序。

2、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

3、教学例2

出示例2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边板书边提问。

指出:这道题在把除法改为乘法后,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所以我们在混合运算时,每一步计算时,都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一般用简便算法。

4、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2题

问:应用了什么定律,要怎样计算?

指出:在除法转化成乘法后,要注意有一些题可以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练习十一第1~3题的第一行,第4、5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简便运算上,基本上同学们还是掌握的不错。

加减混合的说课稿篇六

听了冯老师执教的《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一课后感觉这一节课知识容量大。在听了大家的评课后我十分认同王老师的建议:“数学源于生活”。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同时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上冯老师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

感觉这节课在引出除加减混合运算时是否可以像乘加减一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借此让学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时的顺序呢,我觉得这样比老师给出运算顺序让学生反反复复说运算顺序要好点。如果不行就将这部分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促进数学思考。

此次教研的主题是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与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就在想,能否在出示探究7+3×4、3×4+7以后介绍说明7+3×4也可以表达为7加3乘4的积、3×4+7也可以表达为3乘4的积加7,这样可以结合问题解决更好的理解算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