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

ID:478429

时间:2023-06-26 20:01:05

上传者:曹czj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篇一

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之分,比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蕴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比喻诗人高尚的德行。

众女嫉余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许多小人;高尚德行。(比喻)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比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比喻诗人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力;比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子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文人高雅的贵族气韵。(比较与《诗经》当中比兴手法的不同。)

5、诵读课文之后,进行情境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陶渊明:全身保生,质性自然,独善其身,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自适,顺逆泰然,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明确: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拟女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和自然。使人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拟女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们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女”对应“刚柔”的观点,是一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原的“拟女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臣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力,臣子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无条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学生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19年端午节前,开展面向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联大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身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风流、泽被楚地等角度来撰写一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找准契合点点燃学生学习《离骚》的热情,如比较阅读。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篇二

宋代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这部作品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这部作品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这部作品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诗人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诗人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诗人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诗人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这部作品当是诗人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这部作品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这个人。……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诗人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整首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这部作品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离骚》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这个人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诗人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诗人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诗人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这个人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这个人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这个人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这个人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这个人们以力量。

《离骚》这部作品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诗人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整首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整首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篇三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1.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 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篇四

教学目的:

1. 探索作品主旨,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从而了解“文革”所带来的伤害,进而更恰当地评价作者的行为。

2.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学习作家勇于体剖自我的精神和文人为文的态度。

3.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4. 

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并且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中去认识作家和了解“文革”,学习作家真诚解剖自己,用真诚去感染读者的文人为文态度。

教学过程:

环节:导入

方法:提问和讲授

教学内容:讲述一些有关“文革”的情况

1.提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文革”呢?那你们对“文革”的了解有多少?你们有没有听过祖辈父辈讲过有关“文革”时期的事情?又或者从历史书中或课外阅读中听讲过有关“文革”的事情呢?有的话请同学们勇敢地举手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然后补充自己找到的有关“文革”的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文革”的社会背景。)

文革资料:

(1)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而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 冯冀才《100个人的xx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导致丧妻失子。

总结: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真的是一个非人的疯狂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扭曲变形。而在这样的年代,我们的巴金先生又遭遇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听讲、思考和酝酿情绪。

环节:介绍作者和作品

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1.释题:本篇课文选自巴金先生晚年散文集《随想录》,而本文是《随想录》里面经典篇目之一,本文的出发点非常明确,是对“文革”做出个人反省。

2.作者: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

3.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习册,把介绍作者和作品的重点内容画一画。

环节:检查预习

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左边请一名男生写,右边请一名女生写,然后请其它的学生做“小老师”)

舔舔(    )   叱骂(      )

作揖(    )   解剖(      )

租赁(    )   堕落(      )

篱笆(    )   修葺(      )

学生活动:写字音

环节:文本分析

方法:教授法和讨论法

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故事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作者反省和忏悔

(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通篇默读后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2.分析第一部分

问题:本文讲的应该是巴金先生和小狗包弟的故事,但为什么开头第一自然段却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请学生边齐读第一自然段的某些句子边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归纳和补充总结。解决问题“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3.分析第二部分

时间 事件/情节 情感 语句

请前后两排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意见,完成表格。

(课室内走动,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引导。请学生回答后进行分析归纳

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讨论后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共同完成表格

环节:作业

教学内容:1.根据对第二部分的学习,课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写一只小狗的经历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2) 作者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呢?

你觉得作者仅是注重写文革现实还是更注重写作者的自我反省 ?

(三个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写在黑板上)

板书提纲:

1. 释题

2. 作者及作品

3. 字音

舔舔(    )   叱骂(      )

作揖(    )   解剖(      )

租赁(    )   堕落(      )

篱笆(    )   修葺(      )

4. 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铺垫

引出下文

对比: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故事

时间 事件/情节 情感 语句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作者反省和忏悔

5.作业

(1)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写一只小狗的经历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2)作者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呢?

(3)你觉得作者仅是注重写文革现实还是更注重写作者的自我反省?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篇五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1980年1月4日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课外搜集关于“*”的资料,课上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研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文本。)

三、学时安排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这是一个多么*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狗包弟》,共同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作者巴金对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小组合作讨论。

(1)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

(2)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交流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

被转送给“我”高兴

||

与“我们”亲密相处快乐

||

被追杀忧虑

||

被解剖歉疚

(三)主体研读

1、教师导学。

对于一篇文章,在整体感知后,重要的是对其精彩部分进行研读,这样才能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请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2、自主研读。

3、探讨交流。

示例:

(1)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

(一“笑”一“流泪”,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朗读时,要体现出无助、痛苦的情感。)

(2)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

(四)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的现实?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五)随机拓展

1、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

(六)及时反思

1、请同学们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略)

现在,一场声势浩大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高中语文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该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新意。在本校面向全市举行的教学开放日的活动中,我执教《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实践新课标。通过实践活动,我得到两点认识。

第一,教学理念要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的是基础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的是基础性、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在教学《小狗包弟》的活动中,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我以为,《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或通过报刊杂志,或从长辈们那里了解这场政治运动,并以此理解课文所反映的*现实及巴金的行为。

另外,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反省、忏悔是《小狗包弟》的主题,一个受*的无责任的老作家居然对自己反省,对小狗包弟、对读者、对社会表达忏悔,而那些曾经*过他人、制造或参加过社会*的人们,却不见有多少反省和忏悔。可见,国人反省之心,忏悔之意多么缺失。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他的忏悔行为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这种崇高的精神,这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和补充。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们不应再像以往那样进行字词句、段落、形象、写法诸如此类的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透彻的把握全篇的思想内容并且使学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感情上的熏陶。

第二,教学方法要新。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长期以来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例如,让学生课外搜索关于“*”的资料以及历伟人自我反省和忏悔的例子,在课上自主交流。于是,在“导入新课”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中发生的事;在“拓展延伸”环节,同学们积极交流自己课前搜索的中外历一些同样具有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品质的伟人事例。因为时间关系,虽然有些学生因没有机会说出自己搜索的材料而感到遗憾,但他们的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被激活了,同时也掌握了语文课程的学法。在“推人及己”环节,让学生面对巴老,面对伟人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忏悔,反省自己的过失。这个环节一开始,学生面对几十位同学以及几十位听课教师,都沉默了。在以往,我只会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说,我只做听众。但在这堂课上,我首先勇敢地说出我自己心中最悔恨、最内疚的一件事,即对我老母亲的在天之灵表示忏悔。我说得真诚、动情。学生被深深感染,他们纷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愧疚,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境界”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以为,这堂课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趣,打动着学生的心灵,许多同学积极发言,甚至有的学生多次发言,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我也因此在新课标的实践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篇六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并称“风*”,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篇七

师:这帐图画上的老人就是巴金,大家对巴金有所了解吗?

生1:巴金代表作是《家》.

生2:巴金好像活了一百多岁。

师: 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巴金是位世纪老人,他一生历经沧桑。在文章中他不仅饱受磨难,也经历了一场心灵风暴,他被人们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志进这篇《小狗包弟》,感受巴金,体会“中国良心”的称号。

昨天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这篇文章。

我们首先来回顾下这篇文章,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学生快速回顾全文

生:作者曾经养过一只小狗包弟,在文章期间怕惹祸上身把小狗送走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想问问包弟是只怎样的狗?

生1:可爱,充满灵性。

师:非常的可爱,伶俐的一只小狗,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一下?

生2:从它的行为动作可见它很爱主人。

师:对,包弟很喜欢主人,那么主人对它呢?喜欢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一只伶俐可爱的小狗,最终的遭遇是什么?

生(齐):被送上解剖台。

师:通过刚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伶俐可爱,颇受人们喜爱的小狗包弟最终却被送上解剖台的悲惨故事。

那么读过这个故事的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个感受可以对文章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做具体感受,也可以对整篇文章做整体感受。

生1:作者非常喜爱这只小狗,对把小狗送走这一事非常愧疚。在文章前面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和妻子非常疼爱这只狗。

生2:纵观全文这篇文章,语言句子很朴实,作者正是用这种很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描写出了人和动物的感情。最后文章结尾部分写到了文章,从人和动物的感情上升到人和人的感情。通过这篇文章对当时的人们表达一种情感,希望人们活得真实。

生3: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狗对人是真诚的,忠实的,但是人却随时会因为自己的利益抛弃狗,看出人的无情。

师:这位同学看出人的无情,我们后面会对此做尽一步的分析

生4: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怀念。

师:大家刚刚了解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很多同学也谈了自身的感触,有的同学从写法上分析,有的同学从人性上分析,都说的非常好。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受解剖,解剖自己是为了什么?

师:不明白除了包弟外为何还要讲另一只小狗的故事,还有没有?

生3:为什么那些小孩要打要杀小狗?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为何在那时最应该喜爱小动物的孩子却要杀小

狗,这是在一种怎样的社会中才会产生的特殊现象。

生4: 为何巴金一听到小狗叫就会胆战心惊?

师:同学们刚刚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初谈时也有些疑惑,现在老师将我们师生的疑惑结合起来,大家看主要是不是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还要些问题我们会在下面逐步解决。

1、小狗为何会让一家人胆战心惊?

2、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在文章中找,文章中有没有答案。

具体看看在文中的哪几段。

生:文章第七段中写到“听到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就害怕”

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小狗一叫我就害怕?文章有没有直接写到。

生1:第八段,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状态。

师:什么叫做“半靠边”状态。

生:已经被剥夺工作权利。

师:巴金已经被波及自身,证明他自己已经很危险了,有可能自身不保了。

生2:包弟的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家里来。

生:不是

师:我们可以看出巴金送走包弟绝不是心甘情愿,而是出于文革的压力。那么文革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会让作者一家这么恐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只小狗的故事,也就是文章的第一段,请同学们齐读艺术家遭遇,边读边圈出其中的动词。

生:读。

师:这些描写中用了哪些动词?

生:揪,说,批,计,打,拖。

师:这些动词,让你觉得文革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1:从侧面揭示文革的恐怖,文革给人产带来不安定的生活。

生2:可怕,暴力的社会。对人动不动就拳打脚踢。

生3:没有法制,如果真的有罪应被送到公安局,而非被一群人胡乱打斗,还拖着他游街示众,没有尊严,没有法制。

生:没有证据,想说什么就是什么。

师:没有证据,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屈打成招。什么是文革,这就是文革。

文革是这样的恐怖,但是又和这只小狗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一齐看看包弟的来历,它是一只什么种,有什么经历。

生:是日本种的。

生:曾经有过一个瑞典主人。

师:这样的经历有没有可能成为作者里通外国的罪证?

生:有。

师:大家现在可以理解一只小狗为何会把巴金一家弄得这么胆战心惊了吧!

生:纷纷点头。

师:刚刚有位同学问第一段在文章除了引子还有何作用。我们现在分析过了一起来解答它。

生:还有介绍背景之用。

生:没有,对艺术家不离不弃,以死追随。

师:可后面巴金对包弟呢?

生;一有危险马上抛弃。

师:狗对人不离不弃,人却抛弃了狗,这是……

生:对比。

生:点头。

师: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下面一个问题。

“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我们刚刚分析了文革是那样一个政治高压恐怖的时代,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或原谅巴金送走包弟的行为。

生:能。

生:不是。

师;不是,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巴金怎么写?

师:齐读。

师:那么“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解剖小狗是解决它的身体,而解剖自己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因为巴金把小狗送走感到内疚,惭愧,感到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小狗,所以解剖自己思想,在责备自己。

师:很好,责备自己,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因为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巴金无奈的把无辜的小狗送走解剖,因此忏悔,受到良心谴责,在解剖自己良心。

师:这位同学说过巴金解剖自己良心,巴金在解剖自己良心解剖出什么?解决出自己良心有什么问题,什么弱点。

生:回想起小狗连连作指,摇头摆尾的样子,对主人忠诚,但人不是这样人为了利益可以抛弃最爱的东西。

师:人性不是这样,文章有没有直接话语。

生:读“为了想保全自己抛弃心爱的小狗”。

师:因为想保护自己而抛弃别的东西,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生:自私。

生:文章第一段。小狗来救艺术家,因为救他而死,现在巴金为了保全自己,却将感情深厚的小狗送上解剖桌,小狗对自己忠诚,但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它,所以巴金到很羞耻。

生:没有

生:没有

师:巴金没有任何保护小狗的举动,在只是有可能有危险的时候就马上送走了小狗。

狗为了人可以奋不顾身,可是人一旦可能有危险就舍弃了小狗,作为巴金他确实应该感到羞耻!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巴金觉得自己懦弱,他在十年文革中逆来顺爱。

师:什么叫逆来顺爱?

生:忍受一切不公平,没有任何反抗。

生1:自私、无情。

生2:逆来顺受

生3:害怕惹祸上身,怯懦。

师:文章写到这里即给我们讲了一个小狗包弟的故事,又通过这个故事控诉了整个社会,同时又从自身找原因,解剖了自己人性上的弱点的弱点。就是刚刚大家说的:自私, 怯懦,软弱,不能担当。通常来说文章写到这里应该结束了,那么本文后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诵文章第十一段。边读其他同学思考一下,你能不能在十一段内找到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本段写的景物的特点。

师:咱们同学能不能推荐一位同学。

生:(推荐)读。

生:衰败,残破。

师:这位同学用低沉的声音读出了这种衰败,残破的沉痛感。

很棒,特别是最后一句。

我们接着看,在这段中找到了这个概括景物特点的词吗?

生:是“梦”

师:为什么

生:作者开头写了十三主要五个月过去后我们仍然住在这个房子里,接着写了现在的景和曾经的景的对比,体现一种物是人非,自己在这里看着物是人非的景仿佛做了一场大梦一般。

师:这位同学刚刚说了物是人非,我们看看人是非了,物是不是还是。

生:摇头,也以不是曾经的物了。

师:物也已经不是原物了,人也已非,所以这里我觉得应是物人两非。

再回到刚刚的题目上,其他同学也觉得“梦”字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生:我觉得不能,梦概括的不是景物的特点,不符合题目。

生:满园的创伤。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描绘这片情景,更多突显自己的心情,除了对自己夫人的思念外,更多的是对送过包弟的忏悔,因为最后一句说,满园的创伤保我的心又给的在油锅熬煎。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不应该是种煎熬,他更多的是忏悔,而且十一段中指写的景是一种衰败毫无生机,失去希望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找到了十一段最后一句话,我们不禁觉得奇怪。

为何看到这“满园的创伤”“我的心仿佛放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呢?这句话有个“又”字,又有哪种含义。

生:再一次。

师:那么他前面因为什么熬煎过呢?

生:送走包弟。

生 思考中

生:逆来顺受

师:这种逆来顺受造成的惨剧是不是只有包弟这一件。

生:不是,还有他的妻子。

师:除了包弟,还有他的妻子,可能还有更多,我们所有的人是不是只有巴金有这样的人性弱点。

生:不是

生:一件件反思,一件件总结。

师:给我十年苦又作生活作总结,去还有心灵负债, 这样就形成了作者后期非常有名的《随梦录》。

师: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过错面前有的人选择掩示,有的人选择忘却。而巴金选择的忏悔自我,解剖自己,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呢?当你犯错时,你选择的是什么?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反省中才能回归良善,迫惩完善,否则就会冷漠,麻木,巴金通过一篇小狗包弟忏悔自我,呼唤良知,所以他无愧为二十一世纪中的良心。

无鬼为xx年感支中国十大人物。

接下来我想涌同学们再次感受巴金的伟大,一起谈谈他的颁奖词。

生:读。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优质篇八

教学目标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重点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走出文本,联系作品,感受生活,认识自我。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介 绍

三: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课文,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明确

板书:

开端:包弟的来历

发展:相处融洽

关系                   结局:痛别包弟

艺术家与狗————巴金与包弟————尾声:真心忏悔

引出,对比

2.知识点总结:

应注意的读音

揪回 叱骂  吠

(多音字)脚爪、爪牙    乘凉、千乘之国    创伤、创造

(近体词辨析)作客:寄居在别处:作客他乡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做客

四:情感把握

(多媒体展示):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五:探究文旨

(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作者在文中又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示自己的这种“歉意”的呢?

(多媒体)示例:

1)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2)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3)••••••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目的创伤是我的心伤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

4)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

明确:这样的煎熬是不会终结的

小题大做

1)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是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

2)作者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应“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

3)借小狗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借以反省自己。

4)是给人们一个示例,是对人性的解剖。作者通过一条狗的命运客观的揭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作者在这里是呼唤人性,希望“文革”这种悲剧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再也不要上演!

明确:第十段“我就这样可耻的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生活。”(多媒体展示他得亏心事)

[多媒体]:

[多媒体]:

{1.文革资料:

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2.二战资料:

文革虽说不是战争,但其它也可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争,牺牲的人数,造成的损失,是可以相比较的,由此看来,文革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等同的,那么是否一起文革与二战的原因是相同的呢?都是由于人性的缺失而造成的重大损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防止悲剧的上演呢?作为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共同解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误的圣人,但决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那么就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现在我们就接着学习《小狗包弟》。

明确:巴金的妻子萧珊  (同学举例)

老师插叙巴金与他妻子的故事

明确:

1)从作者方面:属于“半靠边”状态(半靠边书上注解)

2)从小狗方面:日本种的小狗,有瑞典旧主人(里通外国的嫌疑)

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四旧”的嫌疑

3)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人们划清界限自保)——表明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在于残忍的社会。

四。那么对于作者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评价?(自由发言)

参考:(无标准答案)

1.自私:这种人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

明确:7段:胆战心惊、害怕

8段:暗暗的流泪

9段:睡不好觉

————(逐个分析并解说)

六读第10.11.12.13段,找出作者的内心变化的词语

明确:当时:轻松——沉重——自责

七年-永远:忏悔

当时的原因:轻松:包袱解除了,小狗送走了,不用担心小狗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沉重:作者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了为了自保将与自己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产生了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自责:书中原话: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了解剖台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明确:

1.“我仍住在这所房子里••••••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11段写的“衰草”“无缝的砖墙”有什么意味?

衰草——文革后思想道德理想的荒芜,人们的迷茫,精神的苍白。

砖墙——经历了这样一场浩劫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早已不是那曾经很柔软的小篱笆了,而是换成了互相阻隔的砖墙,文革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扭曲,不知道还需要多长时间才会消弭。

12段:虽时光流逝,旧物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没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作者的心时时刻刻在油锅里煎熬,而且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债。

总结:可见反省、忏悔,重建家园,何等的急迫,任重而道远。

2.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体现了他由于解剖、敢于将真话的精神。

意义: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不仅失去了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深深的自责,反省,歉疚和忏悔。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在此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了文坛的震动,英气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考。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20世纪中国的良心。

[多媒体]

[多媒体]“勃兰特下跪”的资料(略)

1)揭露文革的罪恶

2)变现了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

3)呼唤人性,讴歌人性

那么,上节课我们留下的疑问是否可以解答了呢?

无论是战争还是文革,带给人们的都是灾难,究其根源,是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自身。不仅是对于防止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甚至是对于二战也是同样的原因。只有呼唤人性,讴歌人性,真心忏悔,由于自我解剖,才可以防止历史悲剧的上演,呼唤二字,这里有对生命的尊重,有对反省历史的呼号,有对光辉人性的呼唤。自责,忏悔,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也是从另一方面对这种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