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8篇)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8篇)

ID:4785102

时间:2023-10-16 17:51:56

上传者:GZ才子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大全8篇)

在编写三年级教案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了解一些教案范文的写作技巧和规范要求,能够提高教师的教案编写水平和效率。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单位。

2.能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与电场强度的定义的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三、教具:蹄形磁铁,低压电源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知识后引入

要点:磁场的概念。提问、引入新课:

磁场不仅具有方向,而且也具有强弱,为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就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怎样的物理量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紧接着教师提问以下问题.)

哪个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学生答]用电场强度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2.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其定义式是什么?

过渡语:今天我们用相类似的方法来学习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二)新课讲解-----第二节、磁感应强度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演示】让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和竖直方向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中的各个点时,小磁针的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来认识磁场具有方向性,明确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规定。

【板书】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

过渡语:能不能用很小一段通电导体来检验磁场的强弱呢?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演示1】用不同的条形磁铁所能吸起的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说明磁场有强弱。

【演示2】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如图)

先介绍匀强磁场:如果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匀强磁场。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篇二

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想及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本节首先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中的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加上老师的即时演示实验,其现象更加深学生心中的疑惑,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更易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进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前述实验做出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最后把课本35页的“讨论与交流”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而突破这一点的办法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感性认识。由于本节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必要时做出指导。实验中提倡学生敢于动手,严谨、细致、耐心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小组之间讨论与交流,归纳结论。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课堂的始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和感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

2.先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再进行实验探究。

3.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学生实验探究:感受向心力和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五、教法学法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教师提问、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和课时安排

质量不同的小物体(钢球、木球)、小绳、圆珠笔杆、向心力演示器、圆环轨道、cai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积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及说明

情景设疑

引入新课

1.同学们跑步转弯时,身体会自然的怎么样?(例如4100米接力赛)

2.在湿滑的水泥路上转弯时,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驾车,必须怎么办?

3.教师演示:把小球在不同的高度沿着斜面轨道滚下时,观察通过圆环运动的情况。(例如娱乐场所里玩“过山车”游戏)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了。

1.由于学生对前面的两个问题有很丰富的日常经验,会大胆发言。

2.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悬念。

从日常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特别是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实验与探究

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学生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

引出向心力概念

1.承上启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维持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叫向心力。

2.配合演示动画片。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篇三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时是二节课,本教案设计的是关于第一课时向心力的内容。教材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安排学生学习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对圆周运动的描述,而且在必修1中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本节课作为上述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分析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实验得出向心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从物理教学的整个课程分析,本节课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并且在之前的学习中有多次的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关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例子,对圆周运动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会从向心力三个字的字面先入为主地认为向心力是某个新的性质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一种力。

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3、知道向心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3、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能主动与他人讨论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喜悦,领悟一定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掌握计算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难点

理解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物理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探究与科学方法。

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喜悦,领悟一定的科学精神。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水流星”实验

实践过程:向学生展示装有茶水的透明小桶,提问,采用什么方法能够使开口的小桶翻转过来时,桶内的水不会洒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尝试,在实验过程中不难发现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当小桶开口向下时,水不洒出。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向心力”。运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水流星”的实验发现开口的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程中,小桶虽然翻转过来水却没有洒出来,从而引出新课的知识——“向心力”。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的探究中,并且对概念的理解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

新课教学

一,掌握向心力的性质和方向

演示实验1:用一根细绳,一端系一电动小车,另一端用手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打开小车的开关,在绳子拉直前小车做直线运动,绳子拉直后小车绕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

演示实验2:小车绕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突然放开细绳,小车沿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

通过以下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方向

绳子的拉力对小车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绳子的拉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的等效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在小车实验中,拉力就是向心力。

通过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向心力是一个按效果命名的力,使学生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供需关系。

通过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向心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向心力对速度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得出结论:向心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线速度的大小。

总结:向心力不是特殊的力,只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由某个力或某几个力的合力来提供。受力分析时不能把向心力当作一个独立的力。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篇四

磁感应强度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十分重要,首先要告诉学生一定要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知道b的单位是特斯拉。

2、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会用公式f=bil解答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物理中研究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磁感应强度的物理意义

学习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磁场强弱已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在研究电场时,已经学习确定了一个叫做电场强度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电场的强弱。与此对比类似引出表示磁场强度和方向的物理量。

五、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认真预习课本及学案内容

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二)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磁场不仅具有方向,而且也具有强弱,为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就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怎样的物理量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紧接着教师提问以下问题.

1.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学生答]用电场强度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2.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其定义式是什么?

[学生答]电场强度是通过将一检验电荷放在电场中分析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检验电荷量的比值来定义的,其定义式为e=.

过渡语:今天我们用相类似的方法来学习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三)新课讲解-----第二节、磁感应强度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演示】让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和竖直方向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中的各个点时,小磁针的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来认识磁场具有方向性,明确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规定。

【板书】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

过渡语:能不能用很小一段通电导体来检验磁场的强弱呢?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篇五

1.掌握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和磁通量的定义.

2.掌握利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掌握在匀强磁场中通过面积s的磁通量的计算.

4.搞清楚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力,磁感应强度与磁通量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该节课的重点是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概念.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当通电直导线l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b=.

3.磁通量概念的建立也是一个难点,讲解时,要引入磁感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具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演示.

2.电流天平.(选用)

3.挂图(磁感线、磁通量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磁现象的电本质?

应答:运动电荷(电流)在自己周围空间产生磁场,磁场对运动电荷或电流有力的作用,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都可以看成是运动电荷之间通过磁场而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磁现象的电本质.

为了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我们都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特性的,那么磁感应强度就是描述磁场力特性的物理量,因此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来.

提问: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

应答: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等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与检

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感应强度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当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受到磁场对它的力的作用.对于同一磁场,当电流加倍时,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也加倍,这说明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与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成正比.而当通电导线长度加倍时,它受到的磁场力也加倍,这说明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与导线长也成正比.对于磁场中某处来说,通电导线在该处受的磁场力f与通电电流强度i与导线长度l乘积的比值是一个恒量,它与电流强度和导线长度的大小均无关.在磁场中不同位置,这个比值可能各不相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磁场的强弱.

提问: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谁能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用一句话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用b来表示,并写出它的定义式.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篇六

【课题】向心力

【教材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六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

《向心力》一节第五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同时,《向心力》一节能够充分体现力和运动的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运动与力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一种力;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情景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知道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力和运动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及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计算。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二)教学难点?

理解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

二、学情分析

能力层面

高一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有基本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能够探讨现象发生的原因,具备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层面

1.理解了质量、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2.了解了描述圆周运动的各个物理量及其关系;

3.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等。

学习方法

猜想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通过教法与学法的相互结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

入1.图片引入

列出超级秋千、过山车两张图片

提问:为什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没有沿着直线飞出去?

2.游戏引入

带领学生做“不掉落的乒乓球”游戏

提问: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受力特点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

学生观察游戏现象,思考问题利用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回忆玩这两个游戏时的感受;通过游戏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设计理念。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向心力的概念

带领学生对超级秋千及乒乓球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向心力定义。

1.向心力的定义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力叫做向心力。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生活中几种匀速圆周运动及模拟匀速圆周运动动画。

2.向心力的特点

(1)效果力

(2)变力

(3)不做功学生对超级秋千及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并思考新课引入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归纳出向心力的定义。

小组讨论,分析图片中向心力的来源,发现支持力、摩擦力、拉力均可充当向心力。总结向心力是效果力的特点。

观看模拟匀速圆周运动动画,认真观察、分析,向心力的方向始终在变化;向心力的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通过受力分析,寻找乒乓球不掉落的原因,激发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通过大量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匀速圆周运动实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贯彻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将知识运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篇七

《功》的这节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功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功的计算题对于基础太薄的学生来说,就更困难了。

这节课,我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力的成效入手,让学生体会力与距离的关系,引出功的含义。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做功的实例,巩固和检查学生对功的含义的理解。在学生对功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引导学生分析想想议议中的做功与不做功的图片,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再通过我的哑剧表演,训练学生学会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这样处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

公式w=f?s中的f、s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由于学生在解题能力上有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解答灵活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还是有困难。因此在习题课上要有所侧重,要多给予学生解题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会审题,会找关键词,重点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功教学反思四: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教学不再是只要学生能听懂,会做题,中考能拿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感受中学习提高和创新,而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就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理念篇八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知识目标:

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

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重点、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相互性,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是通过一个游戏活动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复习内容。以受力分析为线索,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并且通过巩固练习和思考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本节的复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清楚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优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树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更高(高端思维方式)、更快(加快解题速度)、更强(强化能量意识)的思想。

教学课件,“五羊高考”复习资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