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优质18篇)

2023年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优质18篇)

ID:4791882

时间:2023-10-16 21:08:14

上传者:JQ文豪 2023年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优质18篇)

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不断反思和改进教案的编写和使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三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知意 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 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 读书。

7.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二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_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歌景交融(7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感知品味(10分钟)

1、解题

师:板书课题(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理解词义(15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深化悟情(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方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什么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景不须归

悠闲自在人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_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六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两课时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部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部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部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部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部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不见九州同。

王师()中原日,家祭()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七

()()()()

二、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1、默写《牧童》()

后两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3、《清平乐・村居》()

1、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后题]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初中语文必备古诗

2.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3.小学生古诗词竞赛课件

4.高中语文古诗词节选

5.高中语文古诗词

6.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7.高中语文必背的古诗词

8.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背

9.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课文

10.关于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九

引用自贾岛原著《寻隐者不遇》一首。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去寻访一位隐士,在松树下遇到了他的药童,他告诉我老师采药不在家,但没有走出这隐居的大山,可是深山中云雾缭绕,他的师傅现在何处,小童就说不出来了。

松下遇到了隐士的童子,告诉我他的老师采药去了。他应该就在这座隐居的山中,但是深山里终年弥漫云雾,他到底在何处,小童就不知道了。

小小的读后感:

贾岛,我想念过初中的人对他应该有所了解,语文课本上有贾岛关于写诗要注重推敲的范文。前面的读后感里介绍过他,这里没有要补充的资料。

诗中的隐士是一位博学长者,懂医术,避在深山中修心养性,颇有士者的风骨。这位隐士显然为诗人所尊崇,见不到隐士本人,诗人表露了心中些许的焦急,但这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深化了隐者飘然世外的那种清癯形象。

自古以来大山都是清幽的地方,修行的人常以大山为庐,用以避开世俗的喧闹。诗中写的隐者,并没有露出庐山真面目,一座云遮雾绕的深山,诚实可爱的童子,就将这位隐士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了表现主题,诗里用到“松下”,“只在”,“云深”这样的素材,对表现隐者的高骨有修饰的作用。如果大山是背景,云雾,松树就是恰到好处的色彩,全诗有着国画山水般的意韵,一样都是令人遐想的艺术,一样是美丽的作品。文学与美术似乎从来就有着深深的联系。

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是此诗最突出的优点,用五言绝句写出如此含蓄美丽的诗,可以说已将绝句这种体裁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

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初中语文必备古诗

2.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3.小学生古诗词竞赛课件

4.高中语文古诗词节选

5.高中语文古诗词

6.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7.高中语文必背的古诗词

8.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背

9.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课文

10.关于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一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二、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抓住本课课后的主线问题“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学生都知道是通过试验。在学习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这一环节时,我所运用的是填表法,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在汇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训练,尤其是那几个动词:“蒙”、“塞”、“封”,体会用词的巧妙,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培养学生有思维的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抓住训练点,注重人文教育

对于这种科普性很强的文章,其实也可以抓住某一细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反复”一词,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是不是科学家马上就发明了雷达了呢?学生马上就找到了不是,是通过“反复”和“终于”两个词看出来的。“反复”就是——很多次。也就是说做了很多次试验,可见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都会经历很的困难和挫折,可能是一代人,也可能是几代人才完成的。但这些都没有难倒科学家们,他们“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那么你从‘反复’一词懂得了什么?”“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功,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二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三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比……还……。如:像。

诗句意思: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了。

1、从《独坐敬亭山》中“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骡。”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瀑布)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姑苏城寒山寺)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四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手无策,无从下手: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呢?后来经过反复品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双重比喻句的理解,告诉我对不懂的地方不能妄加猜测,而要去细细体味。在教学是我想学生刚学习时可能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诗意难懂。我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难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的方法,事半功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s版四年级下册)]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六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了解读课文时还不太理解的词语。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

2.谁能把课题写出来?(指名写,写时强调该字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写得怎样?(简单评价)

3、理解课题:“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许多的星星、数不清的星)

4、简介背景:课文是谁写的?1927年的中国还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相约去海外求学,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国巴黎的旅途中,他写下了许多游记,《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导读:文中写了巴金先生几次看星,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预习中你是不是把这些内容都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

2、指名学生说。

3、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还有别的分法吗?(提示: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写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儿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这篇游记有些不太一样,谁看出来了?前两次并不是在他这次旅游途过过程中的事,而是--回忆。所以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回忆,一部分写现在)

三、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看星的感受。

1、直奔重点段,了解作者的感受:这三段中,大家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样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对以往看星的回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划,用横线划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用括号圈出他看到这样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标上小黑点,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按提示自学第三自然段。

3、集体交流反馈: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1)这段话由几句话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指名读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书昧,问: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理解“悬”)

(2)再来看第二句,指名读,概括一下,这句中的星又是怎样的?(理解“摇摇欲坠”板书,问:坠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个词的意思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掉下来)

(3)第三句,指名读,概括讲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像是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出示:飞舞)

(4)指板书,联系“悬-摇摇欲坠-飞舞”你们看,星星在作者眼里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近,提问:星星为什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作者觉得星星像是萤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从天上飞下来了,来到他身边,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经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体上去了吗?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想象来到了群星之间,陶醉其中,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读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中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相同的情景。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1)指名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2)提问: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几点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体会柔和、静寂、梦幻的不同感觉,指导朗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了他总的感受的?(触觉、听觉、幻觉)他把这几种感觉排列在一块儿写,突出表达了他此时内心总的感受,这样排在一起的写法,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我们也来像这样写一写)仿写句子。(1我校的学生是……的,……的,……的。2上海这座城市是……的,……的,……的。)

5.与前两次比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舱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时内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乡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样子,用括号圈出看到这样的星时内心的感受,把关键的词语标上小黑点。

(2)交流反馈:以前在家乡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们有区别吗?(密密麻麻是满天的星星,看起来没有秩序,星群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一组一组的呢?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了?看书回答。

(3)他认识了许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这几颗星组成了(师画北斗七星)……现在,他能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两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时,他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名学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谈话。)相机出示三次的感受,这三次感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一样的吗?(提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景物时,他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5)学生自主感悟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

(6)集体交流反馈。

四、根据课文线索归纳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一一展开的,这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请你根据这线索,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两名学生归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去观察星空,让星星和你作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繁星

从前家乡庭院密密麻麻母亲

三年前南京菜园星群密布朋友

如今海上舱面半明半昧朋友“母亲”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七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1、认会5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语言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本课的几个生字,“爆、曈、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换”字右边的撇不出头,不要写成“央”字。

建议教学1课时。

1、默写古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画面,并把想像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部编版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5、带着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