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感觉散文诗(精选8篇)

2023年感觉散文诗(精选8篇)

ID:4801362

时间:2023-10-17 01:07:24

上传者:GZ才子 2023年感觉散文诗(精选8篇)

即兴让演员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即兴需要艺术家在快节奏的表演环境中保持冷静和专注。以下是一些即兴表演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感觉散文诗篇一

假前最后一天上班,早早的来了,转悠了一圈,发现又无事可做了。终归是太闲了,忍不住又来捣鼓文字。许是最近书看的太多了,而我似乎又患上了文字狂热症,无事就想着写点什么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于是,哗啦啦,出来一串无病呻吟的文字。自知有些过分,奈何余除看书、打羽毛球之外,仅此一个爱好。虽说三人不分轩轾,在这个时间,这个间隙,写作便首当其冲,不幸地成了我笔下冤魂。心有戚戚焉,无奈却只能拿它当炮灰。

然而,写些什么呢?天津的爆炸事件吗?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又有什么用?别人的痛,别人的伤,又怎能切身体会?凄婉的文字堆积出来的苍凉,不过是无情的见证。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哪有资格写下肝肠寸断的文字?痛彻心扉是无言,是泣不成声,是泪尽血涌,不是文字,不是这披了森凉外袍的苍白扉页。所以,什么都不用写,因为什么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望着那照片里飘出的滚滚黑烟,我只是安静地做了一个看客,冷酷而无情。一段时间过去,那些血肉模糊成了别人永远的伤,永远的痛。而我的记忆,习惯性的把他们删除。时间是最无情的东西,人心却更胜一筹。或许,所有温柔的外衣下,都藏着一颗冷漠的心。只是,我们不愿承认罢了。

多说不过是矫情,就让我们自私的困在自己的天地里吧,因为我们的感情只真真切切地释放在了仅有的几个人身上而已,即所谓的爱人、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就像我每次回家,都生出一些从灵魂深处绵密生长的感慨一样。真正的关心,是需要用血脉浇灌的。

一别几月,小院依然伴清风而眠吗?柚子树上是否又结满了柚子?父母张罗的饭菜是否还那般清香可口?心里存了许多疑问,祈望在脑海里翻出此时家乡的画面,终究不敢妄下断论,怕是只有亲眼见了才可以给一个清晰的答案。所幸,明天我就可以踏上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了。

时光中兜兜转转,虽未了悟生死,已然懂得了珍惜。祈盼每一次相逢,见着我爱的人们安好,便足矣。不得不又一次承认我的自私,我关心的,只有那么几个而已。世界如此之大,芸芸众生,万万千千,我却没有一颗博爱的心,去关怀,去呵护。也许,每个人都同我一样,只愿自己关心和在乎的人安好。也或许,别有不同,因有一种爱叫大爱无疆。

假作真时真亦假,请允许我特别假的说一句:愿你(们)安好!

感觉散文诗篇二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喝茶,喜欢和朋友在如诗如禅的茶道里品茗。

一壶好茶,三两知己,心境袅绕,必是茶缘。惟一缘字不可求。茶缘百得一柱,在时光消磨中,或早或晚,都是错,都是过。只有那恰到的好处,佳人佳友佳茗,是可遇不可求的茶缘。

柔美的音乐细细地流淌,漂亮睿智的朋友堆着迷人的微笑表演茶艺,说着每种茶的特色和茶文化,熟练的沏茶程序像舞蹈一样优美,把茶艺发挥的淋漓尽致,听的人、看的人都呆了。轻轻的嗫嚅口中,一股清香透入心肺,真是一种享受。在这样美好的意境里,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同样的感觉——这个世界是如此澄美宁静、如此绿意盎然、如此的美好。

颇得茶禅一味之意境。

待茶过三味,无色无形无气,已经似白开水,也有人说好,大抵此时已近禅了。品茶韵心,禅坐韵魂,茶佛一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一味茶禅,茶禅灵韵,韵灵我魂。

此时是不会想起:“茶具有人生三味”这样的禅语的。日本某僧《煎茶训》:“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

以茶入禅,以禅伴茶,也是体味人生一种象征形式而己。在无法躲避人生得失的一些纷扰时,沏上一壶或浓或淡的茶,在品味茶意中去品味一种人生,也未必不是一件超脱的事。只是这样心意入禅,怕有些刻意的嫌疑。

而此时,在无味之品饮里,也许真的是能参出禅茶的真谛,又怕是在蓦然回首中顿悟了。

在禅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经典故事,就是“赵州茶”,古时候的赵州禅师,对于苦心参禅的学生总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说法,让学生自己“吃茶去”;又有刘琨《与儿子兖州刺史演书》:“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可见,茶对于人类不仅是饮品,早已演绎成人类净悟心灵一种象征。

有时,茶对于人不过是一种需要。不舍不取,当舍当取,不必追逐世俗流行之最。而偏偏朋友现在都喜欢品饮流行之最——普饵茶。

上品普饵茶泡开了颜色是透亮的红,看上去就像红酒一样美丽。在很久以前,美丽的云南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在普洱茶区,茶民中世代相传,在7世纪左右,古代南诏国所辖的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发生了流行病,一时间,百姓痛苦不堪,普贤菩萨为解救苍生而化身老农,摘采绿叶供百姓煮沸饮用,病情竟不药而愈。当地居民为感念菩萨恩德,从此广种大叶种茶,因茶叶状似菩萨之耳而将其名命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两者合并而称“普洱”。此一说,充分表明了当地人民视茶为上天恩物感激、崇拜之情。

我为这个美丽的传说而久久无语。

平常的水放入几片些许茶叶便成了茶水,一样平常的茶水溶进了信仰文化,就有了不同的寓意,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其实,心若真的超脱顿悟,就可以任何形式也讲,就像跛足道人对甄士隐所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身在万丈红尘,是多有牵挂的。

茶叶便能唤起诸多心情,况且是那个相约而再来的人呢?

感觉散文诗篇三

记得大约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有一个冬天,哪一日是忘记了。那一天早上,我感觉特别冷。我与妹妹蜷着身体躲在被窝里,在温暖的床里逗留,迟迟不肯起床。

在江南的永春,人们常称我们的小城四季长春。冬天里,下起霜,水凝结为冰的日子不算少数。但是,下雪的日子却是少之又少。在儿时的记忆里,直至今天,故乡只下过一次雪。那是一次老天爷的“恩赐”,至今,难以忘记。

我和妹妹好不容易在妈妈的催促下,离开了舍不得的床铺,快速地穿上妈妈织的毛衣、朴素的外衣和不得体的宽松的裤子。在用嘴呵手的动作中,我们刷牙、洗脸、吃饭。不久,我们听到外面的人大声叫起来:“下雪了,下雪了……”好奇的我们放下碗筷,急匆匆地跑出屋子,来到外面大大的世界里。

刹那间,我被眼前神奇的景色呆住了。在天地之间,无数条抒情的绒线轻飘飘地挂在眼前,白色的雪花在飞舞着。一片片精彩的场景迷住了眼睛,动心的雪白,动情的颜色,如棉花花絮在空中洋洋洒洒地落下,我的视野停留在白茫茫的空间里。一小块一小块棉花糖般的雪花在眼前飞动,惹得我用手去触摸那可爱的卷曲的雪花。

由于雪下得少,下的时间短。地上,田野里,山坡上,路上,没有一片又一片的白色。雪花落在大地上,立即融化了。雪花落在伸展的手上,感觉轻飘飘地,似乎毫无重量,在手的温度里立即消失,化为水分。

我赞扬北国的被白雪覆盖的土地,欣赏那白色的雪花的素颜,赞叹雪地里路的延伸。我叹服那雪里的树木。它们不惧严寒,不怕冻着躯体的冷流,始终屹立在白皑皑的世界里,像一个个健壮的汉子,昂首挺胸在风里,任风吹打,任雪飘压,让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飞扬在空中,一点也不会退缩,而是笔直地挺立着。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那是北方人的'赞叹。对于江南,少之又少的江南之雪挺吸引人的。“物以稀为贵”,下一场雪,无疑是上演一部动人的影片,令人大开眼界。雪的痕迹,雪的飞舞,雪的轻飘,雪的纯洁,令幼小的我记忆犹新,留在大脑深处,至今挥之不去。雪,对一直生活在南方的我,成为我向往的对象,也成为我心里念念不忘的神奇。

我曾经想着去一趟白雪纷飞的北方,感受雪的魅力,体会雪的风采,亲身与雪融为一体,成为大自然的风景。我也曾经想着在雪地里,拍下与雪聚在一起的照片,甚至堆雪人,打雪仗。在与雪的亲昵中与雪为友,亲切地与雪对谈、交流、沟通,让挚爱的雪清清楚楚地印在心中,让纷飞的雪花落在心坎里,久久不分,久久不离不弃。

可惜的是,到现在,我一直没有机会与雪手挽手,心连心。在想象中,在眼睛里,电视里,影片中,雪的情景不少,但是,与雪为伍却仅有一次,那就是在孩童时候唯一的一次下雪。现在,在用笔写雪的时候,仿佛中,我置身于雪中,与雪双栖双飞;现在,在用心描绘雪的时候,仿佛中,我与雪载歌载舞,飞扬在小雪中。

下雪,曾经的心动的自然景象。它不仅牵引着幼小的我,也诱惑着我的青春,迷恋上壮年的一举一动。下雪,触动了思维,激发了想象,感受了视野的多姿多彩。下雪,我眷恋的画面!

感觉散文诗篇四

假如你是一个神志健康的人,那就请你相信吧:永远不能卒读的不是书,而是你的心。人心是一个库藏万卷的图书馆,是一个总也输不完信息的光盘。

读书是必要的,但不能做书本的奴隶,否则你的头脑就成为各种精英思想的跑马场,各种知识的垃圾堆;而你自己的创造才能和灵感,总是被奔马的铁蹄所踏碎,被知识垃圾所掩埋。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哲人所建构的理论体系,只不过是你内心想法的一种佐证;他们的震古烁今的思想,只不过是对你内心意念的一种解读,对你原有的但未曾言表的观点的一种“剽窃”的话,你可不要为此而感到惊讶,更不要责备自己傲慢。因为一颗发育正常的大脑,本来就蕴涵着无所不包的心智,蓄积着无比神奇的创造力。

你应该感到懊悔和遗憾的是:为什么自己不早点开发这种创造天性,发表出堪与哲人观点相媲美的思想体系呢?其实,这也不能只怪你一人,绝大多数人不都是如此吗?他们只关心外在世界,却很少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注意读书,却从不去“读心”。

所谓“读心”,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独立的思考,就是去勘探、发现和开掘心灵的矿山。心灵的确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比如,对信息的敏感和兴趣,对生活经验的吸纳和应用,对创造发明的向往和追求,对实践活动的坚持和迷恋,凡此种种,都是蕴藏在心灵矿山中的瑰宝,应该让它在人类文明的展室里大放异彩。

但是,有谁对这座宝山进行过认真地开发呢?应该提醒人们注意的是:世界上最不了解你的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你可以在镜子前端详你的形容,但你却无法在镜子里找到你天才的影子。因为能反映你天才的镜子,既不是反光的玻璃,也不是他人的眼睛,而是你自己的心灵。可是你又从不去关照自己的内心,从不在心灵的镜子上照一照自己,因而你也就无法发现自己的天才,随之也就失去一个天才人物所应有的自信。

这样一来,在人生旅途中,你只能做一个随团观光的游客,而决不可能成为独辟蹊径的探索者。其实,人世间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让一颗自视聪明的大脑代替亿万人思考,而将亿万颗尚未充分施展才能的大脑,在火葬场白白地烧掉……所以,应该普遍提倡:阅读心,开发脑。

感觉散文诗篇五

我曾经下过乡,插过队。当了几年的知青,并没有什么传奇的人生经历,只能把过去的一些日常琐事,聊记于此。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当时由上面发出的号召。所谓接受再教育,其实也就是劳动锻炼。

农村的劳作,对于知青来说,是很艰苦的。比较轻点的农活,是农忙过后的田间护理。大伙拿着锄头,在田里的秧苗间来回耘动,从田块这头耘到田块的那头,再折返回来。大家分行排过去,还可以一路说笑。此外,农闲时种些其它农作物,例如花生、红薯之类,活也比较轻一点。

最艰苦的劳动,是挑大粪。农忙备耕,要挑牛粪下田,把田沤肥后,再耙匀插秧。牛栏跟前,牲畜便粪的气味,扑面而来。光脚踏进近尺厚的粪池,苍蝇“嗡”的一声,直往人的身上和脸上碰撞。脚踏在粪池里,滑腻腻的。把粪筐装满,挑起一路小跑,肩上压的担子不下百十来斤,一队人跑在乡间小道上,再累也不敢停下歇脚,后面人紧跟着呢。一天下来,腰酸腿疼,要喝上一小碗农家自酿的米酒解乏。

大队有个林场,在一片山坡上,每年都要挖坑植树。在树种下之前,得先挑大粪上山,往挖好的树坑里施放,沤几天肥再把树种下。在厕所里掏粪,那臭气要更难闻许多,绿头苍蝇个头要更大些,飞起来“嗡。喂。”,那声音很重,跟轰炸机似的。两只粪桶装满,便挑着往山上走。上山坡的时候,粪桶须要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前手紧抓上头的桶绳,后手紧紧拉着下方一头粪桶的绳子,慢慢往山上“挪”,走起来要比挑粪下田吃力得多。一天天气闷热,在往山上“挪”的时候,一位干部子女挑的担子,上头那吊桶绳子断了,“嘭”的一下,粪便浇了她一身,幸亏坡下有条水渠,在大伙还没反应过来时,她就一路飞奔而下,往水渠一跳,泡冲身上便粪后,疾步跑回宿舍埋头大哭起来。许多年以后,我们在火车上偶遇,谈及此事,还引起了哈哈大笑。

林场要种杉树,没有树苗,就想办法自己育苗。要育苗就得找种子。我们联系到一个临边境的县,那里有个种杉树的老山林场。冬天我们去到了那地方,因为冬天杉树果籽熟透了,可以采摘。

来到山脚底下,向上望去,云雾缭绕在半山腰,望不到山顶去。我们沿着崎岖小道向上走着,山下我们还穿着毛衣厚服,才上到山腰,就逐件脱掉上衣,到山上的林场住地时,早己扒光了上半身,尚且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

林场有人为我们引路看林,指点怎么采摘杉果。然后我们就自行爬树采摘。

杉树树干都带着刺,有经验的农民内穿两件卫生衣,戴着手套,以防刺伤。我们不知此道,以为有手套就行了,爬树的时候,胸部肚皮被刺划得血印花花的,要过了许久才能散去。

一棵棵树的爬上爬下,很是费事,且工效又低。一次我在一棵树上近末梢处,碰到从另一棵树抻过来的树枝,我拉了拉,两棵树就靠近了一点。我就想,把树拉近了,是不是可以从这棵跨过那棵去?我使劲拉住树枝试了一试,果然两棵树挨近了,就慢慢抓住那边的树干,跨过去抱住,闭着眼睛,待那树干来回晃动了一阵之后,才敢睁开眼睛,人已经稳稳地抱在另一棵树上。从这棵树能够跨过另一棵树,这样就可整天在树上荡着,不用着地,工效快多了。这办法就推广开来,本来计划十天的工作日,我们一个礼拜就完工,提前返回了家。后来在电视上看《动物世界》,看到猿猴在树木之间跳来跃去的,我就会回想起当年在杉树上来回采摘果籽的情景。

在一些电影大片里,特种步兵在丛林作战,饿了逮啥吃啥,吃虫子更是常有的事。其实我们下乡的时候,就常吃虫子。

现在人们在饮食上,讲究反璞归真,追吃野生动植物,以求环保养生之效。我们当知青那个年代,乡间田野,随手就可采撷不同种类的野菜,什么苦麦菜,“雷公根”、白花菜之类,田基田埂到处都有。但那时候野菜是过苦日子的人吃的,不像今天,吃野菜倒成了有钱人的专好。野菜之外,吃虫子算是荤菜了。营养价值最高,要数蜂蛹。这是马蜂生在窝里的幼虫,白白胖胖,不但香甜可口,还极富蛋白质。蛇也是很营养的“虫”子,煲汤来喝,味很清甜。可惜这两样都不大好弄,还要冒着被蜇咬的危险。蚂蚱也可以吃,捉住了用根草串起来烤,极香。最好吃是油蚂蚱,整只绿油油的,炸了吃,甚是香脆。

常吃的',是一种小手指粗的虫子,身子肥圆,深褐色,有一双透明的小翅膀,偶尔会飞上一小段。耕田耙田的时候,田里多有这小玩意儿,跑得老快。老农们在耕田时,腰间扎一小布袋,看到虫子即捉住往袋子里塞。这种虫子,学名不知道叫什么,当地土话把它叫“狗仔驽驽”。傍晚收工,“满载而归”的时候,就有热心的农民伯伯,叫几个知青到家里,炸上一盘“狗仔驽驽”,香喷喷的,然后盛上自酿的米酒,每人一小碗,边喝边为我们讲述村里轶事,有时逗得我们开怀大笑,直至微有醉意,方才散去。

地里可吃的虫子不少,田边水沟就可捕捉,叫不出名堂的虫子,只要村民说能吃,我们就敢捉了吃。捉虫子吃虫子,不但是种乐趣,还为我们补充着身子的营养。

这是一个壮族人居住的村庄,按当地习俗,娶完媳妇,要过三两年,这媳妇才正式进入男方家门。我们下乡时,入住的东家,儿子刚娶媳妇不过一年。听说东家哥己娶媳妇,却不见媳妇的影子,很是纳闷,直到听说了那样的习俗,才明白了个中事理。但又听人说,这三两年时间,媳妇也是常来的,只不过是晚上天黑来,天不亮起身,帮着家里干些家务,就急忙赶回娘家,不让人瞧见。我们就留意起这事来。我们在这家的木板隔楼上住,天不亮楼下有动静,就起身悄悄往下看,确乎有个陌生的女子在挑水、打扫、做早饭,忙里忙外的,农村住屋灯暗,我们只看到一个匆忙、勤劳的身影。

那时候的“知识青年”,不像今天有知识的青年们,只顾得应付学业而忽略了其它的事务。知青们的生活虽然不好却还挺好运动,体格大都比较强壮,精力也比较旺盛。我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在村里用水泥打造一付杠铃,每天练举重健身,就连村民们都敬佩不已,有时候还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

村前一条河流缓缓而过,游泳成了我们的另一个爱好,不但夏天在河里穿梭,冬天也不畏严寒,坚持冬泳锻炼,劳动起来并不输给体力强壮的村民劳动力。

闲时有的知青会施展一下拳脚,用不知从哪学来的“三脚猫”功夫对练,有时不慎误伤了对方,对方也不见怪,用自泡的药酒胡乱涂抹一下了事。一个小家伙带了一本练气功的插图本子,里面画着和尚示范练气功的画像,有文字说明,小家伙天天照着练,也不知道他练出什么名堂来没有,反正他很爱惜那个本子,轻易不会给人家看。

这是我所经历过的知青生活的一些片断,各地情况不一样,我只知道我所经历过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是历史嘛,就任由后人说去。但我们亲历过这一段历史的人,尽管吃了不少的苦,却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扛得起种种的压力。知青的经历,也只是一种过往的生活,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一部分。现在回过头去看,这种经历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总是往前走,回顾过去,也只是为走好今后的路。

现在,我们还带着那时的记忆,继续走着。

感觉散文诗篇六

我不是一个心静的人,不懂怎么去慢谈风雨同舟,人生十载。活在大自然的摇篮中,听着风,看着四季,一把伞走过雨季、雪季,一个人漫步,不知是那一条路,只是人在途中,不觉回过头却青春已去。

是呀,可惜那青春,可惜那青葱韶华,可惜了这一眸相望了半生。伴着岁月的我们,踏着轻步推开一扇门又一扇门,关上了一扇窗又一扇窗,最后在风头浪尖上把自己哭的歇斯底里。是的,从那次泣不成声后,还是要笑面对着人生说:“亲爱的,我们继续的往前走”!于是打开了一扇窗,天色正暖。

沙漏肆意如缕般流下,就如那暮暮年华积成记忆;任兰花静卧,嗅出它历经的雨露风霜;任夜色猖狂,把眼前的一切伪装的那样隐秘。可是沙太少,兰花太静,夜太凉,该拿什么去温暖记忆呢!于是开始翻开所有相关,一字一字的去读,这时字体已苍白,再也找不回执笔写下时的心境。

走着,走着,生活就像拍电影一样,可是导演却不是我,把剧本写的那样离奇,离奇到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从感情跳跃到工作,从工作秒闪到人文地理,然后又是科学。可是这样就真的科学吗?最终我们筋疲力尽的上岸,仰望天空,只愿这时不会大雨磅礴。

这段路泥泞,颠簸,回忆太多,太多离愁,太多相望天涯,江湖如此,下条路,祈祷在没有世态炎凉、相离多过相聚。

冬天已至,冷暖自知,天寒自添衣。今年无雪,今日又是雨,清晨打开屋门,湿气破门而来,直逼脸颊,雨淅沥。于是我便坐下,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想着那些年走过的雨天,有大雨,有ii,有晴日霹雳,有夜半电闪。寓意很明确,只是我不知道该再怎么去描述遇到的那些天气,也许要用一生才能得到解答吧。

都说人清淡如菊,牡丹花开富贵日,清高节节亦是竹,寒风刺骨梅却香。文字原来可以写这样优美,可以比喻的这样恰到好处,只需素描一番便如风景呈于眼帘。或淡或富贵或清高或有冬日梅香,看似凌乱的句子,也能组合成一首诗,可是懂的人只有自己,因为拼凑者是我。平日时能暖人心,此刻却不能暖己心。

我们把岁月说的太轻浮,以至于不敢相信他们走的那么快,正如“轻轻”,来也无声去也无息。只是可惜我那双老布鞋,缝缝一年补补又一载,最后却挤了脚;可惜了我那支钢笔,写下了那么多的记忆,最后磨平了笔尖;可惜了那场雨,夜半下的无声,惹杏花落了半院,桃花红了半边。可惜……青春已去,几度蹉跎!

你说落花时最无情,何苦零后自添伤。可我确以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还是按照自以为是的想法走了那么久,殊不知当我恍悟时却天色已晚,物是人非。在懵懂的年纪以为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经历的多了就会发现这就是人生。于是捧一杯清茶,淡香、入心。

不知是谁说过缘分,说缘分就是几十亿的人我们能相聚,说的如此珍重。可是我觉得缘分是那样的顺其自然,没有压力,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没有提前做任何的准备,就这样相遇,然后相知、相随、相念、相思。我觉得这才是最可靠的缘分。

原来说的韶光,你现在何方;原来不言的人,你可安好;原来看过的风景,是否依然。原来你不在这里,原来我们各自一方,原来曾经也只是一本日记几行浅墨,一本相册,几张素颜。

是岁月老去了,还是岁月老了清颜。慢慢的开始学着做一个心静之人,静思、静言、静待。放一愫怀在心,淡淡清秀,淡然释怀,面谈人生。这时拉开窗帘,一缕阳光映入心。

感觉散文诗篇七

无数次的幻想过这样一种生活,蔚蓝的天空下,一条百转千回的小河穿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羊在河边悠闲地吃草晒太阳。而我,则是一个牧羊人,骑着一匹骏马在辽阔的原野自由自在狂放地翱翔。

曾经的许多个瞬间,都有一种无名的冲动在心底暗暗地觉醒。不知是否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我是一个农人,甚至,我可以是一个拾荒者,这样,我就可以随时收拾简单的行囊,轻松地走遍万水千山,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里端坐在夕阳边,尽情地享受属于此刻的自由与放逐。我是一只鸟,飞翔在云端,我是一尾鱼,嬉游在山涧。

喜欢景色明丽的日子,喜欢隔山泛着清露的梵音,喜欢萦绕在炊烟里点点零落的梨花。哪怕有时无法躲避阴凉的秋雨而打湿翅膀,无法划破坚固的寒冰去亲近阳光,我也从未羡慕过笼子里金光闪闪的金丝雀和鱼缸里丰满耀眼的红锦鲤。

有些东西,是值得用一生去交换的,可是,很少有人敢用一生去交换。许多个日夜,我都游思在自己的世界里,欣赏,陶醉,无可自拔。等到苏醒,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

世界上有两种人是最幸福的,一种是拥有一切的人,拥有了一切,就不用被世俗所牵绊,可以自由地去追寻心底的那一场撩人灿烂的烟事。另一种是一无所有的人,一无所有,也就意味着没有羁绊,不用担心拥有的东西会在自己的任性下烟消云散。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便是拥有了一半,还要去付出一半的人。清醒实际上意味着命运的荼毒,它时刻警醒着我们,如果不沿着命运的轨迹一步步往前走,到最后,我们甚至会失去现在的拥有。

如果从未在乎过,也不存在伤心与失落,可命运的无情,总在于给了我们太多的寄托。如果我们不用承载别人的期许,不用努力去迎合别人的快乐,或许,我们就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没有人有勇气去做这样一个自私的人。

于是,我们选择了囚禁,囚禁自己的心。对自己的残忍换来了别人期许的目光与欣喜的赞赏,只不过,那竭斯底里的呐喊总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蹴而击溃所有的防备,任所有的冰凉爬满手指,脚尖,沁入血骨却无可抵防。

只看到,眼眸里仍穿透着一种深邃悠远的渴望。那是一个阳光在空气里跳跃的日子,河边的韦陀花仍在千百年守候着深夜里重逢的等候。清风带着温润的花香悄悄地在耳际抚摸,绽放,轻柔而且温暖。

而我们是一粒微尘,偷借了风的翅膀,花红,水清,云祥。我们欣喜蓝海的自由,雪山的高冷,花海的陶醉,草原的奔放,也钟爱纸醉金迷的夜市,烟雨霏微的石巷,炊烟袅袅的田径,和光同尘的佛堂。

感觉散文诗篇八

在端午节那天,我回了一趟老家,去看一看仍留在那里年近八旬的老母亲。

老家是在偏远乡下的,一个叫碧山的小山村。以往每次回家,我都请县城朋友开车,带上些母亲喜欢的零食小吃,去了看上母亲一眼,吃上顿饭,交代点家事、留下些零花钱、立马就得返回城里。但是这次不同,我既不想麻烦县城朋友,也为了自己能安心地呆在家里一宿,与母亲多聊会天,陪一陪她。于是,我就这样先从县城里坐了两个多小时的中巴车到乡镇上,然后步行三里多路,回到了又隔了好几个月没回的老家。

父亲走了很多年。在老家,母亲独自一人守着一幢偌大的房子。虽然我们兄妹几个都有能力,也想把她接出去,但无奈母亲故土难离,不习惯城里爬楼、关门、闭锁的生活,每次哄出去不到几天,就吵着回家,现只要她身体康健,就由她性子,让她守在老家。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也只好像候鸟一样,不时地从外面城市飞回老家,来看看她。

天下的母亲都一个样,见到在外的儿子回来都十分的高兴。我母亲更是如此。一见我,母亲先是迎上来,接过我简单的行李,放好在我小时住的东厢房;接着拿起一新脸盆,跑到院子里的压水井边上,打上满满的一盆清澈的凉水,端到厅堂放下,又从西厢房的大衣橱里寻出一块新毛巾,递给我。就在我享受着清凉,洗去一脸汗渍和一路风尘的时候,母亲又为我沏好了茶,是一杯碧绿的自家产土绿茶,放在茶几上了。我到院里晾晒完毛巾后,迫不及待地捧起了茶杯,啜上一小口,一缕清香沁人心脾。母亲看到我这贪婪的喝样,说了声“小心烫”,就笑着走向厨房。

母亲在厨房张罗着的是中午的饭菜。不一会儿,她就做好了她最拿手的几道菜。端上桌的.有薰肉梅菜、酒糟鸡蛋、青椒小鱼干、油炸豆皮、外加几条鲜嫩的青皮黄瓜。看到这些我最爱吃的菜肴,趁着母亲从厅堂返回厨房拿碗筷时,我忍不住像小时候偷吃那样,用手掂起一块油黄透明的薰肉丢进了嘴里,顿时吃得是满嘴流油。母亲看到我大快朵颐的吃像,笑着骂了声“饿牢鬼,慢点吃”。我接过母亲递来的碗筷,倒上点家里的谷烧,在老妈的絮叨声中,不知不觉就吃得个酒醉饭饱,撑的个肚滚腰圆。

南方的午后,外面太阳有些白晃晃的,有些热,家里的那条老黄狗也趴在屋檐下阴凉处,吐着红红的长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午饭后,我打开了东厢房的侧门,咿呀一声之后,顿时拂面而来是一股又一股田野风,鼻子里满是那混杂着泥土腥味与稻禾香味的气息,耳朵里传来对面不远处柚子树上知了的叫声。我搬了张凉竹摇椅,靠在侧门边,借着酒力,倒头就睡着了。

睡得真香,一觉醒来已是下午五时的样子。我边升着懒腰边走出东厢房,看见母亲在厅堂已经剥好了一碗新鲜的毛豆。她见我,说“没太阳了,我们去趟菜园,干点活,顺便摘点青菜回来”。于是,我帮她提上菜篮子,走出了家门。

我家菜地就在村子边。母亲很勤快,侍弄的菜园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很有生机。我陪着母亲往返菜地、干活和摘菜过程中,不时地与碰面的左邻右舍打着招呼。在邻里们的问候和回应声里,我看到了挂在母亲脸上的自豪与骄傲。从菜地回来,夕阳西下,村庄上空已有炊烟在袅袅升起。

晚饭依然丰盛。饭后,母亲在院里点燃一把老干的艾草,我又把俩把竹摇椅搬了出来,在下]月下,听着母亲絮叨着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数落着我们几兄妹小时的顽皮事,年过不惑的我心也醉了,不知不觉就近子夜了。

第二天,母亲打听到村子里有顺风车去城里。一大早,就到菜园里摘了很多新鲜蔬菜,还寻遍村里人家买了百来个鸡蛋让我带走。早饭后,我搭上顺风车。车子启动走了一段后,看到母亲仍站在村口马路边,朝着我们张望,身子渐离渐远,越来越小。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心里就开始为她牵挂了。

回家感觉真好。不管自己年龄多大,有母亲的日子,是幸福的。有母亲的老家永远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也希望我们做儿女的,不管工作有多忙、生活有多累、离家有多远,有空是该常回家看看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