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实用6篇)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实用6篇)

ID:4814716

时间:2023-10-17 07:27:09

上传者:梦幻泡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实用6篇)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卡尔·h.g.威特。

本书最早在19世纪德国出版,19由thomasl出版公司编辑爱丁顿·布鲁斯从哈佛大学的藏书馆里发掘出来,翻译成了英文出版。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得到了许多著名教育学家的赞誉和推崇,而且由于它将思想和操作完美结合,使得无数有幸按照书中方法教育子女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正面管教:实践,才是教育的根本真理!

记得央视儿童频道,十年前有则广告:年轻女子给年迈的妈妈洗脚,被儿子看到了,小儿子有样学样,端着洗脚水颤颤悠悠来给妈妈洗脚,广告词是: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则广告确实非常有创意,且具有教育意义,一则小广告教育了祖孙3代人。教育孩子,是从古至今最难的一个话题,人人总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教育方法不对,孩子就可能走上弯路;每一对父母呕心沥血总想要孩子成长为“大树”,可以独立于风中不倒塌,但这“教育”条路怎么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早在300年前,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尔就曾经发布过关于孩子的教育书籍《正面管教:卡尔·威尔的教育》,当然书名是后人根据书的含义命名的,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书里的很多的教育理念、思想,就算是放在现在,依然很先进,且书里很多教育理念,我本人读完也是非常赞同,比如关于孩子的饮食方面,提倡不挑食吃法;关于孩子德行方面,教育孩子“行得正坐得端”。

但一定有人知道,如果你学习孟母三迁、四迁甚至是五迁都没有用,因为孟子的成功不是单纯三迁就可以,这也是为什么效仿迁徙的母亲那么多人,却没能再次出现一个亚圣。由此看来,一个人会不会“变黑”,周围的环境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最主要的而是他的内心如何。

但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这本书还是不失为年轻父母的读物。因为这个世上,教育最难,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只能去寻找适合孩子的最佳教育方式。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陆游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教育身上,教育孩子,书上写的、嘴里说的,哪怕被重复一百遍,也不如亲自去实验一番来得有效果,毕竟实践出真理。

每一个母亲都会说孩子是上天给的最纯白的礼物,在成长中,他们会被染上各种色彩,是变得彩虹一般绚丽,还是变成墨水一般漆黑,全靠“教育”,良好的后天教育可以成就孩子成为“名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时候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见识,仅仅通过读书是永远得不到的,所以,教育,还是奉行“以书为辅,以实践为主”来的更好一些。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我很庆幸能读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它介绍了老卡尔如何将自己天生智障的儿子教育成一位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希腊语这六国语言,、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的“神童”的传奇。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热爱学习的好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要鼓励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孩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童年很短暂,但他的发展和超越都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也许有的人会很矛盾:童年是很宝贵,但让那么小的孩子去承担那么多的知识,难道这揠苗助长的教育不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应从早期教育,甚至从胎儿时期。但是有的经过早期教育的孩子还是没有表现出其已有的天赋。

若仔细读了《卡尔.威特教育》后就会明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运用教育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民主的”,“快乐的”,“个性化的”。所谓的“明主的”就是要求父母能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在教导时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与需要。“快乐的”就是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让孩子感到学习是幸福。像老卡尔教育中“在游戏中学习”就是很好的借鉴。而“个性化的”就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仅如此,还要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在适宜、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还有利于一些不好的心理产生时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要想达到成功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成为朋友,让他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于他们的关爱,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这样父母才可以教导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人才,这就要求父母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尔威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有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质、劳动光荣的信念等,这么多良好的品质要培养则需要教育者有充足的毅力、耐心、时间和精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获益匪浅,但是我还有一个不解之处:《卡尔.威特教育》的教育者是一个牧师,有着充足的时间精力,同时还有着渊博的知识,但现实中又有多少家庭具备这么优越的条件呢?许多家庭的孩子没有小卡尔那么幸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吃打工,迫不得已将他们寄居在别人的家里,一年到头都难得见上一面,对自己的孩子根本不了解,怎能让他们去给孩子指出错误,即使有孩子跟着父母,但是他们的的父母缺少文化知识,根本不能像老卡尔那样培养小卡尔,。所以我觉得老卡尔提供的一些方案在现实中可行度不是很大,如果这样我们该如何施教呢?作为即将踏上教育岗位的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四

卢梭在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强调天赋对人的命运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奇则认为环境比天赋更重要。然而,对于现在来说,哪一种更甚一筹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更加看重将两者结合起来,正所谓"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这本书的主人公所要对他的儿子采用的正是这种两者结合的教育模式。

该书的主人公,也就是老卡尔,他是一位德国乡村的牧师,但却让我们觉得他十分伟大,不是信仰,而是在教育方面。为何?原因在于他的儿子小卡尔,八九岁时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六种语言,也通晓化学、动物学等,尤善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说这是一个天赋极高的神童成长史吧!但是,小卡尔在出生时却是一个四肢抽搐,明显先天不足,反应相当迟钝的一个孩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狼孩""猪孩"的事情吧。因为从婴幼儿时期就与狼、猪在一起,从来没有与人类在一起相处过,因而他们并不会说"人类的语言",相反,"狼孩"只会狼嚎,"猪孩"只会猪叫。可见,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三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语言又是今后进行思维,接受知识的重要工具。老卡尔自己和他的妻子都是有学识的人,因而实际上来说小卡尔的天赋并不是很差,所以两夫妻俩抓住一切时间来让小卡尔学习语言――5天就开始灌输词汇,并且抓住一切机会和他说话。或许有人看来这很可笑,但是这却有着严谨的科学道理的。三岁以前,老卡尔夫妻俩遵循着环境与天赋共同作用的原则,坚持不懈的教导着他们的孩子。

很幸运,经过多年努力,小卡尔不仅已经学会了德语,甚至在他刚8岁时,就已经能够阅读6国语言的文章作品了。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呢?老卡尔讲到,除了不停地在他耳边朗诵阅读不同语言的文章,多与外国人交流,力求达到较好的学习环境之外,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要让从与母语相近的语言学起,并且用多种语言反复阅读同一种故事,从简到难,由浅入深。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五

书中讲述的是老卡尔.威特—位乡村牧师,他把出生时别人认为低能的孩子教育为天才的教育过程。这位乡村牧师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小卡尔出生时是个被认为有些痴呆的婴儿,但他岁就能自由运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了《但丁》一书,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他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而是全赖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他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中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学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本书在问世了三个世纪后,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我自己也正尝试按照老卡尔的教育理念去教育我的学生,虽然现在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教育的成果,但有些内容确实讲得十分有理。

书中的第九章《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损害孩子》让我感触最深,一直以来怎样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让我很困惑。我们固然很爱我们的学生,但也不能因为爱就放纵他们,也不能以严格为借口就过于苛刻的对待他们,这个度很难把握。书中的这个章节写了老卡尔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尺度的把握。老卡尔的严格完全取决于道理。他说:“纵容只会使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他将儿子在花园舞剑时不小心将一束花砍倒后如何处理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导的过程在书中写得详详细细。老卡尔的做法让每一位读者钦佩。如今,很多父母,老师把对孩子的严格教育理解为专制,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暴君,把孩子变成唯命是从的懦夫。他们以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但不能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反而使孩子对父母、老师甚至对于所有人产生怨恨,使性格与人格产生扭曲。

边读这本书边对照自己教育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感受颇深。夏曦尊说:教育不是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觉得教育学生,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应给像老卡尔教育孩子那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给孩子最博大的爱,用智慧和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第九章中描述的老卡尔并不是一味的严厉,让我感受更多的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教育方法,而严与爱不同尺度的把握。

当我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时,对怎样从爱出发去教育孩子,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孩子是不同的,只要身为教师的我们用心去感受,并付出真心地关心和爱护,用自身去影响他们,这才是教育和爱的本质所在!

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六

带着信仰去教育孩子(卡尔威特读后感1)

网上看了对卡氏(卡尔威特)教育的评价,除了个别自大无知的人对此全盘否定外(我估计可能没有好好读懂就开始反对了),大部分读者至少对一些具体的方法都是欣赏有加。欣赏归欣赏,在自己平时的教育中要坚持坚持这些方法却很困难。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能象老卡那样,自始至终地带着坚定的信仰去教育孩子。

教育需要带有信仰,否则即使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都很难坚持。本书开篇就是:“孩子顺从上帝的意愿来到这个世界。。。作为上帝的子民,我的使命是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孩子坚强有力,使他顺顺当当地成长,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才能在困难中仍能有盼望。当看到小卡刚出生的模样时,连妈妈都开始动摇了。

有一次,妻子悄悄地对我说:“告诉我,为什么上帝会这样安排?为什么偏偏我们的儿子是个弱智儿?上帝对我们公正吗?”

我说:“亲爱的,请相信我,上帝永远是公正的。还记得我说过的话吗?世界上像大多数人都没有将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我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开发他的潜能。”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有限的认知会对永恒的公正产生很多的困惑。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让我们满意或不满意的东西。如果我们看到好的就沾沾自喜,好像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而当看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马上会非常绝望地问这孩子怎么会这样,这孩子怎么会那样?仿佛一切又和自己毫无关系。我相信孩子大部分不好的行为是父母造成的,如果有一些先天的不足,我们也不要怨天尤人。老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的榜样。有安静的心态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但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信仰能让我们学会依靠,学会忍耐,在忍耐中生出盼望。所以信仰带我们走出有限的认知。

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才能坚持我们认为是对的原则。在老卡的时代,还没有多少早教的研究和理论。他的思想即被保守的传统思想不容,又被极端的'“尊重”理论指责。还好,他有一个顺从和理解他的妻子。但是仅此是不足以让他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在道德教育上,从来不是迎合世俗的价值和得失。这一点,对我们当今中国想坚持原则的父母有着特别的启示。

无独有偶,在百家讲坛上讲完了《三字经》《弟子规》后,钱文忠教授也感慨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面临严重问题,严重到我们用《三字经》《弟子规》教出的孩子,90%要吃亏。我们必须改变社会现状和问题。”

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还可以剩下10%不会吃亏,这10%又是凭什么不会吃亏,但是大部分会吃亏已经是现实。钱教授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必须改变社会现状和问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或是无力的口号。这回答不了那些父母所提的问题。如果我代替父母们追问钱教授一句:“社会现状一时半时改变不了,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不知道钱教授会作怎样的回答。

其实这个困惑中国父母的问题也不复杂。那就是需要在现实中的吃亏和道义上的正确之间做一个选择。其实这个选择我们大人也都在面对,只不过我们自以为常常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妥协。我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既坚持道义的正确又避免现实的吃亏。但是我们在面对二者的冲突时,还是应该选择正确的道义。吃亏会过去,道义能永存。

我想这是最好的答案了。

当然,在坚持道德原则的时候,我们也要教育孩子要有爱的智慧。这一点在书中也有明确的论述:

生活中是不是有许多这样的善事发生呢?有些人不惜自己的所有去帮助别人,不但没有得以相应的回报,反而遭到别人的蒙骗。这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这些帮助他人的人并没有弄清被帮助的人是否值得帮助。换句话说,这样的好心人实际上是愚蠢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分辨能力。

在中国孩子有很多受骗的机会,有时候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我们当然要教育孩子先学会保护自己,但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要剥夺孩子行善的机会。我很喜欢读书中的这个故事。这是一幅很美的图画。

在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黄昏,和往常一样,我牵着儿子的小手一边散步一边耐心地解答他那些如潮水般涌来的问题。

一个流浪汉从我们身边走过。没想到,这个流浪汉却引起了卡尔的注意。卡尔抬起头问我:“他为什么要流浪呢?他需要什么呢?”我没有立刻回答他,因为对于儿子的问题,我都要给他一段自己思考的时间。这一次,卡尔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反复追问,而是追上去追上流浪汉的步伐,向他提问:“先生,您为什么要流浪花?您需要什么吗?”

“我需要一个面包……”流浪汉哈哈大笑起来,他或许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一个只有5岁的孩子能够帮助他什么。

流浪汉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先生,请您等一等。”儿子的话音未完,便向家的方向飞奔而去。

流浪汉停下来给我打招呼:“先生,这是您的孩子吗?”

“是的,是我的儿子。”

“多可爱的孩子啊,他真幸运……”

站在路边,我和流浪汉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家乡的情况,给我讲他的流浪生活以及他对命运的感叹。

不多久,卡尔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手里拿着两块面包。他看了看我,我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先生,这是我和我的家人送给您的。”儿子把面包递到了流浪汉的手中,他的神态和动作似乎都在说,请接受吧。

事后我问儿子,你当时怎么会有给流浪汉送面包的想法。

“我想你和妈妈都会造成我的做法,因为你曾经对我说过,人只有在行善时,才能接近上帝。”

我不知道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大家踊跃参加讨论啊。

对不起,才知道在中国这个连接打不开。需要电子书的,给我邮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