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 管仲鲍叔齐桓公发言稿(实用8篇)

2023年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 管仲鲍叔齐桓公发言稿(实用8篇)

ID:4815984

时间:2023-10-17 07:47:29

上传者:ZS文王 2023年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 管仲鲍叔齐桓公发言稿(实用8篇)

编辑是对原稿进行重新组织和提升,使之更加符合读者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工作。编辑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水平和专业素养。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经过精心编辑之后的优秀作品吧。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篇一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的发言题目叫上下齐心,群策群力,成就大国梦想。在齐国如何成就霸业的这个故事中,我对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的印象同样深刻。

三生万物。三是好个数字,既是实指,也是虚指,象征着无数。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就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所谓上下齐心,其利断金,众人拾柴火焰高!

管仲本是桓公的死敌,但桓公仍能听取鲍叔之言,尽弃前嫌,用管仲之能。这等襟怀,就算再过二千年,也依然令人感慨万端,钦佩不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头羊的气魄和格局,对一个国家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事实上,历朝历代,那些中兴之主,无不具有齐桓公这样的优秀品质。

吧?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篇二

诸位师友: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慧眼识才,心怀河山。

世人皆赞齐恒公格局高远,胸怀宽广,赞管仲尽忠职守,忠于天下,对此二人,我亦心怀敬意,可若是论谁给我带来最深的震撼,我还是首选鲍叔,正是他的慧眼识才,心系社稷,助推齐恒公成就霸业,可谓“真贤士”哉!

鲍叔的慧眼识才,首先体现在他对“已谋私利”还是“甘居人后”的选择上。同学们,管鲍分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管仲曾多取财物,遇战而怯,谋事多不成,幽囚受辱而不以死明志,从个人私德而言,管仲的人品颇令人质疑。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超越世俗之见。他见识高远,识人卓越,能不汲汲于小节而看到管仲的治国大才,在齐恒公即位时甘居于人之下,举荐管仲为相,最终在‘春秋五霸的权力角逐赛下,让齐恒公扮演了成功的角色,让管仲成为了成功的辅佐者,自己却只是默默无闻的“贤内助”。

鲍叔的.慧眼识才,还体现在他对统治者齐恒公的”知”上。当年公子小白险些被管仲之剑射中,装死才逃过这一劫。按道理,夺命之仇不共戴天,若是有了机会定当加倍奉还才是,可是得势成为齐恒公的小白,非但没有要了管仲的命,反而委以重任,给予重权,最终成自己之大业,这无疑是身为辅丞的鲍叔识中了齐恒公拥有大胸襟,他深知齐恒公是大人者,有大德,能以德报怨,以德化人;他深知齐恒公能以天下为重任能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因此,他坚毅,大度的说出:“非管仲不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感人的故事里,千里马乃是齐恒公。管仲一君一臣,而识千里马的伯乐不正是鲍叔吗?司马迁如是:“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便可知鲍叔“慧眼识才”的超强能力。他的慧眼他的忠君忠国尤其值得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今之国人学习。“治国之要首在用人,而用人之要首在知人”,而中国青年更应将自己锻造成才,丹心报国!

君其勉旃吾行矣!谢谢大家!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的故事肯定让我们每个人都感触良多。三者的品质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我对其中鲍叔的感触最深。他不仅心胸宽广,知人善任,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心系国家,实为古今罕有之良臣矣。

齐桓公心胸宽广。管仲带兵阻击他,射中了他的衣带钩,险些杀死他,而在鲍叔给他提供建议后,他不仅没有报复管仲,反而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是贤明之君。但鲍叔心胸之广丝毫不在其下。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与管仲辅佐的公子纠争夺王位,公子小白取胜成为齐桓公后,鲍叔竟全力向他举荐身为敌方之臣的管仲,丝毫不记当年战场纠纷。不仅如此,他甚至甘居管仲之下。自古以来,举荐他人者多有,甘居人下者少有,甘居于自己举荐的人之下者,除鲍叔外怕是没有几人。足见鲍叔心胸之宽广,绝非常人之可比。

管仲受命后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鲍叔的才能其实也不容忽视。鲍叔与管仲不同,管仲强于治国之能,而鲍叔则长于识人之能。鲍叔的才能虽然不及管仲,但是他辅佐的公子小白却战胜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足以说明他的识人能力强于管仲。随后齐桓公即位,他又慧眼识管仲,向齐桓公举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堪称一名伯乐。管仲是幸运的。齐桓公若没有管仲,便不可能成就一番霸业,而管仲没有鲍叔,才能从何处施展?恐怕也只能怀才不遇郁郁终生了吧。所以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更心系国家。难道鲍叔自己不想当一名丞相吗?凭他的才华是完全可以胜任丞相的。但是他举荐了管仲,将丞相之位拱手让人。这种做法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计较自己的个人利益。他知道管仲可以帮齐桓公称霸而自己不行,于是毫不犹豫地推举管仲。鲍叔舍己为公,一切以国家发展为重,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行为,不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吗?在他的辅助下,管仲得以尽情施展才能,齐桓公得以称霸天下,他们的故事传为佳话,永垂不朽。

同学们,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需要管仲和鲍叔这样的人才和齐桓公这样的领导者,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以史为鉴,奋发向上,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篇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今天的读书会上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桓公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终成大业;管仲有勇有谋,尽其所能,流芳千古。君臣一贤一能,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佳话。而我认为,成就这一切,鲍叔知人善谏,更是功不可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诚哉斯言,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如管仲一般有着真才实干本事的人才并不少见,而让“千里马”各尽所能,施展才干,还需有鲍叔般识见才华的本领。

识见管仲之才,是鲍叔的睿智,但他的智慧,显然不止于此。桓公即位,正是鲍叔多年尽心辅佐终将得到最好回报的时刻,可他甘居管仲之下,将本应属于自己的荣耀拱手让人。这样的行为可笑吗?非也。鲍叔目光长远,并不贪图狭隘的个人私利。若是当时他独占辅佐桓公之利,或许得意一时,却终会因自我能力的不足而贻笑千古。承认自己的不足,肯定他人的价值,是对他人的公正,更是对自己的尊重。鲍叔深知,成就他人的同时,他更成就了自己。

于个人而言,鲍叔做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辅佐公子小白时,尽心尽力,发挥了个人价值;桓公即位后,他深知自己能力的局限,力荐他人的同时,再次将个人的价值发挥至极。知人,是对他人能力的深刻洞察,更是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评估。于国家而言,鲍叔之举实乃齐国之幸。有鲍叔之才,而居管仲之下,齐国之内患,可以无忧矣。鲍叔一退,退出了自我的大度,更为国家的胜利奠基。于是九合诸侯,成就霸业,自是不在话下。由国家利益观之,鲍叔格局之大更是令人敬佩。

当今时代“人才争夺战”长期火热,华为公司甚至为应届毕业生开出百万年薪,人们对于人才的渴望由此可见。而这,便更加突显出知人善谏和格局之重要。若一味顾及个人私利,有利益之时,以自我为中心,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公,更是对自己和群体的不负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在选贤之时,有识人的本领,将合适的人才置于合适的位置;荐人之时,有无关个人私利的格局,用高于自身利益的眼光客观推荐。这是时代对于新青年的更高要求,更是作为新青年一代应该担负起的时代重责。

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有知人善谏之本领,荐人唯贤之格局,方可在科技群英荟萃的今天,最大化地发挥出个人利益,在未来的浩瀚星空中发出自己闪耀的光芒!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诗经。国风。周南》中有这样一首诗: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吟诵这首诗,脑海里浮现出一种极其厚道、宽容、大度的植物,它叫樛木。历史上,也有像樛木一样的人,他就是鲍叔牙。

读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时,除了脑补鲍叔牙有一副暴牙之外,无比佩服他的无私。我想:任何人都想要这么个朋友:他和管仲合作做生意,管仲出资少,最后拿的分红却比鲍叔牙多。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他比我更需要钱。”他和管仲一起去打仗,管仲冲锋时跑在最后面,撤退时却第一个跑,鲍叔牙说:“管仲他爸死得早,他怕他自己死了之后,老妈没人养。”管仲仕途不顺,屡次受挫,他说:“管仲,你不要难过,我知道你是个有抱负有能力的人,只是没遇到欣赏你的人。”管仲帮助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刺杀小白,小白登上皇位后,鲍叔牙又极力推荐管仲当宰相,自己甘居下位。

这样一位贪财、无能、懦弱、不忠不义之人,放到如今,恐怕人人避之不及,谁愿意在精神与物资上无条件无休止的付出,而收获甚微?鲍叔牙却和和这样一个人成为挚交,这种厚道,宽容,大度的胸襟,实在令人佩服。难怪,管子最后留下一句千年不朽的叹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在友谊的小船上充当的是一个看风景的人,鲍叔牙奋力划船,偶尔吧桨交给管仲,管仲倒好,把桨扔水里了,还得鲍叔牙去捞,是不是光想想就觉得心累?鲍叔牙,真的很像王尔德童话《忠实的朋友》中的小汉斯。小汉斯也一直是个冤大头,一直被他“最好的朋友”磨坊主所利用。磨坊主不断地赞美小汉斯,告诉他,自己有多么珍惜他的友情,在这样的赞美中,小汉斯被迫走上神坛,神坛上去容易下去难,后来,他被磨坊主给累死了。管仲不是磨坊主。上面这些事是管仲自述的,一般人,像这么不要脸的事情,哪怕做得出来,也不好意思记下来。即使记下来,也要解释几句,表示不得已而为之。但管仲却没有,他能如实告知大众,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知道鲍叔牙在这段友谊中多么吃亏。一个人在羽翼未丰时,便得到朋友无条件地帮助、支持、包容,默默陪着自己试错,从无怨言,这大概是友谊的最高境界。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想做管仲,希望遇见鲍叔牙那样的朋友。鲍叔牙越过利益和物质还有伤害,和管仲达到了相知,成就管仲达到人生巅峰。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再次吟诵这首诗,心中流泻出一时的感受:如果可以,我愿意成为鲍叔牙那样的樛木君子!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篇六

亲爱的同学们:

一看到这个材料,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个关系极其复杂的人。三人都各有千秋,但我更喜欢的还是鲍叔牙。

鲍叔牙和管仲从小就是很要好的朋友。我也真替管仲感到幸运,拥有一个如此理解他的好朋友。在小的时候鲍叔牙和管仲做生意,当时管仲家里贫穷,而鲍叔牙家又稍微富有一点,所以也就很自然地鲍叔牙出的钱多一点。但赚来的钱却管仲分得多一点。别人都说管仲很贪婪,而鲍叔牙却不这么认为。他解释说是因为管仲家里穷,也就多拿了一些,是我自愿给予他的。后来管仲连续三次做官,但三次都被辞退了。别人都觉得管仲的`能力太差,当时鲍叔牙却说他哪是能力差呀,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官。再后来,管仲上战场了,但是他总是最后一个冲上去而第一个逃退的。别人见了都说管仲贪生怕死的。这时候,鲍叔牙又站了出来。他说,那是因为管仲家里有老母亲,所以他肯定要随时保护好自己,要不然以后谁去照顾自己的老母亲啊。管仲听了这些话非常感动,感慨说了解我的人也只有鲍叔牙了。

一直到最后,小白成功上位了。鲍叔牙还对小白说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而自己最后却没有怨言的终身辅佐齐桓公。

在我看来,我对鲍叔牙感触是最深的,他包容别人、理解别人、头脑清晰、甘居其下,没有怨言。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说实话,我都想拥有一个像他那样的朋友,因为理解或真正了解别人的朋友是真的很少了。在人的一生能够遇到一个知己,那就是三生有幸了。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篇七

亲爱的同学们:

春秋时,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为了夺权,管仲曾射杀公子小白,但仅射中衣带钩。后小白夺得王位,即齐桓公,管仲被捕并要处死。这时,辅佐桓公的鲍叔牙极力劝阻,声言自己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治国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礼仪不如,领兵打仗不如。因此,桓公要称霸天下,必须忘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于是,桓公任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后来,管仲感慨地说:“我当初与鲍叔做生意,赚了钱总是自己多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是家贫所致;我曾与鲍叔谋事,但屡屡失误,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有顺有不顺;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贬逐,鲍叔不以我为无能,知我乃是未逢其时;我打仗曾三战三败,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是顾及老母之故;我曾因辅佐公子纠而被囚禁,饱尝屈辱未死,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是不计小节,以图博取更大的功名。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是我国古代交友的典范,直到今天,这典范的意义还值得当今人们学习。一、齐桓公能听取鲍叔的劝止,不仅没有杀掉仇人管仲,还任用他为相,这等肚量,就值得称赞。管仲是自己政敌的辅佐者,又曾一箭几乎要了自己的命,不杀他已很有肚量,更何况任他为相?而事实证明,没有管仲,就没有春秋霸主齐桓公。二、鲍叔牙推荐管仲,此举更是难得!我们今天,也不乏推举别人的事,但推举别人取代自己,或担任自己的上司的事,肯定不会太多。而鲍叔就能做到,事实证明也做得正确。这的确和古今那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龌龊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三、鲍叔牙不仅推举管仲取代自己,而且在和管仲的一向交往中,都能处处体谅对方,理解对方。这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理解万岁”的最好的例子。两个人做生意,赚了钱,一方总要多拿,这谁受得了?一个月即要散伙!然而,鲍叔能够体谅,管仲多拿并非贪,是家贫所致,两人肝胆相照,才有传诵古今的“管鲍之交”。四、管仲能够知恩图报,感慨地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流传至今。这虽然是很应该的事,但往往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今天,不是常看到一些得人恩惠而不知感激的`行为吗?管仲鲍叔的友谊是建立在相知相善的基础之上,并不因私而误公,且举贤而忘我。交友贵在知人,知人贵在知心。不为己之好恶而择友,不为利己而攀情,这样的友情才是真情、纯情,脱俗,这样的友谊才日久,这样的朋友方可称为挚友。所以能够说,管仲鲍叔牙的友谊堪称古今所谓朋友的楷模。尤其在利益纷争的现代,应当宣扬,值得大家学习!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发言稿篇八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秋战国时期,名臣良将们尽忠竭力至死方休的故事感人至深,丹青留名。其中,管鲍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事迹又一度传为千古美谈,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知人善任;管仲的当仁不让,敢担重责,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但,我今天想和同学们谈谈的是鲍叔牙的识才之能。

管仲有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在管仲早年困顿之际,鲍叔牙从不独善其身,不计较让自己更穷困的至交,不嫌弃多次见逐于君的好友,逆境之中,鲍叔善遇管仲,这不仅是二人交谊所至,更重要的是鲍叔认为管仲有胜己之处,有过群之才,久后能成大业。这是鲍叔的过人之处,有识才知能,不拘小节,不计小利。

的`历史上更会少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鲍叔凭借自己的过人的智慧,容人的雅量,识人的眼光,留住了一位政治英才,这与当时当时统治阶级争利于市的所为形成鲜明的对照,是他难能可贵之处。不难看出,没有鲍叔,难得管仲。如古人所说:“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伯乐有之,良马必出,欧冶有之,利剑必出,鲍叔牙正是这样的一位善于识人的“伯乐”与“欧冶”。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中国

古代从来不缺乏这样的智慧,高祖刘邦能取天下,是其善用运筹策帷决胜于千里的子房;是其善用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周文王于渭水边寻访姜太公,刘皇叔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这些都是有识人之能、独具慧眼的人,而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成就了丰功伟业。

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同学们,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拥有识人之能呢?我认为,拥有识人之能首先要向鲍叔牙一样不拘小节,具备容人之量,凡属真正的人才,凡是怀珠抱玉者,都希望用人者是识才者,能够慧眼识珠,拔识自己于未显之时。我们要做珠玉,但我们也做识珠玉之人,“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其次,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名利,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