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汇总9篇)

最新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汇总9篇)

ID:4821698

时间:2023-10-17 09:40:32

上传者:笔砚 最新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汇总9篇)

高三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案的编写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四年级教案范例。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一

大班语言:太阳,我喜欢你(幼教、大班下学期)

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露,日出日落……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对于种种自然现象,都让幼儿感到新奇。

"太阳"是孩子们所熟悉的,有关太阳的知识确是比较抽象的。在这节语言活动《太阳,我喜欢你》活动中,我们从"太阳"这个角度,带着孩子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懂得我们的生活与太阳息息相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1、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句型,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萌发对太阳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难点: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句型,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从自身出发,对"太阳"进行最初的感知和探索。从而感受大自然变化与太阳之间的联系,激发幼儿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同时,为其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从而让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

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我们如果采用书面的形式去反馈给孩子,孩子不易于接受,但一旦改成图片的形式,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中感触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因为这一切教育都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孩子越小,就越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

探索型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更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回忆经验、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这一内容的选择,遵照纲要有关条例,我认为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1、谈话导入

师: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猜猜是什么?

师:孩子们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太阳就天天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瞧!谁在哪里?

师:看到了它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幼儿在活动刚开始就亲身感受太阳给我们自身带来的美好和温暖,为下面的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看图讲述

1、观看图片:太阳放出了温暖,使一切变得美好的。

2、用语言讲述图片的内容。

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句式:太阳,太阳,我喜欢你,你……

运用图片欣赏帮助孩子更深一步的理解有关太阳带来的自然现象。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图片中谁在说话?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在这段欣赏的过程中根据图片的内容,孩子学习的特点,用说、听、看、想多通道的参与让幼儿理解内容,感受图片中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接下来,利用句式描述图片内容。考虑到孩子对句子结构难于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我仔细揣摩,在设计诗图片时刻意作了以下安排:

把大自然的景象(河面上的冰、小草、花儿。)归为一行,看到这些自然景象所想到的结论(融化、变绿、开放……)安排在第二行,而总结性的语言(哗啦啦地流淌、一天一天长高长大、越来越美……)安排在第三行。

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这种图片的设计,一目了然地理解句式结构特点,让孩子真正理解了大自然和太阳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把活动的重难点在这里突破。

三、创编

师:孩子们除了图片上的,你还知道太阳改变了哪些?和你的同伴分享一下。

启发孩子根据原有结构,尝试替换自然现象仿编诗歌,鼓励孩子互相交流。

因为在交流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看到或了解到的生活经验,说明自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还能反驳他人的观点。能力强的可能会回答的别具一格,能力弱的在交流中也能得到启发和帮助。在孩子们交流生活经验后我打算安排他们观看一组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创编示范引导可以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仿编,让他们的生活经验实现迁移,真正做到学习为生活所用,为生活服务。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二

1.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感知秋天的主要特征。

2.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丰富词汇“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3.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图片若干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大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讲你感受到的秋天的变化。(出示一些标志:秋天的天气、秋天的果园、秋天的花园、秋天的田野、秋天的穿着。)

二、看看讲讲、听听学学,分段欣赏散文,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

(一)看小猴的画

今天来了一位老师,是谁?熊猫老师的学生是谁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小动物)

你们猜猜熊猫老师要上什么课?你是怎么知道的?

熊猫老师今天的要求是请大家画一画秋天,如果是你,你会画什么?

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画了什么?(出示小猴的画)请你用好听的话来讲一讲小猴的画。

我们听一听,小猴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画的。(倾听录音:我画的是果山。黄黄的梨,红红的苹果,橙色的橘子,紫色的葡萄,看得叫人直流口水。)

小猴的话好听吗?哪里好听?对呀,把水果的颜色都说进去了,真好听!我们也来说一说好听的话。

(二)看小松鼠的画

我们也来听一听,小松鼠是怎样介绍自己的作品的。(倾听录音:我画的是树林。梧桐叶变黄了,枫树叶变红了,像蝴蝶一样从天上飘落下来,真好玩呀!)

小松鼠的话好听吗?你觉得哪里好听?为什么?

我们也来说一说这样好听的话。

(三)看小兔子和小花猫的画

小兔子和小花猫说,小朋友们,快来欣赏一下我们的画吧。(打开画面)

请小朋友看着这两幅作品,两个两个说一说,小兔子和小花猫分别画的是哪里的景色?你们也用好听的话、连贯的话来介绍一下。

三、完整欣赏,整体感受散文优美的意境。

(一)初次完整欣赏。

小兔子和小花猫讲的话藏在一首优美的散文里,散文的名字就叫《秋天的图画》,让我们完整地欣赏一遍吧!

听到小兔子和小花猫的话了吗?我们再来听一遍吧,仔细听啊,小兔子的话里面哪个词语很好听?什么叫五颜六色?什么叫千姿百态?我们连起来说一说小兔子的话。

小花猫的话还想不想听?他的话哪一句你最喜欢,为什么?

(二)再次完整欣赏。

熊猫老师让小动物画画的事,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散文的语言很美,很美的语言如果加上优美的音乐,朗诵起来就会更加动听,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听完之后,要说一说你最喜欢散文里面的哪一句。(完整有声课件)

(三)尝试朗诵散文。

散文真的很美,现在我们在音乐声中,用最美的声音一起来说说散文。

(评析:在幼儿充分感受理解散文内容,获得美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跟随课件用最美的声音展示,让幼儿又一次的感受散文的美。)

附:散文“秋天的图画”

上图画课了,熊猫老师让小动物们画出自己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图画画好了,小动物们都来介绍自己的图画。

小猴子画的是果山。黄黄的梨,红红的苹果,橙色的橘子,紫色的葡萄,看得叫人直流口水。

小松鼠画的是树林。梧桐叶变黄了,枫树叶变红了,像蝴蝶一样从天上飘落下来,真好玩呀!

小兔子画的是花园。美丽的菊花开放了,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漂亮极了!

小花猫画的是田野。农作物成熟了,金黄色的稻谷,金灿灿的玉米,等着农民伯伯去收割。

熊猫老师高兴地说:“秋天的图画,多么美丽呀!”

《秋天的图画》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新选编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而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贴画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后,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吗?”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并且以“梨树、苹果树、高粱、稻海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为句式,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三

绘本《谁敢嘲笑狮子》讲述了一个情节生动有趣、结构工整有序的童话故事:骄傲的狮子自诩为百兽之王,却在与动物的比拼中一次次落败,不断地被小动物嘲笑。这让骄傲的狮子情何以堪?最后狮子用它独特的吼声震动了森林,找回了自信。

细细翻看绘本,画面丰富细腻,语言诙谐幽默。狮子的形象生动可爱,橘黄色的鬃毛包裹着一张表情丰富的脸,时而得意,时而懊恼,时而生气……尤其在最后狮子气得嗷嗷吼叫的时候,绘本作者用两张页面表现了狮子张大嘴巴的夸张表情,并配以三个逐渐变大的“嗷”字,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狮子在经历挫折后迸发出的强劲力量。

“跑不过猎豹不要紧,爬树比猴子慢不要紧,潜伏的本领没有蛇厉害不要紧,力气比不过大象也不要紧,他的吼叫足以威慑整片森林。这是植入他灵魂里的力量,只属于他的力量”。我想,我们的孩子也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他们有的擅长与同伴交往,有的擅长艺术表现……但这些本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找到自信的源泉,知道自己的独特价值。鉴于此,我决定以《谁敢嘲笑狮子》这一绘本故事为载体设计组织活动。

首先,分层次解读绘本。

从故事结构看,这个故事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描述了狮子与其他动物之间进行的四场比赛,结构较工整,清晰地呈现了比赛内容与结果,其中有可供幼儿充分阅读的空间。

从表现形式看,画面丰富细腻,并有对话、独白等语言表现,幼儿通过观察、对比丰富的画面细节,可以清晰地感受狮子的心理变化以及动物们对狮子的嘲笑心态,其中有可供幼儿细致阅读的内容。

从故事内涵看,整个故事展示了一个积极自信的精神世界,挫折只是过程,狮子在吼叫中展现了力量,找回了自我和信心。幼儿可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

其次,分阶段组织活动。

第一阶段为集体活动。这个故事结构比较工整,内容表达以陈述性语言为主。考虑到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观察阅读能力,我没有采用通常的故事欣赏教学策略,而是采用儿歌教学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幽默与精神内涵。

第二阶段为自主阅读。由于儿歌教学节奏比较快,可能会导致幼儿对画面细节的观察不足、情感体验不够充分。因此,集体活动结束后,我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精读绘本,细致地了解故事,再次寻找他们对于绘本的兴趣点,帮助幼儿加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

第三阶段为集体活动。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幼儿对绘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这时,我们以音乐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将儿歌、故事综合展现出来,进一步理解绘本故事的内涵。

活动一儿歌创编

《谁敢嘲笑狮子》

1.了解绘本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故事的线索下学习儿歌。

2.在小图片的帮助下有节奏地朗诵儿歌的中心段落并初步尝试创编儿歌。

3.感受故事情节的幽默,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本领。

故事ppt,音带(狮子吼叫),与儿歌内容匹配的小图片。

1.教师以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开头,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

师: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爬树,还有的在地面上爬行……谁都没闲着,只有大狮子坐着不动。

2.幼儿感受狮子的骄傲自大。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我们—起来演一演这只狮子。

师:看,这只狮子可真威武!这只狮子的眼神好凶猛……

(析:动作模仿的策略能使幼儿更好地体味狮子的骄傲之情。)

3.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合理想象。

师:其他动物服气吗?它们会怎么想? 师:狮子可以跟小动物们比什么本领?为什么?

(析:想象支持了幼儿的持续学习,并把幼儿引入故事情境之中,这为后面的儿歌创编做了一定的经验铺垫。)

1.出示“比跑步”,教师带领幼儿学习该句儿歌。

师:看,第一项,比什么?结果怎么样? 师:谁在笑?怎么笑的?为什么要笑?谁来学一学? 师:大家一起来学学这一句。

2.出示“比爬树”,教师以相同的提问暗示幼儿以相同的模式学习该句儿歌。

师:第二项,比什么?结果怎么样? 师:谁在笑?怎么笑的?为什么笑?和第一次笑有什么不一样? 师:大家一起来学学这一句。 (析:相同的提问是对幼儿语言表达的合理期待,有助于幼儿进入后期的儿歌创编。)

(析:幼儿尝试用“动物+象声词+比赛结果”的句型自主创编儿歌,教师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第三句采用幼儿创编、教师修改的方式,第四句采用幼儿创编、同伴修改的方式,通过师幼、同伴间的互助来解决幼儿学习中的难点。) 4.幼儿完整练习四句儿歌,巩固儿歌中心段落。

师:狮子一共比了几次?结果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5.幼儿想象故事情节,体验狮子的情感。

师:比赛进行到这里,你觉得究竟谁是百兽之王? 师:这时狮子感觉怎么样?会怎么想?

(析:“究竟谁是百兽之王”的冲突不仅是其他动物与狮子的比拼,更是狮子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以这一冲突为线索,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了绘本的内涵。)

1.教师播放狮子吼叫的声音,幼儿想象故事情节。

师:狮子究竟该怎么办?它要怎么展现自己的本领?

2.幼儿模仿狮子吼叫声,感受吼叫的力量。

师:听!狮子是怎么叫的? 师:狮子的吼声传得很远很远,震慑了整个森林。动物们听见了都怎么样了?(对,都安静了,再也不敢嘲笑他了。) 师:我们大家也来学学狮子叫声。

师:你在吼叫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析:幼儿在尽情的模仿中感受到了吼叫的力量,这是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双重体验:释放挫败感带来的消极情绪,找回失落的自信。)

1.幼儿完整欣赏儿歌一遍。

2.幼儿念儿歌中心部分,教师念儿歌的其余部分。

3.幼儿完整念儿歌两遍。

激发幼儿再次阅读的兴趣 师:你们说森林里究竟谁是百兽之王?动物们能嘲笑狮子吗? 师:其实这首儿歌就是从这个绘本故事中来的。活动结束后,我们再去读一读这个好玩的绘本故事吧。

谁敢嘲笑狮子 森林里,真热闹,小动物们真快乐。

大狮子,坐中央,“百兽之王就是我”。

母狮子,不服气,“要不你就露—手”。

第一项,比跑步,猎豹嗖地窜前面。嘻嘻!

第二项,比爬树,小猴哧溜到树顶。呵呵!

第三项,比爬行,小蛇嘶嘶爬得快。哈哈!

第四项,比力气,大象嘿嘿力气大。跟我比? 狮子气得大声吼:“嗷……” 小动物,害怕了,再也不敢嘲笑他。

活动二音乐表演

《谁敢嘲笑狮子》

材料分析:

《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的第一首,歌曲以沉重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清晰地表现了百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神态,与《谁敢嘲笑狮子》中的狮子形象十分匹配。于是,我萌发了给乐曲填词的想法,用《狮王进行曲》的音乐表现绘本的开始部分,用rap说唱的节奏表现狮子与小动物比赛的情节,不同风格的音乐形态相组合,创造出富有趣味的情景,有利于幼儿感知、想象。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该活动的说唱歌词采用的是第一教时中的儿歌。

目标:

1.在绘本线索下学习歌曲《谁敢嘲笑狮子》,感受歌曲主旋律与说唱部分的不同风格。

2.积极参与歌唱活动,能根据歌唱内容表现角色动作。

3.尝试在音乐的提示下完整地演绎绘本故事,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

准备:

黑板,粉笔,与歌词匹配的小图片,歌曲分段音乐,自制狮子披风、皇冠。

过程:

师:《谁敢嘲笑狮子》的绘本我们都看过了。故事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动物们为什么要嘲笑狮子?最后谁赢得了比赛? (析:用谈话的形式引导幼儿回忆绘本的故事情节,为下一阶段学唱歌曲及表演作经验准备。)

1.倾听教师清唱歌曲,熟悉歌词。

师: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我还为它编了一首歌。请你们听一听。(教师清唱。)

师:歌曲里面是怎么说的?你能用歌曲里的话来说一说吗?

2.教师引导幼儿有节奏地念歌词。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念一念歌词。

3.幼儿跟随音乐完整学唱歌曲第一段。

师:这首歌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静悄悄的森林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

(析:教师运用范唱和与幼儿一起有节奏地念歌词的方法,使幼儿充分感受了歌曲前半部分沉静有力的节奏特点,有利于幼儿学唱歌曲。)

1.感受rap的音乐风格。

师: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了小动物比赛的儿歌吗?(幼儿集体复习儿歌。)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我放一段音乐,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节奏来说一说儿歌。

2.幼儿学习说唱部分。

师:一首儿歌,如果我们加上节奏,再加上一些动作,就可以成为一首说唱歌曲。我们先来找找感觉,手臂跟随节奏摆动起来。

师:中间的4拍过门,我们可以表演什么动作呢?

(析:教师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幼儿自主创编,同时通过关键环节的引领,如对过门的感受、对动作特点的赏析,让幼儿更清晰地感受到rap表演的自由风格,从而使幼儿自然地将儿歌用于节奏诵读中,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

3.幼儿完整表演歌曲说唱部分。

1.听音乐,创编结尾。

师:这时狮子心里怎么样?它是怎么做的?

师:狮子的吼叫声怎么样?听到狮子的吼叫,动物们还敢朝笑狮子吗?

2.穿上表演服装,完整表演。

(析:穿上简单的表演服装,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的表演兴趣,另一方面增强了幼儿的角色意识,使幼儿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表演。)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四

1、知道扭动身体部位可以改变小人的姿态。

2、能够通过拧,绕、组合等方式制作小人,并通过观察创编小人的动作。

3、体验制作小人的乐趣。

重点:学会制作小人的方法

难点:确定小人的身体比例及拧绕小人的方法

扭扭棒若干

一、导入部分

激趣导入:出示提前用扭扭棒做好的小人

教师:这是什么?用什么做成的?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用扭扭棒制作的小人。

二、基本部分

1、学习并操作

教师示范,讲解制作方法,幼儿通过观察,初步了解纽纽棒制作小人的方法。

教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做出这个小人的。

2、教师带幼儿一步步边演示边操作,并加以辅助

教师:请你们跟着我一起来制作小人吧,首先选择两根你喜欢的颜色,沿顶端对齐,右手找到纽纽棒中间的位置,往左手方向移动一些,交叉绕处一个像弹珠大小的圆圈,这样小人的头部就做好了,这时,短的纽纽棒就是小人的身体和腿。一只手捏住头部与身体相连的位置,另一只手拉着长的扭扭棒围着短的扭扭棒向下绕,绕到短扭扭棒中间位置时,往头部方向向上绕,绕到头部位置时将两根扭扭棒分开,这样的小人的两只胳膊就做好了,再将下面两根扭扭棒分开,小人的两条腿就做好了,到这里,一个完整的小人就做好了。

3、迁移生活经验,展现多变小人

(1)请一名幼儿上前做模特,摆出简单的动作。

教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小朋友做了什么动作?这个动作有什么样的特征?

(2)幼儿通过拧一拧、扭一扭,自主探索其方法。

教师:怎么样才能让你手中的小人也做出这样的动作呢?请你们拧一拧、扭一扭小人,自己试一试。

(3)教师小结:如果想让手中的小人做出动作,就需要调整小人的胳膊和腿,拧一拧,扭一扭,比如把小人的胳膊扭成弯曲状,把小人的腿掰直,就能改变小人的姿态。

(4)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交流讨论。

教师:你想让小人做出什么样的动作?你需要改变小人的哪些部位?

4、创造多变的小人

幼儿自主操作,让小人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

教师:现在请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我们刚才一起探索的方法,让手中的小人做出你喜欢的动作吧。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作品并交流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五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语言。有了语言人们才能自由的交流,才有了文化的流传。让幼儿知道并了解世界上的语言的有关知识是十分有益的。

本次活动着重于“语言”,让幼儿了解世界上几种主要的语言,进而了解汉语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从而激发幼儿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并初步接触一些国外的英文歌,加深幼儿的理解。

谈话《神奇的语言》

1、引导幼儿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谈论自己懂得的、听过的语言,了解语言的种类。

2、帮助幼儿学会专注地倾听同伴的谈话,迅速的掌握别人谈话的内容,能在别人谈话后给予补充。

幼儿有一定的关于语言的知识。

(一)演唱英语歌《我会说a、b、c》,引入主题。

让幼儿说说这首歌是用哪国的语言演唱的?你还懂得其他国家的语言吗?

(二)、引导幼儿围绕“语言”的话题自由交谈。

1、幼儿自由结伴,说说自己知道的语言使用的国家。

2、教师小结幼儿的谈话: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等,有的国家使用一种语言,比如:日本。有的国家使用几种语言,比如:瑞士。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上英语。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

2、你们那儿的方言与“普通话”有什么不同?

(四)、朗诵方言儿歌《两只老虎》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1、能大胆地和别人进行交谈。

2、体验关心集体、帮助别人自己就会感到快乐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与我班孩子的共同生活中,我发现每次在整理收拾玩具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幼儿不那么积极,有时故意的躲避,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我快乐,通过引入幼儿进入情景,讲讲说说、分析讨论、采访等形式,让幼儿去感受关心集体、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活动准备:幻灯片、笔、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树叶,导入情景: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碰到了谁?(小树叶)风儿把小树叶带到了这里,让它去找找谁是快乐的小动物,你们愿意和它一起去吗?”

2、逐一出示后面的幻灯片,引出小树叶与他们的对话:

——好,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树叶碰到了谁?小树叶问小鸟:“小鸟你快乐吗?”小鸟说:“我每天给大家带去美妙的歌声,大家都很喜欢我,所以我很快乐!”小树叶找到了第一个快乐的小动物。我们再去看看。(依次引出小青蛙和小狗。)

——小树叶问青蛙:“小青蛙你快乐吗?”小青蛙说:“我每天帮大家捉害虫,我很快乐!”

——小树叶问小狗:“小狗你快乐吗?”小狗说:“我每天为主人看门,我很快乐!”

二、分析讨论,引起感情共鸣:

——小树叶碰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快乐吗?

它们为什么快乐呀?(依次类推小青蛙、小狗。)

原来它们做了许多帮助别人的事情,所以他们感到很快乐。

你们快乐吗?你们做了哪些快乐的事情啊?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七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1、 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

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八

《什么动物你猜猜》

1、尝试创编歌词,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2、尝试探索山歌对唱的形式,能主动大胆地参与活动。

3、培养幼儿善于思考,勇于接受挑战的品质。

《什么动物你猜猜》这个活动,是一首创编歌,模仿《对歌》的形式,具有我国少数民族山歌的特点,曲调优美,琅琅上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供幼儿创作歌词。本节歌曲创编存在着许多重点和难点,比如说,创编动物谜面,设计图谱,创编歌词等。

大班幼儿年龄在5――6之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探索欲望极强,善于思考,喜欢接受挑战。幼儿通过这种形式的歌曲创编,尝试自己填词,尝试自己将猜谜匹配到已经熟悉的歌曲旋律之中,深受孩子的喜爱。

在《什么动物你猜猜》这一创编活动中,我运用猜谜游戏,创编动物谜面,观看电脑课件等丰富幼儿创编内容。采用“抛绣球”游戏,创作画方式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锻炼幼儿,丰富幼儿情感。

本次活动中,我所采用的媒体包括电脑、课件,在活动中,让幼儿观看电脑课件,“可爱的动物”丰富幼儿的创编内容。

1、出示图谱,师幼合作复习演唱歌曲《对歌》。

2、出示动物图片,森林中要开“动物音乐会”,动物们想请大家把它们也编到歌曲中,让小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歌。

设计思路分析:幼儿通过观看动物图片,为幼儿下步创编动物谜面打基础。

3、教师创编一个动物谜面。例:哎,什么鼻子长又长咧?嗨长又长?请幼儿尝试直接与教师对唱,唱出谜底。

4、强调第一段应编出四种有关动物特征的谜面,第二段要唱出是什么动物的谜底。

5、观看电脑课件“可爱的动物” 丰富创编内容,请幼儿分组讨论,尝试按乐曲创编出四种有关动物特征的谜面。

经验证明:幼儿在活动进行中,对所创编的动物形象已有所枯竭,为了丰富幼儿的创编内容我采用了放电脑课件,来调动幼儿的创编积极性。

6、请个别幼儿示范唱出所编的歌曲谜面,其余的幼儿直接接唱出谜底,教师及时出示相应的动物图片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幼儿创编热情十分高涨,教师采用对唱等多种名作形式,让幼儿抛绣球唱歌,从而能使幼儿主动大胆地参与活动。7、尝试多种合作形式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运用体态动作来表达歌词。

8、游戏“抛绣球”。向主动参与对歌活动的幼儿抛发纸绣球以调动积极性。

9、分组活动

(1)创作画《什么动物你猜猜》,以绘画形式创作歌词,与好朋友互相对唱。

(2)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创编歌词,再与好朋友互相对唱。

(3)小组合作设计图谱,并开展对歌游戏。

在创编活动结束时,我采用如:创作画等多种活动,让幼儿对活动内容进行巩固,从而体验幼儿之间合作交流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篇九

1、能仔细倾听录音《嫦娥奔月》的故事。

2、说说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3、感受传统节日的风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乡情。

4、引导幼儿在故事中学习,感悟生活。

5、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乐意参加布置环境的活动。

重点:目标1和2

难点:目标3

歌曲《八月十五月儿圆》、《嫦娥奔月》的录音故事

活动过程

1、导入:用歌曲《八月十五月儿圆》导入活动主题

2、倾听《嫦娥奔月》的录音故事

3、引导幼儿说说中秋节的习俗,大人,小孩怎样过中秋节。

4、说说课本里的小动物怎样过中秋节?并着重认识“中秋节、团圆”这两个词。

5、老师讲解中秋节的象征意义:中秋节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节曰。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6、结束:老师,幼儿一起唱歌曲《八月十五月儿圆》

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选择这一主题活动正符合幼儿对传统节日认知的需要,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

2、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是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所选的歌曲和录音故事作为学习的主体始终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歌曲和故事熟悉、有趣,所以幼儿的比较喜欢,参与性强。

3、幼儿能简单、流畅讲述中秋节的习俗,很好的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1.两两自主阅读,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动物聪明、善良的形象特点。

2.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培养善于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品质。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自制小绘本(幼儿人数的一半)、大图片一套、小盘等。

一、组织谈话,导入活动

二、引导幼儿两两自主阅读

1.出示图书,引导认识图书的封面、封底和页码。

2.引导幼儿两两自主阅读、讨论。

三、出示图书,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按顺序出示书页,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图(1)师:这是谁呀?它家买了一样什么?谁知道蹦蹦床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呢?

出示图(2)师:是谁先到蹦蹦床上去玩了?他跳的怎么样?接着又是谁?

出示图(3)师:猜猜看,下面又是谁来玩了?小刺猬上去,发生了什么?

出示图(4)师:小动物们会对小刺猬说什么呢?小刺猬又是什么表情?它的心情怎样?

出示图(5)师:牛伯伯用胶水和布把蹦蹦床补好了。

2.提问师:床补好了。这下,你们觉得小刺猬还能玩吗?为什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3.讨论:刺猬的刺到底有什么用?

出示图

(6)师:有什么好办法让小刺猬既能玩蹦蹦床,又不会把床戳破呢?

4.引导幼儿了解故事的名称。

四、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提问。

2.小结:让幼儿感受小动物们聪明善良的.形象特点。

3.出示图书,组织幼儿两两阅读图书。

五、延伸活动。

师:老师把图书放到我们的阅读区,请你游戏的时候和好朋友去说一说,演一演这个故事。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常沿着教的思路,以提问的方式控制活动中的幼儿,本节活动遵循幼儿的“学”路实施活动策略。

1、巧变学具,幼儿想说。本节活动把传统的集体看一幅图改为师生共同准备学具,两个幼儿合用一份小图片,充分发挥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而且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说的机会。

2、生生互动,幼儿敢说。活动中以幼儿相互提问、自我解答问题为主要教学形式。因为提问的幼儿有一个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应答的幼儿有一个倾听—思考—理解—回答问题的过程,这样的互动能真正让幼儿从“学会”到“会学”。

3、教者尊重,幼儿乐说。教者通过创设互动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质疑、解疑能力。当幼儿观点有分歧时,教者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幼儿独到的认识。改变传统教育中追求统一答案的做法能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品质。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弱小的老鼠和强大的老虎之间地位差异变化。

2、通过欣赏故事、观看表演以及讨论,知道朋友之间应该平等相处,才能得到幸福和快乐。

3、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活动,感知体验亲子共读过程的愉快氛围。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懂得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1、事先在前面左右两边分别用积木搭起两个城堡,分别作为两次表演的场景道具。

2、根据故事内容,制作简单的老鼠和老虎的服装道具。

3、请一位家长和孩子事先熟悉故事,并进行简单的故事表演。

1、音乐活动《小老鼠上灯台》,引出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表演,感受音乐活动滑稽的旋律。

2、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些什么?你们还想听这个故事吗?下面我邀请一位小朋友的爸爸来给我们大家讲故事。

3、邀请小朋友爸爸讲述故事,让幼儿感受男同志讲故事的效果,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理解故事忠的人物特征。

4、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5、事先安排好的小朋友和爸爸一起表演故事,大家观看亲子故事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了解。

6、鼓励幼儿参与故事表演。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和这个大老虎一起表演吗?下面请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来表演故事。

-请爸爸继续扮演大老虎,其他小朋友扮演小老鼠共同表演故事,教师讲述故事忠的语言。

7、音乐活动《碰一碰》

-教师:小老鼠和大老虎变成了好朋友,小朋友,你有好朋友吗?今天我们班上还来了许多家长,他们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找个朋友碰一碰吧。

-教师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表演。

虽然说每一个人对每一个绘本的解读都有不同之处。但是,我们在带着孩子走进绘本时,一定要清楚,要从哪一个点带儿童去走?以怎样的方式,让幼儿理解或体会怎样一种情感?这就需要执教者对文本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是我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吧。

小老鼠和大老虎,从外表看看这两只动物,似乎不可能成为好朋友,但是在《小老鼠和大老虎》这个故事中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但这对看上去很不相称的好朋友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我们小朋友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的,比如:把人家的积木弄倒,和好朋友绝交后,会做一些好的事情让之感动原谅。这些情节似乎和孩子日常生活很贴近。在第一环节中,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讲讲小老鼠和大老虎它们俩是怎样的两种动物,并让孩子们来猜想它们俩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激起孩子们兴趣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第二环节是分段讲述,主要是让孩子们感受小老鼠和大老虎是怎样从一对好朋友,慢慢出现问题,小老鼠和大老虎绝交的事情,为之大老虎做了哪些事情来赢得小老鼠的原谅。

在我讲述完大老虎为小老鼠做的事情后,幼儿根据听到的来回忆事件,加上之前的讲述,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都基本能讲出大老虎所做的事情,所以在这环节中,孩子们的倾听还是比较好的。在这个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导入环节时间过长可以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让孩子来观察图片上的两个小动物。在让孩子理解故事发展情节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去感受故事中角色的心情。可以让孩子扮扮小老鼠或者大老虎,学学它们说的话,说话时的语气等等。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性高、注意力集中、目标达成效果好。

经过这次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老师,一定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经验背景、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并要从多个角度去设想应对策略,为活动中的有效回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要善于赏识和鼓励孩子。因为老师的认可能唤醒孩子们潜在的自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