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东坡传阅读感悟(通用8篇)

最新苏东坡传阅读感悟(通用8篇)

ID:4830517

时间:2023-10-17 12:39:33

上传者:雨中梧 最新苏东坡传阅读感悟(通用8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写作的重点和思路。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确保思路清晰、内容完整。推荐给大家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苏东坡传阅读感悟篇一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六个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空,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呈现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个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视线的下方游走。

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破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一颗沙里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苏东坡传阅读感悟篇二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位旷世奇才,他曾这样评价文坛巨匠:“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横溢的背后,几度升迁,甚至是被捕的辛酸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王安石斗智斗法,和当朝位高权重的宰相博弈,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他敢于提出、敢于批评,敢于和强大势力作斗争的态度,非常令我敬佩,而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私欲,他的人生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从他无数的诗句中就能看出,只要他认为不对的,他就要反对到底。

古诗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年轻时喜欢他“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极具诗情画意的诗文,后来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不仅如此,苏东坡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仅在美食方面,就有不少趣事逸闻。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还也多次提及美食如“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读完苏东坡传,其实非常羡慕他,羡慕他怎可以如此的刚毅,又如此的洒脱,曾经远赴他乡去求学,如今背井离乡在工作的我,一直用他的话‘此心安处是吾乡’来勉励自己。

苏东坡传阅读感悟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何许人也——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成就的代表。一生心系国家,黎明百姓。纵使官场不得志,依旧没有浇灭那一刻火热的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2年《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有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年《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有感1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2022年《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有感2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_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2022年《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有感3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地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时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世奇才。

2022年《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有感4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代,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代,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2022年《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有感5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地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

苏东坡传阅读感悟篇四

三百多页的《苏东坡传》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得最仔细、最认真、最走心的一部书。当看到“终了”两个字时,一代文坛巨匠的陨落,将在绵延的历史中慢慢述说,痛彻心扉、啃食心灵。虽然是时隔千年的旧事,虽然一切已然作古。但我依然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逆行者、诗人、医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一直想用自己最直白的语言来写一篇读后感,不想引用书中过多的段落,完完全全是我的真情实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已朗朗上口,过目十几年不曾忘记,随后“大江东去……”的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重情重义,又为我所知。甚觉美不胜收,却仅觉上口而已,并未入心。之后应朋友之约,在当当网书降价打折时,立刻心动把此书买了下来。后一年多因胡乱忙碌而束之高阁。然此次疫情突起,有幸沉下更多的时间来吃掉之前未碰的精神食粮。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对这本书竟如此兴趣,任何旁事、杂音丝毫不为动,只一味沉浸在书中。我总结了几点原因。一是东坡先生的喜山乐水的性情深深地让我达到共鸣,许多描绘山水田园的诗句朗朗上口,拍案叫绝。二是其为人正直和善、不佞权贵、爱民如子、文思奇妙、以苦为乐的性情让我深深为之着迷。三是重情重义,对已经死去十年的亡妻仍念念不忘,悼念之诗让人深感落泪。同时对陪伴他一路坎坷、颠沛流离、苦乐无常的妾室朝云,爱护有加,一路相伴相随。更是情深义重。夫妻唱和为乐,为后人所颂扬。

一本好书可以净本清思,洗目正冠,我觉得此书恰恰可以做到。

书中有段话描写苏东坡的性情再清晰不过了:“苏东坡在奸党当政时,因为苏东坡太过突出,所谓树大招风,是被打击的首要对象,因皇帝爱才,所以才免一死。而在同党当政时,他依然失败。不是他不才,而是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而政治这台戏,对于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但对于苏东坡这样的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权威与虚荣,认为并不值得。他的心也根本没有放在政治游戏上。他本身缺乏得是很惨的。而倘若他有意,凭借他的聪明和皇帝老师的便利,想得到权利的巅峰简直是相当容易的。”因此,这也是我对这个伟大的人物的一种钦佩之情,一种敬仰之意。

苏东坡两次被贬,多次陷于囹圄之中,几次差点丢掉生命,幸好由于他的正直、爱民如子的善良和文风高雅的人格魅力让世人所敬仰,所以无论被贬谪到什么地方都有好心人去帮助他。这也是好人好命的最直接表现吧!

说到苏东坡的好,本书所列不胜枚举,且说一二,一则是杭州水患由来已久,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来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连上六道奏折,并且倾尽家财,建堤修坝。二则:是被贬到惠州以后已为庶民,可看到老百姓被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依然靠自己的影响力来通过朋友上书朝廷。之后为百姓治病、不徇私情更是可圈可点,这种精神实在是人中之龙啊!

书中有段话: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虽自己极具名望,但仍与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丝毫无骄横傲人之色。为人谦和。幽默风趣。所以,可见他头顶西瓜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为邻人所不生,为世人所喜爱。这对苏东坡先生的评价可谓是入木三分啊!

最后,我也用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文字: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阅读感悟篇五

他名震京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仕途曲折,既是噩梦,也是命运。撇开“官场深似海”,我最想谈“情”。谈苏轼,这一旷世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情感共鸣。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予苏辙,手足之情可见深矣。

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踏青嬉戏,进京赴考,乃至于深陷囹囵,总有一人站在苏轼身后,心甘情愿舍己救兄。贬谪又如何?在两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恒,千里之隔仍有情。“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是为友情而高歌。苏轼喜欢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和平民白丁。广泛的不论阶级的“情”才使得苏轼的诗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可垂老时,在海南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伴过春节。一轮孤月静静地悬挂在海外他乡的天穹,月光便化作无限的寂寞和苍凉袭过苏轼心头。“搔首凄凉十年事”,苏轼是重情的,三个一生缘牵的红颜虽离他而去,他却始终对她们怀着眷恋与思念,直至生命的尽头。 千丝万缕的“情”织就了苏轼的人生。于是,再回顾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等官场变故,原来依然有“情”。

苏轼为官,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到了徐州,刚想安定下来,就碰到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一身泥水,向禁军求援。他的情系百姓,感动了禁军,他们筑起长堤,终于使徐州脱险。与徐州共存亡而结缘,难怪改任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深情挽留,“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啊。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为有“情”,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九死一生中,被贬黄州,反而出现创作的黄金时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他面对逆境的淡然心态。“鬓微霜,又何妨”多么豪迈。有时他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倒觉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苏轼,足当“英雄”。

苏轼的每段“情”都与传奇联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时间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华。如今,依然有余情。

苏东坡传阅读感悟篇六

对于苏轼,大部分人都在评论他文学修为方面的贡献,说的都很精彩,自我感觉不如他们的感悟深、说得好。我就在其他方面谈谈个人看法吧。我以前对苏轼了解仅限于诗词,读完《苏东坡传》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性和后天培养同样重要。苏轼天资聪慧,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父亲是大学问家,无论做人、做事都堪称表率,母亲深明大义,处处以身作则,给予了苏轼兄弟另一方面的教诲。这种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所拥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家国情怀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感觉少了一些逆境磨炼,性格中也就少了刚强,我想这可能也为苏轼兄弟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不占上风的原因。

苏轼一生都在纠结“出世”与“入世”,他一直都想归隐,但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也想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报复,但缺乏政治斗争的激情和必要的手段,从他面对“王安石变法”的作为到对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态度,他都是持一种厌倦的观点,自古优秀的政治家必须集救国志与强国法于一身,而苏轼明显缺乏后者,虽然他曾经身居高位(当过帝师),影响巨大,但始终没有跳出文人性情。他的志向因此不得以实现,而他本人也没有能力去创造或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个人命运始终是与国家命运一致的。如果苏轼兄弟没有从小立下为国为民的志向,估计他以后的成就不会这么大,诗词中的意境不会这会高,也不会得到人民真心的爱戴。所以说为民情怀伴随苏轼的一生,哪怕在他人生最困难的黄州、岭南及至海南流放时,支撑他以积极态度生活的还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做人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肠。从苏轼的成长轨迹及做人做事风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妻子真心,对兄弟和睦,对朋友以诚信,教子女以大道,所以他每走一个地方,都能影响、团结、带动一大批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两任抗州,为当地两修“六井”,斗瘟疫、扩西湖,修苏堤,筑河坝,任密州时带领百姓抗蝗灾大生产,任徐州同百姓抗洪流保家园,就连在岭南、海南地区在个人温饱情况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还在想着在政策面上为周围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如果他个人不具备这些素养,他不会被这么多人所敬仰,他在困境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帮助他,他的诗词也不会流传千古。

最后借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吧:“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文学家”。时代造就人物,时势成就人物。有多大才能,只看能克服多大困难,成多大的”事“!

苏东坡传阅读感悟篇七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阅读感悟篇八

《苏东坡传》一书引用了苏东坡的大量札记、诗词、私人书简,对于功底浅薄不懂诗词皮毛的我来说,读懂弄通颇感费力,但大意还是略通一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千古奇才,除了让人钦佩其才华横溢、睿智从政外,他“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的从容更让人赞叹。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身处官场漩涡,命运多舛,但随心应景吟诗作赋,真性真情自然从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说“陈春鸟秋虫之声”,真可谓是一诗解千愁。他身处官场之中,却在官场之上,为公刚正不阿,于私花前月下,乐观快乐的生活着。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心。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酿酒,还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千古流传。他择友交,爱憎分明,挚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尽管官场复杂,挫折不断,却也宠辱不惊,诗书飘香,其乐融融。

苏东坡面对复杂的官宦生涯却能保持简简单单的情趣生活,与其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赋宣泄不无关系,喜悦也好,悲愤也罢,诗赋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绝对是一个感受敏锐、思想透彻、趋于理智的人,也是一个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纠结分得清,会履职懂生活的人。这不竟让我想起一句话“一个爱读书的人,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他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正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说,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这正是我们应该向苏东坡学习的人生大智慧,别管世界多复杂,自己要简单,尊崇内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