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优质8篇)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优质8篇)

ID:4831384

时间:2023-10-17 12:54:16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优质8篇)

教案中的教学资源选择和利用要恰当,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素材支持。高二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备课能力。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篇一

1.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

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篇二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篇三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1、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

2、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3)引导幼儿感知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3、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2)引导幼儿探索量具的不同与测量的结果有关,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4、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

(1)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2)引导幼儿互相合作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表(三)。

1、本活动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现成的,有的是和幼儿一起准备的,随手可得的,适合日常教学。

2、创设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引发幼儿大胆参与尝试。活动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通过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让幼儿尝试测量,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或宽,并做记录——不同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并做记录——自选工具测量自选的物体。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到最后大部分的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获得了有关自然测量的经验,通过测量、记录比较明白了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动中的材料有:铅笔、纸条、吸管、长条积塑、绳、小棒、纸筒等等,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看、想、说、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幼儿在测量时都忘记了地板是脏的,有的跪着量,有的趴着量,看着他们那么专心的样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们要蹲着量。

4、教师还是紧张语速较快,测量方法讲得不够清楚,第一次测量时对幼儿提的问题给予了回避,教师不能灵活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语言还是不够简练,说的话还是比较多。

“自然测量”这个活动,是2006年xx市幼儿园“教坛新秀” 张秋云老师在参加评比中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教材选自大班科学领域。该活动以生活化为主导思想,以来自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物品作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操作材料互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该活动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四点: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篇四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篇五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篇六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材料准备:

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篇七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物体的兴趣。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延伸活动: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大班数学课自然测量教案反思篇八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

(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