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

ID:492164

时间:2023-06-27 13:01:34

上传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一

峡口中学

石伟俊

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学习柴生芳先进事迹活动中,我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太宗皇帝留在《魏征传》里的这句话:“魏征死了,朕少了一面镜子。”是啊,魏征的死使唐太宗少了一面镜子,柴生芳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全中国的干部都少了这样一面镜子,一面舍己为公、亲民爱民、爱岗敬业的明镜,值得欣慰的是柴生芳同志的精神永远感召着世人,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为人民服务的作风。通过“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使我充分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如此大的提高,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作为执政党对群众工作是如此的重视,把培养和造就好的领导干部当做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实践。何为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敬业,这就是爱岗!什么又是为人民服务?只有把老百姓看成父母、兄弟姐妹,要以百姓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改进工作、改善服务,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方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如何学习他?通过对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党员干部必须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挑起重担子,担起重责任。在实现中国梦的光荣征程上,党员干部的表现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效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梦想照进现实,党员干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领路人,应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像柴生芳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为每一个学生做好服务,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好服务,为本年级教师、本备课组老师做好服务,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做好优质服务的一切准备。作为一名教师,柴生芳同志对人民群众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要坚定宗旨意识,始终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的主心骨。

在前,积极带领临洮人民走向富裕,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柴生芳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柴生芳同志,无论是在国外留学,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他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柴生芳同志对自己、对家人非常严格,他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作为党员教师也要像柴生芳同志那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树好自身形象。

2014年9月9日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二

为民 爱民 一生不变的公仆情怀

——追记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

兰辉,人如其名,他有着兰花一样的品格,把太阳一样的光辉献给了北川人民。

18岁参加工作,从教师到团县委书记,从通口镇党委书记到县史志办主任、县政府办主任,再到副县长,兰辉从未离开他挚爱的故土,从未离开这片大山。

xx年5月23日,兰辉带病到山区乡镇调研村道建设、检查汛期安全生产,不幸跌入唐家山堰塞湖中,年仅48岁的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他的身影也永远镌刻在了座座羌山之间。

生命最后时刻  他还在为群众安全奔波

xx年5月22日,兰辉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23日午后至24日,北川有一次明显的中到大雨,局地暴雨,请各地提前做好防汛和地质灾害预防。兰辉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他越想越急,随即打电话给交通、安监部门负责人,约定第二天一早下乡。

23日早上8点,兰辉一行就匆匆出发了。车刚刚驶过北川老县城,兰辉的额头就开始冒汗,他紧紧抓住座位上方的拉手,弓着身体。几分钟后,汽车驶进邓家加油站,他急忙提着药包到卫生间换药。十多分钟后,兰辉回到车上,大家都劝他:“兰县长,你回去休息吧!今天的检查我们去就行了。”他摇摇手说:“没事,药已经换了,我们慢点就行。”大家只好又跟他一起上了车。从曲山镇治新村到邓永路塌方体,再到漩坪乡插旗岭,最后赶到白坭乡时,已是中午1点,可兰辉只吃了一碗汤泡饭。大家知道,兰辉患有严重的肛肠疾病,并且刚动过手术。

下午3点左右,兰辉一行沿唐家山堰塞湖左岸环湖路返回,由于长时间路途颠簸,加上天气闷热,兰辉在车上不停地变换坐姿。当车开到漩坪乡杨柳村时,兰辉实在受不了了,就叫驾驶员停车,匆匆提着药包下车找地方换药。

约20分钟后,同车的北川县安监局副局长金晓宁感觉有些不对劲,几经寻找,在靠近悬崖边的一个拐角处,金晓宁看到了那个装药的塑料袋。金晓宁的心揪紧了,他把头伸出悬崖边,崖底是数十米深的唐家山堰塞湖。让人绝望的一幕出现在金晓宁眼前:兰辉的那件花格衬衣漂在水面上。

“如果当时我能阻止他就好了……”当兰辉的遗体被打捞上岸后,匆匆赶到的北川县安监局局长陈国兴泣不成声。然而,他心中清楚,倔强的兰辉是阻止不住的。

当天夜晚,北川狂风四起,大雨瓢泼,仿佛在痛哭失去这样一位好干部、好儿子。

公仆情怀  始终为群众的福祉而奔波

xx年5月12日,时任北川县政府办主任的兰辉带着客商在曲山镇东溪山考察项目。地震发生后,看到东溪山山崩地裂,大家都以为兰辉已经遇难。直到5月13日,转移出来的群众带来一张由兰辉写的纸条,大家才知道他还活着。5月14日,他翻山越岭,带领100多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出大山。回到县城后,一个噩耗却向他袭来:母亲和嫂子不幸在地震中遇难。他擦干眼泪,随即到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投入工作。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三

柴生芳同志因公殉职后,先后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甘肃日报》、甘肃广播电视台、《定西日报》、定西电视台等34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短时间内,网上舆情从部分怀疑到多数肯定、从充分肯定到普遍赞扬、从一致赞扬到高度认同,呈现出群众自发悼念、干部竞相学习的感人场景。

8月28日,根据中央领导批示和省委领导的指示,按照中宣部通知,省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带领定西市、临洮县相关负责同志,赴中宣部就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情况进行了专题汇报,并听取了中宣部及相关部委有关负责同志对该典型下一步宣传的意见。作为临洮县的代表,我也参加了会议。

这次汇报对接会于28日上午在中宣部召开。中宣部宣教局局长陈瑞峰、副局长常戍,中央群教办宣传组成员、中宣部新闻局三处副处长罗林,新闻局一处处长申展利,中组部新闻办副主任叶延禄出席会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范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美萍以及其他业务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委宣传部向会议提交了《甘肃省委宣传部关于将柴生芳同志列入全国重大典型进行宣传的请示》、《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宣传工作方案》两份文件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两份事迹材料。

会上,范鹏同志向中央部委有关负责同志汇报了柴生芳同志的感人事迹、甘肃省委对学习宣传的部署及目前宣传进展、下一步打算。就柴生芳同志的事迹,范鹏同志从知民意暖民心的海归博士、实打实破难题的实干县长、拒浊富守节操的人民公仆等几个方面作了全面介绍,认为他是全省广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基层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典型,是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关于甘肃省在学习宣传的部署方面,范鹏同志作了详细汇报。省委书记王三运在第一时间做出重要指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连辑,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吴德刚,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建华及时传达王书记的指示精神,迅速部署,分头安排,核实事迹,抽调省内媒体开展宣传。8月26日省委常委会研究追授柴生芳同志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关于下一步深入宣传柴生芳同志事迹,范鹏同志也作了汇报,提出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建议将柴生芳同志作为全国重大典型,纳入“时代楷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宣传计划,在全国大力宣传;在北京举办主场报告会,在省内及天津、湖南、青海等地举办巡回报告会;编辑出版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图书、制作播出电视专题片;组织创作反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的文艺作品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美萍和我从典型定位、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等方面作了补充发言。

在听取汇报后,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中宣部宣教局局长陈瑞峰等先后讲了意见,对柴生芳同志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省、市、县前期所做的工作,并对下一步在全国层面大力宣传这一典型提出了具体意见。

中央部委有关负责同志在讲话中认为,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是过硬的、立得住的,他的事迹感人,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典范。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基层干部的负面信息较多,有很多基层的干部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却都被湮没在这种负面报道中,所以非常需要正面报道。当前,甘肃涌现出柴生芳同志这样的典型,意义非常重大。

中央部委有关负责同志认为,甘肃对柴生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从柴生芳同志8月15日去世到今天,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省、市、县的前期宣传已很充分。这一典型符合中宣部对重大典型宣传的推出条件,同意将柴生芳同志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宣传,可以考虑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第一个重点推出。

开会结束返回后,我反复考虑,觉得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坚持以新闻宣传为主,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等多种宣传方式相配合,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柴生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典型、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浓厚氛围。

一是新闻宣传。在已有报道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柴生芳同志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广泛挖掘感人故事,搜集生动细节,积累新闻素材,为各级媒体集中采访报道做好了铺垫。在各级媒体集中刊发报道后,县广播电视台、临洮党政网等县属媒体及时转载重点报道和重要评论,并在“临洮新闻”等栏目中,采取通讯、特写、侧记、述评、图片等多种方式,继续刊播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传播柴生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放大主流媒体声音。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积极开展具有网络特点的宣传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同时,建立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宣传工作新闻通气会制度,每周召开两次,通报学习宣传进展情况及需要重点宣传的事例,提出对重要采访活动的宣传要求,提供新闻线索,并组织实施。

二是社会宣传。举办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中宣部和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领导下,省委宣传部牵头,定西市、临洮县配合,成立由柴生芳同志家属、同事、同学代表以及群众和媒体记者代表组成的先进事迹报告团,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进程,在甘肃各地作巡回报告,并在北京作主场报告。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做好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宣讲工作,同事主要从工作方面入手宣讲,下属主要介绍精准扶贫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先进事例,家属主要从生活方面入手宣讲,同学好友主要介绍求学、为人等方面的事迹,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的、从细节方面入手宣讲,群众代表主要介绍柴生芳深入群众当中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解决群众诉求及“双联”行动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省、市宣传部门,推荐柴生芳同志入选甘肃省第二批“最美人物”,在中央媒体集中报道期间予以发布,同时参加“感动甘肃·2019十大陇人骄子”评选。协调省、市委宣传部,以甘肃省委名义,向中宣部汇报,推荐柴生芳同志为“时代楷模”。同时,积极向“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干部”等宣传平台推荐,最大限度地扩大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三是文艺宣传。在中宣部、中组部和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指导下,配合省、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柴生芳》,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组织县电视台拍摄反映柴生芳同志儿时、学习、留学、工作以及牺牲后群众反响的专题纪录片。组织创作反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的文艺作品,以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为原型,创作一部报告文学、拍摄一部电影、推出一部舞台剧,以文艺形式生动宣传柴生芳同志一生体现的优秀精神品质。组织县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各单位党员干部,撰写一批向柴生芳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文章,在市级以上报刊及“临洮党政网”刊登。县教体局组织学校师生撰写向柴生芳同志学习的心得体会文章。组织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挖掘柴生芳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夙夜在公、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创作出一批小说、诗歌、散文、快板、花儿等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四

8月15日早上9点20分左右,接到了柴生芳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我倍感震惊,沉痛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可他终究还是离开了,怀着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临洮人民的深深眷恋,带着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和对家人的遗憾愧疚,柴生芳同志匆匆地走了。

柴生芳同志已逝,他留给人们的记忆却依然鲜活,铭刻在每一个爱着他、尊敬他的人心里,他的印记将在这片他为之奋斗过的土地上长存,他的敬业故事将永远留在临洮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激励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奋进。当柴县长的灵车从县城缓缓驶过的时候,街道两旁挤满的送行群众无不为之惋惜,“柴县长一路走好!”,“临洮的好县长、人民的好儿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是每一位临洮人民的肺腑之言,这是对柴县长最诚心的认可和最大的赞誉。能得到群众的褒奖,能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一个党员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基层干部取得的最大政绩,柴生芳同志他做到了。

柴生芳同志已逝,但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却浩然长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扎根黄土、勇于奉献,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来到苦甲天下的定西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八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他牢记宗旨、甘当公仆、一心为民,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我县任县政府主要领导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80%的行政村,行程4万多公里,坚持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第一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始终勇挑重担、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临洮人民争项目、引投资、修道路、解难题;他始终艰苦创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工作中一心为公、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生活中简单朴实、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对待同志谦逊真诚,不自恃清高,对待群众诚恳热情,不摆架子、耍威风。他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杰出楷模,是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活典型。

由此想到,我作为一基层乡镇领导干部,我们应该学习柴生芳同志,应该将学习其精神与学习科学社主义理论相结合、与加强自身信念修养和推进全镇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本职岗位相结合,学习并在工作中发扬他那种扎根基层、甘于平凡、耐住寂寞、踏实工作、任劳任怨、心系百姓、为民谋利、创新进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从本职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为家乡的发展做一点贡献、为家乡的人民谋一些福祉。

柴生芳同志在他的第22册工作日记封皮上写道“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身体的消亡无惧,精神的永存可贵,柴生芳同志担得起这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在临终前,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柴生芳同志可以这样告慰自己。

柴生芳同志是甘肃庆阳宁县人,是全县文科状元,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留洋博士,20xx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省城兰州,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来到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的定西。在临洮工作的3年来,他的身影遍布全县323个村的各个角落,南至南屏镇的划不着山庄、北至中铺镇的王家沟,村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无不闪着他忙碌的身影、关切的眼神。他那语言朴实、记录详尽的30本170多万字的工作日记记录了他在临洮几乎所有的工作轨迹。我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柴生芳同志深知道路建设是全县人民致富的关键,多次衔接争取到“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入户率已达70%以上,完成涉及3万多户10万多人的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协调惠农贷款15亿元,制定精准扶贫计划等,为全县未来的快速发展蓄积了无穷动力。“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开门办公、马上就办”是柴生芳同志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在柴生芳同志的带领下,在县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之下,我县的各项工作正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然而,当文化底蕴深厚的临洮正踌躇满志地走向新的发展的春天的时候,一声惊雷,将全县人民震呆了:为临洮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呕心沥血带领全县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县长柴生芳,却永远地离开了!柴生芳同志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学习柴生芳同志的事迹,我对他日记中发自肺腑的心声特别留意。从他“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他为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感受到了他勤奋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他“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每年不能保持7%的更新,就难以担当重任。学习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的记录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勤奋好学、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品质,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认识得到了提高。从他“此木生芳留千古”的豪言壮语中,我体会到的是他有理想、有抱负,锐意改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从他“父爱如山”的四个“大”字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为人父却不能陪同守护的歉意,是他为人子却不能膝前尽孝的自责,是他舍“小爱”表现出的“大爱”。

这一段时间,我仔细回忆了与柴生芳同志交流的点点滴滴,认真地在各大主流媒体和报纸上寻找着他的身影,不断学习领会他那种高尚、无私的个人品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优秀共产党人的影子,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他们都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为党员干部立下了永恒的标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与正气了。在当下轰轰烈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柴县长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诚践行着,他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柴生芳同志离去的噩耗牵动全县人民的心,他的优秀品质涤荡着太多党员干部的思想,他的光辉事迹激励着无数干部群众。作为我,作为一名与柴县长有过亲身交流的乡镇党委书记,在悲伤之余所想到的最多的就是今后要以柴生芳同志为榜样,以柴生芳同志为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大力发扬“三苦精神”,在自身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五

2014年8月15日凌晨,连续工作17个多小时的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同志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他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的。

2014年8月15日凌晨,连续工作17个多小时的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同志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8月18日,从临洮到定西沿途几十公里上万名老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打着“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横幅,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8月26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追授柴生芳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柴生芳同志学习。

知民意暖民心的海归博士。学业有成的柴生芳,怀着回报家乡的愿望回到甘肃,主动申请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作为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为了尽快了解基层、融入百姓,“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成了他工作的常态。在临洮工作的三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写下了29本工作日记。每次下乡前,他都要提前做足功课,详细查阅村上的人口、耕地、贫困状况、发展历史等资料,甚至在笔记本上亲手画出地图。临洮县窑店镇翻山村支书胡兴亮动情地说:“柴县长对我们村的情况非常熟悉,让我这个村支书很惊讶,真是把群众的事放到自己心上了哩。”柴生芳下乡不管路有多远都要亲自去看看,车能去的车去,车去不了的就是步行也要去。临洮县南屏镇康家沟村一个只有12户村民的村民小组,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大家都不愿意去被人们称为“划不着山庄”,柴生芳却徒步4个多小时,入户走访了住在半山腰的8户群众,准确掌握了村里的实情。当地的群众和他开玩笑说:“县长都到我们庄子上来了,我们再不能叫划不着了”。柴生芳进村入户不是走一走看一看就完事,而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记,直到把村上的资源秉赋、产业状况、村情民意都搞清楚才离开。辛店镇苟家山村文书刘新民说:“柴县长每次到村里来,不是走一家两家,而是挨家挨户转,看见田间地头有人,就赶紧过去,除了问生产生活上的事,还会问群众有啥意见,每次都很认真地记。”翻开他近年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张家3头牛、李家地2亩之类的农家流水账。为了真正融入百姓,他穿着“老土”衣服,说着本地土话,在群众眼里就是个地道的临洮人。曾赶往60公里外为柴生芳送行的辛店镇苟家山村村民苟胜利说:“他进门一屁股就坐在我家的烂沙发上,一点没啥官架子”。即使在办公室,他也长期坚持“开门办公”,随时接待来访群众,他经常说“不能和群众之间隔堵墙”。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下来,柴生芳对全县323个行政村的情况了然于胸,在一件一件解决群众具体困难的同时,围绕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思路,提出了“五个到村到户”的思路和“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机制,根据调研情况将所有村分为扶贫示范村和潜力村两种类型,标明发展方向,制作成地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天天研究、时时琢磨。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临洮县被省上确定为“精准扶贫示范县”。

拒浊富守节操的人民公仆。柴生芳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接受他人财物,甚至使人觉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经常说:“如果我爱财,我就不从国外回来了。”他刚到临洮,就有人在他的车上放了一些土特产,并给司机说跟领导说好了。柴生芳知道后十分生气,很严肃地批评司机,让他退了回去,从此“约法三章”:“今后车上一律不能放别人送的东西。”从那以后,在柴生芳坐的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妻子祁雪莉印象最深的是,柴生芳曾对她反复叮嘱:“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这个底线,他俩一直在坚守。“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这句写在柴生芳笔记本上的话,更是他对清白做人、清廉为政的恪守。他长期在外工作,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与哥哥一起生活,他们家的房子一到雨天就会漏水,至今也没有来得及翻修。柴生芳始终坚持吃在食堂、住办公室,单位统一安排的公寓几乎就没有住过,他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办公室里的灯每天都亮到凌晨。到村上调研,他经常自带馍馍、矿泉水,有时候入户路远不能回县城时,就到附近村民家吃顿家常饭,临走时总是不忘支付饭钱。今年8月4日,柴生芳在北京出差时,感到身体不适去同仁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他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告诫他病情严重一定要立即治疗,但因工作确实太忙他顾不上治疗就赶回了临洮,本想等忙完这一阵再抽时间去医院,可这一拖就拖到了生命的终点。而这之前,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负荷运转,几个月都没有休息了。今年6月6日,是他女儿三岁的生日,已经很久没见到爸爸的女儿吵着要他陪着过生日,他却告诉女儿爸爸工作忙顾不上,等到周末回家一定陪你补拍生日照,可谁也不曾料到,这个机会却永远错过了。

柴生芳同志已逝,但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却浩然长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扎根黄土、勇于奉献,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来到苦甲天下的定西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八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他牢记宗旨、甘当公仆、一心为民,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我县任县政府主要领导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80%的行政村,行程4万多公里,坚持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第一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始终勇挑重担、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临洮人民争项目、引投资、修道路、解难题;他始终艰苦创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工作中一心为公、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生活中简单朴实、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对待同志谦逊真诚,不自恃清高,对待群众诚恳热情,不摆架子、耍威风。他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杰出楷模,是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活典型。

由此想到,我作为一基层乡镇领导干部,我们应该学习柴生芳同志,应该将学习其精神与学习科学社主义理论相结合、与加强自身信念修养和推进全镇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本职岗位相结合,学习并在工作中发扬他那种扎根基层、甘于平凡、耐住寂寞、踏实工作、任劳任怨、心系百姓、为民谋利、创新进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从本职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为家乡的发展做一点贡献、为家乡的人民谋一些福祉。

柴生芳同志在他的第22册工作日记封皮上写道“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身体的消亡无惧,精神的永存可贵,柴生芳同志担得起这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在临终前,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柴生芳同志可以这样告慰自己。

柴生芳同志是甘肃庆阳宁县人,是全县文科状元,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留洋博士,2003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省城兰州,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来到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的定西。在临洮工作的3年来,他的身影遍布全县323个村的各个角落,南至南屏镇的划不着山庄、北至中铺镇的王家沟,村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无不闪着他忙碌的身影、关切的眼神。他那语言朴实、记录详尽的30本170多万字的工作日记记录了他在临洮几乎所有的工作轨迹。我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柴生芳同志深知道路建设是全县人民致富的关键,多次衔接争取到“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入户率已达70%以上,完成涉及3万多户10万多人的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协调惠农贷款15亿元,制定精准扶贫计划等,为全县未来的快速发展蓄积了无穷动力。“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开门办公、马上就办”是柴生芳同志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在柴生芳同志的带领下,在县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之下,我县的各项工作正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然而,当文化底蕴深厚的临洮正踌躇满志地走向新的发展的春天的时候,一声惊雷,将全县人民震呆了:为临洮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呕心沥血带领全县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县长柴生芳,却永远地离开了!柴生芳同志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学习柴生芳同志的事迹,我对他日记中发自肺腑的心声特别留意。从他“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他为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感受到了他勤奋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他“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每年不能保持7%的更新,就难以担当重任。学习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的记录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勤奋好学、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品质,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认识得到了提高。从他“此木生芳留千古”的豪言壮语中,我体会到的是他有理想、有抱负,锐意改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从他“父爱如山”的四个“大”字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为人父却不能陪同守护的歉意,是他为人子却不能膝前尽孝的自责,是他舍“小爱”表现出的“大爱”。

这一段时间,我仔细回忆了与柴生芳同志交流的点点滴滴,认真地在各大主流媒体和报纸上寻找着他的身影,不断学习领会他那种高尚、无私的个人品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优秀共产党人的影子,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他们都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为党员干部立下了永恒的标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与正气了。在当下轰轰烈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柴县长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诚践行着,他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柴生芳同志离去的噩耗牵动全县人民的心,他的优秀品质涤荡着太多党员干部的思想,他的光辉事迹激励着无数干部群众。作为我,作为一名与柴县长有过亲身交流的乡镇党委书记,在悲伤之余所想到的最多的就是今后要以柴生芳同志为榜样,以柴生芳同志为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大力发扬“三苦精神”,在自身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2.学习柴生芳心得体会作文

3.柴生芳观后感

5.临洮县长柴生芳吃饭的故事

7.关于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六

柴生芳满头大汗地爬到临洮县最偏僻的“划不着山庄”;柴生芳站在田间地头和群众仔细攀谈;柴生芳侧着身子边听群众说边记下笔记……大屏幕播放着柴生芳生前的事迹短片,看着一幅幅柴生芳走村入户的画面,看着柴生芳去世后临洮人民万人空巷的沿街送别,泪水就在敬一丹的眼眶里打转,这位亲民、爱民的好县长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她。“在短片里,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这位县长说话,但是很多镜头,都在记录他在倾听。他在听,听得见,听得进,听得懂。”敬一丹深情地说。

祁雪丽长叹一口气,含着眼泪说:“我就说,你的爸爸是个非常非常好的爸爸,他特别特别的爱你和妈妈,特别爱我们的家。你的爸爸是一个勤奋好学、有责任心、善良、有理想的人,我会告诉我的孩子……”祁雪丽的回答,让演播大厅一下子安静下来,在这不寻常的安静中,人们忽然意识到,敬一丹哽咽了。谁都没有想到,这位身经百战的主持人此刻眼睛里噙着泪水,泪光在闪烁。她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感情,用哽咽的声音动情地说:“雪丽啊,这关要一关一关地过。等孩子长大有理解能力了,你可以告诉她,你的爸爸是受人尊敬的‘时代楷模’!”雷鸣般的掌声像浪潮一样在全场响起,心灵的震撼让每一位在场的人都深深地被感染,久久不能平静,此刻的演播大厅成了眼泪的海洋。

接下来,现场朗诵了中国楹联协会为柴生芳制作的两副对联:

“瘠土生春,尽浇心血为民语;公仆践诺,但以勤廉立楷模。”

“夙夜在公,为国为民甘奉献;辛勤不怠,论行论德仰凤仪。”

此时站在一旁的敬一丹低头悄悄擦去了眼角的泪水。

在接下来的主持中,敬一丹更是几度哽咽,甚至一度下台调整情绪……

敬一丹的眼泪,是为这位亲民为民、受人民爱戴的好县长而流,是为这位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而流。此刻的眼泪,是感动,更是一种铭记,一种告慰。

眼泪不会忘记。柴生芳,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七

我叫龚彩琴,是临洮县辛店镇苟家山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也是柴县长的“双联户”。这些天,虽然柴县长不在了,但是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想起他来我家嘘寒问暖、关心我们的一幕幕往事。

记得是2019年上半年的一天,我正在院子里收拾秸秆,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走进了我家院子。“你是龚彩琴吧,我是你家的联系干部柴生芳。”他和蔼可亲,声音洪亮,让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话,只是小声地答应了一声。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我才知道,这个人是我们的县长,我家是他的联系户。

我赶紧整理了一下家里的沙发,让柴县长坐下。柴县长一边坐下,一边耐心地介绍“双联”行动的内容。他仔细询问了我家的情况,一边问,一边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写写画画。他一点也没有架子,就像一个普通人,跟我们聊着家常。很快,他的亲切打消了我内心的顾虑和紧张,我仔细地向他说了家里的情况。

柴县长问我今后有什么打算,我心里没底,说:“想着种几亩药材,又害怕种了没价钱,卖不出去。想养几只羊,家里又没钱。”柴县长听了对我说:“你的想法很好,很符合实际,你放心大胆的种药材,现在行情不错,一定能卖上好价钱。”听到县长的支持,我的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

柴县长的到来,他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到了精神依靠,我的生活又一次充满了希望。

柴县长走后,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柴县长的期望,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不让他担心。今年初,我按照柴县长的建议,种了6亩药材,现在长势非常好。5月份,我用卖药材攒下的一万多元,重建了3间东房,修建了院墙,院里一下子整齐了许多。

我把家里的变化,跟柴县长在电话上说了一下,柴县长听了非常高兴。他还告诉我:我家符合危房改造条件,已经列入了补助范围,估计年底能补助1万多元。真没有想到,柴县长会把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事情装在心上!我说把院子完全收拾好了,再请你到家里看看。

2019年,腊月二十三“小年”的一天,那天天气很冷。村里人忙碌着,准备过年,我也在忙着收拾院子。突然,我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转身望去,一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柴县长!”我激动地迎了上去。

“彩琴,过年好啊!”柴县长远远地伸出了手。我赶紧把沾满土的手在衣襟上擦了擦,柴县长笑着说:“擦什么擦啊,我也是农民,沾点土没关系的!”他握着我的手说,“快过年了,我来给你和大娘拜个早年,看看你们的年货备齐了没有?”柴县长又是问候婆婆的病情,又是鼓励我,让我好好操持家务,务好庄稼。还是和前几次来我们家一样,他连口水都没喝,留下了带来的几样年货,就走出了大门,很快消失在冰天雪地中。

柴县长不仅关心着我们贫困户,村里的发展也时刻牵动着他的心。记得有一次,柴县长在“双联”会议上说:“当前苟家山最急迫的是修路、建桥、打坝,还有把学校、卫生室、文化室建起来,这是苟家山这两年的六件大事,一定要抓好”。如今,在柴县长的帮助下,困扰了全村几十年的泥土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漂亮的太阳能路灯把整个村子装扮得面目一新,新建的“民心桥”方便了乡亲们出行。

忙完了修路、建桥,柴县长又忙着帮我们建学校、建卫生室、建文化室,还和我们一起想办法,派人教我们种药材百合、发展养殖。在柴县长的引导下,我们村上新建了很多养殖暖棚,家家户户开始养羊、种药材。苟家山村的生活条件,开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然而老天爷却是那样的不公平,当我在柴县长的鼓励下,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当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老天爷却夺走了柴县长宝贵的生命。我家的新房子,他没有看到;新硬化的道路,他没有看到;正在建设的学校,他也没有看到……他答应过道路修好后,要来苟家山看看,然而他没有来。

8月17日那天,当我得知柴县长离去的消息,我突然觉得我的精神支柱瞬间倒塌,我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一下子泪流满面。

柴县长,你为什么这么匆忙地走了,走得那么突然,走得那样让人心碎。我想念你,想请你到我家的新房子里坐坐,让我为你倒一杯,总是没有机会倒的水;柴县长,我想念你,想请你到我的中药材地里看看,那里有你为我播种的希望。柴县长,我们的好县长,你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我们怀念你,永远也不会忘记你!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八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展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原最后的倔强;一生清贫一份坚守,做真正的自我,展示坚定与无悔,那是张桂梅的伟大写照。

燃烧自我,蜡炬成灰泪始干。

张桂梅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是她四十岁前的人生写照。1996年,张桂梅选择到条件艰苦的华坪县任教,本为了冲淡心中丧夫之痛。但是她看到山区老乡对教育的期盼,感受到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于是选择扎根下来。她抓住自己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即使遭受病痛的折磨,她也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大爱无私。

公而忘私,不辞辛苦入山林。

为了让那些女孩有受教育的机会,张桂梅每年寒暑假都深入大山做家访,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带进大山。她走过十几万公里的艰难山路,走进一千多名学生家里。家访途中,她发过高烧,摔断过肋骨,甚至病发昏倒在路上,但她脚步从未停下。她要改变大山深处根深蒂固的思想,改变大山深处女孩及下一代的命运。就这样,她不辞辛苦,始终走在大山教育的第一线。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辛勤耕耘。

信念如铁,一片丹心向阳开。

20__年女高办学不到半年,17名教师跑了9个,面临瘫痪。但她未曾想过放弃,她心中一直坚守着“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的信念。她意外发现剩下8人里有6名党员,张桂梅开始鼓励他们发扬战争年代党员守阵地的精神,最终守住了这块教育扶贫阵地。群山里的这所小小女子高中也从此成了红色精神高地。曾有人说女高“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政府苦办”。但张桂梅全凭理想信念才撑下来。她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持不懈。

在华坪女高,每位孩子都会说那句口号:我们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她们从大山飞出去,飞得越来越远,是因为有张桂梅校长和千千万万的基层教师用双手在托举着她们的人生之路,他们像光一样温暖了整个世界。

张桂梅用她拳拳热血之心回报华夏,将人生岁月赠予祖国山河。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九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人们感动于老英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佩老党员一辈子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境界。

20__年12月份,因来凤县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深藏功名60多年的战斗英雄――张富清老人。一个红色的包裹,里面装着的是张富清老人“九死一生”的赫赫战功。

1954年张富清可以有多种转业选择,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可以回陕西老家尽孝,但张富清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

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张富清有四个子女,除大女儿长期患病外,两个儿子成为县里干部,一个女儿成为医院职工,均通过全国高考、公开招考等方式,没有一个在父亲任职过的单位工作。

伟大和平凡、赫赫战功和质朴寻常,在张富清身上形成强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离开战功的63年,变化的是他的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职责使命的坚守。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英雄的关切和敬意,对全社会凝聚奋斗新时代强大力量的殷殷期许。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将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甘于奉献的良好氛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张富清为榜样,积极弘扬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淡泊名利、砥砺前行,努力做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向老英雄张富清同志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刻苦奋斗实现一个个不平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最新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汇总篇十

魏德友身上的精神品质令人敬佩,这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魏德友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

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的黄昏,是一种空旷而孤寂的美。

当橙红色的日轮坠向辽阔的地平线,草原深处的凉意渐浓,黑夜张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吊的白杨昂首坚挺,流连淡淡的夕照。

踏着彩霞的余辉,草原的牧民们挥鞭赶着牛羊,从萨尔布拉克草原毗邻边境线的春秋牧场迁移到别处的夏季牧场。

一望无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岁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只羊。守边了半个多世纪,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习惯了孤独的生活。

用木条插上了羊圈的门,魏德友回到自己居住的土房,一骨碌躺到了床上。门外羊圈里时不时传来一两声低吟。除此之外,草原寂寂,四野悄悄。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线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点的边防军队,护边员的巡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牧民们搬走后,草原变成了“无人区”,发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对较大。塔城裕民县边防大队政委叶尔那说。

魏德友是主动选择留下来的。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就是巡逻”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来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

几个月前,3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往边境方向走,魏德友扯着嗓子、一路小跑,在铁丝网跟前截住了他们,劝他们离开。

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边境最危险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说,他和守边牧民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

1973年,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等到飞机离开后,他在盘旋区域内寻觅可疑迹象,发现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向连队汇报展开地毯式搜索,最终可疑的人退回到边境线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没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边遭遇暴风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个多小时。儿女担心父亲的安危,央求他回家养老,但一直没能说动。

魏德友的妻子刘京好告诉记者,对边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边境看看,就感觉少了点东西。

“现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说完向着羊群小跑一阵,像是示意记者:自己身体还硬朗得很。

魏德友脖子上总挂着1台黑色收音机。这是两年前赶集的时候花80块钱买的。收音机掉漆的地方锈迹斑斑,坑坑洼洼的摔打痕迹记录着岁月的磨砺。

对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来说,收音机是除妻子刘京好之外的另一个“老婆”——放羊的时候,巡边的时候,种菜的时候,机子不会离身。

“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开着。”草原上信号不稳定,只能搜到4个台,但有新闻、能听歌,魏德友已经知足了。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兵二连屯垦守边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坏了50台收音机。

年代不同的50台收音机,是魏德友52年守边历史的见证。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30多名战友远赴万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垦戍边。

紧接着,他从老家接来刘京好,在边境安下了家,养育了儿女。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几十年来,老两口很少外出,想孙子孙女了,就让他们过来住上几天。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简陋的家。

用报纸糊的“天花板”已经泛黄,1张木头桌子歪扭地立在坑洼的泥土地面上,家里只有4张凳子,来人多了只能坐床上。

房子里没有通常照明电。窗台前6伏功率的太阳能发电机每天只供两个灯泡的简单照明和手机充电;除了收音机和手电筒,房里再也看不到其他电器。

夫妇俩吃的米面需要小女儿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又咸又苦的盐碱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而原本,他们可以过比这好得多的生活。

从兵团退休的时候,魏德友每月能领到将近3000元的退休工资,加上妻子刘京好的2019元,足够老两口安享晚年。

魏德友在连队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没有去住过1天。

前几年,刘京好感染了布鲁式杆菌。这种寄生在生羊肉的病菌发作起来会导致发高烧、浑身疼痛。刘京好时常要到城里的医院住院,留下老伴一个孤零零守边。

魏德友在连队放过牛羊、喂过猪,退休后还替别人打工代牧过。魏德友的手一次粉碎草料的时候被卷进了机器里,拔出来后10个手指头都血肉模糊,露出了白骨,右手食指只剩下了半根。

艰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从未让魏德友退缩过。“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这个信念一直植根在这名老党员的心里。

今年76岁的魏德友是一六一团一名普通党员,自1964年从军区转业到一六一团原兵二连工作后,他和妻子刘京好坚守在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是魏德友半个多世纪生活的真实写照。

1982年,一六一团原兵二连交裕民县吉也克镇管辖,原兵二连百余户群众陆续撤离。魏德友主动选择留了下来,买了3头牛、20只羊,在这里放牧巡边。

原兵二连党支部撤并后,魏德友几十年里没少交一分钱党费。“我是一名党员,时时处处要做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事。”魏德友说。

52年来,魏德友倾力做好一件事——为国守边防。他用实际行动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他和刘京好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52年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堵截临界牲畜上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至今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我就是在放牧时多操了份心,这是一名党员的责任。”魏德友说。

“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过这样的苦日子图啥哩?”有人这样问他。

魏德友的回答很简洁:“守在这里心里踏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