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莫言读后感大全(13篇)

专业莫言读后感大全(13篇)

ID:5141646

时间:2023-10-23 11:09:03

上传者:影墨 专业莫言读后感大全(13篇)

奋斗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只有拼搏才能收获成果。奋斗需要团结和合作,与他人共同努力,互相激励和支持,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奋斗的经典语录,希望能够激励大家不断进取。

莫言蛙读后感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不得不拜读一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当我读《红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时候,我为其充满速度的叙述、斑斓的意味、锋利的究诘和卓越的语言才华而兴奋不已。

小说的名字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个澳大利亚网友,他说,每10个加他的好友,就有4个中国人。我说,大概你特别受中国人欢迎吧。他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当时,我几乎忘了中国人几十年来为计划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小说中一段纠结的感情。这段情不是秦河对万心的忠诚,不是陈鼻对王胆的呵护,不是万足对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装进信封,等待小狮子的回信,可是,没有,直到小狮子嫁给万足,也没有给王肝回过只言片语,因为王肝的信小狮子一封也没看到,信全被万心扣下了。没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令人费解的是,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说中一场无法忘却的过往。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虽然我生在90年代,没有亲身经历那时艰辛的种种,但从长辈的口中我也了解很多。比如吃,爷爷奶奶说他们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莫言蛙的读后感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

《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时下,小小说的“小小说腔”令人生厌。这是一篇无“腔”的小说,真正的大家手笔。记得莫言曾经说过,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篇带“腔”的小说。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

莫言的《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莫言写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象那个装白菜的“结满了霜花的腊条篓子”一样,真实得不敢肆意想象,不许魔幻,只能是本真的再现现实。

《卖白菜》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同侍侯地里的白菜,一同去卖菜。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已贮藏很久了。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的三颗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

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我”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我”的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却源于“我”对那棵小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在想象中真实的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代的北方农村,那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

不舍情: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说:“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如今,它就要成为别人桌上的佳肴了。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作者对它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喜爱,充满了不舍。

自责情:刺骨的寒冷使作者将小白菜跌落在地,无论无意还是有意,这都是不应该的。“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看着母亲那因过度劳累和艰难生活而再也伸不直的背,作者也只能流泪了。“我”的自责之情相信所有人都能够体会。

懊悔情:这次悔恨让“我”至今想起仍沉痛不已。本是心头肉的小白菜,却被人指责;本就瘦弱的小白菜,却被剥了又剥;本来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这都是一个买菜老老太太的所作所为。“我”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你既如此,我又何必诚信呢?再加之生活的贫穷,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不料此事被揭穿,母亲这次哭了。母亲的诚信被“我”摧毁了,她彻底感到悲伤,“我”的内心更是无限的懊悔。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

《卖白菜》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就是在这些冲突中塑造了一个虽然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时代,但依然坚强、慈爱、倔强和信守诚信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颗白菜的时候,母亲内心是很矛盾,母亲何尝不想留下它们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啊。

为了不让“我”哭,她恼怒地喝斥我,用“凛冽的声音”教训我,但是看到“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强调”对我说话,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看出了她既有倔强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在集市上,“我”和那个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之间的语言冲突是最激烈的了,看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的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作者在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后来这件事被揭发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氛之情,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从这些冲突中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文章中的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反映,在矛盾冲突中母亲那坚强、倔强和信守承诺的性格彰显无疑。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对于我而言,莫言和我有太大的距离:天才般的感觉,我没有;超凡的想象力,理解不了;宏大的视野和更加宽广的意蕴,看不懂;山东高密乡的风土人情,不了解。总之,《檀香刑》读起来吃力,难怪有的人说,《檀香刑》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的人才能读,“看《檀香刑》,可能要做好受刑的准备,因为满纸都是既魔幻又写实的粗野文字,看过就如让人让人被粗砂纸打过一遍。”自认为不是内心强大的人,即使我硬着头皮读完了,也是看不懂。

以后读书,不能跟风,要读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

莫言作品读后感

我很喜欢莫言,可是我的老婆不喜欢,说他的小说没有美感,难以卒读。

的确,莫言的小说“看上去很丑”,里面的形象都不怎么光鲜,甚至文学传统里一向光明的母亲形象,在他的笔下,也大打折扣。比如《欢乐》里的母亲,说话漏风,形容邋遢,甚至满身虱子,连老鼠都肆无忌惮地爬过她的身体。而他的乡亲,在他的笔下,都是满嘴“猪屎牙”,长相难看,言辞鄙俗。他甚至诅咒他周遭的绿色,说它是最肮脏的颜色。

可是,他的小说在暴露这些真实的外在的“丑陋”之后,所留下的些微的内在的美,不是更真实和可贵吗?比如言情小说网《欢乐》里的母亲,虽然形象委琐,怕媳妇而且迷信,但是为了送她的小儿子上复读班,去向人乞讨;而且乞讨时讲述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撒谎来欺骗他人的同情;当她的儿子说她“丢人”时,愤怒地打了他。这不是美吗?在那一刻,这个母亲的形象,不比那个所谓的“风流倜傥”,绰号“大学生”的小儿子“永乐”美多了吗?甚至在“他”看来可恶的哥嫂,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让他再复读一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这不是人性的美吗?让他感到少有的温暖,让他欣赏自己的乳房,对所有人,包括他的母亲和蔼可亲的鱼翠翠,不美吗?在都市小说的末尾,附上的中学生习作,正是通常所谓的“在生活中提炼出的美”。可是在这些文字里,哪里有她母亲真实的形象,哪里有她满腹的艰辛?这样的美,是“隔”了一层的美,比正文里的“众多卑微,丑陋掩盖着的美”,深度差多了。

以前,我认为莫言的“大杂烩”总裁小说文字还需要锤炼,那个时候我想到的还只是文字的“精练,美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那就是不应该美化,而是“真实化”。“大杂烩”在某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展现出了部分的真实,但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以赛亚柏林说“真善美”其实并不是统一的,真的,往往不善,不美。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还是应该有所统一的。因为“假”的美,最终还是不美的。要美,还是离不开真。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阅读系列《感恩生活》书中一篇莫言书写的.名为《卖白菜》的文章中的一段小节。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文章里,我们和作者一起体味着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们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中,却经常忘记曾经的清贫。比如说,有人从星级酒店吃饱喝足出来后,看见路旁那些可怜的乞丐,不但不给予他们帮助,甚至还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清贫出生。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吃饭时只挑自己喜欢的菜来吃,不喜欢的便统统倒在泔水桶里。他们都忘记了那首《悯农》诗;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交的高昂花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街上玩,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就给我15元钱吧,同学过生日,我总要意思一下的嘛!”儿子说。父亲叹了一口气:“你们同学怎么天天都过生日呀?唉,这……”“可是同学们都送,我不送礼,多不好意思呀。”儿子恳求道,“爸,求求您了!”父亲无可奈何,只好从皮夹里抽出15元钱来,给了儿子。父亲的嘴里发出一阵叹息的声音:“唉……如今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学会摆阔气,讲排场了。我们当年顶好就送一张自制的贺卡、书签什么的……”

当我们离贫苦越来越远,富裕更能告诉我们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莫言蛙读后感

坐在车上没事干,翻看了一下前一段时间很火的莫言的《蛙》,首先选择看这本书呢,我也承认有一定的跟风因素在里边,莫言拿了诺贝尔奖,然后大家都拿他的书来看,我原本一直都坚定自己决定不看的,但是那天到了图书馆,又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借了回来看,看名著,于我而言呢,是了解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看看在那个时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其实,之所以可以成为名著,相信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我觉得最重要是它也可以映衬将来,也就是作为读者所生活的时代,如果名著仅仅反应作者的时代,那么那些名著一定早就落伍啦。

读着莫言写的《蛙》,书中的主角是姑姑,对于姑姑这个人,怎么说呢,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娃娃,国家支持生育的时候,她帮人们接生,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她就用她自己接生的双手来打胎。我很佩服她,她对共产党的命令是深信不疑,坚信党的每一个决定即便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质疑,当自己的亲人因她而死了,她也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这样一个人,当然就像姑姑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像她那样认真执行党的每一个任务,那样的话,中国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其实好像说的挺对的,想当初要是中国的人口无法收到控制的话,那么到现在发展也是要受到限制的哦。

也许是受到了诅咒,认真执行任务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没有机会生小孩子,小狮子是书中那个“我”的第二个老婆,一心想要为“我”生一个儿子,但是始终是没有,后来索性就采用比较现代化的一个办法代替怀孕。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为了生一个儿子,居然可以接受这样来的小孩。也许这就是时代造就的吧。

相比而言,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我”的第一个老婆王仁美,虽然说这个人比较神经大条,但是怎么说呢,她怀了第二胎,“我”好言相劝之后,还是决定了打胎,只可惜后来没有保住命,唉!

这本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的理想,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姑姑的坚持就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用心的执行党分派下来的任务”,是啊,年轻的时候,姑姑是轰轰烈烈的坚持着,但是老来呢?她开始怀疑自己了,认为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同样,和姑姑一起的小狮子,年轻时和姑姑一条心,但是老了之后,居然做起了完全相反的事情,为了得子,不惜找人代替怀孕,是不是有点讽刺的味道呢?你说这样的人,等到了很老的时候,最最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己引以为荣的计划生育的执行呢?还是最后逆反计划生育的代替怀孕事件呢?他们为国家做的事情,国家感激他们,但是作为一个人,如何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呢?也许真正的伟人是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就像为了统一全国而犯下大量杀生的那些帝王,我想知道,这些帝王们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后悔过呢?也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别人做的个别事情是无法影响时代的前进步伐的,但是这于一个人而言又代表什么呢,所以说在时代背景下看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到这里突然间觉得人真的好渺小哦。

百度了一下关于这篇小说的介绍,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如果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呢,是不是应该在事业,想要成为一个伟人之前,先作为一个人来想一想呢?一个伟人,到了晚年发现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最后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情是对不起谁谁谁,何苦呢?最终的,我们还是只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既然说人对于时代来讲是渺小的,但是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是唯一的,与其让自己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里承担一个可有可无的伟人,何不考虑一下在自己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成就无憾的自己呢?哎,也许要是每个人都先成就了自己,那么可能就来不及成功了吧,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应该谁先谁后。要是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那么岳飞,戚继光这些民族英雄有何以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了。也许这些人的小我和大我是统一的,所以就无所谓以何种形式存在了吧。

莫言《香水》读后感

“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好作家。”——莫言《香水》无疑是这样一本书,聚斯金德无疑也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以气味为线索,以追逐气味为情节,这位德国作家为我们展开了一段充满罪恶的“芳香之旅”。

小说讲述了格雷诺耶传奇的一生。格雷诺耶出生后就被遗弃。在当时的臭气之都巴黎,他在充满丑恶肮脏的环境中成长。奇怪的是,虽然他自身毫无人类的气味,他却拥有极为发达的嗅觉,可以分辨超过10万种以上的味道。于是终其一生,他都在追求一种味道,一种能征服世界的奇异之香。为此,格雷诺耶谋杀了26个少女,最终他把自己也推入了地狱。无疑,气味,是格雷诺耶唯一的生存形式。他没有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丝毫的情感意识。他就是为香水而存在的。为了获取绝世奇香,他费尽心机,不惜一切。然而当他研制成功他梦寐以求的香水后,在他微笑着看着世人被他的香气所迷惑屈服后,他却选择了自我毁灭。到这时,我才明白这个人的所有生命追求是找寻自我。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一直处于被人疏远、鄙夷、厌恶的心理状态,他没有身份,没有归宿,缺乏尊严,缺乏温暖,缺乏爱。

他的内心只剩恐惧,孤独和迷惘。他唯一拥有的是他自己的气味世界。因此,对于香气,他热爱、痴迷甚至疯狂,为了制香他还夺走他人生命。然而,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格雷诺耶真正追寻的是对自我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其实现形式就是通过香气。在他独居七年的'时光里,他尽情地沉浸在神奇的香水中,发现追寻的过程让他充实而幸福。最后,他享受到了成功的荣耀,走到了顶峰。然而,此时的格雷诺耶发现,就算世人任他摆弄,世界由他操控,一切看似都臣服于他,自己仍是一个孤魂,仍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和真正的快乐。他重新陷入了彷徨和失落,他最终还是得不到解脱而毁灭。人类追寻自我的过程正是如此,最初的我们对一切感到恐惧和茫然,于是,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证明,渐渐的,我们沉浸于探索中,而当我们处于追逐的顶端时,往往又会陷入了再一次的自我反思和心灵空虚,又将进入一场追寻,最终,我们才会体会到,结局依然绝望。格雷诺耶的疯狂和所犯下的罪恶是极端化的,这是对自我追寻的欲望的反面的后果,展示的是在此过程中人类可能犯下的错,包括对美的掠夺,对道德的破坏,甚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无视。但是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何处呢?我认为就该是这一场场追寻中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或快乐,或痛苦,或宁静,都是活生生的,都是内心不可抹灭的印迹。

我想这就是作者创作这个血腥糜烂的悲剧所要给予我们的某些启示吧。《香水》一书确实是气味十足,弥漫了存在与死亡,散发着美丽与罪恶。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最近,莫言可是非常火了,而我,趁着这把火,读了莫言的檀香刑,结果却被莫言的檀香刑震撼到了。

《檀香刑》是一部让人为之震撼的小说。从结构上讲,莫言把叙事角度、时间、空间全部打乱,彼此穿插,重新排列。所以这部34万5千字的作品,有机而紧凑,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显得拖沓。故事的五个主人公,赵甲、小甲、眉娘、孙丙、钱丁,关系错综复杂,他们是刽子手、麻木民众、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农民起义的领袖、爱民如子却身不由己的县令;他们也是公爹、儿子、儿媳、亲爹、情人(干爹)。各种矛盾集中在这五个极具代表性的人身上爆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却让人从个性中看到了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沉淀。如赵甲,这个大清朝第一刽子手,这个被钱丁等人视作猪狗不如的杀人恶魔,却被另一些人看做大清朝法律的捍卫者;如红杏出墙的眉娘,这个人们眼中的荡妇,却又是大胆追求,勇于反抗的中国女性觉醒的代表。

从语言上讲,《檀香刑》以对话为主,却又不同于对话。所谓对话,当为一来一回,《檀香刑》的对话,却往往只有此没有彼,在此中显露彼的回应。这种对话方式使得每一章节都是独立的,干净清楚。眉娘、孙丙等戏班出身的人,其语言又是粗俗中带有韵脚,读着就像在唱。特色的语言和对话,和贯穿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地方戏“猫腔”相结合,使得整部作品就像猫腔演唱的大悲调。

从选材上看,作者用大量笔墨细写了满清几大酷刑。影子说没有读完《檀香刑》,因为写得过于残忍。读者都不忍读的文字,作者是如何写下去的?但是通部书,看不到一点作者的情感挣扎。或许作家有两种,一种满腔热忱泄于笔端,于是,他哭,读者与他一起哭,他笑,读者陪他一起笑;另一种,内心波涛汹涌,文字却冷酷无情,他思考,他追寻,他呐喊,却大音希声。前者如路遥,后者如莫言。居然有人问莫言,《檀香刑》写了什么。莫言说,不知道,只写了声音。那是为1900年唱的哀歌。

读完檀香刑,我觉得这真是一本经典,有寓意的书籍。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前些日子,爸爸从六合带回一本小说,小说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里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xx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由四封信一个剧本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六十年来落实计划生育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生育史。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书,这是第一次看莫言的书。关于莫言,早就知道,但一直没读过他的书,知道《红高粱》、《生死疲劳》,似乎也就知道这么点。《檀香刑》是在图书馆借来的,当时看到那本书时,它并不在原本的位置,与其他类别的书放在一起,很扎眼,一眼就看中了。花了半个多月断断续续把书看完,印象比较深。

正如作者在书中后记里写的那样,这本书主要记述的是一个关于声音的故事。

书中作者把整个故事分为三个章节,用的是“凤头部”、“猪肚部”、“豹尾部”三种动物的躯干名称来命名,而且开头和结尾两个章节是用故事里人物的自述来写的,也是一种声音,中间的部分是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写,文字很迷乱,看得不甚明白,但其中关于一种声音写得很多:“猫腔”。

书中贯穿始终的有一种叫做“猫腔”的地方戏曲,“猫腔”,故名思义,用猫的唱腔来唱戏,犹如猫叫,需要戏子自己或其他人在一边以“咪呜”之音来合,能通过文字感到一种荒凉古朴的味道。根据书中交待,“猫腔”是起源于做丧事时的唱戏,仪式感很强,后来书中人物孙丙对猫腔虽有所发展,但在丧礼上作唱仍是其主要任务,由于孙丙在书中是“猫腔”戏的风云人物,在其人生最后一刻,在受了檀香刑之后得到一出大场面的猫腔表演。也算是猫腔对他的一种礼赞。由于无法听到猫腔的具体唱腔,便无法评断这种戏曲对自己的感触,只能想像那应该是一种用山东方言吟唱出来的戏内,声音高亢、嘹亮,在尾音处会有模仿猫声“咪呜——咪呜——”的人声伴奏。

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两处长篇幅关于古代刑罚的描写,一处是刽子手赵甲对钱雄飞的凌迟,一处是刽子手赵甲与其儿子赵小甲对孙丙的檀香刑,用现在的话说,比较重口味,两处都让人胆颤心惊、难以想像,此时的文字能让人不再需要抽像能力去想像,不忍再读下去。

书中的人物并不多。刽子手赵甲衣锦还乡,安享晚年,却被县府钱丁等人叫去执掌刑罚,犯罪的是他的亲家——“猫腔”戏子孙丙,孙丙因打死德国人,聚众造反。赵甲之子赵小甲是一屠狗宰猪的傻子屠户,漂亮儿媳孙眉娘人称狗肉西施,爱上已婚知县钱丁,珠胎暗结,请求知县解救孙丙,知县有心无力,最终引发一出悲剧。

人物似乎并没有主配角之分,每个都是主角,又在别人的故事里充当配角。就连知县钱丁的原配夫人,曾国藩的外孙女也写得很有味道,出自名门贵族,应该也是思想有过人之处,但由于不能生养,而孙眉娘却怀了知县的孩子,这也让她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来自低层的小女子,甚至在搜查时保护了孙眉娘,与其说是保护了孙眉娘,倒不如说是保护了她肚子里知县钱丁的香火。

作者在给人写起名时,似乎没有多想,只顺用天干里的文字代名,按序似乎还少了“乙”,是否可以理解,“赵小甲”原本就是“赵乙”,只是自我猜测,却无法得知作者当时的真实意图。在小章节名称上,每一节都是一个人物的自述,用的是第一人称手法,这种手法更能把读者带进书中,挺喜欢的。

作者自述这是一个关于声音的故事,写的重点就是声音,那所有表述声音的文字也是书中人物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呐喊吧。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康有为和梁启超与光绪皇帝一起商讨“戊戌变法”时,袁世凯正以道员衔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人称袁大帅。

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的变法派们,就是想学习英国和日本,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放弃皇权,把权力交给内阁,内阁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要走这条变法之路,慈禧太后是坚决不能允许的。所以光绪皇帝和主张变法的康、梁同党只能发动宫廷政变,软禁慈禧太后,实行变法。光绪皇帝手中没有武装力量,康、梁变法派就想到了袁世凯。如果能让袁世凯合作,这次政变就能稳操胜券。官场上的人,总是有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变法派就和袁世凯取得了联系,起初,也得到了袁世凯的同意。

后来,袁世凯想,如果变法成功,自己的功劳也不过是在康、梁之间,能不能当上内阁首相,还要看选举情况,自己的前途命运实在是个未知数。如果向慈禧太后告密,把变法派一网打尽,自己就是天大的功劳,那自己将来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人物。因此,他下定决心,向慈禧太后告密。

慈禧太后先下手为强,软禁了光绪皇帝,抓捕变法派,除康有为和梁启超逃脱外,其余谭嗣同、刘光第等六君子都被抓起来,未经审问,就推到菜市口砍了脑袋。

六君子的行刑刽子手就是赵甲。赵甲和刑部衙门的刘光第有些个人私交,有一次刘光第和赵甲开玩笑说,有一天我要是落到你的手里,可要给我痛快一点。没想到,竟然一语成真。所以,赵甲在行刑时手法极其利落,连其他五个人也都跟着沾了光,他们的脑后就像吹过一股凉风一样,人头就落地了。赵甲觉得,那些人头落地后的刹那间,似乎还在想着一些什么。这也许并非耸人听闻,在过去,有的西方学者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人的脑袋被切掉以后,在短时间内有没有思维存在?有一个学者就和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约定,如果他的脑袋在断头台上被切掉以后,学者就去大声喊他的名字,如果他能听到,就眨几下眼睛。通过实验,那个被切下来的脑袋果然眨了几下眼睛。

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个重要历史转折点,从而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第一个历史转折点就是袁世凯出卖了“戊戌变法”,使本来可以走上英国和日本一样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而变为不可能。

另一个历史转折点就是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今天这样的中国。

袁世凯出卖了“戊戌变法”以后,果然红极一时,权倾朝野。他被慈禧太后封为军机大臣、直隶总督。

这时候,有一个人要为“戊戌变法”六君子报仇,要刺杀袁世凯。这个人叫钱雄飞,是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是以前由康有为介绍给袁世凯的。此人英俊神勇,是一个神枪手,深得袁世凯喜欢。袁世凯把德国人送给他的两只金色手枪送给钱雄飞,并且让他当了自己的骑兵卫队长。

当钱雄飞对袁世凯行刺时,两只手枪都没有打响,原来早就被人偷换成哑弹,而使行刺失败,可见袁世凯老奸巨猾。

钱雄飞因刺杀朝廷大员而被判处了“凌迟处死”,行刑地点就在天津小站袁世凯的军营里。行刑操刀者就是北京刑部的首席刽子手赵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