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归园田居》教案大全(12篇)

最新《归园田居》教案大全(12篇)

ID:5172678

时间:2023-10-23 19:43:41

上传者:纸韵 最新《归园田居》教案大全(12篇)

初三教案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这些教案范文涵盖了各学科的不同内容和教学目标,适用于不同年级和学生需求。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一课时

一、导入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 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教案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经过必修一诗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已有较好的把握(具备赏析诗歌的基本能力),且学生初中时已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只须引导他们“知人论世”,从陶渊明生平入手,抓住一个“归”字,围绕四个问题便可很好的理解诗歌。

1、重点: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把握全诗。

2、难点:理解作者不满现实,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看图猜诗句、作者及背景简介

(一)看图猜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诗大多描写了田园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恬淡,语言清新自然。

2、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活动2【活动】解题

标题透露了哪些信息,其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个?

明确:作者渴望回到田园生活;题眼:“归”

活动3【活动】整体感知:

1、聆听诗配乐诵读(要求:正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跟读(要求:模仿;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活动4【活动】问题探究

1、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2、再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一:从何而归?(用课文中的话语作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作者用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官场生活(诗人在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后,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

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误”,表明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及对自己进入官场的悔恨;“久”写出诗人身处官场的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问题二:为何而归?(用原诗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守拙归园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诗人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恋”和“思”是人独有的情感,作者赋予羁鸟、池鱼人的情感,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诗人。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来比喻自己于宦海沉浮中心系田园及对自由的向往。

小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指尘世。这里指仕途、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人生有几个十三年?误落十三年,是一种弥足深陷后幡然醒悟的遗憾与悔恨。“误落”与“尘网”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诗人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向往自由)“守拙归园田”(守拙: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诗人选择“归”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爱丘山、厌官场、慕自由。

问题三:归向何处?(用原诗作答)

明确:园田。

1、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描写田园景色,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意境或画面)?诗人是如何描绘田园景色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1)诗人用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2)诗人从视觉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和炊烟;从听觉的角度写了狗吠和鸡鸣。其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是远景;以动衬静,诗人写狗吠声和鸡鸣声是为了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和谐。

问题四:归去如何?(用原诗作答)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归去后怎样的心境?

明确:(结合“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来分析。)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感。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自由闲适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5【活动】课堂小结

本文寄寓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及对精神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活动6【测试】课堂检测

围绕下列问题来背诵本诗: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活动7【作业】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阴浓:树阴非常浓密。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写了绿树、楼台倒影、池塘、微风、花香浮动的庭院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夏日山亭图。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课文。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活动2【活动】出示写作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他的性格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四十一岁时,他就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一)、初读:读字音(听录音)。

(二)、读:读文意。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活动4【导入】读:读意境。

读:读意境诗意的躬耕。

本诗那些诗句比较有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四)、读:读思想(讨论)。

1、本诗的题眼为?俗话说,眉目传情。同学们看题目,归园田居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题眼:“归”。既然“归”是题眼,标题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显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围绕题眼,我们这节课将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洁身自好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田园躬耕。

(种豆理荒秽)。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但使愿无违”“愿”具体指什么?

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五)、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并表现了他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活动5【活动】心灵碰撞。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读书出仕这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族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社会,不可能实现他的抱负,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感到精神压抑。“达则兼济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吧,这是中国文人的选择,也是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活动6【活动】检查背诵。

(八)、小结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围绕一个“归”字,抒写了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最终诗人的心情也由归前的无奈追悔变化到归后的释然愉悦,达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脱,一种自由自在的潇洒境界。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布置作业。

将其改写成更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

二、作者简介 。

三、解题 。

明确:\\\'归\\\' 。

讨论、明确: 。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

1、从何而归? 。

明确:尘网、樊笼 。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

2、为何归来? 。

明确: 。

a、性本爱丘山(本性) 。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

明确: 。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3、归向何处? 。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五、 总结全文。 。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

隐士情怀: 。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

《饮 酒》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成就最高。 。

求一两句名句…… 。

此外,简洁和含蓄也是陶诗的重要特点。

《归园田居》教案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归园田居教案

学生读古诗,大都能准确地有节奏地诵读,但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品味,尤其是走进诗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读;要通过多样的读品味诗的情和诗人的美好内心世界。

通过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活动2(活动)初读。

素读:咬准字音。

活动3(活动)梳理内容。

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

活动4(导入)局部品读。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活动5(活动)局部品读。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6(讲授)走进诗人。

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然后可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活动7(活动)局部研读。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8(活动)美读。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活动9(活动)扩读。

诗外读诗人。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诗内读诗人。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活动10(测试)背诵全诗。

试背全文。

活动11(作业)课外练习。

1、写一篇随笔,两个题目任选:

(1)归之乐。

(2)诗意地生活。

2、背诵全诗。

3、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讨论探究,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2、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创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魏晋时期,因为社会日渐动荡,政治权利更迭频繁,内部纷争剧烈,战祸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晋人士们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内”,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来对抗那个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位魏晋名士,他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通过《归园田居》其一,来了解陶渊明的生命之场。

二、初读,自读感诗意

1、齐读,矫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题

衔接语: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

“归”。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思考:

“归” 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在文本中找到呼应“归”的依据,选取1-2处解释。

三、再读,品读赏田园

衔接语——朱光潜: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歌里面还有一组意象显示出了与上面一组意象不同的特点与感情。请同学们自己齐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

1、 齐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2、赏景: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概括景物特点)

请同学们以句号为单位,选取一句或两句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预设: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宽敞,整齐,闲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赏心悦目,怡然自得,花荣实繁,生机勃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安宁,祥和,朦胧,恬静,温暖,淡远,自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淳朴,自然,幽静,辽阔,安闲自在。

“忽听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纯粹,干净。

3、诵读:读出怡然自得与轻松闲适。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

四、三读,联读现启迪

衔接语: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创造了一种范式,从此士大夫心里便有了田园。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为官经历(ppt展示)。

393 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不久解归)

400 年(36 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三年后归隐)

404 年(40 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

405 年(41 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很快辞职)

405年(41 岁),任彭泽县令 。 (81天后辞归)

1、自主思考

结合你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短短13年内五入五出?

小结 : 所以陶渊明不是真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羁鸟”和“池鱼”。当陶渊明觉察到官场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时候,便毅然的决定隐居,回归到自己的田园。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无力改变,转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寻求人性的复归。田园生活意味着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渊明的灵魂容器,是他表达生命忠诚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现实人生的一个驿站。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2、小组探究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出示ppt)“归隐”的深层动因——求得内心的宁静和谐

这种内心的宁静和谐,这种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情怀,不仅是中国文人独有,更是一种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情感需求。德国诗人赫尔德林曾经说过,“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时的看到这句话时亦幡然醒悟,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谓诗意?在陶渊明清新舒缓的田园生活的诗句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人类对生活最朴质的追求。

小组讨论:如何“诗意地栖居”?(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文字,选代表作答)

预设:1、学会欣赏平凡之美

2、偶尔给心灵放个小假

3、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小结: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游览祖国山河,都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

五、本课小结

可以说,诗意,就是静下心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念想不尽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旷神怡的田园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归隐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人们面对“进退出处”的人生选择从未停止。祝愿大家不管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可供灵魂诗意地栖息。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教案

陶渊明。

一、导入  。    。

二、读读讲讲问问。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归园田居》教案

1.熟读背诵这首诗,形成积累。2.赏析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内涵。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有所了解。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如下学情分析:第一,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强化。第二,学生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但是,对本诗的名句赏析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要多加引导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因此,有必要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3重点难点。

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时难点。

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教案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     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       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四、诗题解读。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xx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陶渊明。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2、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课文。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活动2【活动】出示写作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他的性格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四十一岁时,他就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一)、初读:读字音(听录音)。

(二)、读:读文意。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活动4【导入】读:读意境。

读:读意境诗意的躬耕。

本诗那些诗句比较有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四)、读:读思想(讨论)。

1、本诗的题眼为?俗话说,眉目传情。同学们看题目,归园田居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题眼:“归”。既然“归”是题眼,标题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显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围绕题眼,我们这节课将一起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洁身自好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田园躬耕。

(种豆理荒秽)。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但使愿无违”“愿”具体指什么?

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4、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之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五)、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逸而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并表现了他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活动5【活动】心灵碰撞。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走读书出仕这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族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东晋社会,不可能实现他的抱负,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感到精神压抑。“达则兼济天下”的路走不通,那就采取“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态度吧,这是中国文人的选择,也是陶渊明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活动6【活动】检查背诵。

(八)、小结全文。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田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全诗围绕一个“归”字,抒写了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最终诗人的心情也由归前的无奈追悔变化到归后的释然愉悦,达到了他精神上的超脱,一种自由自在的潇洒境界。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布置作业。

将其改写成更散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