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红楼梦研究心得大全(16篇)

最优红楼梦研究心得大全(16篇)

ID:5350025

时间:2023-10-26 08:28:41

上传者:梦幻泡 最优红楼梦研究心得大全(16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方向。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灵感和启发。

红楼梦心得

《红楼梦》读后-------赏析人物薛宝钗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同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小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况。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知道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后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己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接受现实。

都说黛玉是理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理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悲剧,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读《红楼梦》的心得

她是薛宝钗,是那个出生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家族的薛宝钗,她自幼从娘胎里带来一种热毒,药石无医,幸得一个癞头和尚相送了一个药方,又送了一个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才得以根治这个病。那时的她,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金锁会让她的'人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她温婉大方,知书达理。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儿,本应进宫侍奉天子,却被她那不争气的哥哥拖了后腿,只得常住贾府,继而,认识了这个浪荡公子,她未来的丈夫——认为男儿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贾宝玉。

她聪明,善于察言观色;她善良,总是处处接济旁人,就连一向认为她抢走了神瑛侍者的绛珠仙子——林黛玉,也对她放下了心结,与她姐妹相称。她让贾府上上下下无一不对她交口称赞,明明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却做到了连琏二奶奶——王熙凤都做不到的事。她,堪称完美。

她知道黛玉体弱多病,特意让人给黛玉送去燕窝;她怜惜香菱身世悲惨,无依无靠,便在她哥哥外出经商后,将香菱接到大观园里与她同住,使香菱免收旁人的欺侮;她明知香菱作为一个侍妾是不能识文断字的,更不用说学诗了,可当她看见香菱找到黛玉,让黛玉教她写诗,心中眼中显现出的欢喜与学诗时的疯魔状态后,摇了摇头,笑了笑,便由着她去了。

当黛玉身死,宝玉疯魔,她因为一个金锁被贾母与王熙凤认定是金玉良缘的最佳人选,成为了贾府的宝二奶奶后,她不是没有察觉宝玉想要出家为僧的想法,她知道宝玉似乎已经看破了红尘。可她无法,作为一个熟知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她只能劝宝玉用功读书,考取功名,得以光宗耀祖。她始终被理智与感情深深地折磨着,她近乎疯魔了。

宝玉进京赶考那天,她就知道,宝玉这一去,可能就在也不会回来了,可她仍然什么话也没有说。或许,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宝玉,知道这对宝玉来讲是一种解脱。于是,她闭口不言。

果然,不出她所料,宝玉在中了第七名举人后果然飘然远去,随着那一僧一道出家了。王夫人悲痛欲绝,可这对宝玉来讲是一种解脱,对她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她,再也不用被理智与感情深深地折磨了,因为事件的主角——她的夫君——贾宝玉已经不在贾府了。她也不会时时刻刻感到愧疚了——为那个爱哭的娇弱人儿——林黛玉,感到不安了。

薛宝钗,一个谜一样的女子 ,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红楼梦人物研究心得体会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为一部浓缩了古代封建社会生活的巨著,其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充满了深刻的人性分析和社会政治讽刺。通过对红楼梦人物进行研究,我不仅对古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对人性和社会变迁有了新的认识。在此,我将分享我在红楼梦人物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红楼梦人物的塑造极具鲜明性格特点。一方面,红楼梦中的人物多为世家权贵,家族地位高贵,他们身上的性格特点与封建社会的特点相契合,展现出了守旧、形式主义和虚伪的一面。例如林黛玉,她是豪杰之后,情感丰富、浪漫而敏感,但又因居住在封建家庭中,她的个性逐渐受到压抑和扭曲。与此同时,红楼梦中也有一些异类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鲜明,与传统封建观念相悖。如贾母,她是红楼梦中的长辈代表,却具有宽容、开明和爱心的特点,给读者带来了一丝清新与喜悦。

其次,红楼梦人物的塑造也展现了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通过对贾府内外的人物命运的描述,红楼梦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和落幕,更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动荡。例如贾政,他是贾府的掌权者,但他在执政过程中,过度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导致最终贾府的繁华逐渐衰落。这个形象不仅是对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讽刺,更反映了官僚主义的险恶和腐败。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观察,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风云变幻,以及社会的兴盛和衰落。

第三,红楼梦人物的塑造还展现出丰富的人性与情感。红楼梦中的人物不仅性格鲜明,也有着复杂的情感世界。例如贾宝玉,他既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的源头,也是封建家庭禁锢下内心受挣扎和折磨的代表。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我们了解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有着深刻的友情、亲情和爱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了人性中的温暖和美好之处。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丰富和复杂。

第四,红楼梦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思考和呈现。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千姿百态,她们或聪明才智,或温柔体贴,或独立自主。例如林黛玉,她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对封建礼教和权贵世家有着独到的认识和批判。她是红楼梦中权力受到压迫和束缚的代表,通过她的形象,我们了解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与此同时,红楼梦中还有一些女性形象,如贾巧姐和尤三姐等,她们虽然地位较低,却展现出了勤劳朴实和善良质朴的一面,使读者对女性形象有了更为多样的认识。

最后,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成功,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个伟大的作品应该有的品质:真实性。红楼梦中的人物不是空洞的陈述,而是真实的人性剖析和社会政治抨击。作者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的塑造,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世俗与伪善,丰富了人们对古代社会和人性的认识。

总之,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的研究和分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也更加珍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红楼梦人物的形象丰富多样,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人性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通过学习红楼梦人物的研究,继续探索和发现其中的更多人性和社会的真相。

红楼梦心得

3月8号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女士们的节日,也是吾在富坊两周年的日子。两年的时光弹指挥手间,回首这两年,患得患失…冥冥中让吾感悟到的,还是学会了坚守和淡定的面对生活。

两年了,有时候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在这个官本位、管理混乱、闲杂人员冗多,派系林立的武林之地,混迹下来了。尤其作为品质这块,处于夹心饼干,上下不好做人的职务位置。

人在无奈、无聊、无助,更或者说闲寂无事时去看本书,读些名著来分散你的不愉和压抑。

最近我就在看《红楼梦》。

但不管怎么一本《红楼梦》,最近有读得是我心潮胸涌,思绪缥然,愁怅万千,荡气回肠,有道是世间男女皆为情所生,而又一个个为情所困,女人似水,男人是似泥,云云…一头雾水罢了。

又是一年三·八时,我已离开了南方广东的东莞,来到北京漂泊都快三年有余了。

打开以前qq空间还未写完的'日志,觉得即然开了头,索性想把它叙写完,可写着写着又不知如何写下去了。索性有时就又翻看起《红楼梦》来。

重新融入一个群体,重新从事一个行业,也重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工作。就像林黛玉入贾府什么都得重新去适应。

只要是无活可干的时候,我都会独自一人去自己期望去的景点游览一翻。但到现在我在内心开始纳闷,《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不是在北京呢?像故宫还是像颐和园呢?但绝对不在我老家荆州,虽然荆州有荆州古城。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超反对封建礼教和宗家理制的种种束缚和桎梏,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即亦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潇遥自如的生活。

但他人生结局和归宿,尽然是在林黛玉死后遁入空门。从内心,从情感、从精神层面上,他是深爱这个林妹妹的,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还有很多不可抗拒的礼制,使得他们有情人未能成春眷属。才成就了一本《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的精典。

所以我多么期望大观园是北京的,要是在,不管怎么都会去走走、逛逛、看看的…。

写着写着,不成文不成体了,也写不下去了,呵呵呵…全当摆弄文字游戏,自娱自乐吧…。

红楼梦人物研究心得体会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塑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各具特色,个性鲜明,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命运和经历。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的研究,我深刻领悟到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也对人物造型和心理塑造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将就几位重要人物展开研究,并提出我对他们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选择研究贾宝玉这一角色。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也是整个作品的核心,他象征了作品主题——爱情的苦难和无奈。贾宝玉天生富贵,却命中注定要面对失去爱人的痛苦。他性格温和善良,对待亲人和朋友都十分关爱。在他和宝钗之间,我对宝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之情。他的心地纯良,但又受到家族和社会的束缚,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我对人物形象更加感同身受。

其次,我对林黛玉的心得体会也非常深刻。林黛玉以其美丽和聪明才智成为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她是一个自由奔放的女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她有着多重身份的交织,既是黛玉又是黛宝,这使得她的内心始终处于压抑和矛盾之中。林黛玉深爱着宝玉,却又因为自卑和命运的不公而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她对命运的反抗和对封建礼教的无奈,让我感受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

另外一个我想要探讨的人物是薛宝钗。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贤惠妻子形象,也是贾宝玉最后的妻子。她在家族中被称为“薛大宝”的别号,代表了她的高贵地位。薛宝钗性格温和,聪明机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在红楼梦中被人们所推崇和尊重,被誉为“平儿之后”。她的冷静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既有自己的追求,又能够顾全大局,她的人物形象让我对女性的坚强和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后一个我想要谈论的人物是贾母。贾母是贾府的家长,也是贾宝玉的奶奶,她是一个慈祥和蔼的人物。她的母爱和关心温暖了整个贾府,也为作品增添了许多悬疑和情感。贾母不仅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婚姻,还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风的培养。她是家庭中的中心,也是贾宝玉成长的重要人物。她对贾宝玉的爱护和教育,让我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的深入研究,我对作品的各个层面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命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作品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人物塑造在红楼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和为人处世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对人性、情感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红楼梦人物研究让我眼界开阔,思考不尽,我也更加热爱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这一瑰宝。

红楼梦读心得

一样花开到底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题记。

是九月,秋意渐浓。

有风从墙外自由的天空吹入贾府,那四角的天空,终被风慢慢吹成了秋天。

风从竹篱吹过,浸入即将盛开的菊花的经脉中,唤醒了枝头上贮藏了一春一夏的蓓蕾,以常人看不懂、也看不清的方式缓缓张开慵懒的蕊,清凉的香气,不知不觉在微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只不过,会有人看懂,只不过,时间未到罢了。

只好格格不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那是个怎样的女子啊。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如玉般纯净无暇。从小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她只是想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罢了。她那样的孤标傲世,可又有几人懂她?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的确,那淡泊疏野、那孤标傲世、那顽强清高的菊,怎会和纤弱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呢?千年之前,有一个叫陶渊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后,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用她纤纤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灵魂就这样契合在了一起。因为她本是这样的人啊!

不禁想起爷爷的大书柜。从那里,我翻出了多少书?犹记得那四本《红楼梦》啊,浅青色的书面、老式的线装本,微微泛黄的纸,连“梦”字都还是繁体。旧旧的样子,犹如一位在岁月里模糊了背影的女子。然而,那金陵十二钗却活灵活现地在纸上浮动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哀伤,让我一时不禁莞尔,一时不禁落泪。在别人大叫读不下去时,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红楼梦》,和那个,孤傲脱俗的女子。

会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怎样的落寞,怎样的黯然神伤。口齿噙香对月吟。无人懂。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后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一定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秋菊俯视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的清香,逍遥了整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想,潇湘馆那里的竹篱是否日日被黛玉那沉静悠然的喃喃细语所敲打?黛玉又是否常坐在那石上,看着书,轻念一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还是,如后人所道,潇湘妃,枉凝眉,千古红楼梦一回。还是如往常一样,不悲不喜。

或,面对那菊花,轻拢水袖,漫展柔荑,轻捻一朵菊,念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庭院深深,没有回答,只有回音。

红楼梦人物研究心得体会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说,其人物形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长时间的阅读和研究中,我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做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和解读,我对这些角色的性格、成长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在研究红楼梦人物时得出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极度生动鲜明,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发展都展现了明显的独特性。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她性格敏感且多愁善感。她天生的敏感情感和对世俗的厌倦使得她和其他角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林黛玉的命运也十分悲剧,她天生的疾病、家族的变故和世俗的束缚使得她最终以早逝告终。这种对比和命运的诠释使得林黛玉成为了一个广受争议的人物。

其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饱满立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成长过程。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男主角之一,他天真、善良、多情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贾宝玉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父母的不合和家族的衰败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红楼梦中经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很多变故,这些经历不但造就了他的人格,也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成熟的理解。

第三,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贾元春作为贾府的长女,象征着家族的尊严和传统。她的才情和聪慧为她在家族中争得了地位,同时也使得她成为了众人的精神支柱。贾元春身上的品格和责任感体现了传统家庭观念中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她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传统价值观念中家族和女性的重要性。

第四,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都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评论息息相关。贾母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她不仅是贾府的掌控者,也是整个家族的精神领袖。她以慈悲和智慧统治着家族,她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对大宅门文化和尊老爱幼传统的坚守。贾母的形象象征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和儿女情长。同时,通过贾母的形象,作者对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反思。

最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和现实意义。曹雪芹通过塑造这些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冲突与矛盾。他透过这些角色的命运和性格,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他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和刻画,使得人们可以在角色的塑造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对自身、社会和命运产生深刻的思考。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是曹雪芹独特的艺术创作,他们的性格、成长与命运之间的关联和冲突让人们对人性、现实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拷问。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也能更好地思考和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社会和命运的问题。

红楼梦研究论文

(1)《红楼梦》研究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对该书的文艺批评。从最早的“诸公之评”,到第二轮的“脂砚斋重评”,再发展到众多评点派的评批,其主体都属于文艺批评范畴。当然这些评批,其中亦含有部分考证与索隐的内容。但若说基本上与现代文艺批评已接上轨的工作,则起始于略早于胡适学说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

王国维(1877~1927)借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红楼梦》作出是“悲剧中的悲剧”的评价是极有见地的,文中的部分唯心观点瑕不掩瑜。他可谓是《红楼梦》文艺批评的一大宗师。其后吴宓、张竞生、李辰冬、牟宗三、张天翼、王昆仑、何其芳、李希凡、蓝翎、蒋和森……等人不间断地提出新的见解。但其中大部分学人,均受到了信与不信胡适“自传说”学说的影响,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关联在文艺批评家的作品中是历历可见的。

(2)索隐派。其实索隐派和下面将要谈到的考证派、《红楼梦》内在矛盾研究,三者均属考证之列。胡适把它称之为“猜笨谜”,但当考证过头,违背了事实,考证了索隐了。《红楼梦》一书,首回就明言“把真事隐去”。索隐就是来索隐去的'真事。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19),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性质的政治小说,可称其代表作。我个人认为,对《红楼梦》一书作局部索隐或许是有价值的,这相当于寻找书中个别情节的作者借以构思的原型。但要做一统全书的总索隐则会走入“猜笨谜”的泥潭之中。

(3)考证派。这一派以胡适(1891~1962)的《红楼梦考证》(1921)为其代表作。胡适以提出考作者、考版本的科学方法,开创了《红楼梦》研究史上的新纪元。但其研究结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及高鹗是后四十回作者两大成果,虽影响了几代学人。但现今已遭到越来越多学人的质疑。周汝昌先生是当今胡适派学说的继承者,我个人以为是周先生已把在这条路上可走的路差不多都走到极端了。其实从原则上讲,考证派应是一个研究方法,其结论不一定要与胡适一样。

(4)以吴克岐(1870~1930左右)为代表的通过研究寻找并试图弥补《红楼梦》一书中客观存在的矛盾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从现存的资料看,可以上推到清代的苕溪渔隐。在他写的《痴人说梦》的“镌石订疑”部分,通过他对比某个他所见的早期抄本与刻本之异,总结出四十多处可议的矛盾或可改进之处,开了这类工作的先河。后道光十二年(1832),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指出《红楼梦》文本中疏漏及有矛盾处数十条。但真正大规模做这一工作的当数与胡适基本上同时代的吴克岐了。

吴克岐一生著作丰富,仅与《红楼梦》研究有关者,字数超过百万。其中九成左右文字均为寻找文本之缺失与矛盾。他假托他发现古手抄本“庚午老人修改本红楼梦”、南京四象桥购得之残抄本、“午厂本”,并结合当时已影印之“有正书局戚序本”,摘录了千条以上异于程高本的条目,大规模地寻找《红楼梦》一书的缺失与矛盾,并用假托古人的方法对《红楼梦》文本作了具体增补改动,有时一段增文就有数百字之多。由于这些书当时并未刊印,故影响未能波及学界主体。

直至张爱玲女士用了十年时间考证《红楼梦》文本及版本,并于1977年出版了《红楼梦魇》,这一领域的工作才开始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问题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其后戴不凡、朱谈文二人也分别在这一领域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红楼梦心得

在这个假期,我我又把红楼梦读了一遍,我从里面感悟了许多。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写了金陵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

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曹雪芹先生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鄙弃功名,自由不羁的贾宝玉,和贾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冰雪聪明,城府极深的薛宝钗,阿谀奉承,心狠手辣的王熙凤。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中,宝玉和黛玉原本是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是天不由人身不由己,黛玉从小身子就不好,被凤姐的一个偷梁换柱计,使得二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恨而终,宝玉,看破红尘,出家做和尚。

在《红楼梦》里,我最喜欢林黛玉,她学识渊博,感情丰富,与宝玉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有着倾国倾城的外貌,心思十分敏感。

《红楼梦》反应了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大家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林黛玉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他,悲剧的开始,另一个是封建社会的拥护者,是社会的必然产物是封建教化的产物,却也造就了她的爱情,悲剧总之,一切的爱恨情仇,荣辱兴败都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所造就的。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

读罢红楼梦,只觉一股清风扑面,亦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作者以贾雨村开篇,道出了这出悲剧本就是梦游蛮荒之作,而贾府的繁华兴衰也就自然是一场梦,可罢了,作者痴其味,读者痴其事。

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己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此人便是贾宝玉,他生的好皮囊,性虽闹,骨子里却不乏诗气,不乏温柔,他是一块极具情感,极具灵性的顽石。依旧记得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他总说男儿是须眉浊物。他从不吝惜财物珍宝,只为一情字,他愿舍千金万金。天下难得有情人,于是他便出家了。

此人便是薛宝钗,兴儿说:“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儿暖了,吹化了性薛的。”一个小厮的话折射出宝钗的模样和气质。宝钗是冰雪聪明的,也是人情练达的,她深受疼爱。可是,她又是不幸的,她终究是屈从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于是,她少了那份不羁和仙气。宝玉也一心只有林妹妹。

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然而,文笔却是美好的,它是用金钗雕刻美玉而成的,扫帚扫去的尘土的都是玉屑。

 

《红楼梦》读书心得

花谢花飞遍天空,红香断了谁怜?一首歌《埋花吟》让很多人悲痛不已。一首歌《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当白雪皑皑的白色真的很干净的时候,过去的繁荣只留在薄薄的书页上。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恒,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很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底层到顶层都是泥泞浑浊的场景。底层人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受害者,毅然离开世界。挣扎着生存的人要么被政府算计,要么被大家庭剥削,最终难免会有悲惨的命运。大家庭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滚,争权夺势,与政府勾结,让人不聊生。即使家里也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林黛玉哀叹的不仅仅是她的悲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是林姐姐,还有世界上唯一的大观园。恐怕她不知道该去哪里。世界的欢乐终究属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只是一场梦。即使像妙玉一样清纯洁净,也终究落得狼狈退场。在那个肮脏的时代,谁能出淤泥而不染?个人悲剧如流沙堆积,逐渐汇成无限沙漠。他知道他年葬侬是谁。不知。慢慢地,灰尘把它们都埋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最荒凉、最准确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些人在挣扎,筋疲力尽。有些人已经放弃了抵抗,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不是巧合和意外,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宝玉梦游从一开始就预测得到了端倪。否则,为什么高娥续作40次?为什么不读大团圆的快乐结局呢?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变成仙灵回到天上,但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究尘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了,让人无法完全理解。一首《葬花吟》怎么能概括得尽?真是红楼世界。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的小说家——曹雪芹。

曹沾,字梦阮,号雪芹,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之家,因家境衰落而饱尝辛酸。曹雪芹素性放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用了十年时间,历经多年艰辛,呕心沥血地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据说后半本书是曹雪芹逝世后,他的徒弟续写的。

《红楼梦》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叙述了昌盛富裕的大家庭——贾家,一直到抄家败落的过程。

书里的人物个性鲜明,有娇弱多病、文采奕奕的小心眼林黛玉,有优柔寡断的多情公子贾宝玉,有步步为营、为人大方的薛宝钗,还有见风使陀。

这些人物关系复杂,这么多特点不同的人物组成了一个丰富繁琐、多姿多彩的大家庭。

再加上一个个有趣精彩、扑朔迷离的故事,让整本书的情节变得有喜有忧,精彩万分。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伟大的奇书。

这部巨著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点点滴滴,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正缩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红楼梦心得体会

“红楼”是值得我们品一生的作品,每阅完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触。经典的魅力也就在此处之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宝黛之间的痴痴所爱,而宝钗之间的又有几人能看懂;金陵十二钗有又几人享受人间之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又能兴盛多久;这是时代铸下的悲剧!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爱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对比。“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爱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爱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曾经在一起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美好。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己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同,以致最后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只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红楼梦读书心得

眼睛是空的,眼泪是空的,又黑又闲,向谁扔更多。

为了你送你礼物,你不难过。

这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却道出了黛玉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黛玉终其一生都会落泪的本质使命,以及从古至今无数才子佳人的共同心声。

爱情已经深入我的内心。当爱情不知不觉已经深入心底的时候,面对“缘好姻缘好”的理论,爱人无法改变长辈的安排,但他是父母去世的寄人篱下,又怎能不在黑暗中落泪?美好的爱情刚萌芽就注定要破灭。

这多少有些无奈。于是林妹妹终于带着无限的悲哀落泪留下了一个宝玉终于实现了自己出家的愿望永远只留下了世界上一个孤独的身影一个无法填补的遗憾。

我不禁想起了唐婉和陆游,那对深深眷恋在怀里的可怜夫妻。通过父母的命令,他们结婚了,同意一起变老。但是,变化来得太突然,以至于“不孝有三,后无大事”,所有的欢愉和誓言一度成为过去式。

然而,一对夫妻留下的只是一张离婚的纸,一对发夹留下的只是一声“错”“陌陌”的无声叹息。离开后,他们思念,放弃,却又忍不住擦干眼泪,放下过去,重新开始,只因为还得活着。后来他又结婚了,她又结婚了。

但他们的爱情,千古传诵,千百人敬仰。

面对失败的感受,我们有悲伤的权利,也可以选择放下,重新开始。

人生没有悲伤、快乐或悲伤,只有我们的思想之间。

对中国文学红楼梦的研究

以下是关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论文,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借鉴哦!

摘要:文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文学自起源起,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心理的重要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反映着思想,而思想反过来哺育着文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虽然比文学产生晚,但它对中国文学发展以及成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中无不体现着儒家仁、义、礼、治的思想,无论是唐韩愈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还是现代“国学”教育的火热进行,都可见儒学思想在几千年的浮浮沉沉中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保存下来。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了解儒家思想对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围绕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深刻地揭示出儒家思想不仅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是“为文学立根”。

关键词:文学;儒家;政治;忧患意识;仁。

1、文以载道,为政治教化服务。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与从政的关系,认为“学而时习之”后应关心国家政事。可见儒家思想注重学以致用,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学标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学的社会实践功用的,而不仅仅是人们寓情于诗,借诗抒情的产物,这种社会公用与唐代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结合,不难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学是要经世致用,为政治教化服务。这种社会政治教化的文学是统治者维护其地位,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这也是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诗序》中提出的“六义”“美刺”等说,都是与政治教化息息相关的。《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一段不仅对诗、歌、情、志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阐释,而且充分肯定了诗对于国家政治、社会教化的重要推动作用。关于诗的“美刺”作用,我们可以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句话中受到启发。

无论是“美与刺”还是一系列爱国诗歌的产生发展,都受到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影响,体现着“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主张。关心政治,崇尚现实,注重作品的讽刺性,教化性和教育意义,促使我国古代作家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优秀文学作品,但在当今社会,“文学为政治服务”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与质疑,而文学作品如何在这种反对质疑声中发展,繁荣,开辟一条新路才是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中庸之道。

《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认为“中庸之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哪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哪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中庸之道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绝大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人讲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来的很多文学作品呈现含蓄、内敛的倾向,作家们似乎能够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强烈的情感不致一泻千里地抒发。像《论语八佾》中孔子就赞扬《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关雎》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平衡,没有过度的快乐或者悲伤。男子对自己心爱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时,只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并没有过于强烈的哀伤,这应该就是“哀而不伤”,但当男子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女子是也仅仅是“锺鼓乐之”“琴瑟友之”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欣喜若狂的表现,这应该便是“乐而不淫”。此外。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是强调凡是诗都要具有中庸之道,要使人的思想中正无邪。在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朴实、含蓄、委婉的特征,多是“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效果。就拿李清照的《武陵春》为例,原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几多愁。

这是李清照五十三岁时避难金华所作,当时的'她面对着家破人亡,丈夫死去,孤苦无依。可以想象她的心情是何等的悲伤。词的首句写狂风花尽,一片凄凉,但作者却没有从正面描写风之残暴,花落狼藉,而是极为含蓄地用“风住尘香”四字来点出春光一去不复返的哀愁。词的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更是极其委婉地表现作者的愁绪,让哀愁有了重量,这种含蓄反而将作者的哀伤之感扩大化了,算得上“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好的典范。

《红楼梦》读书心得

开辟鸿莺,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题记

苍生浮华,寻得凄清漠落之文感其哀伤;俗世妖艳,觅一温婉女子忧其残年。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她倾国倾城,便有得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的他“为伊消得人憔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多愁多病: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才叫世人为她忧虑,心疼她的弱不禁风。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在那般的大观园中,她的生活是这样的。像是被踩碎的残花吗?她是被现实蹂躏着灵魂的女子。

她是有着如此不堪一击的人生。

然而她是诗意的。

她是尘世中梦一样的女子。

世间,有美。每种美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人。却只有她的美,她的气质,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她的诗,唯美,凄婉。

也许她的生命短暂而哀伤,也许她连爱恋都是不被祝愿的幻想,也许她活生生的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祭祀品,但毋庸置疑,她依旧是美的。——残缺的人生,惹泪的伤痕,是她最诗意的美。

她伴随着泪的咸苦,在飘飞的花瓣中消失,一身傲骨的她,孤零零的来,又孤零零的去。留下的令人扼腕的惜,是令人窒息的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