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实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心得体会大全(15篇)

ID:5350759

时间:2023-10-26 08:38:12

上传者:影墨 实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总结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教学反思

(田阳高中)。

摘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阐述了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为例,结合实践经验,具体研究案例实施策略,并做出评价,目的在于探讨地理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有效性。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不断优化地理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课程改革。

一、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1.地理案例的选取。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5)媒体报道。

2.地理案例的运用。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其次,呈现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讨论4: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第4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宪生,商治平,李风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10)。

基于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英语教学对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对于英语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然而我国很多英语教学主要是以传统教学为主,通过课堂的传授直接将重点、难点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将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融于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挖掘学习英语的良好方式,进一步提升学习英语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本文主要是从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教学反思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的紧密,许多计算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困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理念,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是盲目的、毫无根据的。计算教学的设计需要有目标、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一节之前,教师运用核心素养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要学会有目标的教学,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要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比如说,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简单的计算原理就可以了,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过程设计。

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同样的`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教学时,教师运用核心素养必须设计好相应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比如说,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两、三位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在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见物品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这样将生活中的情景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使数学计算的知识生活化,既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设计。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评价往往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计算没有失误,那么数学计算教学就是有效果的,反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计算存在诸多问题,计算教学就是失败的。这种教学评价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在评价时,过于简单,而且它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教学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重理解、重思考。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的不同,运用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笔算能力差,但是估算能力强,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笔算,提升他的综合能力。总之,核心素养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数学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运用好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了数学计算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教学反思

听了巩老师的数学核心素养知识的讲解,获益匪浅,使我认识到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的前行。脚踏实地做教育的同时也应仰望星空看发展,跟上当下教育理念,跟上教育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反思如下: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

1、把枯燥的数学计算上得更有趣,更灵活,更能益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而小学生学习,练习运算最现实的内驱力就是兴趣,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或游戏,把计算与生活等更好地应用起来,寓教于乐,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切实提高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事。

2、在课堂上作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把更我的尝试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课堂上去做,去想,去说,去发现,去总结,而老师只做为一个适时的点拨者,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更愿意投入和参与的学习中,真正做课堂上的主宰者。

3、计算教学在教学中要既重视算理,又要重视算法的教学。

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原理,理解法则的合理性。不应要求学生死记更背计算法则,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

4、重视良好运算习惯的培养。

好习惯,益终生,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在计算方面:如看清数字与运算符号,认真抄写,细心计算,自觉检查等这些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克服粗心,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效率。特别是发现学生错误后,我们应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正确运用于教学之中。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数学模型、转化、推理、符号化、类比、方程和函数等思想方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制定合理目标,科学设计过程,科学引导和训练海陆空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及时总结,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中的应用。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会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吧,奉献自己的力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幼儿学段的老师,两次随教体局师训科组织的中牟名师队伍进行提升学习,收获颇多。如果说扬州行时让我有所思,而武汉行却让我所悟。同行的都是小学、中学的优秀老师,专家的讲座和参观的学校也都是小学和中学,虽涉及到幼儿园的内容不多,但也有很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次武汉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大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无论小学、中学和幼儿园,我们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教师要关注的是孩子们怎样学的问题,我们该有怎样的教育观,该怎样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该怎样尊重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方式,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主,将课堂还给孩子,让学习真正作用在孩子们身上。

这次培训,在听讲座和参观学校的过程中不断地反观自己日常的教育行为,专家讲座是引领,也是解惑,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最早接触“立德树人”的概念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把师德放在了首位,那时我也仅仅是将立德树人停留在师德教育建设的层面上,很少主动和教师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以及教育行为进行衔接。武汉教育科学院的朱长华副院长在《核心素养和教学变革》报告中,以高瞻远瞩的理论架构和娓娓道来的教育实践的事例阐述,引领我们明白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而今天,我们是否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已经为培育中牟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了职业与专业上的准备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我和各位名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在教师核心素养的养成上,我们欠缺的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研究、自觉修炼自身的核心素养。

王校长在《浅谈中学教育管理者的心智修炼》中谈到,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他指出:一是摆正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成人”重于“成才”,“育人”重于“育才”;二是怎么做。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结合点。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从我园的课程设置上也已经体现出来了。我们除了开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基础课程,还开展了“早期阅读”特色课程和以“传统的节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园本课程。今后,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研究,争取将我们的课程推广开,让更多的孩子收益,引领我们中牟幼教走向更专业的方向上来。

听了靖国平《做具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讲“鹰乃学习”的教育观点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很久很久耳边一直回响着“鹰乃学习、鹰乃学习…”孩子们坐在课堂就是学习吗?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只有让孩子主动习得才称得上学习,这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以幼儿为本,我们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了吗?诚然,我们离真正的以幼儿为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无论是朱长华副院长分享的《猫》的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还是华东心理学教授张文分享的从《灰姑娘》故事课堂教学康孩子的教育方式,都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生动地课堂是给予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学习,才会爱上课堂。反观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该做的是减法,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去掉老师过多的预设,把自主学习还给孩子。这样做,并不是说老师放手,老师就轻松了,反而印证了前面提到的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有跨学科的知识,要懂孩子。针对幼儿园教育而言,教师要会观察孩子。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将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和撰写教育故事常态化,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次名师培训班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教体局领导对我们名师培养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蔡科长冒着酷暑从头至尾和我们一起学习让我深受感动;冯老师和蒋老师更是为我们做好所有的后勤服务工作让我们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和中牟的五十多位名师在一起,更感受大家的学习的热情。蔡科长在开班和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让我震撼更引发我思考,促我行动,他鼓舞我们不仅自己要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要越走越远,还要带领的团队一起发展。更告诫我们要沉下来,才能走的更远,才有可能成为跃龙。

通过培训让我的思想越来越深刻,了解到小学、中学的教育重点也更加拓宽了我的眼界,明白教育的大方向,我也更加自信我们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接下来我要努力借“他山之石”更好的开展我园教育实践活动,争取带领大家共同成长。

基于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策略

英语教育在教学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小学英语教育在小学教育发展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进行融入,通过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进行不断推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影响,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前,教师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将教学方式和思路进行探究,找出一条适合小学英语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子,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全面化的发展。

一、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方向不清晰。

教学的方向往往会引领学生对英语学习方面的发展,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计划清晰,课堂上将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向不清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质量,导致核心素养培养能力降低,在进行教学方向规划时,很多教师主要依赖教参,没有从学生的真实基础水平出发,制定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对于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学习都没有进行重视,因此,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方向清楚的现象比较多。

2.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英语学习其实首先是语言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展开,才可以将英语学好。对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该从学习的点滴进行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因为需要有一定词汇量,需要在学习的时候将课堂的气氛进行烘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英语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弱,对学习英语产生一定的抵触,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主要是通过引导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理论居多,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造成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师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划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仍然在使用,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是比较重视的,这就存在对学生成绩的优良进行区别对待,对优秀的学生比较关心,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教育态度上会出现偏颇,还有一部分年轻的教师,刚刚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教学经验比较少,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对先进教学思想接受程度较低,导致了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通过规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素质。

对于进入小学年级学习的学生而言,教育引导性需要占一定的比重,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且身心发育并不成熟,需要教师们的呵护。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规划教学内容,清晰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教学,尤其是学生在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的时候,不想进行英语学习,教师需要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示范的作用教育学生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在学习外研社三年级“whereismycar?”这一课时,需要用到课桌、地图之类的单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进行内容规划,对学生的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多人讨论、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互动大的方式将英语学习的乐趣进行提升。增强小组团队意识,看看小汽车到底是在哪里,在地图上还是在课桌上,让小学生通过图片进行讲述,每个学生讲述一种看见小汽车的方式,学生就会对这些单词进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很好的引入。

2.德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点。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建设,做到德育兼备。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英语教材进行阅读,将阅读中产生的生词进行学习和课后的复习,加强词汇量,这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想品德融入,将一些重要的英语语法进行梳理和归类,例如在外研社小学三年级一课“myfamily”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家庭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将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中国的“家和万事兴”的理念,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团结自己的家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

3.示范性教学加强良好习惯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榜样,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也是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形象和示范都会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良好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英语的学习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进行课堂学习,通过教师的发音和对词汇以及课文的理解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通过自身示范作用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用何种方法学习英语对学生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于这些英语单词和词组应该如何记忆,教师可以示范性教学,或者生动灵活的肢体方式加以展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养成这种记忆方法的学习习惯。

4.优化教学方案。

小学英语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学习范围和能力,在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培养方式,将教学知识进行梳理,优化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国外的知识的同时,需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让小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教育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国外礼仪,在学习完之后进行整体的巩固,然后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融入其中,比如在相互见面的时候,需要说“nicetomeetyou”,这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不仅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还对学生英语学习生活有一定作用,学生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通过这种礼貌性的介绍,学习英语。当然,学习英语的过程,需要从语境上进行打造,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英语的学习和交流,还需要通过课下的学习进行交流。

学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一个集体中,需要学校的英语教学,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教学配合,在家庭中可以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生活化概念,将课堂上学习的英语作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对学生素养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三、加强小学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对策。

1.语境环境具有重要性。

语境环境是良好课堂氛围的开端,在进行语境设计时,对学生良好融入语境进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对典型词组进行梳理和单词进行造句,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比较沉默,学习兴趣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语境,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感受到愉悦,达到素养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进行词组造句游戏法,将词组或者句子或者单词写在卡片上,通过音乐的伴奏,然后让学生一对一的做游戏,拿到卡片的说中文意思,看卡片内容的说英文,这样不但学习了单词和句子,还通过游戏的方式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通过这种语境的设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学习。

2.“寓情于景”进行教学。

情景相容的教学方式一直是英语教学中需要进行加强的,尤其是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加强对单词意思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融入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制作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展示,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体验感,加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教育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加强课堂反馈。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反馈,及时合理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个性的差异会存在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评价和鼓励,通过一定的学习反馈,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英语学习评价自己身边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结语。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通过规划教学内容,建立情境设置,加强课堂反馈等一系列的方式进行加强,这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英语的学习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教学反思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语文教学质量,其地位之重显而易见。

(一)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字、词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

1.有的作业目标失范。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思考,因此,布置作业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漫无目标,为防止学生沉溺于玩耍,随意布置作业;目标失度,任意拔高或曲解课文,或仅考虑思想可比性忽视语言文字迁移,导致同一篇阅读短文出现在不同年级练习册中的怪现象发生;目标不清,作业对课文的针对性不强。

2.有的作业数量失控。

当前语文作业数量失控,机械练习或哗众取宠者多,学生实际收益却并不多,反而丢失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有的作业形式失控。

目前有的教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课外作业多于课内作业,书面作业多于实践作业,识记理解作业多于表达运用作业,形式求新求异却不落实。对如何开发与利用语文作业在培养学生正确语文学习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成果。

(二)如何解决问题。

首先,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运用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再次,全面、公正、艺术地评价学生的作业,使学生创造热情更加高涨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能起到激励、触动的作用。因此,在批改作业时,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灵活艺术地评价。

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年段特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关联起来,由传统封闭走向开放,由陈旧单一走向多样化,由整齐划一走向个性化,由纸面作业走向生活实践的综合作业。把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兴趣贯穿于语文实践作业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小学三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45分钟,六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少作业题目艰深古怪,有的纯粹是兜圈子折磨人,而答案也较为呆板,缺乏灵活性,这样的作业有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有的则使人觉得味同嚼蜡。更糟糕的是,有的.家长为了让的孩子能够较正常的休息,不得不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这定会助长孩子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大量的作业是教师无暇认真地批改,也失去了检查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

2、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作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广大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指明了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语文,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语文”.其次,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1、作业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认字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周围的环境调查,并说说这些字的用法。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2、作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语文。语文作为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拼音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一些带有音节的课外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如果只做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兼顾。

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语文其他科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语文,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语文”.其次,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4、开放作业的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

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5、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例如,学习了面积知识后,可让学生为学校画一个平面图,出去春游前,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写一个最经济的出游方案并说出理由等。这样的作业“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出答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

6、开放作业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我就此次学习谈谈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粗浅理解,本人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而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教学反思

摘要:《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构建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多种核心素养的教学功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建立一些基本化学思维模式,培养物质观变化观,物质变化规律探究等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开发与挖掘相关的教学素材,探寻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落脚点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氧气性质;物质观;物质变化观。

一、教材内容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关系和策略。

(一)教材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氧气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物质变化、物质的构成等理论知识以后,系统学习的第一种纯净物。这既是对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与深化,又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性质,特别是气体的性质所要树立的模式和范本。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本节课在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教育内容。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既要让学生用前面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氧气这种物质以及它的变化规律,又要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从化学角度如何研究一种物质构建一个基本模式,为学生树立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具体物质的思路与方法,并在以后研究其他物质时提供一种参考与借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和培养学会用化学的视角来研究物质的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处理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在教材中氧气的性质一节内容主要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两个概念(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三部分内容。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学习并不困难,在教材中也没有相关的探究内容,属于一种描述性的知识。一方面,让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教材中归纳出氧气物理性质的具体内容所包括哪些内容,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来描述物质的物质性质,知道气体的密度一般是与空气的密度比较进行定性描述的,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氧气的'化学性质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认识是通过一些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实事建立起来。因此,如何让学生有效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就是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措施。对于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这两个概念来讲,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一样。在初中化学中化合反应属于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而氧化反应属于了解性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重点是化合反应的教学。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关系和策略。

(一)通过氧气物理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从学生认识能力来看,学生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有一定感性认识,而且氧气的物理性质属于描述性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应该没有困难。但氧气的物理性质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气体所要参考的范本,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我们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要从哪些内容开始,以及对这些性质如何进行描述。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是给学生树立一种建模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会有一种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因此,此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让学生树立研究物质需要从特殊走向一般,通过对典型事物的认识,为研究某一类问题提供思路与方向;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在以后学习其他气体时,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到这些气体的研究上。

(二)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多种核心素养。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物质变化观的意识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学习时只需要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表达与描述的模式即可。但对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讲,学生的原有认知几乎为零,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以具体的物质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像物理性质那样可以明显的观察到,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从直观感性的素材中去提炼和归纳出来。由于氧气是典型非常金属单质的代表,其化学性质代表了一类物质的性质。因此,通过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正是以日常生活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从碳、硫、磷、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规律的总结来体验到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为以后其他物质的学习提供对比与迁移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在学习中完成了物质变化观的培养与渗透。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学科探究能力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和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碳、硫、磷、铁四种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实验操作也不尽相同,这些实验的现象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极强的激发动力,会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而实验探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又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学科探究能力。

(三)通过两个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物质变化规律的思想。

在初中化学中,化合反应属于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内容,而氧化反应则属于了解性的内容。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对于化合反应重在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其规律性,而氧化反应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体验即可。由于在这两个概念的学习都是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基础。对于化合反应,只要在前面学习中能做出及时的总结,这个概念的建立应该说是水到渠成。而对于氧化反应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反应中有氧参加,难点在对氧的理解。但这两个概念的在学生素养培养上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规律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物质变化规律的思想,这正是学生学习这两个概念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阮庆元.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实现[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5).

[2]陈风雷.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以《铝的重要代合物》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于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策略

教育部在10月下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正式提到了“物理核心素养”,并把物理核心素养界定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要素。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掌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迫在眉睫。

二、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可以用成果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只关注物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在探索物理知识时所用到的科学思维,以及探索知识时的不畏惧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围绕物理学科的特征与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除了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应在在作业设计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物理来自于生活,尤其是初中物理所学知识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息息相关。但这些现象却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亲身体验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教师要善于结合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模型,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物理学史,物理文化,物理学家自传等,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在精心设计的作业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具有科学观念。我们的作业设计,应为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服务,围绕提高核心素养而努力。

三、作业设计类型。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将作业与物理学史、物理文化、当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物质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模型,学会质疑。亦或是适当布置一些实验设计类的作业或者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掌握获取知识的物理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动手的能力,体会物理学家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在作业设计上采取以下措施:

1.预习作业采用学案与微课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学案或微课,时刻贯穿物理学史,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电磁感应发现的过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复习作业引入“互联网+作业”模式。学生网上查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查阅资料或视频来让学生体会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雾霾天的治理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在作业设计中加入实验设计或制作学具等环节。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后实验设计及自制学具的作业,例如制作简易望远镜、自制水滴显微镜等。由于此类作业难度较大,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开展小小创造家的社团活动。

3.在作业设计上,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的知识整合,还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实际上,语文和物理作业相结合,学生兴趣会大增。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分析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物理现象、问题的意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设计案例。

以下面以八年级上册:《光的颜色色彩》为例。

预习作业:1、查阅色散现象的探究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及物理学家探索规律时的艰辛与不易、坚持与不懈,唯有善于观察,乐于提问,不畏权威,实事求是才能发现物理规律,找到问题的答案。2、如何得到不同颜色的光,比如说黄色的光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得到?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色散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巩固作业:实验或亲身体会为主。

1、收集生活中与光的色散有关的现象,进一步了解光的色散;2、在网上或向摄影师请教照相机滤色镜的作用及滤色镜的种类;3.分析农作物种植在绿色大棚中会怎样?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学生心中会有很多疑问,对光的色散、滤色镜、色彩充满了好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体会到自然的奇妙,同时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业提升:

1、在知道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后,请同学们动手制造彩虹;2、动手将各种颜料混合,进一步理解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的不同;此类作业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动手能力、感官感知能力。

五、结语。

物理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树立科学观、提高综合认知水平意义重大。在物理作业设计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利于落实学科教育目标,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作业设计上夯实核心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对物理核心概念进行不断的内化,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精选_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2)高二学生虽然每天都会感受到母亲对其关心与照顾,但学生对母爱的体验更多的是母亲应该爱我,我得到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思考什么样的母爱是真正的母爱。所以尽管学生在初读文章时都知道文章在写母爱,但学生理解的母爱与作者要表达的母爱相距甚远。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学生读了课文,写了初读感受,提出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阅读学生提交的初读感受之后,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布置学生对文章内容做整体感知。

4.教学方式说明。

结合学生的初读感受和学生的问题设计教学,主要采用言语活动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独立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采用教师本人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歌华有线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1.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在阅读的基础上,用微写作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

在言语活动中懂“理”。当孩子处于人生困境时,得到母爱是幸福的;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长是感恩母爱的表现。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1.教学流程。

(1)以初读感受和学生问题导人。

(2)学生言语活动。

活动一: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以写树为辅,可又取名“合欢树”,你觉得合适吗?

活动二:文中说“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3)微课:以小见大。

(4)布置作业。请选择你熟悉的小物件、小事、小场景,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教学过程。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精选_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已知哪些,未知有哪些?描述要生动准确语句完整。(设计意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述力。体现语文和数学的学科深度融合。)。

二、数学思维。

2、这么多数学问题?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小组研讨,选代表表述问题。

3、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看例题:二班得了多少面?

三、数学知识1。必须知道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解决?

四、数学兴趣。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又用什么方法解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1、数学抽象。

2、逻辑推理。

3、数学建模。

4、数学运算。

5、直观想象。

6、数据分析。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

2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

3文化品格: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一、形成物理基本观念。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我们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我们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的头脑中“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物理基本观念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物理价值观。

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的能力与过程方法是不可分离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训练才能得到。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形成良好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科学思维是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物理学科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四、培养正确科学态度。

何谓科学态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并据此在言行中有相应的表现,即包括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行为方式.物理教学不能“为知识而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通过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考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作为一线的物理老师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传授所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为基础;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应用科学方法的行为和习惯为重点;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渗透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坚决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通过有效提问等教学手段帮助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得分数,而更重要的是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和祖国有用的人才。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1.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2.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

1音乐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应以用为本,围绕学生在校时和毕业后经常进行的音乐活动,重点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等。

2、音乐的情感体验: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

3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其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

3、体育品格: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为了从理论层次研究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我认真研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我市我校正在进行的学讲方式,我从中发现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诸多理论支持与实践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我对于学讲计划的认识,对于小组合作有效性提高的可操作性的信心。

学讲方式在我校的进行之中,首先呈现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小组合作的低效、无效。曾几何时,我一直从教师的设计目标与小组组员的行为方面去考虑,拜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之后,才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的方式需要我们用综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从教师与学生双角度运用系统优化的方面去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需要对学讲方式课堂深入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教师一时说说,而需要教心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明确分组方法、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各个阶段的方法与细节,从各个环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并不只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恰当的社会技能是才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一生中需要用到很多社会技能,从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小组合作中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展示、质疑、倾听、学习等,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目标,学业目标的达成需要评价,社会技能目标实现程度也需要评价,对于教师需要确定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社会技能目标,并加以教授、培训、鼓励、观察、评价。

2、自我反思可以使我们发现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及教训,教师需要积累事实材料,加强自我评估,并多与同仁们交流。俗话说当事者迷,我们在学讲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存在许多问题,很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并不是教师一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可以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和同行交流,从讨论与实践中深挖问题与解决问题。备课组内可以相互听课、评课,以便从一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课堂,通过集备备课式的反思,去发现个人课堂上存在的一些小问题。

3、《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即现在还够不到但是近期最有可能够的到的区域。即是让学生有希望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其信心与动力,而非是设定一个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目标过低则学生形不成合作,不需要合作,不需要思考,形不成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能力过高,则让部分学生妄自菲薄失去进取的信心。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发解,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合适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看得见、够不到,而稍加努力就可以够得到,这样的目标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认识的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发展。孩子们在教师的帮助下跨越了最近发展区,将潜在发展水平变成了现实发展水平。

这要求我们在目标设定、任务选择、材料准备上要考虑到每组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学习的规律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发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

4、我们现在运用的学讲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基于stda,综合tgt、拼图法、tai、circ,大多采用小组讨论与三步采访法、内-外圈等方法相结合,为了保证stad的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stad的基本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诸如作业单、答案单、测试题、观察纸、记分纸,对于这些基本环节可能存在的细节问题,要及时的想到、做到、解决到。

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任务的设计无疑是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需要充分了解学情、教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研读教材,并分析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兴趣点与教材知识的契合之处,要做到有的放矢。

(2)深入了解学生,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感兴趣的点,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同时要使各个子任务之间要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构成梯度难易度。使学习内容形成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