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的心得体会(案例16篇)

最新如何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的心得体会(案例16篇)

ID:5567753

时间:2023-10-30 04:24:00

上传者:GZ才子 最新如何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的心得体会(案例16篇)

总结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反思,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分享和帮助。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能力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的作文教学,它不仅是培养儿童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面提高语文水平、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探讨的问题之一。现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发挥阅读优势,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等,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叶老也曾说:“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高精尖随之增长。”首先,要利用解题,指导学生审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想写作好作文,必须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通过分析解题,得出结论;审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学会了解题目,并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品读领悟等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技巧。再次,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段落关系以及开头、结尾的写法和方法的运用等,从中学习表达的技巧。“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阅读课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重视作文讲评,以提高教学质量。作文讲评是指导工作的升华,是一个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总结写作的经验,并从中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教师讲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针对教学实际,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上。通过讲评让学生认识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技巧。其次,要注意讲评的方式。讲评的主要方式有常规讲评、重点讲评和集体讲评。在常规讲评前,教师先出示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和教师的批注认真看一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议,寻找优缺点。然后根据作文的情况,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评。教师要选准本次作文中的主要优缺点作为讲评重点。选取主要优点作讲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以继续提高、发展;选主要缺点作讲评,是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写作中努力克服。教师还可根据作文训练要求,选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内讲评,再共同讨论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重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作文找差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学生作文的内容、欲望和激情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没内容可写,也就没作文的欲望。这主要是缺少观察,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观察,许多可写的内容从眼底下溜了过去,有的是过于偏重仿写,只能“依葫芦画瓢”,作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文学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如果平时对周围人、事、物、景没留意观察,就不能拥有写作素材。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能去掉学生习作中种种弊端。

1、在观察中发现美。

有观察就有收获。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学生并不是不热爱美,而是不懂得怎样去理解、观察和领会美。在教学中,首要问题不是教学生怎样写,而是教学生怎样看。为了培养学生感受捕捉美的能力,我寻找适宜时间和环境,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观察体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内容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我再根据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加以讲解,最后进行习作。这样,作文就显得有物可写了。

2、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

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的主题就是探讨如何帮助人们寻求获得幸福的方法。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希望,因此,如何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如何让孩子找到获得幸福的方法,也成了专家们的关注点。

“一批批的学生被这种教育压得气喘吁吁,广大的教师也心力交瘁。”一位校长在大会分论坛上的发言,立刻引起了不少参会老师的共鸣。

一位来自中学的心理老师说:“现在都说学生压力大,其实我们的压力也大,学生身上的压力我们同样要承受,甚至比他们承受的还要多,因为我们不仅要承受考试、升学的压力,还有评级、晋升等等很多压力。”

本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90964名公众进行了“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发现,85.3%的人认为教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

“一轮一轮的教育改革,最累的就是我们这些老师。要符合教改的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努力。”关颖是北京的一位中年数学老师,她介绍,中学教师既要应付学校对老师讲课的抽查,还有汇报课的展示,同时还要开展学生工作、组织班会,“所有这些再加上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儿子总抱怨我回家就皱着眉头,很少看到我笑。”

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的老师认为,孩子们离开了学校就应该是幸福的了,但是,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登峰却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说:“孩子们幸福感的缺失最大原因来自父母。孩子们很可怜,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幸福的事情。”

王登峰说,现在的很多年轻家长对孩子“只生不养”,孩子出生之后就把孩子扔给祖父母或是保姆,殊不知对孩子来说拥有再大的房子,再多的玩具,都不如跟父母在一起讲故事更加幸福。

几年前杭州一中学公布了对全校学生展开的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总分100分的记载卡,一些学生只得了70多分。特别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记载卡只有70多分的学生,不少是家庭条件富裕,成绩也不错的孩子。其中一个幸福感很低的孩子提出的要求是:“我只是希望周末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出游,哪怕逛逛西湖也可以。”

疏于陪伴孩子只是造成孩子不幸福的一个方面。倪子君他们有一项专门针对父母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专门针对12岁以下儿童的父母进行了访谈。

在访谈中,低年龄段孩子的母亲提到的一些她们认为很困难的关于孩子教育、情绪等方面的问题,在较大年龄孩子的母亲看来是非常正常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可以自然解决的。这一点引起了访谈者的注意,也证明了在现今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父母往往没渠道获得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和情绪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往往困于一个没有必要过于担心的问题上。

我国多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孩子是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的,因此,若想让孩子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家长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虽然,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综观这些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还是堵窟窿的状态,“这是一种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它往往是等问题出现了、事情发生了,心理健康工作者才出现,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多。”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曹瑞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克服困难、自我发展的潜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和发展心理弹性而不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疏导和治疗。”

曹瑞认为在对青少年进行抗挫折教育时,不应简单地把儿童看作被动的接受者,要认识到他们的主动性,他们有能力自己帮助自己。

著名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林崇德说:“我从来都反对消极心理学观,当我看到某些媒体片面的报道大学生、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人达到百分之三十多、五十多、七十多的时候,我曾风趣地对教育部某位司长说:教育部可以下令把大学、中学、小学通通改成精神病医院。”

不少心理专家指出,不能总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出了问题的地方,要让孩子们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心理现象,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这是一种教会学生自己寻找幸福的能力。

“其实幸福是可以学习的。”倪子君说,在8月8日的积极心理学大会的一个分现场,倪子君用“心理测试”证明自己的观点,她指着幕布最右侧的一个字让大家凝视3秒钟。

3秒钟后,她让大家说出整个幕布最下端到底有什么图案,结果注意力都在最右侧字上的观众无人能答。“当一个人过分关注自己不幸福的点,就会忽视其他很幸福的东西。”倪子君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专注力的心得体会

专注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然而,当今社会的各种干扰和诱惑,让学生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快速并深入地掌握所学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专注力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注重兴趣的引导。

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我们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难题,或者运用数学去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乐趣,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自然也会提高专注力。

第三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专注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富有活力的氛围。例如,在教室中,要保持一个安静、整洁、有趣的学习环境,避免干扰和噪音。另外,也可以适时给予学生一些休息的机会,以缓解学习的压力和疲劳。

第四段: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专注力的培养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课堂互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采取启发性较强的案例分析、实验研究和教学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专注力。

第五段:鼓励学生自我调节。

专注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自我调节和管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培养自我意识和调节能力,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信心和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感染力,不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在学习求知的路上不断前进,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总结:

专注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和协作。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调节和管理。在专注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因材施教,灵活适应,真正实现教育创新和升华。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

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强大的,据心理学家估计,一般人只利用了想象力功能的15%左右,其余的处于“睡眠”状态,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善于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教师要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与诱导上,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善于捕捉偶然事件或稍纵即逝的瞬间,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发扬。

点拨要富有启发性,要用生动的言语、恰当的表情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思之有所感、有所得。如:在习作《美丽的春天》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等景物的样子,获得表象后,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出来,如果学生一下子写时有困难,我就通过图片联想、播放音乐等进行视觉、听觉刺激,来激发他们的想象,有时还可以通过读一些范文,让学生通过范文来模仿,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家长一定要多给孩子讲故事,而且,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要拘泥于故事的本身,更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可以去编故事,扩展故事的情节。

给孩子自由空间。

要给孩子独立自由的空间,孩子在家长的看管下,可能受到了一些局限或者束缚,所以,我们要多给孩子创造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和小伙伴进行的玩耍,同龄的小伙伴之间,更有共同语言。

学习音乐开拓思维。

音乐经常会给我们带到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在音乐中,我们可以进行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所以,可以适当让孩子学习音乐,当它能够弹奏一首曲子的时候,他的脑子里一定会想着其中的意境。

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想象力的前提是思考,只要在思考中才能想象到一些比较出乎意料的东西。通常情况下富有想象力的人都是比较爱思考的人,也是脑筋比较灵活的人。因此,要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凡事遇到自己不懂得或者好奇的东西,都要认真思考想方设法弄明白。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想象力的发源地,有了好奇心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想象。比如告诉孩子孩子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或游乐场,孩子就会开始想象游乐场长什么样、里面有哪些好玩的东西、会不会遇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等等。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好奇的_,反而要积极地引导它,挖掘孩子的好奇心。

通过书本引导孩子想象。大家都知道书本的想象空间永远要比电视或电影来得大,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孩子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相对应的场景或影像。因此,家长在给孩子读故事或者让孩子看书的时候,要询问孩子关于脑海中形成影像的问题,比如“房前有一条小河”这句话,就要问孩子脑海里有没有想象到那个画面。

p

学生的品德如何培养

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

二、为人师表,树立榜样。

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都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学生讲礼貌,首先自己要做到谈吐文明;要求学生热爱劳动,首先自己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带头干;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想学生做好,务必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从生活点滴做起。

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琐事中,要根据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行为的准绳,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讲究卫生,尊敬师长,诚实待人,不打断他人说话等。另外,在生活中家长不能一味的迁就孩子的要求和过多的物质上的满足,以免使他们产生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导致生活上有依赖,学习上则缺乏进取心的不良后果。

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平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捕捉学生思想中的不良火花,使这些不良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

(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交流、沟通。

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思想灌输和情感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就这样,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三)及时排除消极情绪。

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有不少不良因素也纷至沓来,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教育引导,把粗暴的批评斥责,化作中肯的话语,让学生感到家长的苦心与厚爱,信任与期待。我们还可以用名言名人的事迹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如果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悔都来不及了。只有不怕吃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又如:我国的大画家徐悲鸿常说:“任何天才都需要勤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执着追求,顽强进取,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画家。学习不能三心二意,悲观泄气,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需要专心努力,持之以恒。这些道理,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五、根据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工作,容不得我们来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学科的实际应用,不断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人行为活动的一种固定化倾向。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习,能产生创新;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妨碍学习的进步,阻碍创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勤奋好学、充满自信、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和训练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通过学习知识,逐步掌握这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从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养成科学态度,敢于克服困难,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等良好品德。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书写整洁,字迹清楚,计算过程完整,发现错误自己改正,找出原因,不懂的题目弄懂后才动手去做,不抄袭别人或别人代做,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待任何事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于正视错误,自觉查找原因,积极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钻研课本的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练习遇到困难,带着问题,再去钻研课本,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育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时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其次,教育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并想方设法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并热情地帮助别人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形成任何事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真理,自己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端正思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大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培养学生专注力的心得体会

专注力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学生面临着大量的娱乐和社交媒体的干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第二段:了解专注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专注力是在某些事件或任务中保持自己的目标、抑制干扰、加强注意力,以支持目标的达成的过程。专注力是学习、创新和解决问题时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它允许学生集中精力,快速和有效地处理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职业竞争力。

1.给予学生更好的环境:创造安静、有秩序和信任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的专注力。消除杂音和干扰,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

2.鼓励学生参加运动:参加运动可以降低压力、增强身体状况、改善睡眠,这些都对增强学生的专注力有帮助。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是提高他们专注力的关键。举办讨论和实验、开展小组活动和采用技术工具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建立目标和积极反馈:给学生清晰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有助于他们感到更有动力,从而更专注于学习任务。

第四段:结合案例分析具体操作方法。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专注力。

1.创建有序的学习环境:我采用课前5分钟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杂乱事务中脱离出来,并进入学习模式。通过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时间完成游戏,我培养他们的守时性和规律性。

2.添置温馨的装饰品:在教室内摆放些绿植、花卉等可爱又不失美观的装饰品,自然制造舒适宜人的空气环境,有利于孩子保持心情愉悦。

3.建立行为奖励机制:我会在课堂上规定小奖励来激励好的表现,如同时积极回答问题并保持安静的学生可以获得一朵小星星,当获得3朵时则可以换一本精美的书。

4.设置目标并给予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定期的用户评测和口头表扬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设立达标计划享受到的一些看似微小却具有感染力的好处,比如无需背单词等。

第五段:结论。

专注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不仅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方法,更需要对学生建立目标并及时给予反馈。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模仿性强的年龄特点,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形象,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模仿是存在一定规律和程序的。比如:他们先模仿身边最经常接触的人,随后进入模仿社会人。然而,教师和父母应该就是他们模仿的第一对象了。例如:他们如果是生活在打渔的家庭中,多少也会懂得打渔的经验的技术;如果是生活在音乐世家中,多少也会有音乐细胞或弹钢琴,正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教师也如此,也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

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教师应根据错误的轻重不同,用委婉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错误所在,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

(一)鼓励学生要孝敬父母。

教师要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还要强调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已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还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

(二)要诚实、诚信。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博士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都把长辈是否高兴当作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为了不让长辈生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

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诚实的品格是逐渐形成的。不要把学生的撒谎归结于他的天性,相反,你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力运用全程的方法培养他的诚实品质。

(四)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五)会体谅别人。

为把小学生培养成拥有体谅他人之心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和教师都要以体谅之心温和地对待小学生。同时,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努力从小学生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当体谅的种子慢慢地在小学生的心田中生长出来之后,就会渐渐地照顾到爸爸妈妈及周围人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去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

三、运用生动活泼说服力,进行品德的培养。

说服就是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所谓以理服人,对于低年级、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更容易发生影响。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爱憎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施以理论上的影响,可以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由于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和发育阶段,他们无法辨别是非,也没有主见。因此,教师要用易于接受的说服内容为他们树立坚定的观点和立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四、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品德培养。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以后再给予意义。从行为习惯入手,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家风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之中,家教也是一个家风的体现,它是通过孩子的言行表现出来。在为人处事方面,对别人要做到宽容、和善、认真地对待;在生活上,做到细心,对每件事都坚持认真地去处理。

在道德方面,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做任何破坏、违反社会规则的事情,我会尽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对待它们。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巩固其祖国的最深切感受。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但在第一次教育和第一次研究的影响下,我们经常忽略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从小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了解一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真正把自己视为祖国的未来,有远大的理想,并发挥主人的作用。

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在这个混乱的社会中,让学生区分是非,知道什么是守法,什么是非法,教育学生有关法律知识,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许多学生都是法律知识的宣传者,他们通过法律等活动进入课堂,使学生从小就能树立法律意识,成为守法的好学生。

百年规划,教育导向,作为教育者,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导和混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人,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祖国的支柱。

5、加强人情教育。

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教育。在“朋友之间”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解释朋友之间的良好帮助外,学生还会背诵朋友的诗,加深他们对朋友的了解,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家庭,老师,学生,友谊。

6、家庭、社会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社会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多方努力,创造环境,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家长认为孩子一口.进入了学校,就是进入了“深险柜”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往往漠不关心,放任白流,认为学生交给了老师,就是教师学校的事了。殊不知学生接触和生活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迹环境等。这些环境冈素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学生作为社会性的人,他不仅要接触家庭、学校,还是接触社会。而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对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诱感相当大,稍不加以重视,他们就极有可能走上歧路,堕落为犯罪分子,甚至成为千古罪人。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人的,学生在他的一生中首先接触到的教育利一生中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教育就是家教,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家k法定的义务,义是家长的社会责任利道德责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必须贯穿丁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自觉地克服或改变自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孩子在模仿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认为扮演的巨大的怪兽是可以被制服的,这样怪兽就不显得那么邪恶以及庞大,这样孩子的面对一些恐惧和担忧的时候,就会应付自如。

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在模仿扮演不同角色的时候,也在学习人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交往的,从中学会很多之前不曾接触到的事情,这样就慢慢地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开阔了孩子的视野,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练习语言能力。

孩子的语言是慢慢地在生活中学会的,孩子们可以想象与伙伴们扮演的角色,需要用到很多的词汇,一起模仿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各种各样的沟通交流,这样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育。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发挥想象力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比如在沙滩上堆起国王城堡等一些想法就是孩子在学习形象思维的过程。

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潜能。

毕竟孩子的生存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跟每一个大人一样,孩子也需要拥有一份属于自己自豪感,孩子可以想象自己是摩天大厦的建造者,这样就会赋予孩子强大的力量,对于激发孩子自信心以及潜能都是非常有利的。

p

学生的品德如何培养

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

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都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学生讲礼貌,首先自己要做到谈吐文明;要求学生热爱劳动,首先自己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带头干;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想学生做好,务必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琐事中,要根据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行为的准绳,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讲究卫生,尊敬师长,诚实待人,不打断他人说话等。另外,在生活中家长不能一味的迁就孩子的要求和过多的物质上的满足,以免使他们产生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导致生活上有依赖,学习上则缺乏进取心的不良后果。

平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捕捉学生思想中的不良火花,使这些不良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

(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交流、沟通。

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思想灌输和情感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就这样,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三)及时排除消极情绪。

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有不少不良因素也纷至沓来,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教育引导,把粗暴的批评斥责,化作中肯的话语,让学生感到家长的苦心与厚爱,信任与期待。我们还可以用名言名人的事迹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如果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悔都来不及了。只有不怕吃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又如:我国的大画家徐悲鸿常说:“任何天才都需要勤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执着追求,顽强进取,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画家。学习不能三心二意,悲观泄气,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需要专心努力,持之以恒。这些道理,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工作,容不得我们来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学科的实际应用,不断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人行为活动的一种固定化倾向。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习,能产生创新;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妨碍学习的进步,阻碍创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勤奋好学、充满自信、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和训练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通过学习知识,逐步掌握这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从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养成科学态度,敢于克服困难,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等良好品德。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书写整洁,字迹清楚,计算过程完整,发现错误自己改正,找出原因,不懂的题目弄懂后才动手去做,不抄袭别人或别人代做,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待任何事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于正视错误,自觉查找原因,积极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钻研课本的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练习遇到困难,带着问题,再去钻研课本,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育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时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其次,教育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并想方设法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并热情地帮助别人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形成任何事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真理,自己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端正思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大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我国儒学大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已经重视合作并将其用到教学实践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就是倡导学习者在学习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实施之初,教师们在课堂上都纷纷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观察中我发现,很多小组合作还只留于形式。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来,满教室里嗡声一片,小组内学习好的同学争着抢着张嘴说话,差一点的学生干脆只顾自己玩弄小动作,谁也听不清谁说了些什么。交流时,站起来发言的同学一张口仍然在说“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探讨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价。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形式化的。 下面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谈谈我的做法及体会:

一、学习相关理论,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规律

“掌握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马虎。理论来自实践又去指导实践,研究理论可以起到正名和解读本质的作用,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再联系目前小组合作学习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首要问题是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认识问题。为此,我深入学习基础理论,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最本质、最核心概念,给小组合作学习界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最终达到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这一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面对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先从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学习抓起,在明确方向,求得共识的基础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采取“探索——交流提升——再探索”方式,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随时拿出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用研究课和问题研究的形式展开研究,滚动推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范例,促进了大家参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培育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数学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合作小组人数最好为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

2、“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

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这样组内异智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即组间异智,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原则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培养好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成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学生养成良好素养的支持力量。我们培养学生们的好素养一定要注意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舆论与班风学风。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良好的风气,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正确认识与言论的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对全班学生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

素养的培养越早越好,须从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开始,从头抓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学生的坐、言、走、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初次接触,班主任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良好素养养成的重视。期间,班主任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仪容着装,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力求不漏。如谁说话态度大方,口齿清楚;谁字迹工整美观;谁衣着整洁得体等。同时还要不点名地指出同学身上的不足,两相对比,该选择怎样的素养一目了然。教师还要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不断地提出素养养成的新要求,还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体验或名人养成好素养的故事来激发儿童努力养成好素养的热情。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而崇高的地位,学生对自己喜爱与崇拜的教师的言行都容易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平时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为学生做表率,尤其要注意行为与生活细节。在培养儿童良好素养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教师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只有家校配合,家校教育目标与教育要求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家长在家里除了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之外,还要以身作则,尽量用自己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能只是要求孩子。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并非杂乱无章,有许多程序性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不断重复操作,尤其在学生的素养养成方面更是需要抓反复,反复抓。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实践的过程中,班级的各项常规制度应运而生,如《家庭作业制度》、《值日生制度》、《晨读制度》、《班干部职责》等,这样实现了班级的精细化管理,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好了会怎么样,违反了纪律会有怎样的后果。这些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素养的养成是建立一条“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素养“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相关的有趣活动,抓住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素养让自己尝到甜头,坏素养使自己吃到苦头”。

改变不良的素养与建立新的良好素养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养成良好素养不能一蹴而就,学生素养的形成有个过程。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与不良素养作斗争,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好素养,确保每一位同学的素养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约束下进行。学生养成良好素养的过程中,他们的付出、努力需要及时得到老师的承认,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增强学生成功的快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素养的进一步养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素养。教师与家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足够重视并及时纠正,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素养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养成素养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常有反复,教师与家长要“抓反复,反复抓”。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素养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素养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素养的培养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注意教育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不要抱着一蹴而就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渠道多种多样,本文从学生制作网页的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使人们能漫游科学的太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保护和发展学生天真、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页的制作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受传统教育的标准化、分数化的限制和约束,它是一个充分表现自我、表现个人(或集体)创造力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完善、美化的过程,怎样体现画面结构的合理化、文字内容的健康向上、色彩配搭的协调、动态与静态的互补性,怎样表现个人(或集体)的思想、个性、特征都是小小网页要表现的内容,都需要发挥其各种想象力去完成,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力提供了源泉。

二、促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石,创造力不能单一的凭空想象产生,灵活的思维基于扎实的知识基础,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造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网页制作需要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涉及到思想水平、文学、编辑、审美、作图、动画、编程等等方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需要学生的判断、选择、分析、采集基本知识,文字的组织需要文学的应用、表达的基础知识,图形的制作需要观察、审美、处理制作的知识,音乐制作需要懂得鉴别、欣赏、处理的知识,同时网页的制作过程需要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系统软件操作的知识,所以网页制作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产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渴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互学与自学能力,因此,网页的制作过程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条件。

传统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单一从教师传授中获取,不必要过多的思考与证明,这样不仅没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学者、专家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基本知识扎实,善于考试,但动手能力低、自主性差。这样形成了我国中学生可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而我国的科学家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当务之急。

计算机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学习,从中掌握知识、得到信息、发掘知识,网页制作同样使学生通过自己大量的实践操作获得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创造要在美的基础上,否则不是创造,而是毁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相对于学生),教师文化是权威文化、规范文化,是学生文化来源的主渠道文化,而学生是被塑造的对象,学生文化是受抑文化、局限文化,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播,而教师的知识来自社会各方面后通过了教师的接受、消化、吸收、过滤,再传授给学生,相对来讲,学生从教师得到的知识一般是正确、规范的知识,学生不再需要再过多地鉴别、思考、分析、判断,只一味接受即可。但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网络技术的大量涌入,使学生很轻易地、自主地得到资源,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真与伪,好与丑,善与恶,各种信息需要学生自身的鉴别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也就是必须具备各种的审美能力,不懂得真、善、美,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打下坚实基础。

在网页制作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导航和同学的合作下,通过学生自身知识的过滤,使知识和信息得到净化。学生学会了在网络上选择、分析、判别、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各种审美能力,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力量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我们必须借助集体力量、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战胜困难,未来社会需要有合作精神的人,而我们的教育往往疏忽了这一点,使中国人有着“一个人时是一条龙,三个人时是一条虫”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育的缺陷。

网页的制作过程强调了一个合作精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都有个体的兴趣和爱好,而网页制作需要比较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一位中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困难,但如果有几位学生合作,那么制作明显简单、容易,并大大缩短制作时间,提前出成果,确保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所以制作过程中应强调合作精神、互助关系,利用个人的特长,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使每个人在协作中体现各自的特点及创造力。协作能力会使创造力更上一个台阶。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操纵者,教师起着引导、指导、辅导、教导的导学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师;学生是研究、创作者,教师是协作者;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创作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分析、思考、判别、创造,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学生的品德如何培养

1、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我们常说大道理谁都懂,但是大道理必须要知道,如果没有了大道理的影响和约束,就更加容易造成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放纵。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帮助小学生塑造心目中的榜样,可以是各种成功的大人物大英雄,也可以是身边的小朋友或大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反倒更容易接近观察和模仿。

3、陶冶教育法:是学校和家长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这种方法灌注于生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

4、实际锻炼法:让小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无论是竞赛还是公益活动,又或者班级内部、家庭内部以及与社会实际接触的实践活动,都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5、品德修养指导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作为家长与老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的“素养”就强调了平日的修养,也就是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加强读写的指导是关键。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纵观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教师常常采用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模式。为了挖深讲透,教师唯有不停地讲。殊不知越讲得多,教学效率越低下,其症结就在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文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着重在熟读课文、记忆常用词汇与名言警句、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研读中理解、在品读中感悟。一课书通过读准、读顺、读熟来理解,以读促悟。同时,把朗读和背诵作为评价语文教学成效的标准之一。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们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我除了落实文本要求的背诵量外,每单元还精心挑选一些妙语佳句、精彩片段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学生期末技能技巧展示之列。

3.每天在晨读时间推广古诗文经典背诵。《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我校学生人手一册,我总是有计划地给学生选择一些篇目,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背诵,在博闻强记的基础上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培养语感

博览,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认真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1.指导学生自己选择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中外著名童话集、优秀诗文等,便于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自读《小学生报》、《意林少年版》等刊物;结合阅读课组织学生借阅图书室的书籍。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使学生读过的东西真正留在记忆中,那么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佳句、编写提纲、续编童话故事和写读后感等。后三种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词妙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比如:

3.1让语文活动课成为学生们展示的舞台。我校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有“词句接力赛”“童话故事会”“朗诵擂台赛”“古诗词背诵配乐配画大赛”等。

3.2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我引导学生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或者制成手抄报,以互相交流学习。学生的阅读成果获得了展示机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习作密度,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回放、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怎样指导学生巧练笔,做到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习作训练外,更重要的是恰当地把握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语文课上常见的联想练习、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教学时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生本对话,当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意境里,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及时安排写话练习,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下就会有话可说。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小学低年级语文《太阳》一课时,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向学生提出仿写课文句子的要求,孩子们果然写出了“天空里,太阳是云彩追出来的;草原上,太阳是牛羊跑出来的;广场上,太阳是晨练的人们舞出来的;小溪边,太阳是溪水唱出来的;喔,美丽的世界是太阳照出来的!”等等鲜活生动的好句子。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一经审定,它就是固定的。但是,针对不同地方的学生这本教材又未必一定适用,但依据现有教材使用的规定,又不得不用。怎么办呢?教材是固定的,人是灵活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课改教学目标规定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灵活多样的用活教材,在规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创新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一份强烈的责任、一个猎奇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

1、建立一种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才能自由玩耍、学习,才能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激情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能施展出来。

2、积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一堂课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让学生不断的去发现与探索,在发现与探索中自然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只要他们想干了,他们就知道想方设法去完成,从而激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相结合。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创新成为学生自学的需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得给学生一个创新型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科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向内挖潜、向外发散,将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加以综合,广泛吸收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新的活力。如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有关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怀疑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习惯由教师来提问、教师带着学生一同来解答。其实,教师不仅只要帮助学生解答,更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产生问题的途径很多,如通过讨论、观察、猜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知识的运用等产生疑问。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思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会问、善问、能问。 2、培养学生善于设计问题。问题在不于多,在于精、巧、当,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新奇性和矛盾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思维,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坚持练习,学生不仅会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快乐,而且强化了自己设计的问题意识。

3、创设一个“生惑”的情境。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敢问、善问的宽松氛围,对学生的各种提问,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

4、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就是在教师设置问题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要留出一些内容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才能让他们去解决自己产生的问题。

新课程设置的课程都是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探索是创新之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存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发问,同时也要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引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做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大胆改革教材的一些实例,结合生活、学习实际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例子,努力增加探索、创造性成分。积极创造条件,对教材中的部分事例进行扩展和深化,这样学生不仅能从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的胆略,这种胆略来自教师无意识的大胆改革创新中。再次,充分利用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知识隐含的思维方法因素,举行一些专门的思维方法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中所包含的类比推理、归纳、演绎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是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许多重要的成果都来自于动脑与灵感,想象力与灵感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给学生想象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甚至幻想,让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不拘常规的方法,如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在得出结论前,可让学生依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对欲学习的内容进行猜测、联想和求证,独立地去探索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讲究思维的发散性与聚合性的相互结合。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如在习题练习中可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敢于对那些早成定论的问题从其他角度和侧面去重新审视。

教学中可以利用电脑和其他各种现代化媒体辅助教、演示或虚拟一些现实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创新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潜力。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靠对他们学习探索过程的准确评价,在中肯的评价中,学生会增强信心,激发创新热情。所以,教师要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多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得到成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论文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对于阅读评价着重强调:“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是从目前现实情况看,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究其原因,有社会及教育观念的客观因素,但学生主观因素的缺失更是不容忽视。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因素?笔者认为兴趣是关键,方法是基础。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有了积极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可以弥补课内选文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引导学生脱离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各种诱惑,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阅读和写作,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前提。如今,好多学生在写作文时,要么是无话可写,要么是缺少真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那么我们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到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里去体验真情、感受真爱。此时应以“趣”为切入点,首先抓住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特点,设计阅读活动,在活动中给他们以成就感。

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有一个“感受自然”的写作综合性活动课,要求学生以大自然为朋友,感受四季的变化,抒写心中的美景。为了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我先让学生搜集描写四季自然风光的优美片段和古诗文,再让他们以组为单位,紧扣活动的三个环节展开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点评,再让每个学生写一篇融情于景的作文。活动自始至终,学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而搜集材料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参与课外阅读的过程。我还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每节课前安排了一个“三分钟小故事”,让学生自己搜集、小组整理,轮流讲述。有时老师还抓住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给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正确的`阅读导向。

学生的阅读可以从“趣”入手,但也不能只读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学生才能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目标。学了《贝壳》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席慕蓉诗选》读一读,然后在班级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学了《塞翁失马》后,我布置学生自己去寻找并阅读成语故事。这样由课内拉动课外,通过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寻找阅读材料,尽量避免了无效阅读。学生看多了好作品,自然就会形成辨识力,慢慢地他们自己也就能有选择地去读书了。

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浅显易懂的书应该采取浏览的方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内容;对文质兼美的作品,可用“品味法”细细揣摩,欣赏吟诵,变为自己的积累。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读书心得、疑问写下来,共同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个性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的欲望,才会去自主阅读。要引导学生随文阅读课外作品。教学名家名篇时,可故意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题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求答案。

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后,布置一道作业: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创作的童话让人百看不厌,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外,你还会讲哪些?准备好故事下节上课时讲给大家听。

又比如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后设计如下作业:阿长虽是鲁迅家的一位保姆,但在鲁迅眼中“她却有伟大的神力”,直到后来鲁迅还一直追忆着她。他在散文《朝花夕拾》中还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社戏》中的阿发,《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阿q正传》中的阿q,《**》中的七斤等,你知道这些人物吗?讲讲他们的故事。设计的问题既是作业,又带有一定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任务,又迫使学生去读,不读就无从回答。

四、加强交流,营造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活动是产生兴趣最直接的起因。因此我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走进唐诗”、“感恩故事会”、“珍爱生命、远离网吧”等。我还让学生互相阅读修改习作,然后将改好的习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版,做成手抄报粘贴在教室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他们展示才智提供了一个平台,也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以正确导向为方法,在丰富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必能更好地促进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