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

ID:571839

时间:2023-06-29 12:31:02

上传者:曹czj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篇一

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其实,这也是她与陆小曼等的最大不同,陆小曼始终是朵仰仗他人的菟丝花,始终抵不住货真价实的辛苦,始终离不开喧嚣纷扰的社交场。

但林徽因不一样,她是一位能耐寂寞的学者。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别因为自己是女人,就禁锢了双脚。真正长存于世的美,从来不止于皮囊,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

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上面只写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林徽因留下了那么多诗歌、小说、散文,也留下了不少可载建筑史册的图文与设计。但她最好的作品是她的人生,能够让她成为民国女神范本的,也正是她高级的生活艺术。这门艺术的核心就是——倾我所有去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流言、什么挫折、什么磨难,林徽因始终是明朗、丰沛、欢乐、向上的。她要竭尽全力倾尽所有活出女人之美生活之美。

同为才女,林徽因与张爱玲不一样,张爱玲始终带着一种偏执、凉薄之气,于爱情、于生活、于生命都是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闪耀着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她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淹没在人群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篇二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这个清淡如莲的女子,是那个时代的女神。众所周知,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有着过人的才情和傲人的家世,而最为耀眼的,是那三个与他痴缠的男子。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徐志摩为林徽因写下的情诗。他们相遇于年少,爱的火热痴狂,那些字里行间的诗情爱意,是他们之间最深的牵绊。

而与徐志摩的痴醉不同,这个如莲的女子还留着一丝理智,于是她逃了,逃离了那片不属于她的清池。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这样写道。

许多年后,她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了,为什么是我?’梁思成曾这么问林徽因。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了么?’林徽因清清淡淡的笑了起来,如是答道。

世间风景万千,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分辨谁是你要的那杯茶,谁是你沧海桑田的家。

一代才女,携君之手,投身建筑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颠沛流离,经历了为五斗米折腰的酸辛生活,经历了病痛翻来覆去的折磨,经历了五四运动将文人送到台上的最艰难的时期,但是他们始终面带着微笑,从容淡静,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终究一别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许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我想,这就是梁思成一生的宠爱。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篇三

信仰在我们中间多少时侯了,你我可曾觉察到?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任韧性的倔强?信仰在我们中间多少时侯了?那理智热情都不能代替的信心!

林徽因,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的美丽和坚毅,给我的思想带来冲击,给我的生活也带来了热情和思考。

生长在书香门第之下,林徽因并不是那些传统深闺并受尽宠爱小姐,相反,作为家里的长女,她的母亲却受到父亲的冷落,徽因和母亲只住在阴暗潮湿的后面小院。然而,,徽因从小就聪敏伶俐,父亲林长民对她寄予了厚望,利用一切机会去培养她。因此,幸运的徽因得以在年少的时候跟随父亲外出考察和游览地胜,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为她日后的建筑事业种下了种子。这是我十分羡慕的地方。

从小,我就很喜欢外出旅游,很喜欢各地的风景,很喜欢各地的建筑,那些美妙的巨大物体,给我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所以一放假,我总是嚷着爸爸带我去玩,可是,爸爸又是一个不爱旅游的人,常常都是落空而终。也许建筑有种特别的吸引力,我每到一个地方,视觉的焦点都会集中在建筑物身上。曾经,我梦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想贝律铭、安藤忠雄那样为建筑奋斗终身。然而,身在应试的教育体制下,我的时间都限制在“正常”的“学习”中,连平日画画的爱好竟然也不知不觉被冷淡了;当年为了高考,很久都没逛街了,高三那年连姑姑带我去海南岛旅行的机会都放弃了。一切,也许是自己的决心不够坚定,也许对建筑还不够爱得深沉,在高考不利无法报取华工建筑院时,父母朋友的几句话:“女孩子读建筑是很辛苦的,你也很难和男生相比的,你要考虑日后的生活。”最后,我连广大的建筑也没有填报志愿,多年来的梦想一下子成为了美丽的泡沫飘向了法国的罗浮宫,成为了里面永远的藏品。今天读起林徽因,读到她与她的建筑,读到她一生为热爱的事业奋斗,我猛然记起了我自己昔日何尝不是对建筑也是充满着感情!而现在的我在干什么呢?每天忙忙碌碌,但是这其中真正的价值有多少呢?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就觉得我的时间很多都在浪费着,但是我又无能把他利用好,只能看着它一直快速的流逝。连自己梦想不能勇敢地追求的人,还能够做些什么呢?连自己时间都不能利用的人,还能够有什么成就呢?昔日大学前的豪情壮志何在?建筑学,在“离开”你的这段时间,我突然觉得,爱的还是你!

而林徽因的爱情,相信也是很多人关注的。记得大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过,要看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他对爱情的看法中得知。对于一位风华绝代的才子——徐志摩的倾心,徽因理性地认识到多情之人不适合作为伴侣;在和梁思成的相处中,得知思成的稳重、博学和孝顺,在思成遭受车祸导致生理创伤时,徽因已决心和思成走完以后的人生。真实是患难见真情啊!徽因的人格在此刻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从思成后面对徽因的体贴和支持可以看到,徽因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后面共同事业追求中,两人对建筑共同的热爱和献身,让我体会到志同道合的豪迈;在后面艰苦贫困的生活中,两人相互鼓励和支持,让我感受到两颗紧密相连的心。

此刻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呢?每天看着日子的过去,而自己却没有学问上的进展,却会因繁多的工作而烦心忧愁,这又是我应该的大学生活吗?终于有空停下来自我反省!从这里开始,没有疲惫的借口,理智安排作息,才能保证学习生活的井然!不能再犹豫了,勇敢地追逐你的所爱吧!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篇四

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传为千古佳话。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上述的那些印记都已显得微不足道,即而代之的林徽因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的鲜活风范。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灵历程。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间。”同时,也从侧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近代史上、享负盛名的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们一路艰辛、治学的坎坷动人的画面。

然后,在谈谈林徽因的才学。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她还是挽救频临灭绝景泰蓝的第一人;她是诗人,她的诗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她的小说,比如《窘》、《九十九度》等以辛辣的手法尖锐的揭露、抨击黑暗的旧社会;她写的话剧《梅真同她们》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由于所处的地位、追求的思想迥异而导致的悲剧。读了她的这些文学作品,会令人无限回味深省的。此外,她还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美学专业的中国人。

其次,就是她那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林徽因患有肺结核病,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治学、考察、调研。由其是在艰苦的抗战八年间,虽然深受疾病的缠绕,但仍能与梁思成(疾病缠身)共同的栖息在恶劣的环境里,记录、编写一部部建筑专业的论著。当他们的美国好友,邀请他们离开这苦难的环境时,他们却婉言拒绝,仍留守国土继续治学的精神,真是令当今知识分子借鉴与学习的榜样!

最后,再谈谈林徽因在建筑方面成就给我留下的深刻回味。从他们夫妇早年游历欧洲,再到回国后考察大半个中国古建筑止,那种锲而不舍、竭尽余力保护古物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敬佩感动!同时,我也能全方位、透彻的了解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从而也感知了异域的文化及乡土风情,给东西方建筑代来深刻影响。就像书中介绍的英国的圣保罗大家教堂,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爱因斯坦天文台,到法国的卢浮宫,枫丹白露,古罗马角斗场等等欧洲典型的建筑,你会不自主的陶醉于建筑艺术的魅力中!你又能从侧面了解道,人物与建筑相互之间的历史关系,从而懂得建筑是艺术的灵魂,是人类心灵的契约。同时又通过建筑知道了如:拿破仑,拉斐尔,门德尔松,大卫、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世界名人轶事,简直又像阅读世界人物史。

《林徽因传》这部传记小说是集欣赏价值、珍藏价值、参考价值为一体的书籍;当你掀开它品读时,你会如痴如醉随着文字海洋,遨游在世界的文化艺术殿堂里;同时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今中外,东西方学者那艰辛、严谨、执著、探索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精神,是多么令后人钦佩与学习的!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篇五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便就应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似水流年分明安然无恙,山石草木依旧毫发无伤。

林徽因,生于一百一十年前杭州城莲花盛放的夏季,一个温柔聪慧的女子。她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考中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其祖母典雅高贵,是一位端庄贤淑的美丽女子;其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林徽因身上沿袭了他们儒雅优秀的血统,所以一生拥有斐然才情与绝代容貌。也许这一切只是偶然不是必然,但她注定会成为那个风云时代的倾城才女。一座原本就韵味天然的城,被秋月春风的情怀滋养,又被诗酒年华的故事填满。这座诗意含蓄的城,因为她的到来从此更加风姿万种。

一个女子,究竟要以何种姿态行走于世间,才能够做到不被人忘记一个男子爱一个女子,爱的是她青春的朝气,是她美丽的容颜,是她独有的聪慧。多少人会爱上岁月留在她脸上的印记爱上她那颗被生活宰割得累累伤痕的心林徽因似乎做到了,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能够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能够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能够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能够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篇,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都说人如其人、其性、其心,读她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都是那般清新完美。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世间许多女子都有过这份安静素然的优雅,也曾令人心动,让人有一种不敢轻触的完美。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她们慢慢地学会了挥霍光阴,浸泡在红尘的染缸里,谁还能做到纯粹如一都说只有百味皆尝,方不负这仅有的一次人生。我们就应把所有繁复的过程,都当做是简单回归,把一切凡尘的荣辱,当作是云烟过眼。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是一名驰名中外的女建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虽身患肺部重疾,却仍以弱小身躯带病设计国徽,并最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1951年,她为了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志同道合者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奉献上景泰蓝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次年,她和丈夫梁思成等人为我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劳心劳力,呕心沥血。经与助手一齐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最终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以上种种成就,无不让我们众平凡女子心生嫉妒,望尘莫及!

又是一年春草绿,院内苍柳添新枝。世事纷繁,人生无常,人与人有缘相聚却又匆匆离散。最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齐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别过。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能够两两相忘,日与月能够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如果能够,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要加倍偿还。

这个雨季在何时停歇,我无从知晓。这个故事在哪里结束,我亦无法预知。但我明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篇六

今天读了一天《林徽因》,虽然对她有了更新更准确地认识,但我认为今天收获最大的还是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是一个对世事功利看得很轻的人,除了对最纯真的追求他在无杂心。无论是他的诗文还是他的处世态度,虽然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却真诚地让我感动!

他与林徽因的故事是美丽的,又是酸涩的,他让林徽因感受到了初恋,并付出了最真的心!虽然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但对于一切,他还是全不在乎的,竟然可以继续着维持与梁家的友谊!一如既往的表达着对林徽因的爱意!他,梁思成,这群中国现代最具智慧的人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虽然不知道和陆小漫结婚后王庚对他的态度,但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相信这群在国学熏陶成长起来后又接受西方最先进思想的男人们不会永远的嫉恨,至少不会向凌叔华那样一生的嫉恨,只为了自己的私心,让原本可以让后人了解更多他与林徽因在剑桥交往时的心生永远消逝,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让他被更多的后人误会着!或许这对于他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他在生前都不曾在意别人的批判与讥讽,更何况是他死后呢?唯一的遗憾与悲伤只能让现在喜欢徐志摩的后人承担了!

不想做太多的评论了,因为气愤地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了!

满脑的胀痛,满心的凄凉!

他从不算计别人的心让他把宝贵的“康桥日记”交给了一个它明知是小心眼的人,于是一本可以记述他一段最美好回忆的文字彻底消逝了!

他和林徽因在英国的日子一定是很美好的吧!而当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后他的心也一定是伤痛到几点了吧!否则不会再面对已经和梁思成交往的林徽因时有一次出动心弦,在即将的分别中泪流满面!

他爱的执著,爱的疯狂,爱得让人感动!

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写下那么多美丽诗篇的原因吧!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可以不顾世人甚至是家人和恩师的反对离婚娶了有夫之妇的陆小漫,可以拚命赚钱养着老婆而不舍得买件外衣!这是他对爱最真挚的表达,这是他对纯真最完美的追求!要知道,在上海的陆小漫过的是一种多么奢侈的追求,而他却拼命的节衣缩食,或者说没有陆小漫,34绝对不会使她人生的终点!

突然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她有几分相似,如果没有她,我绝对不可能读起诗来,就象没有林徽因、没有陆小漫他也不可能写下那么多真挚的直达心灵的诗篇!因为真正的爱过,所以字字真心!因为真正的爱,所以不求一丝的回报,毅然的付出,义无反顾的付出!

虽然我不曾真正付出过爱,但也可以理解他的所为!毕竟我也曾经爱过一个女孩,理解那种为了她可以付出一切的感受!

又想到了那本书,那本讲述林徽因的书,那本我读了一天的书,只因为徐志摩的退场而让我兴趣全无。或许对林徽因的兴趣不是缘于他和丈夫取得的成就,而只是好奇他和徐志摩的那份美丽而短暂的爱!

当看到寂寞的林徽因同徐志摩初识时便来了兴致,而当看到林徽因的家人全力反对时心中有几分揪心,或许林徽因真的爱国徐志摩,只是受家教的约束而不敢面对,而当他回国后又遇到了梁思成时或许已经对那份爱有些淡忘了,更何况那只是16岁的萌动,又怎能当真呢!

当徐志摩回来后,已经有了心上人的林徽因当然无法背叛从幼时便接受的家教,与世俗作斗争,他没有这种勇气,或许是因为她爱得并不深吧!因为很难相信十六岁的女孩会理解爱!于是徐志摩在摆脱了相思的痛苦之后又面对一个更让人绝望的事实,他已有了未婚夫,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毫不吝惜着自己的爱,依旧真心地对他,在分别的那一刻,在相信是永别的那一刻,他哭了,哭得让我心痛,哭得让我心碎!因为他知道他曾经的挚爱彻底的和别人走了!

尽管还可以书信联系,尽管她归来后经常在一起聚会,但那份爱注定在这次分别之后被判为死刑!尽管她还在执著着,追求着!但他不傻,他知道结果是什么!

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只为了那一丝光明与希望!就象林徽因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中写得那样,他傻得可爱!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走进果林徽因的心中!

或许这就是命吧,为了让徐志摩创作更多的诗,为了让梁思成创造更多伟大的建筑,上天让林徽因担起了这个重任,,因为她有更重大的使命,让梁思成走入建筑这一神圣殿堂,让他们夫妻携手创造中国建筑新神话!

如果没有林徽因,就不会有雄伟的任命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更不会有新中国那伟大的国徽了!

她改变了女人只能成为贤内助的传统,成为了一位建筑巨匠的引路人!

她是伟大的,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女性,她启迪了无数人,成就了无数人!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篇七

如果你了解林徽因,不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摘录几句零碎的人生感悟,如果你想在微博上发几条人生感悟,那么推荐你看这本书。

很少看书看到想要扔书的地步,很不幸,这本中招了。

这本书的封面上“林徽因传”四个字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本书旨在客观地描写林徽因的生平并可能穿插着作者的些许感悟和评价。

虽然书名写着“林徽因传”,但却完全没有按照传记应有的逻辑和严谨纪实来叙事,关于林徽因的生平只是草草带过,更多的是借林徽因的事迹来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大家都知道,我想本书不宜称作“林徽因传”。此书只是拿林徽因来吸引的读者眼球。

百度如此介绍本书:作者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尽管作者的笔触较为华丽,但是内容冗长,段落之间没有逻辑连接,虽然以“散文”为名,但没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韵味,只是作者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揣测和意淫,华而不实,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书名哗众取宠,内容华而不实。正如网上所传:林徽因是一个被成功包装的人。字里行间都能显示出白落梅想要抒发一种对超凡脱俗的气质的追求和敬仰,但是她还是不能避开世俗,跟随着前人的脂粉俗气,对林徽因大加褒奖和赞颂,说是奉林徽因为女神也不为过;作者又喜爱重复小词小调来说一些玄乎飘渺的大道理,还不断地用华丽的辞藻堆砌空洞的感悟,导致文章缺少内涵,缺乏深刻。

从本书中作者的笔触可以看出作者是向往优美的事物的,但是也许作者本身没有真正地经历过,涅槃过,沉浮过,所以没有办法写出有真性情、引人共鸣的文字,相反却只是一纸浮夸。

最新林徽因传的读后感通用篇八

最完整地了解林徽因的故事,来自白落梅优美的散文《林徽因传》。

这个女子从来没有因为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而被人们遗忘,她的名字总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放在一起,和徐志摩、粱思成、金岳霖这三个大名鼎鼎的才子紧密相连,她是永远停留在西子湖畔的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存在。

她有着建筑学者的理性与诗人敏感的洞察力。谁又曾知道,她的心头停驻最久远的就是那种不甘心、不畏难、不退缩的情感,这种情感最有张力的表达便是化为执念。就是依靠这种兼容着学者和诗人的复杂情愫注定她会成为一个永远的传奇。

她曾经在北方经历过抗战的烽火,也曾经为了生活颠沛流离辗转到了南方。每到一个地方,她会忘记自己是个漂泊的人,而是将为国倾心的高贵情感化为日常生活的平淡与琐碎中去。她在当地进行古建筑考察,随遇而安,也是她那一代学者的特殊处事原则。逆境并没有毁灭她的从容与娴雅,而是将她的文字带入了一个更加通灵净化的世界。那些映射着小楼与茶铺的街景,在她的眼中,正是整个建筑史上最诗意的画卷。

她曾经被医生宣告不久于人世,但这些并没有摧毁她拼搏的意志。她经历过多次修改与论证,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和大家共同完成了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为了拯救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她抱病深入工厂参与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献礼。她在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与助手一起,再次经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圆满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她的浪漫与多情在那个渐渐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坚持下去的信念。这个美丽的精灵,无论是因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还是源自于和平年代的融入,仿佛唯有将心头的执念化为一朵朵绽放的白莲花,融入到国家和个人的历史使命中去,才是真正的归宿。

她在卧病的生涯中,从来不肯放下自己的事业与文字,无论是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还是形销骨瘦的林徽因,都让众多爱她的人难以割舍。想必那些灵逸的文字,能将她在生命中的遗憾悄悄弥补,在那些倾情绽放的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一个女子从来不曾消极的精神世界和从来不知疲倦的坚持,这些对她来说,已然足够。

她写过,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般的 堪破,已算是至情至性!所谓她的风情万种,她的才华横溢,以至于她的至死不渝,都是内心永不放弃的坚持,明明知道,却割舍不了。那种女人所带来的震撼,势必不可抵挡。你若愿意潜心去读,自然也会随她追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