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

ID:577013

时间:2023-06-29 14:42:34

上传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篇一

我偶尔也会从一些书籍上了解,看到一些犹太人在曾经遭受到的苦难,但看了《安妮日记》之后,我更加体会到了犹太人那曾经铭心刻骨的痛,就如同当时可恶的日鬼子侵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的痛,痛入骨髓。

这本书是从一位少女:安妮的角度出发的,写了一位少女对当时德国法西斯侵略犹太人的看法、悲愤和无能为力,还有自己以及自己家庭在这一事情是的.遭遇。事情是这样的:安妮本来和爸爸皮姆,妈妈和姐姐玛格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还有莱丝、月波等朋友,虽然和家人、朋友有时候也是会闹矛盾的,但一般时候还是会相处的很快乐。

安妮在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乐观,坚持写信给日记本姬蒂,乐观面对生活与艰苦,而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为什么不呢?当然,当她被抓去的那一刻让所有人都心痛不已。现在,让我们祝福犹太人吧,请他们忘掉痛苦,重拾未来!

最后,再问一句,难倒,我们不应该好好感谢现在的生活呢?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篇二

下午看了本安妮宝贝的书,心里突然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没及时动笔,到晚间,想写什么, 除了主题, 别的都不记得了,灵感,就是这样,转瞬即逝,只好信马由疆地想到那里写到那里。

安妮宝贝打动我的, 是她的生活状态,那是我一直向往的活着的方式,一边流浪,一边记录,用脚步在不同的土地上丈量生命的长度,一袭舒适的棉麻布衣,一颗沉静的心,用眼睛浏览地球上表面上不同的生命,用直觉从浮躁的尘世里把人性本质的孤独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她只为自己活着,活得了无牵挂,行走天涯,四海为家。她承认她的孤独,我佩服她的勇敢,她把她的孤独张扬得优雅玲珑淋漓细致,她体验孤独,书写孤独,靠孤独养活自己。是孤独成就了这个独立行走靠写作为生的女人。

一个写作的人,可以写的,无非是她自己。她们把自己剖析给世人看。内心里的世界,在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隐秘的空间,作家把它敞开,把一段一段的,生命体验到的感受翻晒在笔下,任凭人们翻阅,你可以沉浸在她的文字里面体验心灵的共鸣,体验找到同类的快乐。

每次写一本小说,最先出现在脑海里的,不是文字,而是意象。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亦有一幕一幕的画面在心里掠过,犹如不定格的镜头。带有一种隐约的肯定之感。这些意象决定心的探索走向。我却是喜欢这种过程,在黑暗中反反复复,但似一直有光照耀。

眼泪直抵人心,具备深刻的抚慰。少年时如此充沛丰盈的感动,到成年之后,亦有时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听一首歌,见一个故人,眼眶也会隐隐有泪。但一旦有任何变故或重大的事端临到头来,心里却寂静一片,只听见肃杀的风声,而不会起伏动荡。

泪水随着姿势的变换有不同的轨迹。带来慰藉无以言喻。形式高贵,亦像是一道华美而沉溺的盛宴。哀而不伤,心存眷恋。人就是这样开始慢慢变老。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篇三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是整本书中,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一句话。

这个和我们一般大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就因为生在那个年代,而过着为了逃避迫害躲藏在密室里的隐蔽生活。难道这都是命运吗?那个也不过15岁的少女,眼里尽是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这种躲躲藏藏的生活的绝望。看似稍有倦意的眼里,却依旧清澈纯净。虽然她遭遇不幸,但她依然是个被上帝宠爱的孩子。安妮依然保留着少女原有的天真想法,那种对世界的乐观。或许,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只要能活着,只要能见到阳光、天空,就是一种幸福”,实在是有点荒谬,我们要的远远不止这些。

我从来不觉得以前的人就这么一个一个的死去很可怜,只是觉得很悲哀罢了,我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我也不觉得现在的我们有多么的幸福,每当大人感叹现在的幸福生活时,都会被我用一句“这只不过是时代在进步”而草草带过。——这时,我还没有认真去读过这本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安妮日记》。如果不是因为去读过、不是因为去查过资料,我根本不认为这些话,是出自一个还不到16岁就已经离开人世的少女。她的话中透露出的是对这种生活的绝望,平淡却又真实的话语,展露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惨。我知道,我永远也无法体会那种惨痛以及凄凉。 日记本,随处可见。我曾经因为觉得好玩而下定决心开始写日记,但不到一个月就停止了。

安妮的日记本是她13岁的礼物,她从那时就开始写日记,直到伤寒夺去她的生命为止。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生活平淡如水,家、学校两点一线,每天往往复复,还是因为安妮的生活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使她不得不把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记录下来。安妮过的是隐蔽式的生活,但她的日记中记录的却几乎是密室外发生的事。我不想知道安妮是怎么知道的,我甚至在想,如果安妮一直不去了解这些事,或许她就更会像一个普通的少女。但我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犹太人是被排斥的,被认为是出卖耶稣的人。

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尊,当你的自尊、你整个家族的自尊被别人践踏在脚下时,那种愤怒、那种不甘,那种拼了命都要和对方争个你死我活的情绪,从安妮的日记中就能感受到,但我却迟迟不能完全体会。这种痛,没有经历过,又有谁会知道,会去关心? 当一名记者——这是安妮一生的志向。但这个志向,对当时的安妮来说,却是如密室外的天空一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安妮没有放弃,攥着手中的笔,写下她用双眼看到、双耳听到的一点一滴。在二战期间,她乐观,她坚强,她执着。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选择放弃?哪怕只是碰到了字数多一点的题目,都曾头痛过的我,有什么理由避开“羞愧”之词。《中国达人秀》中的那个缺失了双臂的男孩,用双脚弹着钢琴,演绎着一场绮丽的华尔兹的男孩,曾经说过:“我人生中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就精彩地活着!”我的生活,我的人生至少在现在可以说是幸福的,没有一点坎坷的。 所有人都在努力,安妮在努力,那个断臂的男孩也在努力。我们四肢健全,生活在和谐的时代,受到父母近乎于百分之百的宠爱,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还没开始,就先放弃,轻而易举的被困难击败,遇到一丁点儿的不顺,就选择自怨自艾? 我们不能这样做,更没有权利这样做!虽然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会失败! 愿望、理想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实现,但安妮,这个正处于花季的少女,已经无法实现做一名记者和作家这个愿望了。虽然其中有对母亲的不满,但安妮依旧选择了竭尽全力。

安妮不屈不挠,顽强的与困境作斗争,最后却被人出卖。唯一逃脱的奥图·弗兰克——安妮的父亲,传扬着女儿的日记,并编纂成书。 安妮说:“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安妮没办法逃离这种生活,因为身为被西欧仇视的犹太人,所以被迫接受着不平等待遇。 安妮说:“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安妮的日记被世人传颂,通过日记,了解到了纳粹的恐怖,安妮以不一般的方式仍然活着。

安妮说:“我们不能够只是荷兰人或英国人或是其他国家的人,我们应当在此之外还永远是犹太人,而我们也愿意以这样的身份存在。”安妮以她的尊严,为后人留下了一种身为犹太人的不屈不挠而又乐观坚强的精神。 安妮,记录下她生活的一点一滴,听起来像梦魇,但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或许该说这本日记,是陪伴着安妮成长的一件不会消逝的物品,亦是一本让读者在看了后,会突然觉得“长大了”的日记。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篇四

去年的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安妮的日记》的书,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本书是犹太女孩安妮·法兰克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真实纪录。

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九四零年希特勒开始攻打荷兰,安妮的全家开始了提心吊胆的日子。在她十五岁那一年全家不幸被纳粹发现并送入了集中营。一九四五年三月死于集中营,那时她还不到十六岁。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十分的震惊,想不到希特勒是如此的残暴,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我就连美国攻打伊拉克都觉得已经很血腥了。换个角度来说,希特勒的身上充满了暴力,整天把所谓的不优秀的人种是不应该存在的这种思想往人的脑子里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优谁劣,希特勒那种思想我真正恨透了。希特勒还把抓来的男人当苦力,那些幸存的苦力出来后就像是骷髅一样,皮包骨头。女人和孩子就把他们杀死后烧掉,用他们的脂肪作肥皂什么的。让人看了都觉的十分震撼。

再来想想我们的现在,整天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想,是不是比安妮整天在提心吊胆下过日子好多了呢?我们还整天抱怨作业太多,学习太累,放假太少,真是"身在福中"啊!

安妮的日记里虽然都写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但在文字中还是能发现她也是十分细心地观察,体会生活的美好。我十分佩服她,我们需要的就是她的这种精神。生活是美好的,用心去体会生活,你就会获得很快乐。即使像安妮一样很小就死去了,但是能在快乐中生活,你一定是个幸福的人。

我佩服安妮,痛恨希特勒,是他扼杀了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安妮这样乐观的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篇五

如果大家读过《安妮日记》就知道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吧。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快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元首发动的战争,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篇六

记得小时候某个午后坐在家门口,坐在板凳上靠着家里的木门,一个奇怪的念头冒出来:会不会,就在我的脚底下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小姑娘也在跟我冒着同样的想法,也在好奇通过地心直达地球另一端,是不是也有一个小姑娘存在并且正跟她有一样的疑问。这样,我仿佛陷在在自己的思维里出不来了:我,另外一个小姑娘互为依存。

最多十岁吧,应该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那时,如果能有人听听我的疑问就好了。因为当我明白我不可能知道答案时,有一种痛苦冒出来那种痛苦和经历无关,和眼前生活无关,和学校无关,和爸妈应该也无关。

尽管这样,我相信,她有可能存在,世界那么大。

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学校就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但是仍然相信一种可能性,一种眼前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前段时间,读《安妮日记》,我认识了这样一个小姑娘。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国,因为德国的反犹情绪,全家搬往荷兰。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下荷兰,也因此殃及在荷兰居住的犹太人,包括安妮一家。为躲避残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犹太人躲身于父亲工作的工厂的阁楼上。日常生活供给全靠别人运送。在藏身两年一个月之后,因为别人告密被发现,而带往集中营。

虽然是避难,并且有着生命的危险,两家人在这里也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一切。13岁的安妮,家里最小的孩子,在藏身期间,开始和父亲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做朋友--一个日记本。她把在后屋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看她所记录的每一天的生活,仿佛和正常生活并无不同,只需想象一下也可以知道两家人在一个封闭环境下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种物资的匮乏,行动上的不自由以及时刻担心会被发现,会是怎样的窘迫和艰难。

因为知道故事的结局,从开始看就知道面临什么样的结果,只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时常被安妮的文字带到她当天的生活里而片刻忘记结束。安妮所记录的母亲对她的不理解,父亲对她的关爱,她对peter的喜爱和担心等等,对生活的理解她超出了那个封闭的阁楼。

于我,每翻一页,都像是在翻去安妮的生命,急性子的我也想要慢下来。1943年,1944年,日子越往后进行,心情越沉重,日记停止的'时候我快要窒息。忍不住想象一个鲜活的生命被纳粹发现时的慌张,以及被押往集中营的恐怖和后来所收到的虐待至生命的消失。

最新安妮日记读书心得实用篇七

1942年—1944年,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也诞生了一本名著《安妮日记》。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还是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她距自己16岁生日只差3个月。

我相信,她有这种勇气。就因为安妮明白,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