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

ID:595207

时间:2023-06-29 22:37:43

上传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一

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

3、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4、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时,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特别重视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而这节课里冯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

5、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

6、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冯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冯老师面部表情再和蔼可亲一些会更好。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二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1.《正比例》教学设计

2.关于《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

4.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5.旅行的意义英语作文

6.《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7.大学生考证的意义

8.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9.英语特殊意义的动词短语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三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孩子们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孩子们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孩子们易于接受。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孩子们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四

1、冯老师每一环节的名称也起得颇有新意,“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众人拾柴火焰高”,“试手气,展才气”等,既温馨,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思路清,环节紧。找准新旧知识切入点提问导入:让生回顾比例的意义,引出比例各部名称,再让生猜测比例内项乘积与外项乘积的关系,然后让生自主计算验证,并通过举一反三发现出内项乘积与外项乘积的等量关系,最后导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条理相当清楚。

3、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探索比例的性质这一环节,教师导生自觉弄清四个项,并给充分的时间让生猜想同项的乘积是否相等,再进行动手计算验证,并通过多练习使生发现与总结出比例的性质。整个环节都由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形成,使生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因而信心十足。

4、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层层深入,反馈及时。教师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使学生所学更加的系统。

5、冯老师的评价多样,有语言的激励性评价,有小组积分评价,使得学生学习气氛很好。在教学结束时,冯老师抽学生在“比例性质”中各选一字,看后面的分值给小组加分,好似给整节课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而更妙的是其中一字后面居然是问号,冯老师让学生想这个问号代表几就可以组成比例了,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五

【导语】本站的会员“se7enfc”为你整理了“六年级数学《比例基本性质》评课稿”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今天听了冯老师执教的《比的基本性质》,冯老师课堂上快节奏的教学,学生精神饱满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冯老师做到了引导者的驾驭,掌控课堂,带领学生在快节奏,高效率的氛围中有效学习,收获颇丰。

1、《比例的基本性质》作为一节认识比例后的概念教学课,冯老师能够抓住概念教学的特点,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突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严密性是数学特有的,在课堂中,冯老师自己的语言的语简洁有力,不罗嗦,而对于学生的语言更是强调到位,让全体学生认真倾听,纠正数学语言中不足、不准的地方,集体强调,如对于一个分数形式的比的读法,比如对于两个比判断过程中的表述问题,冯老师都强调到位,一语中的`。

3、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有梯度,层层深入,教师能够吃透教材,把握考试的重点,将考试的知识要点在课堂上贯穿,这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小组竞赛题上,体现在教学新课后的运用上,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与指正,反馈及时。练习的效果、练习的质量都非常高。

4、利用积分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后面的抽取分值的方法,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将本节课的学习知识得到了延续,在教学中,冯老师还注重了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使得学生学习气氛很好。

5、课堂环节设计的题目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种数学中有语文,学科不分家的感觉,这些颇有新意的设计,“众人拾柴火焰高”,“试手气,展才气”等,既温馨,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例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六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大屏幕出示一张天安门广场升国旗)

师情境创设:同学们,老师假期中外出正好赶上了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场景,想知道是什么场景吗?(生答想,教师大屏幕展示照片,但是特别小,学生说看不清)这时教师放大图片,但只放大长,把照片拉变形,学生还说看不清;然后老师再展示只放大宽的照片,学生还说看不清,最后老师展示按比例放大的照片,这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升国旗场面。

师:同学们,刚才在老师第三次放大照片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个数学知识,这个知识不但能帮助我们不变形的放大和缩小照片,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个知识就是比例。(板书:比例)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的放大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就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兴趣和欲望。)

(二)搭建框架,整体感知

提问:看到比例,你都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大屏幕出示整单元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

师:我们这个单元共给我们安排了这些内容,就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你想了解的知识。

师指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单元的知识,点明这节课要探究的是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形式整体感知单元框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化的认知,避免知识碎片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复习旧知,搭建桥梁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比的知识,和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用大屏幕展示比的知识。

(设计意图:“比例”的学习基础是“比”,学生也能从字面上感党到“比例”和“比”有联系的。通过回顾比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为探索新知搭建桥梁。)

(四)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师:我们的生活中,像放大照片这样按比例扩大或缩小的现象处处存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三个不同场景不同大小的国旗)这是三面尺寸不同但形状完全相同的国旗。国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的形状是完全不能改变的。那么,国旗是按照什么规格来制作的呢?国旗的长与宽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屏幕上的第一个要求大屏幕展示第一个要求:随意选择其中任意两面国旗,写出每一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然后求出比值,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

(3)分别指名三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三组不同的比,写出比值。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每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相同。不同场合用到的国旗大小会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比是固定的。

(5)师引导得出:因为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每组的两个比。

(设计意图:教师继续利用情境中的照片,给出数据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对数据充分观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宝贵的数学经验,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2、丰富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独立思考,在本子上记录找到的相同比值的比,并写成等式。

(3)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答师板书三组等式。

(设计意图:概念的建立应该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这个“具体”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组数据。教师提供国旗情境,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为后续的抽象概括出概念做好铺垫。)

3、冲突设疑,深化理解

学生思考。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

板书一组比,即天安门国旗长:天安门国旗宽和学校国旗宽:学校国旗长。

学生发现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一个是长:宽,另一个也是长:宽才行。

(设计意图:形成完整的概念,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到概念的显性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发现概念的隐性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4、讨论交流,抽象归纳比例的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全有两个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生答: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的等式。

师:两个比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成为比例呢?

生答后师(课件呈现):数学书上是这样描述比例的,学生齐读比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比例的概念己经基本建立,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五)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数字中的比例

师:刚才大家在照片、国旗尺寸中找到了比例。你能不能判断下面四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如果能,请你把它写下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2、图形中的比例

顶设:两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

师:当两个三角形“按比例”缩小或放大时,它们的形状不变,请学生写出对应数的比组成比例。

3、生活情境中的比

一辆汽车第一天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第二天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根据汽车行驶的情况,看能否组成比例?能的话写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4、比和比例对比

判断下面哪些是比例,哪些不是

1:5=5:1()

40:5=4×2()

1:3=2:6()

5:6()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比例有关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知识要点。

大屏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课的内容要点。

(七)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其实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来看一看(课件介绍黄金比例)

师:穿高跟鞋也与比例有关,你知道女土为什么穿上高跟鞋会更美吗?

(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学会“比例”后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更容易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全课由生活现象设疑开始,又由生活现象释疑结束,首尾呼应。)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数学小报,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小报中呈现出来,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暨东师大培训回来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触动我的就是“培养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于是,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利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章内容环节,目的就是给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让他们了解学习每节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也感受到思维导图是归纳整理的有利工具。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有益的。这个环节的安排,可以在一单元的开篇一课的课堂上,也可以是在单元开始之前的预习环节。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通过让学生验证大量的生活中的比的比值相等环节,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就是为了让他们水到渠成的理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但这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我觉得还稍有欠缺,应该再提供给他们变换形式写比验证的机会。因为这里处理不当,就造成了巩固练习中按规律写出比例题目的难度。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更正。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七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容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有关比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看来,同学们对比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比有关的知识,比例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识

1.初步理解比例的意义。

请仔细观察这三面国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三面国旗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不同场合的国旗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每面国旗长与宽存在有趣的比,你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算一算吧。

请大家根据国旗下面的数据,分别算出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

根据这三个比,从中任意选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个等式。

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等式:0202

5:10/3=3/25:10/3=2.4:1.6

2.4:1.6=3/2=5:10/3=60:40

60:40=3/22.4:1.6=60:40

提问: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有两个比,并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像这样的等式,叫做比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比例?学生

引导学生看课本40页教材上是怎样定义的?学生齐读。

在这句话中有哪些字或词最关键:两个比相等。

师:根据比例的意义让学生举一些比例的例子。

生:a:b=c:d或a/b=c/d

2.深化了解比例的意义

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发现,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

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比例。

宽:长=宽:长长:长=宽:宽

10/3:5=40:605:2.4=10/3:1.6

10/3:5=1.6:2.45:60=10/3:40

1.6:2.4=40:602.4:60=1.6:40

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强调: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值才相等。才可以组成比例。板书:第一面的长:第一面的宽和第二面的宽:第二面的长。学生发现不相等,师:为什么不相等。师结合板书归纳(出示课件)师根据学生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三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每两面国旗长与长的比可以和宽与宽的比组成比例。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两名同学板书,其他同学写在练习卡上,让学生讲解并纠错。

(四)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表格。

意义: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项数:两项四项

联系: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

(五)当堂训练: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八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新六年级比例的意义评课稿模板篇九

今天进行了《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有几分喜悦,也有几分遗憾。

《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以前也曾经执教这节课,但总感觉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却很迷茫。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的尴尬,在本次的达标课中,特意选取这节课来上。一开始决定上这节课,自己也是觉得很为难的,不知道从何下手。从网上搜集资料,没有找到名师的课例,其他课例看了都觉得不令人满意,所以最后索性抛开别人的设计而进行设计。

首先是这节课的导入,因为教学内容不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必须有一个有趣的情境合适的导入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思之很久,最后忽然想到了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常用的一个例子,因此决定用此来导入: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八条腿......想到青蛙,耳边又响起两句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不正蕴含着正比例的意义吗?想至此,一阵窃喜,就这样导入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导入很意外也很有兴趣,看来,导入是成功的。

第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课本上选取的是有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的例子,对学生来讲,感觉是有点吃力的,因此就顺藤摸瓜,以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这两个量来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左向右观察,发现两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再从右向左观察发现变化情况,然后再结合起来观察,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去纵向观察两个相对应的量,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相对应的两个量比值一定。从而由三点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一、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二、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否一致。三、比值是否一定。这样的安排,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第三、练习的设计。第一题,看到“速度”你会想到什么呢?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两者是正比例的关系。第二题,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第三题,通过年级和跳高的高度,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判断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四、知识拓展应用。由金字塔古代的测量引出物体和影长这两种量,通过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的表格,让学生来观察判断两者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第五、全课总结。由课始的问题,诗中的哪句诗蕴含了正比例的含义前后呼应来总结,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祝愿学生有付出就有相应的收获,让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这样的结语,让数学课显得意味深长。

以上是对本节课认为成功的地方,教学设计有新意,层次清楚,由形象到抽象,很好的融数学学习于轻松愉悦中。

课后和领导、听课老师交流,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情绪还欠缺,回答问题不太积极,很害怕出错。也许是听课老师较多的缘故,也许是我引导的不够,没有很好的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大多学生显得很拘谨,尤其是开始,站起来的表情很不自然,到后来慢慢的有所改观。二是对于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两种量是正比例的关系,这两种说法强调的不太够,以至在开始的判断中学生表述不很清楚。三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对照三条性质来判断的基础上,没有引导学生怎样更快的去判断的方法,完全可以抓住比值一定这一根本性质来进行快速的判断。因为只要两种量的比值一定,一定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一定是以至的。学生在后来的练习中对此有所感悟,但是我没有让学生来进一步的总结。其实,原来的教学,最后总是让学生这样来判断的,效果也不好。我想不好的原因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这样来判断,而省去了依照三条性质判断的过程,虽然是捷径,但学生没有很好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必经之路。看来,在教学设计上,不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下就不得不亡羊补牢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首先是在教学设计上。

另外,还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仅仅有数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节课是我们综合知识和素质的展示,学习是提高的最佳捷径,我要努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