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汇总21篇)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汇总21篇)

ID:6203581

时间:2023-11-07 05:19:51

上传者:念青松 时事政治中美关系论文(汇总21篇)

使用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和写作规范。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启发。

中美关系字论文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下)。

既不要孤立和放弃中国,又要中国服从美国的领导;既要中国的经济开放而从中国获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国的崛起而挑战美国。这需要小布什政府走一条与克林顿时代不同的路线。实际上,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以经济交往为主的中国政策已经成了布什新政府的当务之急。美国已经开始全面反思克林顿时代的对华政策。简单地说,对小布什政府来说,旧式的“围堵战略”不太现实,而克林顿的“接触战略”又太理想。结果就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thirdway)的出台。

“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介于“围堵”和“接触”之间的战略,或者说是“围堵性接触”(congagement)。这种理论提出后,经美国一些战略研究机构的研究和论证,已经比较系统化,也为小布什政府所接受。这种理论的大致内容是:在努力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整合的同时不放弃使用政治甚至军事的方法来遏制中国,避免中国对美国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

在围墙中国的“威胁”方面,美国新政府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即发展自己的力量和结盟。美国要保持其霸主及其领导世界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力量,因为一旦美国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发生衰落,其地位必然受到消极的影响。美国会继续努力保持其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用高科技来促进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美国会进行诸如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项目。

结盟正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结盟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巩固原有的联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结盟对美国的意义重大。第一,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仅仅是美国的御用工具时,美国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来扩张其影响。自卷人世界事务以来,美国一直在组织国际秩序方面起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国际组织是在美国直接的参与和领导下产生的。同时这些国际组织也一直是美国用来扩张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渐渐地,美国发现这些国际组织内部的“异见”声音越来越多,用这些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象以往那样得心应手了。尽管美国还不会放弃利用这些国际组织来扩展本身的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上,美国很显然地向同盟政策倾斜,即通过和美国的盟友合作而非联合国来达到其目标。

第二,结盟是美国让其盟国分担新冷战所需要费用的重要手段。联盟对其受惠者来说就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good),要维持这种公共物品需要大量的费用,但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各成员国都不愿意提供应当所分享的费用,而只想得到更多的服务和利益。对联盟盟主的美国来说,能否维持这种联盟,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不断提供费用来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于其是否有能力让其成员国来分担维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费用。在分派费用方面,美国迄今为止还是相当成功的。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美国都是让其盟国分担着维持美国影响力的费用。如果美国要开始新冷战,结盟还会得到加强。

第三,结盟可以起到直接围堵中国的目标。美国的做法是想和中国周边所有的重要国家结盟(至少是改善关系),并且考虑把军事重点从世界的其它地区特别是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这种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国势必成为美国的掌上之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确定了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四个主要热点,即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和南亚。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直接的中国问题,而其他两个热点也直接和中国有关。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保证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就要解决中国问题,这是美国各方面的共识。

那么,如何联合亚洲其他国家来围堵中国呢?这里有几层意思。首先当然是和美国传统的亚洲盟国,主要是日本、南韩、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小布什已经表示要重新评估和日本的关系,强化和日本的关系。第二层是美国和台湾的关系。鉴于中国的重要性,美国不会一边倒向台湾,就是说不会为了台湾而牺牲和中国的利益。但同样,美国也不会对中国同情多少。美国的最好政策是保持台湾海峡的现状。只要台湾保持现在这样的事实上的独立,美国就达到了制衡中国的目标。第三层就是联合中国周边其他国家,如外蒙古和印度等来制约中国。实际上,对这两个国家的关系,美国在近年来已经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这方面的努力在得到加强。

二.中国应对策略中的几个问题。

如何回应世界体系和美国的挑战?对中国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和艰难的课题。应当指出,中国政府对中美关系的现状作冷静的观察并不是没有理性。美国新政府似乎做好了和中国进行新冷战的准备,但在很多方面部是远离现实。中国没有必要对美国的任何动作作立刻的反应。但这绝对不是说中国不应当就其国际战略做什么。现在正是反思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时候了。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战略,必须获得一种远视(vision)。

邓小平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际战略为中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没有邓小平的这种具有远见的战略,中国不可能取得象今天那样的建设成果。但在这种战略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姿态的外交政策,其外交越来越充当一种可以称之为“救火队”的角色。在大多数场合,都是中国政府调整外交来迎合他国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具体问题的反应替代了对长远外交战略的追求。而缺乏一个与时俱进的总体外交战略,对具体外交问题的处理往往不得要领,失去方向。这种情况的继续只能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一个越来越被动的地位,中国不仅很难得到中国应当得到的国际空间,更严重的是,其本身的发展会受到强有力的遏制。中国应当、能够制定什么样的国际战略不是笔者力所能及的,这里只就一些中国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1.中国和世界体系问题。

在中国制定国际战略时,中国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和世界体系的关系问题。中国面临的不是应当接受这个体系还是拒绝这个体系。在这方面中国的选择可说是极其有限,除了接受这个体系外,中国别无他途。中国所有的选择就是在接受的前提下考量如何接受及其他的问题。

军事组织。中国甚至已经签署了历来非常敏感的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公约,即《经济文化权利公约》和《政治权利公约》。其中《经济文化权利公约》已经经全国人大批准而生效。

但是,中国进入这个体系不是只有利益而无代价。在中国努力进入这个体系的过程中,这个体系的现存领导者美国和西方纷纷向中国漫天要价。这就引出了中国各方面对中国要不要加入这个体系的疑问。不过,我们要问的是:因为美国是这个体系的霸权式领导者,我们就要拒绝这个体系吗?中国能够拒绝这个体系吗?且不说拒绝这个体系所带来的经济代价,中国要这样做面临着巨大的和非常现实的困难。这个体系的领导者美国不会容许中国这样做。不管人们喜欢与否,美国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履行这个体系的“使命”。美国不这样做,另一个国家也会这样做。在苏东共产主义解体之后,作为唯一霸权的美国是绝对不会让中国这样一个共产主义的和拥有可以威胁其安全的核武器的大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的。美国的目标是在体系内遏制中国,防止中国挑战美国,对其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退一步言,即使美国容许,中国也没有条件来退出这个体系。中国有过去深刻的历史教训。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既不满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体系,也不满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体系,而是想通过输出中国式共产主义革命的方法来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准世界体系。建立这个体系的努力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且它所留下来的阴影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毛泽东建立自己体系的实践和邓小平和世界体系整合的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同的实践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一个信息,即只有进入这个体系,然后再努力往这个体系等级的高处爬,这是中国能够脐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唯一的途径。

中国也不可能象前苏联那样组织属于自己的国际空间。中国没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和美国搞美苏冷战那样的新冷战。美国或许希望中国能够象前苏联那样,通过无限的军事建设和扩张,最终走向经济的衰退。实际上,这是美苏冷战结束后,一部分美国人的设想,而邓小平的远见没有使中国走上这条充满危险的路线。除了有限的经济和技术资源以外,在“软权力”方面更不能和美国相比。“软权力”指的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要组织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空间,软权力在很多方面比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力量更重要。没有软权力,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产生共识和认同,就不会有任何凝聚力。不管我们是否喜欢美国式的价值观,美国也是今天世界软权力的中心。现实地说,我们要让国际社会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可能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不管怎么说,中国既不能退出这个世界体系,但也不能完全无条件地接受它,中国理性的选择是“表达”。就是说,中国接受这个体系,但要改革这个体系,让这个体系更能符合中国的利益。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和美国进行美苏冷战式的新冷战,又可以在体系内和美国进行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对抗。进入体系并不是说中美之间就不会有冲突了,即使中国成为了美国所希望的民主自由国家,中美之间的冲突还会存在。只要存在着国家,冲突就会不可避免。中国进入体系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避免被孤立的危险,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阵地,结成体制内的“统一战线”而抗衡美国。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体制之外,中国很难利用美国和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进入体制后,中国的能动的余地会比现在大得多。

问题是中国如何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案例上,我们已经看到,尽管中国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并对世界经济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身在体制之外,中国很难对国际体系发挥很大的影响力。中国所能运用的策略是有选择地接受,或者说,在总体接受的基础上,拒绝一些明显对中国国家利益不利或者中国目前不具有条件接受的规则。总体说来,经济接受多于政治接受。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本身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上和世界的整合已经是不可扭转。中国政府不仅接受了世界体系的价值和规则,而且早已经开始调整和改造中国的经济制度以适应世界体系。在政治上,尽管中国接受了联合国两个权力公约,但在制度建设层面还是流离于世界体系之外。这在人权和民主相关的问题上表现得很明显。在政治方面,中国并不能对世界体系全盘照收,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调整自身的政治统治体系。调整统治体系的需要并不在外来的压力,而是内部需求。很显然,如何调整统治制度使其和新兴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乃是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2.经济优先、政治组织和国际空间问题。

中国的国际战略只有考量到了接受世界体系这个条件,才和中国领导人一贯以来的经济优先战略并行不悖。中国如果要继续发展国际空间,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也直接会影响到中美关系或者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经济力量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影响力,没有一个大国会看重一个经济萧条的中国。再者,不仅中国能否最终成为世界强国取决于持续的经济发展,许多国内问题的解决也取决于此。如果经济发展出了问题,许多内部问题和潜在的矛盾就会浮现出来,对内部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的外部影响力。

但是,应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发展并不自然地给中国带来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空间。中国的国际战略要以经济为中心,这并不是说只要经济发展了,中国就会成为世界强国了。前面所讨论的资本主义加民族国家在西方力量的扩展过程中的作用无非是想说明单一的经济因素不足以争取中国的国际空间。当我们说经济的发展扩展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时候,指的是由经济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的影响力。这种自然的影响力缺乏国家的发展目标,从而对外在世界产生消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要由政治来保护,经济的扩展要由政治来组织。

提出这个问题已经具有了现实性。中国的资本和美国的资本并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市场经济的扩展性最终并不会比美国的逊色多少。当中国大力吸收外国资本的同时,中国本身的资本也在加快流向海外。只要哪里有利可图,资本就会流向哪里,这是不变的真理。中国能怎样保护我们的海外的利益呢?这个问题的尖锐性会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深度发展和资本的外流越来越突出。

外界的概念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再者,中国经济力量的外部影响也已经在客观上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做什么的要求。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做什么,一向都采取低姿态的政策。这使得外在世界不知道中国要做什么。于是,就有各种“中国威胁论”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和重复。

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力量组合方面的困难。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力量的包括硬力量诸如军事、技术和经济力量,也包括软力量如意识形态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价值观等。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力量组合的不足是显见的。中国如果一方面不能创造出可以让国际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拒绝接受国际社会认同的价值观,那么,在软力量建设方面会变得极其困难,其国际影响力也会受到诸多制约。现在,很多国家只是把中国认同为一个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市场。这种认同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认同不是可以同日而言的。

其次是力量组织方面的困难。美国等西方大国非常清楚国际力量是需要组织的,也懂得如何组织其海外力量。美国人经常在鉴定和其国家利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积极从事合作、联盟的事宜。但中国在如何组织国际力量方面显然是很贫穷的。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对遭受危机影响的亚洲国家无疑是重要的。当时很多亚洲国家都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希望今后中国至少在地区事务上起更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不知道把已有的影响力加入组织化和制度化。结果是让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占据了本应当属于中国的国际空间。

再次是现代国际关系思维方面的不足。基本上,中国人还是受中国传统国际关系的道德优先思维的影响,对现代国际关系权力政治既不屑一顾也不加以重视。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当所有其他国家都顺从权力政治的时候,中国就很有可能沦为自己传统的受害者。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是各主权国家竞争国际空间的结果。中国显然没有这个概念。当其他国家竞争国际空间的时候,中国时常把应当属于自己的东西谦让给他人,企图从中得到道德上的回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当其得到中国“谦让”出来的国际空间以后,非但不会回报中国,反而用此来惩罚中国。又举国际或者区域组织来说,中国很少采取动议。当一个国际或者区域组织成立之时,中国往往首先采取抱怨的态度或者反对。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中国最终还不得不接受这一组织,甚至加入这一组织。这些行为表面上呈现为中国的战略考量,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经验不足,可以说,中国现在是首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进入国际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有辉煌的时期。但近现代国际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的情况。当中国在近代开始和这个体系打交道的时候,遇到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羞辱。在上一个世纪里,中国政治人物所关心的主要是防卫国家。中国相对的独立于世界体系的现实也不需要我们去考量体系内部的事情。但现在则不同了。中国已经发现自己不仅在急剧地进入这个体系,而且要开始处理这个体系内的纷繁的事务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经验。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国际空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用政治组织的力量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把此种影响力制度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制定国家战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联盟和国际统一战线问题。

和组织国际空间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联盟问题。当美国人用联盟的方式来围堵所谓的“中国威胁”的时候,中国怎么办?尽管还很难说,美国的结盟政策最后是否会达到美国人设想的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避免这一结局,中国对联盟问题应当有新的考量。

中国的结盟的前提是接受现存世界体系。这一点很重要。体系之外的结盟是危险的,要么导致美苏冷战那样的新冷战,要么导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东亚共荣圈”那样的敌视性的联盟。中国如果要保持和平的建设环境,要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必须努力避免的。而体制内的联盟则是包容性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统一战线”,来防卫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追求一个更公平的国际秩序。

在国际层面,中国不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到处建立自己的力量。中国所能做的就是和世界上尽可能多的国家维持或发展良好的关系,结盟很少可能成为现实。现实地说,中国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区域性的。中国既无扩张的野心,也就无需把手伸得那样长。中国国际战略的起点应当是亚洲。中国如果在亚洲就被美国所围堵,其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就是成问题的了。

多年来,中国致力于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这可能还不够。进一步的发展逃避不了体系内的联盟和统一战线。中国的经济力量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越了国内很多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这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变得非常明显,很多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亚洲至少在经济领域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在亚洲国家有所作为。中国如果要打破美国的围堵中国联盟,就要重新考量自己在亚洲的角色。如果被动等待,让美国人享受本来中国应当享受的,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中国自己。

4.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问题。

对国际关系来说,最重要的国内秩序莫过于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了。经济为先。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一种巨大动力。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对国家力量的影响力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要市场经济对国家力量,特别是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力量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变得重要起来。这对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有必要检讨以往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是通过一种可以称之为“民生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的。这种模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第一,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目标是解脱人民的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国家本身的力量是次要地位的。第二,经济增长是通过急进的分权达到的,即国家把重要的经济决策权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给于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来发展经济。第三,国家在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或者工业部门不再象以前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转向投资于国际采购和技术引进。

足情况已经表示了担忧。诚然,中国必须避免象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式的军事经济,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考量在提高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同时也能保护海外经济利益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政治秩序方面,恐怕除了接受体系,没有其他更为有效的选择。当中国的经济进入全球体系的时候,其政治必然要受到这个体系的影响。当经济因素市场化的时候,政治体系方面的调整就成为必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民主因素的产生,但另一方面也只有民主这一政体形式才能有效地统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社会。接受民主的世界体系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全盘接受美国西方式的民主。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中国式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政治上也会这样。接受体系意味着中国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状态下,不仅内部经济的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内部的政治变迁也是如此。中国政治改革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内政,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正如经济上我们要考量外部影响一样,在政治改革问题上,我们也必须考量到外部因素。当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很不明朗的时候,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担忧成为必然。

在民主政治道路上,中国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各个方面的民主实验正在进行。可以说,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形式正在试验过程之中。但是,民主政治的发展仅仅是中国政治秩序建设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政治秩序的建设过程是包括发展民主政治在内的一个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刻的政治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可能发展一种既包含了民主政治所包含的一般价值,又发展了中国本身的价值的政治制度。这样做,是非常有利于中国“软权力”方面的发展的。一种非西方式中国民主政治可望成为发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政治秩序基础。

时事政治论文

摘要: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适度高速(年均8%左右),增长速度不要大起大落,并且各主要决定因素能够支撑经济增长在中长时期内(10年以上)保持这种平稳高速增长态势的可能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

从经济学角度讲,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这些约束条件主要表现:(1)资源;(2)环境;(3)人力资本;(4)经济增长方式;(5)自主创新能力;(6)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等。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对策。

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为突出的。发展方式问题,说到底是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与环境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条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这些制约的良策。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循环经济应该包括四个要点。第一,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就是说,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要延长产品的寿命;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会有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首先要通过技术革新、生产进步尽量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对不得不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对其中可以利用的东西要尽量提炼、回收加以利用。第四,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建设加以保证。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大力发展新经济。例如,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新能源开发,包括物资回收、租赁业务、修补行业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内在价值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要做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配套建设。

首先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努力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另外,政府还要在教育上有突破性的举措;教育不仅是缩短贫富差距最有效的手段,更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主要推动力;未来的产业大军的受教育水平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可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亟需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配套支持条件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真正全覆盖,为广大百姓提供底线经济安全感;政府应该加大在健康医疗和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5、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现存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达到反制约的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对策之一。

目前席卷全球、特别是严重影响西方经济列强的金融危机既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提供了机会。中国应该利用昔日优越感浓厚的美欧有求于中国的难逢良机,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注入信心与力量的同时,争取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领导作用,谋求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中国在有效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与诉求的基础上,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并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同时积极参与并争取主导包括金融秩序在内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中国还应在充分了解西方底线的基础上,提出他们可接受的关于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体系改革的前瞻性议题,进而拿出细化议题的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以真正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结论。

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必须保持高速平稳地增长。鉴于我国自然资源不足与使用效率低下、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有待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现存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阻碍态度等约束条件,中国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其中重点应该包括:(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5)努力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魏胤亭。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突围与评判[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4)。

中美关系字论文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上)。

20世纪如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已经走过了从“倒退”到“稳定”,再从“稳定“到“倒退”的循坏。这就是所谓的“中美关系坏不到哪里去,也好不到哪里去”主流说法的来源。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每次“倒退”都是美国方面采取新的进攻性政策动议或政策的结果。“稳定”并不是说两国之间找到了更多的共同利益,而只是把冲突暂时压制或者往后拖。

中国应当怎么办?等待主义不是上策。冷战结束已十多年,现在也应当是严肃反思中美关系、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的时候了。中国要进行战略调整,就不能象从前那样光对美国的中国政策作被动的反应,或者说是摆脱眼前的危机达到两国关系的稳定化。这样的反应都会是救火式的,不会导向宏观战略的形成。战略的形成要跳出对具体事件的反应,要从更具根本性的问题人手。而正确认识中美关系的本质是进行战略调整的关键。本文是笔者对目前中国的国际环境和中美关系的一些思考,希望为关怀中国的国际关系的人们提供一种参考。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大量的文献引述和对一些理论的繁琐的论述。

一.世界体系和美国新战略。

1.世界体系的扩张性和国际关系的本质。

现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简单地说,主权国家间的`利益的不可调和性,由不可调和到冲突甚至战争,这就是现代国际关系形成以来的规律性现象。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新因素的产生来调和国家利益或者遏制冲突,如国家问的相互依赖性和经济的世界一体化。但所有这些新生因素并不足以改变现代国际关系的冲突本质。

决定这一本质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形成现代国家关系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辅助于资本主义的则是现代形式的民族国家。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到现代新马克思主义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关系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这两种制度因素对于现代国际体系形成的独一无二的作用。

无论是资本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都起源于西欧,然后再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资本主义先于民族国家而生,民族国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迎合了资本主义区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形成和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本身包含有巨大的扩张动力。但在其扩张过程中,资本经常在国内市场上遇到地方化的政治权力(如封建权力)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则遇到他国政权的阻碍。如何克服这样那样的阻力,民族国家的作用就在这里显现出来。国家的本质就是权力,用民族国家的权力应付资本主义扩张过程的权力阻力就成为了现代国际冲突的主轴。可以说,资本主义构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动力,但没有民族国家,现代世界体系就不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形成。基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上的现代民族国家或者基于现代民族国家之上的资本主义体系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自由派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本身的扩张是和平的,因为每一国家都可或多或少地从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利益,问题就出在民族国家的干预。但经验证明,这至多是一种理想的理论假设。资本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在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早期,当资本主义的扩张遇到障碍时,民族国家从一开始就或者辅助资本的扩张,或者直接参与扩张。而对后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国家本身就推动本国资本的向外扩张。有学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就认为,后发展中国家所经历到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实际上只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民族主义在海外的表达。

2.民主的扩张。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不仅资本。

[1][2][3][4]。

中美关系字论文

“习特会”指引中美关系未来“一带一路”合作可期。

适用话题:一带一路、社会时事、安全关系、中美关系、人文关系。

“习特会”有何重大意义。

此次“习特会”是美国新政府就任以来的首次中美元首会晤,中美关系也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两国元首的良性互动,不仅可以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方向、找准定位,而且能够向世界传递出积极信号。

习近平与特朗普此前曾两次通话,就中美各自核心关切达成重要共识。同时,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半个月前访华期间,也明确表示美方愿与中国建立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积极关系……系列互动使得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再次得到了确认,也为此次“习特会”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在此基础上,双方领导人保持密切接触,通过坦率的对话和沟通,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管控分歧有莫大好处。有学者指出,两国元首的会晤对中美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表示,此次会晤最大的意义在于,习近平与特朗普对新时期两国关系大方向和战略原则进行“顶层设计”,为两个大国在国家利益方面找到融汇之处,为双边关系确立明确航线。

此外,此次中美元首会晤在特朗普的私人庄园举行,双方领导人可以在更加放松的状态中深入了解彼此,有助于解决复杂的外交问题。美国白宫发言人肖恩·斯派塞也表示,这次会晤将为特朗普与习近平建立私人关系提供一个机会。

“习特会”将谈哪些话题。

除了此次会谈的重要意义,外界更加关心“海湖庄园会”会触及哪些话题,谈出什么样的成果,并对国际局势产生何种实际影响。

可以预见,作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经贸关系将是“习特会”的重点话题之一。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高级顾问肯尼思·加斯特曾表示,特朗普对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十分关切,他会与习近平以“坦率”而“有效”的方式进行对话,探讨处理公平竞争、贸易壁垒、市场准入等问题。

实践证明,中美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市场选择已让两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3月31日表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能够妥善处理好经贸摩擦,不断做大中美经贸合作的蛋糕。”这一表态已清晰表达了中方对维护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立场和决心。

中美曾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框架下密切协调,中国为斡旋朝美接触、推进六方会谈倾注过全力,也为制定并执行安理会决议做出了贡献。而随着朝核问题形势的变化,中美需要重新界定彼此角色。对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中方愿做一名“扳道工”,把半岛核问题扳回到谈判解决的轨道。

此外,中美关系的内容还包括安全关系、人文交流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方面,两国在反恐、气候变化等领域也有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有学者指出,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合作对地区乃至全球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作为元首级别的会谈对于创造对话机会、建立合作框架十分重要,具有其他层面的交往不能取代的地位。而对于具体的问题,将会由两国相关职能部门、既有渠道和机制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带一路”,中美合作可期。

“一带一路”是当前世界热议的话题,很大的可能性将会被此次会谈提及。“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且并不局限于沿线国家。版权属于中国,收益为各国共享。毫无疑问,美国企业也可参与到“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并从中受益。

不可否认,美国政府对“一带一路”仍然抱有疑虑,担心中国这一倡议提出的背后会有更多的目的。但实际上,中国建设“一带一路”惠及多国,而且是包容性的多边合作,已经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支持,美国也应该正视这一事实。

特朗普在上台后的百日施政计划中提出美国能源与基建法案,利用税收减免来鼓励公私合营与吸引私有资金的投资,并在未来十年内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一万亿美元资金,项目预期将达到收支平衡。在这方面,中国显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预计,美国对“一带一路”持开放态度。特朗普不一定会对“一带一路”表态,但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

在国际社会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两国唯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

正如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的,太平洋够大,足以容下中美两国。

中美关系字论文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下)。

既不要孤立和放弃中国,又要中国服从美国的领导;既要中国的经济开放而从中国获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国的崛起而挑战美国。这需要小布什政府走一条与克林顿时代不同的路线。实际上,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以经济交往为主的中国政策已经成了布什新政府的当务之急。美国已经开始全面反思克林顿时代的对华政策。简单地说,对小布什政府来说,旧式的“围堵战略”不太现实,而克林顿的“接触战略”又太理想。结果就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thirdway)的出台。

“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介于“围堵”和“接触”之间的战略,或者说是“围堵性接触”(congagement)。这种理论提出后,经美国一些战略研究机构的研究和论证,已经比较系统化,也为小布什政府所接受。这种理论的大致内容是:在努力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整合的同时不放弃使用政治甚至军事的方法来遏制中国,避免中国对美国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

在围墙中国的“威胁”方面,美国新政府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即发展自己的力量和结盟。美国要保持其霸主及其领导世界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力量,因为一旦美国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发生衰落,其地位必然受到消极的影响。美国会继续努力保持其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用高科技来促进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美国会进行诸如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项目。

结盟正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结盟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巩固原有的联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结盟对美国的意义重大。第一,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仅仅是美国的御用工具时,美国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来扩张其影响。自卷人世界事务以来,美国一直在组织国际秩序方面起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国际组织是在美国直接的参与和领导下产生的。同时这些国际组织也一直是美国用来扩张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渐渐地,美国发现这些国际组织内部的“异见”声音越来越多,用这些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象以往那样得心应手了。尽管美国还不会放弃利用这些国际组织来扩展本身的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上,美国很显然地向同盟政策倾斜,即通过和美国的盟友合作而非联合国来达到其目标。

第二,结盟是美国让其盟国分担新冷战所需要费用的重要手段。联盟对其受惠者来说就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good),要维持这种公共物品需要大量的费用,但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各成员国都不愿意提供应当所分享的费用,而只想得到更多的服务和利益。对联盟盟主的`美国来说,能否维持这种联盟,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不断提供费用来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于其是否有能力让其成员国来分担维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费用。在分派费用方面,美国迄今为止还是相当成功的。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美国都是让其盟国分担着维持美国影响力的费用。如果美国要开始新冷战,结盟还会得到加强。

第三,结盟可以起到直接围堵中国的目标。美国的做法是想和中国周边所有的重要国家结盟(至少是改善关系),并且考虑把军事重点从世界的其它地区特别是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这种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国势必成为美国的掌上之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确定了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四个主要热点,即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和南亚。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直接的中国问题,而其他两个热点也直接和中国有关。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保证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就要解决中国问题,这是美国各方面的共识。

那么,

[1][2][3][4]。

时事政治论文

摘要:时事政治课学习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政治也是政治课考核的必考内容之一,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时事政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日后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更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整体素质。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时事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及高中阶段时事政治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政治课教学。

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政治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政治课理论知识,还应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情况,通过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时事政治的内容又是政治课考核的重点考察内容,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能有效的提高时事政治学习的效率是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点。

1时事政治教学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意义。

1.1丰富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时事政治教学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还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时事政治的内容广泛,涵盖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体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时事政治政治内容的学习多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及多媒体等形式传递给学生的,其内容生动活泼,感染力强有利于学生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所学习的马列主义,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马列主义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通过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步来分析国内外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事件,从而达到理论与事件相结合。

1.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是一个封闭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因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万象会从不同的方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某些方面的缺失,如:价值观缺失、道德沦丧等诸多问题,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时事政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辨别优劣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让学生参与到时事政治事件的讲评当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可以把每个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其在课下自主收集近期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或自己的看法。在每节课前,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名同学来分析一件其所在小组中认为近期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件,在同学分析完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2.2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实际事件相结合。

目前,高考阶段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核,不仅仅是对所发生内容的考核,更是为了对学生政治理论内容学习程度、掌握程度、实际运用程度的考核。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就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分析实际事件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近期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政治世界,通过理论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更能弥补以往政治课教学的枯燥教学。

2.3在校园中设置一些展示时事政治事件场所。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在班级的墙报或黑板报,设置时事事件版面,主要刊登近期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十八大的召开、近期中国南海问题、日本侵占中国钓鱼岛问题、中国首艘航母服役等问题。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获取时事政治信息,并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这些信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举办一些关于时事政治事件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之能力,并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拓创新之能力。

2.4组织专题讲座。

对于党中央所发布的新的政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政治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时事的了解、掌握,如何能让学生尽快的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专题讲座。在我历年来的政治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社会最新动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诸如近期所十八大的召开、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中国南海问题、三沙市的成立等热点事件,我都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并分析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事件的理论原理。专题讲座形式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求教师在课下广泛地收集相关信息的材料,深入分析问题原理,才能在课堂上讲的有理有据,从而很好的发挥专题讲座的效果。

时事政治教学凭借其“鲜活性”可以弥补了以往政治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事件的良好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时事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爱国豪情及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中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所国内外重大的时事事件,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去提高学生认知、分析时事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庆红。刍议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1(7):142.

[2]刘文容。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j]。剑南文学,2009(12):152.

中美关系字论文

摘要:积重难返的美债问题给中国等债权国的资产安全带来隐忧;而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同样造成了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由于中美债务关系的非对称性,美国的行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美债问题还间接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中美债务关系的相互依赖还将长期持续,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近年来,美国国债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美国政府采取了削减预算赤字等措施来缓解国债剧增的压力。积重难返的美债问题给中国等债权国的资产安全带来隐忧;而中国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同样造成了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由于中美债务关系的非对称性,美国的行动能力并未受到影响。美债问题还间接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中美债务关系的相互依赖还将长期持续,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自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事关众多投资者利益的美国国债问题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的资产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同时美债问题对中美政治关系和经济议题产生了广泛的重要影响。

一、美债问题的产生及其严峻性。

1.美债问题的产生。

由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国内长期的高消费和低储蓄率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常年保持经常账户赤字与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造成国债规模不断攀升。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近十年里,低利率政策下美国过度的家庭消费和政府支出助推着经济增长。此间选举政治导致福利支出有增无减、布什政府大幅减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战费高昂,加之次贷危机后政府急救规模浩大等因素导致政府预算赤字居高不下。

据美国白宫办公室统计,联邦政府财年尚有128亿美元财政盈余,次年即出现约158亿美元赤字,到财年赤字已达1413亿美元,其后略微下降为财年的约1230亿美元。[1]贸易赤字的长期化加剧了美债困局。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导致了美国国内对进口消费品的依赖,经济结构的制约导致经常项目赤字状况难以扭转,外资注入又助长借钱消费的膨胀。

据美国财政部公债局统计,美国国债约为5.8万亿美元,截止3月6日总额已累积至约15.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政府持有4.74万亿美元,公众持有10.76万亿美元。[2]另据经合组织统计,相比,美国的gdp增加了约30%,同期美国国债总额却增加了118%。[3]一国不可能长期维持债务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的状况,否则将导致国家收入越来越多地用于偿还债务本息。虽然在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较高的政府开支和较低的税收政策,通常会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复苏,但这一政策也导致财政赤字及政府债务上升,进而制约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并有可能导致突发性财政危机。

2.美国政府减赤政策及其效果。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通过提升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上调国债上限、削减政府预算等措施,遏制国债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美国政府削减财政赤字的相关措施目前已经并将继续产生较大影响。

即使大力压缩军费开支恐怕也仍然不够。虽然美国政府力图通过削减自主性预算来降低财政赤字,进而缓解、改善国债状况,但法定支出特别是医保支出的增加无法遏制。由于国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及婴儿潮一代的退休,未来数年符合医保条件的老年人数量会激增。国会预算局在20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医保支出占gdp不足5%,预计到2050年前后,这一开支将占gdp的12%左右。如果这一趋势不改变,医保支出的增速将继续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7](p82)如果不对医保政策采取结构性改革,降低支出的增速,将无法彻底解决美国面临的债务困局。所以,美国政府减赤计划的实际效果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3.美债问题的严峻性。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将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美元的信用一直以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国家信用担保。美国受益于美元的全球交易媒介地位,能印钞消费而不用付息,即行使铸币税特权;还可通过发行美元的方式偿债、付息或直接“借新债还旧债”。这也是美国可以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并转嫁危机代价的原因所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的两轮“量化宽松”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直接导致美债价值“缩水”。此外,2011年8月2日前夕美国国会两党的国债上限之争及其后标普公司调降美国主权信誉评级的举动,加剧了全球主要债权国和投资者对美债信用状况的担忧。

随着近年来美元逐渐贬值,作为美国最大债主的中国所持美元资产的收益状况和总体价值已接连遭受损失。据测算,中国在—年间持有美国国债的利息名义收入约为1563亿美元,但考虑美国通货膨胀以及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变化等因素,实际利息收入只为名义收入的一半左右。[8]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止年5月,中国大陆持有美国国债约1.17万亿美元,这一比例约占外国持有者份额的23.1%。一旦美元大幅贬值或美债出现信用危机,则中国国家财富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损失。

浅析中美关系形势论文

内容提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出一种不断振荡的不稳定性,但无论是“民族主义高涨论”还是“经济实力增长论”,都难以对这一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作者认为,导致中美关系不稳定的真正原因在于两国所采取的假朋友策略。中国崛起与美国单极霸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在赶超美国的过程中,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两国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战略友好关系。中美缺乏足够的共同战略利益,同时,双方总是通过用虚假的美好词汇来描述双边关系的方法暂时缓解利益冲突,但也导致中美关系频繁地起伏振荡。中美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也有冲突性和对抗性的利益。因此,两国在确定开展以何种形式进行合作以前,应该首先明确双方合作领域的具体利益类型是什么。由于双方对抗性和冲突性的利益多于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因此两国应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消极合作,而不应将双边合作仅仅局限于共同利益之上。如果中美双方对不同领域的合作预期能够符合具体利益的特性,那么双边关系是有望实现稳定发展的。

关键词:中美关系,假朋友,战略利益,预防性合作。

作者简介: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家关系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100084。

在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其间,中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该声明称,两国就共同推进新时期中美关系达成共识。然而,在奥巴马访华仅仅一个月之后,中美之间就开始不断出现恶化双边关系的负面事件。例如,在2010年的第一季度,美国对华无缝钢管实施贸易制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aryclinton)批评中国网络缺少自由、美国对中国台湾出售武器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然而,正当政治评论家们开始思考并且以为他们已经理解了中美关系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时,两国关系却又出人意料地迅速改善。

2010年4月2日,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就两国合作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这又使得评论家们不得不重新寻找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然而,当中美关系改善不到三个月,2010年7月,双方又因美韩黄海演习和南海争端发生对抗。三个月后,2010年10月,中美两国国防部部长又进行会晤,中国军方还邀请美国国防部部长访华。许多人以为中美关系忽好忽坏是2010年才开始的现象,其实这一特征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常态现象。对于这个长期现象,本文将用“假朋友理论”进行解释。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彼此假装为朋友的策略是导致中美关系不断起伏不定的主要原因。

一、对中美关系不稳定的流行解释。

中美之间的争端为什么会在奥巴马总统访华之后不久就迅速凸显出来?对这个疑问最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认为,由于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不断高涨导致了两国间的争端;另一种解释则认为,由于中国实力不断增长使得中国对美国的态度越来越傲慢、越来越强硬,从而导致中美两国的争端迅速凸显。

笔者认为,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难以解释中美关系为何在短时期内出现迅速下滑的状况。一些人将中美之间的摩擦归咎于中国不断兴起的民族主义。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欧洲知名的学者声称,冷战结束使得东亚地区权力出现真空,从而引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时也造成了该地区的矛盾冲突。也有美国知名学者说,在2010年奥巴马政府批准对台一揽子军售之后,中美关系出现的下滑状况是由于中国的民族主义造成的。民族主义高涨论目前变得很流行,甚至某些资深的中国学者也持这种观点。例如,一位美国问题专家就奥巴马访华后中美关系下滑问题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今天的(中国)政府更需要对其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做出反应。

中国的民族主义源于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入侵,其发展进程贯穿了中国整个近现代史,迄今已逾一个半世纪。即便我们假定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历史中是线性发展的,我们也必须同时承认另一个事实,即无论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还是自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的恶化和改善都不是线性变化的,而是一种起伏振荡的状态,冷战之后更是如此。奥巴马访华后不久中美关系就下滑,而下滑不久又出现改善的状况,这种起伏程度既不是双边关系史上最轻微的,也不是最剧烈的,但它代表了近20年来中美关系起伏频繁的特征。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实在无法解释这种忽好忽坏的现象。民族主义高涨可以解释双边关系恶化,但无法解释为何双边关系会在短期内迅速改善。在中美关系已出现三个多月的摩擦后,中国的民族主义并未进入低潮,中国领导人可能并没有顾及这种压力,还是决定与奥巴马总统进行通话,双边关系由此改善,而中美首脑对话也未在中国引起民族主义的反弹。

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相类似,中国实力增长论同样难以解释2010年上半年中美关系的突然下滑和迅速改善现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促使中国采取强硬对外政策,就像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一样,也是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美国学者说,中国正在从一个羸弱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强大的发达国家转变,这使得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得比以往更加专横。几乎在同一时期,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人说,基于冷战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军事实力正在不断崛起,并已经具备了足以威胁美国及其盟友的能力。2010年,美国的一些学者将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11月访华后出现的中美关系新一轮下滑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超级表现使中国的态度变得傲慢。例如,有学者说:导致中国最近行为的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它的狂妄自大和过于自信。能够以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在全球经济衰退中成功地脱颖而出,中国当然以此为傲。不仅美国学者将中美关系下滑归因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一些中国媒体也认为,鉴于中国实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应该采取更加强硬的对美政策。

然而事实上,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使中美实力的差距发生性质上的变化。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所遭受的打击的确小于美国,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国的实力对比。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gdp为4.32万亿美元,美国为14.2万亿美元,中国gdp仅为美国的30.4%。2009年,中国gdp增长了8.7%,达到4.7万亿美元,美国gdp则下降了2.4%,降至13.86万亿美元,中国对美国gdp的比值升至33.9%。在这两年中,两国gdp的差距仅仅缩小了3.5个百分点。这么微小的经济实力差距变化对一国外交决策的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以此为据来解释中国强硬对抗美国伤害中国利益的行为,显然说服力不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不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权。中国政府知道,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人瞩目,但中国的决策层在实施对外政策时,依然遵循韬光养晦和不当头的原则。这一原则是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于1990年制定的,从那时起,这项原则就一直是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中国学界的确有人建议改变韬光养晦政策,但这种意见并未被接纳,而是被否定。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决策层在实施对美政策的过程中对这一原则的坚持始终没有动摇。例如,尽管中国政府在口头上抗议了奥巴马政府对台军售等行为,但并没有对美国实行制裁措施。在2010年1月31日,中国政府宣布,将对那些向中国台湾出售武器的美国公司实施制裁,但没宣布制裁的具体金额以及任何一家美国公司的名字,这就向美国政府清晰地传达出中国有意和解的信号。事实上,在4月2日中美首脑通电话之后,中国制裁美国相关武器公司的事就不了了之了。中美关系的这一突然改善,不仅证明了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强硬程度并没有与中国实力同步上升,同时也说明,2009年底奥巴马对华政策趋于强硬也非源于美国经济在2009年开始复苏。

不稳定性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重要特征,也可以说是中美假朋友关系的外在表现。在以下部分中,笔者将从“假朋友”这个视角解释中美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克服中国民族主义高涨论和中国经济增长论的理论缺陷。中美关系动荡不定的特征始于冷战结束之后,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冷战后出现的因素,才能较好地解释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起伏动荡状况。

二、中美两国的假朋友策略。

198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了全面制裁。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美两国政府都更清楚地意识到,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友谊结束了。然而,两国都没有对双边战略关系发生严重对抗做好思想准备,试图为改善关系创造新契机。老布什(george)总统曾秘密派遣其安全事务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brentscowcroft)赴北京,以保持两国交流渠道的畅通,并绘制了改善双边关系的路线图。

自此,改善战略关系这种良好的意愿就成为了两国假朋友策略的基础。然而,两国领导人良好的主观意愿缺乏客观的共同利益基础,也就是说,中美战略利益在客观上是存在冲突性的,因此,两国采取的政策也就无法稳定双边试图建立的战略关系。

对中美战略关系进行美好但虚假描述的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1996年发生的台海军事对抗给中国和美国都敲响了警钟,为了遏制双边关系螺旋式下降的趋势,降低冲突对抗的可能性,中美双方都设法表达改善关系的善意。两国政府官员都想用一个相对模糊的术语来掩饰双边关系的不稳定性,最终双方同意用非敌非友一词来描述和界定中美关系。非敌非友一词所表达的中美关系性质曾一度成为学界研究的主导性观念。我们可以从一部关于1989-2000年中美关系的著作中看到这一点。这本书的题目叫?同床异梦,这与非敌非友含义类似。该书作者认为,这个题目抓住了中美关系的本质。

中美峰会在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恢复,这使得性质已经不明确的中美关系变得更加虚幻。从1989年至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在此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没有举行过任何峰会。在中国领导人访美期间,两国元首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同意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一词使得人们在揣度中美关系性质的同时,更加倾向于将其想象成为朋友关系。

一位美国学者就指出,尽管目前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一词的具体内容还不明确,但不管怎样,这个概念总是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大于彼此之间的利益分歧。美国总统克林顿(williamn)于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访华,这是9年来美国总统首次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关于中美关系是朋友关系的印象。然而,此后不到一年,1999年5月8日,美军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击碎了两国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幻觉。

中美两国政府就改善炸馆后的中美关系做了很多努力,然而没持续多久,2001年4月1日,在南中国海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再度陷入低谷。意外的是,撞机事件导致的中美关系恶化在五个月后就被当年发生在美国的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改变了,小布什(george)政府开始改善对华关系。2003年11月,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powell)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官方举办的中美双边研讨会上说,中美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一言论引发了会场上激烈的争论,因为就在几天之前,鲍威尔还在公开场合与中国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陈水扁握手,而后者被中国政府视为是台湾分离主义的领导者。尽管鲍威尔的论断遭到了广泛质疑,但仍然被小布什阵营的人所反复引述,尤其当他们访问北京的时候更是如此。2005年11月,小布什总统的父亲、美国第41届总统老布什就曾在他儿子访华前一个星期的时候,在一个公开集会上重申了这一论断。2008年小布什总统在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向中国国务院温家宝表示,中美关系不是零和博弈,两国能够实现共同发展。2009年1月,美国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johnonte)在其首次访华期间重申,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高点。奥巴马接手白宫后,其政府延续了小布什政府的假朋友策略。他派驻中国的大使洪博培(jonhuntsman)在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期间,对媒体再次重申了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佳时期的观点。

尽管中美两国政府都很清楚,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边关系最好时期是在1978-1989年,但两国政府仍然愿意把冷战后的双边关系描绘得更加友好,彼此伪装成朋友。对于美国政府对中美关系所做的这种美好但虚假的描述,中国政府给予了肯定,也否认中美关系所具有的竞争性。2008年9月,中国政府领导人在纽约出席一个由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时发表演讲说:中美两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还可以成为朋友。,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决策者都认为,对双边关系进行美好但虚假的描述比做出实事求是的描述更有利于改善和稳定双边关系。

然而,中美关系60年的发展历史却表明,对双边关系进行美好但虚假的描述是无益于双边关系稳定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中美两国1950-2009年的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中美关系比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稳定得多(见图1)。

资料来源:1950-2005年的数据来自阎学通等:《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3页;2006-2009年的数据基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将图1的时间轴(横轴)划分为四个时期:1950-1970年、1971-1977年、1978-1988年、1989-2009年。在这四个时期中,中美关系出现波动最少的时期是1978-1988年。在这段时期中,中美关系友大于敌。图1显示,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在纵轴上的振幅小于2个单位。由图1还可见,中美关系的第二稳定时期是1950-1970年,即朝鲜战争爆发至中美实现战略合作的前一年。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在纵轴上的振幅为2.5个单位。在1971-1977年这段时间里,中美关系的振幅最大,超过了6个单位,但呈现的却是一个向上的线性改善趋势。起伏振动最剧烈的时期是1989-2009年,幅度超过4个单位多,并且震荡起伏频率最高。

三、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两国政府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种观点很快就被两国的政治人物们所接受。然而,两国政府间达成这个共同认识却误导人们认为中美关系的这种重要性来自双方的共同利益,而不知是源于双方的巨大的战略利益矛盾。

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以两国冲突性利益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确定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为什么能够超过中美两国分别同其他大国的双边关系以及其他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当然非常重要,但物质实力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实力长期位于世界第二,但是美日关系的重要性从未达到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重要性水平,也未达到过冷战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水平。美日关系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并不是因为美日之间的共同利益比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或当前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少,恰恰相反,是因为美日的共同利益多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或当前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美日是军事盟友,共同利益多于冲突性利益,这使得日本能够采取搭便车和追随美国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因此美日关系对世界的影响就难以超越美国自身政策对世界的影响。

当前中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重要性很相像,都是源于双方战略利益冲突而非共同利益。由于双方战略利益存在冲突,中国和苏联都采取了与美国不一致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美国不得不对其原有政策进行调整,做出妥协。而正是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妥协在客观上影响了全世界。因此,是冲突性利益而非共同利益,使得美苏关系和中美关系分别成为冷战和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08-2009年,中国和日本分别是美国的第一和第二大债权国,两国对美国债权的差距月均缩小7%。然而,当时没有人担心日本会利用其手中的美国国债作为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却经常有报道称,中国可能会出售其手中所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用以报复美国的反华行为。这一事实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中美金融关系的重要性大于日美金融关系。又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远远弱于日本,但总体而言,美俄关系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具有比美日关系更大的影响力,这同样是因为俄罗斯在很多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美国的政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相互不利性的利益多于互利性的利益。相互不利性的利益和互利性的利益共同决定着两国的战略关系。在互利性的利益和相互不利性的利益两个大类之下,从利益的内容和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中美间的战略利益分成四种。其中,互利性的利益包括了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相互不利性的利益包括了冲突性利益和对抗性利益(见图2)。

图2战略利益的类型。

共同利益是指那些内容相同且相互有利的利益。例如,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和美国都有遏制苏联军事扩张的需要,这一共同利益构成了那一时期中美建立准军事同盟关系的基础。互补利益是指那些内容不同但相互有利的利益。例如,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需要美国市场,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美国需要进口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以低价格保持高质量生活水平。若以国家为单位,在2008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冲突性利益是指那些内容不同且相互不利的利益。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性利益是1989年以后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互相指责的重要原因。对抗性利益是指那些内容相同但相互不利的利益。例如,中美两国都想对南中国海实行有效的军事控制,然而任何一方实现了这种目标都意味着另一方的目标实现不了。自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以来,这种对抗性利益已经引发了中美两国在这一水域的多次争端。

如果我们对中美战略利益的类型做更细致的分析,就会发现在中美的全部战略利益中,对抗性和冲突性的利益远多于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见表1)。在国际安全领域,中美之间相互不利的利益多于互利的利益。两国在防止双边战争、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保障国际航运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但在其他更多的安全利益上则是相互冲突和对抗的。例如,美国对台军售、对华武器禁运、争夺南中国海控制权、美国在东亚部署反导弹防御系统、中国武器现代化、打击台、疆、藏分离主义势力、太空研发、武器出口以及伊朗核问题等。

表1中美之间的战略利益。

在政治领域,除了在维持当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数量不变这个问题上中美两国有共同利益之外,在其他问题上,中美两国的利益几乎全都是对抗的或冲突的。

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而美国则是维持现状的霸权国。中国是竭尽全力争取重新获得历史上曾拥有的世界主导地位,而美国是极力要保住其单极霸权地位,不想拱手相让。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从根本决定了两国间的巨大政治分歧。正如一位著名的欧洲学者所说的那样:它的(中国的)崛起将不可避免地威胁到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具体而言,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东亚主导权、人权问题、宗教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等诸多政治问题上都存在着对抗或冲突。例如在人权问题上,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每年都会就美国的人权问题发布年度报告,以反击美国在国务院全球人权年度报告中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批评。)2010年3月,两国政府均发布报告,相互谴责对方的人权问题。

在经济领域,中美两国既有互利的利益,也有相互不利的利益。具体说来,两国均受益于合资经营、扩大全球市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双边贸易以及互惠旅游。在实现经济合作的同时,双方也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双边贸易不平衡、二氧化碳减排标准、高科技的竞争、对战略经济的控制以及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等诸多问题上,双方一直争执不断。

在文化领域,中美两国的互利利益多于相互不利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讲,两国堪称是文化上的朋友。除了奥运会金牌总数具有竞争关系外,两国在教育和文化等领域有着众多的合作和交流。

中美两国高政治领域相互不利的利益远多于低政治领域,因此导致中美关系在民众层面和政府层面呈现为两种不同状态。自1978年两国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在民众和社会层面的双边关系一直是稳步发展,在学术、旅游、商务、体育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加。在这个层面,两国民众对彼此文化和民族特点的印象基本上是正面的,这种正面印象甚至不受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影响,双方民众关系仍然保持着扩展和深化的趋势。然而,冷战后中美政府间关系则没有这种良性互动,而是振荡频频,摩擦扩大的速度超过合作。中美政府与民众关系不同,其原因在于,民众主要关心的是低政治领域的事务,即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故能成为朋友;而政府需要关注的是高政治领域的事务,即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因此两国政府无法成为朋友。

只有共同利益才是合作的基础,这是目前在国内流行的主流观点。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美之间有这么多的合作项目,因此双方的共同利益一定多于冲突性利益,因此中美两国是战略朋友。事实上,国家间的合作是可以建立在上述四种利益中的任意一种之上。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能够促成积极合作,而对抗性和冲突性利益则可以促成消极合作,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预防性合作。积极合作的目的在于扩大相互有利的利益,而消极合作则主要是通过预防潜在的冲突或对抗的发生,或者限制这些冲突和对抗所产生的破坏效应,以减少相互不利利益给彼此造成的损失。

例如,中美在20世纪80年代共同对抗苏联军事扩张就属于积极合作,而1998年中美双方达成核武器不瞄准对方的协议则属于预防性合作。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就进行了大量的预防性战略合作。所以说,当前中美合作的规模和数量大,并不能证明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多于冲突性利益,也不能说明中美之间的战略关系本质是朋友。要了解双边关系本质,需要考察中美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之间对抗性和冲突性利益多于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如果中美在所有利益类型上都进行合作,那么必然是消极合作多于积极合作。但这已经是在现实情况下中美进行合作最理想的状态了。因此,如果中美将合作局限于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上,中美间的合作量必然远远小于在各种利益上都进行合作的总量。客观上,中美并未在所有对抗性和冲突性利益上开展消极合作。例如,两国自1989年以来就一直未能在人权问题上开展有效的预防性合作。客观上,由于中美目前相互不利的利益比互利的利益要多,因此两国能够开展的消极合作的空间要比积极合作的空间要大。然而,目前两国已有的合作是积极合作多于消极合作,这就意味着中美之间有非常广阔的消极合作空间。

四、金融危机与假朋友关系。

发生于2008-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强化了中美的假朋友关系。一方面,中美两国都强调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同舟共济的必要性以及在改革世界金融体系过程中共同领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两国又都想让对方为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改革多做贡献,而自己从中能多获益。

此次金融危机使很多人更加相信,中美之间拥有很多的共同战略利益。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美国在华盛顿组织召开了第一届20国集团金融峰会,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体的首脑悉数出席。与会领导人一致认为,各国正面临着相似的威胁,各国共同努力使全球经济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恢复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此外,这次峰会还就如何在一些关键性领域(如促进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建立改革基础以防止危机再次发生等展开合作达成了普遍共识。此后,在2009年4月和9月,美国的奥巴马总统和中国领导人又都先后出席了在伦敦和匹兹堡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截止到2009年秋,20国集团峰会已发表多项声明,强调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需要共同努力。这些峰会的声明使人们错误地认为,应对金融危机是中美两国至关重要的共同利益,这将促使两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采取联合领导的政策。

中美关系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上就表现出了下滑的迹象,但很多人依然相信,中美两国正在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进行联合一致的合作。在2010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笔者参加了一个有6位中美人员的专题小组讨论。该组的议题为美国-中国:重新制定全球议程。除笔者外,其他5位讨论人都认为,金融危机为中美两国合作创造了重大的共同战略利益,因此,当听众提问中美将给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共同议程时,他们都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回答。

然而,客观事实是,此次金融危机给中美两国造成了经济打击,并没有使两国互利的利益超过相互不利的利益。在出口萎缩的情况下,两国都有通过扩大出口恢复本国经济的需求,这增加了两国经济关系的竞争性,降低了合作性。高失业率对于中美都是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两国政府都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因此两国都希望能尽可能地扩大出口以增加就业机会。然而复苏迟缓的全球经济难以同时满足两国的这种相同需求。面对美国国内消费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显著增长的现实,奥巴马政府只好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2009年,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伙伴,面对出口增长不振的现实,美国政府和社会就将中国作为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替罪羊。奥巴马于2010年2月和3月两次公开表示,为了确保美国商品面对的市场竞争不那么激烈,美国在对华贸易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将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2009年9月,奥巴马总统在与温家宝会谈时,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集中讨论了中方贸易顺差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问题。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另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概念是两国集团(g2)。在这场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了g2和中美国(chimerica)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出现使人们误以为中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好。其实,g2拥有多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与美国在同一等级位置中的超级大国;第二种含义是指中国应当承担与美国相同的国际责任;第三种含义是指中美两国能够为世界提供联合领导权;第四种含义是指中美两国分享着多种全球性利益。尽管g2一词也包括了积极含义,但中国政府还是拒绝了这个概念。2009年奥巴马访华期间,温家宝对他明确表示,中国不同意g2这一提法。,这不仅表明中国还没想要分享美国的世界领导权,同时也说明中国不相信美国愿意与中国分享它的世界领导权。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不再把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已有能力承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的国际责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所遭受的打击远小于其他大国。尽管受这场危机影响,中国gdp增速下降到10%以下,但2008年和2009年仍然分别实现了9%和8.7%的增长。在2010年7月,中国政府宣布其gdp总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而与此同期,其他许多大国的经济则遭受了负增长。美国gdp总量2008年和2009年相继缩减了1.9%和2.4%。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很难愿意将中国继续定位为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则坚持自己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例如,在一次关于开发一项国际基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stern)就表示,在受援助的国家中不应包括中国,这一言论很快就遭到与会中国官员的强烈驳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所臆想出的中美共治幻觉也就随之破灭了。

美国不仅想让中国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而且还希望中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能够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为美国提供支持。例如,美国的外交官员和战略家曾与他们在中国的同行展开过讨论,探讨中国是否能与美国达成一项协议,允诺其能够像其他援助美国的国家那样出兵阿富汗。如果协议能够达成,这将成为奥巴马访华的一项政治成果。此事的关键不在于中国是否会同意达成这样的协议,而在于美国竟然认为,在美国对华武器禁运的情况下,中国有可能为美国提供此类军事支持。尽管奥巴马政府仅仅只是期待中国提供象征性的军事支持,但这种期待已经足以体现出中美朋友关系的虚假性。

此外,奥巴马的个人性格也提高了中美双方对彼此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值,这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双方对彼此的失望程度。奥巴马的政治性格与他的前任明显不同。小布什倾向于对抗,在实际行动中坚决果断;而奥巴马则倾向于合作,在实际行动中总是犹豫寡断。一名美国记者说,奥巴马总是不能完成一件事,从而令各类选民失望。,他乐于向其他国家许诺合作,但却不善于将这些许诺付诸实际。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名战略分析家就曾评论说:他(奥巴马)无法兑现他的所有承诺,他第一年做不到,第一个任期做不到,永远都做不到。

为了改善被布什单边主义严重损害的美国国际形象,奥巴马一上台就采取了多边主义的政策。他的多边主义包含了三项主要内容:(1)做出决定前征求传统盟友的意见;(2)与有分歧的大国开展交流和沟通;(3)在采取对抗行动前与敌人进行对话。奥巴马的合作性言辞提高了中美两国认为对方会进行合作的心理预期。奥巴马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上任之初就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他的这一决定改变了中美关系总是在美国新总统上台的第一年就出现下滑状态的惯有模式,同时也进一步放大了中美友好关系的虚假性。双方都认为奥巴马访华将为中美关系的实质性改善提供重要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奥巴马政府才会期待中国会为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提供军事支持以回报他上任当年就访华的政策。

奥巴马政府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奉行只许诺不行动的策略,这一策略因金融危机而愈加凸显。奥巴马上台时正值美国深陷危机泥潭,急需中国的金融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自然会流露出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基调。而中国的决策者们当然也很高兴看到中美关系从小布什政府到奥巴马政府如此顺利地实现过渡,因而同意奥巴马关于金融危机是中美两国共同战略威胁的判断,并且也认为这一共同的战略威胁为两国更持久的战略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两国签署了联合声明,其中就提到: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然而,就在这份联合声明发表之后仅仅几周的时间,中美两国又都开始对彼此所采取的预期之外的政策感到失望。

五假朋友关系的不稳定性。

有人认为,中美保持假朋友关系有益于改善双边关系。然而,这种观点既缺乏逻辑支撑,也缺少证据的支持。相反,我们却能很容易地证明,假朋友关系的稳定性比真朋友、假敌人、甚至真敌人的关系都要差。双边关系的真实性取决于两国对彼此利益关系的认知与客观实际情况之间的一致程度。当认知与现实相一致时,双方观念中所认为的双边关系才是真实的,否则就是虚假的。当两国都以为它们的互利利益多于相互不利的利益,但实际情况却相反时,它们的关系就是假朋友。与此相对应的是,当两国认为它们的相互不利的利益多于互利的利益,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时,它们的关系就是假敌人。认知与现实的不一致是导致双边关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双边关系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互利的利益以及彼此对于获得对方支持的预期(见图3)。任何国家之间都有互利的利益和相互不利的利益,互利的利益促使两国相互支持,而相互不利的利益则导致两国冲突。两国关系的稳定性不是由友好和敌对决定的,而是由对支持的预期和实际获得的支持是否一致决定的。如果两国对于获得对方支持的预期与它们实际所获得的对方的支持之间出现了不平衡,那么双边关系就很容易出现不稳定,反之亦然。当两国的互利利益多于相互不利的利益时,两国的相互支持容易与两国给予对方支持的预期相吻合。而当两国的相互支持与对彼此支持的预期达到平衡时,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就能得到较好地维持。

图3中美关系在四个历史时期的性质及稳定性。

回顾一下中美以往60多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1978-1988年这段时期,中美关系最稳定,其主要原因是中美间的实质性军事互助与两国对彼此支持的预期大致相符。与此同时,中美政治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共同遏制苏联之外,不期望能与对方在其他领域开展合作。例如,那时的美国从未像现在这样期待与中国在人权问题上进行对话。与二战后的美英关系或者美日关系相比,可能会有人对1978-1988年这段时期中美友好关系的实质性提出不同看法,但无论如何,这个时期是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其性质也与其他时期截然不同。

假朋友关系不如真朋友关系稳定,其主要原因是两国相互不利的利益客观上多于互利的利益(见图3)。然而,双方却不承认这个现实,也不以此为交往的基础,而是假装双方互为朋友,于是形成了这种假朋友关系。当两国假装为朋友后,双方都会期待对方像真朋友那样为自己提供支持和帮助。然而客观上,当相互不利的利益超过了互利的利益时,两国是无法满足对方的预期的。这样一来,双方会不断因对方做出不利于己的决策而失望和不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美关系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当中美一致认为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时,双方心里想的是在维护本国核心利益时,对方应该理所当然地给予支持,但又都没有准备在对方维护其核心利益时给予对方实质性的支持。中美在2009年的联合声明中宣称:双方一致认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该声明虽然没有明确讲国家安全是各自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但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核心这是常识。中美相互不利的利益多于互利利益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双方无法在双方的重大安全利益上提供相互支持。

中美两国在表示同意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时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些核心利益是什么。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两国核心利益中的多数是相互冲突的。例如,由于中国将台湾地区视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因此防止台湾从外国购买军事装备就成为中国的一项核心利益。而美国又将中国台湾视为自己的一个所谓的军事盟友,于是对其提供军事装备就成为美国保持其在东亚地区军事主导权的一项核心利益。

由于中美不愿正视双方结构性的战略利益矛盾,因此奥巴马政府误以为,对台军售不会对总体的中美关系造成根本性影响。这一判断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三种观念:(1)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都同意在两国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合作的和广泛的双边关系。(2)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经成熟。奥巴马政府据此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将f-16战斗机剔除在售台武器的名单之外,就足以向中国传达出美国的合作意愿。(3)美国对台军售有助于维持东亚地区的和平,而地区和平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位美国政府官员就曾表示:我认为他们(中国人)的反应不会超过我们的预期。美国国务院的一位新闻发言人也曾对记者说,美国对台军售是美国长期以来为台湾地区提供防御保障的一种体现,像通常一样,我们会追求我们的利益,不过追求的方式不会影响到积极、合作的对华关系。这些言论反映出,即使美国明明知道对台军售是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但中美假朋友关系使美国政府相信,对台军售不会影响中国与美国进行合作的积极性。

自中美采取假朋友策略以来,两国经常掩盖利益分歧,不断创新友好言辞并在短期内恢复假友谊。例如,为了修复双边关系,奥巴马在批准对台军售仅两个月之后,就对中国领导人说,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的一项核心利益,不过双方都明白这一承认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停止对台军售。这种双边关系的迅速改善并没有解决因相互不利的利益所引发的各种冲突,而只是将这些冲突暂时地掩盖起来。中美之间有着许多暂时被搁置的矛盾,而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在某一特定形势下凸显出来,再次引发中美之间的新一轮争吵。假朋友关系的国家发生争吵的频率远远高于真朋友关系的国家。在1990-2010年的这20年里,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差异可支持这个判断。

假朋友关系也不如真敌人关系稳定,其主要原因是假朋友关系的国家对获得对方支持的心理预期高于真敌人关系的国家(见图3)。当两国互视为敌,它们对彼此间合作的预期就非常低,或者根本就没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双方的敌对政策都是在对方预期的范围内的,所以双方都已做好对方做出对己不利决策的思想准备,而不会因对方的敌对政策产生失望或不满。由于双方都不期待对方会采取有利于己方的政策,因此只要对方采取的政策对己无害,双方都会满意于对方的政策。不仅如此,由于双方不仅不会期待双边关系的改善,而只是随时准备双边关系的恶化,这又减少了许多预料之外的负面事件的发生,进一步降低了双边关系继续恶化的可能性。由于相互不利的利益远大于互利的利益,真敌人关系的国家会比假朋友关系的国家更难改善双边关系。当然,前者双边关系是稳定地保持在敌对关系的水平之上。尽管真敌人关系不如假朋友关系友好,但前者的稳定性大于后者。

在1950-1953年朝鲜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已经坏到很难有什么事件能使其进一步恶化的程度。美国空军在进攻朝鲜的同时,也频繁轰炸中国港口城市丹东,但当时的任何一次轰炸对中美关系所造成的恶化都没有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对中美关系所造成的恶化程度那么严重(见图1)。可见,朝鲜战争时期中美两国间的敌人关系是多么的稳定和难以改变。美国与伊朗自1980年断交以来,两国关系的稳定性类似于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假朋友关系也不如假敌人关系稳定,其主要原因是假敌人关系的国家在改善双边关系的机会方面会多于假朋友关系的国家。假敌人关系的国家之间相互有利的利益比它们所意识到的多(见图3)。假敌人关系是两国相互不利的利益客观上少于互利的利益,但双方却视彼此为敌人的关系。假敌人关系的国家对获得彼此支持的预期较低,但客观上相互有利的利益会促使它们采取互利的政策,因此假敌人关系中的一方常常会惊讶于对方所做出的某种妥协超越自己预期的合作之举。这就是为什么假敌人关系的改善空间大于假朋友关系。

为了共同遏制苏联的军事扩张,1971年,毛泽东在北京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尽管中美两国直到1978年才完全实现邦交正常化,但在1971-1977年间,两国已经在客观存在的共同安全利益基础上开展了战略合作。这一时期中美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因此不会将对方视为朋友,但不断发生的双方预期之外的合作事件却在客观上培育了两国的友谊。例如,1973年2月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在访华期间曾向中国周恩来表示,美国将减少售台武器的数量,并且希望在北京建立联络处。

美国的这些意图和举动超越了中国的预期范围。毛泽东在得到有关报告的当天,就立即授权周恩来着手开展相关工作。在之后的第二天,当毛泽东接见基辛格时,亲自对基辛格说,他自己很赞同在中美两国首都设立联络处这一想法。冷战后中印关系的性质也是假敌人关系,因此双边关系出现了不断改善的现象。

六、明晰性政策与战略稳定。

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批评中美的假朋友关系,而是要探究为什么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如此跌宕起伏,进而试图找到一种能够帮助两国实现可持续合作的方法。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无论互利的利益还是相互不利的利益都能成为两国合作的基础,但获得彼此支持的预期一旦高于实际双边关系就会出现不稳定,反之则不断改善。基于这一理论认识,本节将分析并提出中美两国降低不现实预期和发展可持续合作的具体路径。

中美两国外交努力应集中于扩大客观的互利利益,而不应专注于创造悦耳的新概念。学界诸多学者认为,只要中美扩大交流沟通,就能减少误解,于是两国关系就能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例如,一位中国学者就认为,战略互信是一种观念,不完全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很大程度上由意图及对意图的判断决定,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也因此具备可塑性。但是,持这种建构主义观点的学者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虽然?中美联合声明%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战略伙伴,但却并不能阻止中美关系在2010年的恶化,而这次恶化就发生在奥巴马签署这份声明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内。建构主义的观点既不能解释过去20年里为什么在中美两国交流领域和频率都提高的情况下双边关系依然冲突不断,也解释不了2010年中美关系时起时伏的现象。

在2010年4月中美两国首脑通电话之后,许多负面事件都说明,加强双边交流并不一定能改善中美关系。为了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中国领导人于2010年4月12-13日访问华盛顿,参加由奥巴马主持召开的核峰会,并在与奥巴马的双边会谈中提出了旨在改善双边关系的五点建议。继此次中美峰会之后,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2010年5月24-25日在北京举行,分别由中国国务院副王岐山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为首的双方代表团就两国各种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全面的讨论。然而,这些交流和对话都无力阻止新冲突的再次发生。在这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后不到两星期的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拒绝了美国国防部长访华的请求,在6月4-6日于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中,中美军方领导人还就双方军事关系的中断发生了公开争执。6月底,中国领导人在多伦多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与美国领导人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但奥巴马却在其演讲中公开指责中国政府对天安号事件置若罔闻。7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对美韩在黄海的联合军事演习提出抗议。

中美都希望在互利利益非常有限的条件下扩大合作,然而,培育枝蔓并不比扩大根基容易。笔者认为,中美在开展可持续合作之前,应首先努力扩大互利的利益。稳定双边关系的政策对双方都有利。以美国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中美关系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的综合国力远大于中国。同样,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换取两国关系的稳定也是没有意义的。维持两国关系稳定的目的应是维护本国的利益。但某些中国的评论家却颠倒了这一逻辑,认为稳定与美国的关系是最高目标,中国应付出一些国家利益来实现这一目标。如果这个逻辑成立,中国就应同意美国售台武器,以实现中美关系的稳定。然而,以这种代价换来的所谓的中美关系稳定对中国是没有意义的。中美关系能否持久稳定实际上是由双方的互利政策决定的。正如一位欧洲学者所指出的,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中美双方的政策,而不仅仅取决于中国一方。

笔者曾提出,如果中美两国能够以明确战略取代模糊战略,中美关系将会变得比现在稳定。与此同时,一位美国学者也提出,为了实现相互确保的稳定性,奥巴马政府应该放弃对华的遏制与接触政策,而采取一种共同演进战略(strategyofco-evolution)。他进而说道:我们可以想到的是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彼此客套便止步不前和共同演进。在陷入僵局和相互确保稳定之中,后者将是我们未来与中国关系的明确特征,就像相互确保摧毁曾是当年我们与苏联关系的特征一样。笔者并不同意这位美国学者提出的所谓共同演进战略,因为这种战略试图在考虑这些(全球)新规则时将中国置于美国的一侧,,我们很难想象,中国在诸多全球问题上会像日本那样忠实地追随美国。不过,笔者认同他所做出的关于中美关系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判断,也同意他所提出的,为了稳定当前的中美关系,我们需要借鉴冷战时期美苏实践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思想。?尽管目前的中美关系在很多方面的特点都不同于当年的美苏关系,但在权力竞争这一点上两者是很相似的。

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的利益关系不同,因此依据不同领域利益关系的特殊性决定双边关系的性质,将能较好地服务于中美两国各自的利益。中美应将文化关系界定为真朋友,这有助于发展两国在教育、体育、文化、科技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合作,增进两国民众的友谊。中美在文化领域的互利利益远多于相互不利的利益,因此两国应把培养文化友谊作为重要的外交目标。中国已于2003年和2006年分别与法国和俄罗斯建立了政府间的文化节活动。中国、法国、印度三国每两年都会在本国主持一次对方文化的庆祝活动,比如在俄罗斯或印度举行完中国文化节一年之后,中国会对等举办俄罗斯或印度文化节。目前,中美文化融合度高于中俄或中印文化关系,但中美官方文化交流层级却低于中俄或中印,双边文化交往仍主要集中于民间层面。政府间的文化关系在维护双边关系稳定上的政治作用是大于民间文化交流的。例如,两国政府签署的文化协议能防止两国在出现新分歧时任意增加发放对方公民入境签证的难度。

中美可将经济关系定位为商业伙伴,这有利于双方进入对方市场和吸引对方投资。中美在经济领域中的互利利益多于相互不利的利益,并且还有着巨大的拓展潜力。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zoellick)在2007年曾将中美两国界定为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s)。利益攸关方这一概念误导人们认为中美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误以为中美是同一买卖中的共同投资者。仔细考察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互利利益,我们会发现,这些利益主要是互补利益,而非共同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互补利益关系是指两国能够满足对方不同的利益需要,而这些需要是有可能由第三方满足的。例如,美国可从东盟国家进口玩具取代中国玩具以满足国内需要,而中国可以用欧元取代美元作为其外汇储备。鉴于中美经济合作主要是以互补利益为基础,因此互视为商业伙伴是较好的政策选择。商业伙伴的黄金法则是公事公办,用中国的俗语讲就是亲兄弟明算账。这两句话的最终指向都是商业伙伴并非朋友。这种关系定位能保持两国间的距离感,从而降低双方期待对方提供优惠政策的心理。如果中国做好了被美国界定为货币操纵国的准备,而美国也认为中国不会顾及美国的压力而调整其汇率政策,那么双方就都不会因在汇率上的冲突而产生失望情绪,反而有可能讨论出一个双方各自都妥协的汇率标准。

中美政治关系可界定为政治竞争者,这有助于避免许多预料之外的双边或多边政治冲突。政治上,中美的相互不利的利益多于互利的利益,这使得两国难成政治朋友。

因此,为了减少预期之外的冲突,两国都应将对方明确地界定为政治竞争对手。最重要的是,两国需要明确它们之间存在着崛起国与霸主国之间的天然竞争关系。美国的目标是维持其全球主导权,而中国的目标则是恢复其原有的世界主导地位。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中美无法避免政治竞争。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快于美国,在向世界提供发展模式问题上就必然会形成竞争。彼此明确为政治竞争对手,至少在两方面有助于中美政治关系的稳定:其一,两国能达成明确的和平政治竞争协议,以防止双边战争的发生;其二,两国将逐渐习惯对方做出对己不利的政策,因此会将反制措施控制在彼此预期的范围之内。尽管这无助于增进双边政治关系,但却能够防止不友好的政治关系进一步恶化。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一个不太友好但稳定的政治关系远比一个起伏不定的假朋友关系更有利于中美双方。

中美军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界定为彼此威胁者,这有助于促进消极合作,降低双边军事冲突发生的危险性。在传统安全方面,中美相互不利的利益远多于互利的利益。美国至今仍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这一事实说明了两国间强烈的威胁感。中美军事关系还达不到竞争对手的水平,因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在10年之内都还难以赶上美国,目前双方在军事上主要是防范而不是竞争。鉴于两国在军事利益上基本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因此承认两国在军事上的相互威胁性有助于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双边军事关系的稳定:(1)能够降低彼此对合作的心理预期,从而不至于因对方的不利或不友好的安全政策而太过失望;(2)增强两国建立防范危机机制的紧迫感,以防止意外军事冲突的升级;(3)接受对方军事不透明的合理性,从而减少两国为此发生的口角;(4)军事威胁者的身份有助于提高相互军事威慑的可信度,从而有助于稳定双边战略关系,防止不可收拾。

鉴于双边关系的复杂性,中美两国应将它们的总体战略关系定位为积极竞争与消极合作并存的战略关系。竞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中美竞争对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以发展模式为例,中美竞争在客观上可为世界提供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为了体现自己的发展模式比对方的优越,两国政府就得不断改善和创新国家发展模式,都得对本国人民以及其他效仿的国家采取施惠的政策,都得争取为世界提供更好的领导,如同两国在科研领域的竞争会促进人类科技的进步一样。主观上,中美在以增加经济援助和承担国际责任等方法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客观上也将为全世界带来福利。新近的例子是,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争夺道义制高点的竞争就非常有助于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总之,只要中美战略竞争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这种竞争对世界就是有益无害的。只要两国确信没人能赢得核战争,中美竞争就不会升级为战争,而且两国之间的和平竞争还会改善世界领导权。

中美的消极安全合作是有助于维持世界和平的。中国是崛起国,美国是霸主国,双方的实力地位使得两国难以建立起以共同威胁或共同利益为主要基础的积极战略合作。中国要保证一个持久的和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就会必然寻求避免与美国发生战争,而美国同样也绝不想与一个核大国开战。因此,双方都需要将战略竞争控制在和平的方式之内。这种合作虽然是消极的,但对全世界却是至关重要的。只要中美之间不开战,当今世界就不会出现大战争。目前,除了中国和俄罗斯之外,其他所有大国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盟友。笔者认为,中俄是半盟友关系,但俄罗斯的实际或潜在实力都难以像中国那样对美国霸权构成挑战。因此,目前中国是唯一在客观上有可能挑战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大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排除了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危险,世界和平就能得到可靠保障,世界人民也将从两国的消极合作中受益。

七、结论。

笔者认为,中美互利的利益少于相互不利的利益,这是冷战后两国关系不稳定的基本原因,而两国彼此假装为友的政策,加剧了双边关系不断出现戏剧性的跌宕起伏,对两国都不利。以往20年的中美关系史表明,认为通过增强相互理解或改变思维方式就能开展稳定的实质性合作的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为了使两国关系得到持续的改善,中美应考虑在众多相互不利利益的基础上开展消极合作,同时降低对获得对方支持的心理预期。如果继续将精力集中在改变观念和加深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那么两国关系将会继续不断地跌宕起伏。事实上,中美的相互理解已经非常充分,只是尚未找到一种能有效应对双方利益冲突与矛盾的方法。

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除非中美放弃假朋友关系,否则双边关系难有实质进展。

世界上很少有人希望中美关系从假朋友变成真敌人,因为人们不愿重回冷战时代。人们的常识是,如果中美成为真正!死敌,整个世界将面临极大危险。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美结构性矛盾意味着中美的共同战略利益不足以支撑建立真朋友的关系,然而双方又不想成为真敌人,于是只剩下两个选择,即假朋友和假敌人。本文分析了当前中美假朋友关系的弊端,因此,假敌人关系就成了克服假朋友弊端的选择方案,也就是将中美假朋友关系转变为假敌人关系。

真朋友和假敌人的基础在于双方互利的战略利益多于彼此的利益冲突。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互利性利益远大于彼此间的不利性利益,后者的互利性利益仅略多于相互不利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假敌人的双方难以意识到它们互利性的战略利益大于利益冲突,而会经常主观放大它们的利益矛盾,以为利益冲突大于互利利益,于是双方互视为敌。由于假敌人所需要的互利的战略利益少于真朋友,因此从假朋友向假敌人转化的难度要小于建立真朋友关系。中美建立假敌人的关系,客观上能降低双方的外交目标,这易于外交目标的实现,从而将增强双方改善关系的成就感和信心。

中美如能公开坦承双方战略利益的矛盾,是有可能将假朋友关系转变为假敌人的。如果双方较多地讨论利益矛盾而不是互利的利益,那么这将有助于降低双方获取对方支持的心理预期,也有利于增强双方的战略信誉与关系的稳定。有学者认为,将中美关系视为敌大于友的关系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其含义是说中美互利和互不利的利益各半,就更说明中美建立假敌人关系的利益基础已经具备。那么中美就应更快地建立假敌人关系,因为假敌人关系比假朋友关系有利于双方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及客观利益的现实性意味着双边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积极竞争、消极合作。具体说来,中美两国文化上是朋友,商业上是伙伴,政治上是竞争者,军事上是威胁者。

为了扩大互利的利益,中美两国也应摒弃假朋友策略。两国放弃假朋友策略后可在四个方面获益:第一,加强思想准备应对对方的不友好行为,从而降低冲突升级的危险性。第二,增加相互威慑战略的可信度,从而开展更多的消极安全合作。第三,降低获取对方支持的心理预期,从而稳定双边关系。第四,在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的合作指导原则,稳定改善双边关系。当然,期待中美两国在近期内放弃假朋友策略是不太现实的,不过实力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会促使两国意识到,明确战略比模糊战略能更好地为两国的自身利益服务。

中美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共同利益、互补利益、冲突性利益和对抗性利益这四类利益不仅同时存在,而且在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四个领域都同时存在。因此,两国在决定就某一领域的问题开展合作之前,应明确该问题的利益类型,以制定不同的合作原则。两国应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那些基于利益矛盾上的消极性合作,而不应将双边合作仅仅局限在共同利益之上。当两国对双边合作的预期与合作领域的具体利益的特性相一致时,两国关系将有望出现稳定发展的局面。

本文的英文原文发表于the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politic杂志,参见yanxuetong,“theinstabilityofchina-usrelations”,the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vo.l3,no.3,2010,pp.263-292。作者在个别地方增加了中美关系在2010年8-10月间发生的事件。

作者:阎学通。

中美关系字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进程得以提升,使得经济发展突破国家地缘的范畴,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对每一个国家的利益都产生了或将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认为既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事实,任何国家只能适应这一趋势,而不可以回避这一现实,因此我们的研究不应过多地讨论是利大于弊还弊大于利,而应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质,探讨积极的对策,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正如吴易风老先生在一个研讨会上所讲,经济全球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主要取决于我们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要手段的国内分工必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又促使各国、各地区发生日益广泛的经济联系,使得跨国进行商品流通成为普遍现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则是指一国放弃比较成本较大的产品生产,而专门从事比较成本较小的.产品生产。比较成本学说有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因为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成本高低不一,各国为了扬长避短,增进本国和世界国民福利,都要尽力按比较成本原理实现专业化分工,生产使用本国相对密集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然后互通有无。过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商品跨国界交换,即国际贸易。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今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企业跨越国界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成为现实可能,促使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其实质是各国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追求国际分工和比较利益的最佳效果,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作为与国际生产一体化相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则是跨国公司。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营销战略等垄断优势,再加上其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最佳投资地点,使公司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在全球战略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得跨国兼并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大浪潮。于是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真正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应当采取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进行跨国经营。从经济全球化来说,一个国家没有企业的跨国经营,便没有真正进入世界市场。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性对策之一便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1][2][3][4]。

时事政治论文

时事政治主要就是指在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力同时具有一定意义的新闻时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政治,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导,通过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了解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方向。时事政治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准确把握时事政治知识,能够使学生接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对于其个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时事政治与中学政治课的关系以及时事政治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使学生在政治课中了解更多的知识,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一、时事政治与中学政治课之间的关系。

1、时事政治是中学政治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学开展思想政治课能够使学生把握好发展的政治方向,而时事政治是让学生加深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因为如果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讲述的理论知识脱离了社会实际,那么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空洞道理,学生也会把时事政治当成无关紧要的。这样就会使人在政治面前迷失,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结合着时事政治的政治课堂才能够满足新的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政治课也只有更加贴近时事政治,才能够使素质教育更有成效,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2、时事政治是中学政治教材内容最好的补充。

因为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教材都是提前编撰好的,所以相对来说就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样就会使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所以,通过引入时事政治,能够使政治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与社会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政治知识,因为在这里面他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时事知识,同时也会包含许多社会的热点话题。所以教师只要能够把教材和时事政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会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同时提升教学的效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时事政治能够帮助政治课更好地联系实际。

二、时事政治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只有保证主体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时代感。学生对于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会非常感兴趣,所以通过在政治课中引入这些时事政治知识,会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相对于教材中案例的滞后性,时事政治中的内容都是最新的,刚刚发生的,凭借其新颖、丰富和贴近现实的特点,就会让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政治知识《多变的价格》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当前与物价变动相关的时事来辅助教学,接触到与生活更加贴近的时事,学生也就会有更浓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2、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了解国家和世界经济、政治和外交的情况,同时能够在不断发展的态势中认识方向。通过引入时事政治,可以让学生在时事中了解思想政治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态势,同时在时事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思考,从而也就保证了学生受到正确思想的引导,能够让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得到更好地体现。例如,在政治课中引入“两会精神”等内容,通过两会精神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提升,同时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会让学生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局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至于被他人的错误引导所蒙蔽,可以说时事政治是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素材。同时学生养成了解国家时事的习惯,能够提高其爱国热情,从而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和时效性,是一些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情,对于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导向性。由于在政治教学中理论知识比较多,所以学生思考问题更多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引入时事政治,能让学生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做出判断,通过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政府受人民监督》的时候,就可以举一些时事,例如,当前政府信息的公开或者人民对于一些滥用权力的举报等时事,都能够让学生在时事中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政治课中引入时事政治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整治教学,保证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认清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课的关系,准确把握时事政治对于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并且加以充分的利用,使学生在政治课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对于更多问题的认识,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中美贸易论文字中美关系小论文300

纺织品贸易作为多年游离于自由贸易的特殊贸易品,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世界各成员国一起就纺织品贸易签署的协议,纺织品贸易可分这么四大阶段:关税管理阶段、多种纤维协定(mft)阶段、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纺织品配额阶段、完全的自由化阶段。

中美纺织品贸易始于1784年,获得蓬勃发展始于中美贸易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经历1784年~1984年、1985~20、2002~、2006~以及以后的完全自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1784年~1984年期间,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同时美国不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呈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1985~2001),中国纺织业大力发展起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与服装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在中国加入了“多种纤维协定(fma)”,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下,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迅速增长,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销售市场。但在这期间,美国利用“多种纤维协定(fma)”单方面采取行动限制纺织品进口。中美之间曾多次签订了中美纺织品协议,规定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1%~6%严厉的数量控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规模从1981年仅12亿美元到1995的48亿美元,达到65亿美元的增长,这个阶段增长趋势较为缓慢;第三阶段(2002~),中国成为世贸成员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下,中美纺织品贸易以2001年为转折点,这期间增长趋势则相对较快。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纺织品出口额扩大至的118亿美元,20224.07亿美元,增长速度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对美出口年增长率2003和2004年达到22.46%和22.2%,20高达53.91%。进口比重占美从的15.65%扩大到2005年的25.12%。第四阶段(2006~20),中美纺织品处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结束,世界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大国,本应该回归自由化的纺织品贸易受到了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阻挠.中国纺织品处于完全自由化阶段之前的过渡期。

2.1国内原因。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在一、二阶段由于一方面中国纺织产业起步较晚,产能有限,另一方面我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纺织品贸易规模、矛盾及摩擦都相对较小,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不太突出。在三、四阶段,中国纺织业强大起来,到目前为止一直成为世界,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中美纺织品贸易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问题日渐尖锐,特别是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晚期的新旧交替时刻。

(1)市场的缺陷问题。

对纺织工业市场已取消绝大部分的审批制,已经具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市场机制体制仍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市场调节不够灵活,很多时候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其二,市场准入问题导致了投资过度问题。我国纺织行业绝大部分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种纺织类的产品容易进入,导致了纺织业恶性竞争。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常规纺织产品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利润率越来越低。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太多,造成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的特点,利润率由过去的3.6%降到2004年的3.32%。市场缺陷带来了纺织品贸易恶性竞争和对美过度的依赖性。

(2)纺织业的“三高”特点引发的中美矛盾问题。

中国纺织业存在“三高”特点。一是我国纺织业及其出口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从就业来看,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部门的直接就业者就高达1900万人;二是纺织业出口对美国市场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依存度达到20%;三是中国纺织业对美出口增速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美纺织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20以前,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几,5%~6%,2001~2002年稍高,平均占到9.2%。但自2002年以后,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从2002年的12.1%扩张到2005年的25.1%,市场份额以每年约3%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速度快上。

2.2美国及国际的外部原因。

(1)美国贸易规则的二重性。

从美国贸易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策略采取了双重标准原则。在有竞争力的产业里,美国是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挑战它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世贸规则无不是美国倡导自由而又留有保护政策的缩影。

(2)国际纺织产业竞争的剧烈性。

时事政治论文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在政治生活中都会认同这样一个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能够通过丰富的民主形式,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是因为,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规定并保护公民享有的神圣权利,公民则有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负有履行义务的责任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社会公共管理的内容: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意义: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它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

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追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政府的廉洁。只有人民参与,才能监督干部达到廉洁的水平。标志之二是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如果每个人都对政治生活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受损害的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认为政治与我无关、蚕不参与政治生活无所谓的想法是不对的,幻想脱离政治的想法更是幼稚的。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助于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有助于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主人翁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养成阅读报刊、收看广播和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参加共青团活动等。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政治实践,可以激发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培养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我们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我国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中美贸易论文字中美关系小论文300

摘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的潜在动力,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已经成为中国各企业的重大开支项目,因此研究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美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分析,得出中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国际竞争力低、比较优势小、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并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及些许建议。

关键词: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

自加入wto后,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中,尤其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由的1201万美元增加到的16705万美元。由于该服务贸易占我国总服务贸易的比值较小,至今未有任何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与科学技术以及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加大对其的认识和研究。

一、中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发展现状。

中国的专利权使用费及特许费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况,自金融危机后,这种逆差还在不断的扩大,表1可以得出,中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进出口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首先,其进口额远远超过其出口额,进口额是出口额的几十倍;其次,其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进口额的增长速度极快,每年以几十亿美元的增速增加,可是出口额的增速不仅不稳,而且增速缓慢,6年时间只增涨了50%不及进口额增速的一半。

二、美国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美国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行业发展的非常成熟,不论其出口额还是进口额数量都比较大,但是美国在其上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20间其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平稳上升,出口额由20的1072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243亿美元,增幅20.0%,其增加幅度虽然小于中国,但是美国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技术极大,是中国的100多倍;2010年――2012年间,美国进口额由2010年的334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420亿美元,增幅25.7%。由此可知美国在未来几年中,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顺差额度会有所减少,但由于美国在其进口额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减少额度将不会很大。虽然数据表明美国在此行业上近三年发展较为缓慢,但作为龙头老大,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中美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的国际占有率、rca指数、tc竞争力分析。

1.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服务贸易需要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赢得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高等院校在此方面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其发展速度依然缓慢,我国应该加大对高等院校在此方面的投入以及加大对人才的考核力度,使其更符合市场的要求;此外,在大力培养高等院校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我国应该引进适量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方面的国外的专业人才,我国在此行业起步晚发展缓,两种文化的碰撞,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创造源泉。2.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改变此行业的垄断状态。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市场化程度,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核心能力。引进国外中高端服务企业,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服务业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3.强化政府的辅助作用。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对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不够重视,也是该行业发展较缓的原因,中国政府用该改变这种态度,提高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力度,加大对气的保护与支持,与此同时加大对此的资金投入以及对其相关产业的扶持,逐渐消除该服务贸易的壁垒,制定适当的国际市场战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改革税制,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作者:庞方方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毅.北京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

[2]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

[3]尹国君刘建江.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

时事政治论文

1、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信工系紧跟当下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热潮,适时地开展“十九大知识知多少”、“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将十九大报告的资料和精神,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2、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时事,认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平台,经过举办讲座、开展辩论赛等形式,带领学生回顾历史、重温那段光辉岁月;在十九大期间,组织学生观看十九大开幕式,使学生能在亲身经历这种重大政治活动中受到冲击和影响;经过冬至包饺子、家乡的年味等活动,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开展主题鲜明的系文体活动,构成特色和品牌。

信工系先后开展了行业教育讲座、读书月、国防教育讲座、“薪火杯”篮球争霸赛、“学雷锋”活动月、“五四”颁奖盛典等活动。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情操,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加强队伍建设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完善保障措施。

1、抓好辅导员、思政班主任队伍建设。平时注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设立思政班主任制度,探索专职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班级工作汇报等会议,掌握各班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

着重进行团组织、学生会建设,严格认真地选拔和培养团学干部。经过团学干部培训、例会、工作研讨会等途径,逐步提高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与工作本事,构成政治坚定、团结奋进、工作负责的学生先进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3、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学生工作相结合,做到润物无声。

在新生军训、入学教育过程中,在安全月、考试月等常规活动中,在为贫困学生做好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服务工作中,在开展迎新晚会、优秀宿舍评比、安全教育主题征文等活动,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其中,做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党建促团建,依托系党支部,加强基层团的建设。将全体团员青年纳入到日常的党员学习活动中来,全程参与各层面的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培训,充分发挥好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对普通学生思想上的带动和引领。

(二)以“学校文化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根据学院及系里的工作安排,适时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校文化活动,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的思想活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经过每一次活动的策划、筹备、开展,让学生切实地得到锻炼,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将专业学习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力求两者共同提高。

专业教师作为思政班主任积极参与到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以及专业性的技能大赛,调动学生的自主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职责感和凝聚力。

1、继续认真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入开展理论学习,调动入党积极分子的进取性,注重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老党员要重温入党誓词,同时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要建设新时代的学校文化,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3、重视实施学校社会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一样年级、专业的具体情景,依托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教育月、院运动会、宿舍文化艺术节等,开展多样化的学校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4、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系为主,系团总支、学生会等先进组织积极配合,倡导学生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强化网络正面舆论宣传,确保学校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有益知识的重要渠道。

5、继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定期组织开展辅导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综合本事,逐步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本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7篇《时事政治论文时事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中美贸易争端由来已久,近两年来尤为突出,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中美两个贸易大国的贸易摩擦却愈演愈烈。本文结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中美各自的经济结构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国发起贸易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上,主要是由于中国产业结构(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了价值链产业链的发展)和中美贸易结构的变化。政治上是维护美国自身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的需要,意识形态上中美本就存在差异,所以贸易战也就成为了这些背后深层次矛盾冲突的载体。

关键词:中美贸易争端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

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一直以来维持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最终也是为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加上中国与美国的意识形态不一致,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与阻挠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我们可以平静的看待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也可以看懂这个体系背后的美国利益,美国并非为了什么世界大同来主导这个世界贸易体系的,其实背后是美国经济发展的自然需求,只不过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让美国自身也迷失其中。

美国十九世纪下半叶完成工业化后,做为最大的工业国,其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为其产业提供规模化的需求。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其很多产业依然需要大量人工,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导致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终端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最终的销量,也间接影响投资方的利润,因此在控制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寻找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为一个自然而然解决方案,于是开始有了产业外包,最初包出去的就是跟民生紧密相关的纺织和成衣业,承接方有日本。

在二战后,美国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规模,也带动了东亚几个国家的崛起,比如战后的日本、东亚四小龙和四小虎。但是给美国这样的大国打下手,产业规模是个问题,当这些经济体自身想向上发展的时候,就必然带来劳动力短缺,推高劳动力收入水平和这类外包产业部分放弃,因此这类外包产业只能不断的寻找新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

此外,美国国内整体对高收入的预期进一步推高了制造业成本,使得更多产业寻找廉价的外包方来平衡成本和利润。这个趋势最后终结在中国一全球最大的价值洼地,由于广袤的国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最多的产业人口,使得中国成了承接此类外包业务的天堂。长期的低人力成本,高的生产效率和海量的生产能力,使得美国,以致所有发达国家的生产外包都可以在中国得到满足。

中国依靠这个生产外包,所谓加工贸易,或者更广义的出口贸易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并加快了本国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中国本国市场也逐渐成为一个堪比美国的庞大市场。中国虽然工业化的时间非常短,但是工业化的根基的确比较牢固。

中国产业在快速吸取西方已有工业化成就的基础上,产业成熟得也很快,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正快速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业的比较优势在快速削弱。而且美国经济,以至于整个西方工业制造体系中,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排斥中国制造必将带来巨大成本冲击。而且由于本身工业化面临的高昂门槛,使得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成本优势是不可复制的,将产业转移到任何其它国家都不可避免面临成本增加的问题,以及面对相应而来的连锁冲击。但是继续容忍中国制造攻城掠地必然等待整个制造业优势,甚至整个制造业基础的流失,对美国而言,的确是两难局面。

表面上看来,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贸易争端,本质上还是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16年中国占美国逆差总额的47%。中国出口美国34%为低附加值产品,价格低廉。金属,化工,电子,轻工领域是摩擦重点。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不仅仅是中美之间的一个贸易战,它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发达国家,跟这些包括中国印度这些以低端制造业作为立国资本的国家之间的一个较量。因为原来发达国家认为通过这种他们出钱,落后发展中国家出力的方式,他们可以通过一个贸易差,能够从掠夺很多所谓的劳动剩余价值,以非常便宜的劳动力制造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后来他们发现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为像中国印度,特别是中国,在发展低端的制造业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通过产业升级技术模仿与创新,生产的产品渐渐可以跟欧美的产品竞争,也就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模仿国开始超越创新国。第二方面中国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一个产业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已经不单单可以为一些国家提供低端需求的货品,甚至可以为一些高端的需求去提供货品。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就会慢慢地被超越甚至不再是他们的优势。所以美国发起贸易战尤其是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制裁实际上就是要让这些中高端生产制造业的优势要重新回到美国。也就是说,这次贸易战的实质其实是一种产业竞争,从传统的规模经济不变发展为垄断。产业进步时,中国是模仿国,美国是创新国,中国承袭美国的创新,美国分享收益。两国之间工资水平差距较大,随着贸易增长可以互惠互利。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美国技术创新速度放缓,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双方产出达到临界点后,贸易出现冲突,中国的增长对美国就没有那么多的好处。

总而言之,美国发起贸易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上,主要是由于中国产业结构(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了价值链产业链的发展)和中美贸易结构的变化,政治上是维护美国自身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的需要,意识形态上中美本就存在差异,所以贸易战也就成为了这些背后深层次矛盾冲突的载体。

中美关系字论文

征文柳永,总结检测的回复问候语:成语开学第一课班会公益广告工作打算,计划书对照检查活动方案工作对照检查提案口号王维:试题总结优秀读书工作助学金语开场白反义词台词的期中通知绝句职业规划社会实践报告了一封信孟浩然挑战书评价。

中美贸易论文字中美关系小论文300

摘要:自以来,中美纺织品贸易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额、出口增长率及在美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从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性特征出发,拟纵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归纳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情况,着眼中美纺织品目前的现状,探讨中美纺织品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前景;发展趋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摘要:中美关系是自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60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从敌对到和解再到战略合作,中美关系走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如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全球头号发达国家,利益交汇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回顾历史,中美关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仍不可避免,但不会是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矛盾,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才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合作共赢。

正文:60年甲子一轮回,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而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则一直左右着新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选择这个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这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影响。该电视剧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国共两党的地下斗争,而美国则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篇论文,就从这段历史开始谈起吧。

日本投降后,中国内战爆发。美国表面上派出马歇尔将军和国共双方代表组成协调小组,调停国共两党的矛盾。由于国党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且当时国民党是当时的合法政府,美国当局决定扶植蒋介石领导的政府。但由于蒋介石专制独裁搞得民心涣散,而共产党选择了民主路线救中国,这其实与美国的基本理念相符合,所以美国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的帮助国民政府,仅仅是以经济上的援助为主。国共内战时的美国颇有种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

可惜国民党的败军之势兵败如山倒,早已是扶不起的阿斗。纵然有美国人的经济援助,也逃不脱败北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拉开了新的篇章。当时中国刚刚从黑暗中走出来,一切的经济建设都是空白,而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正是美苏两强争霸之际,中国站在了共产主义的阵营中。美国出于冷战时期反苏**的战略,在把主要矛头对准苏联同时,也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封锁。对华政策虽然有时友好,但是更多是遏制和对抗。七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美国开始与这个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接触,72年国务卿助理基辛格访华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中美关系由对立走向缓和。1979年1月1号,中美正式建交。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国内,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可见中美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中美关系从中美建交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苏联则日渐衰落最终走向解体的厄运。90年代,美国陷入了战胜苏联的喜悦之中,此时的国际形势是一超多强,美国一家独大,并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而中国则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段时间美国的态度在科索沃战争中就有所体现。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公然的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如此的蛮横激发了中国国内的大规模反美浪潮。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并没有把中国当成是自己的对手。

然而情况进入千禧年后似乎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说之前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是大国,那么现在还要加上一个强国的名号了。中国日益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又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开始对中国变得警惕。美国害怕中国的崛起会给美国的称霸带来冲击和影响,于是美国开始想方设法的阻止中国的发展。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的崛起是对他们的威胁,蓄意夸大中国的国家实力,使得各个国家对中国敬而远之。

美国为了制约中国,想尽一切办法干预中国参与的国际事务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一切问题。比如在台湾问题上,虽然美国一直宣称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美国却一再坚持对台出售军火,并暗中资助台湾政府,其目的不言而喻。同时美国还暗中自助与中国有矛盾或冲突的国家。日本和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的不可开交,而日本恰恰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立场上一直态度暧昧,其用意在于混淆视听,搅乱中国的局势。

在军事上,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集中了美国的精锐力量,意图在海上封锁中国。利用在盟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军事基地形成三大岛链的封锁体系。同时在南海地区,菲律宾等国均是美国的盟友。依靠美国的支持,菲律宾的国不断向中国挑衅并制造摩擦。

而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得不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这个全球经济的引擎左右着世界经济局势。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向全球出售中国制造的产品,美国也对中国的产品产生了严重的依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其头号债主就是中国。除了经济方面,双方在许多国际事务上诸如反恐问题等要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目标。

正是因为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情况,才造成美国对我国政策的暧昧不明、摇摆不定。

美国利用日本、台湾及**、**分子来牵制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对中国周边国家进行势力渗透,形成包围圈虎视眈眈;另一方面,从其对待大陆与台湾问题的态度—主张不分离不同意也可以看出,美国最希望的状态不是绝对的势力偏向,而是寻求各方力量的平衡。这也与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可以看出,双方相争,美国才好坐收渔翁之利。美国的意图是为其重返东亚、称霸全球扫除障碍。那么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美方的挑战呢?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路线,在面对主权问题和国家战略发展问题时,我们决不能退缩,也不能忍让。而对于美国,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矛盾,争取实现合作共赢。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积极寻求合作,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理好当今中美关系的不二法则。

参考文献:

1.袁鹏《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空间》现代国际关系2005(04)。

2.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世界经济研究2003(12)。

3.邱苗《奥巴马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孙哲《亚太战略变局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

5.王鸿刚《大变局下的中美关系与中美战略博弈》现代国际关系2012(05)。

中美贸易论文字中美关系小论文300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2.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2003年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3.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4.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曙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9,(4).

[2]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7,(2).

[3]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5]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

[6]王珏.分层次: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9,(11).

[7]韩玉军,陈华超.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兼评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10).

高中时期政治教学时事政治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环境等的不断变化,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断能提高学生政治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政策的情况下,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时事政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必须充分利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因此,高职政治教育结构得到一定调整,需要注重高职政治教学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这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如关注点击率较高的新闻网站,可以搜集到准确的、完整的时事新闻,才能更好的提高高职政治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学生政治素养,是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保障,在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由于高职学生是青年比较集中的一个人群,并且,高职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职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注重政治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才能更好的丰富高职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辅助作用,注重自身政治立场的坚定,并不断学习和了解时事政治,如利用腾讯网、新浪微博等来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才能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高职政治教学趣味性、有效性等目的。

(二)加强时事政治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学生的政治方向可以得到进一步明确,以在不断提高高职政治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政治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有效巩固,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极大作用。因此,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的合理应用,需要教师为学生安排恰当的课前讨论时间,并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时事政治的讨论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洞悉能力等,从而体现时事政治教学的独立性。在开展时事政治的讨论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会从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的学习方法,例如:每天早上花十分钟看当天的最新时报,每天中午花十分钟搜集上午发生的时事新闻,每天晚上九点整理当天的所有时事新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各种事情的心态,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等。由此可见,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政策的时候,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提高各种时事政治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行为品质;第二,伦理道德;第三,思想道德;第四,学习观念,等等,以达到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作风的目的。

(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时事政治利用价值。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高职政治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合理构建,增强课堂气氛的活跃度,才能学生比较缜密的思维能力、较强的判断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是高职政治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例如:消费水平、政府工程等方面的时事新闻,可以体现出国家大力开展反腐工作的效果,并让学生了解贪污腐败产生的原因,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政治观念等。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等,提高时事政治的利用价值,并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提高高职政治教学的整体效果,还能促进高职政治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教育中,高职政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需要注重时事政治的合理应用,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世界观等,对于促进高职政治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高中时期政治教学时事政治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政治教学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需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等,才能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进一步提高,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注重高职政治教学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才能到达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目的。由于时事政治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有着极大联系,学生在网络上、电视上等地方都能看到,因而时事政治在高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经济现状和各行业的发展等,是丰富高职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以在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高职政治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为学生学习政治方面的知识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让学生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其它方面的内容联系到一起,对于加强高职政治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有着极大作用。与此同时,时事政治是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开展教学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并对党的发展方针、政策等有更全面的掌握,不但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在推动学生未来更好发展上也有着重要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