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读后感(通用19篇)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通用19篇)

ID:6271816

时间:2023-11-07 23:24:08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通用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读过的书籍,提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热门书籍的读后感推荐,希望能够为大家选择阅读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今天的内容,其实是女儿写的后感,她昨天刚读完伟大的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的伟大作品《俄狄浦斯王》,昨天晚上写了这篇后感。

我常跟女儿讨论,理解西方文明,只能从古希腊开始。古希腊仿佛是从天堂降下的照亮当时世界的一束光。不管是文学、艺术、哲学。而这些文明,又大多源自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就是以神话为背景。

真正的理解,要去阅读原著。不是去看文学史里面对《俄狄浦斯王》的介绍,是去读原著本身。而且,要大声朗读。这一点,和读我们的`《诗经》、《楚辞》是一样的。

我相信,孩子还会反复诵读的。

上学,接受的是教育education,不是考试知识,是学做一个读书人,所以要认真读书。

读书,应该从休闲至严肃,从浅显至奥义。初中时,可以阅读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到了高中,就可以进入古典文学的阅读。这样,那些艺术里的、哲学里的各种比喻、意象,就更明了出处。然后再从文学返回哲学和艺术。不断重复、锻造,就能变成一个读书人。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历史的深处就是现实,个人的深处就是人类。

如何看待千百年来衆人对俄狄浦斯的书写呢?

弗洛伊德总结出“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一时之间的突发奇想。

在之前的各种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已经在文本中复制了一个又一个的“俄狄浦斯王”,最有名的莫过于在《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

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认爲:每一个塬型意向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

因此,哈姆雷特的复仇,也是对父权的反抗和重建。

而俄狄浦斯的出发点,终归是一种命运悲剧,是无可避免又无力抗争的现实。

往上追溯,又可以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传说。

宇宙之初,从混沌中出生的神中,有一位地母盖亚,她从自己身上生出天神乌拉诺斯。乌拉诺斯又与盖亚生出六男六女,总名提坦。乌拉诺斯将子女囚于地下,儿子克隆诺斯奋起反抗,夺取父亲政权,并娶妹妹瑞亚爲妻,克隆诺斯听说自己将被一个儿子所推翻,便吞掉所生的子女。但小儿子宙斯被瑞亚藏了起来。宙斯成年后,果然打败克隆诺斯,成爲衆神之王,建立奥林匹斯神系。

而索福克勒斯的创作,也是依据神话传说而来。

其实,作者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孕育在作者心中的艺术并不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它专横地把自己强加给作者,角色完美无缺地从作者笔下涌出,它们好像是完全打扮好了才来到这个世界。而来自无意识中的塬始意向限制、影响和帮助了作者的想象,它使作者的想象沿着人心中某些固定的方向发展,并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因此,“俄狄浦斯”这个形象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个人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更加反映出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现实。

而这种现实,摒弃了“杀父娶母”的外衣。在现实中,更多地以自我的抗争却无法战胜本我的悲剧来表现。于是,善和恶有时紧紧纠缠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逻辑可以分开。

由此,“俄狄浦斯情结”不是人类本性的恶,而是思想的恶。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首先,对于“悲剧”的定义,不是在通常汉语语境中的“苦情戏”,而是指“通过庄严肃穆的轮专场展开剧情”的叙事艺术(详见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与戏剧戏嚯狂欢的叙事方式相对,因此刘小枫认为定名为“肃剧”更恰当。刘小枫先生这是从悲剧的的表演形式来讲,而从悲剧的内容的点而言笔者个人认为叫做“悖剧”更合适。悲剧的展开乃是为揭示命运中的一系列悖论而为。具体到《俄狄浦斯》中,悖论主要有:智慧与真理,先知与哲人,伪与恶,看见与看不见,可说与不可说,神义与人义,罪与欠。

俄狄浦斯确实很有哲人的特质,不甘于常人暧昧投机不清不楚的生活(如在第叁场中王后所言“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而且俄狄浦斯也确实具有哲人的能力——一种从杂多、零乱的表象中提取单一普遍的“真理”的能力(如对斯芬克斯谜语的解答)。然而正是由于他的不断追问并严格根据追问到的结果选择行动,导致了最终这个暧昧投机不清不楚的世界中的各种悖谬展现在眼前。追求清楚纯粹的人生却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难道追求清楚和纯粹的真理有错吗?这个问题本身问的就不对,“错”到底是实然的伪,还是应然的恶?或者有时两者皆是?而就是因为“伪”与“恶”的纠缠难清导致了俄狄浦斯的人生悖论,最后的结论便是俄狄浦斯根本就不应出生或者一出生就死去。

而造成“伪”与“恶”的纠缠不清塬因即在于“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悖论。俄狄浦斯洞察力极强,能于杂多、零乱、不清的表象中提取单一、普遍、清楚的“真理”。他看得见“人”的普遍规律和真理,却看不见自己命运的具体、特殊的轨迹。盲先知却知道具体生命的每次诅咒和预言。在哲人俄狄浦斯来说,知道而不说即“伪”,“伪”即“恶”。而在先知看来,真理也存在“可说”与“不可说”的区别,知道而不说却恰恰爲了避免“恶”,这才是“智慧”的做法。

“不去知道”和“知道而不可说”都是爲了给人生的悖论遮一个面纱,使人得以安心地活下去,而如果是以“神圣”或“道德”的方式说法来达到不说的结果的,那么这就是一块“温情脉脉”的面纱,你也可以叫它“高尚的谎言”。但是造成人生悖论的真正塬因又是什麽呢?因为人的“欠然”,也就是人的有限性。而且慾望和追求有多或越强烈,欠然也就表现的越紧张。俄狄浦斯的越是执着于真理(或说真相),他的欠然也就越深刻地展现在他的面前。而由深刻的欠然导致了俄狄浦斯深刻的罪感。事实层面的“不能”与伦理道德的“不能”交织在一块,最终导致了俄狄浦斯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俄狄浦斯王读后感范文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具有“戏剧艺术的荷马”美誉的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出生于雅典一个富裕的工商业主家族,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该部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忒拜王室的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故事情节的复杂严谨而又和谐事实让我感到心惊胆战、惊心动魄。他继承并充分表达了希腊艺术创作的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人与命运的冲突,以及人对命运的无可把握。整个家族的不幸命运追根溯源其实是因为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在流亡伯罗奔尼撒的时候诱拐了珀普洛斯的儿子律西波斯,致使这孩子自杀身亡,于是神灵降怒于忒拜家族,神谕昭示其子将会弑父娶母。毫不知情的俄狄浦斯完全身不由己,因为在他出生之时,他就被命运不=不幸的掌控,越是努力逃避越是走上命运为其安排的人生轨道,越是想摆脱束缚,则越是被命运之手抓得牢靠,这样无力地反抗让我心痛却仍感无奈,甚至疑惑希腊的悲剧艺术家为何这样执拗地相信命运并这样无比虔诚的描绘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和神秘性。

与此同时我想起了曹禺的一部剧作《雷雨》曹禺老先生肯定是受到过希腊悲剧的影响过的。周朴园、侍萍、瀿漪等人都是被命运嘲弄的人。周朴园在外人看来掌握着其他很多人的命运,他逼迫繁漪吃药以示他对整个家庭的控制,以及其权利和地位的不可侵犯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掌握别人命运的人,却越不能把握的是自己的命运,越是努力挣脱命运的安排越是深陷命运之神可怕的罗网不可自拔,这与《俄狄浦斯王》在对命运之谜的探讨上是何等的相似!

但是读完《俄狄浦斯王》我一直在想命运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腊他是某种外在的神秘力量的象征,是人民无法控制的自然和社会。然而索芙特勒斯的伟大之处恰在于它不但写出了人与命运的矛盾冲突,也写出了人类以自身的力量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敢于同命运作斗争并且无可畏惧,毫不悲观怯懦人类不屈的抗争的灵魂在这一时刻仿佛越发显得高大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使得该部作品闪耀着崇高悲壮的美学光辉。

《俄狄浦斯王》中有一个关于“脚”的谜语,即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在忒拜城外的悬崖上设迷拦考路人:“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而对于他自己却猜不中,即在自身的不可捉摸。没有固定的立足点没有确定的本质,身份变幻莫测,命途多舛---这就是人类尴尬的生存处境。而人类的伟大在于在诸多不确定中从不放弃前进,从古希腊人在德尔菲阿波罗神庙里刻下“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两千多年来人类坚定不移的向命运之门叩问,追求探索的辉煌历程都足以成为虽有生物膜拜的楷模。

记得这样一句话;“命运全在拼搏,奋斗就有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借此勉励所有在人生路上不甘屈服,勇往直前的人,如果命运是最美的女神,那么你将是挑战命运之时女神脸上最美的微笑!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创作,也是依据神话传说而来,故事本身就有一个悲剧性的开始。

于是我作出如下简单回答。

历史的深处就是现实,个人的深处就是人类。

如何看待千百年来衆人对俄狄浦斯的书写呢?

弗洛伊德总结出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一时之间的突发奇想。

在之前的各种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已经在文本中复制了一个又一个的俄狄浦斯王,最有名的莫过于在《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

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认爲:每一个塬型意向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

因此,哈姆雷特的复仇,也是对父权的反抗和重建。

而俄狄浦斯的出发点,终归是一种命运悲剧,是无可避免又无力抗争的现实。

往上追溯,又可以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传说。

宇宙之初,从混沌中出生的神中,有一位地母盖亚,她从自己身上生出天神乌拉诺斯。乌拉诺斯又与盖亚生出六男六女,总名提坦。乌拉诺斯将子女囚于地下,儿子克隆诺斯奋起反抗,夺取父亲政权,并娶妹妹瑞亚爲妻,克隆诺斯听说自己将被一个儿子所推翻,便吞掉所生的子女。但小儿子宙斯被瑞亚藏了起来。宙斯成年后,果然打败克隆诺斯,成爲衆神之王,建立奥林匹斯神系。

而索福克勒斯的创作,也是依据神话传说而来。

其实,作者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孕育在作者心中的艺术并不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它专横地把自己强加给作者,角色完美无缺地从作者笔下涌出,它们好像是完全打扮好了才来到这个世界。而来自无意识中的塬始意向限制、影响和帮助了作者的想象,它使作者的想象沿着人心中某些固定的方向发展,并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因此,俄狄浦斯这个形象的发展,不仅可以通过个人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更加反映出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变化的现实。

而这种现实,摒弃了杀父娶母的外衣。在现实中,更多地以自我的抗争却无法战胜本我的悲剧来表现。于是,善和恶有时紧紧纠缠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逻辑可以分开。

由此,俄狄浦斯情结不是人类本性的恶,而是思想的恶。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俄狄浦斯与悲剧命运抗争的一生,更有价值的是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人生、思考活法的无限哲学空间。

从一出生便被太阳神谕示其终将?杀父娶母?于是,尽管笑靥纯真、天真可爱,小小的俄狄浦斯还是被作为父母亲的国王和王后狠心地遗弃于荒野之外,甚至命令牧羊人要将其刺死,以避免未来的悲剧。但是,命运终究是命运,与芸芸众生一样,俄狄浦斯最后也没能逃脱命运之魔掌,落得刺瞎自我的双眼之后自我流放的结局。

有人说,命运是存在的,人一出生上天便给你安排好了一辈子。俄狄浦斯王何尝不是呢?他的这辈子之中,有什么是能够让他自我改变的呢?若是牧羊人狠心将他刺死,那么也就没有了之后的他;若是在迷茫的途中娶了那位女人成家,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之后的悲剧;若是当时没有智慧地猜中斯芬克斯之谜,他就不会被理所当然地奉为王,不会娶得王后?他的母亲为妻?这一切的一切,都由不得他。

悲剧的命运是一对锋利的魔爪,紧紧地追赶着俄狄浦斯,吞噬着他。应对被注定的命运,俄狄浦斯苦笑、不屑,他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比谁都痛。杀父娶母!这样的神谕令他痛楚的同时,也充斥着深深的无奈和可笑。他觉得很可笑,自我怎会被注定如此糟糕的命运?他觉得心都被掏空了,世界都空了,他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心里只有绝望与孤寂。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俄狄浦斯王读后感范文,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初读完《俄狄浦斯王》我简直被震住了,捧着书呆坐了好久。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在中国的剧作中,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那早就知道却依然为之扼腕的情节,那不可避免却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命运,那淋漓生动而又引人深思的语言……所有的光环似乎都聚在了一起,这不得不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节与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亚里士多德非常欣赏的一个悲剧典范,所以先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谈谈《俄》剧的情节和性格。

通读该剧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锁闭式结构悲剧,它从故事的危机写起,即从忒拜城遭受灾难、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写起,略去了前情,即灾难发生的原因,通过倒叙的方式,一步步揭开谜底。这就体现出了闭锁式结构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一结构的最大优点:集中。闭锁式结构严格遵守一天时间、一个地点和一条情节的规定。《俄》剧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体现,全剧情节发生在一天时间内,地点始终在忒拜王宫前院,情节是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的身世秘密。虽说只有一条情节,但并不等于算是简单情节,相反,《俄》剧的情节正是亚里士多德最欣赏的复杂情节。什么是复杂情节?就是指情节中包含有突转和发现,它们是“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即该剧的第三场和第四场中的“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俄》第三场,报信人的到来本是为了通报波吕玻斯国王的死讯,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弑父娶母预言应验的心理,让他高兴,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却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就是突转。而“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剧中的“发现”在报信人到来后,王后伊俄卡斯忒发现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俄狄浦斯也从“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一切真相大白。在这里,“突转”与“发现”不仅都具备了,而且几乎同时发生,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编剧理论,这是最好不过的方式。

除了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用他的原话说,就是:“情节是悲剧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是性格产生了情节,是性格决定了情节的走向。他们设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种性格的人,整出悲剧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如果他不是性格冲动,他就不会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杀死个素不相识的老人(他的亲生父亲);如果他不是爱民如子,他就不会追查凶手以求得天神对忒拜的宽恕;如果他不是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坦荡,他就不会坚持不懈地追查下去,连最具体的细节都不放过……种种如果看来的确是可以减轻悲剧甚至是可以阻止这场悲剧,但是我想说,无论这个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这一场命运的悲剧注定要不可避免得发生。悲剧的色彩可能因为性格的不同而或浓或淡,但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要表现的就是一种状况的极端,一种力量的极限,一种命运的极至。

这一悲剧的命运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是没有这么样的悲剧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却是收到了它该有的效果,悲得让人扼腕悲叹,悲得让人愈觉对命运的束手无错,而这正是作者的意图,悲剧的要求。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亚里士多德说的“行动需要性格的配合”并不是不无道理的。

二、《俄狄浦斯王》的人与命运的抗争。

这部剧最让人慨叹的就是其中表现出的不可逆的命运。俄狄浦斯的一生,无论是起是伏,是荣是辱,是归去或是离开,甚至就是出生,总有挥之不去的命运相随。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无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贵的人”。壮年时期的王者,其生命闪耀着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在对一个陌生人正当防卫之后,他一语道破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邦,接着被感激的人们拥戴为王,娶城邦孀妇王后为妻,并育有两个强壮的男孩子和两个高尚的女儿。这是“仁慈的幸运的宠儿”所拥有的美满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忒拜居民都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的好运。可是,当阿波罗关干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预言被揭开谜底后,出现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防卫实际上是弑父,由干荣誉而得到的婚姻成为了乱伦!俄狄浦斯从神坛上轰然倒下,从前拥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艳羡的好运支离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灭殆尽。一切都不过是在不可逆转的命运操控之下,人的幻觉而己。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轨道推进时,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是渺小而无力的。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功勋或者罪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抗争的徒劳。如果这样认为,那将是对《俄狄浦斯王》价值的误解和低估。《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还在于表现了抗争的意义。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才使他成为英雄而不是逆来顺受的奴隶;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才使《俄狄浦斯王》成为光照千秋的悲剧典范而不是过眼烟云的闹剧。

俄狄浦斯的“抗争”,不是盲目与自私的,而是自觉和负责任的。如果说,他开始的“抗争”——逃离科林斯,避免“杀父娶母”,还多少带有为“自我”色彩的话,那么,后来的“抗争”——找出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则更多地是一种拯救臣民的社会责任感。当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时,却毫不犹豫地给予自己最严厉的惩罚——刺瞎双眼井放逐到荒野。最后的抗争,不仅升华了俄狄浦斯的个人境界,而升华了悲剧的崇高精神。《俄狄浦斯王》让我们看到:人的意志和命运的抗争时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么炽热和耀眼,那种义无反顾又是怎样的崇高和悲壮。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谜。

苏格拉底被誉为希腊的第一位圣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问题正是当时希腊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如果我们将谜语内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预言他将“用手杖探着路前进”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便可发现,谜语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这一点正契合俄狄浦斯名字的含义和不幸的遭遇。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亲钉住双脚脚跟,被抛弃,又被救,遂被解开被钉之双脚,他这时仍是婴儿,是“早晨”,所以他是“四只脚”。后来,长大成人,直至当了国王,他确实是两只脚走路。最终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别针刺瞎了双眼,被驱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终于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谜语中所谓的三条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字。俄狄浦斯,希腊文原意是“脚肿的人”,其中还暗含有另一层意义,即“懂得关于脚的谜语的人”。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谜语恰恰就是一个“关于脚的谜语”,这显然不是巧合与偶然。他的名字具有一种谜语式的对立结构,体现着俄狄浦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个弃婴;他既是科任托斯王国的养子,又是遭人辱骂的冒名儿子;他的家是两座王宫,但是,他被迫去四处漂流;他聪明无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可是他愚蠢至极,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国王,又是杀父娶母的双重罪人,引来更大的灾厄……俄狄浦斯这种谜一般对立的品格构成了人类及其本质的双重象征。

俄狄浦斯的悲剧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的悲剧——整个人类在认识自身问题上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剧。确实,人类不是一种可以描述或下定义的存在,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一直也没有解开其双重含义的谜。也就是说,斯芬克斯之谜永远不会出现真正的谜底,“人又是什么”永远不会存在明确的答案,而这没有谜底的谜语却正是一个永恒的诱惑。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故事本身就有一个悲剧性的开始,我们则活在命运联锁的怪圈里,当我们意识到时业已身在其中,懵懵懂懂的浪费了之前被暗中控制的年少时光。

就这样昭示神的高高在上,主宰宿命。而我们则活在命运联锁的怪圈里,当我们意识到时业已身在其中,懵懵懂懂的浪费了之前被暗中控制的年少时光。当我们意识到要去反抗,控诉时,面对的只有一片残局。只能困惑的等待,结果的未知。

我想整个世界和人类的进化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蝴蝶效应:从最原初的a影响b,b反之,到a影响c,b影响c,ab共同影响,c则反之,进而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排列组合相互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在我们小时候是无法反抗这种命运的。就像俄狄浦斯是不能决定其母亲伊奥卡斯特将其双足钉钉抛入山中,被牧羊人收养,并被波吕波斯王抚养等一系列事情的,而成长的过程便是一个要求自我独立的过程,只不过他的命运过于悲惨,要求独立,反抗命运,反抗神示却反而坠入了连锁的命运怪圈。

神示其实无处不在,在我所处的周围环境的中人们通常是被这样的神示告知的:我们被要求学习人文,自然科学,并被简略的告诉我们之前的不知是否被篡改过,隐瞒过的历史,被放置在被一种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大环境里(这种主流价值观只是此时代的标准,很可能有悖于之前任何一个和时代的观念。我们在这种怪头换面中嘲笑前代的无知愚蠢,前代的亡灵则唯唯诺诺活在自己的概念中。但不否认即使在时代变革后,美德与否,诟病与否还是被有所保留的沿袭)。

我庆幸自己步入了一个质疑的,趋向独立的人生阶段,开始弥补原来的不自主和愚钝无知。每个人在开始都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自己现在并未成为那种人,这是我自己的缺失和遗憾。现在要求自己有规律计划的去探求未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匮乏和空缺。不再神示下麻木,俄狄浦斯在被折磨中质疑责备了阿波罗,我也没必要过于顺从了。

有"命运悲剧大师"的索福克勒斯开辟了这个超越伦理之外的著名悲剧命题,悬念层层揭开,构思创意绝对巧妙。故事,情节,叙事强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1.从先知迟迟不道破天机给俄狄浦斯带来的疑惑---2.伊奥卡斯特提出老国王拉伊奥斯得到的神示,抛弃的婴儿,被杀的地点,初步揭开了事情的原委---3.波吕波斯王的`报信人传来老国王的死讯,带来神示未应验的短暂的如释重负---4.再到报信人说俄狄浦斯并不是波吕波斯王亲生和知情的牧羊人的出现,揭开了他弑父娶母并与母亲生下了自己的兄弟的悲剧,最后以王后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目为结局。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亚里士多德非常欣赏的一个悲剧典范,大家读后都有哪些感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俄狄浦斯王读后感,欢迎参阅。

以前一直对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到最近我翻阅罗念生先生的译本时才真正感受到这部古希腊悲剧的魅力所在,这不是复习时候看看介绍就能领略到的。

作为科任托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说是从小就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尊贵,处处受人尊敬。然而当他在阿波罗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着一个悲剧的命运——杀父娶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科任托斯,在路过忒拜的时候,他杀死了几个和他发生冲突的旅人,遇上了狮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后,他成为了忒拜城的英雄,并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奥卡斯特,成了万人景仰的国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顶点。

然而,命运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着,多年后的一场瘟疫在夺去了忒拜城无数人的性命后,也揭开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他并不是过路的外乡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忒拜人;忒拜发生瘟疫的原因是城中有一个罪人,而俄狄浦斯,这个城曾经的英雄和君主,在命运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个罪人。

俄狄浦斯其实一直在抗争着。在他召见先知特瑞西阿斯,从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人时,他并不相信先知的话。他更愿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为了夺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设局来陷害自己。直到找到了目击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晓了的时候,他才真正发现命运的残酷。他冲进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伊奥卡斯特的房间里的时候,她已经上吊自尽了。于是他拔出了她的发针,刺瞎述职报告了自己的双眼。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还是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不相信命运的安排,他在尽一切努力去抵抗命运。然而他的悲剧正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命运。他相信命运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运的围剿,所以才离开科任托斯,前往远离“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远离科任托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运,在到达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回到命运预设的轨道上,神谕成了现实。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每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的悲剧,这些命运英雄们到死前都会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样,结果会如何?”也许,假如不是那样的话,命运会在另一个时候,用另一种方式去展现它的威力。这个谁也无法去猜测,去验证,因为命运已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发生了。

但是,虽然俄狄浦斯的抗争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是他毕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运,结果并不理想,然而斗争的过程更重要。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掐住命运的咽喉,但我们尝试着那样去做了,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这正是这部古希腊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袁枚有两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刘心武先生常以此自勉,他说:“我只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样开放。我们的生命都是花朵,相对于永恒的宇宙,我们确实非常渺小,所以我们应该有谦卑之心;但是跟别的任何生命相比,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就算人家确实是牡丹玫瑰,自己只是小小的、角落里的一朵苔花,我们也应该灿烂地绽放,把自己涨圆,并且自豪地仰望苍天,说:‘我也能!’”正是受了这一席话的鼓舞,我决心跳出大学论文“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窠臼,虽然也参考前人的研究,也上网收集资料,但着重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谈谈自己对《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的看法。蔡元培先贤有八个字:“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相信本着这一态度,这篇文章中的一些偏激之处也并非不可饶恕。

言归正传。

自文学诞生之日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文学的一大魅力。对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历来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亚里士多德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当成一般悲剧的范例。在他眼里,《俄狄浦斯王》是他的悲剧理论旨在阐明的观点的一个突出例证。弗洛伊德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他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解读成了本源之作。在弗洛伊德眼里,索福克勒斯之剧是他认为世人皆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样板。而列维—施特劳斯在解读该剧时采用的是典型的结构主义的方法,得出的也是典型的结构主义分析的结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侧重该剧中的悲的因素,而忽视了该剧的喜的因素。其实,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一部悲中有喜的悲剧。通过对剧本的细读,我把该剧中喜的因素汇聚,并把它们统称为“《俄狄浦斯王》悲剧中的‘喜剧’”。下面详细说明:

在命运面前,人类可以选择抗争。

历来有一种说法,《俄狄浦斯王》体现的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这种不可抗拒正如人类对死亡的不可拒。俄狄浦斯是在逃避命运,却还是走进了命运的罗网,这正是人类对待抗死亡的无奈,总是在与死亡作斗争,最终却还是会走到生命的尽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道家的长生不老说正好就是人类对这一生命规律无法抗拒后在思想上的一种超脱。当人们发现死亡对人来说是不可避免,人们需要用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就是转世为人或得道成仙。其实,真正的悲剧并不是俄狄浦斯最终应了弑父娶母的神示,而是人们认为《俄狄浦斯王》的结局是人不可违背命运。在我看来,俄狄浦斯同命运的抗争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悲壮,而且是一种很积极的对待命运的方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生命,当我们从时间上去界定它时,它只是一朵随时可能凋零的花朵;当我们从行为上去界定它时,他就有了丰富的内涵。我们遵循生命存在的哲学,我们却不屈从于命运。用海明威的一句话:人是不可以被打败的,他只能被消灭。这才是生命的一种至高境界。俄狄浦斯王之所以选择亲手用金别针将自己的眼睛刺瞎(而不是选择立即自杀),是因为保存了生的权利就保存了与命运抗争的实力,它并非出于西方人的传统即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许有人会说,与命运抗争的结局就是人必须服从命运,否则就会像俄狄浦斯王那样悲惨。那我要对他说,俄狄浦斯王还没死,与命运抗争还不至于开除在地球的球籍。要知道,人被命运战胜只有一种可能即生的权利的丧失,俄狄浦斯王不死,生命存在,人与命运的抗争就会继续,这正是《俄狄浦斯王》悲剧中的喜剧。

所谓"命运悲剧"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运对抗,其结局则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向来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主旋律,古希腊三大悲剧家都涉及到了自由意志与命运冲突的主题。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正是体现这种命运造成悲剧的经典作品,剧中俄狄浦斯的悲剧就缘于其无法逃脱的命运罗网。

俄狄浦斯王的神话是人类从杀父娶母引向乱伦禁忌这一文明进程的反映与折射,他为了种族而走向毁灭。刺瞎双眼放逐是他自己的选择,也非他的选择,或者说命运由不得他选择。俄狄浦斯知与不知的悲剧在表现命运不可抗拒性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命运不合理性的谴责。俄狄浦斯聪明、诚实、正直、勇敢,他勇于向不合理的命运挑战,与之抗争。但是,命运却注定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他要承担前人的罪过,受到厄运的惩罚,其实这一切都是命运的捉弄和俄狄浦斯自己的意志所造成的。

我们来看俄狄浦斯的命运:出生后三天,他就被铁丝穿过脚踵然后弃于荒野,只是由于执行命令的牧人起了怜惜之心,把他送给科任托斯的牧人,才大难不死。他日后成为科任托斯国王玻吕玻斯的养子,成人后因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必将杀父娶母的命运,于是离开"父母"所在的科任托斯,向真正的故国忒拜城进发。在三岔路口与一老者发生争执,误将其杀死,这老者实为他的生父拉伊俄斯。随后他来到了忒拜城破解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谜,铲除了为害忒拜人的妖魔,被拥戴为王,并依例娶了前王遗孀伊俄卡斯武--他的亲生母亲。其杀父娶母的厄运全部应验,而他却毫不知晓。在这场悲剧中,俄狄浦斯曾努力试图躲避灾难,却始终逃不出命运的捉弄。

人们都认为俄狄浦斯是无辜的,因为还在他出生之前杀父娶母的悲剧就已经安排好。他的智慧、他的求知求真、他的诚实勇敢、他的责任感,所有的一切,不仅没有使他逃脱命运的魔掌,相反使他陷入到命运的怪圈中。既然俄狄浦斯没有选择的机会,就不应该为罪恶承担责任。所以,严格地说俄狄浦斯不是凶手,而是这场杀父娶母悲剧的受害者。那么,谁该为这出悲剧承担责任呢?命运!到底什么是"命运"呢?所谓"命运",就是先定的生命过程朝向某一目的的趋近,这种趋近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改变的。"命运"就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不管个人怎么抗争都是无法改变这种力量的。

然而,俄狄浦斯的悲剧仅仅是由他的命运造成的么?如果说命中注定他会弑父娶母,这是既成的事实,是无法避免的悲剧,但俄狄浦斯对这一切并不知情。在这一切悲剧被揭示于众前,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国王,他的王国国泰民安,他的王后美丽动人,他有两儿两女,有着幸福的生活。那么又是谁搅乱了这一切宁静,让俄狄浦斯面对这种生不如死的痛苦的呢?这个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俄狄浦斯的自由意志。

文本阅读的越来越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总是会从无数个主题中洋洋洒洒的分散出各种解读:现代的,后现代的,现实的,超现实的。只要你想,总是会有结果.

然而我们的命题总归会回到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早就由古代贤者们提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若干年,经历岁月变迁,大浪淘沙之后,依然的屹立不倒。比如,命运。

我曾试图回答自己给自己的提出的一个问题:我的未来是注定的吗?如果是,那么我现在所做的对我的未来还会有影响吗?如果没有,那么我又何必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渐渐的就陷入无限循环的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聊问题中。

如果当时我能早些读到这本《俄狄浦斯王》也许我就不会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这无限的的无聊之中。至少他能告诉你,是该缴械投降,还是奋起反抗。

作为科任托斯的儿子,俄狄浦斯从小就接受着高人一等的待遇。在一次向阿波罗祈求神谕时,意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弑父娶母时。他毅然离开科任托斯城。在流浪的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伙出言不逊的旅人,并发生了冲突,发生了血案,这血案渐渐的变成了无头公案。之后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解决了特拜城的危机,借此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英雄,当上了国王。

若干年后,命运的前奏悄然来临,特拜城瘟疫横行,人民苦不堪言。俄狄浦斯便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克瑞昂去阿波罗神庙祈求神谕。克瑞昂带来了神谕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俄狄浦斯先是通过先知特瑞西阿斯了解到自己就是特拜城中的污渍,但他宁愿相信是克瑞昂联合特瑞西阿斯,妄图篡夺王位。

直到前来报信的科任托斯的信使同多年前将他亲手救下的牧羊人的口供达成一致时,他才相信自己终究是命运洪流中的一页扁舟,一旦命运到来,便会成排山倒海之势。他冲进曾阻挠自己知道真相的即是妻子又是母亲的伊奥卡斯特的房中,发现他已经自尽而死,于是他决然的拔出了伊奥克斯特的发针,刺瞎了自己双眼。

他不能去死,他无脸面对自己冥界的双亲,他只有苦行行乞,用现实的苦难抵消自己所犯下的罪孽。

俄狄浦斯的一生无疑是抗争的一生,他抗争着自己恐惧的的命运。然而他的逃避却亲手将自己送到浪尖。正如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他急急所向之处,竟是血光之地。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抗争,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亦或者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与命运玩着躲猫猫,其实是掩耳盗铃之举。他笃信命运所以才逃避命运的围剿:他离开科任托斯,解决斯芬克斯。他以为在远离其实在接近,直到瘟疫爆发,他已经退无可退的踩在了命运的陷阱上。此时他的逃避成就了神谕,命运似乎躲在树后面发出狰狞的笑。

俄狄浦斯的悲剧其实是每个人的悲剧。我们无法知晓命运会以怎样的方式展现他的魔力,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命运会以哪样的形式出现。也许,事后我们会说,如果当初......但是我们无法重复人生,命运此时便残酷的将我们与往事隔离。

也许我们无法在客观上改变命运的结局,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主观上,进行善意的掩耳盗铃:缩小结果,放大过程,让抗争本身变得有意义,这样,即便我们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很骄傲的度过此生。这也是每个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应有的觉悟。

初读完《俄狄浦斯王》我简直被震住了,捧着书呆坐了好久。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在中国的剧作中,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那早就知道却依然为之扼腕的情节,那不可避免却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命运,那淋漓生动而又引人深思的语言……所有的光环似乎都聚在了一起,这不得不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俄狄浦斯王》是亚里士多德非常欣赏的一个悲剧典范,所以先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谈谈《俄》剧的情节和性格。

通读该剧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锁闭式结构悲剧,它从故事的危机写起,即从忒拜城遭受灾难、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写起,略去了前情,即灾难发生的原因,通过倒叙的方式,一步步揭开谜底。这就体现出了闭锁式结构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一结构的最大优点:集中。闭锁式结构严格遵守一天时间、一个地点和一条情节的规定。《俄》剧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体现,全剧情节发生在一天时间内,地点始终在忒拜王宫前院,情节是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的身世秘密。虽说只有一条情节,但并不等于算是简单情节,相反,《俄》剧的情节正是亚里士多德最欣赏的复杂情节。什么是复杂情节?就是指情节中包含有突转和发现,它们是“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即该剧的第三场和第四场中的“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俄》第三场,报信人的到来本是为了通报波吕玻斯国王的死讯,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弑父娶母预言应验的心理,让他高兴,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却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就是突转。而“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剧中的“发现”在报信人到来后,王后伊俄卡斯忒发现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俄狄浦斯也从“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一切真相大白。在这里,“突转”与“发现”不仅都具备了,而且几乎同时发生,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编剧理论,这是最好不过的方式。

除了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用他的原话说,就是:“情节是悲剧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是性格产生了情节,是性格决定了情节的走向。他们设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种性格的人,整出悲剧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冲动,他就不会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杀死个素不相识的老人(他的亲生父亲);如果他不是爱民如子,他就不会追查凶手以求得天神对忒拜的宽恕;如果他不是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坦荡,他就不会坚持不懈地追查下去,连最具体的细节都不放过……种种如果看来的确是可以减轻悲剧甚至是可以阻止这场悲剧,但是我想说,无论这个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这一场命运的悲剧注定要不可避免得发生。悲剧的色彩可能因为性格的不同而或浓或淡,但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要表现的就是一种状况的极端,一种力量的极限,一种命运的极至。这一悲剧的命运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是没有这么样的悲剧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却是收到了它该有的效果,悲得让人扼腕悲叹,悲得让人愈觉对命运的束手无错,而这正是作者的意图,悲剧的要求。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亚里士多德说的“行动需要性格的配合”并不是不无道理的。

这部剧最让人慨叹的就是其中表现出的不可逆的命运。俄狄浦斯的一生,无论是起是伏,是荣是辱,是归去或是离开,甚至就是出生,总有挥之不去的命运相随。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无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贵的人”。壮年时期的王者,其生命闪耀着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在对一个陌生人正当防卫之后,他一语道破斯芬克斯的。

谜语。

拯救了忒拜城邦接着被感激的人们拥戴为王娶城邦孀妇王后为妻并育有两个强壮的男孩子和两个高尚的女儿。这是“仁慈的幸运的宠儿”所拥有的美满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忒拜居民都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的好运。可是当阿波罗关干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预言被揭开谜底后出现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防卫实际上是弑父由干荣誉而得到的婚姻成为了乱伦!俄狄浦斯从神坛上轰然倒下从前拥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艳羡的好运支离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灭殆尽。一切都不过是在不可逆转的命运操控之下人的幻觉而己。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轨道推进时,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是渺小而无力的。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功勋或者罪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抗争的徒劳。如果这样认为,那将是对《俄狄浦斯王》价值的误解和低估。《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还在于表现了抗争的意义。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才使他成为英雄而不是逆来顺受的奴隶;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才使《俄狄浦斯王》成为光照千秋的悲剧典范而不是过眼烟云的闹剧。

俄狄浦斯的“抗争”,不是盲目与自私的,而是自觉和负责任的。如果说,他开始的“抗争”——逃离科林斯,避免“杀父娶母”,还多少带有为“自我”色彩的话,那么,后来的“抗争”——找出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则更多地是一种拯救臣民的社会责任感。当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时,却毫不犹豫地给予自己最严厉的惩罚——刺瞎双眼井放逐到荒野。最后的抗争,不仅升华了俄狄浦斯的个人境界,而升华了悲剧的崇高精神。《俄狄浦斯王》让我们看到:人的意志和命运的抗争时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么炽热和耀眼,那种义无反顾又是怎样的崇高和悲壮。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谜。

苏格拉底被誉为希腊的第一位圣人,他的一句。

名言。

就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问题正是当时希腊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如果我们将谜语内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预言他将“用手杖探着路前进”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便可发现,谜语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这一点正契合俄狄浦斯名字的含义和不幸的遭遇。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亲钉住双脚脚跟,被抛弃,又被救,遂被解开被钉之双脚,他这时仍是婴儿,是“早晨”,所以他是“四只脚”。后来,长大成人,直至当了国王,他确实是两只脚走路。最终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别针刺瞎了双眼,被驱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终于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谜语中所谓的三条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字。俄狄浦斯,希腊文原意是“脚肿的人”,其中还暗含有另一层意义,即“懂得关于脚的谜语的人”。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谜语恰恰就是一个“关于脚的谜语”,这显然不是巧合与偶然。他的名字具有一种谜语式的对立结构,体现着俄狄浦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个弃婴;他既是科任托斯王国的养子,又是遭人辱骂的冒名儿子;他的家是两座王宫,但是,他被迫去四处漂流;他聪明无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可是他愚蠢至极,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国王,又是杀父娶母的双重罪人,引来更大的灾厄……俄狄浦斯这种谜一般对立的品格构成了人类及其本质的双重象征。

俄狄浦斯的悲剧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的悲剧——整个人类在认识自身问题上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剧。确实,人类不是一种可以描述或下定义的存在,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一直也没有解开其双重含义的谜。也就是说,斯芬克斯之谜永远不会出现真正的谜底,“人又是什么”永远不会存在明确的答案,而这没有谜底的谜语却正是一个永恒的诱惑。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下面由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俄狄浦斯王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如果说俄狄浦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最终被命运捉弄的结局足以让我们唏嘘不已,心中产生无限的惋惜和同情,那么索福克勒斯或者说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对人类必定自食恶果难逃悲惨命运的暗喻,引发的是我们更为深沉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恐惧。

说的《俄狄浦斯王》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者弗洛伊德,不得不提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是各种心理症的本源。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得到欲望的满足,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亲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例如: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俄狄普斯”情结想其他精神分析理论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亲”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正是在这种厌恶导致的罪恶感下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约卡斯塔上吊自杀,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所谓"命运悲剧"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运对抗,其结局则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向来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主旋律,古希腊三大悲剧家都涉及到了自由意志与命运冲突的主题。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正是体现这种命运造成悲剧的经典作品,剧中俄狄浦斯的悲剧就缘于其无法逃脱的命运罗网。

俄狄浦斯王的神话是人类从杀父娶母引向乱亲禁忌这一文明进程的反映与折射,他为了种族而走向毁灭。刺瞎双眼放逐是他自己的选择,也非他的选择,或者说命运由不得他选择。俄狄浦斯知与不知的悲剧在表现命运不可抗拒性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命运不合理性的谴责。俄狄浦斯聪明、诚实、正直、勇敢,他勇于向不合理的命运挑战,与之抗争。但是,命运却注定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他要承担前人的罪过,受到厄运的惩罚,其实这一切都是命运的捉弄和俄狄浦斯自己的意志所造成的。

我们来看俄狄浦斯的命运:出生后三天,他就被铁丝穿过脚踵然后弃于荒野,只是由于执行命令的牧人起了怜惜之心,把他送给科任托斯的牧人,才大难不死。他日后成为科任托斯国王玻吕玻斯的养子,成人后因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必将杀父娶母的命运,于是离开"父母"所在的科任托斯,向真正的故国忒拜城进发。在三岔路口与一老者发生争执,误将其杀死,这老者实为他的生父拉伊俄斯。随后他来到了忒拜城破解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谜,铲除了为害忒拜人的妖魔,被拥戴为王,并依例娶了前王遗孀伊俄卡斯武--他的亲生母亲。其杀父娶母的厄运全部应验,而他却毫不知晓。在这场悲剧中,俄狄浦斯曾努力试图躲避灾难,却始终逃不出命运的捉弄。

人们都认为俄狄浦斯是无辜的,因为还在他出生之前杀父娶母的悲剧就已经安排好。他的智慧、他的求知求真、他的诚实勇敢、他的责任感,所有的一切,不仅没有使他逃脱命运的魔掌,相反使他陷入到命运的怪圈中。既然俄狄浦斯没有选择的机会,就不应该为罪恶承担责任。所以,严格地说俄狄浦斯不是凶手,而是这场杀父娶母悲剧的受害者。那么,谁该为这出悲剧承担责任呢?命运!到底什么是"命运"呢?所谓"命运",就是先定的生命过程朝向某一目的的趋近,这种趋近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改变的。"命运"就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不管个人怎么抗争都是无法改变这种力量的。

然而,俄狄浦斯的悲剧仅仅是由他的命运造成的么?如果说命中注定他会弑父娶母,这是既成的事实,是无法避免的悲剧,但俄狄浦斯对这一切并不知情。在这一切悲剧被揭示于众前,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国王,他的王国国泰民安,他的王后美丽动人,他有两儿两女,有着幸福的生活。那么又是谁搅乱了这一切宁静,让俄狄浦斯面对这种生不如死的痛苦的呢?这个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俄狄浦斯的自由意志。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故事本身就有一个悲剧性的开始,在这个科学理性和商业理性压倒神权与命运之敬畏的现代社会,在人们无数次以“没有预见其结果”或“未曾明了其缘由”作为开脱自身错误的借口之时,俄狄浦斯式的崇高更显得弥足珍贵。

鲁迅先生有言,“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古语则有云,“不知者无罪”。秉持着这两种观点来读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便对俄狄浦斯产生了一种浅陋而矛盾的解读:一方面,他是勇于挑战命运的强者;另一方面,他又是无辜受害的弱者。然而真正细究索福克勒斯的用意,却会产生另一种解读:“无知”本身,恰恰就是罪过所在;也正是因此,悲剧恰恰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人看。

俄狄浦斯因为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给出了“人”的答案,一度解救忒拜城邦;然而因为未能明晰“自己”的身世,因一时血性杀死生身父亲,又不加辨识轻易迎娶了亲生母亲,所以最终将忒拜城推向“麦穗枯萎”、“牛得瘟疫”、“妇人流产”这般生命湮灭的绝望境地,可见确是一位罪人,而罪恶的根源,就在于他对于自身的无知。

那么悲剧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说是俄狄浦斯所代表的人类大体对于命运的顽强抗争,可能并不准确。我认为,其价值所在,一是正义的最终胜利,二是对于罪责的主动揽承。

无论是不是神明的肆意安排,毕竟是俄狄浦斯弑父又弑君、僭越了父权与王权、淆乱了维持城邦生活的人伦秩序、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重罪。因此神明置俄狄浦斯于失丧亲人、黯淡双眼、流放他乡的悲苦境地,而对忒拜这座罪恶之城降下瘟疫,如同旧约中上帝降下洪水灭绝被罪恶之血污染的一切生灵。可以说,治罪本身即是为了扬善,苦难本身就是“正义”得以彰显。由此悲剧教化观众去认清自身,警示观众远离罪恶,并以罪恶自身的毁灭给人以欣慰与安然之感,正如黑格尔所说,悲剧的快感来自于“永恒正义的胜利”。

更重要的是,“罪大恶极”的俄狄浦斯同时也有着英雄的闪光。一旦他洞悉了事实的真相,便不加犹疑地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他说:“是阿波罗使这些凶恶的,凶恶的灾难实现的;但是刺瞎了这两只眼睛的不是别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见于退场,约第1330行),明知自己也是命运的玩偶,神明操纵了他作恶的双手,但是对于罪责的惩戒,却是他自己主动施行的。他当然可以以一句“我不知道”来自我开脱、来苟延残喘、来置瘟疫中的忒拜于不顾,但是他选择了承担。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是真正自由的(又不免使人联想到后世康德所谓“自由意志”),他自由地选择了负担罪责,用无边的黑暗和漫长的流落来赎罪。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希腊悲剧一般被称为命运悲剧,正如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命运观念对于悲剧的创作和欣赏都很重要”。而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悲剧无疑是希腊悲剧的登峰造极,被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由此,从《俄狄浦斯王》中渗透出来的命运观念或许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希腊早期人文主义的觉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此人文主义的启蒙在我看来就是主体性对于宿命论的反抗,就是自由意志对于既定命运的超越。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受制于命运却不臣服于命运,在与命运角逐过程中,即使身败名裂,也虽败犹荣。

毫无疑问,希腊悲剧中所蕴含的命运观念具有宿命论的鲜明特征,此以《俄狄浦斯王》尤为明显。在我看来,此宿命论具体体现于神谕的启示,神谕总是无形之中穿插于剧情的前前后后:整个戏剧以倒叙的手法展开,戏剧开篇俄狄浦斯王为拯救忒拜城的瘟疫,请求克瑞昂问神的指示,并希望得到先知占卜所给出的答案,以此追查凶手;而戏剧的结尾回归到神谕,神谕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俄狄浦斯的身上,他最终得知自己并没有摆脱命运的诅咒并且恰恰是真正的凶手,犯下了“杀父娶母”的罪行……由此,神谕在冥冥之中以不可言说的力量完成了它既定的任务。俄狄浦斯的父母想要摆脱命运,消除诅咒,所以将俄狄浦斯投至荒野,企图让他死去;俄狄浦斯想要逃避命运,远离诅咒,所以离开养育他的科林斯国,在路上无意中杀死自己生父。可越是对命运的反抗,越是被命运的枷锁勒紧,弃子反倒成为俄狄浦斯流亡在外,最终杀父娶母的契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悲剧之所以是悲剧的前提便是命运的不可抗性,一旦既定命运给出,那么身为受众的人就必将受其支配,无处可逃。这是希腊神话中“命运女神”的威严,人们在宿命的笼罩下,在天命的操控下,如同傀儡般被注定的命运牵制着,形如蝼蚁。可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

宿命论蕴含着一种必然性,可必然性之间是否具有偶然性?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原子因重力的作用不得不作垂直落体运动,可原子间的碰撞与摩擦导致原子运动轨迹的偏移却恰恰是我们所忽略之处。而人之为人的高贵性就在于此,摆脱既定命运的轨道,为自己开辟出新的路线或者说创造出偏移的可能。这便是在宿命论的阴影下,主体性所闪烁着的一丝微光,此微光便是人性中所固有的自由意志,即对自由的渴望,对自己命运主动权的争夺。由此,主体希望达到对于自己的清晰认知与适切把握,具体于俄狄浦斯便是其具有对自己真实身份的知情权,但恰恰是知情权的剥夺由此导致俄狄浦斯悲剧的诞生。主体的自由意志根植于人的'自己意识中,自己意识的萌芽便是人文主义的觉醒。在此意义上,在既定命运下,实现人的自由意志与自主选择,便是主体性最大的荣光——人的主体性恰恰就是人存活于世的真正使命与意义所在。

而在俄狄浦斯身上,为何酿此恶果?在我看来,还是对于神谕的过渡依赖,对于神圣虚幻事物的过分坚信,由此遮蔽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换个角度思考,若是俄狄浦斯的父母不轻信神谕,将俄狄浦斯丢至荒野,而是顺其自然地生活,那么神谕是否也就不攻自破?若是俄狄浦斯不相信神谕的暗示,没有悄悄离开科林斯国,那么随后一切是否都不会发生?其实,心理上的自己矮化,必定易受他者操控,由此便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从而沦落为宿命的奴隶。

然而,在戏剧的结尾,俄狄浦斯在得知宿命后所爆发出来的决绝一刻,便是其自己精神的超越。他并没有被现实打倒,他的母亲或者说他的妻子自杀,可他仍在悲痛中保持清醒头脑安排国家与子女的后事。其实,这便是命运永远不可打倒英雄之处,即人的理性,由人所固有的理性所带来的对主体性的权利的争夺,对命运不是颓废地缴械投降、自暴自弃、自寻死路,而是正视它、直面它、解决它,这是人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存在实现自由意志与自主选择的前提。俄狄浦斯自戳双目,自己流放,便是对盘旋于头顶之上的宿命最好的反抗。

加缪曾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提到:“我就把西西弗丢在山脚下。他那重负,我们总能再见到。不过,西西弗教给人升华的忠诚,既否定诸神又推石上山。他也一样,断定一切皆善。这片天地,从此没有了主子,在他看来既没有更贫瘠,也不是更无价值。这块石头的每一颗粒、这座夜色弥漫的高山每道矿石的闪光,都单独为他形成一个世界。推石上山顶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该想象一下幸福的西西弗。”我想这便是对于俄狄浦斯知晓自己宿命结局之后最好的注解,在俄狄浦斯的主体性与其宿命论之间的对抗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这不仅是悲剧意义上的升华,更是俄狄浦斯本身自己精神维度的超越。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不仅仅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俄狄浦斯与悲剧命运抗争的一生,更有价值的是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人生、思考活法的无限哲学空间。

从一出生便被太阳神谕示其终将?杀父娶母?,于是,尽管笑靥纯真、天真可爱,小小的俄狄浦斯还是被作为父母亲的国王和王后狠心地遗弃于荒野之外,甚至命令牧羊人要将其刺死,以避免未来的悲剧。但是,命运终究是命运,与芸芸众生一样,俄狄浦斯最后也没能逃脱命运之魔掌,落得刺瞎自我的双眼之后自我流放的结局。

有人说,命运是存在的,人一出生上天便给你安排好了一辈子。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俄狄浦斯王何尝不是呢?他的这辈子之中,有什么是能够让他自我改变的呢?若是牧羊人狠心将他刺死,那么也就没有了之后的他;若是在迷茫的途中娶了那位女人成家,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之后的悲剧;若是当时没有智慧地猜中斯芬克斯之谜,他就不会被理所当然地奉为王,不会娶得王后他的母亲为妻,这一切的一切,都由不得他。

悲剧的命运是一对锋利的魔爪,紧紧地追赶着俄狄浦斯,吞噬着他。应对被注定的命运,俄狄浦斯苦笑、不屑,他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比谁都痛。杀父娶母!这样的神谕令他痛楚的同时,也充斥着深深的无奈和可笑。他觉得很可笑,自我怎会被注定如此糟糕的命运?他觉得心都被掏空了,世界都空了,他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心里只有绝望与孤寂。

但是,坚强的俄狄浦斯不甘这样败给所谓的命运,他开始反抗,发了疯地反抗,即使明白不可能改变,却还是自我给自我一丝期望去走未来的路。而越是反抗,悲剧的命运越是在斗争的路上一步步被应验了。俄狄浦斯王读后感。在当时神化的国度里,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就算内心再强大,意志力再强,也终究打败不了魔鬼般的命运。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为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于西元前427年根据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所创作的一出希腊悲剧,为希腊悲剧中的代表之作。作品描述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以下是由本站站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彩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本轻轻薄薄的书,一种无法阻挡的命运。

对于任何一个文本,都有不同的解读。而在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众多解读中,相比于俄狄浦斯情结,悲剧意识,自我毁灭精神等等,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这部伟大的著作是索福克罗斯对于命运的追问和反思。

《俄狄浦斯王》体现了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视”的罗网。为摆脱杀父娶母的神视,俄狄浦斯离开家乡,却未曾想到,这是他逐步走到命运漩涡的开始。未能走出命运悲剧的俄狄浦斯,只能以一种自我毁灭精神去解救忒拜城的众生,这是一种勇于献身的力量!

只是征途险阻,我们需要一颗淡然的心,去勇于面对命运的安排。小的时候不明白,总以为努力了,付出了,事情就会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总会有回报。现在才知道,有时候,命中注定会怎样,它就会怎么样。这就出现了内心的不平静与嫉妒。当下,拜金主义盛行,追究短期的成功与繁耀成为一种时尚。总有那样的姑娘,为了名牌包包,为了漂亮裙子,为了房子,车子,努力想嫁个“好人”,甚至为此不惜去改变自己的容貌,掩饰自己的性情,本以为这样就改变了命运,翻身坐了上等人,殊不知,这短期的快乐只是刚刚一个开始,那一生的命运,怎会如此就轻易改变?《俄狄浦斯王》在剧末的时候这样说道:“在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在没有的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所以,最好不过是在做了最大的努力后,怀着一颗平淡的心,看云起云落。说命运大,它不过是一张网,不断与命运去较量与妥协又何尝不是人生一乐事?忘了那起起落落,享受岁月之美好,有何尝不好呢?命运怎样不公,怎样眷顾,总抵不过过程之美吧!

“歌德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的。”i悲剧冲突尽管多种多样,但仍可归纳为两种: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内部冲突主要指人的精神内部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冲突。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成为一个永恒的矛盾。恩格斯曾告诫过:“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古希腊悲剧中,“神”象征着宇宙的意志,大自然的力量。在《俄狄浦斯王》中,一方面,俄狄浦斯十分敬畏神意。在放逐后,他曾想过寻思,以此一了百了,减轻自己和女儿的痛苦,但是他知道神意不许他这样做,然后他遵循阿波罗的意思,开始在希腊全境内流浪,试图找到复仇女神。另一方面,当俄狄浦斯听到阿波罗预言他将杀害父亲,娶生母为妻时,他毅然决然离开波吕波斯,他想靠自身的理性和意志反抗自然的力量。另外,书中所写道的“他从她的外衣上摘下金钩子,紧紧地抓住它们,高高举起,深深地戳穿自己眼睛,直到眼窝里血流如注,好让他可以不再看见他所作过和他所遭受的一切。”面对残酷的预言的实现,他承认了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犯的错误,但是他以自刺双目来昭示他的反抗自然的力量。

悲剧的结局具有毁灭性,或者是肉体被毁灭,而精神未灭;或者是肉体未灭,但精神崩溃而痛苦不堪,性格被扭曲甚至异化等等。概括的说,悲剧的结局主要有肉体毁灭型、精神损伤型、和解团圆型三种情况。

俄狄浦斯一出生就注定被那个诅咒所笼罩,他奋力反抗,却终究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但是也正是他用尽一生与强大的命运抗衡,忍受着各种痛苦、耻辱高傲地生活时显现出来的那种尊严和价值深深地感染着人类。俄狄浦斯成为国王后,他的个体不只是个人的命运,而担负着整个社会的命运。他一出场时就对请愿的人们说道:“我知道你们大家很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加痛苦。因为你们每个人只为自己悲哀,不为旁人。而我的悲痛却同时是为城邦,为我自己,也为你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后轻于鸿毛。”俄狄浦斯在拒绝了两方面的亲人给予他的诱惑的诺言,将他们委之于复仇的神的意旨后,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上天开始呼喊他。此时,他不允许任何人触摸他的躯体,“昂然而强健地走在行列的前面,领头向命运女神所指引的目的地走去”。这是何等的庄重、肃穆!让读者们对他的敬意顿时油然而生。

悲剧的意蕴主要从两方面充分体现出来:一是指人的社会解放与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自我解放与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因为有了各种的欲望,就会对社会现状产生不满,从而产生抗争,与周围环境、人物反正冲突,或者对现状进行超越。这些都体现了悲剧精神。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终促使他走向死亡的是他自身的勇气和坚毅。他可以选择投靠他的两个儿子,他可以选择留在科洛诺斯安享晚年,但是他不。他希望忒拜城能为真正贤明的人掌管。他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他追求真理。他不愿妥协。在多个选项放在面前时,他自由地选择了走向死亡,没有一丝畏惧。

总的来说,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一部最高超的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它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无限的,人类无法用有限的视角看尽无限的宇宙。但是俄狄浦斯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接受无限的宇宙、无限的自然给予的挑战。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歌德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的。”i悲剧冲突尽管多种多样,但仍可归纳为两种: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内部冲突主要指人的精神内部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冲突。

一、人与自然的冲突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成为一个永恒的矛盾。

恩格斯曾告诫过:“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古希腊悲剧中,“神”象征着宇宙的意志,大自然的力量。在《俄狄浦斯王》中,一方面,俄狄浦斯十分敬畏神意。在放逐后,他曾想过寻思,以此一了百了,减轻自己和女儿的痛苦,但是他知道神意不许他这样做,然后他遵循阿波罗的意思,开始在希腊全境内流浪,试图找到复仇女神。另一方面,当俄狄浦斯听到阿波罗预言他将杀害父亲,娶生母为妻时,他毅然决然离开波吕波斯,他想靠自身的理性和意志反抗自然的力量。另外,书中所写道的“他从她的外衣上摘下金钩子,紧紧地抓住它们,高高举起,深深地戳穿自己眼睛,直到眼窝里血流如注,好让他可以不再看见他所作过和他所遭受的一切。”面对残酷的预言的实现,他承认了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犯的错误,但是他以自刺双目来昭示他的反抗自然的力量。

二、肉体毁灭型的结局。

悲剧的结局具有毁灭性,或者是肉体被毁灭,而精神未灭;或者是肉体未灭,但精神崩溃而痛苦不堪,性格被扭曲甚至异化等等。概括的说,悲剧的结局主要有肉体毁灭型、精神损伤型、和解团圆型三种情况。

俄狄浦斯一出生就注定被那个诅咒所笼罩,他奋力反抗,却终究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但是也正是他用尽一生与强大的命运抗衡,忍受着各种痛苦、耻辱高傲地生活时显现出来的那种尊严和价值深深地感染着人类。俄狄浦斯成为国王后,他的个体不只是个人的命运,而担负着整个社会的命运。他一出场时就对请愿的人们说道:“我知道你们大家很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加痛苦。因为你们每个人只为自己悲哀,不为旁人。而我的悲痛却同时是为城邦,为我自己,也为你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后轻于鸿毛。”俄狄浦斯在拒绝了两方面的亲人给予他的诱惑的诺言,将他们委之于复仇的神的意旨后,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上天开始呼喊他。此时,他不允许任何人触摸他的躯体,“昂然而强健地走在行列的前面,领头向命运女神所指引的目的地走去”。这是何等的庄重、肃穆!让读者们对他的敬意顿时油然而生。

三、反抗与超越的意蕴。

悲剧的意蕴主要从两方面充分体现出来:一是指人的社会解放与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自我解放与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因为有了各种的欲望,就会对社会现状产生不满,从而产生抗争,与周围环境、人物反正冲突,或者对现状进行超越。这些都体现了悲剧精神。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终促使他走向死亡的是他自身的勇气和坚毅。他可以选择投靠他的两个儿子,他可以选择留在科洛诺斯安享晚年,但是他不。他希望忒拜城能为真正贤明的人掌管。他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他追求真理。他不愿妥协。在多个选项放在面前时,他自由地选择了走向死亡,没有一丝畏惧。

总的来说,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一部超的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它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无限的,人类无法用有限的视角看尽无限的宇宙。但是俄狄浦斯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接受无限的宇宙、无限的自然给予的挑战。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著名的杯具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俄狄浦斯与杯具命运抗争的一生,更有价值的是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人生、思考活法的无限哲学空间。

从一出生便被太阳神谕示其终将?杀父娶母?于是,尽管笑靥纯真、天真可爱,小小的俄狄浦斯还是被作为父母亲的国王和王后狠心地遗弃于荒野之外,甚至命令牧羊人要将其刺死,以避免未来的杯具。但是,命运终究是命运,与芸芸众生一样,俄狄浦斯最后也没能逃脱命运之魔掌,落得刺瞎自己的双眼之后自己流放的结局。

有人说,命运是存在的,人一出生上天便给你安排好了一辈子。俄狄浦斯王何尝不是呢?他的这辈子之中,有什么是能够让他自己改变的呢?若是牧羊人狠心将他刺死,那么也就没有了之后的他;若是在迷茫的途中娶了那位女人成家,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之后的杯具;若是当时没有智慧地猜中斯芬克斯之谜,他就不会被理所当然地奉为王,不会娶得王后?他的母亲为妻?这一切的一切,都由不得他。

杯具的命运是一对锋利的魔爪,紧紧地追赶着俄狄浦斯,吞噬着他。应对被注定的命运,俄狄浦斯苦笑、不屑,他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比谁都痛。杀父娶母!这样的神谕令他痛楚的同时,也充斥着深深的无奈和可笑。他觉得很可笑,自己怎会被注定如此糟糕的命运?他觉得心都被掏空了,世界都空了,他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心里只有绝望与孤寂。

但是,坚强的俄狄浦斯不甘这样败给所谓的命运,他开始反抗,发了疯地反抗,即使明白不可能改变,却还是自己给自己一丝期望去走未来的路。而越是反抗,杯具的命运越是在斗争的路上一步步被应验了。在当时神化的国度里,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就算内心再强大,意志力再强,也终究打败不了魔鬼般的命运。

最后,当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在尽心追查的杀害国王的凶手、全城瘟疫的祸首竟是自己,而心爱的妻子却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之时,彻底绝望、崩溃了,但就在这样的'时刻他还是没有选取逃避,勇敢地惩罚自己,承担了职责。

一向被命运追着跑,却一向勇于反抗、勇于承担,这就是俄狄浦斯。他不满于所谓的宿命,勇敢地与命运做斗争,这也是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合上《俄狄浦斯王》,反思自己的人生,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就该像俄狄浦斯那样具备勇于应对、敢于承担的可贵精神品质,不为小小的挫折所打倒、不被所谓的命运所束缚,即使明白前方的道路很艰难,也要进行有血有肉的抗争,为自己保留一点期望,从容而勇敢地走下去,承担自己就应承担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完美而有好处的。

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本分,更是作为一名党员的本分!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命运”,多少万年以来经久不衰的话题,没有定论。

人的命运,是在出生时就已注定好的,还是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这样的争论,似乎也是无休无止的。

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腊,有一位同样为此困惑的戏剧家,就此问题写出了一部扬名世界的著作,用此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质疑神的公正。他,就是我们伟大的索福克勒斯,而那部作品,便是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宝藏——《俄狄浦斯王》。

这一切,这所谓的命运,真的是注定好的,真的是逃不开躲不掉更改不了的吗。

我很久以前亦和朋友们讨论过这个问题,那时年小,对世界了解得十分浅显,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对神,对命运,大都是从长辈那里获得的认识,而长辈们,大多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是命啊,人不能和命争。所以,那时我的回答,是我信有神,我信有命。也就在这前提下,我做过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譬如考试前拿着十字架祷告有个好成绩,譬如丢了东西便说这是命啊。这样的事情,现在想想,觉得傻的还挺可爱的。

长大后的今天,我已和身边好友在此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她说,她相信有命运。她说,生命就是由一连串的巧合组成,生命由这些巧合组成了一个圆,我们沿着圆的印迹走着,也许逆向而行,但最终相遇的,还是那从一开始就分开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命运。

而我说,我也相信有命运,但我相信我可以用我的努力我的智慧去改变我的命运,即使我最终会走向那个起点,我也会在途中不停地去充实自己,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经验,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这些宝藏,变成我抵抗不公的力量,变成我抗击命运的武器。这样,即使失败,我亦不会后悔。因为在成长为一名战士的过程中,我是满足的幸福的;因为,在走向命运安排的结局的途中,我是勇敢的坚强的。因为在我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即使我的命运与冥冥中注定好的相同,在我心中,这也是不同于它的属于我斗争后的命运,是我可以笑着去面对的命运。

虽然俄狄浦斯是命运安排下的牺牲品,但我想,我们不如把他的结局单纯的想成是他性格上的缺陷所造成的。毕竟,是他当时冲动莽撞做事不计后果才杀死了他的父亲,而杀人,终是要偿命的。

也许,这世界上真的有神的存在,也许,我们的命运就在他们的玩笑中改变。但我想,把一切不幸归结于命运的不公,决不是正确的。我想,所谓正确,便是我们面对坎坷时不屈的眼神,以及一种顽强的斗争精神。如果我们这样做,我想,我们的人生便已在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便已是完整的了。而我们的命运,便已是改变过后的命运。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戏剧不仅仅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俄狄浦斯与悲剧命运抗争的一生,更有价值的是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人生、思考活法的无限哲学空间。

从一出生便被太阳神谕示其终将?杀父娶母?于是,尽管笑靥纯真、天真可爱,小小的俄狄浦斯还是被作为父母亲的国王和王后狠心地遗弃于荒野之外,甚至命令牧羊人要将其刺死,以避免未来的悲剧。但是,命运终究是命运,与芸芸众生一样,俄狄浦斯最后也没能逃脱命运之魔掌,落得刺瞎自己的双眼之后自己流放的结局。

有人说,命运是存在的,人一出生上天便给你安排好了一辈子。俄狄浦斯王何尝不是呢?他的`这辈子之中,有什么是能够让他自己改变的呢?若是牧羊人狠心将他刺死,那么也就没有了之后的他;若是在迷茫的途中娶了那位女人成家,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之后的悲剧;若是当时没有智慧地猜中斯芬克斯之谜,他就不会被理所当然地奉为王,不会娶得王后他的母亲为妻,这一切的一切,都由不得他。

悲剧的命运是一对锋利的魔爪,紧紧地追赶着俄狄浦斯,吞噬着他。应对被注定的命运,俄狄浦斯苦笑、不屑,他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比谁都痛。杀父娶母!这样的神谕令他痛楚的同时,也充斥着深深的无奈和可笑。他觉得很可笑,自己怎会被注定如此糟糕的命运?他觉得心都被掏空了,世界都空了,他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心里只有绝望与孤寂。

但是,坚强的俄狄浦斯不甘这样败给所谓的命运,他开始反抗,发了疯地反抗,即使明白不可能改变,却还是自己给自己一丝期望去走未来的路。而越是反抗,悲剧的命运越是在斗争的路上一步步被应验了。在当时神化的国度里,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就算内心再强大,意志力再强,也终究打败不了魔鬼般的命运。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虽然看完了很久我还是会隐约感到当初零散细微、小心翼翼的恐惧和怜悯,总是说有时无知也是一种幸福。

1983年罗念生先生所译的《索福克勒斯比句二种》,到今日书页已经微微发黄了,封面也是后来重新包上的,翻动的时候还有清脆的小声响。

俄狄浦斯的这个故事最早是由初中的好朋友告诉我的。我还记得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走廊上,昏黄吊灯隐约照着乌尘的墙,身后是铁门,我们就坐在那梯阶上,说着两个小女孩见的《俄狄浦斯王》。在这之后的七年时光中,我从未忘记过这些述说中的细节,甚至隐约还能感到当初零散细微、小心翼翼的恐惧和怜悯。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曾把悲剧看作最优秀的文学形式,因为它能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使人的感情得以渲泄,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

可是,如我们所见,俄狄浦斯之所以会“弑父娶母”,犯下如此罪孽并非由于他的过错,他的命运就是用来实现这一诅咒的。

对于十四岁的我来说,发现这场悲剧的痛苦虽然浑浊,也足够胆颤心惊。有别于任何一个恐怖故事,俄狄浦斯这个王子并没有衍生出一个童话故事来,没有“幸福生活”的结局。这让我第一次想着身上赋含的两种力量,我发现这个秘密之日,心里就特别空洞洞的,而我不敢告诉任何人,只有星星会守住我们之间的对话。这种巨大的惶惑,让我第一次觉得我也漂泊了起来,我的生命没有力量,我们的结局被预先设定,我的一切只是为了实现它。

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过类似的不安。长大后觉得这可能是青春期特正常的自我怀疑的过程之一。我不敢说自己是否又坚持我自己生命会来源于我的力量了,而命运的不确立也从此就在心里萌发了芽。

所以看过《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后就小激动了一把,在文学理论上已经知道这是继俄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之后的故事。索福克勒斯就是克罗诺斯人,他在剧中歌者的部分大量颂扬了自己的家乡与神的伟大。

小枫叔叔写过一篇文章,叫《这女孩的眼睛为我看路》,颇为深邃,很还是很喜欢小枫叔叔写的文字,干净。但他讲的很多东西我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下去,所以先不看了。故事说的就是俄和他的长女到了科后,直至生命终结,他的两个儿子波吕涅克斯和厄忒哦克勒斯,因抢占争夺忒拜国王位而即将开展,他作为一个流浪的乞讨者被科的过往忒修斯收留保护。他作为一个诅咒的终结者,也是另一个祈福的开端,他将两个儿子最终将战死作了预言,作为对忒修斯的回报,他所在的坟墓将永远保护克罗诺斯。

在文中,域民对神的敬畏是不言自喻的,希腊时代的城邦制度也可以窥见一斑。但最让我触动的还是希腊的英雄希腊的神们是如此具有力量感,强烈的存在感,这是让人生畏而崇敬的。相比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很多男主人公,不是鲁智深就是张生。至于其中对神所居留之地的描述,就是生动的西方油画,这番生机勃勃的模样不免让“坐看云起时”的我小小动心了一下。当然,中国的“留白”依旧是我的最爱了。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文本阅读的越来越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总是会从无数个主题中洋洋洒洒的分散出各种解读:现代的,后现代的,现实的,超现实的。只要你想,总是会有结果.

然而我们的命题总归会回到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早就由古代贤者们提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若干年,经历岁月变迁,大浪淘沙之后,依然的屹立不倒。比如,命运。

我曾试图回答自己给自己的提出的一个问题:我的未来是注定的吗?如果是,那么我现在所做的对我的未来还会有影响吗?如果没有,那么我又何必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渐渐的就陷入无限循环的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聊问题中。

如果当时我能早些读到这本《俄狄浦斯王》也许我就不会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这无限的的无聊之中。至少他能告诉你,是该缴械投降,还是奋起反抗。

作为科任托斯的儿子,俄狄浦斯从小就接受着高人一等的待遇。在一次向阿波罗祈求神谕时,意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弑父娶母时。他毅然离开科任托斯城。在流浪的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伙出言不逊的旅人,并发生了冲突,发生了血案,这血案渐渐的变成了无头公案。之后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解决了特拜城的危机,借此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英雄,当上了国王。

若干年后,命运的前奏悄然来临,特拜城瘟疫横行,人民苦不堪言。俄狄浦斯便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克瑞昂去阿波罗神庙祈求神谕。克瑞昂带来了神谕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俄狄浦斯先是通过先知特瑞西阿斯了解到自己就是特拜城中的污渍,但他宁愿相信是克瑞昂联合特瑞西阿斯,妄图篡夺王位。

直到前来报信的科任托斯的信使同多年前将他亲手救下的牧羊人的口供达成一致时,他才相信自己终究是命运洪流中的一页扁舟,一旦命运到来,便会成排山倒海之势。他冲进曾阻挠自己知道真相的即是妻子又是母亲的伊奥卡斯特的房中,发现他已经自尽而死,于是他决然的拔出了伊奥克斯特的发针,刺瞎了自己双眼。

他不能去死,他无脸面对自己冥界的双亲,他只有苦行行乞,用现实的苦难抵消自己所犯下的罪孽。

俄狄浦斯的一生无疑是抗争的一生,他抗争着自己恐惧的的命运。然而他的逃避却亲手将自己送到浪尖。正如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他急急所向之处,竟是血光之地。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抗争,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亦或者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与命运玩着躲猫猫,其实是掩耳盗铃之举。他笃信命运所以才逃避命运的围剿:他离开科任托斯,解决斯芬克斯。他以为在远离其实在接近,直到瘟疫爆发,他已经退无可退的踩在了命运的陷阱上。此时他的逃避成就了神谕,命运似乎躲在树后面发出狰狞的笑。

俄狄浦斯的悲剧其实是每个人的悲剧。我们无法知晓命运会以怎样的方式展现他的魔力,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命运会以哪样的形式出现。也许,事后我们会说,如果当初......但是我们无法重复人生,命运此时便残酷的将我们与往事隔离。

也许我们无法在客观上改变命运的结局,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主观上,进行善意的掩耳盗铃:缩小结果,放大过程,让抗争本身变得有意义,这样,即便我们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很骄傲的度过此生。这也是每个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应有的觉悟。

以前一直对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到最近我翻阅罗念生先生的译本时才真正感受到这部古希腊悲剧的魅力所在,这不是复习时候看看介绍就能领略到的。

作为科任托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说是从小就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尊贵,处处受人尊敬。然而当他在阿波罗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着一个悲剧的命运——杀父娶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科任托斯,在路过忒拜的时候,他杀死了几个和他发生冲突的旅人,遇上了狮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后,他成为了忒拜城的英雄,并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奥卡斯特,成了万人景仰的国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顶点。

然而,命运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着,多年后的一场瘟疫在夺去了忒拜城无数人的性命后,也揭开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他并不是过路的外乡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忒拜人;忒拜发生瘟疫的原因是城中有一个罪人,而俄狄浦斯,这个城曾经的英雄和君主,在命运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个罪人。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还是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不相信命运的安排,他在尽一切努力去抵抗命运。然而他的悲剧正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命运。他相信命运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运的围剿,所以才离开科任托斯,前往远离“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远离科任托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运,在到达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回到命运预设的轨道上,神谕成了现实。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每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的悲剧,这些命运英雄们到死前都会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样,结果会如何?”也许,假如不是那样的话,命运会在另一个时候,用另一种方式去展现它的威力。这个谁也无法去猜测,去验证,因为命运已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发生了。

但是,虽然俄狄浦斯的抗争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是他毕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运,结果并不理想,然而斗争的过程更重要。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掐住命运的咽喉,但我们尝试着那样去做了,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这正是这部古希腊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具有“戏剧艺术的荷马”美誉的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出生于雅典一个富裕的工商业主家族,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该部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忒拜王室的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故事情节的复杂严谨而又和谐事实让我感到心惊胆战、惊心动魄。他继承并充分表达了希腊艺术创作的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人与命运的冲突,以及人对命运的无可把握。整个家族的不幸命运追根溯源其实是因为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在流亡伯罗奔尼撒的时候诱拐了珀普洛斯的儿子律西波斯,致使这孩子自杀身亡,于是神灵降怒于忒拜家族,神谕昭示其子将会弑父娶母。毫不知情的俄狄浦斯完全身不由己,因为在他出生之时,他就被命运不=不幸的掌控,越是努力逃避越是走上命运为其安排的人生轨道,越是想摆脱束缚,则越是被命运之手抓得牢靠,这样无力地反抗让我心痛却仍感无奈,甚至疑惑希腊的悲剧艺术家为何这样执拗地相信命运并这样无比虔诚的描绘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和神秘性。与此同时我想起了曹禺的一部剧作《雷雨》曹禺老先生肯定是受到过希腊悲剧的影响过的。周朴园、侍萍、瀿漪等人都是被命运嘲弄的人。周朴园在外人看来掌握着其他很多人的命运,他逼迫繁漪吃药以示他对整个家庭的控制,以及其权利和地位的不可侵犯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掌握别人命运的人,却越不能把握的是自己的命运,越是努力挣脱命运的安排越是深陷命运之神可怕的罗网不可自拔,这与《俄狄浦斯王》在对命运之谜的探讨上是何等的相似!

但是读完《俄狄浦斯王》我一直在想命运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腊他是某种外在的神秘力量的象征,是人民无法控制的自然和社会。然而索芙特勒斯的伟大之处恰在于它不但写出了人与命运的矛盾冲突,也写出了人类以自身的力量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敢于同命运作斗争并且无可畏惧,毫不悲观怯懦人类不屈的抗争的灵魂在这一时刻仿佛越发显得高大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使得该部作品闪耀着崇高悲壮的美学光辉。

谜语。

即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在忒拜城外的悬崖上设迷拦考路人:“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而对于他自己却猜不中即在自身的不可捉摸。没有固定的立足点没有确定的本质身份变幻莫测命途多舛---这就是人类尴尬的生存处境。而人类的伟大在于在诸多不确定中从不放弃前进从古希腊人在德尔菲阿波罗神庙里刻下“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两千多年来人类坚定不移的向命运之门叩问追求探索的辉煌历程都足以成为虽有生物膜拜的楷模。

记得这样一句话;“命运全在拼搏,奋斗就有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借此勉励所有在人生路上不甘屈服,勇往直前的人,如果命运是最美的女神,那么你将是挑战命运之时女神脸上最美的微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