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论文(通用20篇)

农业发展的论文(通用20篇)

ID:6274772

时间:2023-11-08 00:09:35

上传者:曼珠 农业发展的论文(通用20篇)

范文范本可以引导我们学习优秀的写作范例,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10:下面是一篇关于人际关系的范文范本,通过对人际交往的思考和总结,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论文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逐渐加速,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阻碍。因此,必须从当前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入手,全面分析乡镇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问题。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论文的论文

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协调发展,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影响深刻,在经济、环境、农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县域经济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层单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其核心思想为发展健康的县域农业经济,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注重农民参与和社会公正。

二、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县域经济的总体战略,同时,我国政府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县域农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再生发展。我国充分重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农业资源”的原则,发挥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的战略,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推动实施了县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战略、基础项目带动产业链条战略、农业人才激励战略等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整体势头良好。

三、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粗放,整体附加值较低,则一直是困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建立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一方面,关注生产工具改进、良种选育、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遗传基因改良等方面的农业进步,加速农业科技的渗透,努力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引进农业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激励和牵引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此外,针对新的农业科技,做好对农民的相关知识培训,将农业科技的创新性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变为农业产品后,剩余的资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丢弃,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下,资源转为为产品后,剩余的部分还能够被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尤其适用。例如,某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试点探索“五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管理模式,将农作物与富含高蛋白的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并在生态园中发展循环经济,所种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秆粉碎后不直接丢弃,而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处理后饲养牲畜。农业生态园中动物产生的鸡粪可以喂养水产动物,猪粪通过沤化可能产生沼气,沼气能够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虫等,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各县间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农业发展等情况不同,还存在服务水平的差异。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各公共服务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县域领军企业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职部门收集涉农信息,建构“三农”信息资源库,促进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县域内各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其次,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检测服务,针对假种子、假化肥、假农具等情况,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造健康、诚信、公正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快大型农业物流项目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配送。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也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四、结语。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结合,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以县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论文的论文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较小,一般设计任务都由当地群众自行规划,由于欠缺经验,一些项目存在流量设计、轮灌划分、控制面积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使建成后的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特别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先进的设计经验难以传播到当地,部分工程没有经过精确地测量规划,导致其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1.2管理不到位。

一些正在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由于没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与人员监理,导致很多工程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很多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由于缺乏正确管理,已年久失修。很多渠道灌溉地区,由于无人管理,渠道早已出现了严重的渗漏跑水现象,造成了“有人建,没人管”的情况。

1.3灌溉用水严重浪费。

大多数农村灌溉采用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一般灌溉水量没有统一标准,很多农民凭自身经验决定,导致了过量灌溉,浪费了水资源。在井灌区,由于对地下水的抽取,我国海河平原地区出现了大范围下降漏斗,使地面发生沉降,北京、天津的地面沉降最大达到2m。

1.4灌溉分散。

由于农户种植作物、种植时间、作物成熟期等均不同,灌溉时间很分散,不能集中供水灌溉,缺乏统一管理机制,降低了灌水效率。在旱期灌溉用水上必然出现抢水灌溉的现象,增加了农户之间的矛盾,使统一有效的灌溉难以发展。

1.5灌溉水源受到污染。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很多电池厂、化工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企业将含有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废水直接排入内河或者地下,当农户进行灌溉时,使用了遭到污染的地下水或者河水,会造成土壤有机物、重金属污染,作物在生长时将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吸收并积累,使果实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对人体造成了危害。

二、应对问题的措施。

对于我国灌溉技术落后这一现状,应该由国家引导,当地政府集中统一建设该地区节水灌溉系统,国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设计人员的数量,鼓励设计人员到偏远农村去,将先进的设计经验与方法带到当地,同时应加大当地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建成的工程设计更合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管理方面,国家应建全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机制,使工程施工时有专业人员监理,工程完工后有相关人员管理,使工程建设有保障,工程损坏有修复,做到“有人建,有人管,谁建设,谁负责”。在灌溉用水方面,要完善相关立法,严禁私自挖井引用地下水灌溉,严格控制打井数量,使地下水资源得以保护,并防止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制定相关的灌水制度,向农户普及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等经验,要使农田得到合理灌溉,减少水源浪费。对于灌溉分散、灌溉效率难以得到保证的问题,建议国家继续推行土地流转承包制,将小规模的土地整合起来承包给个人实行统一管理,并要实行灌溉工程统一建设的政策,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民得到最大受益。解决,灌溉水源污染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监督管理、控制排污量之外,还要把污水处理措施、生物措施、水利措施结合起来,使其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被应用于农业中,单片机控制系统、gprs自动灌溉装备、gms短信控制系统、模糊控制技术等应用到了灌溉工程中,能够根据检测到的土壤水分数值与蒸腾量来自动精确灌溉,实现了根据作物需水量来制定灌溉计划。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进行雨水蓄积、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后将水源用于农业灌溉等方面还有待发展。

设施农业发展对策建

摘要:

泾县是山区县,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茶叶、蚕桑、蔬菜是传统产业,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业。该文通过对泾县农业观光园的调查,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泾县—乡村旅游胜地”形象。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发布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1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3.5加大宣传,广招游客。

广告宣传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主要促销手段,是市场营销的开路先锋,其重要性人人皆知。因此,要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大力开展宣城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媒体宣传活动,并可走进销区主动推介,邀请精英来访观摩,承办会议,接待参观。开园初期绝不能以高门票回收投资,那样只会让游人敬而远之,对观光园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相反,刚开始应该是低收费,甚至是免费进园,以提升人气,吸引游客,尽快打开市场,打造“泾县—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泾县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虽然生态化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农业生态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定未能严格落实。例如,饮用水安全不达标、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制约着生态化农业发展。

2.2资金投入欠缺。

在农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农民出资困难,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存在不足,缺乏资金。

2.3科技支撑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现有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约着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2.4发展任务艰巨。

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论文的论文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力度,并加快了农业机械化推进进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将深入分析和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基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现状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逐渐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促使传统纯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操作。大量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且引起了农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对此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农民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机械化,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1.1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翻土耕地、种植作物等多个环节,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够完成种植任务,不仅工作繁重,且生产效率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采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后,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原本一年一收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年两收、甚至三收,不仅能够提高农地利用率,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解放更多人力,降低工作量,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合理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农作物,有利于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2实现规模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与农业生产特点相契合,且机械设备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生产需求,有效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活动机械作业量,将机械与传统农业生产有机整合。在农业机械化的带动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农民数量日渐减少,设备数量逐渐增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生产经营规模,促使其逐渐朝着大规模方向发展,降低农业规模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如实现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生产收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3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无可否认,人工农业无法企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生产能够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中出来,减小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等优势,获取更多经济收入。此外,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朝着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非农活动、养殖业等方面发展,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朝着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下,实施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农民逐渐走向城镇,还能够接触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帮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最终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1.4实现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机械化直接效益体现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它在具体应用中,还具备间接经济效益。由于农机产业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扩大农机需求,将农机产业发展成为农村新型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农用机器、电力设备等方面的生产,能够极大地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给予支持,推动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让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社会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十分必要。

第一,积极创新机械技术。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者,要明确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积极意义,并采取政策手段,引导农业机械与先进技术有机整合,促使技术创新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相关人员落实好技术创新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切实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及特点开发专业、针对机械设备,从根本上实现设备与技术的转型与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第二,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推广机械化难度较大,但是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并不高,特别是偏远山区,受到交通、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相悖。要想真正突破重重阻碍,资金的支持十分重要。因此各基层政府应适当增加资金支持,采取政策扶植方式,给予农业机械化农民一定补贴,提供可行性较强的资金支持。也需要从我国农业发展区域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格局、生产特色给予定向支持,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保障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第三,增强机械化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将会对农村社会技术水平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社会化程度,增加机械在农业生产活动占比,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机械化趋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因素,构建较为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避免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劳动力过剩情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突破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管理混乱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相关部门要定期深入到农民中,了解其在机械操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培训、讲座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根据上文所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和组织作用,让农民群众能够从内心接受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提高扩发机械化范围,且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晨,李宪义,王德成,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j].农机化研究,20xx(10).

[2]朱俊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风,20xx(01).

[3]孙维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xx(03).

[4]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xx(06).

[5]麻覃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j].湖南农机,20xx(01).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服务的作用不断增强。农业推广人员掌握信息服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技能,通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能够提升当地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本文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采集程序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农业推广工作人员对于农业推广信息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推广;信息采集。

一、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

农业推广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而及时掌握与农业相关的科技、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在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动性及及时性原则。

对于农业推广而言,应主动采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同时还应及时将有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推广。对于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而言,要有高度的信息意识以及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推广能力。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能够及时掌握和推广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推进当地农业发展。

(二)真实性、有效性原则。

信息的根本属性是真实性、有效性,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信息的含金量、实用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考虑的要素。

(三)实用性与效率性原则。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言,发布的各类科技信息应是当地或一定区域内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信息。因此,农业科技信息的实用性非常重要,只有符合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信息发布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才是好的信息。

(四)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信息提供者在对信息采集、整理后,应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加工,做到信息的来源、目的、意义、实施、效果和评估等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和全面性分析,确保农业科技信息的价值。

(五)规范性与计划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而言,不但要体现其价值性、科学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属性,而且要考虑信息的积累与信息采集的规范性,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采集进行制度规范、完善管理,形成农业科技信息分类数据库,作为农业、农村、农民决策的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农业推广服务、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还应制定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计划,通过计划促进信息采集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六)预测性与动态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确保提供的信息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领域动态变化进行掌握,确保信息的指导性作用。

二、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程序。

在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方面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确保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合规性、科学性。一般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应按照确定采集目标、制定采集计划、采集工作实施、采集效果评价进行。

(一)确定采集目标。

1.确定信息服务的对象。

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提供的信息内容、层次、深度都应区别对待,对于不同区域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也应有所区别对待。

2.确定信息收集的内容。

明确信息需求者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采集,使采集的信息内容真正为信息需求者服务。

3.确定信息采集的范围。

对于信息需求者进行需求分析后,应明确信息采集的范围,这个范围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采集,一是横向采集,采集与信息需求者相同、相关或相类似的信息,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纵向采集,对一定区域、空间、时间内的连续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研究,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客观、可靠、具有可参考性的信息。

4.确定信息采集的数量。

根据信息需求者使用信息的目的确定信息采集的数量,如对于农业产量的分析,可以对近5a或10a的信息进行分析,而更长时间的信息受气候环境、科技环境、劳动力环境变化的影响已不具有客观的参考价值,因此,信息采集的数量应根据信息需求者和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进行掌握。

(二)制定采集计划。

采集计划是根据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内,进行的信息采集工作安排,对于信息采集计划应做到规范、周密、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

(三)采集工作的实施。

按照采集计划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做到信息采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四)采集效果评价。

对于信息采集、发布后对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分析、客观评价,从而为今后的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是信息采集的收尾工作。

三、结语。

农业科技信息对于现代化农业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熟练掌握农业推广信息采集技术,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

作者:于恩晶单位:大庆市大同区农业指导站。

参考文献:

[1]薛春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5):228.

[2]钱学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信息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3]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论文的论文

摘要:秦安县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各类农业发展补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但由于秦安县地处干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机械装备的利用率依然不高,农机使用率低,农业机械的种类少,制约了秦安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秦安县农机行业发展现状的介绍,分析了农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机机械化;问题;对策;秦安县。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在转型升级,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迈进。秦安县是农业发展大县,为全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发展向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发展,近年来,全县狠抓农业发展,尤其对农机化工作予以重点扶持,推广新型农机应用,加大农机补贴,农机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1秦安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惠农政策的实施,近年来秦安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农业品牌,尤其是加大了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农机装备总量不断提高,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此外,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惠及,农机项目、农机化服务领域也在大力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和技术保障。如今,秦安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标准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全县农机装备水平、机械化操作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均实现了稳步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经营收入也实现了连年增长。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形成了相对健全的管理运营体系,农机推广、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和生产销售也随之完善,为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秦安县不断加大农机推广和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安全生产、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做实做细,着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县域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20xx年,秦安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范围为秦安县17个乡(镇),补贴资金为200万元;20xx年,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范围为陇城、云山等15个镇,补贴资金为40.19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5个大类、40多个小类、近百个品目,涉及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其中,对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玉米收获机、马铃薯种植机、免耕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给予重点补贴。

2.1农业基础薄弱。

秦安县地处干旱地区,山多川少,土地相对比较贫瘠,尤其是山区由于山大沟山,传统农耕依然是主要形式,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近年来,为加快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国家和省上不断加大农机补贴力度。20xx年天水市被甘肃省列为开展“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借着发展机遇,秦安县大力推广机械耕整地、覆膜、播种等重点农机作业,积极推广和普及农机实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安县的农业发展水平。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受限,农机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此外,随着农业成本的提高,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队伍规模日益扩大,他们接受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运用的能力相对不足,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2.3农机使用率不高。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增加了经济效益。但由于农民家庭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为主,家庭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和微薄。但机械化的使用费用较高,购买农机到日常维护修理,费用相对较高,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件不小的投资,负担较重,从而影响了农村机械化的推广使用。

3发展对策。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是生产力的提高,也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把农民从传统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机技术的培训。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必须以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用科学文化武装农民的头脑,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现代农民。因此,要紧抓农村人才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农业技术型人才的培育,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3.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近年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增加,省上也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农机补贴种类也是不断扩大。因此,补贴政策必须落实到位,政策的扶持极大的带动了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3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

秦安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马铃薯。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雏形。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技术,在合作社等经营团体重点推广,加强技术支持,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林木果业、畜牧养殖业等,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推广,逐步实现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虽然我国一直进行着工业化改革,但是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各界政府都将农业问题摆在首要位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终趋势。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为大庆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建议。

我国连续几届政府在执政之初都将农业作为今后开展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连续几年的政府一号文件都与农业或农村相关,可见我国政府一直将农业的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事。同时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业的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农业现代化需要现代先进生产技术和工业基础的支持,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农业现代化就是建设由现代科技支持的、标准的、包含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人才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一、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一)农业的结构布局逐渐科学。大庆市在实施“农转牧”的政策中,使得大庆市的畜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将畜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奶牛、大鹅和生猪上。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庆市根据本地农业现状的自然条件,使得大庆的农业机构逐步趋于合理,形成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促进和稳步增长的格局。另外,大庆市面对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并围绕着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改革种植结构,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业格局,由原先强调粮食产量的增加转向强调粮食质量的提高,逐步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大庆市将发展工业的思维应用到农业的发展当中。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规模。全市具有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形成了几条以乳品、蛋类、肉食为主的产业链,并且保证了各个农业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的逐渐增长的同时,农业产业化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农业综合治理逐渐加强。大庆市的农机合作组织有将近二百个,耕地几乎实现完全机械化;在播种方面,机械化率也超过80%;在收割方面,虽然机械化率不是很高,但是每年也在快速增长,在引进大型的玉米收割机后,农业收割率将进一步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进一步增加。另外,大庆市为应对旱灾等自然灾害,大力建设水利设施,加大在植树造林和草原保护方面的投入。这些措施使得湿地面积逐渐恢复,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

二、大庆市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人员的科技水平较低。大庆市农业的劳动人员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农业科技知识有限。这个问题不仅是大庆市农业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着这一难题。农村整体的人口素质较差,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农业科技人员和高中以上学历劳动力所占的比例较低,尤其是在农村基层急缺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的推广方面,存在着推广手段落后,推广的农业科技知识陈旧,推广的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农业劳动人员的科技素质低下以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的缓慢严重阻碍着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二)农业现代化经营的意识薄弱。虽然大庆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格局,但是由于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营意识的薄弱,使得在农业现代化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造成质量不高;很多地区还是停留在农产品的生产,不注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农业区域结构存在跟风现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挥不出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就导致在农业现代化中没有形成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

(三)农业产业链中的问题。在大庆市的农业产业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产业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缺乏大规模企业,使得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较差,影响力较低。另外,在同一个领域,龙头企业的数量较少,企业缺乏竞争,也缺少互补企业。还有产业链中对于农民的约束力较小,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同时,产业链也存在着较短的问题,影响着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形不成竞争优势。

三、对大庆市开展农业现代化提出的建议。

(一)将农业科技知识积极引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科技的应用是关键。大庆市要做好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然后,要重视农业基础实施的假设。引进现代农业工具,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最后,需要重视农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改革。大庆市要将农业产业化的思维贯彻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坚持区域化发展、实现专业化的生产,最终达到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进行农业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的特点。另外,要注重专业化、标准化、效率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注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农产品加工链,逐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三)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完善。大庆市要对农业产业链进行优化完善,发挥产业链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数量;其次,要制定一定的标准,使得产业链在有序的框架下进行发展;最后,要注意产业链的科技水平,努力产业链的科技含量。

四、总结。

本文综合分析了大庆市农业现代化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大庆市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要积极地总结在建设过程中经验和教训,并且对于其中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尽早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2]尹义坤,孙晓光,吴隼等.大庆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8-9.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我国传统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年份,农民往往会遭受巨大损失。引进机械化设备后,农民可以加快农业生产的进程,避开气候恶劣的时期,从而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1]。机械化设备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播种质量相差巨大的弊端,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2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

机械化设备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农业科技的进步往往体现在农业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上,只有不断普及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够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科技的进步中获益,才能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2.1财政资金投入少。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导致的。我国农业覆盖范围广,农民人数众多,有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地区较多,这就导致有限的资源被分散,财政资金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另外,我国财政资金的监督体系尚未完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财政资金去向不明,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政府必须提升对农业财政资金的重视程度,只有重视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及流向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得财政资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的资源较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相比西部更适合农业发展,这就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远远高于西部。西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条件的限制,机械化尚未普及。这样的农业发展格局长期存在,直接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土地被过度开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障,而西部地区的土地开发程度远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这又造成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3.1完善我国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监督体系。

我国应当完善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体系,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在对各个项目进行审查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各个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评估,在调用资金的时候,应当先满足较为重要的项目的资金需求[3]。在资金去向规划完成后,政府应当组织专业人员监督资金的.实际流向,保证资金被高效使用。

3.2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随着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不断改进,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的复杂程度相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实操经验少,这使得他们无法完全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文化水平的人才并引导他们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政府还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以借鉴外国先进的农业经验,并对外国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我国国情,最终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3.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

我国国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及农业区位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提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国家应当组织专项研究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后,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农业政策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4]。另外,为了普及农业机械化,国家还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行调查,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国家应当利用农业器械的相关政策给予农民优惠。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尽力为农民谋方便谋福利。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在专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关注外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从外国的农业发展经验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生产中,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然而我国的低碳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现代低碳农业发展尚未形成高效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展望论文

一、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上个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走上腾飞之路的重要时期.我们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而1978年仅有206亿美元;80年代初,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有几十亿美元,达到590亿美元.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1978年至20,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6个多百分点.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

作者:曾培炎作者单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刊名:中国科技产业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ofchina年,卷(期):“”(11)分类号:f12关键词:

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论文的论文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适应当今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大量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产业,对于快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特色产业概述。

1.何为农业特色产业。

农业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农村特定区域资源优势和特点,由当地农民拓展的具有地域特色.挖掘乡村价值.体现独特品质的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的农业经济生产体系。农业特色产业涵盖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和特色加工.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

2.农业特色产业的特征。

农业特色产业,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产业资源有特色,是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为产业基础;二是产业技术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为支撑,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三是产业方向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经营核心,产品的附加值比传统农业产品要高许多。农业特色产业是一种以“特色拓展”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产品特色化.产业规模化,生产目的明确,市场指向准确,对发展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构筑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拓展农业特色产业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资源赋予的特色经济产业,能够为乡村振兴优化发展方向产生积极作用;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有效延长农村经济产业链,极大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产业发展机遇,能够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快速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二.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前文所述《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首先需要加快优化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业特色产业深刻融入农村产业发展中,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大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附加价值。同时,要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精加工现有农产品,新开发朝阳特色农产品,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广大农民利益的联动机制,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x县x村近年来利用村内各种红色资源,持续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村民全部就地就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x元。

2.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丰富,产品多彩,要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系统性规划,有总体发展目标,有重点发展项目,有优势产品示范基地,要引导农户由独家分散经营向有组织.规模化生产转变,形成规模化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精心打造成优质高效的多品种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要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优。

3.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普遍共识,产品的品牌化代表着消费者的信赖,安全和品质。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产业品牌,首先要大力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特色产品优秀品质和安全,树立特色产品优质品牌形象。同时,要注重农业特色产业的文化塑造,深挖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特色产业文化遗产,积极塑造起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自身战略目标。x省组织开展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评选”,就为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4.形成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所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推进农产品生产发展水平,突出农业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经济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生产体系,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为重点,制定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工艺流程与计量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色农产品。同时,通过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改进生产技术,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5.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的整合规划.科研开发.加工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有力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电子商务,进行多种形式的网上营销;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游.休闲农业游.农耕文化游。乡风民俗游等农村特色旅游业。

6.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还需要拥有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做保障,需要相应的农业科学技术来支持。所以,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强劲壮骨”,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带动和示范,可以“手把手”“面对面”提高农民的产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特色产业劳动者进行有系统的培训,使其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储备知识.提高技能,成为技能复合性新型农民,满足农业特色产业需求。

三.结束语。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注重发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的光明之路。

生态农业发展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综述国内无抗饲料的研发进展,制定生猪饲养全程监控体系,解决养殖环境问题,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控,建立排污系统、找到适合垫料展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进展,从饲养阶段到流向市场进行全程监控,提高我市猪肉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无抗饲料;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酶制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市当前养殖产业结构模式和养殖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1,2]。为了杜绝疫病频发,抗生素滥用,养殖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发生,研发无抗生素饲料,生产出无抗猪肉是任务之重,推行违禁药物自检制度,制定无残(重金属残留)、无抗(抗生素残留)无公害猪肉检测方案,从乳猪到出栏追踪检测,做到从饲养阶段到流向市场的全程监控步形成健康的养殖管理模式,合理设计猪舍,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综合考虑猪舍环境的`影响因素,如温度、相对湿度、空气分布、通风、光照、排污、垫料使用等,随季节温度的变化,实时监测,调控出最佳的舍内环境。建立适宜的排污系统和饮用水设施,以便更好的防疫控病,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

1合理利用酶制剂。

饲料生产中使用的酶制剂多达20种,主要包括蛋白酶,糖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角蛋白酶等[3]。利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两种方法,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酶制剂,开发基因工程菌。酶制剂具有特异性和高度专一性,合理利用酶制剂,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改善动物消化道内微生物平衡;充分利用植物提取中草药技术和绿色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的免疫力;使用微生物活菌剂和微生物发酵饲料,激发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提高畜禽的抗病力;补充微量元素,激活动物体内的酶,提高生猪消化吸收能力,达到增强自身免疫力的目的[4]。

2研发活性益生菌。

添加活性益生菌,提高身体内大量的免疫功能性蛋白,增强肠道抗菌和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各类活性菌,例如:乳酸杆菌。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细胞,调整身体内部的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添加活性益生菌的饲料经过发酵后,饲料的口感好,营养丰富,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5]。

3提取中草药制剂。

添加活性益生菌,提高身体内大量的免疫功能性蛋白,增强肠道抗菌和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各类活性菌,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细胞,调整身体内部的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中草药制剂的添加,副作用小,无耐药性,增强免疫功效[6,7]。

4制定生猪饲养全程监控体系,确保生产无公害猪肉,建立无公害养殖体系。

通过对生猪饲养过程中饲料、兽药、饮用水投入品的监测,实时对生猪的尿液、肝脏、肉进行检测,保障生产无公害猪肉。

5解决养殖环境问题,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控,建立排污系统、找到适合垫料。

通过对猪舍设计进行改进,使粪便不残留,研制排污系统,修建沼气池和化粪池,应用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康的养殖体系。

6小结与展望。

本文对生态农业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合理使用酶制剂、活性益生菌、中草药制剂,有利于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解决养殖环境,对生猪饲养实行全程监控,建立健康的养殖模式,在以后的研究中,生态农业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无抗饲料的研发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各项研发需要进一步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4]陆文清,黄成飞,李德发.生物饲料与生猪无抗养殖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2009.

[6]李芳.饲料的液态发酵处理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道微生态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2010.

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论文的论文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全新理念。与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滞后,农村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难、收入低是制约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措施。

一、农业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

农业产业集群是由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设备供应商、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组织由于产业分工形成的某种特定联系聚集而成的有机群体。农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广义上讲,也可以通过向下延伸的方式将销售渠道及客户涵盖进来。上述大量不同性质的组织在空间上柔性集聚的结果是以分工加深、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创新出现加快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并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壮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就其核心部分即农产品加工而言,因为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而不同的生产环节又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众多专注于不同环节的企业因此而联结在一起。空间上的接近使这些企业能够降低采购、运输、库存等各种费用,产能得以扩大。产能扩大必然对销售、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贸易体随之出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附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由此奠定了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第二,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而转移至城镇的非农产业。于是,农村的分散人口聚往城镇,转变成工人和市民,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要素供给和市场消费力。人口的集聚以及消费力的提升再次促进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容纳更多的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应该认识到,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新型城镇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在当前大城市因过度膨胀而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充当要素聚集地的角色,从而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市场容量并且能够加快农业产业集群的高级化进程。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几种模式。

随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企业基于费用节约的考虑会发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吸引要素向自身集中,并能够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城镇中较为集中的要素市场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都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演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发展关系具有多样性,能够以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

(一)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其产生发展是在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也较少。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力来自企业对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追求,也就是说这类集群的驱动力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第二,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要以家庭企业及小规模非家庭企业为主,体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特征。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资本数量及生产技术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小,竞争比较激烈。第三,这种类型的集群对于市场具有相当强的依赖性。专业市场上汇集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扩散,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或改进生产技术。第四,生产要素不断融入专业市场所在地,人口、资金的集聚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这种类型的集群运转呈现出产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特征。龙头企业承担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综合功能,其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龙型经济的规模和活力。第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围绕着龙头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实施品牌战略,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转化为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由于作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具有良好声誉和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容易获得集群内其他主体的信赖,因此,这类集群的内部结构往往是比较稳定的。第四,龙头企业作为这类产业集群的核心,一头连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另一头连着城镇、工商和市民,具有统筹城乡的重大功能,对于推进农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业融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性质,商业银行对向农业经营提供资金的激励不足。通过供应链金融,将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降低贷款的风险,成功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融资。第二,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贷款业务,会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有意识构建供应链金融或为供应链金融的构建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从而在缔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集群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的加入而更加的稳定和灵活。第三,在对供应链上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往往随之形成,这样的产业集群涵盖了供应链上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所有环节,受益者众多,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开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尽管许多地区都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但农业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的低下使当地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兴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短,无法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的效率源自更加细致的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协作。然而,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的过程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分离、拆解、间断,且一般不会有中间产品产生,所以尽管农业生产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生产链条却非常短。由于农业生产在上述的先天局限之下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所以其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就显得十分有限。要发挥集群优势,就必须立足农产品加工环节,大力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比较弱,多年来一直都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科技贡献率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环节的产业链条由于后天的局限同样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简单生产和加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及其微薄的利润都使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形成大的推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分布零散,无法对要素形成足够吸引力。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形成的,除了个别以为数较少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核心形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外,大多数的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分布零星,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比较低。这些零星分布的小型产业集群无力做强整个产业链,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很难打造出共同的区位品牌。因此,这种零星分布的小规模农业产业集群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有限,因而无法创造出太多就业机会,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就显得比较有限。

(三)集群内部契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城乡之间的关联。

就我国目前农业经营的现状看,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独立性比较强。农户可以不依赖其他组织力量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实现自销。因此,农户对于关联企业的依赖十分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的基础。在被普遍采用的“企业+农户”模式下,收购价格是企业与农户事先约定的,当收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农户就表现出强烈的违约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同一种农产品的品质及上市时间基本趋同,激烈的竞争只会在农户之间展开,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农户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企业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关系松散且容易破裂,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农户和企业、农村和城镇之间无法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四)支持性作业体系不健全,难以通过经济网络联结壮大新型城镇。

农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关联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中不仅仅包括企业和农户,还要包括支持性作业体系。所谓支持性作业体系是指由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产前生产资料或在产后实施收储、加工、销售等行为的个人和企业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目前,我国支持性作业体系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农产品营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短板。而农资部门则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支持性作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扩散效应不足,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大。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并在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之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体系,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深厚的经济基础。

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彻底改变农业产业目前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把握住农副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这个环节,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引导,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产品加工方向投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附加值。应该仅仅抓住绿色食品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以此提升产业化、市场化、基地化的水平,打通加工、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发挥优良的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加快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链向横向、纵向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物质基础。

(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整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要素。

基础针对农业产业集群零星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独特优势,走差别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和梯次规模推进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对于那些在空间上接近,以相同种类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集群应加强整合,通过制定通用的标准、规范等来统筹这些原本相互独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运及异地营销等工作,从整体上降低农业产业集群体系的营运成本,在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形成合力。集群之间的这种合作更容易通过各集群中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现实。产业集群体系的壮大能够大大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聚拢人气和资金。

(三)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内部联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关系。

基础对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缺乏凝聚力。政府应该选择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并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大其规模,增强其对其他企业以及农户的带动力及辐射力。而对于农产品上市期间农户与企业交易不对等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涵盖农产品集散、配送、贮藏及营销等环节的信息系统,缓解市场饱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而消弭农户的劣势地位。农业集群内部一旦形成紧密联系,农村和城镇之间也会随之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二元障碍更易破解。

(四)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网络基础。

支持性作业体系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支持性作业体系包括农资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及科研机构等,这些机构相互联结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性作业体系越复杂,农业产业集群就越高级。政府应致力于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农产品营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探索增强农资部门竞争的方法,鼓励在集群内部建立协会,鼓励成立产学研联盟。支持性作业体系带来的社会交易网络能推进城镇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复杂化、高级化,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五、结语。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障碍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看,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产生冲突,使集群本身松散而脆弱,难以充分发挥集群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的优势,无法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从外部看,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同样比较松散,各自为政,难以提升区域性品牌价值,难以通过规模叠加来有效降低成本,实现1+12的效果。突破上述障碍的关键在于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依托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实施报复以提高违约者成本的能力,集群内部稳定的契约关系能够得到保障。通过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本联合,集群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得以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布局应该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来加以构建。除了继续扶持现有的大型龙头企业之外,更要注重对有潜质成为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育,适当对他们进行资源倾斜。通过不同规模龙头企业之间的占股、承包、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加强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易联系,形成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本构成单元的集群,也即是集群的集群,从更高层面上对农业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并使由于资源整合带来的规模经济及辐射效应更大层面上普及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角落,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对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提档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日光温室农业发展论文的论文

金川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以北,全区总面积3770km2,辖2个镇、27个行政村、6个街道、16个城市社区。耕地面积130.67hm2,总人口22.97万人。近年来,金川区城镇化率水平逐年提升,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步伐逐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助农增收不断提高。在加快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不仅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必然之路,也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

1发展现状。

1.1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通过探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已建成农民集中安居住宅楼1600多套,23个城郊村和远郊村融合为18个居民点,规划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农宅小区,并用城市标准配套了水电路,文体中心等基础设施,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

1.2土地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通过“以井定田”、“协会集约”、“园区集中”、“入股租种”等模式,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全区土地流转集约面积达到9186.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31%。

1.3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充分利用地处金昌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和发展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观光旅游服务等产业,全区从事二三产业农民达75%以上。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全区建成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800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17家,初步建成了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思想认识依然落后。

受传统思想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恋地情结”强烈的,把土地视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即使资产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可观,也不愿轻易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阻碍了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2.2产业化经营水平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因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也存在“断链”、“缺链”等问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

2.3涉农投资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尽管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安排实施了一大批强农富农项目,但由于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业主收益、农民无利现象时有发生。

3思路规划。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关键在有效解决人口分流与土地集约的矛盾。必须牢牢把握人口和土地这两个核心要素,探索构建系统的人地分流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基本构想是:在国家、省、市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政策,农村改革试验的前提下,结合金川区实际,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循环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产业促分工、以租赁促分流”的办法,促进农民二次分工,使30%的农民经营设施蔬菜、30%的农民从事舍饲养殖、30%的农民劳务输转、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通过农村人口有序分流,土地集约经营和园区辐射带动,构建覆盖城乡、三产联动的大循环格局。

4对策建议。

4.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4.1.1加快城中村改造。

按照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水平、有保障的生活下去为目标,依托城市景观带,合理规划建设一批融入城市的现代化农居小区,配套建设商业门面。建成后,住宅楼和商业门面以成本价和优惠价向农民出租出售,为农民能够顺利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质量的生活下去打下基础。

4.1.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全省基础设施配套示范镇和全省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的标准规划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向中心村组集中居住;打造专业种养村组,为发展村域产业奠定基础;对进城居住和向中心村组聚集的村民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提质增量农村耕地,支持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4.2加快整合土地资源。

4.2.1整合城中村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

重点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效益,优化配置,盘活存量,发挥土地资产性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综合开发,从而获得较强的资金支持,达到提高土地经营收益的目的。

4.2.2整合区域范围内未利用的集体土地,实行股份化经营。

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流转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将区域内的集体土地全部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体土地予以储备,并积极推进土地有偿流转,让农民得到更高的土地收益。

4.2.3整合农村耕地,实行有偿流转集约化经营。

在城郊村和远郊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4.3加快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园区是农业内部的循环和农业链条向二产、三产延伸的重要载体。对此,政府要整合涉农财政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招商引资、地企联建等方式,引进一批高效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构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并促进产业循环链向二、三产延伸,实现“三产”联动发展。

4.4加快打造一批专业村组。

依托园区农业企业,根据各村产业现状,通过政府惠农补贴方式,鼓励和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入驻园区的农业企业要与农户建立订单合作方式。由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掌握市场行情,承接种养企业提供的种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并将废弃物转至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企业进行二次加工。种养企业要为专业村组提供种养新品种和技术服务及购销服务。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要承接加工企业和专业村组提供的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生产。

4.5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根据水资源配置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整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4.6加快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财政投入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机制、基层组织建设机制等各项体制机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生态农业发展思考论文

百花湖乡的传统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全乡现有国土面积109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219公顷,总产量1.5万吨。近几年,百花湖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主抓农业园区建设,20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樱桃、梨子、葡萄、李子等水果种植900余亩,蔬菜种植500亩。我乡生态农业发展潜力明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特色性、生态性不高,商品率很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无优质品牌和特色产品,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随着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污染呈蔓延趋势,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增多;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落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不强。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年9月30日,百花湖乡荣获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成为今年贵州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生态乡镇之一。我乡应积极利用好这张生态名片,打好这张生态牌,深化生态建设,抓好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庭院经济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针对百花湖库区农村能源现状,加大农村改厕工程和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构建以“畜禽—沼气—蔬果”等为主经营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成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积极培植旅游业反哺农业。

积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沿百花湖美丽乡村示范带,以九里箐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为基础,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业和农业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形成田园经济、农庄度假和生态农业相互发展的格局。

(三)实现园区建设纵向延伸,积极培育主导生态农业产业。

认真落实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提升百花湖乡温水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云归阿郎哨果业产业园、谷腊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园、三堡农业观光园、云归桃子冲食用菌产业园、三屯农业观光园等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土地流转面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培育以樱桃、李子和特色蔬菜为主导产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四)加强农村农业专业化程度建设,积极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截止2014年底,我乡有农业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都是各自为阵,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未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乡应积极引导,落实相关政策,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方式,培育并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规模生产中提升科学化种植水平,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积极培植优质农业项目。

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策划精包装项目3个以上,介绍引进5个以上生态型项目、农业观光型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生态型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落户百花湖乡,加大建设百花湖乡中心小城镇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方式,积极推动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做好山体特别是灌木林区和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的林相质量提升。

三、结论与讨论。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不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百花湖乡位于观山湖区西部,地处百花湖北岸,距省会贵阳市中心22公里、观山湖区13公里,区域优势明显,农业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可作为城市优质果品和“菜篮子”的生产基地。百花湖乡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用企业化生产来吸纳农业劳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竞争力、附加力和整理结合力。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特别是蔬菜种植等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开始出现用工难的现象,农忙时节更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1.2安全监管队伍薄弱。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金山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镇、村级农产品监管人员以兼职为主,监管工作不能保证;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散户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散户规模小、比较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较低,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

1.3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源影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1.4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山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市场化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农业品牌出现散乱的情况,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资本需求要求较高,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对金山区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业资金投入习惯于以财政公益性为主的支持框架,没有充分吸纳国际资本、国内资本和民间资本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思考论文

(1)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近年来,生态农业发展进程缓慢,各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屡禁不止,经过对山东省部分乡镇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我们发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生产废料随意倾倒;农田灌溉水质严重超标,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业用地的大量闲置;大量生活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出;垃圾箱、垃圾转运站、无害化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卫生户厕普及率不高,农村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等都极大的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2)绿色行动缺乏资助与激励制度保障,没有可靠的预期。

生态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估指标至关重要,很多项目在前期的设计中是有客观预期的,但具体实施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走样,很多项目实施到最后往往背离初衷,甚至出现不了了之,这既带来了资金、人员的浪费,还带来了资源的不同程度的二次破坏。

(1)建立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制定一部统一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非常有必要。它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从山东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来说,为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着重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执行机制,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对违法占用农田行为、农业化肥使用超量行为,畜禽粪便不经处理随意排放行为,农膜残片留存不合理行为,海洋河流禁渔期捕鱼行为等都应详细的纳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2)建立农业生态发展的.激励机制。

目前,山东省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各有利弊,参差不齐,出台一系列的竞争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对那些农业生产中实施了绿色工程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补贴、激励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效果突出的,应配套出台奖励政策和推广政策,对有重大农业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农业资源利用合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政府给予配套的支持,总之,从制定稳定的经济激励基本制度着手,调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3)控制招商引资项目,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目前,山东省各地招商引资项目较多,但对关乎生态农业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筛查不严,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个别人发财、农民群众受害、社会集体买单”的情况。政府在有关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坚持先做论证再引进的原则,其中,浪费资源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生态农业发展有重大负面效应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另外,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工业企业要进行综合治理,该限时整治的限时整治,该关停并转的关停并转;具体到农村来说,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先制定出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对于相关经费、政策的落实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具体到人,具体到每一件事,对于相关招商引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环境标准、严肃执法纪律、规范执法手段,要有相应的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落实目标责任制,要从确保生态农业长效发展的长远来考虑。

(4)要有配套的生态环保认证制度。

近年来,山东省有关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出台过相关制度,但生态农业环保等方面的认证制度尚属空白。生态农业环保认证制度、认证原则的完善,可以让农产品贴上认证标签上市,可以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可靠的生产与采购记录,而且使各项检测符合标准,可以通过建立的生态农业认证激励制度,调动大家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示精神,落实有关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各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做好“三农”工作;同时,将水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向规模化示范区倾斜,重点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管理设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机制,并落实好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农业。

1.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田块,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先在土地流转入股、农田布局合理、粮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规模化经营的粮田沟渠路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方,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此外,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积极鼓励和引导粮田规模经营户、种粮能手、农机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加强生产联合,开展合作经营,组建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各类粮油、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粮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粮食生产。

1.5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市、县、乡三级支撑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以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入股、开发等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的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同省内外科研力量紧密合作,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技术服务等。

2小结。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要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