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范文(19篇)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范文(19篇)

ID:6345223

时间:2023-11-08 20:11:22

上传者:ZS文王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范文(19篇)

范文范本的创作应该注意语言规范、结构合理和内容完整。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万以内进位加法。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76+3724+8998+66980+660985+665。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56—3=76—12=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123—100=876—123=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二分之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纸片、长方形纸条(2个)。

2.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一只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有1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分多少?

生:一半。

师:咱们也不能1除以2等于一半吧?以前的数不能表示我们要表达的数,怎么办?今天,我为大家请来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那,这一半到底用哪个分数宝宝来表示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一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理解1/2。

1、认识1/2。

(1)、创造表示一半的数1/2。

一半该怎样表示呢?(学生有的画、有的写)。

搜集有代表的作品展示。

现在,我们请小发明家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的创作,跟同学们说一下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画了一半圆,来表示二分之一。

生2:画了一半苹果表示二分之一。

生3:……。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其实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在数学上通常用这个数来表示二分之一。

也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分之。(红色部分板书),引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新朋友,他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有三部分组成。

分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数的一种。它是由上、中、下3部分组成的。

猜一猜:中间这条线叫什么?

生思考。

老师先手指着板书的分数,然后指着分数线加以提示,引导学生猜出“分数线”

师:手指分母,老师给它取名叫“分母”,猜一猜上面的“1”叫什么?

生:分父。

师:“还有吗?

生:分子。

师:真厉害,数学家也是这么想的。

你知道它们表示的意义吗?(师生利用刚才的分苹果,探讨分数各部分表示意义)。

(3)、师举起圆形图片。这边圆形的1/2,你能找到它的另外一个1/2吗?

2、理解1/2。

同学们很快从月饼身上找到了1/2,你能从上名找到这个桃子的1/2吗?(课件展示)。

西瓜的呢?……。

数学之美在于简洁,一个小小的1/2藏在这么多地方。现在,它藏在了同学们手中的长方形纸片上。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折一折,找到1/2吗?看谁找得即对又快!

大部分同学找出来了,咱们是独自欣赏,还是和大家一块分享?谁先来?注意说清楚:把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谁的()。你对折是为了什么?用上今天我们强调的一个词也就是?(平均分)——对,不管你是怎样折,想得到1/2,必须保证把它平均分成?(2份)。

汇报交流展示。

(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不管是一张长方形纸、圆形纸、等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都是物体的1/2。

3、小测验:挑战1/2。

既然大家认识了1/2这个新朋友,让我来看看你对这位新朋友的了解程度怎么样。(课件出示)。

(1)、辩论。

(2)、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告诉老师能还是不能。

(二)认识理解1/4。

(课件上),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这个涂颜色的部分不能用1/2来表示?(课件下一页)。

(老规矩:做好了,我就知道你找到了)。

谁能从我的图形中分别找到他们的1/4(分别找两个学生找出圆形、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数学思维真是太棒了,现在我有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创造一个新的分数。

三、拓展应用:

(三)认识理解3/8及其他分数。

咱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它的(1/8),那么图上三份就是这个图形的——3/8。

孩子们,像1/2,1/4,3/8这些都是分数。现在到了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现在你可以创造自己拥有的分数了。

四、达标测评:

(1)、老师拿出了纸包里所有粉笔的1/5,猜猜老师纸包里藏着几只粉笔?

(2)、老师的课本里站着一位好朋友,它露出了身体的1/2,猜猜它是什么图形?

五、结束语:

板书设计: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像1/2,1/4,1/6,1/8,1/6,3/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同时将孩子们创造的分数贴在相应的位置)。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9月29日上午,参加了张丽雪名教师工作室组织的“研行新课标,践行新课堂”的主题培训活动。培训活动上,邓国强老师为我们作了题为“学习新课标践行新方法”的新课标培训讲座。邓老师从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进行知识结构化整合、开展大单元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新课标和新课堂的解读。

新课标的目标导向,从原来的知识导向(双机双能)到能力导向(四基四能)、再到现在的素养导向(四基四能+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邓老师指出,要指定凸显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有机整合“四基”、“四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目标需要指向数学核心素养;分活动进行撰写;并且目标是有针对性、可操作、可检测、可达成。邓老师通过举出教材中的案例来指导我们如何制定好目标,十分清晰和细致。只有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整体课堂才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基调,才能扎实有限落实目标达到数学核心素养。

邓老师举出的例子有三年级上册《捐书活动》一课,正值我刚教完这个内容,邓老师罗列出来的教学目标十分清晰。第一点是通过活动一,经历获取表格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连加运算的方法,发展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点是通过活动二,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和两种意识。明确表示了通过何种活动,什么方式,发展什么能力和意识,最终的指向是数学核心素养。这样的目标,能使我们在课堂更加清晰各类活动开展的目标,最终指向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简明扼要。

《标准(20xx年版)》总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并将核心素养的目标贯穿于“四基”“四能”“情感”三个方面,构成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总目标不再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描述,也不再以三维目标来表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统领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体,防止教师在实施时把目标割裂对待。

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活动的开展,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需要适切的教学方式。“量感”是新课标新增的一个核心素养,以前很多时候讲的是“数感”,但是较少提及到“量感”。新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孔企平教授曾经对“量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量感”是指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上学期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一课时,为了有效的落实“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到底需要组织学生经历怎样的活动过程去体会量感?我进行过深思。通过对教材的反复阅读和分析,并且结合教师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对比用不同“工具”测量数学的面积,体会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比不同平面的大小,体会每种面积单位出现的.必要性;通过动手“做单位面积”,在实际操作和测量中对比面积单位的大小,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等等。有了充分的各种对比感知,才能使得“量感”在学生心中深根发芽。

《标准(20xx年版)》多次提及中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总体上要求教学方式要从应试导向转向素养导向。小学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标准(20xx年版)》到《标准(20xx年版)》,十年的探寻,总页数从132页增加到182页,我想不仅仅只是页数的增多,其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细化和提升,《标准(20xx年版)》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并在实践中去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将不断思考和践行,在新课标中探寻教育教学的实质,在新课堂中落实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1.知识与技能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间的意识和习惯。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导入。

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你看,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

(一)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1、拿出手中的表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同位交流,指名汇报。

2、你想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

生1:一秒有多长?

生2: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学生提问。

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3、小结。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明大约每天睡9();小红戴红领巾需要20();电饭锅煮米饭大约要25()。

学生独立做。说一说想法。

2、做一做2。(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掐表,让学生做一样自己喜欢的事情,试一试,1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一起做。

3、小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认真研读20xx版新课标是每个老师都要做的重要事情,对于还是新教师的我,如何读熟读透新课标是一件非常苦难的事情。在我处于迷茫的时候,很荣幸有机会能参加关于20xx版新课标研读的讲座,通过这个讲座,我获益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来谈谈我的收获吧。

从讲座中,我对新课标提到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与如何认识和实践结构化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中让我启发最大的是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培训专家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立德树人这个词从被提出到落实的过程;其次,从社会大层面分析了提出这个根本任务的原因;最后,在教学方面给了我们有关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相关建议。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在数学课上,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使学生获得优秀数学文化的感受是实现根本目标的有效途径。

结合培训专家给我们分享的这个讲座,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并综合其他老师的讲座,我对新课标也有另一番认识。回看这些年出版的新课标,从核心素养导向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最初的.双基双能目标发展到四基四能目标再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并存的目标,体现了社会对教师教育学生的重点从最开始注重知识的掌握过渡到注重能力的培养再过渡到数学素养的培养上,也更好地体现出教书育人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与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与寄托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也会越来越健全。因此,固化在我们脑袋里的旧一套教学方法也要随着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以前的我研读新课标最多就是知道数学的三会分别是什么,但是却不知道原来“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想象和创新意识的,也不知道“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推理意识,更不知道“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看着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却隐藏着新课标提出的所有核心素养。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我了解到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随便写写应付检查就可以的,而是要落到实处、与后面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及格的。数学教学目标的攥写是满足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机整合“四基”、“四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要指向数学核心素养、要分活动进行填写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控性、可达性。回想自己以前所写的教学目标,还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需要好好根据以上要求思考并重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有意外的收获。通过此次粗浅的学习,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要在课堂上找到立德树人的影子,努力把这个根本任务渗透到数学课堂上。首先,我要端正自己教书育人的态度,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要有百年树人的耐心与恒心;再次,我要多关注国家的时政,学会在数学上利用合适的时政引入课堂,让学生不仅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最后,我要备好每一节数学课,切实在数学课堂中贯穿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我自知现在的自己实力还不强,在教学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也深信自己因为还年轻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与创造性,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初心,多学习多实践,争取能够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9月29日,县教研室在求实学校举办了《20xx年新蔡县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上午黄琼老师和田志豪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三)》,以及专家讲评。下午侯主任为我们解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两位年轻一线教师的示范课带给了我一些新的信息和思考。他们有思想,有潜质,教学风格多姿多彩。可以说,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教学盛宴。就算有不完美的地方也很正常,因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寻觅到我们自己教学的影子,从而更可以让我们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让我们明白教师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可以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来自涧头中心校的黄琼老师,新课引入非常巧妙,通过淘气和妈妈的手掌画,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通过教具、桌面、书面等具体事物让学生自己看,摸一摸,体会一下生活中的数学面积。通过这种方法去探索、体会学习。既培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又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这样做,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来自郑州惠济区小学的田志豪老师的《分数混合运算(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他的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课前研究,还是课上讨论,都是学生在学习、在互动、在获得和在发现。老师让学生小组活动,检查、交流、分享、发现,在互动过程中分享同桌的智慧。接着在全班交流,看似学生自主完成,其实都是在老师不断引导性提问中进行的讨论,田老师完全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去交流,在交流中得到统一认识,获得结论,并且巩固认识。通过观赏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可以使自己开拓眼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研与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以下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案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按教学过程上课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学过程。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答,不予理睬,只按教学过程走,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三、变教师多讲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激情快乐的数学课堂。

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文案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应用题的教学,加深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准备题。

1.8里面有()个0.1。

0.6里面有()个0.01。

学生完成后说说做题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2)学生读题后审题:

(3)根据题目意思列出横式。

(4)教师板书竖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到余数为18的时候,提问:这里的18表示18个()?当余数为6的时候该怎么办?为什么6的后面可添0?现在表示60个()。

在做题过程当中,特别强调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在余数后再添0继续除,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

(50解答后教师小结,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3)让学生在草稿本上试做,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让三位学生上台板书。

结合学生板书,师生共同讨论校对:第一题是被除数小于除数,不够商1的情况;第二题是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而且商的十分位上不够商1,需要添0;第三题是被除数小于除数,不够商1,十分位仍不够商1。

教师要注重讲评有关商0的情况,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把课本43页上的计算法则内的横线填写完整,然后集体朗读。理解法则的内容。

五、提高练习。

1、口算。

学生练习后说说口算方法。

2、列竖式笔算,三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

结合学生板书的内容,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七、作业。

课本44页的3、4题,作业本[26]。

三年级数学试卷分析解读

我乡共有560名小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此次考试由县统一命题,本乡统一阅卷。全年级总分38926分,平均分67.69分,最高分100分有6人,最低分3分,及格率为62.7﹪,优秀率为38﹪。分数阶梯为:0-19分31人,20-29分31人,30-39分40人,40-49分49人,50-59分54人,60-69分63人,70-79分76人,80-89分106人,90-99分103人,100分6人。考得较好的班级平均分90.48分,考得不理想的班级平均分31.69分,两头成绩差距较大。

本次试卷涵盖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试题紧扣新课改标准,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根本,无偏题怪题,内容全面,知识覆盖面广,考察方式灵活,题目有新颖性,题型多样,题量适中,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现将我乡此次期末考试卷面作如下分析:

1、填空题 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综合性大,错误率偏高。如第(2)小题,学生不能分析一个整体单位平均分成几份,占这样的几分之几的关系,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不能真正理解;第(4)小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考察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应用,部分学生缺少生活,对大象、速度不够了解,错误填成一头大象重4千克;第(5)小题,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个别后进生不会填,找不准最大数;第(10)小题对数学广角知识掌握不牢,填错较多,失分较大,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注重不够,学生掌握知识模棱两可,这以后需要改进。

2、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图形,长度单位,乘、除法中因数,积、商各部分的知识比较简单,错误率较少,但第(4)小题d平面图中,学生看图看题马虎、不认真,错误填成“平行四边形”的学生较多。

3、判断题 本题是考查学生数的计算,数学概念的理解,此题(1)(2)(3)(5)小题做得较好,但第(4)小题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1/3,学生多数错误认为阴影部分就是一份,没有抓住分数中的`“平均”分成,故失分较多。

计算题少数学生计算不准确,不能准确的直接写出得数,竖式准确,横式写错,加法忘记加进位,减法忘记了退位,除法余数比除数大等。乘法的估算不能抓住接近的数进行估做,只能按实数进行计算,如499×3≈1497,不能估做500×3≈1500,多数学生不能按文字列式计算。

主要考查平移的知识,全年级四分之一的学生出现错误,主要没有移够格子,移多或移少,加之什么是平行、垂直掌握不牢,所以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困难,即使画出来也是不规范的。

这部分共有5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的综合分析差,绝大部分学生考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不重视审题,匆忙列式,不注意数量间的关系,导致错误率偏高。

第1、2小题做得较好,满分较多。第3小题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看图,错误按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边长乘以4”来解答,实际图中篱笆只围三面,应解答为“5×3=15(米)”出错率较多。第4小题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学生虽能列式解答,但不能写出单位可以钉7件,还剩3个纽扣备用,这说明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掌握不牢,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弱。第5小题十年三步乘加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逐层地解答,本题考得不错。

1、概念的知识和理解差。

2、学生计算能力差,在直接写出得数仍有少数学生得0分。

3、学生书写格式差,写字不认真,有些卷面不清洁。

4、分析综合能力差,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审题、答题而出现错。

1、教师要以课标为导向,切实加强双基教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教师及时反思,进行详细卷面分析,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多关注后进生并多方位辅导,多抓基础,缩短差距,达到共同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及书写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4、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向40分钟要质量,精心设计练习题,做到精讲多练,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我乡小学数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是全国各版本教材编写、各地区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整座教育大厦的基石。近20多年来,数学课程标准基本上每十年进行一次修订。“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探索,在学习知识结构没有发生大变化,教育对象和社会功能也没有大改变的情况下,个人初感《数学课标(20xx年版)》更多的是对过往课程标准的一个传承,在新时代、新发展要求下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

《数学课标(20xx年版)》的目标中继续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的“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课程内容依然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版块组成。这些核心部分都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对过往的继承。

思想上,提出在突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沿用并发展了《数学课标(20xx年版)》的描述,即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原本我对“立德树人”的认识约是等同于原有的德育工作,但听了老师的讲座剖析后,加深了对数学科中“德”的认识,及“育”的行径,不局限于伟光正的展示,更多的要结合时事的素材、学生的未来、学科的特质、国家的命运有血肉地加深感受、引导思考,达到树德目的。

《数学课标(20xx年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评价和信息技术等课程核心要素提出了五个课程理念。其中两点变化是新增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以及突出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

课程目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简洁而深刻的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会),以数学为角度、媒介、方法,搭建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为11个表现:数感、量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让教师对数学教学有更明晰的立足点和方向性,新增的“量感”是归类细化数学核心能力的一个方面。老师的“1-2-2-6”数字归纳方法更是对11个核心素养精练了记忆,提升实用性。

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比20xx版课标更有助于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根本理解,学业要求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程度,教学提示对实际教学工作带来更大的指导帮助。

《数学课标(20xx年版)》的课程内容版块与20xx年版基本相同,分别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版块;不同之处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主题结构化整合。“数与代数”由原来的六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图形与几何”由原来的四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统计与概率”对主题名称进行了调整,把“分类”改为“数据分类”,把“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改为“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原来属于“数与代数”中的主题“常见的量”也放入该版块。主题结构化整合体现了《数学课标(20xx年版)》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的思考与尝试。

《数学课标(20xx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20xx版本上进一步设计学习内容,架构更加完善的教育生态,为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发展。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在引入新课阶段,师出示一道猜规律题:

师:屏幕上第一行有8块饼,第二行有4块饼,你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规律?

生1:每行减少4块。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师出示第三行的2块饼。

生:它的规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师: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块。

师:再接下去呢?

生:半块。

师:你能用手中的圆形折出半块来吗?

生折出后。

师:怎么表示这半块饼?

生1:可以用“半块饼”表示。

生2:可以说“一块饼的一半”。

生3:可以画出半块饼“d”。

生4:可以用表示。

……。

片断二。

在学生认识了和这两个分数之后,师出示题目: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吗?

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生1:我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3:我用图形表示出。

生4: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生5: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片断三。

在巩固练习阶段,在进行了基本练习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练习。

在下图中?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课件演示,逐步出现,逐步练习)。

师:(课件先在1处出现问号),谁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出示第2处问号),谁又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谁能说出问号处是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你还能说出问号处是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演示出示第3处问号)你能仿照2处问号说出你的想法吗?

生1:它是原图的。

生2:它是小的。

生3:它是的。

生4:它是的。

[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三年级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上周有幸参加关于新课标解读的培训,对新课标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本次培训,专家围绕四点展开:

1.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核心素养综述与课程目标关系;

3.如何认识和实践结构化教学;

4.学习课标和落实的教学建议。

让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第一个篇章的内容,要想树人,就得先立德。教育的初心,是培养人,塑造人,立什么样的德,就树什么样的人。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效课堂一直都是一线老师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这个优秀不仅指能力强,更指品德要优。立德树人不仅仅是语文,政治老师,班主任的任务,更是所有老师,包括数学老师应该摆在首位的根本任务,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的。因此,如何在高效课堂引入德育渗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关心社会热点和国家的历史等,把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做符合新时代,新课标发展的优秀教师。

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意识到国家的落后,理解到数学背后的有趣故事,渐渐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变厌倦枯燥的数学学习为欣赏和喜欢,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可比一百句,一千句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们好好学习来得实际和重要。例如:在学习相交线与垂直的知识上,我们可以引用华为的芯片学习让同学们知道任正非对数学技术人员的重视;在认识更大的数——亿,可以引用当前疫情国内外国家的新冠疫情感染病毒人数对比,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投球命中率中,引出姚明在全明星对战中的命中率告诉学生们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坚持;在学时年月日时引出日本的投降日,告诉孩子们不要忘了国耻等等;这些课前,课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真正地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数学是枯燥的,但又是有趣的,有趣的是,我们会通过数学这个桥梁看到外面更多的精彩,而不是无聊地只懂加减乘除,做几何图形的应用题。立德树人,更应关注学生们的“四感”,通过优化创新教学方式改变孩子的厌倦感,克服唯分论带来的焦虑感,在故事之美中发现乐趣感,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感。只有把德育工作做活,做实了,我们再去谈高质量的课堂,高效率的学习,高科学的方法往往就事半功倍。

当然,立德树人也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评价的语言要积极,当然也不能过度地去表扬学生。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擅长穿越到过去,吸取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更要联系学生当今看得到、听得到的真实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科上立德树人的例子。同时注意情景的设计、题材的设计、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育人价值的渗透。综述所述,新课标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老师,同时更要在立德方面率先垂范,所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树己。在此建议我们的数学老师要关注国家时政,不仅要做到想题、解题、生说题、题题过关,而且也要数学事、班级事、学校事、社会事、国家事、世界事、事事关心。

除了立德树人,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也值得我们关注,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新课标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我们国家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因此“三会”成为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数学的核心是要培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对于小学阶段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11个核心词,简称(1能2感2观6意),一能指运算能力,二感指数感和量感,二观指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六意指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结合三会分析,数学眼光指的是数感、量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符号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思考指的是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培养,数学语言指的是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数据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也提到了量感一词,量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量感?在时代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的普及,课程内容要聚焦于学生的未来学习、职业和生活,做到知识见识并重,由于测量可以看得到摸得着,但量感却如同知识,只能体会不能看得见,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定量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学习米,厘米和毫米的课中,学生先通过尺子等测量工具了解到了1米,1厘米和1毫米有多长后,在选择爸爸身高173的单位上,他就会根据自己的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判断选择厘米这个单位。而对于屡次都选错的学生,证明她的.量感相对较弱,则需要反复实践,加深印象,提高量感能力。就如同我们考科二的车感,需要反复训练方能提高自己的感觉能力。

另外就是谈谈我对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理解,谈结构化教学,应该与结构、结构化这两个词语区分,结构指的是事物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搭配与安排,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就是一个结构。结构化就是一种联系的思想。而结构化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当今我们课堂存在着碎片化的数学知识点,教师讲的每个知识点都很认真,但是却忽略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忽略了数学的通性通法,强调孤立的解决技巧,没有从解题技巧的通性通法去寻求联系。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时,老师教了三种计算周长的方法,但是学生只理解其中一种,这就是因为学生没进行互推,没有从抽象的数和直观的形中理解三个公式的关系,导致出现了老师眼中的讲透,而学生没吃透的现象,教师缺少的结构化教学,也让学生在数学道路上吃了不少苦。知识、方法等都是有联系的,这种动态的联系就是一种推理的过程,在这种推理转化的过程中学生便慢慢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促进师生的发展。对于非专业和年轻化的同行,这也要求我们在平常要注重数学教研活动,多进行集体备课,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水平。

落实新课标的教学道路上,培训给了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要熟悉一到六年级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准备几套不同版本的教材,知道知识的逻辑顺序,在难上的课上多争取突破点,勇于教学实践创新,多用自己不熟悉的教学方式,比如:结构化教学、大单元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这也为我后续的教学有了新的指引和体会:重核心素养,重结构化教学,多引发思考,深耕细作拥抱变化,做一个立德树人、“心中有人“的教育人!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测试试题

长方形的周长=( )

正方形的周长=( )

一个长方形,长是7分米宽是3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长方形,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正方形,边长是3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1)你能算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块黑板,长与宽的和是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块长方形木板,长90分米,宽60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已近尾声,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能够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数学。从这一意义出发,在教学中,我着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现在,我将本学期的数学工作总结如下: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的生活空间,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作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充满着好奇。我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生活中数学素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把我们本册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了2005年和2006年的年历,然后根据年历讲解关于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每人制作一个年历表,或是月历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生活是数学知识源泉,数学知识是生活的提炼括。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探索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教学生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努力营造生活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实践、观察、操作、感知、猜想、联想,把学习空间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应用题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启发学生通过生活实际问题解决所学知识,把生活中的问题编成数学题目,然后分析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数学联系生活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把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生活化,生动化,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我不只是想在脑子中,更是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我不看学生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通过过去四余月的学习,我发现自己的学生已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相关问题,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也是值得强化和发展的。

通过挖掘生活,激发兴趣,联系生活,探究数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三大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了学生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数学教学年度工作总结|数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数学教学年度工作总结|数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每组三张数字卡片、人民币学具。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学生汇报(黑板演示)(2分)。

(2)(黑板出示: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哦刚才用几摆的呢?轻轻地闭上眼睛,张开双眼看一看,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想一想,和同桌说一说,拿出数字卡片,一人摆卡片,一人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汇报结果。

1、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2、怎样排的?指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汇报。其他学生一起说数。

3、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吗?(有没有漏掉的)。

4、谁发现了他们小组排数的规律?(可以让排数的学生说,也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

5、看来呀,每个组的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只能排出这6个数。6、教师小结: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

看来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

像这道题: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8分)。

随机练习:听明白吗?那么你能试着说几个数吗?

3.感知组合(5分)。

师:咱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让老师握握你的小手吧!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

学生汇报表演。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对比:三个小朋友握手只有三次,那刚才三个数去摆了六个数,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

三、应用拓展,深化探究(15分)。

1、搭配衣服。

(课件出示)有几种搭配的选择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2):上衣1号和裤子1号,上衣1号和裤子2号,上衣2号和裤子1号,上衣2号和裤子1号。

师:运动员们穿上你们搭配的漂亮衣服,非常高兴,邀请大家去观看比赛。

2、乒乓球比赛。

师:三人参加乒乓球比赛,如果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三个人要打几场比赛呢?

师:运动员的参赛激情很高,如果有4个人参加比赛,那又要打几场呢?

3、买奖品。

比赛结束了,老师想给他们买些作业本,买一个作业本可以怎样付钱?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5分)。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玩游戏,也观看了精彩的比赛,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谈收获)。

师:原来生活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5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32×12=答案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660÷3=75÷5=198÷9=104÷8=。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积极性高,表现欲强。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整体较为浮躁,特别是在计算方面,粗心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抄错数,写错符号,忘记进位等情况。班里还有4名学生对于独立解决两步应用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导致,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力争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

1、明确复习课的目的。复习课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涵盖着全部教学内容。

2、复习课过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进步与成功,会让他们更有复习的动力。卡耐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3、复习课要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拓宽学生参与的渠道,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复习的兴趣。

4、复习课的主动权要交给学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更要密切,探究程度更要深沉。

三、复习内容。

1、除法。2、年、月、日。3、平移和旋转。4、乘法。5、观察物体。6、千米和吨。7、轴对称图形。8、认识分数。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0、统计。11、认识小数。12、整理和复习。

四、复习目标。

1、复习本学期所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知识,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在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复习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复习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5、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知识,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五、主要内容学习状况。

1、数与代数:口算乘除法,笔算乘除法以及估算学得都很好,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不太熟练,年月日、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连续两次平均分的实际问题训练,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练习,从实际中了解千米与吨的知识。

2、空间与图形:对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已初步形成了概念,物体的三视图学得也较好,但面积的单位、计算却还有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多练习一些平移图形的训练,进行与计算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训练。

3、统计: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学得较好,但求平均数的方法却存在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求平均数时只求出总数而不再去求平均数的现象多进行练习,并让学生懂得什么才是平均数,从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采取措施新课标第一网。

1、正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在期末复习中尽最大地努力弥补。

2、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审题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

3、老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复习有针对性、实效性。

4、课上注重知识的整理,基本概念理解到位,比较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5、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一题多用。如:一些图形中面积的计算。

6、关注后进生,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七、复习方法。

1、整理归纳法。

复习阶段重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为发展能力做好知识方面的储备。

2、讨论明辩法。

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对有的知识可能有“似曾相识”之感,却并不十分清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时,采取讨论法以进一步明晰疑难问题。可以在理论层面进行讨论,也可以举例子深入浅出地分析道理。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缺漏,以助矫正。

3、变题比较法xkb1.com。

复习阶段,学生会接触各式各类的习题。为了让学生精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设计了一题多变的练习。这样,学生可以自觉地对变式题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深入理解。

4、查漏补缺法。

以上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各有针对性,但也难以面面俱到。当从学生的练习中发现缺漏之处,就独立设计相关的典型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有利于强化一些疑难知识。

八、课时安排(10课时)。

教材体系单元内容课时安排。

数与代数1、除法。

4、乘法乘除法口算、笔算与乘法估算。

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年、月、日。

6、千米和吨。年、月、日与千米和吨。

8、认识分数。

11、认识小数认识分数。

认识小数。

空间与图形5、观察物体。

3、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

7、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习。

统计10、统计求平均数。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很简单,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可能只需要5分钟,全体学生便能全部掌握。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最后计算的结果正确率有多高,而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运算的算理,能不能理解着去计算。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为今后更复杂的分数计算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我以小丽生日一家三口吃蛋糕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第一个孩子提问:“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蛋糕?”。现在想来,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问题,可惜当时我没有及时抓住,而是直接问“可以提出用分数计算的问题吗?”。第一个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是非常符合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她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生长点。以往他们学习的都是自然数,都习惯以“一”为计数单位,而现在要转换为以“几分之一”为单位,这个坎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去理解的。如果当时我能引导学生:“你看,爸爸吃了3块,每块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吃了三块其实就是几个八分之一?也就是几分之几?”让学生将一块与“八分之一”建立起联系,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逐渐适应理解分数单位,并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今天的计算方法,如果这步做好了,我想今天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汇报的时候,我感觉孩子们应该是懂得其中的算理的,但表达方面差强人意,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我的引导也出了一点问题。问孩子们计算方法,两个孩子都说了“只要把分子相加,然后写上分母和分数线。”可见他们是懂得计算方法的,但如果不解其中意,我感觉这样的教学还不够。因此出现了一下对话:

师:为什么只要将分子相加呢?

生:因为分子表示取走几份,爸爸取走3份,妈妈取走2份,一共取走5份。

师:为什么分母可以不变呢?

生:因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而一开始蛋糕就是分成8份,在分的过程中并没有再分。

我想孩子是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从他们说的话中可以感觉得到。如果这时候我再引导一下“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都是八分之一,无论怎么取,取的都是几个八分之一,因此分母总是8。”将这个道理提炼到分数单位的层面上来,而不是总停留在实物操作阶段,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原本我想让孩子接着提减法计算的问题,不想这时有个孩子发言:“老师,我可以用另一个办法求出爸爸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小女孩吃了蛋糕的八分之一,蛋糕盒里还剩八分之二,合起来是八分之三,用一个蛋糕减去八分之三,就是八分之五。”这个小男孩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原先加法的问题,值得鼓励。我也借此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在这个时候将“1-八分之一”拿出来讲。因为前面的分数的认识教学还比较扎实,学生很容易理解1就是八分之八,在通过黑板上的张贴的蛋糕学具,学生很容易就算出了得数。

应该说,从课堂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应该还不错。最后一个环节,我让他们看课本例题(今天我没有用课本例题,而是用一个情境将两种计算串联起来),并完成其中填空的部分。巡视中,我发现学生有道题完成情况很不理想。就是“六分之五减去六分之二”,学生都知道等于六分之三,但填写“( )个( )减去(  )个(  )就是( )”,学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答对得很少。现在想想,这节课学习只能让学生从具体感知的层面上朦朦胧胧理解了算理,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这一块做得还很不够。这也说明我备课还不够充分,如果能从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开始就注重引导,相信这个情况就不会出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