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课文教学设计(模板16篇)

颐和园课文教学设计(模板16篇)

ID:6392910

时间:2023-11-09 12:00:35

上传者:笔尘 颐和园课文教学设计(模板16篇)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改进措施,供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参考使用。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婚姻爱情 (原)

春天随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课时。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指导朗读。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名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课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颐和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颐和园,那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颐和园各个景点的美丽景色)。

出示颐和园景点图片,学生欣赏老师简介,师生共同领略颐和园得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的景色。

板书:参观游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一)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

(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学生自由发言。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二)学习第3、4段。

师: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现在该去哪里了。

生:万寿山。

师: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2)交流。

师:谁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学生: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佛香阁具体的位置在哪?文中用了一个词(耸立)什么意思。(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那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板书。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学生:说明面积很大。多,整齐。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也该下课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没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生:长。

师板书: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设计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一、抓住课文的游览顺序,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制作了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要求:请学生先说清楚将学校景点分为几部分,然后再读过渡句。)

(点评:层次分明,运用词语准确的同学。)

师:同学们写得真好,老师跟随着你们的游览路线也重新游玩了一下我们的学校。

师:课文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学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当我们走完长廊后,就来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这是什么呢?(学生接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图片)

师:作者就是这样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不同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4——6自然段,品读文本中的语言美。

师:现在让我们继续登上万寿山。

师:让我们细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有黄色的、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很美,写出了颐和园的古色古香。)

(“葱郁”说明了树木很茂盛,很绿,使人神清气爽。)

2、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个人读、男女读、齐读)

(用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游船即使过也不留痕迹。)

师: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真想带着陶醉的感觉读一读。(朗读时故意把“滑”读成“划”。)

师: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是“划“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讨论。

师:作者就是这样准确地运用了这个“滑”生动描绘衬托出昆明湖的“静”。

师: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的心里,把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滑过的情景表现出来。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1、课文抓住昆明湖的哪些景色来写?2、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

(请学生出来扮演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个景点作者主要抓住什么去描写?)

通过她的介绍,你感受到她主要抓住哪几个景色去介绍呢?

从下来万寿山,就是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画线的段落,描写出景点。(1——2学生介绍,板书: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呢?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师:这么多的狮子,你能想像出它们的姿态吗?

出示小练笔: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点评学生的小练笔。

感情升华。

三、拓展作业:

1、上网了解《颐和园》的其它景点,试着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注意表现出景点的特点)(中层生选做题)

2、学习《颐和园》的写法,把《美丽的校园》写完整。(后进生选做题)

3、记一次难忘的游览活动。(优生选做题)

板书:

18、颐和园

昆明湖:静、绿

昆明湖:长堤

小岛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喜爱之情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颐和园》教学设计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课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讲授法。

一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颐和园教学设计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金碧辉煌的《颐和园》教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用处!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交流“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北京的颐和园,到那里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颐和园。注意“颐”的写法,尤其是左边的笔顺,跟我边说边写。

二、听写字词,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大家都已经学过了,下面咱们先来听写几组词。咱们推荐三位上黑板前跟大家一起写。

长 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姿态不一

1、训练说话“昆明湖、姿态不一”

2、 “金碧辉煌”

(1)点拨字形

辉,光也。——《说文》

煌,火状。——《广韵·唐韵》

(2)图片理解

瞧,在阳光的照射下,多么的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3、点拨“廊”、“ 态”的字形

4、堂堂正正中国人,方方正正中国字,请大家对照自己这两个字,试着挑出一个,把字写得更美观一些。

5、概括课文内容

一说主要内容,抓景点

(1)师引导说清楚

你看,这真是有山,有水,有建筑的一处皇家园林啊!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三处景点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你比如说:先讲了——然后——最后——。

(2)抓景点,个别说(两生)

3、二说主要内容,抓游览顺序

(1)自由读文,勾画游览顺序的句子

请大家打开书到87面,快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2)汇报交流

(3)刚才咱们汇报的句子都在每一段的开头,不仅可以承接上文,又可以引起——下文,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

(4)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提炼中心句

课文就写了这三处景点吗?不止这些,还有一处、两处、三处(副板书:……)所以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浓缩成两个字——美、大(板书)

四、精读品悟,游赏长廊

好文不厌百回读,我们走进课文,去长廊看看吧!

1、个别读,其余同学思考: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生交流。

3、品读句子,领悟长廊的美

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间。

(1)“绿漆”、“红漆”

颜色美吗?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能数得清吗?(一眼望不到头)

(2)“一眼望不到头”

再读点拨,“一眼(孩子,还没看到呢,再等会儿。)——望不到头”。

(3)“七百多米长”、“273间”

长也是一种美啊!

(4)点拨观察角度

孩子,你现在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的啊?——站在长廊里,放眼一望。

预设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多少幅?几千幅!读出感受

(2)“。”改“!”

其实这里完全可以把“。”改“!”,谁来读一读?你在感叹什么啊!

(3)点拨观察角度

这时的我们又把目光投到了长廊上方的横槛上,这又是在——抬头看去。

预设三: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廊外的美景吸引了你啊。

师生合作读,体会鲜花常开。

4、“神清气爽”

(1)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身之所感让人感觉到——“神清气爽”

(2)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闻闻这朵朵花香,记住这一幅幅图画。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3)点拨观察角度:

作者这时带着我们继续——边走边赏,把目光转到了长廊的两旁。

5、渗透观察景物的写法

同学们看,作者依据游览的顺序带领我们参观长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的同时,不断转换着观察的视角:放眼望去、抬头一看、边走边赏。作者叙述得非常有条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和大。

6、示范说导游词

读得美,背得好!但是说出来不一定比这差。(配合图画说长廊导游词)

7、明确导游词特点

同学们,刚才我变成了——导游,带领在座的各位游客游览了长廊,有意思吧!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

(二)新授:

1、下面老师请几位小画家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上台介绍)。

师:颐和园美,同学们画得更美,下面我们来看书里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注意听,一会儿回答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a、填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的大公园。

b、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2、同学们读得真好,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在哪儿找到答案的?(第一自然段)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这一段总的描写了颐和园的什么特点?(美丽)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3、那么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呢?你从哪儿看出浏览顺序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你真有眼力。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画出来。

4、你最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呢?

b如果谈到横槛上五彩的画,师出示两张图片,简要介绍画的内容,并告诉学生从画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c、如果谈到花木、微风,师说真让人心旷神怡呀!谁能试试用这种感受读一下这句话?重点强调“又”字的读法,“又”体现了长开不败的美景。理解“神清气爽”的意思。(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廊的?板书:(内dd外)。

(2)喜欢万寿山(板书:万寿山)。

谈到“佛香阁和排云殿”问:a、从哪些词能看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美丽壮观?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的气势吗?(同学们可以边看、边听来感受)。

b、这是我们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板书:下)。登上万寿山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上)请把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象读一读。

c、听到了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如说昆明湖静(出示图片)。问:从哪儿出来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是一个什么句?动笔画下来。还有哪一句也能说明昆明湖很静?“游船、画舫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句话中哪个字能突出湖面的静?讲时出示这个句子,并用红笔标出“滑“字,问:“为什么用‘滑’字,不用‘划’字”?让学生体会。师小结: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平时在写作文时,也要象作者一橛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过渡:从万寿山上乍昆明湖就这么美,置身其中又会如何呢?谁喜欢描写昆明湖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板书(昆明湖)。

(3)汇报昆明湖部分。

如说到狮子,师说:一定是卢沟桥的狮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你首选被这些小狮子吸引了。

如果说到昆明湖的美,问:哪些地方美?师板书(堤dd岛dd桥)。

小结:在昆明湖畔,我们再一欠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看来颐和园里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打开图片)。

看过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着这种上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师:颐和园这么美,我们来组织一个颐和园旅游团,去欣赏我国现有的皇家园林的美景好吗?谁愿意来参加,你来当dd导游。

(三)总结:这篇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总)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地点转换)。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为我们展示了苍翠如黛的万寿山,碧波涟漪的昆明湖,看到了颐和园内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天然巧成,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皇家园林鲜明的文化特色,希望同学能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记住这美丽的颐和园。

《颐和园》教学设计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