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雨巷(优质16篇)

高中课文雨巷(优质16篇)

ID:6414878

时间:2023-11-09 16:56:12

上传者:文锋 高中课文雨巷(优质16篇)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总结写作的一些规律和要点,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准确和有力。为了给大家更好地展示优秀的范文范本,小编特意选取了一些精心撰写的范例。

雨巷高中作文

――题记。

我喜欢在下午时候的雨巷撑着一把油伞,独自徘徊在,徘徊在悠远的巷子里,享受着这细微的微凉的雨滴。享受着这孤寂,这寂寥的雨巷。我希望能遇到一个,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女子,一个接着丝丝缕缕幽怨的,愁颜露怯的姑娘。

她有着丁香花一样的颜色,盛开在冷色调的巷子里,寂寞忧愁的颜色。

她有着丁香花一样的芬芳,沁人入心,散发着,我最爱的香味。

她有着丁香花一样的忧愁,却不伤感,愁颜露怯的姑娘,让我期盼的美丽。

她一定是在个雨中哀怨,却又时刻彷徨的徘徊在寂寞孤寥的街巷,撑着把杏色油伞。我想,她一定和我一样,默默行走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走进,走近。又投出孤寥的目光,她飘过,我走过,像“梦”一般的我站在阁楼外推开窗;你就在几步外回头望。”她,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的,一只散发幽香的丁香。她走远了,远了远了。到了荒废的篱笆墙外,走完这街里雨巷。

在雨的哀愁悠曲里,消散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忧愁。甚至,连她太息般的目光,丁香般的迷茫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偏爱戴望舒的w雨巷》,又偏爱双笙和封茗合唱的《巷》。我喜欢雨巷里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太息般的眼光。”也同样喜欢歌曲巷里面的“我站在阁楼里推开窗,你就在,几步外,回头望。”

好像恋人对彼此的想念,好像陌生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好像你和我。

你站在对面楼,推开窗,凝望我;我就在你对面,倚着窗,回望你。却好像没有结局,始终是这样,凄美孤寥可怕。

没有深情没有可辜负,你和我,只不过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课文雨巷预习作业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6.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7.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拓展练习】。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雨巷高中作文

落雨如烟,古巷诗情,青石晕染愁千绪。幽邃曲巷,谁人行?丁香悠悠。油纸伞沿雨丝汇,点滴敲心头。望苍穹,深巷雨濛濛;低垂首,眉宇如画伊人愁。

江南的落雨总是极尽缠绵的,濛濛沥沥,缱缱绻绻,却又偏生润得一方柔情水土,因是教人更爱这一幕的虽雨犹丝——烟雨江南雅丽脱俗,恰如丹青水墨清淡湛澄。

曲曲折折的青石小巷古韵犹存,细密的雨丝飘飘洒洒,天青的石阶将湿未透,似晕墨,若染颜。天上人间寂然俱是,唯余雨声沙沙。

暗黄色油纸伞下,他默然注视着幽邃的小巷,晶黑的瞳仁盛满丝丝缕缕感伤——春雨多情,年少善感,想是这氤氲的烟雨又勾起少年儿郎心藏得万千愁绪罢。“‘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暮春将逝,丁香漫落,一年好景终究复成忆。罢,罢,罢。”他垂首,低叹。

幽香袅袅,他循香而望,但见如画伊人发簪素香丁香于曲巷幽处踏雨娉婷而近,宽大的藏青色裙裾于微风里翩跹,恍若飞蝶欲乘风远去。髻间丁香靃靡,坠了青阶上星点素白,更散了满巷清雅高洁。

他痴痴凝望着帘雨朦胧中的单薄剪影,几近迷醉地喃喃:“伊人如是,我莫不是日里生梦吧?”

渐行渐近,她倏尔顿步,弃伞仰天,任雨丝缀满苍白脸颜。眼角莹莹,随发间细碎丁香飘飘而落,寂然无声。

“也罢,也罢。”她再叹,乘风远去,徒留满巷清幽。

他怅然,俯身拾起青石阶级上零星的素净小花,举目远望,只觅篱墙。

烟雨濛濛,曲巷埢埢,丁香碎碎,余韵悠悠。

雨巷的高中语文教案

2.通过分析“姑娘”的形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本诗读起来很美,学生很喜欢,但是诗歌的主旨却非常隐晦。教师若不加以指导,学生很难理解到“丁香般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即美丽的、虚无缥缈的难以追寻的理想。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呢?我想从一句诗,即“我想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入手进行解决。在此句诗中包含着两个问题:1、作者希望逢着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2、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的是这样一个姑娘?第一个问题指向“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二个问题直指本诗的主题。通过分析作者与这一姑娘的相似点就可以把握本诗的主旨与情感。另外,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联系屈原的“香草美人喻”,指出这一首诗歌它的古典及浪漫之处。

1课时。

导入:我们通常都会觉得古典诗词很美,特别读到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时,总能在这些诗词中找到心灵相通之处,不禁感叹它们怎能如此贴合我心。可是,对待现代诗歌就不是如此了,总觉得它们好像还欠了一点火候,但我想在你读了《雨巷》,结识了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之后,就不会这样说了。因为这首诗,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成为现代新诗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深情朗诵诗歌,并思考幻灯片上的问题:

1.这首诗很美,美在何处?

(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最后总结:)。

这首诗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全诗押“ang”韵,其中如“悠长悠长”,“丁香一样的”“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词语和短语的反复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美;另外有些音节响亮的词语的点缀,比如“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首诗有意境美,这个故事发生在江南的一个雨巷里。在这条狭长幽静的雨巷中,“我”撑着一把油纸伞邂逅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的容貌、深情、动作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惹人怜爱。

这首诗有结构美。从开头的在雨巷中的期待,到中间的美丽邂逅,再到擦肩而过,最后到姑娘离去后的失落,故事很完整,诗歌首尾照应,读起来有一种回环的美。

这是这首诗歌初读后的感受,也是它一经口诵读就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的理由。

2.可是,我想你们在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我想请同学们再谈谈不理解的地方。

同学提问: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教师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

“我”喜欢的这个姑娘有什么特点?

我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

分析“姑娘”的人物形象。

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哀怨、彷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让学生看有关丁香的图片,了解它的颜色和形状,扣住“美丽”来讲;

总结:丁香是中国常见的一个意象,就如明月、梅花等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一样。

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

通过了解古代诗歌来把握“丁香”在诗中的含义。

丁香的诗歌: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共同点:丁香有结,和“愁”有关。

2.姑娘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还有什么?

美丽、迷茫、孤独。

3.那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作者有哪些特点?

孤独、彷徨、寂寞、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总结:作者执着追求的是一个能理解他、与之心心相印的姑娘。

“飘”让人感觉到虚无缥缈,给人的感觉很奇妙,让人感觉到这个姑娘好像不真实,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教师总结“姑娘”的形象特点:

美丽、忧愁,与人擦肩而过,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具备这些特点的会是什么呢?

是美丽的又让人感觉到飘渺的理想。如果“姑娘”象征理想的化,那么,“我”则象征着不断追求理想同时有感到茫然的青年。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及内心的苦闷迷茫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雨巷——黑暗而沉闷的社会大环境与内心苦闷的小环境)。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独具特色、颇有影响的诗人,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左联成员,曾被日本宪兵拘捕入狱,曾对大革命寄以美好的愿望。因发表《雨巷》,人们称他为“雨巷诗人”。诗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隐居乡下时写的,《雨巷》可视为此时他的代表作。它在低沉的氛围里抒发了沉重的情绪。它的深层含义表现的是诗人对爱情、理想、光明等美好事物有所追求而不可得,对黑暗统治有所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与幻灭情绪。

作者在此诗歌中沿袭了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屈原的“香草美人喻”暗含其中,此诗既是对古典手法的传承,又有创新之处。

雨巷高中作文

细雨淅沥。青石铺就的悠长小巷,望也望不到头。自那次初见,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出她的模样。撑着油纸伞,念着她那忧伤的目光,默默彳亍着,静静寻觅着,多希望在这寂寥的雨巷,逢着这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若不是家族恩怨,若没有家人的歇斯底里,我们,或许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苦。或许我们也可以像其他的情侣一样,在一个飘香的季节结成连理。可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幻想。

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这样就可以懦弱地藏匿在巷子里,不顾他人的闲言碎语,不管他人的指手画脚。只有我们,相互搀扶着,在这浪漫的小巷里携手到老。

明明知道你已随父母离去,明明了解你已经不会再出现在这条小巷里,明明千遍万遍地告诉自己忘记你。已经不能和你呼吸同一城的空气,已经感受不到你的气息。丁香花又开,婆娑的.花影里,你忧愁的目光在我的记忆里投影,湮染了往事的静谧。如果可以,愿人生只如初相相遇。

走在落雨的小巷怀念你,等待着相遇。

湿面的,已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油纸伞聚雨,也凝住了我对你的每一次思念。夜漫漫,月落乌啼。

我似乎还能看得到,你带着愁怨向我走近,默默吐出一句----今生君负我,来世亦念君。你太息般的眼光灼伤了我,我听到风雨都在悲泣,你静静的远了,远了。我向着你的背影,喃喃道,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记着你,记着你丁香一样的脸庞,记着你的高洁美丽。

只恨那些时光,太匆匆。

只怨那条雨巷,够不得地久天长。

雨巷高中作文

没有人知道,但我知道,你用爱诠释的人间赞歌,小阿卓,你感谢人世间所有爱你的人,对吗?我感谢你,因为你让我知道仍有一份感情,那么纯,那么真。夜空中点点星辰,哪一颗会是你我的小阿卓姑娘?你没有油纸伞,你不会走在悠长悠长的雨巷,你没有叹息般的眼光,你没有少女的惆怅,那天……如果戴望舒走在的.不是雨巷,而是你的身旁,他会不会为你撑起一把油纸伞,你回应的不是叹息般的眼光,而会不会是那感激的微笑,人世间当你走在悠长又悠长的雨巷时,你会不会想起那位小阿卓姑娘……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小阿卓没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她满身泥泞,满身伤痕,但看起来,为什么她比丁香还要美丽。愿使你岁月静好,便是晴天。是啊!活着,便是晴天,如果那天没有雨……小阿卓……你会在哪里?独自走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想起小阿卓的手语。“我爱你们!”

以雨巷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漫步于阡陌田间,岁月悄然转换,沧桑踏进了我的眉心鬓角,只有你,一柄油纸伞,一帘苏青白裙,简简单单,而已,但你的模样已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烙印,挥之不去,忘不了你身影,忘不了你容颜。

回眸在江南街角,只为得你嫣然一笑,清迈脚步,徘徊在这寂寥的雨季,望着红尘中漎然流过的身影,忘也不是,记也不是,毫无头绪,问天,天不语。本抱着你我可以并肩携手在这街头,淡然光阴沫沫,这一切的梦境不得不一次次破碎在残酷的现实中。伤痛,凄然的泪无奈滑下脸颊,在我的指尖悄然落下,孰人问我伤悲,孰人给我安慰;痛楚,期许早已惊醒了心海那一缕千年不灭的旋律。你模糊的身影,把我推进了苦痛的深渊,或许千年的轮回已不足矣,任岁月几般,你都是我依旧等待的苏青白裙的女子。

看不尽你我前世情缘,一眼忘川,许你憔悴我容颜,因为等你,婉拒了种种的幽丽暗香;因为等你,谢绝了尘世中的万千茶靡。只因忘却不了那一份深情,只为等你拨付我内心那一线清商古曲。

无奈两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叶无缘相见,年年花伤语,岁岁盼伊归,孤灯单影,千年梦回,凄凄怨怨别离,日日夜夜思绪,相逢一瞬情缘,更带你他日得续,一曲相思曲不尽轮回,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

当再次茫茫穿过雨幕,和着往日的旧曲,你,似乎向我走来,看清了那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但或许,终究只是梦一场。

高中《雨巷》说课稿

大家下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雨巷》。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会比较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这也符合了新课改中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诗歌意境意象和诗人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现代诗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读、品、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及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难点:体会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例如,在体会意境时,首先我会请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几个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丁香花成簇开放的图片。请学生在欣赏歌声和图片时思考: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象征着怎样的个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走进《雨巷》,去了解诗歌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本节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请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这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学生自读之后,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接着我会提问:诗中有几个主要的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出本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油纸伞、雨巷、我、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并感受到诗歌前后呼应,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首先我会分别请三位同学合作朗诵全诗,并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邻桌间进行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环节,我不会以绝对的对错标准评判学生的答案,不局限他们的思维。学生能在头脑中自然勾勒“雨巷”的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四环节,研读诗歌,品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回味诗歌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诗中的主要意象“我”、“雨巷”、“丁香姑娘”等营造出的意境有什么象征意义?经过之前三个环节的朗读与品味,学生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这是一首爱情诗,象征着“我”对丁香姑娘的等待和爱慕,以及在等待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由于上节课已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写作背景,其他学生稍作补充。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雨巷》一诗反映了作者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复杂内心。诗中的“我”有所追求,但却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忧愁;雨巷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环境。“丁香般的姑娘”则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能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首先我会让学生再次朗诵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有名的现代诗歌,选择最喜欢的一首,从诗歌意象、意境、语言及象征意义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对于诗歌的理解及鉴赏。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学生雨巷读后感

漫步于阡陌田间,岁月悄然转换,沧桑踏进了我的眉心鬓角,只有你,一柄油纸伞,一帘苏青白裙,简简单单,仅此而已,但你的模样已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烙印,挥之不去,忘不了你身影,忘不了你容颜。

回眸在江南街角,只为得你嫣然一笑,清迈脚步,徘徊在这寂寥的雨季,望着红尘中漎然流过的身影,忘也不是,记也不是,毫无头绪,问天,天不语。本抱着你我可以并肩携手在这街头,淡然光阴沫沫,这一切的梦境不得不一次次破碎在残酷的现实中。伤痛,凄然的泪无奈滑下脸颊,在我的指尖悄然落下,孰人问我伤悲,孰人给我安慰;痛楚,期许早已惊醒了心海那一缕千年不灭的旋律。你模糊的身影,把我推进了苦痛的深渊,或许千年的轮回已不足矣,任岁月几般,你都是我依旧等待的苏青白裙的女子。

看不尽你我前世情缘,一眼忘川,许你憔悴我容颜,因为等你,婉拒了种种的幽丽暗香;因为等你,谢绝了尘世中的万千茶靡。只因忘却不了那一份深情,只为等你拨付我内心那一线清商古曲。

无奈两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叶无缘相见,年年花伤语,岁岁盼伊归,孤灯单影,千年梦回,凄凄怨怨别离,日日夜夜思绪,相逢一瞬情缘,更带你他日得续,一曲相思曲不尽轮回,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

当再次茫茫穿过雨幕,和着往日的旧曲,你,似乎向我走来,看清了那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但或许,终究只是梦一场。

这篇,就为大家呈现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暑假过的开心。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有以下七种意象:

“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雨巷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雨给人迷茫、潮湿、凄冷之感。巷则点出阴暗、狭窄、悠长的环境。这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抒情,“情由境生”。

2、油纸伞。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一种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迷蒙的特点。和幽深、寂静,又朦胧的小巷结合起来,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3、抒情主人公“我”:

独自、冷漠、凄清,怀有希望,又无限惆怅、迷茫。

4、雨。

可以看成是一种哀曲。前面有具体分析。

5、篱墙。

连篱墙都是“颓圮的”,为全诗更多添了几分黯淡无奈与感伤。

6、“丁香”。

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淡紫色或白色,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哀婉、愁怨。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7、“丁香一样”的姑娘。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而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雨巷》刻画的是阴冷的绵绵细雨下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象征着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雨巷”里,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象征着诗人美好的理想。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雨巷读后感高中

我静静的站在窗边,手捧着他一世的哀愁,不经意的研读,却染上了淡淡的悲伤。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我的目光轻轻扫过那一行行的墨字,好似看完了他的一生,悲苦的一生。

滴滴答答的雨声,我的思绪终究是飘散回来了。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默默地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进,走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我涌起一阵莫名的悲伤,说不清,道不明。

黄梅时节,天空灰蒙,空气中流动着湿气,江南小镇幽静并又狭长的小巷,细细麻麻的雨丝,青石板的地面,滑滑的,而戴望舒就是存在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我的脑海,被本不属于我的哀愁充斥……。

丁香姑娘是作者——戴望舒本人吧,只是那是他心中的,幻想的。我想,孤寂与彷徨应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无法去体会诗人的绝望心境,因为,没有也无法有切身的感受,但我知道,这一定,是他不曾有过的。

我随手拉一条矮凳,沉浸在了诗歌当中,是什么打动了我呢?

嗯……。

我想,是戴望舒这首《雨巷》所想要传达的,深深的悲伤吧。

在天空垂泪的时候,我静静地体验着……。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并把握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方法指导:鉴赏诗歌要具备“读、品、悟”三个环节,读是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把握大意;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诗的钥匙;而悟就是要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1、走近大师走进雨巷。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市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诗人早期诗歌的成名作,影响很大。被誉为“雨巷诗人”。代表诗作是《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他的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诗风明朗、真挚。

他属“现代诗派”诗人,其流派作品主要写个人的情感,表现现实社会带来的痛苦与烦忧,有时充满颓废气息;艺术上,不注重韵和整齐的字句,回环往复,具有音乐美;善于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具有含蓄美。

2、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一)自由朗读。

1、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二)美读诗歌。

(提示:注意节奏、重音和语调)。

(三)品读意象。

边读边感受形象美:

1、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他们具有什么特点?

2、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意象。

3、引导学生探讨丁香花文化内涵:

(1)、知识补充: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2)、丁香情结: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青鸟这个信使已经不传送消息了,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芭蕉顶部的叶子还未展开,丁香仍含苞待放,它们在冷艳的春风里各自怀有心事,愁眉不展)。

丁香花文化内涵:

(四)体会情感:

启发思考: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诗中“雨巷”和“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2、“我”情感的变化怎样?“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3、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诗中的作者到底在寻找什么?

(五)鉴赏评价艺术特色。

《雨巷》美不美?美在哪里?

当堂练习:同学们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初读《雨巷》,我似乎感觉你有一悠长的寂寥心曲要向人倾诉;或者说,我感觉到关于渴望的梦幻如丁香般从我眼前飘过。

亲爱的,你把你的诗命名为“雨巷”而不命名为丁香,这是引起我注意的。雨巷,乃下着雨的巷子。巷子已经够寂静清幽的了,如果是下雨的巷子呢,除了雨声可能还是雨声。当然,既然名为“雨巷”,我想你必描写这个下着雨的巷子,或者说,你一定要写在巷子里发生的事情或遭遇。

请原谅我,亲爱的诗人。我是一个阅读的侦探者,我最关注的是,你在诗中最想说的是什么。我以鉴赏的眼光看出,你最想说的就是你在首尾重复的两段,这两段一字不改地重复,是为最经典的最形式化的渲染了。渲染必造成强调,必营造出诗的抒情氛围,诗歌的最大主题必将在这里显现。你重复地说: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从内容上说,这是孤独寂寥的诗人渴望着相遇。为什么渴望相遇,相遇意味着可以向人倾诉、交流,可以相互安慰。可是这只是渴望,渴望说明你没有相遇,孤独的你还是孤独。这么说来,你在诗里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刻骨铬心的孤独感么?或许是。

亲爱的诗人,请原谅我,我还看出了你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一个丁香姑娘,也就是说诗的中间二至五节全都是写这位姑娘。这位丁香姑娘芬芳、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可以说,这也是一位孤独彷徨的姑娘。你是孤独的,丁香姑娘也是孤独的,孤独加孤独还是孤独;或者说丁香姑娘的孤独完全就是你的孤独。这是无人倾诉而只有自己与自己的倾诉的深刻的孤独。(于是,这里没有艳遇,也没有爱情)因此,我可以不算武断地说,你在诗里最想营造的氛围,就是孤独、寂寥,孤独寂寥就是诗的主题。

亲爱的诗人,我以为你整首诗全笼罩着一种多愁的烟雾,没有一处例外,没有一处不与惆怅、孤独不和谐。也就是说,诗里除了愁绪还是愁绪。现在,亲爱的诗人,我要透过你的善来看你的美。你虽孤独、寂寥、愁怨,但你本守着自己的特色(颜色)和操守(芬芳),除非悲哀加剧到连同你的叹息、惆怅——生命一道剥夺,你的这种本有的修养是不会变的。亲爱的,在孤独、寂寥中,那么极度的孤独、寂寥中,仍不失自己的本色,这就是善。通过这善,我看到了你心灵之美。没有那广阔的、美的心灵时空,你不会有这种坚持良好本色的善。

另外,孤独寂寥的你,迷茫、彷徨、忧伤、惆怅,看似并不想封闭内心,而是希望相逢,希望倾诉,希望与人相处,这看似是善的。但是,亲爱的,我说你这种希望冲破封闭的想法,只是一种假相或者是一种假善。你其实并不是渴望与人相处,而仅仅是与自己相处。因为,你想要相遇的对象不是他者,而是一个完完全全你自己,或者说就是镜中的你,你喜欢相遇的就是你的镜像。这么说来,你其实还是内心封闭的。尤其是,当你坚持着你的冷漠表情时,这无意中正明明显显地表露了你的不善的`尾巴。要知道,冷漠与爱、热情是相反的。冷漠里不免有自私、狭隘、丑陋,于是,你的封闭也就可以理解了。或许,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孤独、寂寥,恰恰是由于我们的自私、封闭和冷漠,也就是由于我们的狭小和丑。这么说来,诗人,请原谅我,在你这多愁善感的凄美之中,我读出了诗中隐蔽着的也是你的丑的迹象。

现在,我要说说你诗中的“真”了。我以为,你诗中最真实最真切的认识在于,用丁香这种自然界的小小花朵来比喻你的愁绪。丁香体量瘦小,绝不是大美人,颜色也不张扬,经常不是穿着白色就是紫色,只有极少时候是红色。可以说,丁香给人的完全是一种可怜甚至是渺小的形象,用她来比喻孤独寂寥者再恰当不过了。孤独的愁者,体形瘦削,但精神丰富,多愁而善美,又与丁香的香气袭人完全吻合。通过这种比喻描写之“真”,我看到了你艺术感知和描写的高超。这高超乃为一种艺术之境界,非敏感、巧妙的天才心灵不可为。当然,也许有人说,你的丁香意象是参考李商隐的《代赠》中的丁香,但我以为,你的丁香仍有其独特之处。李商隐的丁香有着浓重的情爱基调,那丁香毕竟心中还有芭蕉,而你的抒情范围及深度,不是爱情二字可以总括的,你的丁香就丁香,完全没有确定的他者指向,甚至就是自己指和自己,这完全是一种自话自说的孤独,一种彻底的绝对的孤独。

至于你描写的雨巷,这个意象用来象征你的愁绪同样是真切的。雨巷当然不同于丁香,甚至差别很大,但是用雨巷象征孤独、寂寥同样是天才的创造。雨巷不仅是悠长,更在于它的寂静、狭窄,乃至封闭。如果说,丁香是诗人的心象,那么,雨巷同样也是。雨巷静谧、温柔,的确有一种温馨之美、家园之美。但是,这种小家之气象同样是愁苦的发源地。

亲爱的诗人,你是一个伟大的真理发明家。你发现的“雨巷”,不仅是你的,也是我们众人的,甚至每个人的。我们众人或许多人都有心中的丁香,但也有难以走出的雨巷。雨巷是我们的心灵港湾(港,即水巷),也是我们的心牢。因为,心有雨巷,隔膜是必然的,孤独是必然的,寂寥是必然的,愁怨是必然的,叹息是必然的。当我们冷美如丁香,又狭长如雨巷时,我们的孤独、寂寥、愁怨、迷茫、叹息必是我们的命运。

亲爱的诗人,这首诗除了在比喻、象征上的天才能力,还有章法、结构等方面的有着不少的美之要素。从形式之渲染看,重章(首尾段重复),叠句(段中重复),反复(句中词与词重复)等都用上了,营造了诗的强烈抒情氛围。这种氛围感,就是一种诗文的生命感、空间感。再加之叠句、反复,又有增添声音之美,起到了调整音节的作用,给人一种节奏的变化之美。更重要的还是形式上的反衬、对比之张力:悠长的雨巷与无限的愁绪情景交融,写实叙述与梦幻想象的交替,使诗歌在形式上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亲爱的诗人,我以为,有两种阅读观,一种是把作者神化,作者永远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只要在艺术形式上是高超的,内容上不管有多少丑的痕迹流露,都与创造者无关,创作者始终置身于作品之外,他永远是神。这样的阅读观,我们也只能永远对创作者唱赞美诗。这样的阅读观,也就意味着,阅读者要批评的只能是作品中的那个虚构者,也就是把好事、美事都算在创造者头上,而不把坏事、丑事都算在作品的人物头上。亲爱的,我以为,读小说或许可以这样,但是,读诗不能这样。读诗应当有另一种阅读观,那就是不管是艺术形式上的美还是内容上的抒情主人公的丑,都应算在诗人的头上,因为,这种阅读观有一种前提,那就是抒情主人公就等于诗人。于是,当我说诗中的抒情形象的丑时,请你理解说成了你的丑。只不过,对于《雨巷》整首诗,还是美的,只是不是纯美的。世上的可见之物,无一物是纯美的;那纯美的,只能是柏拉图的理念,圣经中的神。于是,我们把一首诗非常优美的诗读出丑来,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吧。

以雨巷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撑起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将雨巷结成一个个美好的梦,于是雨巷又成为我残梦初醒的地方。

我时常来到那条雨巷,不知是回忆,还是幻想?……。

想来人生的历程,其实就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追逐像一条绳子,一端系在梦想身上。在绳的另一头,我们用力地拉着,直至愈拉愈近,愈来愈感到身临其境的快感。梦想的光芒与热,一点点转移到我们身上。

我对它有太多太多的猜疑。我不知道这是初遇的欣喜,还是重温时的感动……。

本以为那条雨巷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当我站在它的面前,我明白:我错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但现实同样可以美得令幻想臣服。我昔日无度量的猜疑,全部化作了说不出的沉默。

我不由得也撑起一把伞,在巷中走着、想着……。

巷子是窄窄的,窄得那样恰到好处,既幽深又毫不压抑。两壁是斑剥的青灰色的墙,高大而内敛。青黛色的瓦是雨巷中的天际线,醒目而和谐。凝重而坚致的青石板凹凸不平、形态不一,却以它们的不完美完成了墙与墙之间的完美连接。一切色相都在这里隐退,一切线条都在这里舒展,都在这里安详地演绎,它们粗粗细细、深深浅浅。

抬头仰望,视野因粉墙而变得逼仄,云的形体已无从欣赏,只看到它们湿润欲滴、如水墨细细调和的颜色。透过伞下的那点空间,我看到那挂不缓不急、细密斜织的雨帘,它使明晰的线条变得模糊,刻板的色块变得灵动,一切的刚劲变得柔和而朦胧。雨落在青石板的凹凼中,激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油然而生的活泼取代了苍老。雨水滴下,湿漉漉地击在青石板上,击在粉墙黛瓦上,和着行人的足音——分明是有声的,却愈加显得阗寂悠远。抬眼望去,巷的尽头就在前方;但慢慢走过去,那个终点也在不断延伸,将它包藏得无限神秘,化作一条无限的青石板路,铺在你我脚下。

随它去吧,我只是失神地、忘情地走着、走着,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当我第一次与雨巷的瞳仁对视,一切的猜疑、浮躁、渴求、回忆、幻想……都沉淀了下来。它不许你炽热、跳腾,不许你的思绪纷杂、涡卷,它只允许你沉静,只允许你遗忘——遗忘了痛苦、是非、荣耀,使你无声无息转入沉思默想,舒舒展展地融入一个新造的梦。

雨巷,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是人海茫茫中的一道避风塘。

不知为什么,一经离去,我更加思念那条雨巷。

《雨巷》高中教案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生齐答:《白蛇传》。

生:肯定更美!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学生踊跃发言: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补充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1《雨巷》读后感。

又是细雨斜飞,暮色苍苍,听那雨声渺渺然淅淅沥沥,似是一首忧伤而美丽的诗,轻拨我的心弦。思绪如潮,飘向雨巷,飘向远方。

青石小巷,风里雨里,我走入苍茫。烟雨朦胧中,我遇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结着丁香般的惆怅,晶亮清纯的眸子蒙蒙望着远方,嘴角挂着幽幽的哀伤,她缓缓向我走来,袅袅婷婷,绰绰约约,一时间,我竟分不清这是幻还是真。

丁香花盛开的季节里,我遇见了这样一个丁香般的姑娘,虽然她向我投来太息般的目光,象梦一样的迷茫,虽然她即将从我身边翩然飘过,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而这梦境般的绮丽,已注满我的心房。

用那灵动的眼神,你望着我,明净而又带着丝丝迷茫。你说,你只属于这个雨巷。每当雨季到来,你总会在雨巷徘徊,这里有你的回忆,你的过往,你的无奈,你的期待,你的寂寞,你的忧伤……这里演绎过太多的浪漫,交织过太多的悲喜,刻骨神伤。每个雨季,念着远去的缘分,你只能在这里痴痴倚立、哭泣、彷徨。

从你的双眸中,我看见了闪忽即逝的璀璨的光芒,看见了一泓湖水中的轻波荡漾。心事扰乱了守候,雨丝迷蒙了双眸,蓝色的油纸伞一如你蓝色的忧愁。我无言以对,怜惜开始在心底蔓延。既然你相信你的缘分,请让我分享你的悲伤。每当细雨梦回,我会想起你的模样,但愿等待不会消了你的颜色,散了你的芬芳。

终于,你灵秀的身子,和那盈澈的油纸伞,还是和我擦肩而过……从今往后,我的思念会为你披上霓裳,我的牵挂会祝你穿上嫁妆。

而我的心,从此被囚困在冷冷的雨季,从此留给了悠长的雨巷,凄清的目光,和忧郁的姑娘。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课文《雨巷》教学设计

在江南水乡之中,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心声。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这位青年的诗人,与他一道去领略那江南小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划出这首诗歌的节奏)。

生:忧愁哀怨。

师:同学们很有朝气,但缺乏点忧怨的感觉。我们再来一遍,希望大家在这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语速放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读出诗中忧愁忧怨的感觉。

师:好。大家这遍朗读得特别好。由此呢,我们也可归纳出一条规律:就是我们在朗读一些表达忧愁哀怨情感的诗歌时,应该语速放慢,语调低沉。事实上,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语速语调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节奏与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丁香是表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姑娘的芬芳和高洁,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读出那种心驰神往的感觉,第三个丁香既是表姑娘的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读重一点,而第二个则应读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语调和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你正撑着伞,行走在江南的烟雨小巷之中。

生:油纸伞、篱墙、雨巷、丁香、姑娘、“我”(6个)。

生:是为了逢着一位姑娘。

师:“我”为了逢着一位姑娘,希望逢着一位姑娘,那这位姑娘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位姑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句子。

生:雨巷。

师:这条雨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悠长、寂寥。

师:除了悠长寂寥之外,事实上呢,这条雨巷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之感。具体来说呢,就是雨巷这个意象又可分为两个单独的意象即雨与巷。雨,江南的雨,细雨如丝,一连多天下个不停,让人不觉有一种忧愁之感,正如古人诗中所写到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巷,江南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颓圮的篱墙,让人不觉有一种凄凉的感受。而雨与巷的结合,使雨天的阴沉都笼罩在整个小巷之中,使整个雨巷都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色彩。所以,雨巷这个意象既有悠长寂寥的特点,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的色彩。所以可以说雨巷这个环境是凄凉、朦胧与忧愁的。

师:说完姑娘所处环境之外,我们来看这位姑娘。这位姑娘同我一样都撑着一把油纸伞,使我们无法看清她的模样。说起油纸伞,不知你们有没有见过?在哪见过?。

生: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那我们来看看油纸伞到底长什么样?(给出图片)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师:油纸伞本就有这样的特点,而它还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生:丁香。说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师:那丁香是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何是结着愁怨的?丁香是一种花。它一般开在暮春时节,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它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把姑娘比喻成丁香,即把丁香的忧愁赋予姑娘。

2、从课文来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姑娘是愁怨的?(主问题二)。

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待会派代表来发言。(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a组代表:“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用“哀怨”、“彷徨”两个形容词非常直观地表现姑娘的愁怨。

师:你们组还找到别的地方吗?

a组代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a组代表:走走停停的样子。

师:如果你今天很开心,那你走路的时候会走走停停吗?

a组代表:不会。

师:不会。这组同学非常不错,找到了两个地方。别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b组代表:“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b组代表:叹息。

师:姑娘一边走,一边叹息,充满了忧郁和哀伤,是吗?

b组代表:对。

师:好,请坐。我们这两组同学找得很准确,理解也很到位。既然姑娘如此愁怨,那作者为何希望跟她而不是一个喜颜明媚的女子相逢?(主问题三)。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