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系毕业论文题纲(优秀21篇)

新闻系毕业论文题纲(优秀21篇)

ID:6426503

时间:2023-11-09 19:35:00

上传者:薇儿 新闻系毕业论文题纲(优秀21篇)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耐心和毅力,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时间安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指导。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毕业论文的参考资料和写作指南,希望能够为大家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新闻系毕业论文

一、选题依据:(简述研究现状或需求情况,说明该论文目的意义。)。

民国初年,现代新闻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而新闻教育也在此时随之孕育而生。到如今,新闻教育在中国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但是这一个世纪的发展却并没有让中国新闻教育走到一个较高的平台。相反,在国际信息化高速发展,我国市场化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却日益的突显出一些问题。例如: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面对媒体贴出的“时政记者”“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等各种专业记者的招聘启事时,更多的是望洋兴叹。因为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跨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的新闻教育却完全忽略了这样的现实,只单方面的着手新闻专业化的教育,而让学生毕业根本不能胜任跨专业的新闻工作。

论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新闻教育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对策,从而为我国以后的新闻教育提出一点建议。同时,论文的论述更多的是置身于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结合中外各种实例分析新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诸如当年经济学在发展到专业瓶颈后,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各种分类学科的发展便是学科细化发展的先例。而新闻教育的分支细化的实行也将会开启一个个新学科的发展。

二、论文研究思路及工作方法。

全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概述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新闻教育的这种现状引发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社会个方面造成的负效应。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背后的各种原因;第四部分升华主题,利用行业之间和国内外的横向比较,找出一条合理的对策,探析我国未来的新闻教育的指导理论。

本文拟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选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综合性分析;运用个案研究法举例分析我国新闻教育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运用经验总结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为我国新闻教育提出一条合理的道路。

三、设计(论文研究)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1选题10月20―11月5日。

2下达任务书月5日―11月27。

3开题报告2014年11月28日―1月5日。

4完成提纲2014年12月4日―31日。

5完成初稿201月1日-4月30日。

6完成二稿年5月1日-20日。

7完成定稿2015年5月21-6月5日。

8答辩2015年6月。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选

网络环境受众群体广泛,遍布全世界,因此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或者新闻报道,其内容如果受到关注将会提升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电视和报刊媒体。受众群体从小学生到老年群体全面覆盖,虽然主要是青年和中年群体,但是其覆盖面积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是史无前例影响力最大的。媒介。在如此大的传播影响力下,对于新闻传播的审核需求应该更为严格,否则失实或者错误导向的内容将会给社会安定等方面造成更为严重性的重创。传统媒体影响力小,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相对较小,传播影响力更大的网络环境,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力也更大。

当下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反动等言论,对整个社会人心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人们对生活失去积极的心态与动力,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受众自身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对于信息有过于偏听偏信的情况,无法有效的对信息好坏、对错进行鉴别,从而进行盲目的转发、传播,从而导致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性逐步扩大。

新闻系毕业论文

首先,与以往历史资料的大量浪费不同,在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能够实现数字信息的重复利用,并通过多媒体检索和统计功能,完善素材积累和应用工作。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时代的电视新闻制作日益摆脱了机器设备的束缚,尤其是多媒体的数字化编辑系统,它通过将新闻节目的资料素材存储在计算机当中,让工作人员可以便捷地修改和调整电视新闻的整体效果,却不会对新闻的信号造成任何损失。

正如上文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的制作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电视新闻制作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对提高电视新闻制作质量十分必要。但除了观察在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提高的电视新闻制作水平以外,对当前电视新闻制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必须有清醒、理性的认识。

1、前期准备阶段——新闻选题和新闻内容缺乏新意诚如我们所知,广义的电视新闻制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选题。然而,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却无法迎合社会大众的需求,虽然新闻节目制作人不断创新自己的节目形式,但是在节目内容和新闻选题上却千篇一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既没有选择正确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新闻选题和报道方向,更没有通过采访和实地调查,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观点、新事实,在新闻内容上并没有吸引之处,更多是对其它电视新闻节目报道内容的简单总结和复制。而新闻选题和新闻内容作为电视新闻制作的基础,内容的创新不足和质量低下,直接阻碍新闻制作水平的提高。

2、中后期阶段——新闻制作时效性和新闻策划能力不强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及时发现并把握热点新闻,更要将这些热点新闻经过新闻编辑加工后,及时高效地传递给观众。然而,当前电视新闻制作不仅遭受到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的双重冲击和挑战。同时自身在时效性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电视新闻的整个制作流程复杂,从挖掘热点、整理资料到后期制作,到最后报道新闻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而言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从狭义上来讲,电视新闻制作就是后期的编辑与制作,这个阶段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制作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电视新闻的策划能力并不强。在如何更好地找到新闻的切入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展现电视新闻时效性和现场感的特色,避免由于口述播报和静态描述导致的沉闷情况;如何运用新闻评论、新闻花絮、新闻的现场采访素材来弥补电视新闻在时效性上的缺陷,尤其是追踪类、回顾类新闻如何更好地切换新闻画面等问题上,新闻策划工作都没有探寻出较好的对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在新闻传递过程中的缺陷,已经使得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大大降低。而新闻策划能力的不足更是会直接导致电视新闻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新闻主持人的评论、描述与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结合)丧失。

1.充分做好新闻选题和内容编辑工作,提高新闻播报质量。

如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新闻选题和内容的质量对新闻整体制作水平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做好新闻选题和内容编辑工作,提高新闻播报的整体质量。具体说来,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以及电视台特有的消息来源渠道,时刻关注和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政治大事件、社会热点新闻、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和修改等信息。同时,在种类繁多的新闻信息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客观、理性地考察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从中截取社会公众最为关注和重视、社会影响和播报价值较大的热点新闻。在此基础上,记者要恰当地选取新闻的切入点,从细节入手,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事实真相及能够引起观众反思、感悟的内容,进而开展相关的新闻采访和录影摄像活动,为电视新闻制作提供原始的、基础的制作材料。

2.充分发挥电视新闻时效性和现场感结合的优势,完善新闻策划工作。

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在推动电视新闻制作水平和制作能力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新闻媒体由于时效性强、网民互动频繁的优势,已然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竞争对手。因此,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时效性和现场感相结合的重要优势。具体说来,电视新闻制作可以通过归集新闻采访视频、新闻主持人的评论互动以及相关的文字图像,更好地还原新闻现场和新闻真相。例如,对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的报道,电视新闻制作人应该增加对灾害现场的环境报道和视频资料展示的播放时间,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和灾害现场的工作人员,更真实地还原灾害现场,让观众对灾区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更好地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灾害的爱心救助活动当中。另一方面,诚如上文所述,想要提高电视新闻的竞争力,除了协调时效性和现场播报的关系以外,如何更好地通过新闻策划工作,归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完善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常规性新闻而言,例如关于社会民生、国家政策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国内外政治交流访谈等方面的新闻,时效性的特征并不十分明显。而且,由于这些新闻或多或少与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存在联系,因此,观众普遍希望能够从更多的渠道了解这些新闻。而电视新闻制作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大众的需求,通过制定完备的新闻策划,明确相关新闻的播报重点和剪辑方式,通过记者和摄像提供的相关文稿资料和视频、音频资料,结合新闻主持人对相关新闻的观点阐述以及相互之间的评论互动,理清播报顺序,进而开展剪辑工作,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新闻消息,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对于偶发性新闻,电视新闻就要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力量,将相关的文字影像资料及时地传递到电视台,并运用更为简易的数字化编辑技术将这些资料归集整理,第一时间将完整的电视新闻节目展现给观众。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新闻平台的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节目应该与其进行更好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资源和资料的共享,扩宽电视新闻的新闻获取渠道。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资料数据库,增加素材积累。

诚如我们所知,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归集各种各样的视频、音频和文字图像资料,而其中一些资料随着新闻的播放而失去价值,而不少资料仍然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和播放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资料数据库,增加日常新闻播报的素材积累。具体说来,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统计技术,我们可以为同一系列、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新闻资料建立资料数据库。通过相应的归集技术,将有价值的采访资料(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归集到储存系统当中,以防止资料的丢失,提高调配和提取新闻资料的速度和效率。例如,在新闻评论类节目里,电视新闻制作就十分注重对历史资料的引用和对比,因此,在资料数据库当中积累足够的素材,新闻制作组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能够大大减低。综上所述,在充分认识网络多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制作中的作用、以及当前电视新闻制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探寻提高电视新闻制作质量的对策,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电视新闻制作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在制作资金、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加大投资和建设,相关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引进和培训也必不可少。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仍需不断地提出新的策略、新的措施,以促进电视新闻制作事业的新发展、新飞跃。

新闻系毕业论文

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透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透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职责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到达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就应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之后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那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透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资料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资料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资料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不见,资料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资料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透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构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应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用心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必须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资料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透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必须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务必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经典的文艺美学着作中,与“审美疲劳”这个词好处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有人把“审美”和“疲劳”相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具有批量化、杂糅化特点,加上大众文化的诉诸感官的特点,如果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升华),那么,就会由于心理上的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目的在于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这主要是获得一种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满足。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手机都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淹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始终处在官能的兴奋状态,当代大众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觉的需求。然而,当声光色影等那种人与环境直接而直觉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官能需要时,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强人的逻辑分析和留有余地的思维空间”也随之断裂,这势必会造成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乱。正如麦克卢汉把声光色影构成的场景比喻为“一场芭蕾”,透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是一个使眼睛和耳朵构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理解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构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处于“优势”时,便趋向于用心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持续“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构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由于它们本身具有必须的权威性,传播的资料具有公开性、显着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之报道资料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或者是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意见,这些意见能够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最超多地出现于公众理解大众媒介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并产生决定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但同时也会因压抑寻找途径发泄,正如此次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的范畴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则故事:那时,日本人透过侦察获知,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国驻军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向该岛空投大批传单,传单上写道:“这是白人挑起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因此黑人弟兄们“不要为白人送死,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结果,在空投传单的第二天,该岛上的美军竟然全部撤退了。之后发现,传单其实对岛上的黑人士兵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是白人军官担心士兵们真的会逃亡。因此造成了这批美军的退却。同样的道理,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也会由于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消极依靠,比如救灾的行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大的民族灾难,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力量,有那么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这几个小钱,结论很明显,都这样想就会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首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是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信息传播者务必从事实出发,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的官方媒体表现值得肯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但应当承认,“非典”时期,我们的大众媒体并非如此。就“非典”本身而言。它有危害性,威胁到人的生命和生存;它有破坏性,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它有不可预料性,难以估计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可怕的是它有难控性。事实上,任何灾难性事件都具有以上特点。而“非典”信息报道并不是及时而且真实,在网络背景下,加上民众间人际传播,出现了令官方和大众媒体尴尬的境遇,最后不得不真实报道,才遏止住了谣言传播和大众的恐慌。但毕竟后果很严重,尤其是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大挑战,直到当下,重构媒体公信力仍然是热门话题。这样看来,立足事实的真实报道仍显重要。

其次,就应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忙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忙,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忙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就应负更大职责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能够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能够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能够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能够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能够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不见,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就应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应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新闻系毕业论文

过去新闻传播主要停留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报刊基础之上,而由于网络的兴盛,人们接受信息和新闻传播的较大影响主要转向了网络媒体,这是一种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虽然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仍旧存在,并且有特定的受众群体,但是一部分的受众仍然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转向了网络或者增加了个人从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这种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和效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各媒体已经开始了网络媒体的重要性,甚至在传统媒体中合并网络媒体的运用。

例如在电视新闻播放过程中进行网络互动平台的开放,让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对新闻进行意见参与,这样也让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多元化,出现了多媒体联合的方式。各传统媒体也在积极的开拓网络媒体发展领域或者网络媒体的联合运用,如建立媒体网站、媒体网络互动或者新闻发布平台,建立栏目微博、微信发布渠道等。甚至很多报纸或者电视栏目以报纸或者栏目名进行公众微信或者微博的开展。而网络媒体自身也在求新求变,创作出更多新闻传播方式与效果,力求赢得更高的受众满意度。特别是在受众体验度上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时间、频次上都进行一定研究,新闻传播的品质在不断的进行提升。新闻传播的文字、画面等效果更加讲求质量。

新闻系毕业论文

性别:女。

年龄:24。

婚姻状况:未婚。

籍贯:浙江。

现所在地:浙江。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教育经历。

9~至今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本科。

获得证书:编辑记者证、英语六级、室内设计员证、普通话二乙、计算机一级。

意向岗位:公关/市场/广告/会展类其他;财会/审计/统计/金融类其他。

从事行业:媒体、影视制作、新闻出版;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工作经验。

6月~208月**电视台。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行业类别:艺术、文化传播。

担任职位:记者/新闻采编。

年1月~2014年6月******教育机构。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平面设计。

1月~205月****制药公司。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生物工程、制药、环保。

担任职位:公关专员。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

项目经验。

年11月~2013年11月**电视台新闻栏目满意程度调研。

6月~208月。

******镇支教。

获得证书。

自我评价。

我性格开朗、乐观的女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既注重对独立能力的培养,又拥有团体合作的意识。我的爱好是阅读和陶艺,我相信广泛的涉猎能够培养我立体的人格。是个非常踏实的人,我相信一步一脚印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也会成为一名聪明而忠诚的员工。请给我一个机会。

新闻系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透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透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职责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到达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就应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之后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那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透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资料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资料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资料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不见,资料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资料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透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构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应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用心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必须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资料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透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必须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务必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构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理解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三、防止灾难性信息传播中“阿毛效应”产生的推荐。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不见,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就应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应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选

在市场理念的指导下,媒体自由迅速扩张,其价值导向也出现背离现象。无所顾忌地追求“娱乐化”、“刺激性”,追求把新闻事件做得所谓“好玩”的倾向。有舆论导向功能的媒体应该引导人们关注并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人生目的,积极探寻人生价值,这样媒体在价值导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与庸俗。媒体在自由理念的这一外衣下,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媒体,成了一个只能满足受众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品位,“真、善、美”从精神家园的高峰堕落为看得见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珀杜大学研究生格伦·斯帕克斯也认为,电视暴力使社会失调,尤其是儿童中的失调成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评传媒娱乐化的反面教化:“《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动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有的媒体打着“受众有这个需求”的招牌,为所欲为,以此做文章来招徕受众,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很不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失去了同情心、责任心、道德心,让有良知、有道德责任感的民众很是反感。其实,“一个职业化组织,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趋向。这种‘服务’,不能以专门组织自己利益为基础,但也不是自己的‘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

伦理道德要求媒体对受众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绝不能迎合,还要做好批评和引导的工作。所以,媒体应本着为民众负责的态度,绝不能忽视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对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要记住的是,对媒体职业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乎伦理的媒体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事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媒体工作者既要有对职业的忠诚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养自觉强化新闻伦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伦理选择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闻系毕业论文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选

自由的媒体是民意和官方的双向代言人,可以代表民意说话,也可以代表政府发言,媒体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使得媒体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为此需要有效监督,否则可能变成一种腐败权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者把媒体当成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于是以公共话语权寻租的活动也出现了。

新闻系毕业论文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一般是用户自己主动去传播,所以信息的传播是非常及时的。但是由于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知识文化的限制,所以他们所发表的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就使信息碎片化了。

(二)现代社会新闻传播越来越依赖网络,而网络的飞快发展就使得新闻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人们运用自媒体在知道的一时间将新闻信息通过平台发布出去,大大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三)自媒体是人们在网络上发布消息来传播的,一个人发布的消息往往能被很多人看到,因此,自媒体的传播是多对多的。并且,网络的快捷使自媒体的传播变得非常快和方便。

(四)自媒体的发布一般是某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而且,人们经常会选择性的看待一件事,只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想就可以发布。

(五)人们在发布消息时,为了更清楚、更明白,除了文字,还可以配上图片、动画等。这样可以让消息更加详细,具体,具有真实性。

(一)自媒体新闻是每个人都可以发布的,所以其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对每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发布意见。这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给大众,人们一可以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新闻传播形式,是以网状向外扩散形式传播,其速度几何倍的增长。所以其所以其能够很快的被人们知道。

(四)新闻信息被大众知道后,人们如果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会让这条信息被更多人知道。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相互讨论。这些讨论代表人们内心的愿望与想法,政府工作人员可以据此作出作合乎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这样也可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有很多的优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出来。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自媒体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所以信息量非常大。其中有用的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废话和个人的不满等。这写信息的存在使群众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一)任何一种新闻传播方式都有优点,也都存在缺点。为了更好的发展新闻事业,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两种传播方式。传统的传播方式仅仅由新闻机构来传播。自媒体则是由每个人来传播。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是先过滤再发布的形式,而自媒体则是先发布再过滤。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也变成了现在的多对多的传播。这不仅是加快了速度,更是扩大了范围。

(二)两种新闻传播方式的融合,是为了将它们好的部分留下来,不好的去除掉。只有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新闻事件才能被更好地传播。自媒体要注意严格把关,营造好的网络环境,使事件具有更大的真实性,才会发展得更好。

自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对新闻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虽然给人们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但是历史总是向前的,只要我们能将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互融合,就可以消除不利影响,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进步。

新闻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简述研究现状或需求情况,说明该论文目的意义。)。

民国初年,现代新闻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而新闻教育也在此时随之孕育而生。到如今,新闻教育在中国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但是这一个世纪的发展却并没有让中国新闻教育走到一个较高的平台。相反,在国际信息化高速发展,我国市场化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却日益的突显出一些问题。例如: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面对媒体贴出的“时政记者”“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等各种专业记者的招聘启事时,更多的是望洋兴叹。因为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跨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的新闻教育却完全忽略了这样的现实,只单方面的着手新闻专业化的教育,而让学生毕业根本不能胜任跨专业的新闻工作。

论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新闻教育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对策,从而为我国以后的新闻教育提出一点建议。同时,论文的论述更多的是置身于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结合中外各种实例分析新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诸如当年经济学在发展到专业瓶颈后,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各种分类学科的发展便是学科细化发展的先例。而新闻教育的分支细化的实行也将会开启一个个新学科的发展。

二、论文研究思路及工作方法。

全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概述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新闻教育的这种现状引发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社会个方面造成的负效应。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背后的各种原因;第四部分升华主题,利用行业之间和国内外的横向比较,找出一条合理的对策,探析我国未来的新闻教育的指导理论。

本文拟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选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综合性分析;运用个案研究法举例分析我国新闻教育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运用经验总结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为我国新闻教育提出一条合理的道路。

三、设计(论文研究)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1选题20xx年10月20—11月5日。

2下达任务书20xx年11月5日—11月27。

4完成提纲20xx年12月4日—31日。

5完成初稿20xx年1月1日-4月30日。

6完成二稿20xx年5月1日-20日。

7完成定稿20xx年5月21-6月5日。

8答辩20xx年6月。

新闻系毕业论文

电视新闻的受众构成非常复杂,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呈现出较大差异;同时,电视新闻的受众往往只有一次收听、理解信息的机会。所以,电视新闻的文字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易于不同受众解读新闻所传递出的信息。具体到词语的使用上,记者应当尽可能使用口语化表达,选择一些日常用语代替书面用语。曾经,我台记者在报道一位广受居民好评的大夫时,这样写的标题——孙乐业:悬壶济世口碑在心中。这个标题很好,但过于书面化,更适合在报纸媒体上使用,特别是“悬壶济世”这一成语的使用,并不适合用在受众水平高低不一的电视新闻里。后期,编辑根据文章内容,将标题改为“百姓身边的好大夫——孙乐业”,一目了然,无论受众是高级教授,还是普通农村妇孺,人人都能听得懂,人人都能知其意。另外,涉及到一些数字、数据的使用时,比如说财政预算、投资总额、经济状况等,记者在处理这些超百万、千万甚至是上亿元的数字时,要充分考虑到播音员播送的要求,全部使用汉字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大概加整数的发生来表达。

采访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电视新闻有别于传统纸媒新闻单调的元素,让电视新闻呈现出鲜活、生动的传播效果,在电视新闻中,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同期声既要与解说词保持相关联系性,也要避免累赘重复之义,达到最佳的声画组合效果。我台有一篇《恒力石化:用爱为员工打造幸福之家》的新闻。新闻稿件形成之初,全篇以记者的角度来叙述,该企业为广大职工修建了文化活动馆、便利超市、绿色庭院,让员工足不出厂区就能满足吃、喝、玩、学习各类需求,把企业打造成了广大职工的'大家庭。出稿后,事情虽然交代清楚,但总觉得缺少说服力,不是那么鲜活、生活。于是,大家转变思路,从头设计,把记者的长篇解说改成了以同期声采访为主,让企业员工自己来讲述自己的切身感受。几经修改,最终定稿。起初,记者出镜,叙述所看到的景象,然后切入一名新员工的叙述,讲述想象中的化工企业和实际看到的化工企业对比,突出企业优美环境。然后再从工作环境过渡到生活环境,解说企业为改善员工条件的总投入以及规划建设。同时,以一名还在哺乳期的职工采访为同期声,讲述了,在企业生活的便利程度,使全文更加具有说服力。在文稿结尾,记者采用了企业管理层的同期声采访,让企业自己表达出为员工打造有爱之家的概念。从而,整篇文章真实、鲜活,为新闻主旨增色不少。由此可见,后者同期声采访的优势远远超过前者的平铺直叙。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选

新闻媒体在“人文关怀”正日渐向“受众本位”回归的这一过程中,滑向了媚俗的边缘。在媒体眼中,重要的不是人们的心理状况、行为处境及价值取向引起的社会反思,而是事件本身可能带来可以炒作的猛料,以提高点击率或收视率或关注度。炒作、恶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线,触及了法律问题,这也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不满意度。在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炒作、恶搞中,相当一部分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良知及对人应有的尊重与关心。媒体声称张扬人文关怀,但又总在自觉不自觉中伤害了许多善良、无助和受害的人。媒体过于关注和满足大众需求,而对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缺乏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边缘群体的边缘化与弱势化。所以,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以受众为本位,而更应当以对受众,尤其是社会的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人生终极关怀为最终目的,这是真正的媒体自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应然内涵。

新闻系专业毕业论文

伴随着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有偿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目前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电台、电视台将时段或报纸,杂志将版面按照行业标准核算成具体数额与个人或组织集团进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媒体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钱财唱赞歌编写虚假报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对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挟勒索钱财,得逞后便厚颜无耻地颠倒黑白。虚假新闻,表现形式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其本质是一种肮脏的钱权交易,是媒体话语权与他人利益的一种交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已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媒体工作人员要把好传播新闻信息时的伦理道德“关”,由此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问题也进入有识之士的视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滥用自由权利,为话语权力寻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抛弃了自由理念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无形中也侵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这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说这是媒体自由进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体的这种话语权来源于民众,这一桂冠是民众授予的,是民众把自己的知情权、说话权等集中起来,交付给媒体。鉴于此,媒体更应有以事实为根据来说话,遵守诚信原则,表达代言民意、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

新闻系毕业论文

新闻传播自古有之,从坊间邻里口耳相传到现代化多媒体新闻推送都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网页新闻,窗口推送新闻等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以“纸媒”为主的新闻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在日益残酷的新闻传播行业站稳脚跟,不被时代淘汰,是每一个新闻传播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市场营销理论就是市场运作规律的综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营销理论也会不断的扩充,但其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因此,推销新闻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样要使用市场营销理论。对新闻的包装,推送,接受等各个环节都要推陈出新,不可一程不变。只有充分的发挥市场营销的作用,才能在竞争日益严峻的新闻传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新闻商品的特殊性在于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看的见、摸得着的实物,也可以是一个信息。市场营销理论在推销新闻时的难点就是如何针对新闻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情况推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早期我们熟悉的很多媒体已经不复存在。而如湖南电视台,《广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却在极短的时间能声名鹊起,究其根本就是市场营销做得好。大量的信息推送,换来了巨大的知名度和商家广告,巨额广告费用又使得这些媒体可以推出更好的新闻内容为百姓服务,这同样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因此,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带给新闻传播的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在第一节中,我们重点讲了作为商品,如何利用市场营销策略推销新闻商品。本节中我们主要介绍将市场营销的具体策略应用到新闻传播当中。众所周知,新闻传播的目的就是将新闻传达给受众,并使受众接受新闻。这与市场营销策略将商品推销给客户有相似之处。所以,市场营销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可以被运用到新闻传播之中,并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公认的市场营销方法主要有市场调查,市场分析预测,市场策划等。

2.1新闻受众调查。

正如商品销售之前要做市场调查一样,新闻在制作、发布之前同样要进行市场调查。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受众需要,进而将新闻制作的重点放在受众关注的方向。这样新闻媒体人制作新闻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利用资源,并使新闻达到最大化的效果。新闻受众调查在国外许多大型媒体早已被成熟运用,但在国内并不常见。新闻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受众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年龄性别等特点制作不同的新闻,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2.2新闻分析预测。

市场调查完毕后,要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判断应该生产什么样的商品。新闻传播同样如此。在新闻受众调查完成后,对各年龄段、社会阶层不同受众的新闻需求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人们的新闻趋向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除了受众之外,新闻传播途径,新闻传播过程、新闻传播者等因素都在新闻分析预测范围之列。

2.3新闻策划。

在得出新闻受众的新闻需求之后,就要进行合理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化解。新闻受众调查和新闻市场分析预测都是为新闻策划收集资料的过程。新闻策划和市场策划相同,同样具有创新性、周密行、可行性等特性。新闻策划的具体过程就是将已知新闻事件包装的过程。如何将新闻事件有效策划,使其能过被受众所接受,达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新闻策划过程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主流的媒体都会采用设置品牌标志,宣传语,促销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新闻知名度。但是这些传统的方式大部分媒体都能掌握,无法体现优势。所以在新闻策划过程中,创新性至关重要。哪个媒体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新闻行业竞争中,创新的提出自己的新闻策划方案,就会立即走在市场的前列。当下,亲身经历报道,新闻游记,故事连载等一系列新颖的新闻传播方式最吸引人的眼球。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新闻传播行业面临更加严重竞争的十年。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新闻传播的规律,才能把握时机,搭上我国新闻行业的“高速列车”。而市场营销理论必将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想要在新闻传播行业分一杯羹的新闻传播人都不应当忽视市场营销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新闻系毕业论文

在新时期之前,人们处于“文革“的思想枷锁中,而新时期人文主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使人们突破了陈旧的思想,解放了自己,冲破了过去的种种不合理的规则制度。人文主义思想对群众的思想转变作用是这样的:首先,在人文主义思想形成初期,某一特定阶层的人们与之相遇并能够理解、支持;然后,这一阶层的人们互相交流使得这种思想在这一阶层中广泛传播。随后,在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同之后,他们开始发起思想运动,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人文主义思想,从而引起全国人民观念上的改变,至此,人们的心里接受了这种想法,思想运动取得成功。人文主义思想重在强调“人”的重要性,解放自我。基于这种转变,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关于新闻的一切,新闻的传播形式首当其冲。人文主义就这样给新闻的传播打下了群众的心理基础,新闻传播也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二)人文主义为新闻传播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闻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转变,大步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这个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被提出并确定之后,新闻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传媒业逐渐走向大众,被大众更加了解,新闻业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前的新闻业是由政治来指引,围绕着政治展开,而在新时期,在市场经济被高度重视的时候,新闻业的重心是否将从政治转移到经济上,是新闻业面对的首要难题之一。然后和政治一样,经济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它是重点,却不是全部,若以经济为新闻发展的中心,则会像过去一样比较片面、笼统。在这个关键时刻,人文主义成了新闻业发展茫茫迷雾中的指明灯。跟随人文主义进行改革后的新闻业,以人为中心,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来进行对人文的关注。新闻传播开始对普通的个体进行关注,不再只是关于某一个人。

(三)人文主义促进了新闻传播观念的转换。

对比20世纪和如今的新闻内容,最显著的感受就是如今的新闻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将新闻和读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在这一改变过程中,“受众”的观念被提出,认为新闻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来决定,这是新闻业的改变中强有力的一笔。但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表面,主要体现为改变报纸的版块排列,增加互动内容等方面;到了90年代,才将传播者的姿态降低,和受众处于同等地位。观其发展历程,对“人文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得越来越彻底,除了将传播者和受众放在同等地位,还能够把每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人文主义已经不断渗入新闻业。从根本上来说,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就是从漠不关心,到无限关注“人”,将受众的需要放到最高的地位上,无处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新闻已经能够走进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更能被群众所接受,都是人文主义促进了这种转变。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对新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2012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新媒体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特别是微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活跃度极高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和信息传播空间并频频引发热点。微博、微信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只要用户下载微博、微信软件并进行注册即可登录使用,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博、微信的使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手机即时通信的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点,符合当代人们的使用习惯;微博、微信等媒体地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微博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微博的特性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和智力发展的需要,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微博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更新迅速,交互性传播快捷、信息海量,成本低廉,而微信则融合了腾讯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使关注和分享性更强,再加上微信资费便宜,只花费很少的流量费用,并且支持语音、图片、文字等各种信息的发送,让受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微”软件除具有网络媒介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超地域性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传播即时互动性强、高度自由性、信息内容与发布方式多样性、语言表达方式简捷性等特点。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具个人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新闻传播又传播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本文探究了大量新时期的人文主义和新闻传播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对“人”的关注,人文主义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过程曲折艰辛,但人的主体性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社会的主体是人,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新中国的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性,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懂得为自己的权利去抗争,当代中国的主要思想潮流即是社会主体的意识觉醒。新闻传播的变革,正是去传播这种意识,促进思想觉醒,改变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使人的进步带动社会进步,人与社会能够更加和谐。

新闻系专业毕业论文

网络环境受众群体广泛,遍布全世界,因()此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或者新闻报道,其内容如果受到关注将会提升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电视和报刊媒体。受众群体从小学生到老年群体全面覆盖,虽然主要是青年和中年群体,但是其覆盖面积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是史无前例影响力最大的。媒介。在如此大的传播影响力下,对于新闻传播的审核需求应该更为严格,否则失实或者错误导向的内容将会给社会安定等方面造成更为严重性的重创。传统媒体影响力小,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相对较小,传播影响力更大的网络环境,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力也更大。

当下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反动等言论,对整个社会人心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人们对生活失去积极的心态与动力,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受众自身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对于信息有过于偏听偏信的情况,无法有效的对信息好坏、对错进行鉴别,从而进行盲目的转发、传播,从而导致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性逐步扩大。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选

当下网络媒体高速发展,让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的迅速。过去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的时效性都无法比拟网络媒体,新闻的传播速度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速。一般情况下,重大新闻可以在一天甚至1小时内得到全国范围的传播。人们通过手机朋友圈、微博或者其他转发渠道,或者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能够让新闻内容得到快速的接收,只要受众具有网络媒体工具,信息接收可以即时到达,不需要有延迟性。这比过去人们等一天的时间或者等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获取一个节目时间、一份报纸或者一份期刊的时间更为迅速,这种迅速性也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等待新闻传播的长时间耗时,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竞争变得空前激烈。

谁能第一时间掌握最先最新的报道就可以能占领新闻传播的高低,吸引到人们的注意力,同时提升媒体的品牌地位。因此,当下的网络媒体占据了相对的优势。例如腾讯新闻会对新闻进行即时性的网络传播,让受众先于电视和报纸媒体更快的了解到新闻事件。由于速度快速,迫使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上更注重新闻传播的品质,注重新闻的深度、权威,而网络环境由于讲求时效性因此无法在新闻传播中得到有效的深度挖掘。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选

网络环境更为的开放性,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搜索便捷、舆论导向不受控制、互动性强,整体环境上显现出一个较为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这种相对与传统媒体的环境的自由也给网络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大量负面信息、恶俗、炒作内容横行,受众成了相关信息推手的吸引关注度的棋子,信息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其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复杂,甚至引发社会恶性事件等。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聚集了大多数的社会群体通过该媒介来获取信息,提升生活的便捷性,甚至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因为网络环境的出现而改变。人们之间的互动性更强,信息的阅读量提升,人们的知识逐步的丰富化,对于当下流行问题得到了快速的知晓,同时知晓度能够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人们在网络信息的搜索上相对传统媒体更为便捷,能够快速搜集到自身想要了解的内容,但是同时网络环境的监督力度不严格,因此也有大量的虚假信息。

人们自身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自媒体,经过专业的运作也可以达到自身的品牌性,有效的分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让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放归到大众手中。在网络环境中,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收集者、发布者、评论者,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加强了人们之间信息的互动。甚至这种信息获得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人员生活习惯的影响。当下的手机和电脑媒介的使用,让人们的生活与其产生紧密联系,甚至很多人无法离开相关的网络环境。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无论是精神需要还是生活物质层面的需要,网络通过其便捷性深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于是许多媒体认为自己面临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两难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在运营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商业化取向,这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某些媒体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业广告的盛行。商业广告是广告主支付给媒体一定数额的金钱,为达到招揽大众、吸引大众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借助依附媒体以吸引尽可能多地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

可以说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电视剧中插播,在某一档节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视率高的节目或作品之中广告更是泛滥成灾,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对某些特定时段的节目编排有很强的影响力。“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媒体为了巨额的广告费,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甘愿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时间某些卫视为某品牌瘦身机做宣传,瘦身机通过甩掉身上多余脂肪,从而达到瘦身效果,后经专家证实瘦身机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