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心得体会(精选17篇)

ID:6478292

时间:2023-11-11 06:41:42

上传者:笔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学习或工作中对经验、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或经历的经验教训。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是作者通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得出的结论,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什么样的生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程下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咀嚼、推敲语言文字,探究语言文字的美妙神奇,并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水平、需要在调整,教学非常真实。她们或通过句式的变换训练来体会重点词语,或运用对比法让学生品词品句,体会词句的细微差别,学会准确地运用词句,或在想像体验中感悟品味语言……反思我们,为了追求把课文讲透,围绕情节内容进行提问分析和讨论谈话,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些琐碎的提问和多余的分析,取代了我们的语言文字训练,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成效。

第二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落到了实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完全看得出学生由表及里的理解,看得出学生对语言品味的提高,在教学中重视了学法指导,在读中领悟了方法。在这里,省小语理事会理事长于老师提到:教课文,老师要少讲少问,将活动时间多留给学生。确实,老师再高明的教也代替不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老师的讲也不能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练习,所以我们不妨放心的将时间留给学生多读一些,多说一些,多议一些,哪怕是说得不够好不够完整,这有什么呢?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啊。如何将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于老师提到:首先要明确目标,紧扣单元训练点,关注课文的导读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随时注意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关注学生要用心。其次是步骤环节要到位。

第三注重课堂细节。首先,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真实,不做作,充满“语文味”,她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即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老师也不直接给与否定,而是让学生继续探究文本,在文本中主动获得答案。其次,老师没以成人的理解表演教学,而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辅导,帮助孩子们学习,语气、语调儿童化,让孩子们觉得非常亲切,真正体现了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

教学中,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充满童趣,贴近儿童的心理。再次,注重情感的渲染。语调表情非常煽情。另外,注重个人形象,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表情,都赏心悦目。我想,在我们的农村教育中,也应该追求这样一种端庄的教态。对于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弱势群体,我们的一个抚摸,一个握手,一个鼓励的眼神,对他们是一个多么大的呵护!参赛老师们不仅仅领悟到了“以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并且她们已将这种理念化为了一种实际的行动。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将课文教给学生,还得思索:如何让课堂生成更多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崔峦老师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个简单,是指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要简便,教学态度要亲和,教学语言要质朴,教学鼓励语言要灵活多变,百花齐放。同时,崔老师还提到:语文教学要依托语文教材,落实语言训练,讲究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关注语言形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处处讲究一个“实”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才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注重体验,自读自悟。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当代的阅读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二、传情达意,情感共鸣。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即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传情达意”的读要求读者流入作品,驰骋想像,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因此,我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一篇课文,我一般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指导朗读。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问学生:“你认为这句话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哪些词应该重读?”学生试读之后纷纷举手回答:“应用赞美的语气”、“应用自豪的语气”、“‘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应重读。”于是我请同学们读此句,重读“杰出”和“爱国”,读出自豪和赞美的语气。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随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通过传情达意的读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传情达意的读,要指导学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有分寸,这样传情达意的读,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分明,就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教授《落花生》一课,我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有了这个交流的平台却没有好好的利用,也就失去了和同事们交流的机会。今天,在网上阅读了很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内容,把阅读的可借鉴到的东西转发。大家共同学习。并结合到教学实践中。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了很大比重。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与新修改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记的窦桂梅老师曾说过你想教好语文吗?那就让你的学生去读,从读中领悟、从读中发现、从读中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例如在初步理解阶段,要了解文章内容梗概,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选好注释,不能解决的划出来;到深入理解阶段,要理解文章结构脉络,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在此之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跟同学互相讨论;最后是消化运用阶段,这个阶段要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吸收,学用结合。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应多从读书方法上给指导。如怎样默读、朗读,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分段和归纳段意,怎样理解课文内容,怎样掌握中心等。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可教学学生弄清以标题为线索去阅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美丽”这个重点词,带着“小兴安岭是怎样美丽的?”“课文怎样写小兴安岭美丽”等问题进行自学。此外,也可以教给学生读某类文章的方法。

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的读出字音,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只能发出字音或者仅仅看见书面符号,就不能说阅读。教学认读,必须做到逐字逐句的认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认真的读。

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的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儿童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

3、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简单的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童心”。儿童常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读到有关小主人公说的或做的事时,只要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的十分起劲,甚至读上数遍,完全被书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这时就与书中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

1、营造自学的良好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传统的阅读教学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记抄背这一现状,首先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其次,可以改革课堂的阅读教学办法,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呢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提出”疑”或”惑”,展开同桌或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避重就轻。不仅使学生学有所的,而且诼渐建构知识,方法,诼渐学会学习。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带这问题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话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就要主要培养。低年级尤其要重视朗读训练。

3、坚持以读为本,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的把课堂时间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不同形式。老师灵活,充分的应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了“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报告后,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语文低年级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通过学习,我知道,新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新的要求。我不由得内心生成了一种紧迫感,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李老师对语文低年级知识的教学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讲解,下面我针对阅读教学这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要使这些识字少,好奇心强的孩子爱阅读,会阅读,进而形成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除导入外,其他环节也要注意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因为低年

级的学生好奇、好动,缺乏耐力和持久力,很难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我根据他们爱看图的特点,引导他们会看图说话,看图复述,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的效率。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等课文,让学生看图并稍加启发,学生就能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课文内容通过图画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阅读,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感到轻松。随文识字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之一。还有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乐读。如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表演、男女轮读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注意了劳逸结合,如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画一画、动一动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反复读文后,学生的兴致减弱了,我突然想起儿时学到的这首歌,便问他们听过吗?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好奇的说没听过,并示意想听一听,我便轻轻的唱了起来,孩子们一听兴致高起来,让我再唱一遍,于是我就把这首歌教给了他们。这样学生们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此外,我还注重了实施鼓励性语言评价孩子,因为低年级学生好表现爱表扬,发展波动大,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他们走进一个阅读乐园。

短文,做到严格要求,精心指导。

1、教会学生正音,就是读准字音,用普通话去读课文。在学习生字时,字音读得很准确,但一读课文时,平翘舌音、多音字及变调字、轻声、儿化音等就读不准了,因此,每学一个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句中进行训练。如学“一”字时,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只鸟”、“一个苹果”等词语,让学生感知“一”是变调字,不同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音。

2、教会学生停顿。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不知什么是停顿,为什么要停顿,而往往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熟了以后又快如流水,一口气读完。根据儿童特点,我教给他们“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方法,长句子如何断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课中,有一长句,“我们去砍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孩子们读起来很困难,于是我采用看图理解句意,再读词语,最后读句子。

3、教会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认为读文时,流利和有感情应同步进行。

首先要扫清词语障碍,不理解词语无法读通,读出感情。理解词语时,我一般采用直观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建立联系。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学生对“壮观”一词不理解,我借助录像让他们通过观看画面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的多。

赛读、表演读、讲故事等,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范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如《四季》一课中雪人一段,我让孩子们表演读,边挺着肚子边读文,很快就把雪人顽皮劲儿体会、表达出来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课,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语气读,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在情绪高涨中组成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感情也学会了朗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语文能力的实践方式。我校小学语文组研究的“语文阅读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子课题中的“小学生语文阅读策略研究实施方案”正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在本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一直都致力于研究“小学生语文阅读策略研究实施方案”并贯彻这一方案。现将我在本学期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儿心得做如下总结:

一、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语感具有直觉性特点,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接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感受,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而古人也曾经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重点。

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会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在教学《海军将领邓世昌》这篇课文时,当读到“邓世昌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理解了“慷慨激昂”这一词语的含义,再抽学生朗读和评价。经过反复的朗读,学生都能体会邓世昌为国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情操,并产生共鸣,把自己融入到了当时的环境中,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以后每当读到这个地方时,不再用我提醒,学生都能读得很好。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

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 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我经常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视觉想象

在阅读文章时,培养学生借助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想象出作者所 描绘的人、事、景等,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感觉。例如,在阅读《礼物》一课时,当读到“老婆婆的手像干树枝,脸像枯树皮,牙齿脱落,两颊凹陷”时,通过视觉想象,我们的眼前好像就站着这么一位老婆婆。

2、听觉想象

例如:在阅读《瀑布》这篇课文时,当读到“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几句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浪涛声和松涛声,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瀑布的声音,想象那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从而体会到了瀑布的壮观。

3、味觉想象

例如:在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当读到“摘一个放进嘴里,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时,让学生借助自己的味觉经验,想象杨梅放进自己嘴里时的感觉,体会杨梅的细腻、柔软和又酸又甜的感觉。

总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还将继续努力,在阅读实践中贯彻阅读策略方法,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认真听了《有效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感受很深。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人认为,首先应抓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理解文章中心意思和写作特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不但是为了读,而且是为了应用,但读是基础。由此可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学习心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缺少热情,喜欢看漫画,喜欢那些漫画多于文字的故事,知识摄入量却很少,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课改改变学生传统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我更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为此,在学每篇课文之前,我都会提前让学生预习字词,在正式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讲授那些难懂,难记的字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扫清阅读最基本的障碍,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

第二、抓好诗词的训练。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望天门山》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于是我利用课间营造氛围,学生根据图片就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当时的意境,体会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

第三、给学生延伸想象的机会。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想象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情节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并加以讲述。例如在讲授《小摄影师》一课时,当少先队员发现胶卷忘在家里,他会想些什么?在取胶卷的路上会发生什么?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路,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展开多样式的阅读比赛与总结。

由于阅读指导效果还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阅读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阅读面太窄,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对文章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学生才能在语文的学习中越走越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在怀集丘红慧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听了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肇庆市端州区教研室教研员杨晓红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精彩讲座。我受益匪浅!杨老师不仅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多年的教研经验向我们诠释了各个时间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阅读教学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名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

杨老师在讲座中明确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以及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每个教学段的教师都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我们的语文课堂该教什么,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杨老师列举了大量的比赛课例,具体分析了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趋势,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走过的路程有清晰的了解,更明白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艰巨。

在听了报告后,我深受启发,就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情感载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学法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生硬传授的。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上进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第三、学法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二、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语言学习得好,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强。可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出现了人文性过度,工具性不足的倾向。表现为:重感悟,轻训练;重内容,轻语言;重阅读,轻作文等。小学语言训练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

三、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课要表现语文老师的高度与深度。

杨老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了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蕴,提高素质修养。最令我难忘的是她自己不仅仅深入课堂听了两千多节课例,还经常实践研究,上课、研讨、读书、提高。令我深感钦佩。我心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的探索,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大家风范,没有匠气,没有俗气,只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气质的形象。要达到这个高度,我们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诚教育。语文教师要有“天高云淡,笑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立于潮头写春秋”的胸怀与气度。不会因为坏境的改变,经济的冲击,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永远保持一颗敬岗爱业的热情的心。然后还要做到:张扬个性,业精于勤。张扬个性,锐意改革,创意教学,形成风格。潜心静虑,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最后还要做到:博览群书,内省致远。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博览群书,内省言行,将我们的言行内化为学术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长。

听了这个讲座,我想到的是:要是我们能够多一些这样的机会聆听专家的指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会更有信心;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高,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读了《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感慨良深。该书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提炼,一改以往一些教学书籍只谈理论、晦涩难懂的风格,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新理念、新课程,以多姿多彩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读这样的书是幸福的,它宛如一桌盛宴,带给读书人无尽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在这本书中,问题的来源涉及四大板块,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外显的分类,其内隐的线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是它的精髓所在。今天,我想重点说说人文性,说说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不是课标上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十多年的语文论战才得出最终结论,包含了无数名师、专家的心血。这个结论,终结了“工具性”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人文性、对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林冲、洪教头给你留下的印象。

(3)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读读,加深体会,准备说给大家听。教学的大体过程是,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概括的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并说说选它的原因,强调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学生概括的词语中,形容林冲的有深藏不露、谦虚、文雅、心胸宽大、武艺高强等;形容洪教头的有蛮不讲理、性情急躁、目中无人等。然后让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林冲和洪教头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听完这节课,作者还私下询问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多是“好玩”、“林冲真棒”、“过瘾,要让我早揍洪教头了”。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有不少亮点,但它还没有真正脱离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者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文化内涵的体验与把握。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到的不应仅仅是课文本身,更应是它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扎根于自身的真实价值和固有特色之中。像这种名著课文,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领略编者的选文意图,领略它的人文内涵,归根结底在于挖掘人的本质力量,把握文化精神的现实性含义。具体到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与自己的关系,使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达到塑造人、发展人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满足人物形象、情节的解读与把握是不够的。因为知识可以教授,而文化是无法教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孩子在对两种冲突性格的把握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锻炼分析能力,进而领悟其中的文化精神,并最终将文化中的精髓渗透进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使之传承与发扬。

记得我小时候,学了《景阳冈》、《赤壁大战》,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厚厚的原著,会为梁山好汉匡扶正义、替天行道而兴奋,也会为他们的最终失败而扼腕叹息。我想,这也是编者的一种意图吧。像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只有从名著这个宏观的背景中和名著课文这个微观的审视中,学生才能真正理性地审视林冲“推-让-打”这一性格线索的细微之处。相信了解了这些,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武力征服后的痛快,而是对他悲惨境遇的同情和其“忍让”性格的体味。而这种文化性格的体味,也最终会深入到学生个人性格和个人境遇的反思中,促进他的成长。

所以说,课文是例子,课文也应是唤醒人性的美味佳肴。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着力扮演好“极其重要的文化诠释者”这一角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随文练笔如果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序列,如果不注意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合理筛选,很容易出现重复、拔高等现象,学生的练笔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读写结合就应该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范式处,让学生”习教材之例“。

如语文新课标中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里提到了细节描写,那么五六年级的老师就可以在教材中挖掘类似的语言模块,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之后,寻找模块规律,迁移练笔。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选择其一,抓住老人的言行把句子写完整吧!

这样的设计,细化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这种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使”作文“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值得学习。

(二)练在典型句段处。

1、言语形式的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式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言语形式的仿写,包括句式仿写与段式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等具有形式感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

段式仿写对象为总分句段、并列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句,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感悟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友情。在此基础上,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青山”

伯牙鼓琴,志在烟雨。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烟雨”

伯牙鼓琴,志在大海。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大海”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

这样的随文仿写,学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学生在言语的训练同时,领悟到了伯牙琴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感悟到了钟子期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力,同时还真正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言语材料的仿写。

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一种“移植”,即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种言语“移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移植”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其次,“移植”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黄琼叶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三)练在语言拓展处。

拓展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或者某些有特色的语言,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运用文本,更重要的是拓展积累了学生的相类似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三上《花钟》第一自然段的片段:

生:因为它写出了牵牛花的样子很好看,像小喇叭。

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方法来写,所以让人觉得特别美。

师:哦,老师也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漂亮。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一个没有用拟人手法写的句子:下午一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让我们试着边读边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万寿菊开放的样子。(学生边读边微微点头)。

生:“欣然怒放”让我们看到了万寿菊开得很茂盛,很好看。

师:“欣然怒放”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图,欣赏万寿菊开放的样子。

师:那么这个句子写得好吗?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两个句子都写得很美,现在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变一变呢:牵牛花欣然怒放,万寿菊吹起了黄色的小喇叭。

生:这样写不行。万寿菊的花朵不像小喇叭。

师:老师这儿有两幅图,我们能不能说它们吹起了小喇叭?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两种美丽的花朵。(生观看两幅图----迎春花、荷花)。

生:夏风徐徐,荷花站在荷叶上,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

生:夏天到了,美丽的荷花仙子露出了害羞的笑脸。

生:金灿灿的迎春花在阳春三月里,睁开了亮晶晶的双眼,悄悄地观察着美丽的世界。

师:多妙呀!你看,我们只有根据各种花的样子,再用上合适的想象,才能把句子说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9个分句,感受这9种各具姿态的花儿的美丽。(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句子)。

师: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不同时间开放的三种花。(课件出示一些图片)。

精妙的读写结合在于教师在课堂中能灵动地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顺势利导,在层层推进式的教学中,注意“读”和“写”的有机融合。此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文中对于9种花各具特色的描写。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借势学生“喜欢拟人句”,使学生逐渐走进表达的境界----抓住事物的特点,形象地描写不同花儿开放的样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层习作特色,教师铺设了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表达方法,感到句子有趣、有味。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又顺势比照:写万寿菊一句没有用到拟人手法,美不美?这一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通过热议,终于明白“写文章用修辞手法不能乱用,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写”。难怪,学生在仿写迎春花和荷花的时候,都写出了不少精彩之笔。

(四)练在补白想象处。

补白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既可拓展文本,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又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

生: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惊恐、害怕、绝望。

师:但是此时此刻父亲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有了这句话的支撑,父亲才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齐读句子)父亲挖8小时是多长时间?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待多长时间?我们来算一算。(学生猛然感觉,8小时比自己待在学校一天的时间还要多)。

师:这8小时中,你会做些什么?

学生有的说,我们上语文课、体育课等等。有的说,我们跟同学们一起玩耍。还有的说,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在课间的时候做游戏。

师:但是这8个小时里,这位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这8个小时里可能在做什么?

生:父亲一直不停地挖呀挖。他的儿子只能躲在那个角落里。

生:父亲就跪在废墟上,用双手一直在挖,嘴里不停地叫着“阿曼达”的名字。

生:此时此刻的阿曼达可能蜷缩在角落里,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父亲的救援。

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8个小时里一直在挖呢?这期间他碰到什么困难?他的儿子在想什么呢?12个小时过去了!当黑夜笼罩大地的时候,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可能对他的伙伴说些什么呢?请你动笔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悲痛欲绝的父亲一直不停地挖着……8小时过去了,父亲心想:____,阿曼达心里想:____;12个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阿曼达____;天已经越来越黑了,此时父亲____,阿曼达____;24小时过去了,四周变得寂静无声,父亲____,阿曼达____;36小时了!____。

好一个高明的读写融合!教师找到了本文中最具语言张力和震撼力的一处文字,进行读写结合,这是教师的独具慧眼。此处的语言,教师没有平铺直叙式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结束,而是找到“读”和“写”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语文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是在引领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丰满人物的外在形象。如此环环相扣式的教学,使读和写于无痕中相辅相成。

(五)练在情节发展矛盾处。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情节总是由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这几部分,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又是因为_________。

从学生的表达中让我感受到学生把这看似矛盾的的语言化为了对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赞美。

(六)练在续编改写处。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学生很有与作者一比高下的感觉,定会跃跃欲试。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地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如续写《凡卡》的结尾,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练笔,让学生展开连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出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遭遇。

学了小说《穷人》,既可以《拉开帐帘------》为题,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写出渔夫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推理想象,续编文尾。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围绕原作的中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增加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的描写,把四句古诗扩充为四段话,改写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阅读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务。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任何有价值的思考都是从提出疑问开始的,只有心中有疑问,才能有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了疑问,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我在教《可贵的沉默》时,请学生们根据“可贵的沉默”这几个字提出问题,“沉默是什么意思?本文是谁沉默?为什么沉默?沉默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提高了阅读兴趣,比较清晰地了解了课文意思,理清了文章脉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易于理解,创设优美、清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提高阅读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花钟》等文章时,充分利用现代如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文录音、互联网、挂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课文,使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发挥想象,激发兴趣。

我们学习的文章,篇幅都是有限的,但是它们反映的思想是无限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从“有限的语言”中领会到“无穷无尽的意”。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狐假虎威》这篇文章时,首先请同学们想象狐狸遇见老虎时一开始是什么表情,心里怎么想的,是怎样绞尽脑汁想办法的,想到办法后,又是如何得意洋洋地骗老虎的,老虎起初是什么表情,后来又是什么表情,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老虎知道自己受骗时表情是怎样的,它会怎么想,怎样做,自己先想象一下,再让同学们交流,甚至找同学分角色扮演,上台表演接下来的事情。

同学们兴致很高,积极参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培养了阅读能力,慢慢地也就乐于阅读了。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是解决学生阅读问题的一剂良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向学生传授“点石成金”的阅读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们先进行预习,大概理清文章脉络和内容主旨,对于不太理解的记录,心里有了疑问再阅读,这时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在听课时目的性会更强,学习会更轻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预习要求对学生先提出明确。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阅读五行动。

所谓“五行动”,就是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五行动”的习惯,也就是培养学生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想有机结合的阅读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养成,就是个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受用终生。小学教师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经常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勤于阅读的好习惯;积极克服困难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在读书中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将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单纯的说教和死记硬背教学,把拼音教学带入到学生喜爱的故事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识字教学。

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和小游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有趣的识字方法,自发的开展与教材相关的词语积累,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如在学习《丑小鸭》之后,同学们都能主动找来童话故事进行阅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进行此部分教学时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五、习作教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降低对他们的习作要求,鼓励学生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乐事、趣事,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下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做到家校配合,明理导行。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但是学习教学策略的相关知识后,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认知上来备课,授课,达到既可以让学生学到要求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习”的强烈欲望。要收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进行处理:研究课标,在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的基础上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年段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可以有所升降,细化;在吃透教材,清楚知识系统内在关联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可以有所增减,有选择地利用部分课外教材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有各自的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的内在的求知欲。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的做法: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它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成绩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们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意义,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同时,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对于学生的比较新颖、简捷的回答,加一两句评语;对于有一定进步的中下学生,进行表扬;对发言较好的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等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

2.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丰富的想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低起点、小步走、中容量、勤反馈、及时补”的原则,设置有梯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关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已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统一”要求的教学方法,会保全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因此,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专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实际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而不应该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自顾自的去讲,致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怀疑、没有想象空间,进行“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教师借鉴。

通过教学策略的相关学习,使我得到很大启发,同时,也使我更加坚信“教无定法,但必有法”的意识,让我在实际教学中实践这一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予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样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阅读。

问题式教学的源泉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诞生需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提了可笑的、肤浅的问题决不批评,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提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躲闪回避,师生一道走出课堂,找资料、访专家,努力解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没有压力,没有顾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问题。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是教师,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编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谜底”。同时要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各种活动、提问技巧、提问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

但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师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让学生乱用对自己对象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如提出哗众取宠无聊的问题、好表现的问题、假问题。这样的自主步入了误区,走入了歧途。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揭题时就有学生质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请其他学生为其解疑,但所有学生都只能描述其样子,说不出个所以然。实际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涨落时间、次数固定吗?”“太阳、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时是提不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可引起学生课外查找、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仅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开始,学生可能不懂提问,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出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绝不能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

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静态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一是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二是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解答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以教师为主角的“教授-讲授-教授”的死循环模式,课堂上学生没有一点自主空间,这样很容易导致学子们的逆反心理,使教学变得毫无意义。相反,在课堂上,若是把主体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只充当引子,主要将理解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引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重点句子所揭示的事理,以课文“玲玲的画”中重点句“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为例。笔者通过设计如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其一,坏事和好事各指什么。

其二,为什么说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其三: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和玲玲都有动脑筋;还有一点就是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该画什么的原因。很显然这些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紧奔核心思想,当然通过循循诱导,学生也很轻松的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遇到问题要勤于动脑”。以上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事例之一。实践证明这种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由学生自读课文,而后一一解决问题,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先让学生互相讨论后,教师再适当做下点破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很有效,其不仅给足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空间,建立起了学生与课本材料之间的沟通,使得教学过程能够松弛有度,有效避免了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让学生盲目跟随其脚步向前赶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任务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1、构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新鲜事物大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学方式设立情境,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说: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将字通过图片或是多媒体等形式跟具体的对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以课本中“狐狸与乌鸦的故事”的章节为例,可以让学生想象具体生活中的其他动物并踊跃发言说出他们的名字,这种在学字的过程中将具体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对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有很好的效果。

2、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所谓互动式教学,不仅包括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提高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另一有效方法。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教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出一些学生来当评委,让各组同学竞赛朗读,由评委就各组表现打分且给予点评,教师再最后做出总结。整个竞赛过程中,先让各组成员自由发挥朗读课文的技巧,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的同时,还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自我反省,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想法的了解更透彻,有利于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勤于提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学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开展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引子,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开阔其思路,指引其对问题的探讨,激励其求知的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情景的设置来指引学生或者教师直接提问。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形象真切、神韵相似,情真意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教师在直接提问时,所提问题要确切,不要为问而问,一定要有明确目的;且不要只针对一些出色学生提问,要把对象扩展到所有学生;应启发学生而不是暗示,暗示会导致学生盲目随从,而不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

四、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对增大学生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其思维以及积累丰富知识方面有很大影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书,学会品味文中每个字,每句话的韵味,体会文章的道理或是其背后的寓意,从大量的练习中获取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外阅读书籍,例如,寓言类、科普类、童话类等类型的书籍,像《伊索寓言》《科学小实验》《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关于这一点也可以跟家长进行沟通,先让家长重视起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鞭策,辅助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课外阅读,建议家长给孩子有计划的多买好书,建立家长与孩子间的学习互动、互相鼓舞与监督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在家里也能轻松愉快的完成阅读。在如何读好某一类书的问题上,教师应该给予家长一定的意见,比如,在阅读一篇名家著作时,可以建议家长让学生精读、重复读,细细品味文中的深意,总结自己的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结合语境,把握语感。

首先,文章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或前呼后应,伏言埋笔;或上勾下联,环环相扣;或以此达彼,潜义横生。但不管形式如何,它都以固有的规律,把词和组合成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词句不是孤立的。其次,反映纷繁多变的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有概括性,多义性,灵活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又说,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指代也往往不同,有很大的独特性。基于这两点,联系上下文,充分利用语境功能来准确把握语言文字,从而训练语感,是一条科学的、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融入语境,丰富语境、点拨语境、巩固语境。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思很好理解,但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把握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文章写的是作为少爷的“我”与少年闰土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分离的故事。开头段描写了“我”印象中的少年闰土在明朗的月光下,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瓜地里刺猹的英武机敏的形象,既表达出了“我”对少年闰土印象深刻鲜明,也暗含着“我”对那月光、瓜地生活的羡慕。文章接下来写到:当“我”得知闰土要来时,“我”很高兴,因为他和“我”年龄相近,特别是他会捕捉鸟雀:这里也写出了“我”在大宅子中生活孤独单调,文中着重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拣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新鲜稀奇的故事,和闰土的生活相比,“我”才产生了只看到四角的天空这样的悲叹。

“天空”是一望无际广阔高远的,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此句中的“天空”一词,前面用了三个方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使得这天空是有形的,是被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高墙”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封建规矩,他们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生活在高墙之中,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如井底之蛙只能坐井现天。

所以,三个词一步一步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很狭窄,知识很少。同时,我们联系上文体会到,在此有“我”对闰土的赞美,对高墙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要挖掘语言文字深层意义只有把具体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才能实现,从而更好地感受这些语言,培养语感。

二、重视朗读,激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为语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感知;语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意图和情思,进而对课文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朗读对语感的激活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自由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读懂课文意思,从中得到感悟。

三、再现形象,诱发语感。

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四、联系生活,丰富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即读到文字时,在头脑中要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现象,从而更好地感知语言。由此可见,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这祥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师提出“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

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到火车站接亲人,你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火车晚点了,这时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热爱和怀念的感情。这样,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生的语感自然丰富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以读精讲。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鹅》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情景激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四、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也就是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五、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有目的地进行序列训练。只要胸中有全局,分段把好关,层层打好基础,处处围绕主线训练,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1.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

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

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3.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

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本身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有本身的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有本身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需要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

假设依据他们的认识本领,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本领,再加上得力的、充足的语言训练,假设他们对语言现象、语言的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大概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起码文从字顺是不难做到的。也便是说,习作的内容对小学生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作文教学无非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

如何写要有关到写作的基本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基本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要有关到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但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部分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还要有对语言比力敏锐的体会本领和理解本领,这些不是作文教学所能处理的难题,而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处理。

所以,阅读教学就需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情况,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样立意、选材、安顿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

可是教学中一定要将有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本领的语言来表述。假设,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表明为针对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

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假设:写景物的课文,作者是如何选取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按照如何的次序,将景物写具体的;写事的记叙文,作者是如何将一件或几件事写具体的,是按什么次序记叙的;写人的记叙文,作者是如何写人物的心理、外貌、神色和姿态、动作行为的,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和人物相互间的联系等等。

又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应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哪些特色,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

4、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

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出色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