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六年级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精选20篇)

ID:6572675

时间:2023-11-15 06:59:06

上传者:书香墨 六年级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教学计划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的整体安排和执行至关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的编写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解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我知道。

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我了解。

读完课文后,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4、我不知(预习课文后,同学们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一)朗读课文,仔细品味。

1、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2.课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动,把你最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探究课题,深化中心。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按要求改句子。

1、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缩句)。

——————————————————————。

2、青山是不会老的。(反问句)。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双重否定)。

———————————————————————————。

4、我们有了这片绿树。我们会守住了这片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

阅读主题丛书《爱护我们的家园》。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回顾拓展四。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2、读读背背,感悟并积累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1、熟读本组课文的四篇。

2、知道表达方法有哪些?

3、预习日积月累。

1、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全班同学交流本组课文的特点。

2、回顾本次综合性学习,全班同学交流活动的感受。

3、学习日积月累。

1、听写本组课文的生字词。

2、学生背诵日积月累。

读主题丛书中的,增强环保意识,为地球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的力量。

回顾拓展四。

联系实际进一步思考读书法。

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成语故事:竭泽而渔。

口语交际习作四。

1、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加深学生对本组课文的感悟。

2、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掌握的资料,谈谈珍惜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怎样珍惜资源,写一份建议书。

4、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1、自读口语交际各版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学生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

3、自己确定一个主题。

1、生活中存在不少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写一份建议书。

2、建议书有一定的格式:根据建议书的内容先写上标题,再写称呼,然后些建议是的具体内容,最后写上建议人的姓名和日期。

3、如果你对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漫画感兴趣,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写出你的感受和理解。

小组自选,交流。

1、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其余的学生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话的感受。

针对身边的不良现象,写一份建议书。

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一到四单元思维导图

1、了解周总理为国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总理人格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2、学会生字新词,理清文章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4、师生查阅有关周总理的材料合作探究。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是从哪些地方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还可以让学生读读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

三、抓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重点的内容和语言表达。

1、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的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简朴”?要求学生先找出句子,在找出词语。找出来之后,让学生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诱导,以便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

四、朗读、背诵及说、写练习。

1、全文朗读。要注意对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朗读的指导。要安排充分的时间,采用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齐读、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恰当地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

2、片段背诵。先引导学生分清这两个自然段内容的侧重点,然后帮助学生理清这两段话的表达顺序,最后引导学生提取主导词:

对自己:新中国、一夜、劳苦、简朴。

对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夜、每个夜晚、你们看见过吗?

3、说写练习。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有时间可以写下来,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做选做题。

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一到四单元思维导图

【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蒙、咨询、浏览、一小碟。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2、领悟课文选用生活小事、以平实文字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前准备】。

1、幻灯片3张(周总理照片一张,“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一张,《一夜的工作》插图一张)。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周总理工件、生活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周总理照片)同学们,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他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诗人何其芳同志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教师相机指导音、形、义。蒙、咨询、浏览、一小碟。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几段学习?

指名回答,师生补充。(可分三段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第二段,第2-6自然段,“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情景;第三段,第7、8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自悟:什么原因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2、指名回答,检查自学。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2、生生、师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语句):

(1)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板书:工作劳苦)。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到时候叫你。’”

“一尺来高”、“一叠”、“今晚上”说明了什么?(文件多、工作繁重,工作紧张,十分辛苦)。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

教师相机点拨: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词(看、画、想、问)。

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周总理工作仔细、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文件准确无误,可见工作量之大,十分辛苦)。

c、“喝了一会儿茶……你也回去睡觉吧。’”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时间长)下午又要“参加活动”说明了什么?(总理日以继夜地工作,十分辛苦)。

总理让别人抓紧时间睡觉与自己不停地工作对比,你想到了什么?(总理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无私)。

(2)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板书:生活简朴)。

a、“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如此而已。”

教师相机点拨:“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极其”能否换成“相当”、“很”?(不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仅仅这几样,再没别的东西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体会“如此而已”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影视中看到的办公室,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室内陈设及其简单”,从而体会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建筑高大同陈设简单对比说明了什么?(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身居高位同简单陈设对比,你想到了什么?(周总理严于律已、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境界)。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教师设疑激趣:有同学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上文,相机诱导:首先,从“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分量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其次,从句子本身来看,若去掉“好像”就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如有“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3、领悟文章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1)自悟。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回答。

(4)师生补充。(运用生活小事或细节、以平实的文字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预习“思考练习”第4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逐段读课文。(同学评议)。

2、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读。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只能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反映。)。

3、作者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名回答。重点词语点拨。(“新中国”是与中国历朝历代相比,只有新中国才有这样的好总理,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并引以自豪的思想感情;“多么”、“多么”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周总理赞美的强烈感情。)。

4、(1)作者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些什么?学生齐声回答。

(2)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生、师生讨论。

(“高声对全世界说”是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内心强烈感情的表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在同世界各国相比;“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用“每个”意在强调“我”所看见的“一夜的工作”只是周总理无数个夜晚工作的缩影;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想到了他每个夜晚的工作,周总理不辞劳苦、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贯穿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中,从而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以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以及作者的自信与自豪。)。

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交代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写作者的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课文的重点是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这部分是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的。

课文的难点,主要在最后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难就难在如何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只能是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的真实反映。心情激动,必然思绪万千。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

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记叙一项活动的经过,注意语句完整通顺。

2、懂得写好一项活动首先要自己参加过这项活动,并且在活动中留意观察这事物,从而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指导学生把活动经过写完整写清楚,难点是指导学生留意观察,把活动经过写具体。

2课时。

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或一种游戏谈谈在这项活动、游戏中让你影响最深的地方。

看课题,这次习作规定了我们怎样的写作范围?这个课题是不是作文题目?(只是写作范围,题目待内容确定后再定。)。

1、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学习第一自然段(要求有条理地记叙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注意语句完整、通顺。)。

2、写好一项活动,有什么条件?学习第二自然段(亲自参加,留意观察)。

3、习作时,要注意什么?

1)、要把活动过程分解成几个步骤?

2)、写清每一步同学们怎样活动,自己是怎样参加的?(抓住活动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

同学们,我们活动开始经过(分几步)?结果如何?

(习作讲评)。

教学内容:点评本次习作优缺点。

教学目标:

1、学生是否有条理地记叙一项活动的经过,语句是否完整通顺。

2、自己是否参加过这项活动,在活动中是否留意观察这事物,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活动经过写完整写清楚,难点是指导学生留意观察,把活动经过写具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学生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三、教师点评本次习作。

1、肯定优点:

2、指出不足:

二、表扬本次习作优秀者。

1、学生:

2、学生:

3、学生:

四、小组讲评。

1、互读互评,进行交流、修改。

2、借鉴他人的长处,来优化自己的习作。

3、四人一组,借阅优秀习作,借鉴其写得好的方面。

4、教师巡视,并深入个别组参与交流。五。修改习作。

1、仔细阅读习作及老师的评语。

2、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8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这个星期六,爸爸终于带我来到向往已久的陶吧。这可是我第一次玩陶泥,我心里既兴奋又有点紧张。

到了陶艺教室,热情的阿姨把我领到制作陶瓶的地方。初次来的我看到飞快转动的转盘,心里有些害怕,阿姨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小姑娘,我来给你做个示范吧!”

阿姨先把陶泥放在转盘中央,然后沾上些水。眨眼间,一个漂亮的陶瓶就做好了。看来制作陶瓶也不难啊,我迫不及待地说:“给我试试!给我试试!”

阿姨笑了,对我说:“别急,先把泥捏均匀了。”我把泥捏好之后,阿姨就把机器开开,让我们把手上沾一点水——这是为了手和泥之间起到润滑的作用的。我接过陶泥,就在转盘上弄起来。可不论我怎么弄,那陶泥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一样,怎么也不听使唤,不是搞歪了,就是被手戳烂了,急得我满头大汗。阿姨看着就笑了,她耐心地教我该怎么做:先用两只手把泥抱紧放到机器上,然后把机器开到了最快的速度,完了之后这块泥变成了圆柱形。随后阿姨让我再用自己的大拇指慢慢在泥中间钻一个洞,其余四指要并起来。再慢慢让大拇指与四指之间用力轻轻捏……啊,一个花瓶终于做好了!

虽然这个花瓶并不怎不么漂亮,但它使我懂得了做每件事都要细心、认真。我喜欢玩陶泥!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围绕主题写开场白,根据节目写串联词。

课前准备:学生:摘抄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

教师:准备《江山如此多娇》的一些录像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

1、明确学习重点。

2、感悟数字,设计开场白台词,并与同学合作表演。

3、欣赏由倪萍、亚宁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说的开场白。

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5、欣赏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

设计串联词。

6、交流串联词,欣赏主持人的串联词。

讨论交流串联词的要求。

明确:

(1)、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

(2)、能紧扣节目内容。

(3)、不冗长。

(4)、生动风趣。

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其中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思考“园丁颂”的节目。

8、设计开场白和串联词。

明确要求:

积极清新,重格调。

营造氛围,重情感。

新颖自然,重交流。

9、纷纷上台主持节目。

10、总结:

二、教师活动:

1、导入:

俗话说,红花要有绿叶衬。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如果没有节目主持人,就不会光彩夺目。忘不了倪萍的亲切,忘不了赵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杨澜的聪颖,忘不了李咏的幽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当一次文艺节目主持人”。重点学习“如何设计开场白”和“如何设计串联词”。

2、引导学生看一组数字“1949--”,让学生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庆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

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并现场表演该联欢会的开场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娇》,组织讨论:文艺节目的开场白有何要求?

提示:联欢会的情调应该是欢乐、愉悦的,因此,只需要考虑如何将气氛和情绪调动起来,而不必过分地考虑联欢会的节目内容。

4、明确开场白的要求:

内容要紧扣主题。

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

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主持人仪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冈山表演的《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要求学生设计串联词。

6、组织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联词。讨论并明确:串联词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教师节。假设我校将开一次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联欢会,主题为“园丁颂”。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节目?请报上节目名称。

8、老师帮助写好节目名称。

9、组织学生合作演练。

10.总结:让学生齐读赵忠祥的名言。

三、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主要内容:这是一次读和写的作文训练。指导写好读后感。

本课重难点:指导怎样写好读后感,掌握写读后感方法。

重难点解析:我们到怎样写好读后感?首先当然读懂原文,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所在。再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要边读边记,对于那些使你感慨万千的地方要把它记下来,以备写读后感时使用。在读的时候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心得体会,边读边思考。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在写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如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等,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在写的时候还应注意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这里所说的联系实际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还可以联系历史教训等等,总起来说,最主要的是要突出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所谓读后感,就是以感为主,因而我们在写的时候就应注意以下三点:是不要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文内容,而只在结尾处发表几句感想;二是不是脱离原文的内容而去平空谈感想;三是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突出重点。以上三点是同学们初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因而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克服。

典型习题:例文参考。

写作提纲: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

五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模拟采访过程。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七、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反思。

1、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初步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示标:

1、导入: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老师这里有一点资料,请同学们读读。(出示有关资料)。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读课文,学会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袒露富裕待遇诚恳贡献广阔无垠。

稳健步伐倾诉劈波斩浪魂牵梦绕卓越。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

3、同桌相互读。齐读。

4、理解自学要求中提出的词语。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点。

6、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稍作交流。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1、默读课文,明确要求:

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三、分段读课文写出各自然段的意思。

2、指导学生交流。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分段,理清课文脉胳。

一(1)二(2)三(3――4)四(5――6)五(7)(段意略)。

3、指导感情朗读。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

(1)描红、临写生字词,教师适当指导。

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

(2)完成《补充习题》一、二。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示标: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默读第一段: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语,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抓住重点句品读。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感情朗读。

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15天的海上航行,魂牵梦绕的祖国就在前方,他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喜悦啊!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女生齐读。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1、精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因为钱学森虽然在美国,但他心中想的是祖国,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国家。)。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钱学森在美国时学习非常认真,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为回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准备。)。

(3)朗读加深理解。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2、精读第三段(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3)出示重点句,品读领悟。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朗读。

3、精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读一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4、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学习第20课,学会生字词,并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钱学森。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祖国新生急切归国。

克服阻挠踏上归程。

卓越贡献高度赞誉。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3、练习续写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了解当时俄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齐读课题《穷人》。

二、整体感知

1、提问: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穷人?——桑娜和渔夫和他们的五个孩子;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

2、我们之前也学过许多小说,比如(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有什么?——环境、人物、情节。那么谁能结合这三要素,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齐读课文主要内容)

三、体会“贫穷”

1、“渔夫的妻子……补一张破帆。”

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回来。”

3、“桑娜沉思……菜只有鱼。”

学生自由找出以上句子,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提示:用找关键词的方法,并指名朗读。

4、提问:“菜有鱼”和“菜只有鱼”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回答,指名2人有感情朗读。

5、提问:这样一个家庭,如果再加两个孩子,他们会过得怎样?——更贫穷,丈夫会更加?——不顾惜身体,桑娜会更加?——辛苦操劳。不仅没有鞋穿,甚至连黑面包也没得吃。由此我们看出这一家人?——生活贫穷。

6、师:同学们,我们虽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但可以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来体会,齐读这三句话。

7、提问:不仅是桑娜一家,还有谁也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西蒙。这样一群穷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屋外……拍打着浪花。”你体会到了什么?——环境恶劣。

8、提问: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的处境一定更加艰难了,像这样没有直接写出贫穷,却通过人物或环境描写来衬托出贫穷的手法,就叫做?——侧面描写。

9、师:伴随着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桑娜他们艰苦地生活着,齐读句子。但他们虽然贫穷,却拥有许多美好品质。

四、体会美好品质

1、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他们拥有怎样的美好品质?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派代表发言——善良、勤劳。出示填空:桑娜和渔夫虽然生活贫穷,但他们却拥有( )。

3、体会“勤劳”——“海上……睡着。”

提问:哪几个关键词直接写出桑娜勤劳?——“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白色”。所以即使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温暖而舒适”,孩子们才能?——“安静地睡着”。

4、体会“善良”——“她的心……不可。”

(1)提问:“这样做”指什么?——收养孤儿。

(2)指名读句子,说说从蓝字“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体会到什么?——内心矛盾。

(3)具体说说这种矛盾,填空:如果收养了两个孩子,就会________;如果不收养,就会________。

(4)可她还是做了,而且非做不可。提问:这是个什么句子?——双重否定句。换成肯定句怎么说?——“必须这样做”,作用是?——加强语气。

(5)师:由此看来,桑娜内心经历了一番挣扎,让我们读出她这种矛盾又坚定的心情,全班齐读。

(6)提问:这样的心情在文中不止一处,谁能找到?——“她忐忑不安地想……也好!”

a、提问:哪个关键词最能概括她的心情?——忐忑不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心神不宁,七上八下。

b、提问:她会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并发言。

c、提问:除了关键词,作者还借助什么表达桑娜内心的矛盾?——省略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思维断断续续。

d、师:桑娜连思路都是断断续续的了,说明她心理既害怕又纠结,可最后还是做了什么决定?——收养孩子。

e、师:那我们在朗读时,也要读出省略号背后的害怕、犹豫和坚定,现在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自己用心体会。

f、指名2人有感情朗读。师评价:同学们感情真挚,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桑娜?——善良。所以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要关注标点符号的作用。

5、此时,渔夫回来了,桑娜还是告诉了他实情,对于她的决定,渔夫同意吗?——同意,读24段。

(1)提问:“皱起眉”、“严肃忧虑”是对渔夫的什么进行描写?——神态。这样的神态说明了什么?——问题很严重。但他还是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得把……醒来。”

(2)提问:找到哪个关键字?——“熬”,说明在他心中,宁愿( ),也要( )。

(3)齐读渔夫的话,感受其高尚品质。

(4)师:在体会人物品质时,我们除了关键词、标点符号之外,还能借助人物描写来帮助感受。

(5)师:桑娜和渔夫的物质生活虽然是贫穷的,但他们有着勤劳、善良的品德,现在你还觉得他们贫穷吗?——穷人不穷。

(6)全班齐读海明威名言——“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五、小练笔

六、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作品《童年》、《少年》。

9.穷人

面生活贫穷勤劳 关键词

描环境恶劣善良 标点符号

写 穷人不穷 人物描写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理解重点句。

2.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教学重点】。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

里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出示图片:列夫·托尔斯泰。

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3.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1.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穷人的“穷”。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

a.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

配着优美的古筝曲,老师动情的讲述: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自读课文。请你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把不好读的字词和句子标出来,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边读边圈圈画画。

2、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

b第一次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

3、师配乐范背课文。

4、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总结。

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5、学生再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6、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7、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把全文的意思说一说。

3、看着插图说说文章的意思。

4、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5、提示文中“之”的用法。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写“衡、垫、杠、摄、塌、垮、糟、郁”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并学习“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2.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献花是很经常的事。大家想想,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给人献花呢?你都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过别人赠送的鲜花呢?(学生自由交流)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作《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2.在课文的结尾,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对鲜花到底送给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提出读书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随机抽学生认读。)。

(1)“杠”是后鼻音。注意“衡”与“衔”字的区别。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崇拜:尊敬、钦佩。娴静:文静安详的样子。凯旋:战胜归来。黯淡无光:没有任何光彩。沮丧:灰心失望。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一件什么事?

(2)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每个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1-2自然段):在一次国际大赛中,一向是成功的她却出人意料地失败了,她的心情十分沮丧。

第二段(3自然段):插叙她胜利的经历和失败的原因。

她要正视自己的失败和胜利,让她深受感动。

第四段(12自然段):反问,启示人们:鲜花应送给凯旋的英雄,也应献给失败者。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走进运动员的内心世界。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朗读,体会女运动员的内心。

五、自由朗读课文,已经理解的地方在课文边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在课文不懂的地方划上记号,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全班交流。

六、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七、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

2.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花有什么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指导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1.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他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和“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两句有哲理的话的含义。

提示:

你平时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文中的内容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话: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胜利,他就会用很大精力去保住这个胜利,因此,他背着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失败了,他当然会背着包袱。但是,失败以后很可能就是胜利。两者相比,前者的包袱要比后者的重一些。在本课中,是指这位运动员两年来的胜利让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怕自己失败。)。

(第二句话:一个人肉体上的痛苦可以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但是,精神上背着思想包袱的话,肉体却无法摆脱开去。在本课中,指的是这位运动员背着思想包袱以后,以致于“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他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她曾经的殊荣,体会她失败的原因。

4.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景象,你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情?

5.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二、学习课文后面的部分。

1.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

2.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五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认为应怎样读好女服务员的话。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4.课件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一个人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位女运动员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从而走向新的胜利。因此,女服务员说“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三、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四、课后延伸:

你认为这位服务员送给这位失败的运动员鲜花对吗?(允许个性化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鲜花献给凯旋而归的人,也应该献给失败者。送给胜利者,是对他所取得成绩的褒扬与鼓励;送给失败者,是对他已经付出的心血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从内心深处对他的支持。不过,也有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灵负担,让他难堪。教师可以引导,真诚的关爱,恰当的充满爱的语言、行为,是能给人温暖和鼓励的。)。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做《课课练》。

3.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献你一束花。

比赛比赛。

鲜花。

失败胜利。

(属于过去)(属于未来)。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正确认读生字“藕”,多音字“兴”。品读词句,体会词人用词的精妙。

2、以“醉”入手,想象画面,体悟词境,感受词人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醉”读词文,想象画面,体悟词境。

2、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多媒体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其中有一位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用这样一副对联赞道: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初读全词,读准读通

1、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2、相机正音 生 字:藕

多音字:兴

3、划分节奏。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读懂词意

1、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师相机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

四、精读全词,提炼词眼

1、我们要把词读精,读成一个字。看看它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自读思考)

2、交流。(学生讲理由,体会用词之精妙)

3、今天我们以“醉”字来品一品这首词。(板书:醉)

4、作者到底被什么沉醉了?(相机板书)

a、美酒。 b、浓情。 c、美景。

五、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你从词中读出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品读想象)

2、交流:

“溪亭日暮”“沉醉”“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3、指导朗读。

4、从词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快乐、活泼、无忧无虑……)

5、早期的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快乐,无忧无虑?

(资料补充。早期李清照的幸福生活)

五、对照比读,拓展延伸

1、此时,李清照喝的是什么酒?(甜酒,美酒,乐酒,香酒……)李清照的诗词流传下来的有40多首,有26首写到酒。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晚年写的《声声慢》。

2、此时此刻她喝的是什么酒?(闷酒,苦酒,愁酒……)

3、同样的人,同样喝酒,为什么它的味道就变了呢?(资料补充: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

4、你又读到了怎样的李清照?(孤独、寂寞、凄苦……)

5、忆读《如梦令》

6、总结。

7、布置作业: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感受我们中华诗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重点:阅读理解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重点句,体会桑娜内心的矛盾和善良本性。

难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3、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话题续写《穷人》。

附:板书设计。

穷人。

穷桑娜:忐忑不安。

人淳朴善良。

不美丽心灵。

穷渔夫:受、熬。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预案: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认读2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艰难困苦如同一个筛子,筛掉弱者,留下了强者。

想象女友不畏艰难在狂风暴雨中前行。

联系上下文理解看门老人的话。

投影片文字。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筛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暴雨筛?)。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随文纠正读音)。

教师重点指导如下字词的读音。

牛仔鼓胀如帆裹挟渺无人迹沮丧撑开。

2.同桌互读。

3.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给课文分部分?说一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的女友是怎样做的?读了课文你从中受到哪些启迪?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一画、做批注。

(2)生独立读—画—批。

(3)集体交流。

a.教师点拨的重点: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2)展开丰富的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更加体会到女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b.理解老人说的话。

(1)出示投影。

暴雨是一个筛子。胆小的、思前想后,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2)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3)联系上下文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

(4)再读一读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生活中的实际谈。

(5)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6)将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做法结合起来读,感受理解。

(7)此时你们明白了题目“暴雨筛”的意思了吗?

1.读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迪?(可以对题目、环境描写、女友在暴风雨中的情景、老人的话)。

2.将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

6暴雨筛。

筛掉:胆小的、思前想后的人。

留下:最有胆量、最不怕吃苦的人。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蜀、僧、恃、钵”字音)、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投影出示注释

语:告诉。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之,去。

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犹:尚且。

越:至、到

去:距离。

至:到。

2、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

(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3、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用古文说故事

a、用古文讲故事有什么要求?

b、学生准备

c、学生试讲第一句,教师强调有没有讲的味道?

d、教师边说现代故事,引导学生讲对应的古文故事

e、指名学生用古文讲故事

5、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1、先分角色朗读,请同桌二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要求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再分别问贫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强化朗读三句对话。以此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2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即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但意志不坚定,终究实现不了目标、理想;面对嘲笑,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在困难面前,要有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等等。

4、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5、小结延伸:

(1)本文是节选,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内容,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原文的理解。目的是教育子侄们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语文六年级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