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8篇)

音乐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8篇)

ID:6590954

时间:2023-11-16 07:00:10

上传者:紫衣梦 音乐课后教学反思(通用18篇)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以下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反思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猫虎歌》最具有特色之处是符合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故事改编的,有情节有鲜明的形象。本课我揣摩了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以故事带领孩子快乐游戏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各种手段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安排了打击乐伴奏、歌曲表演、情境表演等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过去,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教音乐知识、技能为主,如今新课标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这一点十分重要。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组长于润洋认为,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大大开拓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既有艺术知识技能,更有艺术制作、艺术表演、艺术批评、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体验式、探究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丰富了艺术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着眼于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使艺术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而且乐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辅导学生的乐感,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做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因为农村的条件有限,所以我们可以自制打击乐器,比如用空的矿泉水瓶装上傻子当沙锤,还可以用饭盔当打击乐器,从生活中可以提出来很多乐器,非常普遍也很实用。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

008年4月24日下午,上了一节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25分钟的欣赏课中,我用了录音机和cd机作为教具,给学生欣赏了《梁祝》呈示部分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听赏体验为主,设计与课堂目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先是提出思考问题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通过自己的感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整节课下来,发现内容容量大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恰当,上起来很仓促。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能熟悉“爱情主题”的旋律。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够委婉,没有作到深入浅出。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这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一、在内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25分钟的时间要上完这些内容,容量大了。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觉。时间安排得也不够恰当,很多地方该细讲的都没有花时间。因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复听的过程能随乐哼唱“爱情主题”的旋律,如只选择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在时间上会从容很多,着重欣赏主部主题,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乐主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

1、导入。

这一环节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设问:“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提示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故事的情节。而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时,略显仓促,含糊其词。

展的每个环节。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写景“引子”)。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抒情“爱的主题”)。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2、讲解概念。

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把协奏曲的概念直接摆出来,感觉有点突然。

这一环节,可调整为:把协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赏完后总结时再概括,直接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在讲解“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时,可抓住“协”字做文章,“协”即“协助、合作”之意,更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3、开始欣赏音乐。

在欣赏每个音乐主题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标明确。

如在听赏引子(写景)部分时,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并结合导入部分的歌词,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

在听赏“爱情主题”时,也是先给出问题“这一主题跟我们前面听过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么相同之处?重复了几次?是连续重复还是穿插重复?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把《梁祝》的“爱情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中,故有误导的倾向。如能委婉的把“爱情的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起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在听赏连接部和副部时,先把问题摆出“这一部分的速度、节奏、旋律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表达《梁祝》什么样的情绪?”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了解到听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故在最后设置了3分钟的互动。

从头欣赏完整的呈示部音乐,“请同学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根据音乐来即兴创作一段舞蹈。”但因时间已到,临时把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听歌曲《梁祝》并跟着哼唱。使学生更深刻记忆《梁祝》“爱的主题”,起到深化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作用。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歌曲《猫虎歌》本来就是由一则儿童故事改编创作而成的,于是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猫和老虎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设计了悬念,让学生联想、回答并模仿猫和老虎的声音与动作,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很快就掌握了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多媒体引入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音乐课创造出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它集图像、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能较好的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将学习材料及辅助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处理得形象直观、生动逼真,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良好动机,营造出和谐、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音乐形象在儿童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在这种美的情景和氛围中,学生们必然情绪高涨,学习信心倍增,学习效率高自不必言。

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动机。在《过新年》一课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从网络上收集的各族人民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陕北的秧歌、舞狮、舞龙,江南的灯会,北国的冰雕等片段,带给了学生无以伦比的震撼的视听感受。让他们从中真正的感受到各族人民在过幸福生活的喜庆场面。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各民族的了解。此时播放新歌《过新年》,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歌唱活动的强烈愿望。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歌曲中的结尾两句“老虎被弄得稀里糊涂哎”“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是本课的难点句。在朗读歌词时就让学生配上动作,“弄”字处用画圈表示疑惑,“哎”字摊手,表示老虎还在思考解决。“王”字用猫师傅给自己的3个大拇指,并在树上向着老虎得意地语气来说这句话,编创这些动作来帮助解决难点。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学完歌曲之后,因为有前面对歌曲演唱和情感的认知作铺垫,学生对猫和老虎的个性特征都把握的很好,创编的动作也非常到位,表演很有创意,很形象生动;加上自己创编的动作,他们对歌表演就丰富多了,情感也激发出来啦。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句:“森林之王,你服不服”,学生双手叉腰,然后用手指往前一指,唱得特别起劲,特别有表情,把小猫得意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还请出串铃加入到歌曲的表演中来,就这样孩子们边唱边伴奏,沉醉在自己创造的美妙而又悦耳的乐声中。

实践证明,低年级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厚兴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我们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答案。例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和歌谱,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练习机会。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

小学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被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音乐以他独特魅力,成了最好的桥梁。在音乐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形式,营造信息场。多渠道地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不仅能丰富学习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在教小学音乐《小雨沙沙》这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用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一上课,老师首先出示一幅多媒体课件:(音乐大楼),然后讲解;在今天的音乐课堂里,有一座奇妙的音乐大楼,里面住着几个好朋友,他们天天在一起唱歌,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歌曲都是由他们组成的,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这些作曲家给我们带来了几个小问题,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学生甚至又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让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多媒体教学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空间。学生在声、图、音、像的多媒体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地全过程之中,使他们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主动的提高。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音乐课后反思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卷,让天真无邪的孩子任意泼墨挥毫,画出无数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我们无限的风采;童年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歌,唱出我们纯真美好的幻想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童年,都有一些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人物和故事。四年级第四课《童年的音乐》就带领我们重温童年美好的故事。

本课内容包括聆听作品经典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学唱歌曲两首,一首是赞美童年生活的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另一首是回忆童年时代的歌曲《红蜻蜓》,通过聆听和演唱,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为了让孩子们深刻体会本课的主题,感受两声部歌曲演唱的和谐统一,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红蜻蜓》的学唱上。首先让他们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接着让他们跟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按照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分段讲解歌词,最后再跟音乐填词演唱歌曲。为了训练孩子们和谐统一的声音,体现合唱的魅力,我又让孩子们学唱了第二声部歌曲,然后分小组、分声部练习演唱歌曲,通过多次练习、个别小组展示,最后集体演唱,终于听到了学生们美妙、和谐的合唱《红蜻蜓》了。

另外,有个别学生,还总结了自己记忆深刻的童年歌曲,运用《红蜻蜓》的旋律,把它们编排成《童年的回忆》来演唱,真正做到了“童年的音乐”。

音乐课后反思

本教材的编写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于相关文化相结合,强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关系。本教材的设计特色是以单元式的教学结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传统于现代相结合的教材内容,独特的评价方式,活泼大方的版面设计。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学期课堂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总结工作情况及经验如下:

一、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为教学的新理念。

课改实验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在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以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总结出好经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里,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三、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不足之处是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四、课外兴趣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在学生中挑选唱歌爱好者。兴趣小组的成员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周四的下午第三节课活动。所以相对之下比较难教,这更要求老师更要认真扎实的教学。

音乐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课堂气氛就会出现冷场,更不用说音乐情感方面了。下面我根据自己一些教学实践来说一说如何有效的识谱:

在唱歌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会用今天要学的歌曲的音乐,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并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以即兴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机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其实,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的创编形式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提高综合素质的今天,小学音乐教育对识谱的要求是:“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的识谱从感性入手来教,融入音乐实践活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利用识谱这个学习音乐的好工具,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每个孩子真正的走入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

音乐课后反思

音乐活动结束后,我认识到我虽然把整堂课的内容都上了下来,但是在过程中没有完全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没有完全放得开。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我的教学步骤错了一步,导致最后幼儿理解这首音乐的效果不是太好。当我将挂图拿出来,边放音乐边解释故事,一遍结束后,我就急于将动作加入到音乐里,其实那时候幼儿还没完全掌握音乐,只有个别音乐感较强的`幼儿能够跟上音乐做动作,知道哪些音乐是表现大象的,哪些音乐是表现蚊子的。所以当我请幼儿来分角色表演的时候,都是我在一旁提醒幼儿什么时候蚊子的音乐开始,小蚊子应该出来,什么时候小象音乐开始,小象应该出来。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我又将挂图和音乐结合解释了一遍,其实这一步骤应该放到前面去,能够起到加强幼儿对这个音乐的理解,但是我却把它放在的结尾,导致这一步骤没起到作用。

总之,这一次的音乐教学活动让我懂得教学过程不能错一步,不然会影响全局的效果!

音乐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也非常强调学科渗透。同时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我在“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中承担了这节语文网络教学的实践任务。在设计学习思路时,我就和同组其他老师讨论,极力避免了以往网络课教学课中只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会收集信息的状况。于是上述这些也成为我备课的出发点,即努力做到:上一节借助于网络的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首先,在和计算机老师商量备课时,我们就达成一致的意见,不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制做网页课件上,而是要放在认真备课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借用博客服务平台,生成了简单易操作的交流平台,用栾富海老师的.话说;这是用零技术的平台做了最有实效的事。事实证明这样的平台朴素美观而又方便师生共同交流。

其次,借助于网络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强大的交互性功能。它首先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进行师生交流。例如:我们平时上课前也要求学生预习,写成预习笔记。但这只限于单个的学生与老师交流,学生往往应付了事,没有积极性。而利用网络却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之间,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在布置回家预习时,大部分学生当晚在家能很认真地完成预习,并将其成果发布在相应的交流平台上。到上课前为止,同学们一共在预习成果区域栏内发布成果118条,学生们详细搜集了本课的疑难字词,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图片等等。课前质疑公布区一共有65条,学生们从语言、课文内容、写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随时分享别人的成果,也可以思考解答别人伯疑问。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能对其他同学的疑问进行分析、筛选、整合。这要是在平常的课堂上难度是很大的,也是很难操作的,因为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其他同学的疑问,而在网络课堂上这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因为学生可以在质疑区很方便地浏览到所有同学的疑问。所以师生都可以将精力放在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上了,这既节约了大量时间,又使课堂含量大大增加。

这样的优点也体现在课堂现场阅读交流环节中。当同学们整合讨论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后,老师当场将问题发布在文本阅读交流区,在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之后,将自己的观点简洁地回复在问题之后,老师可根据情况请同学进一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也能被其他人所了解。当然,如果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有分歧的,也可以当场交流讨论。这就使同学的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有利于对文本作深入地理解与思考。

当然,在聆听作品区更是体现这种优越性了,在以往的课堂上如要欣赏作品,那只能听老师的,老师放什么我们听什么,而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熟悉程度、感觉来自由选择聆听,有利于他们在听时的感受和理解。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效果要远远好于由教师掌握的单一的聆听过程。

音乐课后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有一个观点在萦绕着我,我努力地想使课堂拥有宽松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让课堂成为他们才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在音乐知识降记号教学环节中,针对枯燥的乐理,如何让学生爱学、乐学呢?我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找朋友》,把学过的音乐记号制成卡片,挂在学生胸前,我和他们一起表演,让学生找出好朋友升记号。这个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形成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同学们认识了降记号,课堂气氛活跃。

2、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歌、或舞,或尽情表现音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有的在表演打雪仗,有的用双响筒和串铃来摹仿马蹄和铃铛声,还有的扮演飞马在天空中奔跑,课堂犹如一幅鲜活的雪景图,表现了学生非凡的创造能力。

3、在这节课中,我巧妙设疑,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如:你觉得我们唱得怎么样?你对课堂和老师有什么建议?等等。这些问题激励了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发表见解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歌曲的艺术处理仓促了些,不精细,学生的演唱情感表达不够,应在唱好歌的情况下,再进行表演,效果会更好。

2、学生课堂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进行教育,如拿打击乐器时,学生有抢的现象。

音乐课后反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发明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多篇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课程规范》指出:“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保守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段表述,可以理解音乐新课程中对民族音乐的弘扬将具体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保守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了解认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而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时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曾说:“民歌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发明永远都不会达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阶段中,它总同时寄托在很多形式里。”个人也非常喜欢中国的民歌,因为它们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所以,我选择了《茉莉花》这首中国民歌的杰出代表,尝试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元素,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于全国的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是我国民歌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畅、细腻优美而深入人心,不只成为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深受外国人喜爱,因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学情上看,学生对《茉莉花》已相当熟悉,为了使《茉莉花》散发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课我不单单停留在这一首歌的教学上,而是以“茉莉花”为主题,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以和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等内容。通过多篇这些艺术作品,加深学生对《茉莉花》和民歌特点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发明美。

2004年雅典奥运会落幕式上一个手提红灯笼的小女孩在全世界亿万观众面前,唱响了〈茉莉花〉,那清新优美的曲调,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也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重现这激动人心的一刹那,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情境导入肯定会吸引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编导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首民歌,问题的设置引起了学生的考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心理。接下来歌曲的学唱、感受也变得顺理成章了。这样的旋律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不想在歌曲学唱上多花时间,而是挖掘歌曲的丰富内涵,通过歌曲处置,更好地表示歌曲,感受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音,什么调式,节奏是紧密的还是宽松的,引导学生一边听辨一边考虑,找出民歌的相通点,一般都是五声调式。歌曲演唱时,学生的音色很美,只是最后一个音显得有点低,不利于声音的发挥,所以我做了小小的改动,把它提高八度,速度放慢,这样的处置更易于表达爱花、惜花,不忍将它摘下的情感。在反复吟唱中归纳江苏民歌的特点——优美柔和、细腻委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歌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色彩。江苏人细腻委婉地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东北人却是豪爽热情的,他们毫不遮掩对茉莉花的喜爱,体现在他们的歌曲里,显得风趣幽默。河北人的刚直爽朗,也带给茉莉花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听辨这三首极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强烈的听觉反差,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歌和那里的人民是离不开的。通过听辨、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经过比较学生发现三首《茉莉花》,节奏有的`宽松,有的紧密,情绪有的清新优美、有的豪爽热情、有的刚直爽朗,特别是东北版的,衬词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几分风趣和幽默。而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五声zhi调式,同样表达了对茉莉花的喜爱。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将听赏不只仅停留在外表,而去挖掘它们的内涵和联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响了全世界。歌剧《图兰朵》或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离我们又那么近。选取其中的几秒钟,引导学生听辨用了那个版本的《茉莉花》,让他们有目的的听赏,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带给学生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呼唤他们情感的共鸣。最后的宣泄——完整演唱《茉莉花》时,学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