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浅析论文(优秀15篇)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浅析论文(优秀15篇)

ID:6636706

时间:2023-11-18 06:50:17

上传者:紫衣梦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浅析论文(优秀15篇)

服务月是为了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和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请大家参考下面的服务月总结范文,了解如何全面准确地总结一个月的服务工作。

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

本人觉得自己做事认真负责,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做事有始有终;比较能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畏艰难也要将工作尽力做好;敢于求实创新,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爱岗敬业,能和工作伙伴和谐相处,并且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为了公司的利益共同努力工作;有较强的承受压力的能力,面对失败和挫折能够较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自我感觉是一个比较坚强的人;生活上较提倡节俭,热爱参与集体活动,热爱生活。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得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老师和同学,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四年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自信经过了生活的磨练和自我的修养,我已是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我坚信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能做得更好。

更多自我鉴定范文,见大学生简历网。

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经济学论文

一、课题意义(包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在全球范围的逐步推广,它对我国的外贸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发达国家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力工具。sa8000充分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实施sa8000正式体现了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他们创建良好的劳动环境和激励措施,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理论意义。

现在一些国际组织积极倡导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sa8000主要是对是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它正在成为公认的国际贸易标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sa8000亦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独立审核之国际标准。总的来说,实施sa8000对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人权、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3.现实意义。

sa8000作为一个新的社会责任标准,通过企业重视和加强社会责任工作,比如为员工的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安全的产品,为企业所在社区创造就业机会和社区发展做贡献,同商业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关注环境和公益事业等。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sa8000企业优化管理提高绩效,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

二、文献综述(包括: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3.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等)。

1.理论渊源及演进过程。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ocialaccountability8000internationalstandard,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劳工权益和体面劳动为宗旨,依据国际劳工组织宣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中有关劳工条款而制订的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12月12日,社会责任国际(socialaccountabilityinternational,简称sal)发表了sa8000的第一个修订版,sa8000:。sa8000的宗旨是确保企业员工的劳工权益得到保护、促使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

sa8000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劳动时间、工资和管理体系等。它从劳动保障、人权保障和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其中,劳工权益是社会责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内容。

致了商业机密的泄漏。与此同时,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拖欠员工工资、施用童工、延长工时等社会现象频繁曝光与媒体,使得社会民众越来越关注企业员工的权益保护和员工福利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成为企业成长道路中新的经营概念。再次背景下,通过研究sa8000以及当前国内劳工权益状况等问题,积极推动sa8000在国内的推广,以此改善工作环境,保护劳工权益。

2.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较早的研究主要针对企业实施sa8000是否会引起长期利润减少,最典型的研究是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oor教授和elizabethmurphy副教授进行的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该研究将《商业伦理》杂志评论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100家“最佳企业公民”与“标准普尔500强”中其他企业的财务业绩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最佳企业公民”的整体财务状况要远远优于标准普尔500强的其他企业。国外对sa8000的实施效果研究也有不同的看法。对于sa8000国际跨国公司普遍持积极支持态度。sgs-ics瑞士通用公证行国际认证服务高级副总裁约翰﹒布鲁斯认为,“sa8000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标准,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所公布的最好标准。通过iso9000样,如能加以正确诠释,它讲在各行各业的企业组织中得到圆满的实施,不论这些企业的规模和组织方式如何。”美国玩具反斗城恭送产品开发和安全保证总监汤姆﹒德鲁卡认为,“sa8000是最好的创新行动,一旦供应商进行的供应商审核。”美国雅芳公司全球供应商发展总监菲驰﹒黑莱尔充分肯定sa8000的作业,他认为,“考虑到sa8000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及时没有公司总部的推动,工厂也会寻求sa8000认证”。另一方面,人们也表现出对sa8000的某些担忧。泰国贸易发展办公室主任侯恩﹒麦斯凯蒂支出,“部分泰国电子、纺织品、服装、家居产品出口商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的技术顾问王林认为,事实上被许多社会公益人士寄予厚望的sa8000也只有一个普通的商业认证标准,并非已经获得是普遍认可的强制性国际标准,中国劳工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劳动法》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更为谨慎地认为,”有些国家坚持吧发展中国家在劳工环境和人权领域是否达到某些标准当做贸易自由化的条件,这个问题必须谨慎处理,以免成为保护主义的另一个借口。”

3.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界、政府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企业从跨国公司日益频繁的社会责任认证需要出发,研究实施sa8000标准的应对之策。地方政府对sa8000给出口贸易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国家企业管理部门也开始关注该标准“本土化”问题,即制定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我国学界对sa8000标准的认识,从企业社会责任成效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到企业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丰富的`领域。学者们的研究,基本围绕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新格局,如何争取主动地位这一中心思想。

国内记载有影响的sa8000研究课题极少,主要包括: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合作完成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劳工系列研究”项目。本项目以研究中国的劳工与权益促进问题为核心,重点在于研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劳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其主要研究成果有《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此外,还有中国知名民营研究机构之一的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研究员,重点研究sa8000与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问题。

3.文献评述。

就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近来,在国际市场上正逐渐认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即sa8000,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有关资料表明,sa8000可能成为我国产品出口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出口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早制定相应对策,以免在壁垒完全形成时陷入被动。我国的各类企业都要正确认识和对待sa8000。要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sa8000标准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符合当今企业管理的潮流和发展趋势;sa8000关注的劳工问题正是我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行sa8000标准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sa8000标准正在成为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值得出口企业重视和关注;sa8000标准具有贸易保护的性质,可能成为我国企业出口面临的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sa8000标准的冲击并没有引起国内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大多数出口企业对sa8000准了解甚少,缺乏危机感,而国内能够办理sa8000标准认证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建议国内企业和有关部门早作准备,不能回避,更不能敌视,应该积极面对,尽快研究和适应sa8000标准,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sa8000标准对我国产品出口和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8000产生的背景。

(1)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促使sa8000标准的产生。

(2)发达国家企图将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

(3)sa8000标准产生的过程。

8000(社会责任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1)sa8000的概述。

(2)sa8000的宗旨的作用机制。

(3)sa8000所遵循的国际规则。

3.我国劳动法与sa8000标准的区别。

(1)关于童工。

(2)关于强迫性雇佣原则。

(3)关于健康安全。

(4)关于歧视。

(5)关于惩罚措施。

(6)关于工作时间和工资报酬。

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

(1)sa8000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2)sa8000标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5.应对sa8000对我国贸易影响的对策研究。

(1)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2)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6.结束语。

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要以一些关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理论为理论指导,凭借所收集和掌握的数据,结合我国出口现状,研究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

2.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我国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其他国家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横向比较,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国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而了解我国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

3.文献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其发展动态,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1)20xx.9联系指导老师、确定论文选题,交由指导老师审核、批阅。

(3)20xx.11.完成初稿,并交到指导教师处。

(7)20xx.12准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什么是sa8000标准认证[j].航天工业管理,,(03)。

[2]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中国经济出版社,.

[3]8000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其对策[j].世界经济,2004(12).

[4]吴静斐.试论sa8000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

[5]李志军.出口企业应关注sa8000标准[j].drc调查研究报告,,(5)。

[6]李万全.走近sa8000[j].企业文明,2004,(03)。

[7]兰勇.8000认证是壁垒还是动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8]阳秋林.基于sa8000谈我国外贸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紧迫性[j].会计之友,2005,(03)。

[9]卫扬勇.理性看待sa8000[j].鄂州大学学报,2005,(02)。

[10]黎友焕.论sa8000相对于国际标准体系的十大缺陷[j].亚太经济,2005,(02)。

[11]程大为.sa8000是否成为中国企业又一壁垒[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4,(02)。

[12]李万全.走近sa8000[j].企业文明,2004,(03)。

[13]黄基伟.杨琴.社会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14]郭波.新贸易壁垒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版。

[15]李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贸易壁垒,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版。

[17]钟华锋.从案例中看贸易壁垒[j].现代企业教育,,(08)。

[18]谢琦.蓝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01)。

[19]谭文华.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挑战[j].学术期刊,20,(03)。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2.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20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3.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4.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曙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4).

[2]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

[3]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2).

[6]王珏.分层次: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9,(11).

[7]韩玉军,陈华超.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兼评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对策[j].国际贸易,,(10).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浅析经济学论文

[摘要]国际物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进行的物流活动。它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国际物流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同时,国际物流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制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如今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是与国际物流的日渐增长密不可分的。国际贸易的成长需要国际物流的支持,如果国际物流的发展滞后,则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会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对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讨论。

我们这里讲的国际物流是跨越国界的,是两个或更多家之间的一种物质流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既然国际物流是多个国家之间的活动,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物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来看待,并在经营过程中服务于国际贸易,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定的服务活动。

因此,不难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物流得以产生并发展。

国际贸易活动是国际物流存在的前提条件,同时国际物流的存在也是国际贸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假象若没有国际物流,则不同国家之间则不能进行商品交换活动,进而国际贸易则不复存在。因此要想进行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就会必然产生。从这个角度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如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并日趋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国际物流要实现专业化、一体化等更高的技术标准。众所周知,国际物流以前仅把货物从一国物理性转移到另一国,如今的国际物流已发展成集采购、运输、搬运及配送等为一身的综合性服务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并刺激其向更高的服务体统前进与发展。

从专业角度讲,物流技术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对象间进行物流活动时所采用或涉及到的方法及理论,以及活动中应用的设备、装置等的总称。如今,国际贸易活动飞速发展,其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难度越来越大,这要求物流技术要与时俱进,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以及预测等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物流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成为物流技术进步的内在重要原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地区之间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无容置疑,产品的质量在消费者眼中永远占据第一重要的位置,但是,价格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价格的优势会极大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巨大利润。因此国际贸易中,要求活动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这包括产品原料价格、运输价格以及库存费用等。这些所有的环节都要求物流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协调。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活动日渐发达的推动下,国际物流的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和进步。

3.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国际物流技术提高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于物质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这个一方面使得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并取得了长远的发展:首先,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迅速增长;其次,贸易产品的种类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物质要求的日渐激烈使得国际贸易的结构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原来,国际贸易的主体以初级产品和初级原料为主,现在正在过渡到以附加值以及精密加工产品等为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的技术、效率以及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现在,国际贸易已经发展为买方,市场上众多的.贸易商采取了少量而多样的贸易方式,这是为了迎合消费者日趋个性的产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配送方式,那就是高额度但小批量的配送方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种特殊的配送物流方式已经渐具雏形,并形成规模,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此种模式的物流方式有很大的前景。随着消费者趋向的改变,国际贸易商的买卖趋向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其对物流经营的方式已逐渐向集约化、电子化、系统化以及绿色化方向发展。由此,国际贸易活动的长足进步必将推动国际物流在各个方面的突破与发展。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密切,这必将会掀起国际物流行业的另一个高潮,也必将会给国际物流行业以更大的推动力。

二、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产生的。然而从产生后,它便开始了独立的发展,且发展越来越壮大,并且国际物流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非常深远的促进作用。

在跨国贸易中,货物的转移会带来国际物流量的上升,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而在这其中,就要求国际物流为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过程中提供方便,以更好的方式来进行贸易。现代国际物流中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这些科技手段能够使得物流活动中的信息迅速且准确的进行反馈,从而能够使得企业第一时间按照消费者的意愿生产出产品,并迅速的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这样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并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通过在供应链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产品的流通周期会大大缩短,使得物流配送速度得以加快。另外,通过集成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以及制造环节,从而使扩大物流的服务,使之系列化,并且现在物流的规范作业,这样物流在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送货不及时、延迟交货以及货物损坏等不可控制的风险等都会大大降低,便利了各国企业间的贸易。然而,效率低下的的物流体系会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从事国际贸易需要巨大的流通费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其所带来的利益。

一般说来,物流系统由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组成,各个要素通过各自功能的发挥,有机而合理的实现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物流在货物的国际运输转移过程中相对于国内的运输要复杂的多,此时对系统内部各个功能的要求也会更高。例如在运输中,同国内物流运输相比,国际运输要涉及更为广泛的环节,且这些环节要要复杂的多,线长面广,风险也大,总之,情况更为复杂。国际运输的主要途径包括:海运、空运、陆运、管道以及多式联运等。在国际运输过程中我们要对其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确定最优方式以及最优路线,最后对所选方式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配与管理。在整个过程中,物流企业会用到多种不同的运送工具,并采取不同的运送方式,中间还有可能要进行多次的装卸和搬运,这样的话,就会与世界各国的保险公司、货主、海关、银行和各种中间代理人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而由于各国的政治、金融货币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就会增加可变的因素,因此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其整个物流的效率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现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中的多数产品都开始了由买房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与转变。贸易商关注的重点成为如何更快、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的需求。针对这个方针,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向着更多样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中,生产商往往把零件进行标准化,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经济管理,当贸易商得知消费者的需求后,可通过对物流中零件的加工,实现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今越来越高效的物流技术及物流服务系统为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使得世界各国参与贸易获得的利益大为提高,并使得越来越多的非贸易品向着贸易品的方向转变着。同时,很多企业为了实现成本最低化,他们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购低成本的零部件和原料,在此基础进行组装和重组,最后把成品销往世界各地。据了解,跨国企业之间的销售和采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巨大比重,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上面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物流技术及服务系统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国际物流技术的发展可明显改善国际贸易的环境,并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因此,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是与国际物流技术及服务系统的完善密不可分的。

总结: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相铺相成,本文中的讨论表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同时国际物流的完善又是国际贸易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物流的发展互为因果,并互相产生着反馈作用,不过,由资料可知,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支撑作用要稍大。当今,北美、欧洲以及日本是世界贸易活动最为频繁的几个区域,其繁荣的贸易活动促进了世界物流组织的发展,我国应以他们为榜样,充分发展物流技术,为我国的贸易活动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

[2]浅谈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

[3]孔原.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m].沈阳工大学报,,(10)。

[4]李永生.国际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经济观察,,(05)。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农业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具有了更大市场风险。近些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可避免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机遇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贸易关系一直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在进出口方面持续处于双增长态势,到之后的十年间,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最高增长速度达到14。9%,进口的增长速度更为显著,达到23%[1]。另外,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国外很多国家升级了农产品消费结构,使我国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些年,国家领导层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增加了支持农业的力度,我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和健康,粮食产量年年增长,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各类产品产量在世界上也占据首要位置[2]。农业越来越好的发展使我国能够利用好当前已经升级的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更好更稳定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挑战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增加了世界经济关系的复杂程度,一方面,区域贸易实现一体化能够创造更多的贸易,但是同时也能够实现贸易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没有强大的市场势力,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行业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农业发展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弱质性,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合作化程度偏低、生产规模不大、农业生产户数量偏多,并且各个生产户之间比较分散,无法在生产上实现较大的发展,而且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无法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3]。另外,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的关税水平不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且国家目前缺乏对农业的.有力支持,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农产品由于其发展特点导致农产品存在较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农产品贸易品牌品牌本身就是经济价值的象征,而且其也是信誉的有力代表,而一个拥有了良好信誉的产品自然就不用担心产品的销售。一类产品在贸易中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定要认识到品牌的巨大作用,我国农产品国家贸易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国际上缺乏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导致我国一些农产品即便质量较高,也无法以优质的价格完成贸易交易。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产品不具备优良的结构,并且存在着比较单一的市场结构,加上国家没有给予农业发展足够的支持,本身农业生产经营就不具备完善的条件,近些年不断增长的农业经营成本,农业缺乏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所有这些原因的存在都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家贸易中无法占据有利位置。

(三)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为了对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给予保护,使地球环境以及人们健康得到保障,从而对外来产品服务形成比较严格的环保标准,使得各类外来产品服务受到了较明显的限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经济发展不受到影响,将绿色壁垒逐渐发展为技术壁垒,对外来产品的进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4]。有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农产品出口遇到的最大障碍便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四)不断扩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是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农产品首次进口大于出口,该状况持续,必须逆差程度越来越大,一直持续到,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的贸易逆差数额已经达到了341。2亿美元[5]。

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质量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产品出口要想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产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对此,我国质量检验局根据国际质量标准发布了多项国家标准;农业部发布了多项行业标准。除此之外,农业部还准备每年增加多条行业标准,建立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之一,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发展,就必须以其标准进行生产,完成贸易,要及时了解国际最新行业标准,不断提高自身产品出口水平,打破绿色壁垒限制,实现自身农产品国家贸易的发展。另外,我国农产品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接轨国际标准,实施is014000以及环境认证标志。is014000是环境管理标准的整个系列,其中包含环境行为评价、生命评估、环境标志、环境审核以及环境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着重在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生产、能源、审计等各个层面中贯穿环境管理标准,以此形成的一个自愿性标准。环境标志的实施控制了产品环保全过程,使得产品从生产到回收这整个过程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如果产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做到这些来打破绿色壁垒。

(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国内行业价值链我国农产品当前要想实现国际化,最基本的是要增加科技投入,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企业生产的一直为传统农产品,那么在当前就必须认识到科技技术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必须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产品含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使得开发出的高技术产品更具特色,更加安全有效,走出广告战以及低价格战,以技术作为竞争的优势,才可以创造产品品牌,打入国际贸易市场,扩宽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产品行业还未形成规范,严重存在重复建设的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整产业秩序,使分工更加明确,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行业价值链体系。站在市场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将所有涉及农产品生产的农资企业联合起来,加上一些将这些农产品作为原料的生产商,加上农户三方一起,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价值链。这种价值链的形成增加了厂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资企业的销量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产品滞销问题因此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提高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四、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虽然当前我国农产品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引起重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发展策略给予解决,就一定能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也能推动我国农业的稳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阔。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5(1):11―12。

[2]蒋兴红,王征兵。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特征及其变动分析[j]。理论探讨,2013,(3):103―106。

[3]郭静利,郭燕枝。技术创新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以我国食用菌国际贸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36(12):5196―5197。

[4]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6):58―62。

[5]张亚平,曹晓惠。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我国政府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8):102―103。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浅析经济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也在不断的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国际贸易物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的风险无处不在,在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中,物流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国际贸易中,物流的风险是贸易活动中的重要风险点。本文重点研究风险管理视角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

关键词: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物流;创新。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物流,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我国国际物流已经初具规模。虽然不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但是在世界物流业中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物流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找出物流风险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来做好物流的风险管理,这些都是当今国际物流企业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国家对国际贸易物流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

1、经济风险下的国际贸易物流现状。

在的全球经济危机中,由于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经济危机过后,西方国家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建立起了绿色经济贸易物流机制,以此来强化其自身的物流行业发展。这种机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使我国贸易商品很难打入西方市场中去,严重影响着我国贸易商品的运作能力和增加了我国资本投资的难度。西方国家对其国际贸易物流的保护政策严重阻止了我国贸易商品和服务进入西方市场的能力,同时也使我国国际贸易物流造成了严重的阻塞,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产生了很大的风险。

国际物流的中转安全和成本对国际贸易的成功进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物流成本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环节,物流成本越高造成的国际贸易风险就越高,关系着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是否能够盈利。目前,根据我国的数据显示,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成本占到商品价格的一半,而蔬菜、水果等产品更高占到价格的70%;而国外的发达国家的物流占到比例约为8%。国际贸易中物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桥梁和纽带,必须要降低其成本运营来增强国际贸易的竞争力。物流成本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受到这个风险的影响更大,所以迫切的需求解决方法。

3、与其他国家合作造成的风险。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加入wto后,我国与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在国际中还有部门国家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商品和国际贸易物流非常抵制,甚至有些贸易商品在其他国家得不到很好的流通,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资金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目前国际商品均资金涨浮率较高,而国内目前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远远低于国际经济中的标准水平,因此就造成了我国商品贸易进出品经济收益资金相差较大的情况,使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经营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的支持对于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是国际第一大贸易国,但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力度远远跟不上有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力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体制来主持国际贸易物理的发展,政府支持的力度不足使我国贸易物流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是国内贸易发展的眼神,也是代表着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但是,我国现在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健全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使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着很多地方性政法的问题,使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长期处于一个恶性的政策环境中,造成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十分艰难。

二、在风险管理下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创新措施。

1、建立完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及任务。

要想提高我国国际贸易风险管理能力,就要建立完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及任务。我们要强化风险管理的能力就必须对国际贸易中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顺利发展。另外,建立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在国际贸易往来活动中形形色色的风险因素。我们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

(1)要健全的完善国际贸易物流对外贸易往来活动中的风险制度管理和体制的创新改革。

(3)加强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处理能力,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2、加速对第三方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物流的风险防范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很多企业由于缺少高素质和专业的物流人才,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物流环境。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特点,来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在职物流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想办法留住高级物流人才。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管理队伍对国际贸易物流的风险防范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

3、提高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识别能力。

提高国际贸易风险识别能力是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中最为基础的保证,也是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哪个环节中会出现风险问题和对所识别出来的风险问题进行属性的定位。总之,提高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识别能力可以为国际贸易中所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发生该风险时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害程度进行判断与识别,从而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中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物流风险因素非常多,只有不断加强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对风险管理加以防范,把风险带来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我们要先对国际贸易中的物流风险做出准确的定位分析,并快速的寻找风险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案,结合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防范风险措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2]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涟钢科技与管理,,(1):60.

[3]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8(01)。

[4]侯方淼.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的加速器[j].财经科学,2008.

[5]于成学.大连保税区区港联动的交通压力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方光罗.现代物流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1.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加快,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在增大。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不过710亿美元,1992年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达1.01万亿美元。达到1.44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额增长到2.415万亿美元,增长11%,占世界贸易的19.3%。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有了一定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七分之一,上升到现在的五分之一。

2.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有主导地位。根据wto的统计数据,发达国家的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出口的75%,而服务进口占全球服务出口的72.5%。20,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中国、荷兰、印度共占国际服务出口额的54.2%,其中除中国和印度外都是发达国家。年,服务贸易进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荷兰、爱尔兰、印度共占国际服务出口额的53.3%,其中除中国和印度外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上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出口年均增长要快于发达国家,比重已经到30%。在发展中国家里,亚洲(主要是东亚)服务贸易发展尤为迅速。在亚洲服务出口中,海上运输业发展强劲。发展中国家还在旅游、劳务出口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3.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贸易壁垒并存。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服务贸易总协定》,wto成为统辖当今国际贸易中货物、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的重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将在世界范围内正式推动实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通过服务贸易的逐步自由化来促进所有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不断进行多边谈判,将世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发展到—个新的阶段,扩大服务贸易的市场准人程度。同时,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纷纷采取诸如入境限制、技术壁垒、外汇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壁垒重重,但正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4.服务贸易的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明显。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济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贸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

2005年,中国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为812亿美元,占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的3.4%,排在第9位;商业性服务进口总额为853亿美元,占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的3.6%,排在第8位。2005年,美国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为3533亿美元,占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的14.6%,排在第1位;商业性服务进口总额为2887亿美元,占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的12.2%,排在第1位。可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但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国际服务贸易量一年是4775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1665亿美元,只有世界水平的7%,这和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十分不匹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特点在于:1.中国服务业还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规模很大,但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因此对社会化的生产者服务需求不足;收入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不足。2.服务业发展滞后,但增长迅速。中国产业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服务业比重偏低,不到gdp的三分之一,而且服务业素质较低,不利于服务出口;而根据前面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对进口的净影响的分析可知,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影响尚不到转折点。3.商品进出口规模都较大,但中国企业不注重发掘货物贸易蕴含的服务贸易的机会,因此尽管商品出口规模较大,但没有充分带动服务出口;相反,发达国家善于利用这一机会,在向中国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大量输出服务。

1.中国服务业开放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已经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且在今后几年,中国吸引外资增长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中国在20到间服务业fdi的平均流入量为128.05亿美元,20存量为2597亿美元;服务业占年fdi总流入的24.7%,占总存量的31.4%;将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务业fdi上有很大潜力。服务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为60%到70%,而中国不到40%,在引资中不到四分之一。

2.中国对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应当有个清醒的认识。信息化技术带来了国际服务市场结构的变化,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市场向当代的技术密集型服务市场转换。像专业行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银行和保险服务、现代健康和教育服务等,已构成当代服务经济的主要内容,逐步超过传统上的以人力服务为主的低资本密集和低生产增长的服务,而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角。而传统的以非技术服务人员输出为主的工程承包服务市场呈停滞和下降趋势。中国劳动力成本虽然低,但技术素质较差,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活动,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虽然高,但从事的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创造的价值高。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不同行业开放程度不同,受到的影响也有差异。(1)大部分商务服务的限制很少。中国在计算机及相关服务方面基本没有限制,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利益很大的`一块业务。另外,中国对摄影、会议、翻译等服务没有限制;2005年全部放开广告服务;对办公机械和设备的租赁,也只限制提供者的全球资产总额(500万美元)。中国对会计、审计和簿记等专业服务的限制也较少,税收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前允许合资,以后可独资;建筑设计、工程和城市规划服务在前允许合资,以后可独资。

(2)对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等领域的开放程度也比较高,限制较少。承诺在20取消对特许经营和无固定地点的批发或零售服务。中国不限制外国个人受中国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邀请或雇佣到中国提供服务,也允许外商参与合作办学,但合作办学的领域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等特别教育服务,以及初等和中等义务教育。

(3)中国对建筑工程、通信、金融、保险等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较严。在建筑工程服务方面,外商参与的业务范围局限于:全部由外商投资或者外国赠款建设的项目,国际金融机构资助的项目,外资超过50%的项目和中国建筑企业因技术困难不能独立完成的项目(外资可少于50%),完全由中国投资但中国建筑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的项目。中国对现有中国邮政部门专营的服务有一定的保护,对外商参与基础电信和增值电信服务采取逐步开放的政策;允许外商在不损害中国对音像制品内容审查权的情况下同中国同行合作,从事音像制品分销(电影除外)等。

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成功地融入国际服务贸易体系的关键在于更多地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开放市场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服务贸易才能繁荣,中国的服务业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市场上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中国的服务企业能正确把握市场脉搏,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因此,中国必须正视逐步开放服务市场这一现实。

为了尽可能减轻各种负面影响,并积极利用国际服务市场,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中国应该在开放服务市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作为技术转让渠道的重要作用。5.鼓励企业在促进货物出口的同时积极寻找配套与派生服务出口的机会,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也显得愈加重要,国际贸易对于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与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国际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紧跟时展,对外贸易战略已经成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大大增强,随着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主要是经济界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等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来了国际贸易和贸易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进人世贸组织之后,中国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同样,对发展现代国际贸易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了一场关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在会议上参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不断增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贸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资本和技术的流动。

在当今天时代,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活动的跨国界联系非常紧密,生产的化和国际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提升必须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进行,这就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原本的最传统的一国贸易转变成了本国贸易与世界多边贸易互相联系的体系框架,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将有助于各类关税和相关进出口费用的降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会逐步减少,同时,还会直接对贸易数量和贸易总额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从历史的研究数据来看,在1990-间,世界gdp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平均增长率为2.4%,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换算则达到了3.5%。而国际货物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已经达到了5.7%,服务出口贸易也获得了同步发展,其平均增速达到了6.8%,国际贸易在世界总产出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状态,从历史数据来看,已经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的33%以上。国际贸易发展最快的是一些发展中的大国,比如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增速均超过20%。另外,还有一些产油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在国际贸易中变得非常活跃,比如从事产石油和非石油的初级产品贸易的国家。

三、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间接影响。

1.促进某些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贸易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为了突出本国的优势,让本国的定位在世界市场上更加明确,从而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让本国的资本、商品和服务等要素获得流动,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会出现变化,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加速了各国生产要素的流动。

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国自身在经济封闭的情况之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各国要素与产品的价格差异的产生,也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如果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那么这种差异就会在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之下促进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一旦各国密集进行生产产品的相互转移及流动,那么国际贸易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公司也得到了发展和扩张,现在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公司已经控制了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比如说国际跨国大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原料和燃料全球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研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额的90%等等。

四、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分工不断进行细化,另外一些产品的生产还达到了再度深化,而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也起到了促进自身发展的作用。比如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公司自身的模式和全球战略的调整,以及金本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结构及方式,还有金融对于国际贸易所产生的作用都呈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新特点。

国际贸易的发展结构已经开始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已经开始有所增强,国际贸易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总的来讲,一方面,货物贸易中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的上升。伴随着这些产业内国际贸易新形式的出现,公司内贸易和跨国公司供应链网络内部交易变得越来越重要。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贸易的分析角度不同,所以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无论哪一种贸易形式,经济全球化都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国文,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05)。

[2]徐剑明,“出口导向”模式的有效周期缩短现象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1999(05)。

[3]岳昌君,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03)。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摘要:现代科技的越来越发达,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业近30年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更少不了国际贸易的支持与融合,二者是息息相关的。现代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物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为了发挥物流在各行业的巨大作用,文章着力于介绍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使现代物流能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

关键词: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影响。

1发展现状。

1.1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国际贸易则是维护各国利益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各国了解市场的能力变得“精”、“准”、“快”,国际贸易使现代物流发展更加迅速,致使现代物流呈现了以下特点。

1.1.1物流市场竞争激烈度上升。

国际市场是一个获得直接财富的“聚宝盆”,各个国家都希望获得一份永久的利益,因此加大对现代物流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使其更好的服务国际贸易。很多外资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加大业务量的投入、实施资源整合等措施抢占国际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现代物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1.2物流企业正确定位,各有千秋。

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对物流企业要求的数量不断增多,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型企业注重服务质量和规模的扩展,中小型企业则偏向精细和服务理念,都能更加明确的定位市场,找准自己的位置,各有特色和优势,是现代物流行业呈现了“百花盛开”的局面,大大的提高了现代物流的能力。

1.1.3现代物流还处于成长阶段。

我国现代物流如初生“婴儿”,物流理念从“小而精,大而全”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从简单的仓储和配送到一条龙式的增值服务,使现代物流取得了新进展,但现代物流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不断完善,向成熟阶段发展任重而道远。

1.2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2001年我国加入wto,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一席之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融入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远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我国国际贸易进入新发展趋势。

201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较2013年增长近3.5%,但2014年年初预计增长目标是7.5%,实际增长金额比预计目标低了4%,显然,2014年国际贸易发展速度降低,但这并不表明国际贸易发展不好。增速放缓的缘由是我国将对外贸易向多元化发展,采用更加合理的贸易方式,使对外贸易的内生动力增强,对外贸易新的发展确实渐渐确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加规范。2015年对外贸易增长目标比2014年低,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最低目标增长点,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新常态下的首要目标。

多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外贸发展,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国内市场,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紧紧抓住了各种有利发展国民经济的机遇,使我国出口迅速增长,并与其他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奠定了有利基础。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市场潜力更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重视,是我国制造研发、仓储、物流等各服务行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我国其他服务业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2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1国际贸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

现代物流就是将实物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地区进行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实物交换的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物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贸易的产生,相应的需要物流的运输和配送,因此,国际贸易是现代物流产生的前提条件,现代物流是为更好的服务国际贸易。2014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见表1。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货物交通运输总体处于平稳状态,货物运输总量439亿t,较上一年增长了7%以上,货物运输周转量184619tkm较上一年增长了近10%,处铁路运输外,公路、水运、民航、管道均处于增长状态。报道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近112亿t,比上年增长近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5亿t,增长近6%。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给予了十足的动力,推动了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

2.2高效的现代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催化剂。

现代物流的高效益已成为国际贸易可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物流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最大限度的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科学合理高效的现代物流,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为国际贸易发展添加了催化力量。

就物流费用来说,大规模的商品运输可大大减少物流费用,如一批大规模的商品一次完成,包括仓储管理费、包装费、装卸费等费用比采用多次小规模运输要节约许多成本开支,有效地控制了因多次运输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价格优势。就物流时间来说,商品运输效益提高,贸易交易成功率就能提高,资金回笼则越快,能加快现金流量速度,更好的实现资源的配置和整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29.3%升至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世界经济,2006(8).。

[2]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世界经济,(1).。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是绿色壁垒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战后,各国纷纷致力于经济建设,普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调节功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唤醒和高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的绿色价值观,消费观念也由产品的特定需求转向对产品的安全、健康等隐性需求上来。于是,一些国家借以保护其国民的健康为由,凭借其经济、技术的垄断优势而建筑绿色壁垒。

(1)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绿色壁垒存在与发展的直接原因。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的空间越来越小,贸易和环境这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概念被一条绿色纽带捆绑在一起。尽管国际协议及多边贸易环境公约制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关贸总协定第20条就将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作为“一般例外”条款对待,由于这些条款弹性较大,对例外权的使用至今尚未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解决国际环境纠纷的和约或规则,这就为贸易保护主义实行绿色壁垒以谋取经济利益提供了方便。

(2)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环境标准为绿色壁垒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内部支持。由于发达国家已通过原始积累的资本使本国经济得到了良性快速发展,为谋求持续的经济垄断地位,往往利用绿色壁垒具有隐蔽性等的特点,凭借自身的先进环保技术,制定十分严格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使处于落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难以显现。

(3)绿色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绿色壁垒存在与发展的外部保障。绿色文化是以绿色生态为指导思想,以发展绿色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绿色营销为保证,以满足社会绿色需求为动力,为使人类更好地发展而设计、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的一种文化。绿色文化不仅要求生产出的产品是绿色的,而且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统一思想。因此各国纷纷建立专门的'绿色营销渠道或健全自己的绿色产品分销系统,以开拓绿色产品市场、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绿色产品销售量,采取绿色壁垒等措施限制对外国产品的进口。

当前我国的出口主要涉及到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药品等行业。在传统农产品对外贸易中,中国的蔬菜、花生、茶叶、蜂蜜等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农药残余含量的标准,新标准不仅扩大了检测项目,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标准要求。严格的环保标准,致使这些农产品的出口量明显下降,传统优势逐渐削弱。在食品出口方面,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昂贵的检测费用和认证费用都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大降低。机电产品方面,欧美、日本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由于我国有些出口产品在环保方面的缺陷,给了这些国家设置绿色壁垒的借口。特别是家电业,欧盟于8月13日和将于7月1日分别实施《关于报废电器电子设备指令》(简称weee)和《关于在电器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前者要求生产商负责回收、处理进入欧盟市场的废弃的机电产品,对投放市场的产品加贴回收标志,征收回收费用。

(1)造成了市场准入障碍,限制了产品出口市场范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测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环保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它们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绿色保护主义日趋强化,而我国由于多种出口产品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出口数额减少。在我国出口的前10位国家和地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均为世贸组织中“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2)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减少经济效益绿色壁垒的制定实施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它要求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都要符合绿色的耍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由于我国环保设施落后、环保产业不发达、环保技术不高,使国内生产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业广告上作大幅度调整,接受各种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等,导致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问费用和附加费用上升而增加出口产品的成本。

(3)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增加了压力。以机电产品为例,我国现有39种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居全球首位。目前看来,对机电产品出口影响较大的环保法规主要有防止空气污染法规、噪声污染防治法规、电磁污染防治法规等,其中有许多条款涉及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等众多方面,这些条款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不少限制和困难,我国的大屏幕电视、大功率吸尘器等高档家电和信息技术产品对欧美的出口已受到影响。

绿色壁垒有利于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环境标准、绿色认证、卫生安全检疫等绿色壁垒的实施,使我国企业意识到产品环保的重要性,促使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促使企业为进入国际市场,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内在质量,最终有助于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绿色壁垒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有助于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环境管制和环境标准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能达到较高标准企业的发展,淘汰低环境标准产品和不合格产品,促使优胜劣汰。同时绿色壁垒促使我国贸易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促使传统产品不断减低污染密集度,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并诱发企业创新。开发环保产品,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2)绿色壁垒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由于绿色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这就意味着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有更明显的提高。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上主要的促销手段。

(3)绿色壁垒在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绿色壁垒促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等有利于环境的产品的贸易发展,促进产品向低环境污染、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

(4)对于绿色壁垒,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彻底改变过去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模式和低端低价、以量取胜的外贸增长方式,认真研究对策,走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同步协调发展的道路。绿色壁垒的风险预警是指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与出口行业、企业和产品免受国外生态环境技术壁垒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潜在危害面采取一种预防性安全保障措施。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当今世界贸易中,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绿色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其特点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义上更具合理性。

农产品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环境息息相关,加之农业历来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保护重点,因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出现首当其冲地会对各国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当然.作为环境保护和进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绿色壁垒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说是利弊共存。绿色壁垒其初衷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环境的改善;同时,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璧垒的实施,可以促进各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例如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但绿色壁垒对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处于受控地位。众所周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和在环保标准方面的差异,目前只有经济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这将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地位,这是绿色壁垒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损害。如美国从开始,强制性地实施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hagcp),这一措施使我国对美国的虾类产品出口大大减少。据海关统计资料,19我国对美国的.冻龙虾出n额由的i203.9万美元减少到56.7万美元,冻鳌虾出口额由23.8万元下降到2.4万元。

(二)绿色壁垒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的优势,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发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的限量苛刻,农业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农业欠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农产品资源型、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如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其总产、单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三大花生出口国,199b年我国的花生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而近些年来虽然生产量每年增长,但出口量却严重下滑,出日创汇额徘徊在2亿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我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中的茶叶、蜂蜜等,近些年来同样由于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失去了优势地位。自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残留标准,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国茶叶出口近年来对欧盟出口逐年萎缩。

(三)绿色壁垒增高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门槛,加大了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的难度。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比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实行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0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三位,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检验费用的增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国外大米在日本市场的竟争力。

二、我国应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已于加入世贸组织,国外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传统手段将逐渐减少,绿色壁垒将或正在成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绿色壁垒有增无减已证明这一点。面对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之外,应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国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二)重视发展环保农业,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农业以及相类似的生态农业、节能农业、立体农业等农业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一是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二是重视对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全面规划,合理配置、节约利用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三是重视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实行合理轮作、间作套作。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这对于开发我国出口农产品货源、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发展环保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建立环保农业基地,促进我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

(三)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农产品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日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通过企业引导农户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充分发挥“环境外交”的营销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拒绝接受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环境条款;以国际规范为依据反对进口国的绿色壁垒;注重“环境外交”策略的运用,如年4月,国家商检局邀请欧盟兽医代表团考察,确认了我国向其出口鲜猪肉等的条件使得欧盟解除了从我国进口鲜猪肉等的禁令。

以上措施的采取,一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冲破绿色壁垒,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程度,保证人民健康。

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摘要:中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研究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中国服务贸易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依据最新的统计资料,针对中美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内部结构、地理方向和体制法规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提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度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业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70%,中等收入国家接近60%,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随着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间的服务交换规模也在日益扩大,20,世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3.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worldbankdatabase、beadatabase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相比1970年的不足710亿美元增长了45倍,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贸易总出口额的1/5。同时,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在后危机时代较快地出现了复苏势头,其恢复速度快于依赖货物贸易的国家。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趋势已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中美服务贸易比较。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服务业高度发达。2009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5.4%,表现出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强劲优势地位。另外,中国服务贸易也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0.6%,但由于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在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在整体服务贸易水平还是在部门结构等方面与美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服务业对美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大,以为例,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70.93%,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47%。自1984年开始,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就已超过60%,可见,伴随美国服务业发展,其服务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的4220.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79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间平均维持在28%左右,达到30%并维持了4年,由于经济缓慢复苏,2009年小幅上升,达到33%。就服务贸易出口额总体而言,美国呈现上升态势,仅2009年有小幅下降。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的256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091.8亿美元,间扩大了1.99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到15.4%,世界排名第一位。美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间平均维持在16%左右,仅1997年、20和在16%以下,其余均大于16%,2009年明显提高达到19.2%。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其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165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707.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2.23倍。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虽有小幅下降,但其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达到11.9%,世界排名第一位。

(2)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对中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小,以2009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中国gdp的42.6%,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3.2%。中国经济结构中,由于第一、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致使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其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8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5%,是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倍多。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间平均维持在10%以上,年下降为9.57%并保持到20,年和20再次下降,降为8.7%左右,2007—2009年又小幅上升并维持在9%左右。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言,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仅有2009年相比20下降12.11%。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28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25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为3.88%,世界排名第五位。然而,中国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仅是美国的1/4。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间由16.30%下降至11.91%,—2009年稍有上升维持在12%以上。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582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7倍。虽然2009年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前十位国家中,中国是惟一与2008年相比没有出现下降的经济体(德国和英国进口额分别为255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排名第二、三位,美德英进口额同比均出现10%左右的降幅),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为5%,世界排名第四位,但服务贸易总量只占到美国的1/3。

2.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各部门发展比较平衡。

美国服务贸易自1971年起持续保持顺差状态。其中,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仅103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较高历史水平,增至902亿美元,间增长了7倍左右。20服务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为129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048亿美元,进口1296亿美元。2008年和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9年服务贸易顺差额相比2008年虽下降了4%,仍达到1384.2亿美元。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出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运输和金融服务,其出口额各自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4.17%、17.63%、16.75%、15.65%和11.82%。同时,政府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通讯、建筑服务分别占比4.15%、3.18%、2.58%、2.09%、1.75%和0.24%,合计在15%以下。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服务,其进口额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25.27%、21.62%、13.91%和11.31%。同时,政府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分别占比9.64%、6.62%、5.01%、3.92%和2.09%,而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建筑服务比重较小,分别是0.45%和0.16%。综合美国服务行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各个服务部门发展符合美国经济特点,没有出现比重极大的部门,即部门间发展未表现出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突出,在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各部门发展有所失衡。

中国服务贸易在1984—1995年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自20开始逆差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显著。其中,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和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15.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2008年服务贸易逆差额比2007年增长51.9%,2009年比2008年增长56.1%。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旅游,逆差额分别是230、106、97和40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旅游服务贸易占比第一,达到53.34%,自2004年之后呈现递减趋势。运输服务贸易占比第二,且在—2008年间占比逐年上升[1]。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贸易占比最小。可见,中国一直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传统服务贸易相比差距较大。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呈现逐年缩减趋势,如旅游服务部门,而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比逐年递增,尤其是咨询服务,2008年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33%。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是31.67%、22.75%和14.55%,合计70%左右。同时,咨询、保险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占比8.52%、8.02%和6.49%,而建筑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占比2.75%和1.99%。通讯、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占比较小,合计为2%以下。综合中国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部分行业占比极大,中国服务部门出口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3.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多元,涵盖多个经济体类型。

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瑞士、中国和荷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出口市场,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55.19%。在前十大出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五席,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合计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27.77%。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百慕大、法国、墨西哥、瑞士、印度和爱尔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地,占美国服务总进口额的56.29%。在前十大进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四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和爱尔兰,合计占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26.45%。事实上,欧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瑞士分别是美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

欧盟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2008年,欧盟27国进口美国服务项目占全美服务出口总额的37.3%。同时,欧盟也是美国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从欧盟进口服务的增长率也高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率。就地区性而言,西欧和中欧国家是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交易多集中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通讯服务。加拿大和日本是美国服务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比8.71%和7.84%。加拿大与美国无论是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还是经济环境都有极大相似之处,因而加拿大不仅是美国服务输出的主要接受国,还是美国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体现尤为显著。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日益重视亚洲和环太平洋服务市场的拓展,韩国从1987年开始逐步成为美国生产性服务出口的最大国家,同时,新加坡、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服务市场增速很快。据wto统计,2008年美国与中国双边服务贸易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其中,美国对中国服务出口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进口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额为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综合看来,欧盟、加拿大、日本、瑞士、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在美国十大服务出口目标国之列,也是美国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国的一部分。可见,美国服务贸易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同时也包括墨西哥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特点。

(2)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8年,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出口市场。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及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东盟各国市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香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因素等特点,一直是中国服务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在旅游、运输、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方面体现尤其明显。在旅游服务方面,中国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比60%左右,其中香港地区是旅游服务中的最大进出口市场。在运输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33%。在建筑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东盟。此外,香港地区是中国咨询服务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咨询服务进口方面,香港地区和欧盟占据中国咨询服务市场50%的份额。近年来,伴随着东盟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东盟不仅逐步成为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市场,而且逐步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伙伴,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服务市场增速较快。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欧盟逐步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重要合作伙伴,在建筑、保险、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4.服务贸易体制法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较健全。

美国服务业长期保持的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与美国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密不可分,表现为美国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律法规。鉴于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不能通过关税措施对服务贸易实施保护,所以一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规范对该国服务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美国服务贸易管理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2]。其中,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的具体管理工作,如统计服务贸易数据、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等,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具体参与和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谈判和协调等事务。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大的谈判能力不仅能将有利于美国自身的贸易政策贯彻到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还能加强美国对服务贸易的执行与监督能力。第二,实现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能够快速针对服务进口及国外服务企业对国内服务业带来的损害采取多种救济措施。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以国会和联邦政府行政命令为主[3],包括了对外贸易综合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对各个服务部门立法的相关条款和针对部分行业专门规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但是各州也会单独对服务贸易立法,如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法令就是由美国各州各自制定的[4]。此外,美国各州也会依据自身优势行业制定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如针对证券交易、企业产权等方面分别制定了《证券交易法》、《商标法》等。

(2)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配套的立法工作没有快速、全面展开,导致中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所以,改革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战略和政策主要由商务部通过服务贸易司具体制定和协调,隶属于商务部的服务贸易司还承担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双边及多边国际谈判等事务。但在实际中,以上大部分工作是由中央其它部委及地方政府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贸易整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相互之间衔接不到位,降低了服务贸易管理效率,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二,多头管理现象导致中国对服务业的划分标准、统计口径等缺乏统一性,这与世界发达经济体间缺乏一致性,在贸易往来中易引发摩擦[5]。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核心,以国家颁布的外资法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各部分制定的具体规定为支撑,具体规范中国服务市场。一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比中国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中国虽然在近几年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海商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但互联网通讯、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此外,在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之间,仍然存在有漏洞、有矛盾的现象,这严重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绿色壁垒也称环境壁垒.当前,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一些原有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逐渐削弱,但是,绿色壁垒正不断加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严峻的考验,并且,它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深刻的认识绿色贸易壁垒,明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对我们如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有着深刻的意义.

作者:齐子磊王志刚吴浩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611130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4)分类号:f7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贸易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绿色贸易壁垒的逐渐形成对我国农业产品出口造成很大影响.本文以地区为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阻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综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旨在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现行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建设绿色防线,并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性的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作者:刘丽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00刊名:农业与技术英文刊名:agriculture&technology年,卷(期):26(3)分类号:f7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业农产品国际贸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