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公开课教案人教版(精选17篇)

高一数学公开课教案人教版(精选17篇)

ID:6687917

时间:2023-11-20 10:10:52

上传者:紫衣梦 高一数学公开课教案人教版(精选17篇)

高一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计划和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想要了解一些有关高一教案的经验和教学思路吗?以下是一些值得一看的范文,供您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巩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2、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熟记9的乘法口诀,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教学目标。

1、对口令。

四九()十六六()五十四。

()九六十三三()二十七。

()九八十一()九四十五。

八()七十二()九十八。

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口诀能够计算哪些算式。

2、口算:

9×7=9×9=。

9×4=9×()=45。

9×8=()×4=36。

9×5=9×()=72。

9×6=()×9=63。

指名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乘法口诀来计算的?

提出学习目标:

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各组自行进行学习、展示。

1、看图写算式(书p85第2题)。

根据课件演示,写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计算7个9(一个长方体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通过让学生看图计算,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2、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书p85第3题)。

看一看9的乘法口诀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挂图上圈出要求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积是怎样变化的。如提问:1个9比10少几?2个9相加,也就是9的2倍,比20少几?9的3倍、4倍、……呢?多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回答好的,要给予表扬。

小结:可以根据发现的这些有趣的变化规律和积的某些特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3、对号停车(书p86第6题)。

4、在空格里填上每两个数乘得的积,看谁都能填对。(书p87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写好后让一学有困难但写得对的学生在全班说结果,使该生有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全班展示。

1、书p86第8题。

(1)让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如“两棵树相距3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2)根据题意,选择算法。求9根长多少厘米就是求9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2、书p86第9题。

3、书p87第11题。

4、书p87第13、14题。

第14题是找规律填数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10-0=10、20-1=19、30-2=28……”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通过交流思考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1、提出问题。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_想感情?

明确:游子_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_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_》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_。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_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_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_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_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_,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_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_,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_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_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_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_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_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_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_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_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_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诗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涵的情感以及诗歌清幽高洁的意境和含蓄悠长的特点,课时是一个。

由于英语老师有事,所以语文课和英语课换课,语文课是第一二节。相对来说,时间不大够用,讲课时显得仓促了些。不过,因为诗歌比较简单,所以教学计划基本完成,给他们留了翻译诗歌两大场面的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本节课我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改变——将教材第4页例2图改成我女儿房间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作为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找准知识的衔接点,巧妙过渡到新课教学。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复习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及面向每个方向时自己前后左右的各个方向,让学生对所学旧知在头脑中进行了回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地描述着自己房间的摆设。在学生已经充分交流完后,我话语一转:“你们想知道我女儿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吗?”学生们整齐而又响亮的答语,将课堂带入新课的教学,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改变教材的主题图,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教学。

在新课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方向定为上方,依次把其他三个方向标出,再根据我的`描述绘制出我女儿房间的示意图,最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

在交流中,学生发现由于各人选定的上方不一样,感到看图很不方便,联想到平时出门旅游也需要看地图,如果没有统一标准,那会非常麻烦的,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很有必要“统一”规定。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所以学生很快就提出了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接着大家又按照通常使用绘制地图的方法重新绘图。

品友互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经历了“遇到困难——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当最后我把女儿房间的图片及示意图出示时,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增加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只有练习一的第4题,因此我又增设了几道补充练习,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如“送小动物回家”,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把动物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又如“我是小小绘图师”等,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有增进了友谊。

虽然“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但如果教师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用心设计教学内容,课上认真组织实施,还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营造贴近实际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班周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中来了。我还不失时机的提出几种大家常见的水果,确保课题的正常引入,也防止了同学们的思维过散,过杂。在学生们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后,我又假设了“给学生发放小奖励卡片,但又不知道每类卡片有多少和帮助小刺猬数数有什么水果,各多少个的情境,让他们参与整理、帮助统计,从而是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

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发言的自信心。

本单元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形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行成的发展。

三、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效果,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正因为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确保课件与授课同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有效地控制了部分学生溜号、开小差的现象发生。

但是本节课也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完善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因此,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们有些接受不了。

公开课数学教案

3、能初步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1、五张画有圆形的纸;一张画三角形的纸,一张画正方形的纸。

2、小羊、小鸡、小熊、小猫、小狗、小兔头饰各一个。

3、轮胎、呼拉圈、镜子、足球、碟片各一。

1、认识圆形: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幼儿观察。

教师:这是什么啊?幼儿答。

教师:对了,有的小朋友说是圆圈圈。今天我们就是讲这个圆。它叫圆形,跟老师念:圆形。它长得圆乎乎的,没有角,没有边,像圆圆的饼干,也像圆圆的太阳,也像圆圆的皮球。

2、区分圆形与正方形、三角形:同时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幼儿观察并区分是否是圆形。

3、画圆形:幼儿伸出右手在空中画圆:跟着老师先确定一个起点,向左转圆圆地转向右边再回到起点,就像圆圆的太阳升起在天空,也像圆圆的足球放在地上。

4、导入故事讲述:我们认识了圆、区分了圆、也画了圆,小朋友们知道圆在生活中的用途吗?请听故事:《小羊卖圆》。请五位幼儿协助老师讲述故事。

5、听了故事,小朋友们也看到了生活中的圆的应用,那你们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圆形物体呢?幼儿举手回答。教师记录。

6、结束部分:游戏《拉个圆圈走一走》。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圆形,那我们现在用小手来做个大圆圈好不好?开始游戏。

让幼儿回家同家长一起找家中的圆形物品,加深对圆形的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见口算题卡。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教法:

引导、观察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展示课件。

师:下面是小黄人的三张照片,你能说说三张照片分别拍的是它的哪个面吗?

预设:生1: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黄人的正面。

师:正面。板书“正面”“第二张呢”

生:2:第二张拍的是小黄人的上面。

师:上面。板书“上面”“最后一张呢”

生3:侧面。板书“侧面”

师:侧面又分为“左侧面”和。......?生:“右侧面”

师:这个小黄人,从不同的方位去拍,拍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2.展示课件。

预设:生1:正方体;点正方形——变成正方体,正面一闪。

生2:长方体;点正方形——变成长方体,正面一闪。

生3:棱锥;点正方形——变成棱锥,正面一闪。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点击正方形,形成长方体;师:原来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说明我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物体能确定它的全貌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物体。板书“看一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公开课数学教案

1、学习将图形折叠、分割、拼摆,感知图形的变化。

2、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及圆形的认识,发展空间知觉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图画若干张,事先张贴于活动室内供幼儿观赏。

2、图形操作卡片(各种几何图形)。

3、可供折、剪、贴、拼的各种彩纸以及剪刀、固体胶、操作纸等。

4、一块大展板,分为三个区域,用于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1、导入:师:今天图形宝宝们来到了我们班,可是他们很调皮,和小朋友们玩躲猫猫的游戏,他们躲在一幅幅画里,请你们来把它们找出来吧!

2、找图形。教师出示由几何图形组成的画,请幼儿欣赏。提问:你能找出这幅画里藏着哪些图形宝宝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梯形)。

3、借形想象,拓展幼儿想象空间。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将它们找出来了,我们请图形宝宝们出来吧!(请幼儿以呼唤的方式请出各种图形,教师一一出示。)。

2)师:图形宝宝们被你们找出来后,还不甘心,还要考考小朋友们,它们想请你们一起来想想,图形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形象外,还可以变成什么东西?教师请幼儿先相互讨论,然后再举手告诉大家。

4、区域活动。

1)游戏区域1:图形变变变提供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梯形纸若干,鼓励幼儿大胆操作,通过折、剪、拼、贴的方法探索图形的变化,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学会介绍自己的操作成果。

2)游戏区域2:找图形提供图案画1--4幅,幼儿找出其中图形的名称、数量,并做记录,在操作卡上用圆点表示各种图形的数量。

3)游戏区域3:图形添画提供画有几何图形的画纸,鼓励幼儿想象并添画,变成某种物体形象。教师先向幼儿介绍各个游戏区域的活动要求,然后请幼儿自选区域活动,操作的结果展示在指定的展板区域内。活动中,对于能力强的幼儿鼓励其选择多个区域活动。

5、展示幼儿操作结果。教师请幼儿共同欣赏、点评幼儿操作结果。点评后,请"找图形"活动区记录得不正确的幼儿加以纠正自己的操作结果。

1、复习巩固各种图形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认识五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图形,了解其特征。

活动难点:能正确区分各种图形,知道图形之间的关系。

1、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

2、物质准备:奇妙盒子、多媒体课件、操作用的五种图形若干。

3、各种图形卡片人手一份。

1、幼儿做手指游戏:变变变,稳定情绪。

(2)奇妙盒子东西多,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3)奇妙盒子东西多,我请第二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4)奇妙盒子东西多,我再请第三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小结:奇妙盒子里藏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能正确区分它们,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3、教师用拼图及折叠的方式,演示图形的变化。

(1)老师拿了两张什么图形?(正方形)我把它们相拼在一起,组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2)一个正方形,老师用折叠的方法还可以把它变成其他的多种图形。看看它变成什么图形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就说明图形是可以变的。

4、播放多媒体,欣赏动画拼图,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1)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图形娃娃们的精彩表演,看它们相拼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图形?

瞧,它们分开后,又变回了小汽车,图形娃娃真厉害!

5、数数、分类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也准备了一份礼物。看看它是什么?(机器人)你们喜欢它吗?

(1)先来看看机器人是由哪几种图形拼成的?(幼儿说,教师逐一贴出相应的图形。)。

(2)一共有几种图形呢?那我们就要找出它的数字朋友6贴在图形的下面。

(3)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请幼儿找出相应的数字贴在图形上。

(小结:小朋友今天表现可真棒!当图形娃娃们在一起游戏时,是可以相拼成许多不同的图形。)。

6、幼儿操作,自由拼图。

现在,大家想不想和图形娃娃们一起做游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呀?那小椅子轻轻转向桌子,我们比比看,谁的小手最灵巧,拼出的图形最漂亮!

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

主要体现在:活动中,师生互动方面较好,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还通过演示图形的变化及课件欣赏,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知道各种图形拼在一起就能变出新的图形,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数学公开课教案

1、学习2、3、4的分解组成。

2、通过观察,寻找发现数的组成规律。

3、继续体验总数与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西瓜图片若干,蓝绿色的篮子图片各一张,4以内数字卡片若干,分合符号

一、游戏:碰球

——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和要求

——集体,小组,个人练习

二、学习4的分解组成

1、认识西瓜,出示西瓜图片

——这是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2、分西瓜出示蓝绿色的篮子图片

3、记一记

——谁有好办法把分西瓜的事记录下来?

——请幼儿用数字和分合符号记录在黑板上。

4、念一念

——幼儿认读分合式,先说分后说合。

三、出示操作纸,师幼共同了解操作要求

——给弟弟妹妹分蔬菜,注意不遗漏,不重复。

四、根据幼儿完成情况讲评

数学公开课教案

1、学习用数图形的方法测量和比较各种事物面积的大小。

2、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相互变换。

3、在看、比、说的过程中感受发现和表达的快乐。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白板课件、操作单人手一份、记号笔、泡沫地垫若干。

(一)出示场景,以小灯笼的角色引出课题。

(二)学习活动,师幼共同探寻用数图形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师:这里有两张床,到底哪张才是最大最好的呢?

2、教师演示并记录第一张,幼儿操作并记录第二张

3、教师小结:能铺下的坐垫越多,床呀就越大。

(三)巩固经验,比较镜子的大小。

1、出示两面镜子,猜猜哪张的大。

2、教师介绍操作单,幼儿操作。

3、教幼小结:能铺下的手帕越多,镜子就越大。

(四)第二次操作,铺泡沫垫。

1、幼儿分组地面操作。

2、指导幼儿看白板,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记录数据。

3、指导幼儿观看flash演示。

4、师幼共同得出结论。

(五)拓展活动。

1、出示画面,引导幼儿比较礼物的大小。

2、教师交代要求,将操作留给幼儿课后完成。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公开课教案

1、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

: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

(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

(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 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公开课数学教案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门牌号码的实际意义。

(1)知识准备:

1、幼儿分别对横的、纵的两方面的序数已有了解。

2、有少数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玩过此类游戏,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2)材料准备:

1、教师示范用不同的房子(有五间房子的平房一座,高五层、每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一座,高三层、每层有两间房子的高楼一座);小猴、小羊、小鸡、小猪、小兔的图片各一张。

2、幼儿操作用楼房每人一份(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分别为每层有两个房间的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的楼房及每层有三个房间的三层、四层的楼房若干,能力不同则提供给不同的材料。这样,在横的、总的两方面都拉开了距离,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使不同幼儿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基础上经验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3、皱纸做的用于庆祝的彩带;录有《喜洋洋》音乐的磁带。

四、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很多小动物们都围在小猴身边,他们在说什么呀?

--原来小猴告诉大家:"今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住的都是高高的楼房,又宽敞又亮堂,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经验。

(1)、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新房子(出示有五间房子的平房)。

1)、请幼儿帮某个小动物搬进第一座房子。

2)、小兔问什么要住在这里?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2)、小兔觉得新房子虽然很宽敞,可并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于是小动物们商量了一下,又盖起了第二座房子,看,第二座房子盖起来了,好高呀!(出示高五层,美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

1)、请幼儿帮某个小动物们搬进第二座房子。

2)、小猪为什么住这里?

--原来数高楼是从下往上数,第一层,第二层------。

(1)、你们猜小动物们盖的第三座房子会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说出每层有两个或三个房间)。

(2)、哇!果然和你们说的一样,小动物们这次盖的楼房每层都有两个房间。(出示高三层,每层有两个房间的楼房)小猴子看到这样的楼房真想立刻住进去,谁来帮小猴搬新房?(请能力一般和能力较强的幼儿分别上来帮忙)。

(3)、小猴若住错了,这样讨论:小猴住得对不对,为什么?

(4)、小猴若住对了,这样讨论:你为什么请小猴住这里?(请帮忙的幼儿自己来回答)--此处幼儿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幼儿会认为小猴住对了,有的幼儿则认为小猴住错了,老师要请两种意见的幼儿分别说出理由。

--教师小结:原来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三个数字表示第几间。

(5)、说出一个门牌号码请幼儿来找出房间:

例:教师说出302,请能力一般的幼儿来找出相应的房间。

他找得对不对,为什么?

--教师在此处可重新小结: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房间。

提醒幼儿操作步骤:

1)、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房间。

2)、先找到楼层,再来找房间。

3)、按小动物身上的门牌号码来找房间,每个房间都只住一只小动物。

5、教师讲评。

(1)、住对的。

1)、你的小兔身上的门牌号码是多少?

2)、应该住那个房间?

3)、你怎样找到这个房间?

(2)、住错的。

1)、小猪住得对不对?为什么?

2)、201在哪里?

3)、请帮小猪住到201。

6、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楼房,很开心,来我们一起表示庆祝!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大家一起起舞欢庆乔迁之喜)。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在帮小动物找家的时候幼儿不能很好的分辨。应该让幼儿观察完动物后接着想一想他们都住在哪里?然后后再予以引导。直接出示的话,让幼儿看起来比较抽象。这些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所以在下节课上应该做一下调整。

公开课数学教案

综述汽车孩子们都认识,而怎样快速的找到自己的车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车牌号更好的找到自己的车,并让孩子们尝试了用给定的三个数字进行组合。

1、探索数字排列组合规律,并尝试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难点能按一定的规律用给定的三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1、《小朋友的书数学》。

2、汽车图片若干。

3、两人一套数卡、笔和长方形小纸若干。

一、谈话:怎样很快在马路上奔驰的汽车中寻找到自己的车。

(一)出来分辨汽车的牌子、外形和颜色,还能用什么方法很快找到自己的车?(引出汽车牌照)。

(二)(出示几辆汽车的图片)看看车牌上有什么?

二、猜车牌号,学习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二)幼儿两人结对合作,用三张数卡进行排列组合,一人摆数卡,另一人记录,一张小纸上记录一种排列方法。

(三)每对幼儿上交一张车牌,教师把上交的车牌展示在黑板上,请幼儿看看车。

(四)把开头数字相同的两组车牌摆在一起,让幼儿寻找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三、编车牌号,练习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一)在《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8页上有6辆小汽车,是森林车队新买的新车,请你用数字3、4、5给它们编车牌号,要求3个数字在每张车牌上都出现,并且车牌号不能重复。

(二)请幼儿边操作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全排出来。(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借助数卡)。

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都很认真的在编车牌号,数学活动中引导小朋友探索数字排列组合规律,并尝试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同时引导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活动中,首先引导孩子们思考:除了分辨汽车的牌子、外形和颜色,还能用什么方法很快找到自己的车?小朋友纷纷发言,能干的小朋友想到了可以看车牌号。

好多小朋友都对编车牌号产生了兴趣,他们又利用其它的三个数字进行编车牌号,有的小朋友一下子就编出了好多个车牌号码,但也有的小朋友没有理解编排的规律,仅编出了一、二个车牌号,还有的小朋友由于没有数字卡片只能看着同伴开心的操作,而自己没得尝试,希望这些小朋友的家长帮忙赶快做好一套数字卡片给小朋友在幼儿园用。

对于编车牌号的要求,讲的不清楚,导致幼儿为车子编出一样的车牌号。针对这个不足之处,我的解决策略是在区域角投放若干个车牌号,让幼儿了解所有的车辆车牌号都是不一样的。

数学公开课教案

1.喜欢参与数学操作活动,能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2.学习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1.学习掌握6的组成与分解。

1.六条小鱼的图卡和鱼缸。

2.幼儿操作的小鱼图片。

一、导入活动

幼儿看图卡,向幼儿交代帮小鱼找家的任务。提问:小河的`水被污染了,爸爸救了六条鱼回来,请小朋友分到两个鱼缸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幼儿讨论尝试)

二、幼儿操作

(一)教师:小朋友请你们数一数自己有几条小鱼?

(二)引导幼儿用小鱼图片分出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教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分法,并进行记录。

例如: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2和4,2和4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3和3,3和3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4和2,4和2可以组成6。

6可以分成5和1,5和1可以组成6。

三、巩固练习6的分解组合

(一)朗读分合式。

(二)游戏《猜拳》、《对数》

四、延伸活动

家长可以和孩子在家一起玩“分糖果”或“分筷子”的游戏巩固复习6的分解组合。

幼儿通过此次活动能热心的帮助小松鼠们分新房,通过自主尝试探索的方式得出不同答案,对6的分解组成有了深刻的了解,但对数字排列的有序性仍不是太明确,需要继续加强。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不断发现6的不同分配方法,应让孩子多在自主活动中发现不同方法,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更放开孩子,让孩子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并得以解决。

数学公开课教案

1、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

2、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多媒体课件、幼儿操作材料、笔。

(一)小猴摘水果

(二)小猴分水果

幼:有5只小兔。

幼:再让小猴去拿一只。

师小结:每只小兔分一只梨子,梨子少的时候我们要加上梨子,这样小兔和梨子才能一样多。

(2)看!小猴来到小猫家,他想把水果分给小猫吃。小朋友看看有几只小猫?

幼:有6只小猫。

师:小猴拿来了几个苹果呢?该怎么分呢?

幼:拿掉一只苹果。

师小结:每只小猫分一只苹果,苹果数量比小猫多的时候我们要拿掉苹果,这样小兔和梨子才能一样多。

(三)幼儿自己操作

粗心的小猴也想把水果分给其它小动物品尝一下,你们能帮帮它吗?"每个小动物只能分一只水果,少了你们要添上,多了需要你们拿掉。

整个活动我以一个故事贯穿始终,游戏性强,幼儿参与的部分较多,所以整个活动幼儿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活动中,回答问题活跃、积极、课堂纪律良好。

在以后的活动那个中应充分体现幼儿为主,让幼儿脑、手都动起来,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只起引导所用。

数学公开课教案

1、学习3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

2、在活动中,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1、幼儿人手一份数量是3的图片。

2、ppt课件,小猫头饰一个,两个圈。

3、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卡片放在口袋里。

1、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游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一)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小猫头饰,"看,谁来了呀?"

(二)学习3的组成。

2、出示ppt课件,幼儿自主学习3的分成。

师:我们先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吃的?有多少?

幼:3只桃子。

幼:3个蘑菇。

幼:3条小鱼。

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录下来。

(评:通过让幼儿来帮助小猫给它的好朋友分好吃的,给好朋友小兔、小猴这一"任务",在活动一开始就使幼儿的角色一下子就转变了过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在ppt上展示幼儿的分法)幼:我把3只桃子,1只桃子分给了小兔,2只分分给了小猴。

幼:我把3条小鱼,1条小鱼分给了小兔,2条小鱼分给了小猴。

教师与幼儿一起记录3可以分成1和2,幼儿一起学念。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幼:我把3个蘑菇,2个蘑菇分给了小兔,1个蘑菇分给了小猴。

幼:我把3条小鱼,2条小鱼分给了小兔,1条小鱼给了小猴。

"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没有了)

(评:具体形象的小动物角色,使幼儿有话可说,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操作的事情,幼儿也较易掌握并表达出来。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数量为3的食物分给了小兔、小猴,从而掌握3分成2份有两种分法,本环节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师:3分成两份有两种分法。幼儿一起念两种分法。

(评:在幼儿操作后发现了3的两种分法后,教师再小结,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反思《3的组成》含ppt课件

师:"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数字宝宝几,你找到的好朋友是几?"

幼:我是数字宝宝1,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2,我们一起过了魔洞。

幼:我是数字宝宝2,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1。

老师或幼儿记录1和2合起来是3,2和1合起来是3,大家一起学念。

(评:通过创设"过魔洞"这一情境,让幼儿变成数字宝宝,去找好朋友过魔洞,再一次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起到了生生互动的作用。通过游戏幼儿知道了哪两个合起来是3,并会尝试着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表达出来。本环节转换自然协调,又充分注意到了动静交替,不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相反的是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在区角活动中练习2、3的组成。

本次活动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中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设了"给小动物分食物""与好朋友过魔洞"等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从而知道了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的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效果较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