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范文(21篇)

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范文(21篇)

ID:6688028

时间:2023-11-20 10:11:52

上传者:QJ墨客 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范文(21篇)

读后感是对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的个人理解和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近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不少人在闲谈时都说,去酒店或餐馆吃饭时,看到有些食客餐毕后留下一盘盘剩菜被倒掉,真让人心疼。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条件变优越了,享乐主义不良风气也在人们当中不同程度地滋生,讲吃讲穿、讲排场、比阔气、追求名牌,相互攀比、挥霍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平时大手大脚,不注意勤俭节约,把勤俭节约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甚至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此种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我们必须引起注意。

自从中央发起“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行动后,我们看到很多酒店或餐馆纷纷加入到“拒绝剩宴,厉行节约”的队伍中,我不禁为勤俭节约的传统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方式拍手叫好。时下,“打包”剩饭剩菜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至上千元的饭菜在没有动几口筷子后就被丢弃,心里就会有种负罪感。小的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肉,就仅有的那点肉父母亲都舍不得吃,用来招待亲戚朋友,哪里会舍得浪费?就在前不久,我跟着父亲参加一亲戚举办的婚宴,饭桌上可谓是满汉全席,但最后却没有吃掉多少,看到有人将剩菜剩饭打包,这真的不失为一种节俭、一种美德。的确,生活条件好了,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奢侈、无度浪费。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餐桌开始,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兜着走,塑造良好的餐桌文明风尚,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节俭就是勤劳和俭朴,指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珍惜劳动成果,用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自己动手制造劳动财富。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美德。”这不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大都是具备勤俭节约这一美德。

明代清官海瑞死后,人们清点他的家产不过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段,旧衣数件。”他节俭的美德,是值得我们赞叹的。而今,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民敬佩的领袖。由此可见,节俭对于我们修身养德是大有益处的。

节俭这一美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随之发展。南京路上的好八连,不正是体现了这个观念?他们以前的“三件宝”:草鞋、纸糊信封、针线包。现在已被学习包、贮存各种资料的u盘、帮助官兵消费的阳光卡的“新三宝”所代替。可见社会的进步,节俭这一美德也随之而发展。

不,我们要肩负起发扬这一美德的使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使节俭这一美德深入人心!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的小故事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却一直映在我的心上,是它让我知道了人要有恒心、有毅力。

这一篇小故事主要写了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酷爱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十岁时住进寺庙读书。他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忘记吃饭,别人送来又觉得不好意思,便在夜晚量好米,添好水,一边读书一边煮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才睡觉。第二天,米粥凉透了,凝固了,范仲淹就用小刀划开一个十字,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傍晚吃两块。在去山洞读书时,采几种野菜切成碎末并拌入盐,佐餐的菜便成了。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否也是这样有恒心、有毅力呢?

有一次,我吵着闹着对妈妈说养一盆花,妈妈对我说:“那你要自己给它浇水、施肥哦!”“好的!”我爽快地答应了妈妈的话,妈妈也给我买了一盆小花。开始几天,我很努力地每天给它浇水。过了几天,我开始放弃了,只是偶尔浇一浇。后来,我完全不管它了。

渐渐地,小花收起了笑脸,慢慢地垂下头去,原本那些光滑的花瓣,也一片片落了下来,最终完全枯萎了。妈妈见状,教训了我一顿,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宝,一件事只要你有恒心地做,一定是会成功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这一个小故事使我受益终生,它使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应该要向范仲淹学习。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说,“中国旧小说里英雄上阵得了胜或者箭中红心,每暗叫一声惭愧”,也是这个意思。又“元曲里谁人升了官或掘了宝藏,或巧遇匹配良缘,都说圣人可怜见或天可怜见”,也是觉得落在自己头上的是不期而至的好运气,需要祷天,需要祭地,需要平起心来称一声“惭愧”。

就连陆游都“行年九十未龙钟,惭愧天公久见容”,也并不把自己活到九十岁还耳聪目明当成自己会养生的效果,而是觉得虽是己身无德,却劳天公格外偏爱,于是惭愧。

有惭愧心的人,每天总是问问自己:“我做得好吗?我是不是对得起别人?”没有惭愧心的人,却是会根根怒眉如针,一声声质问别人:“你做得好吗?你有没有对得起我?”佛家忌“我执”,皆因“我执”太盛,则天地间只有一个“我”字,“我”是最大的、最好的、最该得着的、最不该失去的,花也是我的,叶也是我的,世间金粉繁华俱都该归我,清风明月又不能白给了别人。有惭愧心的人则如会使化骨绵掌的高人,把“我执”一一化去,所以《遗教经》上又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庄严就在于,有惭愧之心的人觉得,花本不属我我却得见,叶不属我我也得见,金粉繁华哪里该有我的份呢?惭愧,上天垂怜于我,我享受这些真是该惭愧的。

所以惭愧是自见其小、自见其俗、自见其弱、自见其短而自觉地红晕上了粉面。见高人圣者自然要叫惭愧,见乞丐行走路上而自己衣装鲜亮,也要暗叫一声惭愧,那意思未必一定是也要自己污服秽衣,不过是叫自己起惜福之心,知道悯恤他人:未必讨吃要饭的`做人不如己,不过是天生际遇相异,所以万不可端起一种傲然的架势,鼻尖底下看人;见人做了侠义的事、仁和慈悯的事,更要暗叫一声惭愧,因同样的事情当头,未必自己就能如人,或有心无力,或有力却无心,都值得惭愧;即便如人一样做了,也要叫一声惭愧,惭愧自己不能做更大更好的事,好比一块布由于幅面所限,不能绣一朵更大的牡丹;抑或因了幸运,自己竟能成了大事,那更是要叫一声惭愧,因必定是有上天眷顾,才能成器,这一声惭愧,是叫自己把头低下来,不可因之多了傲慢冷然杀伐之气。

钱钟书替爱妻杨绛序《干校六记》,讲一般群众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惭愧自己是怯懦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

读章诒和的文章《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聂绀弩戴上“右派”帽子以后,被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于1960年冬季返回北京。然后便不断有人主动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告发检举上去。这些人都是他的密友,自费钱钞,请聂喝酒畅谈,然后将他的言行“尽最大真实地记录”下来;又有他赠友人的诗,也将里面的“反意”都抠出来,于是他便被抓、被关、被整,挨苦受罪。聂绀弩去世后,出卖他的人写怀念文章,那里面没有一点儿歉意。这些人未必不懂惭愧,不过却是着实害怕惭愧,所以尽量不去惭愧。

惭愧,我不如他。

惭愧,竟见垂怜。

惭愧,当做之事未做。

惭愧,分外的福分竟得。

一切都值得惭愧。贾母祷天,未必不是因知惭愧而惜福。她虽待见凤姐,凤姐却是一个不知惭愧的人。她受了大婆婆的气也会羞得脸紫涨而气恨难填,又因从她房里抄出高利贷的债券连累家运而羞愤欲死,却不会因贪酷致人于死而惭愧,所以她是无本的花,无根的叶,又如剁了尾巴当街跳踉的猴,虽是热闹,后事终难继。

一本书里解汉字“惭愧”:“心鬼为愧,心中有鬼也。斩心为惭,斩除心中之鬼,是为惭愧。人若知惭愧,常斩心中鬼,则鬼无处藏无处生。心中无鬼则问心无愧!”真是饭可以乱吃,话不敢乱讲,敢说自己问心无愧的,倒多半是大话,真值得惭愧。

惭愧是一种德行,好比一丝阴影,旷野骄阳下行路的一蓬花叶,直待我们“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是藏起来的暗器,再躲也没用,不定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刻,以什么方式,我们就会和它来一个猛烈的不期而遇——一箭穿心。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有一次,我出去买菜,看见隔壁老奶奶也去买菜。老奶奶被迎面跑来的小伙子一撞,她的身体突然一个趔趄,手中的马铃薯散了一地,我反应很快,一个箭步冲上去,扶住了老奶奶的身体。之后,又帮她逐个捡起了马铃薯。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这孩子真懂事啊,长大一定很有出息!”

每当我的爷爷或奶奶生病时,我都会竭尽全力照顾我的爷爷奶奶。只要一做完作业,我就把没洗的衣裤认认真真地洗好、晒好后再叠好。我每时每刻都守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在空余时间,我会当起“家庭小保姆”,一早起来,我会把粥煮好,然后,开始扫地。只要有灰尘,我都会扫好几遍,等扫好以后,整个家便焕然一新。中午,我在卫生间呆了好长时间,突然发觉爸爸悄悄地推开门看到了我,才知道我在用抹布擦地板呀!爸爸迷惑不解地问我:“家里不是有拖把吗?干嘛用抹布擦呀?”我摇摇头对爸爸说:“用拖把拖不干净,用抹布擦,脏了马上就可以洗呢!”爸爸笑着说:“你真仔细呀!”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个宝,我也不例外。虽然家里条件优越,但我是个勤俭节约的孩子,从不与别人攀比物质,也从不提出非分的要求,增加父母的负担,不比物质比精神,我选择用人格魅力来博得他人的赞赏。从不吵着闹着要妈妈给我买新衣服。衣服旧了我也可以高高兴兴地穿着上学。每当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说要奖励我,我从不像别的孩子开口要钱或要什么贵重礼物,而只让爸爸妈妈买一本我喜欢的书作为奖励。

在家里,我从不浪费食物,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就跟我说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才让我养成了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当你穿着温暖又舒适的棉衣时,当你在外面遇到困难时,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要回报别人,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做人做事。每天早晨,我还没有起床,妈妈就早早的起来给我做饭菜,做完饭还得叫我起床,我觉得妈妈肯定非常累,我想:有一些我能干的'、力所能及的我都应该干,不应该再叫妈妈去干了。有一天妈妈出去了,我想收拾一下家里面,于是,说干就干,我大概收拾了半个多小时才收拾好,收拾好了我感觉特别累,但妈妈平时不光要收拾还要洗衣服,她肯定更累了,我应该每天都要帮妈妈干一些活来报答她,让妈妈不再那么辛苦。

和练习册都带上,还要多带些练习本,笔,橡皮。学习上优异的成绩成为我帮助同学的有利条件,我对同学们真诚,热情,在学习上,无论谁有困难,只要找到我,我都会帮他解决。有些优秀生不愿与后进生交往,但我认为后进生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正因如此,我在班里的人缘极好。我从不与人斤斤计较。

我是一个遵守公德、乐于助人、善良的女孩。在骑车行驶的路上,不仅自己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还要求爸妈遵守,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了。无论走在哪里,我都不会随意乱扔垃圾,看到垃圾便捡起来,这也是我的习惯。每一次在路上遇到乞讨的人,我总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一些零钱,曾经也有人告诉过我那些人可能是骗子,但我总觉得那些人中总会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帮助他们。

平时,你有困难,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是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强大时,你是否想过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想:如果大家都怀着一颗善良、感恩的心,那人与人之间都会变得更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礼仪文明。文明礼仪处处可见,这些利益就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但是,公共文明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上,所以,个人文明才是根本。鲁迅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举。”所以首先要完善个人修养,人的文明修养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垃圾,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前进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让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在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且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的了春天的阳光呢?

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父母的爱既温暖,又伟大。父母往往是那么令人敬佩。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他们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父母的爱是那春天的阳光,不让我们受到刺骨的寒风给我们带来的寒冷;父母的爱是一把伞,这把伞不让倾盆大雨淋湿我们;爸爸是船,妈妈是帆,他们让我们游遍大江南北。我们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逐渐长大,母爱是一滴清水,滋润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不受一点污染。

长大后,我们应该好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有些人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想不开,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的前途。这时,你们可曾想到父母。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世界上就不会有如此唯一的你,我,他。这使我想起一首歌:“世上只有爸妈好,有爸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爸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是啊,有父母多好,但有些人却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高兴时,对父母是何其的任性,放肆。即使如此,父母也从未有一丝放弃我们的念头,而是加倍努力的教导我们。他们一心只想着:我要让我的孩子幸福。

在我们中国,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不能让祖国失望,不能让父母失望!我们要发扬这种美德就要从生活中的种种孝顺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难道我们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吗?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孝敬我们可亲可爱的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吧!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人作为肉体凡胎投生到这个世界,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之事,这就需要用一种心态去面对,那就是宽容。

曾经,由于受生存环境的影响,渐渐养成了爱憎分明的个性,对什么事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对与错、美与丑、好与恶、黑与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分明,眼睛里容不下一点沙子,还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然而,生存经验的积累,让我又渐渐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可能独立存在,也就自然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学识修养不同,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自然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正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会时时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别人的喜好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当然,也会有你不喜欢却需要接受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宽容。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闪耀着人们以勤劳和智慧所创造出的灿烂文明。中华美德,也在我们发展与进步中渐渐散出光芒,于是中国便有了“礼仪之邦”这样的美称。而当一个文化之都发展到今天这样繁荣时,中华美德的光芒却因受到外来文化和不良思想的冲击,被人们忘却。我们应该继承这传统美德。

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教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中华美德:从孔融让梨到一字千金,无疑都是在告诉我们孝敬与诚信。我认为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规则。人要是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没有立足之地,什么事也做不成。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曾子杀猪》。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不停地哭闹,曾子的妻子就跟孩子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后来,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见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忙阻止道:“我不过是哄哄孩子的,你怎么能当真。”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分明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便把猪杀了。事后,他告诉妻子:“说到就要做到,这就是诚信。”

曾子深深懂得,做人应该诚实守信,如果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是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当今社会,有许多不守信用的人,他们不懂得在一切道德品质中诚信才是世界上最需要的。不论你学历多高,真诚与朴实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席勒说过:即使你衣衫褴褛,也不要忘记穿上诚信的衣裳。因为生命是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惟有诚信使你看清真正的自己。

所以,让我们向着传承传统美德这个目标,一起努力!让他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读后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文档为doc格式。

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讲孝顺,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针对父母的,孝就是顺,顺从父母就是孝。可是您知道吗?真正的孝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它并不仅仅是针对父母的,对父母的孝只是其内涵中的一部分,更不是简单的顺从父母就是孝。

儒家经典中有一部书叫《孝经》,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孔子对孝的内涵的解释。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意是说,孝,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换句话说,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孝是一个更广义的人的品德。

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孝的具体表现也不完全一样。对于天子来说,爱自己的亲人,就不敢对别人不好,尊敬自己的亲人,就不会怠慢他人。将对自己亲人的爱敬应用于天下人身上,百姓就会深受其惠,这是天子的孝。对于士大夫来说,用对自己父母的爱敬来对待君主和年长于自己的人,不失忠顺,是士大夫的孝。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遵从天地之道,勤俭节约,供养父母,就是寻常百姓的孝。也就是说,真正的孝是指一个人能够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孝是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无私博爱的胸怀是对父母亲人爱的基础,而对父母亲人的爱是这种更宽广的博爱在亲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孔子说,先教导百姓懂得博爱,就不会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这大概来源于孔子在《孝经》中也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珍惜自己的身体生命,是孝的开始;修身遵从道义,名扬后世,使父母荣耀,是孝的终极。可是大家看到了扬名于后世,却忽视了立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扬名于后世在后。在人类普遍道德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扬名后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扬名于后世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结果,却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通过立身行道达到的。当人类道德开始下滑的时候,扬名于后世变成了目地,于是就有了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实真正的孝是通过修身养德实现的。

那么,到了具体的行为上,孝体现在哪里呢?是不是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孝呢?不是的。当然作为子女,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但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一个修身养德的人,会给父母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宁。而一个骄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时的利益,时间久了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所以孔子在《孝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荣辱不惊(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哪怕他每天用丰厚的饮食供养父母,也说不上孝。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远比表面上的行为表现重要。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顺从父母的要求就是孝。其实这是将孝片面理解的结果。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于不义,做子女的孝是不要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对,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争。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如果以孝顺父母为名做了不对的事情,其实也是陷父母于不义,那就更谈不上孝了。

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是归根结底,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无私地关爱自己的亲人;而一个自私的人即使在没有矛盾的时候能够对父母很好,到了关键时刻想到的很可能还是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义逐渐被歪曲了,变得狭隘和表面化。其实当社会上的人可以为了对亲人的爱无所不为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就很危险了。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沙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孙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为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求我们要励志奋发,一个人,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奋发图强既要从大事入眼又要从小事入手。从自己做起,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我们所知道的古圣先贤就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的,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张良、诸葛亮、王羲之、蔡伦、玄奘法师、李白、杜甫、王维、孙思邈、苏东坡、欧阳修、韩愈、张载、周敦颐等等,你还数出了哪些人?人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榜样所引导,我们的榜样或者说我们的偶像是谁?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往对方的路上走,传统文化的成人之道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与道路。墨子慨叹白绢染色,孩子的心灵就像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就会显出什么来,孟母三迁,就是害怕给孟子找错了榜样。

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黄金时期。也许,我们不用像赵国强一样英勇与歹徒搏斗;也许,我们不用学刘子元不顾生命危险跳水救人;也许,我们也不用悉心照料十三位非亲非故的'老人但是,我们应记住这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努力去做美德少年,不要一心想着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从捡起身边的纸屑做起;从尊敬师长,不顶撞父母做起;从不说谎话,诚实守信做起让我们一起爱上朗朗上口的中华经典吧,因为它是从源头流出来的活水,你的心里装着它,就等于装着智慧的源头活水,就等于时时和他们对话。因为它会时时刻刻谆谆教导我们,如何做有德之人,如何做美德少年。美往往就在身边,我们青少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美德,让我们一起争做美德少年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我通过读《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我收获很大,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美德”,这个响亮的名字,只要一说,就让人感到羡慕,我也不例外。特别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欣赏美德这两个字了。

我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里,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就像故事里所说的:“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我认为曾子这样做非常对,教育儿子长大以后不要对人不讲信用,要做一个诚实守信人。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到诚实守信这四个字,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少先队员吧!

其次,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人,家里很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所以,家庭和和睦睦,尊敬长辈,生活得很愉快,奶奶在这个和谐的家里,奶奶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让邻居们非常羡慕。

读完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个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了,我们永远还不完。所以我们长大以后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多去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快点行动起来吧!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吧!做一个人人喜爱,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吧!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孔子吧!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勤奋好学,我们小学的口号就是:乐于求知,勇于攀登,以及我校的:一身正气,自强不息。我们今后也要发扬这种精神,读好书,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后,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孔融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

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曾参教子。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妻子听曾参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只能答应杀猪了。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我通过读《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我收获很大,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美德”,这个响亮的名字,只要一说,就让人感到羡慕,我也不例外。特别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欣赏美德这两个字了。

我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里,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就像故事里所说的:“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我认为曾子这样做非常对,教育儿子长大以后不要对人不讲信用,要做一个诚实守信人。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到诚实守信这四个字,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少先队员吧!

其次,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人,家里很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所以,家庭和和睦睦,尊敬长辈,生活得很愉快,奶奶在这个和谐的家里,奶奶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让邻居们非常羡慕。

读完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个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了,我们永远还不完。所以我们长大以后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多去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快点行动起来吧!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吧!做一个人人喜爱,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吧!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孔子吧!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勤奋好学,我们小学的口号就是:乐于求知,勇于攀登,以及我校的:一身正气,自强不息。我们今后也要发扬这种精神,读好书,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后,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从古至今,每个中国人都有爱国精神,岳飞精忠报国,主要讲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刻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体现了岳飞的爱国。我们不仅要爱国,更要明志,后汉书里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石成金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意思是:有志不在于年龄的高低,没有志气和志向的人,即使活到了一百岁,也等于白活了一百岁。所以,我们要求自己要有志气和志向,这样,长大了才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20xx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5.12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在这次7.5级大地震的`灾难中,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团结自强、众志成城和不怨天,不尤人的民族精神。

在《老子》第三十三章里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中华传统美德里最重要的就是诚信,《论语—子路》中说过:“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做为一个小学生在和同学、朋友们交往的时候,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一诺千金,不能不讲诚信,要学习《论语》里的学而第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国为什么有悠久五千年的历史,是因为中国人在慢慢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华传统美德里还有厚仁、贵和、敦亲、好学、勤俭、务实、修身,这些都是传统美德的精华,我们现在还小,以后还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至乎没而后止。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读完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这个故事,对我启发教育特别深。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求学新去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弹熟了还是不肯换新曲子。这又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用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想想自己,感到非常惭愧。有一次,我碰到了一道难题,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该怎么做,突然想起一本参考书上有这道问题的答案,就不懂装懂地把答案抄下来,并且交给了老师。第二天,作业发下来我得了出色,老师还表扬我,挎我聪明。可是,现在翻开本子一看,好像“出色”上多了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仿佛在问我“你懂了吗?”我越想越觉得难受。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事,提醒我,作为一个中队长,在班里要起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要虚心向老师请教。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贡献。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记得肖复兴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地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的尽情的飞翔。”这段时间以来,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德书》。

这本书让我逐渐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本中书通过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以及诗篇,还有寓言、童话等引人入胜的丰富内容,让我充满好奇心,睁开了秩嫩的双眼,展望人生中的道德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许多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看了《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故事。我觉的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的是久洗的旧衣;吃的是普通饭菜;住的是简陋的屋子;坐的是瘦马破车。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要知道,节俭难,而三十年如一日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一国之宰相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以他们的光辉榜样赋予“节俭”更丰富、深刻的意义。唐朝的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曾先后二百多次上书指谪唐太宗的过失,他提出欲“求国之安”必“戒奢以俭”的观点。__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只有几件汗衫和破袜子;骁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更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居显赫之位而以俭为本,以俭自约,读后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节俭”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德。“戒奢以俭”是“修身齐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诀,更是“治国平天下”必不可少的“法宝”。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只顾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是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色,笑着解释说: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用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

“勤俭自强”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只喊着要学生们弘扬美德、勤俭节约;要让勤俭节约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他们的一生。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则故事使我难以忘怀。这则故事便是众多中华美德故事中的一则――《磨杵成针》。故事中有两位主人公,以为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另一位便是唐代伟大的诗仙――李白。

故事中的老奶奶是以为毅力顽强的老人,她下定决心要把一根粗壮的铁棒磨成一枚细细的绣花针。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着。她的行动影响了从小贪玩的李白,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从这则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

国庆节的喜悦还在继续,安静的心情释放着心的微笑。转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以来,九月九就是思念的节日,古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古代人在重阳节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阳是团圆的日子,因为不能团圆,在外的诗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亲人,写下了传世的诗歌。思念之心,字字显露真情。现在我们国家给重阳节赋于新的寓义,这一天定为老年节,我国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一样,慢慢步入老年社会,关爱老年人,关心长辈,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让每个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有一天你我也会老,看看年老的亲人,一晃几十年过去,那也许就是每个人的写照。

苍经年轻过,有过美丽的青春,有过追求,有着对社会的贡献,当你面对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翻阅年轻时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动!美丽的容颜在时光的.海中被描绘成苍白和皱纹,每一纹,都有深深地爱,当你看到相扶的老人在风景中轻轻走过,笑容绽放在慈祥的脸,心中那份感动不能自已;还有那年约六旬的老人身着运动服在那奔跑的身影,让人羡慕;当然也有流浪在街头的老人,一脸人生的苦涩,和那渴望相助的眼,让人不免同情。

最美夕阳红,没有人会永远年轻,老年人拥有的是智慧和经验,别说老年人爱啰嗦,每一句话里有真情,每一个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说说话,会有好处,明理和涵养在时光之海中已深深浸入,没有浮华,没有虚假,只有渴望,想与子孙多点相处的时间,多一些相聚的时刻,可以知道孩子们的生活,为孩子的幸福开心,为每一个亲人祈福。只要孩子们过的好,老人心中就无所牵挂了。这是老人,让人尊敬的老人。而年轻人一般不能发现这一点,生活的压力大,学习,工作的压力和竞争,让人疲惫,可以认为有理由不回家,不想念老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当你已经长大的时候,父母也在一天天衰老,思念和担忧的心时常挂在心头,一句话,一句问候,就能温暖老人的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本书分为15课,每课都有不同的主题,都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有养成好习惯的,诚实守信的,勤俭节约的等等。但不管是哪一个主题,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争做有礼貌、有美德的好孩子,成为未来中国最优秀的主人。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传承伟大先辈创造的辉煌文化,学习古代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首先要了解的,便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周总理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在古代,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地区,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如今,其它三大文明都断裂了,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更加努力地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不仅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呢?它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古代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的故事萦绕耳畔,而今又有“诚信老爹”省吃俭用替子还债的故事,我们常常被这些感动着。“忠、孝、诚、信、礼、义、耻、廉”这八个字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浓缩精华,我们要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民族文化。恪守这八个字,做一个有美德的少年。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炎黄子孙,应当弘扬中华美。

德,传承民族文化,胸中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心。今天,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我们为创造中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读后感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

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华美德》这本书是我喜欢的书之一。因为书里告诉了我们很多美德,而这些我都没有。所以,我从里面学到了很多,比如节约、尊老爱幼等等。但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人,家里很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所以,奶奶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让邻居们非常羡慕。

好几双好鞋呢!当我知道真相后,心里非常后悔,想到妈妈起早贪黑,而自己却一点都不为她着想,更不要说孝顺了,与书里的那个人相比,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懂得尊敬老人,孝顺父母了。弟弟在我的带领下,也越来越懂事了。

当我看见穷孩子被人欺负,有一个青年挺身而出保护穷孩子,自己却被打得遍体鳞伤时,我是多么崇敬那位青年人呀,我想对他说:“谢谢你,你是一位伟大的人!”

当我看见有人对待花草非常认真,把它们照顾得像自己的亲人,真诚的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时,我多么像对他说:“谢谢你,因你的真情付出,花草会开得更加灿烂。你是大自然的使者。”

当……。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没一一介绍。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德,也不缺少具有美德的人,只是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信任别人的心灵。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有许多许多,现在就要靠我们来发扬光大。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行动来践行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