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

ID:669090

时间:2023-06-30 21:42:20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篇一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篇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铸就辉煌,爱心唤醒无穷的力量。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去一遍遍的教导孩子们;因为有爱,我们才会无微不至的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因为有爱,我们才愿意费尽心思去和学生心连心。既然是这样,那就让我用爱心幻化成久旱的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干涸的心灵,让我的爱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不忘初心的灯塔,有了它我不会迷失方向。在读过《爱心与教育》之后,让我对这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开心并且毫无抱怨的守在这群可爱的学生身边,正是因为我具备了一颗童心,才能让我像大哥哥一样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同时也分享他们的悲伤和失落,这使我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更近一步,在学生心里埋下最美好的种子,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让世界都因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而幸福。

在一次意见箱学生的来信中,我发现他们的可爱,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其中小陈同学这样写道:“杨老师,带我们去实验教室,这节课是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以后再也不喝生水……这真是一场奇妙的科学!”看到这些话语,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成长了起来,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面面俱到,同时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要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正确指导。通过更多的鼓励与关心,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还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平等,我们作为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老师不是万能的,我们只是在某方面比孩子们先行一步。我们要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抓住更多的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往,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尽量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在对数学知识点中的理解,同学们的理解有多种思路,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思想。

“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让同学因我的而感到幸福”这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希望并努力的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愿把这一生都献给孩子,用爱去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挚的朋友,通过日复一日平凡的工作,为培养祖国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篇三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还生动具体的列举了自己对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对优生的培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同样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这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背后隐藏着李老师一颗为人师表的爱心与执著,耐心与机敏,当然,在书中作者还不无忧虑地剖析了当代中学生心灵的另一面,发出了沉重的思考,特别是书中所列举的宁小燕自杀这件事例,读后让人为汗颜,一个纯真而又优秀的花绣少女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读后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想:当今的学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德育教育。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可爱,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老师,我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本领,我从一字不识到现在我可以写作文了,真的谢谢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这些话语,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篇四

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利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班主任引导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而现在起应该多一份努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的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实践活动,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五、训练优生收搓心理

不可让优生在班上特殊化,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优生担任班干部不宜搞终身制,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对优生犯错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只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篇五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 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 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 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 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 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什么叫享受教育 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篇六

除了高中读的言情小说,没有一本书润湿过我的睫毛,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我却频频流下感动的泪花。

在书中,李老师以手记的形式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记录了他和学生之间真实的故事,让我读来感觉教育是那么纯美动人而又“平易近人”。

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工作中我也会竭尽全力将这一原则落实到行动中,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但相比较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和感情,我才深切地领悟到什么叫一叶,什么叫森林;什么叫滴水,什么叫汪洋。他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是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学生汪斌的爸爸给他一筐鸡蛋,他每天用煤油炉子煮一个鸡蛋给汪斌吃,持续了一个月。这份无私和纯净该令我们现在多少老师惭愧啊!学生和家长出于各种目的给教师送东西不足为奇,可是有几个有李老师的机智和纯净呢?合家欢聚的春节,当我们在和家人团聚时,李老师却和学生在一起;漫长的暑假,当我们载着家人旅游时,李老师却和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自由的周末,当我们休闲时,李老师却把学生请到家里做客,包饺子,煮火锅吃;他每天中午给学生读小说;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拼命地为每一个毕业班编“班级史册”、“班级分风采录”;他按号轮流家访每个学生;他给每个学生过生日,送书、送明信片……每一个故事都谱写了一首动人的诗篇,让我看到教育的纯净与美丽,让我心灵翻滚感动的波浪。

书中,有几个情景让我感动地流下泪水:其一,李老师在风雨中挤上公家车去看宁玮,她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社会人,李老师却还对他关怀备至。其二,伍建因为家庭困难,有辍学念头,李老师带着给他的捐款和许多生活用品,用了半天时间跋涉30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家所在的小山村,他和同学们在田埂上站成一排,齐声大喊:“伍、建、你、好!”其三,他和学生在学校外面的河滩上燃起熊熊篝火,为学生举行14岁生日篝火晚会。李老师不仅有满腔的爱心还有满腹的童心,他在用他的爱心和童心给学生创造教育的诗情画意。教育不单单是给学生灌输道理和理念,还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动人的情境中去受到陶冶,去感受到教育的诗意和美好。

我们不少老师时常慨叹现在的学生缺失了感恩的情怀,但读了李老师的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发自肺腑地给学生许多,给学生需要的,我们是否在用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我们是否在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爱的作用是相互的,李老师彻底的爱心和童心换来了学生纯粹的真心。

“后进生”是教育中不可避免的群体,不少“后进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纪律意识也较差,思想品德不够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许多麻烦和困惑。刚开始接触时,也许还能保持爱心和耐心去教育,然而三番五次之后,我们就会失去了教育的耐心,抱着“朽木不可雕也”的心理弃之。

书中,李老师对于转化后进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指出了后进生的具体教育方法,这给我们转化“后进生”指明了方向。

李老师对后进生万同的转化让我看到了后进生转化的艰难,更让我看到了李老师的耐心和对后进生的尊重。万同成绩太差,纪律太糟,品德不好,叛逆倔强,作弊、早恋,可以说是个十足的“坏孩子”。诚实地说,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我的手里,也许十次八次教育不见起色,我就会失去耐心,放弃对他的教育和改造。然而,李老师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他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点燃万同“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他和万同谈话,让万同在心里树立“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意识;中秋万家团圆,他去万同家家访;他给万同找“帮助人”;他为万同单独命题;他给万同在国旗下演讲的机会;他用自己中学时隐私的感情故事启发万同……功夫不负有心人,曾经的万同竟然成长为一名军人。是李老师对万同的爱心、耐心创造了他的奇迹。李老师对万同的改造也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不要轻易放弃和抛弃一个看上去没有未来的学生。

后进生虽然不能给我们仰慕感和赏心悦目的享受,但他们存在是必然的,在和后进生相处中,我们要尊重后进生,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渴望真情,渴望被赏识,我们要自然而然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开启他们内心最柔软的一面。

李老师还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德育危机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渗透着浓郁的爱心。浓浓的爱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春天,像童话般美丽。

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篇七

再次捧起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泪下。

没有夸夸其谈,书中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

书中所描述的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

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是锻造出了卓越人格。这些都和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从书中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书中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