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热门23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热门23篇)

ID:6742827

时间:2023-11-24 06:46:00

上传者:紫薇儿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热门23篇)

教学计划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定稿

汪翠霞。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薄、宁远的人生境界。

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赏析诗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选择上学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你们的答案各不相同,但不管答案是什么,目的基本一致,要么为名,要么为利。但是古代有人学有所成之后,不为名诱,不为利动,只为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毅然决然的放弃官场的生活,选择了归隐田园,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并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他,就是陶渊明。其中《归园田居》组诗写于他归隐的第二年。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二诗歌学习方法指导:

我们学习了很多诗歌,我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诗歌学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总结:“五抓”,即抓作者、抓题目、抓语言、抓意象、抓情感,其中抓语言包括从朗读入手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三走进作者:

陶渊明的事我们学习了很多,想必大家对他已有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四解读题目:

明确:“归”是诗眼。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五朗读诗歌:

(一)诗歌非读不能感受其语言之美。请两名同学朗读比三,大家做评委,比一比他们谁读得更好。

(两个学生读,两个学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朗读技巧:1.字词读音,准确无误;2.诗歌断句,依意定夺;3.朗读语速,急缓适当;4.情感把握,收放自如。

明确:“闲”,即闲适、悠闲之情。

2.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自己的闲适之情?

(1)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反衬出闲适之情。作者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将自己在官场的生活比做“羁鸟”“池鱼”;将自己在官场上不到十三年的生活夸张写做三十年。通过比喻、夸张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反衬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借景抒情。作者抓住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由近到远,由静到动,由视觉到听觉写出了田园生活的美。

(3)直抒胸臆。“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两句通过“有”“无”“久”“复”形成对比,直接流露出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明确:对官场生活极度厌倦,对田园生活无比热爱之情。七课外拓展:

陶渊明被后世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对于他的隐逸思想,你如何评价?逃避现实,应该批评。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

勇气可嘉,给予肯定,给予赞扬。他是一个在东晋黑暗乱世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极有才华的、并且很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即使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也不在乎。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这样流行网络语:睡觉睡到自然醒,舒服呀。表明现在生活压力之大。但我们没有勇气选择陶渊明的做法,因为我们害怕失去自己我们苦苦追求的名或利。八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隐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田园生活的宁静使他疲惫、烦躁的心情得到放松和平静,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并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精神的脊梁。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路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九作业布置:

在这个崇尚物质、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与名人对话特别是与陶渊明对话能让我们的性情得到陶冶,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更能让我们的灵魂受到深华。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跨越时空与陶渊明进行交流。请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学反思:

1.整节课能抓住解读诗歌的方法来讲析诗歌,是学生掌握诗歌的解读技巧,这种做法比较好。2.以情感为线索来分析诗歌,授课思路清晰。3.评价陶渊明归隐的做法时,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而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他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4.作业布置与授课内容联系紧密。

5.时间有限,所以对诗歌大意的解析不是很到位,这做的不是很好,有待改进。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朗读

11月6日,李宗玲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古诗词教学,我选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归园田居》其三上了一节研讨课。课标上讲:“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位。”虽然课标给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够。何况大部分老师教学的重点只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层面,只是迎合考试而为,也没有注重初中与高中这两个学段的有效衔接,我感觉这也是李宗玲老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的初衷。明确初中学段古诗词应怎样教,既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又能注重学生的长远效用。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式的代表作。描绘了诗人劳动中纯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学生很容易读懂,难点在于诗人想表达的心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我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巧妙结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参与互动,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把这首诗定位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感受诗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画面感;让学生学会对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难点辅以多媒体出示诗人背景及诗歌要求。一节课,学生读书、思考、积累、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达到了学生考试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其乐融融。

导入新课:

生:

师归纳: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生默读,交流词义。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

生读。2分钟后。

生3:老师,我来读。“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

生鼓掌。

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

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

师:哪里?

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

师:你来。

生5:读(语气坚定)。

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

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

生7:还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很狼狈。

师:还有补充吗?(过了一会,没有)。

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

生:慢慢品读。

生8:老师我读出了。

师:讲。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个转折,“但使愿无违”是第二个转折。

生9:不是,这其实是一个转折,就是这些小的沾湿累的东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说法。还有一个转折应该是在开头两句,在草比苗胜的现实情况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归来。

生10(着急举手):老师我明白了,“一种执着”就是战胜荒芜的执着,面对困难不退缩,而是用努力战胜它。(有同学鼓掌)。

生11:老师,我觉得他说的不是很准确,这首诗应该是同一种执着,不可能有两种执着。记得在初一的时候你给我们将“学而第一1。1”的时候,你告诉我们很多人都解读错了,一段话不可能有几个主题,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中的两个转折应该表现的是同一个执着。

生10:那你说是什么执着呢?

生11:后面有个“但使愿无违”应该是作者的“愿”,结合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应该是回归田园的强烈愿望。

生10:那怎么理解第一个转折呢?

生11:哑口无言。

师:应该有个结合点吧!(学生交头接耳,没有反应)。

三读文本: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师: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师:提示:大家先寻找可能出现画面的语句,然后认真体会交流。

生:读,然后交流。

生12:老师,我找到了。(师点头默许)“道狭草木长”句。我仿佛看到了狭窄的道路两旁长满了草,一个老人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田间小路上独行。

师:嗯~(声音拉长)。

生4:他找的这幅图画,和开头的草荒差不多,我觉得不准确。(有同学笑)。

生7:我觉得应该是“带月荷锄归”句。

师:用“白描”手法概括。

生7:一人,一月,一路。

师:月下散步图?

生9:一锄。

师:劳动晚归图。此图有何意味?

生13:温馨、和谐。

师:请同学们用“没有……,有的是……”的句式说。

生6:没有劳动的艰辛,有的是月下晚归的惬意。

生14:没有官场的黑暗,有的是劳动的诗意。

生15: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有的是劳动的快乐。

生16:没有没有耕种好的遗憾,有的是对劳作的享受……'。

师:同学生说的很好,有了图画,愉悦也被你们说出来了。第一个转折理解了吗?

生11:理解了。有一种对田园的渴望支撑他不怕劳苦,地荒怕什么,劳动就是了,总比在官场滚混强。(同学们大笑)。

师:概括得好。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四读文本: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

师:这里说的朴实是文风。

生读、思考。

生18:这首诗歌的语言好像对面谈话,没有一点含蓄。

生19:这首诗和一般诗歌最大的区别是作者没有选择什么意象来营造某种意境,都平白如话。

生20:你看“草盛豆苗稀”,傻子都知道写的什么东西。

生21:作者宁愿选择劳苦的田园劳动,也不留在官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生22:作者在田园劳动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表现了作者的隐逸思想。

生23:作者之所以厌恶官场,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同流合污的洁身自好。

师:谁能用一句话准确概括。用“这首诗通过……表现了……”的句式。

生25:这首诗通过作者对田园生活苦中作乐的标绘,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通过对黑暗莞城的厌恶,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师:好,生25用一组排比,完美地概括了陶渊明的人格。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幻灯6)(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九、教后记: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从何归—————尘网、樊笼

为何归—————个性、思想 超俗不羁的品质

归归何处—————乡间、田园 闲适愉悦的心境

归去后—————愉悦、欣喜

(比喻、拟人、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加载中,请稍候......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内容。

2、反复吟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读读议议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陶诗《饮酒》、《桃花源记》导入。《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齐读。

5、简介作者。

6、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探究。

答:诗句:“方宅十余亩,

……鸡鸣桑树颠”。

意境:“方宅”、”草屋”

——朴素自然。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和谐美好。

“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

“鸡鸣桑树”——安闲惬意、

幽远宁静。

情怀:平和、喜悦、

恬淡、闲适。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比喻。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

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比喻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

“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反复吟咏、把握了诗中的意象,体会了本诗的意境,感受了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了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列板书)。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作业。

1、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注意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多媒体课件、黑板。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其诗歌基本特征,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画面的联想以及语言的品读,体会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其坚定的人生追求,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揣摩语言,准确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想象体会法,探究讨论法,启发引导法。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音频范读文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背诵导入。让学生回顾初中时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背诵其中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的生活情景的诗句。(学生回忆,个人背诵,教师引导点拨后明确内容,然后全体齐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教师设问:陶渊明为什么会设想并描绘出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学生个别、自由回答。)教师明确:是的,这是诗人的理想寄托。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5分钟)活动安排:

1.学生活动。以“我所了解的陶渊明”为主题,从时代背景,思想性格,作品风格,诗歌成就及对后世影响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进行仿句写作训练。例:陶渊明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活动目的:温故知新,让学生对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有清晰准确的认识。)2.教师补充和归纳。

陶渊明从29岁出仕到41岁归隐,这期间他曾多次在出仕与退隐之间反复徘徊。他出仕,一是家境贫寒生计所迫,二是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东晋末年黑暗的官场和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让他身心倍感痛苦。41岁这一年,他在彭泽县令任上,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归隐。这一次,他明确了自己要选择的生活方式,真正解决了思想上“仕与隐”的矛盾,内心于是归于平静。这之后,他的诗歌也呈现出了真正的田园诗的宁静。《归田园居》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感知。(5分钟)活动安排: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初步感受诗歌。2.听音频范读,在名家范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意蕴。3.诵读指导:教师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荫,暧),从朗读节奏、语速、重音、情感基调变化等角度进行指导并范读。4.学生齐读,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二)疏通理解诗歌内容。(5分钟)。

活动安排:

1.学生利用课本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边读边理解,同时在课本中批注,掌握重点字词。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学生提出疑惑时,教师及时讲解。

(重点词语:适、守拙、暧暧、依依、墟里、虚室等。)2.解读诗题。教师设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中的题眼是哪个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

3.整体把握诗歌的写作层次,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题眼“归”字,这首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引导提示:可以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两个角度展开思考。教师提问,学生个别回答,其他人在课本中笔记标注。)。

明确:本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8句,从何处归,为何归。第二层9-16句,描写归去后的田园生活,即:归去如何。第三层17-20句,归去后诗人的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收束全诗。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歌意境与情感。(20分钟)活动安排:围绕探究问题(见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紧扣诗句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探究讨论的结果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以及时追问的方式引导其他学生对展示小组的展示内容作出质疑、补充和拓展,教师强调重点并总结归纳。

问题1:从“尘网”“樊笼”“羁鸟”“池鱼”“误”“三十年”等词语入手,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明确:“尘网”“樊笼”,运用了比喻修辞,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羁鸟”“池鱼”,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身在宦海,失去了最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身心被牢牢束缚之下的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诗人说自己“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表达了诗人的悔恨之情。“一去三十年”,则以夸大了的数字,突出时间之久,从而体现诗人身陷官场时痛苦之深。

问题2: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几组意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展示小组中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相关诗句。(第8-16句)明确: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画面描绘:“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周围写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真实自然,同时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整个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是最真实而平淡的乡村生活,然而又处处显示出悠然美好的诗意。

(引导提示:描绘画面时从不同的写景角度展开,如:远、近、视、听等。)。

问题3:《归园田居》里描写的乡村生活景象普通又常见,在诗人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诗人热爱乡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在经历了多年官场生活的煎熬和痛苦之后,田园生活使他倍感珍惜。这些寻常的乡村景物中融入了他回归田园后的激动和喜悦,于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与诗人的主观情感相互碰撞和交融,构成了和谐统一的完整诗境:这既是宁静淳朴的自然之境,也是远离官场喧嚣“无尘杂”、恬淡自适“有余闲”的诗人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热。”终于解脱后的释然,重归田园生活后的闲适、自在、恬淡的心情,都融进了乡村的一景一物之中,实景与心境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恰如王国维之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诵读品味。(5分钟)。

活动安排:朗读比赛。小组推荐,请热爱朗诵的同学以个人或自由组合的形式参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给出3个名额),教师进行点评并颁发小奖品。

活动目的:通过前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对体会到了《归园田居》中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倦之情和对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时再次朗读诗歌,既可以再次感受诗歌意蕴之美情感之真,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朗诵能力和诗歌感悟能力。

六、课堂小结。(2分钟)。

陶渊明曾经是一只在官场罗网中失去自由的孤独痛苦的飞鸟,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天空:田园。他在《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以及今天我们欣赏的这一首《归园田居》等许多作品中,都真诚地书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他对自己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其伟大的人格深刻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全诗。

(二)写作训练。

1.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这样评价陶渊明:“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面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3.鲍鹏山《南山种豆:陶渊明》:

陶渊明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士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陶渊明不想向人们做任何表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4.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林柯在《玄想陶渊明》一文中写到:“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往往以人的社会身份来评价人的一切,而淡化乃至忽视了人的自然身份和人格身份。陶渊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无疑是放弃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利益,他只满足于过简单的生活,而简单的生活更近于哲人的生活。”“只有超越功利世界与观念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只求自己内在的认可,不求凡俗外在的认可。这是一种真正强大的人格,这种人格特征让陶渊明找到了生命的自由。”

八、板书设计。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意境:宁静、自然。

情感:厌倦官场热爱田园一切景语皆情语。

归园田居网友来稿

(学生a:我选择第一条路。因为我们在学校努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然后施展自己的才华,报效祖国。

学生b:我选择第二条路。因为社会中有很多腐败和黑暗的现象,我就想归隐田园,脱离这种世俗。)。

好,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请同学们看屏幕,首先明确通过学习,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34页。

二、读。

1、范读并正音。

2、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朗读。

4、齐读。

三、四人小组讨论先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然后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补充作者、背景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四、总结(列板书)。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由于文人的这种特殊情节,所以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的时候定是做了很强的思想斗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虽然他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快乐,但其内心必有一丝酸涩。

板书: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六、结束语。

在座的各位同学们,也在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七、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一课时。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陶渊明。

《归园田居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难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陶渊明。

背景。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2、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课时。

(一)第一步:导入。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以下我们从设计意图、媒体设计、设计实施及教学设计流程图四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媒体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2.教学过程。

*(1)聆听诗歌配乐诵读。

*要求:想象诗歌所绘之景。

*学生朗读以多媒体配乐。

*要求:模仿朗读,体会诗人的心境。

*(2)意境赏析——平静、朴素、自然。

*[设疑一]。

*读1—8句,引导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

*[点拨]。

*结合以前学过的《归去来兮词》及作者背景。

*[明确]。

*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于是便有了《归去来兮词》中“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

*[说明]。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通过总结归隐的原因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设疑二]。

*提问1:读9-18句,了解归隐后诗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用语言描绘田园风光。

*[点拨]。

*观看插图并结合对诗句的理解。

*[明确]。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我”的门庭内没有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琐事;“我”在闲适的屋室中悠然自得。

*[说明]。

*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头脑中的复活,才会触动其情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进入角色,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问2: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清晰可见的“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那些能说出名字的树木。

*[明确]。

*前四句写远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住宅周围有十余亩的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大,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面,环境是多么的幽雅美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都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提问3:学生讨论自学后6句诗有什么特点,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点拨]。

“暖暖”、“依依”的用法,末句中一“无”一“有”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跟陶渊明的其二“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为同一境界。

*[明确]。

*对广阔的田园景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具有了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说明]。

*这节景物的描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景物是作者抒发情思的媒介,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提问]。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总结]。

*本设计力求抓住诗的特点,突出重点,展开多角度的研讨,激发兴趣,发展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开始多媒体呈现课题教师点拨多媒体朗读全文体会诗歌朗读诗歌多媒体朗读全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3、找出写田园的诗句,读。

(这里是桃花源,这里充满了动感,这里天人合一,这里荡涤着灵魂,这是他的希望和理想之所在,这里野\\\\趣\\\\闲……)。

c、采用了什么修辞没有?(白描)有何表达效果?(和心灵和契合)。

读,一曲天籁。

4、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这样的田园(自然),“返自然”是回到哪里?

(家、精神的后花园、回到自由、个性、独立、坦荡、心灵,同样的,也回到一个和曾经的壮志与豪迈告别的重新的开始……)。

5、和自然相对的一个词是什么?(尘网)。

6、陶潜说进入“尘网”是“误落”,你作何理解?

(一去三十年,说明什么?说明他没有自知之明?显然不是,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他“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他“猛志固常在”。所以,这一“误”,是自嘲,是自愤,也是自绝(和往事干杯)。

读全诗。

8、对于这样的陶渊明,后世有人评价过于消极,不足仿效,对此,你如何看待?

(陶渊明,怀琼握兰,不肯矫饰,大志不得伸展,又不肯与诸如桓玄、刘裕这类置苍生社稷于不顾,专谋霸权的独夫民贼厮混,污了自己的清白,于是,只有归隐家园,独善其身。彻底归隐之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于朝政还是时时留心。应该说,陶渊明远离污浊官场,始终保持自身纯洁,归隐后并非心如枯井,不问世事,而是不断地思索、写作,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绝妙诗文。他是一棵“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八)的青松;他是一座供后人永远挖掘的精神宝库!陶渊明不是处世消极,而是知世知己知人,为他唯一的一次人生作了最实际最勇敢最高尚最惬意然而又是最痛苦最无悔的选择,他之为人和为文,真是“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

板书。

尘网自然。

樊笼(误)————(返)故渊。

尘杂旧林。

《归园田居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也是各种教材必选的诗歌名篇。中学语文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讨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将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情与文本体式两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淡化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课时。

(一)第一步:导入。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

一、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很多时候,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设计教学,有时候就会出现"学生会的老师拼命讲,学生不会的老师也不讲"的情况。了解学情,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我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困惑进行分类整理,据此设计教学流程。例如学生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以及分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据此,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教学流程。

二、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这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备课策略。"终点",就是教学目标,这一点要根据文本的体式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定为"理解诗歌"与"鉴赏诗歌",前者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后者是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起点",就是学情。根据体式与学情,我搭了两个主要"支架":一是用填表格的方式,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二是用文体角度,赏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除此以外,还有一首一尾两个"辅助支架":一是对题目的解读与理解,二是对"田园世界"的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双导教学模式".这节课,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多达10分钟,加上回答问题的时间,至少占了一节课的30分钟,教师仅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有探讨的热情,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训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想。(二)。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

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

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生: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余亩地,八九间屋子,如果没有剥削足够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后林木成阴,狗吠鸡鸣各不相扰,一派祥和。

师:很好,这就是《归园田居》结尾处的诗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释:官场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丧失了天然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属性,只有在面对真实无伪的自然时,人的心灵才会放松,才会发现自己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才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的语文课一直让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其中一条原因便是老师太偏重于语法逻辑教学和文本过细剖析,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文本的兴趣。现在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带动对教材的赏析。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当我们在初中时读初中文本会觉得有一些难度,高中时阅读高中文本又觉得有难度,可是这时回头读初中文本又会觉得容易了,同样道理,我们为什么不站的高一些让学习更容易呢?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在讲这首《归园田居》时便从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里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讲透了“真”,学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达到“无我之境”,这首诗就不必再多说了。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阅读量要大。

3,尊重多元化阅读。

4,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拓展开去,我们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储备,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们创设读书的氛围和条件,随后在课程的传授上我们才可以将文本的解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外化出来。现在有部分老师仍旧沿用以往的方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确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倾倒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又不领情,不愿意听。其实,我们不必追求尽善尽美,不必追求讲深讲透,关键是学生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毕竟不要忘了,最后我们的学生读懂才是最终目标,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在学生知识面还不很开阔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将学生发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将教书与育人综合起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作者邮箱: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2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以下我们从设计意图、媒体设计、设计实施及教学设计流程图四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陶渊明的诗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愉悦的港湾。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2.教学过程。

(1)聆听诗歌配乐诵读。

要求:想象诗歌所绘之景。

学生朗读以多媒体配乐。

要求:模仿朗读,体会诗人的心境。

(2)意境赏析——平静、朴素、自然。

[设疑一]。

读1—8句,引导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归园田居?

[点拨]。

结合以前学过的《归去来兮词》及作者背景。

[明确]。

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官场腐败。“性本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所以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于是便有了《归去来兮词》中“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以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诗人的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

[说明]。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学习。”通过.总结归隐的原因使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设疑二]。

提问1:读9-18句,了解归隐后诗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用语言描绘田园风光。

[点拨]。

观看插图并结合对诗句的理解。

[明确]。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我”的门庭内没有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琐事;“我”在闲适的屋室中悠然自得。

[说明]。

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再现形象。随着形象在头脑中的复活,才会触动其情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进入角色,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问2: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清晰可见的“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那些能说出名字的树木。

[明确]。

前四句写远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住宅周围有十余亩的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大,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面,环境是多么的幽雅美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都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提问3:学生讨论自学后6句诗有什么特点,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点拨]。

“暖暖”、“依依”的用法,末句中一“无”一“有”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为同一境界。

[明确]。

对广阔的田园景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具有了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说明]。

这节景物的描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景物是作者抒发情思的媒介,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提问]。

[点拨]。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作为高一年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量的古典诗词,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诗歌鉴赏仍有恐惧感,对诗词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从意境入手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掌握一定的古诗鉴赏方法。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据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通过巧妙的导入语、语文小活动及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采用讨论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多媒体、录音机。

1、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2、大家喜欢旅游吗?(学生:喜欢)我们一起去新马太(云霄)旅游好吗?(学生:好)新马太不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而是我们云霄乡下的新坡、马铺、太史公墓。为何要向大家推荐新坡、马铺、太史公墓,因为现在最流行的旅游是农家游。今天大诗人陶渊明先生要带着我们去农家游,去游玩他生活过的陶家村,大家想知道陶家村有多美吗?(学生:想)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归园田居》。

1、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由于政治腐败,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41岁时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地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2、《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

语言构建与运用: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1.解题。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悔恨以及对官场的厌恶,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这几句诗歌。

(3)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让我们带着归家的欣喜齐读这四句。全班齐读。

(4)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找出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a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b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同学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c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将其描写出来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来。

学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d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安定、和谐、宁静(普通寻常)。

e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请全班女生齐读。

背景链接: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1.引导学生按照内容、情感、技法三条线索归纳全诗,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明确:内容:归隐田园的原因;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归隐后的心境;情感: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技法:比喻、夸张、白描。

2.背诵诗歌:一生尝试背诵;全班齐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