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

ID:680992

时间:2023-07-01 06:49:33

上传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篇一

欢迎大家来到泉州关帝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张三。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代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人文荟萃,有“海滨邹鲁”之称,民间信仰文化丰富,被称为“泉南佛国”。如果你从泉州的街头走过,你会看到一座座庄严古朴的寺庙,开元寺、承天寺、天后宫、清真寺和关帝庙等等。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这些神庙依然矗立在泉州街头,见证了泉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成为泉州人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名胜古迹。

通淮庙的历史1020年,但当时是服侍水神。闽南在水域边,很多闽南人到四大洲五大洋。明郑和下西洋,几次在泉州起船,所以最早泉州神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羽,下令泉州七个城门要建七座关帝庙。当时泉州刚经历改朝换代,经济不发达,要建一座庙不是很有能力,就将这间水神庙换作关帝庙。这样,从明初到现在已有620年的历史。

6200年来,泉州七个城门的这七个关帝庙香火兴盛。由于当地人非常信仰关帝,除了这七座庙外,各处街道都建了一些小庙宇。到了清末,泉州城服侍关帝的庙宇达到了100多座。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仅剩下了几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这座通淮庙。在很多人心目中,关公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神明。因此,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他们都要到关帝庙抽签,希望得到指点,以求心理上获得安慰,而签诗就成了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法。与其它寺庙相比,关帝庙的这部签诗文字更文雅,内容更丰富,这无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宋元以来,泉州当地商业贸易盛行,传统商业文化强调经营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诺”的美德,而关公形象则成了这种美德的代表,被奉为商业的保护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财神”。凡作生意的人,都要到庙里来求财祈福,并捐一些香火钱。特别是近年来,泉州经济飞速发展,晋江、石狮等县市经商致富的人常到通淮关帝庙来烧香捐钱。而关帝庙也将这些香火钱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作善事,救灾办学。

关帝信仰当年通过移民传入台湾,在台湾先民的心目中,关帝作为来自故乡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护他们,还是他们心目中故乡文化的一种象征。因此,台湾先民对关帝信仰的认同也是一种对故乡文化的依恋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关帝信仰在台湾得到广泛传播、盛传不衰的原因。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篇二

大家好!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篇三

早上好!欢迎来到素有“花果之城”的漳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我们的司机师傅姓杨,他是一位很经验的司机,他可以做到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平安送到。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东山岛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动石风景区。请大家随我下车,请记住车号为闽d12345。

啊!人来齐了。沿着这个石阶而上,我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东山的情况,东山岛位于福建省最南端,是福建第二大岛,也是一个岛县,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距台湾高雄港143海里。今天我们将看到的风动石可是以“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一书中的。刚才有位朋友问我,有没有黄山的飞来石大?看了您就知道了。来,请大家跟随着我,好,各位团友,现在眼前这个外观有些像老鼠有些像兔子又像猴头的这块石头,就是东山的标志——风动石了,而现在大家看到这块石头虽没有飞来石大,但别小看这块石头,他可很有骨气,据说日本人曾用二舰军艇企图抢走风动石,可是这位老兄却怎么也不肯动,而我们自己人只要用小小的力气推推,这位重200多吨的老兄,它就像很舒服似地摇一摇,动一动。各位,风动石可是东山的镇岛宝贝,大家可要和它合个影。各位团友,我们照好像,请随我去看看另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关帝庙。

关帝庙,又叫“武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关帝庙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

好,各位,现在我们看到这座依山临海,气派魏然,就是关帝庙,现在请大家随我直接步入中殿看看吧,在中殿的正中就是关帝神像了,两边是四员大将,庙内这“万世人极”的匾额,是清咸丰皇帝的御笔。好,各位我们现在去看看另一匾额“追源谒祖”是台湾的信徒赠献的。大家好像已恍然大悟了,对,台湾关帝庙信仰文化正源于此,至今台湾有951座的关帝庙,有许多就是东山的分庙。

东山也因此成为传播中原文化和关帝文化的发祥地。每年台湾就有数万信徒来此朝圣谒祖,而东山岛人民更是崇敬。现经过历代补充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关帝民俗文化。现在东山家家户户悬挂关帝画像和楹联,外甥结婚,舅舅必定要赠送一套关帝神像及楹联,东山民众历来都有到关帝庙求签的风俗,相传,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到此庙来抽了一个上上签,签上写道:韩信战霸王,这支签说明郑成功征战台湾就像韩信战霸王一样,会成功。郑成功马上把这件事告诉将领们,使大家备受鼓舞。将士对关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东山还有一种古老的民俗,——迎神,即抬着关帝神像游街,我们在中殿看到前面一尊就是老百姓常请出来游街的神像。这种方式当地认为可以造福民间,消灾避邪,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如意。

关帝出游仪式先择日:每年农历正月或二月,由民间父老推选一位有名望的长辈,身穿马大褂,头戴碗帽,到关帝庙向关帝虔诚地投茭问卜,定出出游的日子,为是择日,然后鸣锣报街:派一人在出游前三天,沿迎神的街,边鸣锣边通知各家各户打扫卫生,以迎关帝,这叫报街。最后就是最荣重的出游:出游那天,由关帝信徒若干人,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游神队,游神队伍先由马头锣开道,后随两对或多对“肃静”“迥避”牌,横彩“山西夫子”;后面就是锣鼓班;八般武器如大刀、斧等兵器队,其后是龙旗队,其中周仓的黑色龙旗走前面,为保驾旗,接着黄龙旗、红龙旗,旗为长方形,后面是化了妆的孩子手们捧花、水果等,长辈身穿着大褂,手捧铜炉,一对红灯在神轿前面,神轿先周仓,后神轿里有关帝神像,后面就善男信女们手握香炷。出游队伍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摆香案,跪拜迎接,焚香放鞭炮,迎神队伍十分热闹,人山人海,乐声悠悠。这是一种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

大家听了是不是想看看,那么我们好客的东山人民欢迎你们有机会再来领略。好,各位团友,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参观,11:00我们在关帝庙前集合。谢谢!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篇四

早上好!欢迎来到素有“花果之城”的漳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我们的司机师傅姓杨,他是一位很经验的司机,他可以做到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平安送到。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东山岛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动石风景区。请大家随我下车,请记住车号为闽d12345。

啊!人来齐了。沿着这个石阶而上,我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东山的情况,东山岛位于福建省最南端,是福建第二大岛,也是一个岛县,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距台湾高雄港143海里。今天我们将看到的`风动石可是以“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一书中的。刚才有位朋友问我,有没有黄山的飞来石大?看了您就知道了。

来,请大家跟随着我,好,各位团友,现在眼前这个外观有些像老鼠有些像兔子又像猴头的这块石头,就是东山的标志——风动石了,而现在大家看到这块石头虽没有飞来石大,但别小看这块石头,他可很有骨气,据说日本人曾用二舰军艇企图抢走风动石,可是这位老兄却怎么也不肯动,而我们自己人只要用小小的力气推推,这位重200多吨的老兄,它就像很舒服似地摇一摇,动一动。各位,风动石可是东山的镇岛宝贝,大家可要和它合个影。各位团友,我们照好像,请随我去看看另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关帝庙。

关帝庙,又叫“武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关帝庙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

好,各位,现在我们看到这座依山临海,气派魏然,就是关帝庙,现在请大家随我直接步入中殿看看吧,在中殿的正中就是关帝神像了,两边是四员大将,庙内这“万世人极”的匾额,是清咸丰皇帝的御笔。好,各位我们现在去看看另一匾额“追源谒祖”是台湾的信徒赠献的。大家好像已恍然大悟了,对,台湾关帝庙信仰文化正源于此,至今台湾有951座的关帝庙,有许多就是东山的分庙。

东山也因此成为传播中原文化和关帝文化的发祥地。每年台湾就有数万信徒来此朝圣谒祖,而东山岛人民更是崇敬。现经过历代补充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关帝民俗文化。现在东山家家户户悬挂关帝画像和楹联,外甥结婚,舅舅必定要赠送一套关帝神像及楹联,东山民众历来都有到关帝庙求签的风俗,相传,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到此庙来抽了一个上上签,签上写道:韩信战霸王,这支签说明郑成功征战台湾就像韩信战霸王一样,会成功。

郑成功马上把这件事告诉将领们,使大家备受鼓舞。将士对关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东山还有一种古老的民俗,——迎神,即抬着关帝神像游街,我们在中殿看到前面一尊就是老百姓常请出来游街的神像。这种方式当地认为可以造福民间,消灾避邪,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如意。关帝出游仪式先择日:每年农历正月或二月,由民间父老推选一位有名望的长辈,身穿马大褂,头戴碗帽,到关帝庙向关帝虔诚地投茭问卜,定出出游的日子,为是择日,然后鸣锣报街:派一人在出游前三天,沿迎神的街,边鸣锣边通知各家各户打扫卫生,以迎关帝,这叫报街。最后就是最荣重的出游:出游那天,由关帝信徒若干人,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游神队,游神队伍先由马头锣开道,后随两对或多对“肃静”“迥避”牌,横彩“山西夫子”;后面就是锣鼓班;八般武器如大刀、斧等兵器队,其后是龙旗队,其中周仓的黑色龙旗走前面,为保驾旗,接着黄龙旗、红龙旗,旗为长方形,后面是化了妆的孩子手们捧花、水果等,长辈身穿着大褂,手捧铜炉,一对红灯在神轿前面,神轿先周仓,后神轿里有关帝神像,后面就善男信女们手握香炷。出游队伍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摆香案,跪拜迎接,焚香放鞭炮,,迎神队伍十分热闹,人山人海,乐声悠悠。这是一种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

大家听了是不是想看看,那么我们好客的东山人民欢迎你们有机会再来领略。好,各位团友,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参观,11:00我们在关帝庙前集合。谢谢!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篇五

这次,我们有幸来到运城,去参观中国最大的关帝庙。

今天正赶上大雨,在去关帝庙的路上,有一座山,山上立着一座关公像,在瓢泼大雨的笼罩下,只能隐隐约约看见关公像的轮廓,犹如高大的神仙一般从朦胧的山间手持大刀向我们走来。

到了关帝庙的门口,雨也不下了,大家都说是关公显灵了,让我们参观好。走进庙里,石路两旁绿树成荫,叶与叶间有成簇的花,古建筑的庙掩映在红与绿之间,独有一番宁静和韵味。

关帝庙的寝宫最值得细细品味。从远处看,寝宫深藏在林树间,有树冠超出宫殿,形似一条龙,左为头,仰天长啸,右为尾,翘上苍穹。据说是院中间的四棵柏树自然长成,没有人工修剪,也照应了关公是青龙转世。这大自然太神奇了。

走近寝宫,左有一座“刀楼”,右有一座“印楼”。进了寝宫,正面为一座坐卧姿的一比一关公像,也是全国关公像里与史料记载的真实关公长相最为接近的一尊塑像。导游说,关公脸上长着七颗痣,像北斗七星,是帝王相,而关公一生轰轰烈烈,为自己的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也因忠诚与义勇的人格魅力博得许多帝王的敬重,也成为百姓心中的英雄好汉。在关帝庙里,处处悬挂着帝王名人敬献的匾额,有康熙的、咸丰的、,还有慈禧太后主持修建的庙。可见关公是多么的受人尊敬!

在关公寝宫的二楼,有一种叫做“胆”的吊在屋顶的东西,是由许多有凹槽的木条像孔明锁一样的榫卯结构环环相扣而成,没有任何钉子之类固定的东西。在古时候,只要有风吹来,胆就会转动。有许多专家曾试着把胆取下来拆开,再试着拼起来,可是没有一次成功拆开,更别说拼起来了。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不能比的,所以专家称这个东西为“胆”,只有像古人这么有胆子的人才能制造出这样复杂的工艺。

人们都说关公很灵,能保佑自己。当地人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都要下一场大雨,是因为关公曾在这天磨刀,正愁无水磨刀,忽然天降大雨,于是人们把这天定为“磨刀日”。而人们也很敬重关公,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关公的生日,人们都在自家做好给关公的饭,再一起集资给关公做一个很大的蛋糕,热热闹闹地给关公过一个生日。现在关公已经不只是当地人们心中的保护神,也是全国各地都信仰的神。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信仰,并世世代代尊重着,缅怀着。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篇六

听到这,相信大家早已是垂延欲滴,肚子咕咕直叫了吧!所以说,来到解州,您只有再尝过解州的羊肉泡馍之后,才算是不虚此行,满载而归呀!谈笑间,不知不觉,素有“中华武庙之冠”美誉的解州关帝庙已经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中国的关帝庙很多,但以解州关帝庙为最大。因为关公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这座庙宇又被称为“武庙之祖”。它与山东曲阜孔子家乡的“孔庙”一文一武,遥相呼应,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崇拜的两脉之源。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589年即隋开皇九年。扩建于宋,明毁于地震,重修于清乾隆年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建筑技艺最为精湛的关帝庙。庙院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占地14万平方米,殿堂楼阁有200余间。规模巨大,气势恢宏,与关羽的影响和名望相称。庙宇布局分南北两部分,南为结义园,北为正庙。正庙又分为前后两院,前为庙堂,后为寝宫,构成传统的“前朝后寝”格局。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纯砖结构的建筑是全庙中轴线的最南端,也是入宫的第一道门,它叫端门,又称“山门”。其造型古朴厚重,中门较高,左右较低,中门上书“扶汉人物”,标明关羽是匡扶汉室的英雄人物,右门上书“精忠贯日”,左门上书“大义参天”。巧妙的将关羽立身处世的“忠义”二字,融于联语之中。

端门对面的琉璃影壁上的图案是明朝宣德年间烧制,历经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色彩依然绚丽,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流光溢彩,华贵典雅。关帝庙中的蟠龙只有四条,据说这是因为关羽死后才被封帝的,“四”与“死”谐音,暗喻关羽不同于一般的真龙天子。

门前交叉斜竖的三根铁柱俗称“门挡”也叫“挡众”,它提醒人们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关羽的崇敬,也显示圣庙的威严。

进入端门后看到的这道门叫雉门,俗称大门,过去常供帝王出入,雉门两侧对称的有“文经门”和“武纬门”。旧时为大臣上朝之用,现在大家不用担心等级制度,可由雉门直接进入,享受帝王的待遇了。

文经门以东为部将祠和崇圣祠,部将祠是为了纪念关羽的三名部将:周仓,王甫,赵累而建,崇圣祠供奉着关羽的三代先人。

过了雉门前面就是午门。这是关羽封帝后才增建的。登上午门,您可以看到正面墙上的两个人物壁画。右为周仓,左为廖化,他们都是关羽忠实的部下。

关羽一生喜读《春秋》本是儒教人物,被称为武圣。在他封帝后,佛教称他为“伽蓝神”。

道教封他为“关圣帝君”。这里可以看出,儒道佛三教在关羽身上的融合。

这座壮观精美的建筑物叫“御书楼”,原名“八卦楼”。从楼里向上看,就能看到楼板中留有八角孔。孔中八角形藻井叠架而上,到最顶端为一木构结构的八卦图案,因此取名叫八卦楼。八卦图为道教标志之一,这也印证了关帝庙当时为道教圣地。过了御书楼,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殿宇就是供奉关羽的主殿崇宁殿了。殿前的月台也叫祭台,是祭祀大礼的地方。台中的石供桌,桌面为青铜所铸。上面那条一指宽的槽缝,传说是当年五月十三关公显圣在此磨青龙偃月刀,正逢下雨。关公试刀锋时,轻砍一刀而留的痕迹。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此后每年这几天都下雨。民间把农历五月十三称“关老爷磨刀日”。这个供桌就叫磨刀石了。

崇宁殿四周有26个巨大石柱环绕着殿宇,大殿檐下的“神勇”巨匾是乾隆皇帝钦定的。“义炳乾坤”匾为康熙御笔。

端坐于神龛中的关帝塑像身着龙袍,头戴帝冠,腰系玉带,手中拿笏。表明关羽生前为臣,死后封帝,集臣子帝王于一身的特殊身份。

穿过后宫,我们看到的这座三檐两层式的高大建筑就叫春秋楼,也叫麟经阁。关羽生前喜读《春秋》。而“麟经”是《春秋》别名。春秋楼高近30米,是全庙最高建筑。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的吊柱悬梁结构,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这种将承受力巧妙分解的智慧,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历史悠久,国内目前现存建筑实物仅此一例。二楼四周共有隔扇门108个,象征清代所辖108县,楼两侧各有楼梯36级,代表当时36州府。

楼内神龛内,塑的是关帝戎装全身像,二楼正中木制暖阁内,塑得是关公侧身读《春秋》的微服像。其神态仿佛真人一般。塑像两旁有幅对联,上联是“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下联为“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道出了关羽的大将风度和儒雅气度。

游客朋友们,关帝庙的游览到此就要结束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欢迎你们常来关帝庙,到时我愿在为你们做向导。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忘记去吃羊肉泡馍哦!

谢谢大家!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篇七

620xx年来,泉州七个城门的这七个关帝庙香火兴盛。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泉州关帝庙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街北是正庙,座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

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在全国关庙壁画中都按此进行,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

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 200方,蔚为壮观。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 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珊珊可爱。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传说出自关羽的手笔。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

欢迎大家来到泉州关帝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代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人文荟萃,有“海滨邹鲁”之称,民间信仰文化丰富,被称为“泉南佛国”。如果你从泉州的街头走过,你会看到一座座庄严古朴的寺庙,开元寺、承天寺、天后宫、清真寺和关帝庙等等。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这些神庙依然矗立在泉州街头,见证了泉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成为泉州人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名胜古迹。

通淮庙的历史1020xx年,但当时是服侍水神。闽南在水域边,很多闽南人到四大洲五大洋。明郑和下西洋,几次在泉州起船,所以最早泉州神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羽,下令泉州七个城门要建七座关帝庙。当时泉州刚经历改朝换代,经济不发达,要建一座庙不是很有能力,就将这间水神庙换作关帝庙。这样,从明初到现在已有620xx年的历史。

620xx年来,泉州七个城门的这七个关帝庙香火兴盛。由于当地人非常信仰关帝,除了这七座庙外,各处街道都建了一些小庙宇。到了清末,泉州城服侍关帝的庙宇达到了100多座。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仅剩下了几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这座通淮庙。在很多人心目中,关公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神明。因此,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他们都要到关帝庙抽签,希望得到指点,以求心理上获得安慰,而签诗就成了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法。与其它寺庙相比,关帝庙的这部签诗文字更文雅,内容更丰富,这无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宋元以来,泉州当地商业贸易盛行,传统商业文化强调经营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诺”的美德,而关公形象则成了这种美德的代表,被奉为商业的保护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财神”。凡作生意的人,都要到庙里来求财祈福,并捐一些香火钱。特别是近年来,泉州经济飞速发展,晋江、石狮等县市经商致富的人常到通淮关帝庙来烧香捐钱。而关帝庙也将这些香火钱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作善事,救灾办学。

关帝信仰当年通过移民传入中国台湾,在中国台湾先民的心目中,关帝作为来自故乡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护他们,还是他们心目中故乡文化的一种象征。因此,中国台湾先民对关帝信仰的认同也是一种对故乡文化的依恋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关帝信仰在中国台湾得到广泛传播、盛传不衰的原因。

最新关帝庙的导游词(八篇)篇八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关公故里的解州关帝庙。解州的解在这里应读作(hdi)。解州古称解梁,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南15千米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

各位游客朋友,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毁于火灾,经十余年才修复。现在庙宇中的许多建筑坐北朝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南端是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中轴线北端为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主庙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它们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身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

各位游客朋友,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嵌竖区,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前行至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描绘了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崇宁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04年),宋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取名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设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为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珠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关帝庙的扛鼎之作一~#秋楼。因春秋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丼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春秋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修的。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

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丼、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质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形成悬梁吊柱的建筑特色,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人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块,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等文物,都是值得一观的艺术精品。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又是全国最大的祭拜关帝的场所,游人信士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