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导游词实用

吐鲁番导游词实用

ID:681587

时间:2023-07-01 06:56:13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吐鲁番导游词实用篇一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欢迎参考!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积水段和输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为1.5米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总长5公里左右,最长的可达到20公里。全新疆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

为向国内外宣传、介绍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于1992年在吐鲁番投资兴建了坎儿井乐园。新成立时乐园内有陈列着反应坎儿井历史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题词的坎儿井展厅,近十亩葡萄园和以一个竖井为主的坎儿井暗渠参观点。是规模小、设施比较简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个旅游景点。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成了全疆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坎儿井乐园内有三条坎儿井,主要参观的坎儿井暗渠选择在最具典型的、有820xx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几米地下的、绝对安全的100米参观通道内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乐园又是坎儿井研究会创办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的特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它的伟大以及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文明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乐园内的每一个参观项目与坎儿井和他的历史有关,乐园大门很形象地反映坎儿井的全貌,是一个坎儿井的缩影;两座木制“高车桥”反映坐着高轮车、喝着坎儿井水寻找幸福的古代吐鲁番“高车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儿井博物馆以图片、动态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各级领导的关怀等内容,为人们能够大体了解坎儿井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途径。坎儿井施工展示区反映坎儿井地面施工的全部过程;葡萄园内游客品尝用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还有葡萄晾房、葡萄长廊、维吾尔歌舞演出场等景观。在坎儿井乐园内到处都洋溢着坎儿井文化气氛和有关坎儿井的娱乐活动,他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向全世界介绍坎儿井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们介绍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儿井乐园20xx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xx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构造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竖井

先说竖井。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乘车临近吐鲁番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就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暗渠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坎儿井始于西汉,而指南针在明朝时期才从中原传入西域,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但是,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

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所以,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

暗渠还有不少好处是,由于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

龙口

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

明渠涝坝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顾名思义,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坎儿井民俗园位于吐鲁番市市区东侧,距离市中心大约3公里,是一处以展示坎儿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也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景区内有坎儿井的原型和博物馆,有维吾尔民居式的宾馆和餐厅。游客来此可以系统的了解新疆坎儿井文化,也可以在此用餐住宿,品味维吾尔风情的建筑和美食,是吐鲁番市内旅游的好去处。

坎儿井民俗园的面积不大,长宽大约都只有几百米,进入景区内步行游玩即可。一般游客来此走马观花参观一圈大约2小时即可,若要购物、用餐等则要更久,也有游客会在景区内住宿一晚,体会新疆特色的维吾尔民居生活。

景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便是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的坎儿井博物馆,这里也是系统了解坎儿井文化最好的地方。坎儿井其实是新疆独特的取水工程,通过挖掘地下的暗渠,既能天然的汇集地下水,又可以避免过量蒸发,因其神奇和遍布新疆的规模被誉为除了长城和大运河外中国的第三大古代工程。博物馆内展示了坎儿井的工作原理、挖掘过程等,可以好好参观一下,感受古老维吾尔族的智慧。

在博物馆的北侧,则是景区内的另一处主要景观-坎儿井原型,原型大约300多米,分为暗渠和明渠(即暗渠流出地表的部分),游客可以进入地下的坎儿井通道,现场观看坎儿井的工作原理。

除了坎儿井文化外,景区内还有葡萄干晾房、阿娜尔汗的家、中国大馕坑等新疆传统的民俗建筑,游客可以在这里观看新疆民居的传统建筑,了解葡萄干晾晒、烤馕等过程,十分有趣。

另外,景区内还有维吾尔特色的宾馆和餐厅,可以在此感受维吾尔民居建筑,品尝新疆特色美食。宾馆标间的价格大约350-400元一间,餐厅用餐的价格较高,用餐前最好确认好价格。景区内院内还有购物一条街,可以购买葡萄干、坚果等新疆特色的纪念品,不过价格比外面高,不推荐在此购买。

吐鲁番导游词实用篇二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画,如前室的坐佛、普贤变、药师变及窟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的说法图。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以说法图或佛、菩萨、罗汉等尊像画为主,其布局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绘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绘制一铺说法图,画面大但人物寥寥无几,人物的形体被增大以填补壁画空间。在洞窟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窟顶、甬道顶、龛顶),几乎绘满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团花图案,相对于说法图和尊像画而言,图案则显得结构紧凑、色彩艳丽、描绘工整精细,使人感到这一时期对装饰画的重视甚于佛教人物画。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点,体态健壮、面形长圆、两颊丰肥、柳眉细目、鼻梁高直、小嘴,明显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气质,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造像的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两种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画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致,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宫栏墙内绘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动活泼的天宫伎乐。中部大面积绘千佛,下部绘金刚力士,这些力士个个体魄健硕、动态夸张、粗犷有力。窟内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厚重,多用石青、石绿、在土红底色的映衬下,显得庄重热烈,宗教气氛浓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卢楞伽、王维等人都曾画过十六罗汉像,但直到五代时期,关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塑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此窟十六罗汉像的出现,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

吐鲁番导游词实用篇三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吐鲁番导游词实用篇四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东距库车县城约69千米。据考证,库车县在20xx年前曾是亚利安人建立的古龟兹国所在地。龟兹国在汉唐之际是西域36国中的大国之一,境内曾居住的民族有羌、塞、月氏、乌孙、匈奴、 突厥、回纥和汉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逐渐融合成了龟兹人。

在进入景区之前呢,希望大家注意,不要将摄像机带入景区,因为在文物景区内是不允许摄像的,大家可以把摄像机放在车上,我们的司机可以先替大家保管。在游览过程中请不要四处攀登,更不能在文物上乱刻画。为了大家的安全,请不要去未开放区或悬崖边游览。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克孜尔千佛洞了。它始建于公元三世纪前后,现有编号的洞窟236个,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石窟寺建筑以及雕塑毁坏严重,仅有一部分壁画保存较好。目前存有壁画的洞窟大约有80个。壁画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建筑风格是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壁画的绘画艺术突出了晕染法、对比色、菱形结构图等古龟兹风格。克孜尔千佛洞按照自然区域可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四个区。总体延伸大约有3公里。

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这一尊塑像,就是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出生在古龟兹国。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又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去迎接他,并专门为他铸造了金狮子座,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公元420xx年,鸠摩罗什到了长安,秦王封他为国师。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 对我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克孜尔千佛洞按艺术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现在就请大家与我随阶而上,一段一段的游览。大家现在看到的是47号窟,它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大的一个。建于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初,大家可以看到里面的壁画有禅定、涅槃以及天宫伎乐图。它代表克孜尔千佛洞的初创期。

我们进入的38号窟是一个音乐窟,壁画上绘有大量的龟兹乐舞。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这个洞窟建于公元4世纪到5世纪末,代表克孜尔千佛洞的发展期。

代表繁盛期的洞窟是8号窟。这里面讲的大部分是因缘故事。大家请看这个菱格因缘图,有谁能给我们大家讲一下这幅壁画的内容是什么吗?这上面画的是猴子捧着蜜献给佛,佛说蜜里有虫,猴子就把虫从蜜里面取出,然后又献给佛。这时,佛又说蜜太浓了,猴子就在蜜里加泉水减小蜜的浓度,再一次的把蜜献给佛。这一次,佛和他的众弟子喝了猴子捧来的蜜汁。所谓乐极生悲,猴子开心的不得了,一不小心,跌入了水坑,淹死了。因为他前身奉过佛,来生就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这一时期的内容反映了小乘佛教思想。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18号窟,它是克孜尔石窟衰落时期的代表。在这一洞窟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汉题以及遗物。由于受到中原大乘佛教思想影响,加之库木吐拉石窟寺群兴盛,龟兹佛教中心也随之转移至龟兹都城。并且在伊斯兰教取代龟兹佛教以后,克孜尔洞窟便湮没了。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破坏较为严重。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破坏。在克孜尔千佛洞,外国的一些“考古家”不仅盗走了很多雕塑,还用胶布粘走了大量壁画。据有关文物部门介绍,30年代初,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从这里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汉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的文书,就达上百箱!还有英国的斯坦因等人,也来新疆盗走了大量壁画。破坏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整体美,留下了惊世遗憾!

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建造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也是新疆石窟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堪称“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的这些壁画深刻反映了当然古龟兹佛教的盛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 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方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吐鲁番导游词实用篇五

很高兴您能来我美丽的家乡新疆来做客,我们正行走在库车----------这个古代著名佛国龟兹的大地上。此时我们正追随玄奘大师的足迹,直抵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克孜尔千佛洞,来品味石窟艺术的佛国古韵。

关于库车石窟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库车一带古称龟兹,她是当年西域36国之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池。20xx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来访过这儿。汉宣帝时,龟兹国王绛宾就实行了与汉友好的政策,数次前往长安朝贺,那时的龟兹国“一如汉朝礼仪”。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龟兹归汉。

东汉末年,汉朝势力不再角逐在西域政治舞台,龟兹作为一个独立王国进入佛教文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龟兹吸收印度文化、健陀罗佛教文化形成本地灿烂的民族文化时期,今天我们看到的库车、拜城等古龟兹地域内的千佛洞和其他佛教寺院遗址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开凿营造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杰出的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也是那个时代的著名高僧。到了唐朝,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于公元659年,移安西大都护府于此,龟兹重回大中华。那时,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龟兹乐舞,在中原大地上非常盛行,中原乐曲及唐诗宋词都从中借鉴不少。与此同时,龟兹佛教文化也进入了与唐王朝佛教文化相融并存的安西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后龟兹几经历史变迁,佛教文化也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取代。14世纪后,库车王朝变更频乃,一直到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库车才渐趋安定。回顾库车的历史,可以看到古龟兹与中原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古代的龟兹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各国商人云集其间,从事在龟兹过境的东西方土特产品的买卖,这样,在龟兹就出现了一种中介型经济,在这种型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龟兹的开放型文化,而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龟兹是以小乘佛教为主,她的小乘佛教是吸收了克什米尔、(牛建)陀罗等地的佛教文化而成长起来的。龟兹佛教艺术中出现得更多的则是(牛建)陀罗文化的内容,例如骷髅仙、脱皮白骨等典型的(牛建)陀罗文化形象在龟兹壁画中随处可见。在谈到龟兹文化中兼容并包含着印度文化、伊朗文化、中亚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古代中原地区汉文化在龟兹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如龟兹石窟壁画中“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出现,是古代中原地区盛行净土宗以后,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在佛教艺术上的反映。龟兹以中介型经济产生的开放性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9公里的戈壁悬崖下。石窟背靠明屋达格山,前面有渭干河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乔尔达格山。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大地开凿最早的石窟,她的开凿年代,大概从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到公元九世纪结束,先后持续长达五、六百年之久。作为龟兹石窟的代表,克孜尔石窟可以说是开中国西北石窟艺术之先河。龟兹在西域各国中最早派僧人来中原传播佛教的。随着佛教的流行,龟兹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中原西北地区,为中原西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开凿提供了模版。而且龟兹艺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西北地区古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使之从世俗艺术逐步走上了宗教艺术的道路。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个地区开始出现佛教石窟。

根据专家考证分析,龟兹石窟的建造原因有三点:一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宣传来麻痹人民,以维护其阶级利益;二是佛教徒为了进行礼拜、供养等宗教仪式的需要;三是僧尼的的苦修必须要有洁净的环境。因此克孜尔石窟的形制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殿,是佛教徒礼拜的地方。一种是僧房,是僧尼修行的所在。在克孜尔千佛洞已编号的236个石窟中,有64个僧房,172个佛殿,由于年代的久远,外国列强的掠夺破坏,大部分塑像已荡然无存,壁画也残破不全,现在只有75个窟形较完整,壁画比较完好。一些石窟存有汉文、龟兹文题记,个别还有塑像残躯。

下面我们绕过铜像进入鸠摩罗什等古代高僧曾经修行、诵经的佛窟区了。从现在236个石窟的建造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出克孜尔石窟的宏大规模。石窟群呈儿字形分布于苏勒特泉水沟内外的山崖上,以峡谷为界,分谷西、谷东、谷内及后山四大区域。谷西区从1号到80号,保存着比较多的早期石窟。谷内区从81号到123号集中了一批中期石窟。谷东区从136号到201号到227号则保存着大部分汉文、龟兹文题记。整个石窟排列在东西约两公里的沙石山壁上,如层楼叠阁、错落有致,甚为壮观。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东方佛教艺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克孜尔石窟类型主要有支提窟和毗珂罗窟两种。

支提在印度梵文中的意思大致是陈列圣物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神殿或塔庙,所以克孜尔千佛洞中支提窟是僧侣巡视观像和讲经说法的地方,有大像窟、中心柱和方形窟等多种类型。大像窟是佛徒的膜拜中心,主室宽大,正壁塑有高数米或十多米的大立佛像,左右侧壁也塑有数尊佛像。后室及侧壁绘有彩画,后壁下方凿有巨大的涅pan台,台上塑有涅pan像。中心柱窟主室为长方形,纵券顶,后设方柱,柱前开龛塑有佛像,有左右甬道通后室,窟顶和窟壁都绘有彩画。中心柱窟是(牛建jian)陀罗风格的佛教艺术向典型的龟(qiu)兹地方风格迈进的最佳载体,其形制简明清晰,体现了龟(qiu)兹建筑的民族特征。方形窟是僧人讲经之所,所塑佛像是中型立佛,主室为方形,窟顶有覆斗形、弯斗形窟窿形和横券形等,绘满彩画,华丽无比。毗珂罗窟是僧人生活起居和面壁入禅的地方。主室为长方形或方形,横券顶,前壁凿明窗,侧壁凿有壁炉和灶坑。毗珂罗窟往往凿于支提窟旁,组合成一个单元。

现在我们进入47号窟,这是克孜尔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大像窟。大像窟始创于阿富汗的巴米羊,龟兹石窟中的大像窟就是以阿富汗巴米羊大像窟为模特儿开凿而成的。石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高16.8米,左右两窟各凿有五行方孔,这是木建筑窟檐的遗迹。壁面底部凿出一条高约50厘米的石台,台上壁面凿出嵌有木橛的小孔。根据壁面上残留的这些方孔、石台,可以相见当年的两壁是何等的富丽堂皇!如果我们把已经塌坏了的47号窟的前室复原一下,可以看到:前室正壁是一座15余米高的大立佛像,巍峨壮丽,高大雄伟。左右两壁各有五行雕饰华丽的木建筑窟檐。中间是一座座饰金敷彩的浮雕佛像,最下部分是一躯躯小立佛。这样,整个前室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佛的形象,加上雕梁画栋式的木结构建筑,这里成为一处既庄严神圣,又富丽华绮的佛的世界,成了一个极富于宗教神秘感和感召力的地方。47号的后室高8米,长8.2米,宽10米,靠后壁的这个宽2.2米,高1.2米,长10米的石台,就是涅pan台,台上原塑有一躯涅pan佛。

大家注意到这些异彩纷呈的壁画了吧。克孜尔石窟艺术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壁画内容包括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和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占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释迦诞生在净饭王家为太子之前的许多行善积德的故事。佛传故事,是描绘释迦降生印度净饭王家为悉达太子到出家成道的故事。在克孜尔千佛洞,佛传故事画面最多的是“妙转fa轮”、“降魔成道”、“精进苦修”等三个场面。在敦煌,本生故事采取连环画的形式,即把本生故事的每一个情节用画面连续不断的表现出来。与之不同的是,克孜尔石窟画面所表现的只是本生故事中的一个关键性情节,因此一副画面就代表着一个故事。这样,在一处壁面上,有时可以出现十几个以至几十个本生故事。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中,这种杰出的处理方法独树一帜,在其它石窟难以见到。

龟兹石窟壁画中以人物形象居多,而对自然景观以及花卉鸟兽表现较少,这是受了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还有大量反映当时龟兹人生活情况的作品,如商旅负贩、二牛犁地等。千佛洞壁画中男供养人不剪发,且戴有巾帽的是当时龟兹国王的画像。在有关波斯人习俗的文书记载波斯人留剪发、齐发,可见,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剪发垂项”的龟兹人形象可能是受伊朗文化的影响。龟兹石窟壁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许多裸体人像,其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特别是随处可见的男性裸体人像,在所有裸体人像的80%。存在这么多裸体人像与佛教是从热带和亚热带的印度传来有关。

我的个人见解:在这里,关于男性裸体人像,我认为是受了希腊人的影响,因为希腊文化中向来用男体来表现力与美。当时有一个中亚古国名大夏(又名巴克特利亚bactria)。是由一些希腊贵族的后裔建立的,他们侵入印度河流域,占领(牛建)陀罗,为了缓解和被侵略者的矛盾,他们改信佛教,从而创造出(牛建)陀罗佛教艺术。我个人认为,龟兹石窟中的大量男性裸体人像与此有关。

现在大家看在这47号窟的壁画,在前室纵券顶窟顶上画着的是大飞天,后室横券顶窟顶上也是大飞天。她们上身赤裸,披挂璎珞、宝带,下身着裙,在腰间有两个衣结。她们的身体伸得比较直,只是以双脚分开,一屈一伸来表示飞的姿态。在涅pan台西头紧靠着涅pan佛头部的西壁底部,这里面有一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本生。在这副画面上,萨陲那太子不像在其他龟兹石窟里表现的那样,一动不动的仰躺在地上,听任着饥饿的老虎来吃他。在这里,萨陲那太子却是用一手撑着地,使上半身离地稍微仰起,另一只手则伸向天空,似乎他正在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作出极大的牺牲。因此,这副画与其他画相比较,有动感,富于生气,产生出更巨大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从壁画的风格和技巧来看,克孜尔石窟虽然不像敦煌石窟,一个时代的壁画和另一个时代的这么泾渭分明,但也是可以看出一个大概的发展过程的。早期壁画依风格而论,整个比较粗糙。人物是用极粗的线条画出轮廓,在用手涂的笔法表现人身和衣纹细部。慢慢地人物画的轮廓线变细了,出现了“屈铁盘丝”式的细线条。人物的肌体运用了深浅不一的晕染,产生了质感,这种表示物体阴阳明暗的晕染,使画像充满了立体感,特别是把人体的肌肉显示出来,使画中任务呼之欲出,这种绘画技法明显受了jian陀罗文化的影响。到后来,壁画风格有了更大的进步。如任务的轮廓线有了粗细相间的线条。在轮廓线内又加以晕染,特别值得提的是在用色方面,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多以土红、大绿为主,相当接近于莫高窟中晚唐壁画的颜色。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80号,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心柱行支提窟。是克孜尔石窟群里的主体石窟。在龟兹的所有支提窟中只有中心柱形支提窟最接近与印度支提窟的原形,但是在印度支提窟出入本地后,龟兹的工匠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和传统习俗是她趋向与本土化了,建筑了以印度支提窟为范本,又具有本地民族特征的支提窟----中心柱形支提窟。中心柱形支提窟中的中心方柱就是由印度支提窟中的舍利塔演变而来成的,所以,在石窟建筑艺术中又把中心柱形支提窟称作“龟兹窟”。随着佛教的东传,“龟兹窟”也传入中原西北地区,如莫高窟19号窟,即有中心方柱,四面开龛,东西北三壁均画有佛,并四躯飞天;如西千佛洞4号窟也为中心方形柱,四面开龛,龛内各画有菩萨、飞天、金刚、比丘等;再如榆林窟也有少量的中心柱形支提窟。从支提窟的演变我们更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龟兹石窟在佛教艺术东川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看到的窟内侧壁上的壁画,称为极乐图,图中所绘的“舞练”、“击掌”等是现在已知最早的龟兹舞蹈的形象记载。新疆地区的音乐,在我国古代流传已久,影响深远,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这样的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根据历史记载,横笛、琵琶和筚篥等乐器都起源于新疆。那边壁画上的使乐图和使乐天图等画面形象描绘了各种乐器演奏龟兹乐时的动人情景。龟兹乐时的动人情景。龟兹乐早在汉代以后,就在全国流行,隋文帝时被定为宫廷九部乐之一,也是唐代宫廷乐中重要的一部。据传杨贵妃也曾迷恋于龟兹乐舞,唐代著名音乐家白明达就是龟兹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