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长度单位教学设计(模板13篇)

确定长度单位教学设计(模板13篇)

ID:6824036

时间:2023-11-26 07:00:21

上传者:GZ才子 确定长度单位教学设计(模板13篇)

单位的成功与否往往与其内部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者的能力密切相关。如果大家对于单位有任何问题或者建议,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在此我们期待与大家的交流和分享。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厘米的地方。

……。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1)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处。

教学重点:

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分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请你们用字母来表示一下?

生:km、m、cm、mm。

板书:千米、米、厘米、毫米。

km、m、cm、mm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这些长度单位,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选择合适的单位。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情景,并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请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

交流: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195km椅子高445cm长颈鹿高5.09m回形针长29cm小结:在填写单位的时候,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单位填写,要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选择。

2.认识分米。

师:现在,让我整理一下学习的单位,依次排列应该是怎样的?

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今天让我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分米。它应该排在米和厘米之间。(课件演示)。

师:分米用字母表示dm。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

师:1分米大概有多长呢?请你想些办法把它记住好吗?

师:请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进率。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一支普通的圆珠笔的长度大约是15()。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一块正方形的手帕的宽度大约是2()。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每小时可以达到115()。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2.填空。

70cm=________dm。

4000m=________km。

50dm=________m。

5m=________cm。

6000mm=________dm。

30km=________m。

3.比长短。

200厘米()3米。

60分米()6米。

1千米()900米。

50cm()6dm。

4km()0m。

50厘米()6分米。

4.计算。

2m+60cm=_______cm。

60cm+40cm=_______m。

50dm-30cm=_______dm。

5000m-4km=_______m。

5.小结。

四、拓展提高。

给学生一张江浙附近的地图,请学生计算两两城市间的距离?

上海与杭州的距离?嘉兴与杭州的距离?无锡与苏州的距离?苏州与上海的距离等?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尺、米尺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 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 40厘米=(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三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单元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设计

1、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2、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测量物体要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cm)的长度观念,同时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掺毒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

重点: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建立1厘米的`观念,了解测量单位的本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故事引入。

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景,并配有动画情景。

二、探究新知。

1、活动探索,用拃测量相同物体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动画演示、讲授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知道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3、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从而领会到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三、知识应用。

(一)用身体量一量。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1)数学书长约()拃。(2)课桌长约()拃。

(3)黑板长约()庹。(4)教室长约()步。(二)找一找、量一量。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从()到()也是1厘米,从()到()还是1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

一拃长约()厘米。(三)量一量。

文档为doc格式。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教学设计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用1米来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来测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

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教师总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

1、书p751、2小组合作完成汇报。

2、书p753先自由说,再指名回答。

三、小结。

四、拓展练习。

关闭